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煩惱的世界:金剛經智慧課 一本書讓你真正讀懂萬經之王《金剛經》!

沒有煩惱的世界:金剛經智慧課 一本書讓你真正讀懂萬經之王《金剛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覺仁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南博集天卷官方旗舰店
出版社: 中国计划出版社
ISBN:9787518203512
商品编码:10119018978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3-01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隻要你的生活中還有睏惑、煩惱和焦慮,你就需要讀一讀《金剛經》

隻要契入“無住生心”的境界,你就能像慧能一樣覺醒過來。當然,你不一定是佛教徒,你也不一定要像慧能那樣去齣傢。但是,這並不等於《金剛經》對你就沒有意義。這是因為,隻要你感覺自己的身心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負纍,你就需要某種程度上的解脫;隻要你的生活中還有睏惑、煩惱和焦慮,《金剛經》的空性智慧就有助於你達成某種意義上的自由。


★《金剛經》是一本教你如何齣離的書

《金剛經》不是教科書,不會教給你任何實用性的知識;《金剛經》也不是成功學,無助於你在職場、商場或官場上獲得成功;《金剛經》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心靈雞湯,不會說一些空泛的生活哲理給你膚淺的安慰。但是,《金剛經》會教你重新看待這個世界,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並最終認識你自己。它會把你自從齣生以來,由父母、學校、社會、他人,或者是你自己加在身上的“柴禾”,一根一根地拿掉,然後告訴你,人生其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活法。


★斷除煩惱妄執,獲得心靈自在

人生在世,我們隨時都在麵對各種各樣的煩惱,但佛法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這當然不是說煩惱是不存在的,而是說煩惱本無自性——假如你將煩惱執為實有,那麼它就會纏縛你,讓你痛苦;而倘若你能運用佛法的智慧照破煩惱,那麼當下你就能從一切纏縛中齣離,從所有痛苦中解脫。


★你自性本具的光芒,其實與佛陀無二無彆

你要做的事情,僅僅是把此書翻開,靜靜思考《金剛經》的每一句話,同時觀想佛陀的光芒,正穿越2500多年的時空把你照亮。然後,你心靈的種種染汙和塵垢,就會在這樣的光芒中一一消解、渙然冰釋。而當空性智慧徹底顯露的時候,你自然會發現——你自性本具的光芒,其實與佛陀無二無彆。


內容簡介

《金剛經》是大乘佛學具有代錶性的經典,自古以來便享有“經中之王、諸佛之母”的盛譽。《金剛經》記載瞭釋迦牟尼的講法實錄,全文5100餘字,字字蘊含佛法精髓,句句都是人生真諦。

《沒有煩惱的世界:金剛經智慧課》是一本用佛學智慧啓迪人生的佳作。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常常感受到種種壓力、疲勞、挫摺、迷茫,讀一讀佛學經典,通過《金剛經》所傳達的智慧和真理,可以滌淨心靈的種種染汙和塵垢,開啓本自具足的空性智慧,讓心靈獲得安寜自在,走進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


作者簡介

王覺仁,作傢,影視編劇,傳統文化研究者。18歲開始參究心性、修學佛法,對《金剛經》等大乘佛學經典及禪宗精神尤有深切體悟。行文流暢優美,思想獨到深刻,說理通俗易懂,深受讀者喜愛。迄今已齣版作品400餘萬字,代錶作《王陽明心學》《血腥的盛唐》(七冊)常年位居同類書暢銷榜;獨立原創60集電視連續劇《上官婉兒》及電影劇本多部。精研《金剛經》20餘年,深知博大精深的佛學智慧乃當今國人心靈之亟需,讀懂此經,便可勘破種種煩惱,獲得自在圓滿的人生。

精彩書評

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雲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

——武則天


理窮於不可得,性盡於無所住。《金剛般若波羅蜜》為最上乘者。

——王安石


《金剛經》曰:“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彆。”……嗚呼,安得數年之暇,托之於佛僧之宇,盡發其書,以無所思心會如來意,庶幾於無所得故而得者。

——蘇軾


《金剛經》發三乘之奧旨,啓萬法之玄微;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誠諸佛傳心之秘,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矣!

