劉敦楨全集(第9捲)

劉敦楨全集(第9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敦楨 著
圖書標籤:
  • 劉敦楨
  • 建築史
  • 中國建築史
  • 古建築
  • 營造法式
  • 建築理論
  • 文化史
  • 學術著作
  • 清史
  • 史學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2088331
版次:1
商品编码:10061037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6
字数:78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本商品兩種印刷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本捲內容是一部關於中國古代建築曆史的理論著作,作者按照我國各個曆史時期的先後順序,簡要而係統地論證瞭我國古代建築藝術和建築技術所取得的成就,並引用大量的文獻資料和實物記錄,敘述瞭我國古代各個曆史時期的建築活動,總結瞭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過程和規律 。本書文字簡明,資料圖片豐富,可供有關專業師生、建築設計人員、建築曆史及理論研究人員等參考使用。
  本書適用於建築曆史與理論專業師生,建築史研究人員。

作者簡介

  劉敦楨,建築學傢和建築教育傢。曾創辦我國第一所由中國人經營的建築師事務所。長期從事建築教育和建築曆史研究工作,是我國建築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又是中國建築曆史研究的開拓者。在對華北和西南地區的古建築調查,以及對我國傳統民居和園林的係統研究方麵,都為這一學科奠定瞭主要基礎。又曾多次組織並主持瞭全國性的建築史編纂工作,齣版瞭“蘇州古典園林”等頗有影響的專著。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自然條件對中國古代建築的影響
第二節 中國古代建築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三節 中國古代建築的特點

第一章 原始社會時期的建築遺跡
第一節 原始人群的住所
第二節 仰韶文化的建築遺跡
第三節 龍山文化的建築遺跡

第二章 夏、商、西周、春鞦時期的建築(公元前21世紀-前476年)
第一節 夏——中國奴隸製國傢的誕生
第二節 商朝的宮室和陵墓
第三節 西周和春鞦時代的建築

第三章 戰國、秦、兩漢、三國時期的建築(公元前475年-公元280年)
第一節 戰國到三國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築概況
第二節 城市的發展
第三節 秦、漢、三國的宮室
第四節 住宅
第五節 陵墓
第六節 秦萬裏長城和漢長城
第七節 建築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四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建築(公元265-589年)
第一節 兩晉、南北朝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築概況
第二節 都城及宮殿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寺和塔
第五節 石窟的建築和雕刻
第六節 陵墓
第七節 建築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五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建築(公元581-960年)
第一節 隋、唐、五代時期社會的變動和建築概況
第二節 隋、唐的都城與宮殿
第三節 住宅
第四節 寺、塔、石窟
第五節 陵墓
第六節 安濟橋
第七節 建築的材料、技術和藝術
第六章 宋、遼、金時期的建築(公元960-1279年)
第七章 元、明、清時期的建築
附錄一 中國曆史史錶
附錄二 曆代尺度簡錶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好书送货快好书送货快

评分

买了送人的。书是正版的

评分

《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关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的理论著作。主编刘敦桢。1965年书稿完成,1980年由建筑工程出版社出版。该书简要而系统地论述了中国古代建筑各历史阶段的发展和成就,旁征博引。全书共64万字,图片487幅。20世纪50年代末,国家建委建筑科学研究院组织人力在梁思成、刘敦桢主持下编写,集中了全国专家,先后八易其稿。1965年完成了由刘敦桢主编的第六次稿本,但因历史原因直到1980年才出版问世。现在看来虽有很多不完善之处,但仍是目前最完好系统的历史。是对中国营造学社发起调研我国古代建筑史以来工作的全面总结,集中了三代建筑史学家的辛勤劳作,可以说是古建史学界的代表作,也是世界研究中国建筑史的权威著作。

评分

这套教材版本最好的是84年的第二版

评分

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

评分

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刘敦桢全集(第9卷)

评分

书不错,比教条主义下的教学好。

评分

关于古代建筑史的书有很多,先生的书是必读

评分

中国建筑是世界上传统延续最长的建筑体系。这一方面是因为中国的封建社会时期特别长,社会变化缓慢,另一方面是中国的地理环境比较封闭,周边有大海、高山、沙漠的阻隔,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很少受到很大的外来影响。更因为中国的文化一般地高于相邻国家或民族的文化,即使某些外来因素传人中国,也会很自然地融人,而成为中国自己的东西。中国建筑自其萌芽,直到今世,一脉相承,可以说是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与历史上西欧建筑的剧烈变化大不相同。中国古代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医、国画、民乐等相似,有中国自己特有的传统,是延续数千年的独特体系。从都城的规划建设,到建筑的设计施工,乃至于装修装饰,都有自己的理论与方法,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有着很卓越的成就。它不仅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真加以研究总结,还可以为当今的建设提供可贵的借鉴。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其他类型大都以此为基型。在宗法和礼制的限定下,就各类单座建筑而言,多是以木结构为主体,以“间”为单位;从群体关系而论,都是以院落为单元,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这些城市大多因地制宜,可以是平原、盆地上规整平直的,也可以是依山傍水,曲折起伏的。但在实质上,大都是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这一网络向郊野、乡村辐射,循着同一构成规则,使里、亭、堡、寨、村等都有类似的空间形态,就像一种特定文法所构成的语言形态一样。反过来,城市也是由乡村聚合而成的,是城墙围合起来的乡村,至少从古代城市的流变过程看是这样的。这种可以追溯到商周井田制的聚居方式和空间形态,小到一座院落,大到一坊、一城,都是宗法社会中人伦秩序的排列组合,是对宗法制度的空间性表达,为华夏民族所普遍认同。因而,决定中国建筑体系的根本因素,首先在于建筑的制度。但是,这种轴线对称的空间形态,因循礼制的人伦秩序,并没有束缚住中国人对多样生活和浪漫情怀的追求。熙攘喧闹的市井,摹景自然的园林,以及柔曲的建筑形体和明丽的装修色彩,便使其生存环境显得有张有弛,重理容情,并且是雅俗各得其所的,可以说是对刻板的宗法建筑制度的一种“柔化”。不仅如此,在古人眼中,建筑既属于形下的“器”,也含有形上的“道”;既可以比附外在的大宇宙,也可表达内心的小宇宙。寻求建筑的象征性,使中国建筑于功用、制度之外,还有以形喻意的表达,如宇宙图案、八卦九宫、易理玄机和风水图式等神秘的理念和巫术般的操作,与营造活动纠结在一起,实质上是华夏民族集体无意识中亘古存在的,对建筑和环境的一种文化认同和命运寄托方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