——明成祖硃棣


東晉時西域龜茲國的鳩摩羅什,來到西安,住瞭十二年,死在西安。中國大乘佛教的傳播,他有功勞。漢譯本《金剛經》就是他譯的。……《金剛經》,很值得一看。

——毛澤東


目錄

緣起 認識《金剛經》,開啓你的無上智慧

第一課 生活即是修行,解脫就在當下

法會因由分第一 / 002

無論你是誰,生活在什麼時代、什麼地方、做什麼樣的工作、有沒有宗教信仰,你都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修行,而且隻要采用正確的方法,願意付齣努力,你都可以在當下獲得解脫。


第二課 喚醒你的關懷

善現啓請分第二 / 016

在生活中覺知空性,或者說以空性作為我們的關切,並不需要我們離開現實生活,也不需要我們對生活做齣什麼重大改變。我們需要做的,就是經由對空觀的修習逐步改變固有的、錯誤的觀念和心態,學會以空性智慧去覺知和觀照萬事萬物,並且在這樣的覺知和觀照下生活。

倘若如此,你就能從一切纏縛中齣離。


第三課 生命的真相

大乘正宗分第三 / 025

執著於有一個度眾生的“我”,就叫我相;執著於有實實在在的“他人”和“眾生”可度,就叫人相、眾生相;未曾看穿生命無常變化的本質,仍然執著於生命是恒常存在的,就叫壽者相。佛陀認為,真正的修行,必須從打破這四種幻相開始。


第四課 布施的智慧

妙行無住分第四 / 036

無所住就是不執著,就是無所得。隻有以不執著、無所得的心去布施、去供養、去修習六度,纔能契入大乘佛法的空性智慧。而空性智慧,就是最殊勝、最究竟的佛法。簡言之,法王想要告訴這位信徒的,其實就是一句話——的布施,就是放下你心中的執念。


第五課 自性佛陀

如理實見分第五 / 047

如果說,我們的自性是一麵湖水,佛力是空中的一輪明月,那麼,無論月光如何皎潔明亮,我們的湖水都必須是清澈的,纔能倒映月光;假如我們把希望全都寄托在月亮上,而無視自身湖水的渾濁,那麼,很顯然,再明亮的月光也無法映入我們的心中。


第六課 解構:從一切幻相中齣離

正信希有分第六 / 059

人生的每一個當下都是無常無我的,因為所謂的“死亡”時時刻刻都在我們身上發生著;同理,死亡也不能等同於虛無,因為它時時處處都在孕育著“新生”。明乎此,我們就不會再對生命産生執著,也無須再對死亡心生恐懼。


第七課 佛陀的慈悲

無得無說分第七 / 069

佛陀對我們這些患有選擇性失明的“盲人”,也懷有同一種博大而深沉的悲憫。正是因為佛陀懂得我們每個人都是由於各自不同的習氣而流浪生死,所以纔會慈悲地為我們每個人指齣不同的修行之道,讓我們循著各自的來時路迴傢。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第八課 福德與功德

依法齣生分第八 / 078

所謂的“無相功德”,是相對於有形有相的世間福德而言的。舉凡我們生活中所追求的種種事物,如金錢、權力、身份、地位、名望、美色等,都是屬於世俗意義上的福德。學佛的真正目的,不僅不是為瞭追求這些,而且恰恰是要看破這些東西的虛幻和無益,從而放下對它們的貪戀和執著。也就是說,真正的功德必定與功利性的、著相而求的佛事無關,也與世俗的一切福樂無關,隻與般若智慧有關。


第九課 寂靜的心

一相無相分第九 / 086

當佛陀稱頌菩提是一個“樂於在寂靜處修行的人”時,這就是一種稀有的贊許。記住,這裏所說的“寂靜處”並非某一處寂靜的山林或某個特定的場所,而是一種“無所住”的心靈狀態,一種與空性相應的精神境界。

簡言之,真正的寂靜處,其實指的是寂靜的心。


第十課 無所住而生其心

莊嚴淨土分第十 / 095

究竟而言,所謂的“無住生心”之“心”,並不是逃避雜染、追求清淨的心,而恰恰是瞭“清淨”與“雜染”的那顆心;換言之,就是徹悟萬法空性,因而不被一切事物所纏縛的那種心靈狀態和精神境界。


第十一課 財布施與法布施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 106

財布施,得到的是世間福報,而世間福報無論再大,終究是鏡花水月、過眼雲煙;法布施,得到的是般若智慧,而隻有般若智慧纔是開啓自性光明的利器。所以,佛陀說:“此福德勝前福德。”


第十二課 心靈的力量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113

心既能束縛我們,也能讓我們解脫。由此可見,修心,纔是一切修行的根本。

那麼,修心要從哪裏入手呢?按照佛陀的教誡,第一步,是要“自觀其心、自知其心”。第二步,是要“自治其心、自淨其心”。隻要學會修心,善用自心的正麵能量,破除無明的障蔽,那麼,我們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必然會生起種種不可思議的無礙妙用。


第十三課 佛法的“三觀”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122

人的一生中,總有許多忙不完的事,總有許多閑或不閑的事。你盡可以去做這些事,但無論如何,都不能讓任何事成為你心靈的桎梏或負纍。倘若你學會讓自己的心靈“一絲不掛”,那麼,一年四季的每一天都將是美好的一天,一天中的每一刻都將是美好的時刻。


第十四課 遊戲三昧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 129

一個修行人倘若明心見性,就能以自在無礙之心無拘無束地遊化世間,同時認認真真地玩一場名叫“弘法利生”的遊戲。這場遊戲的主題,我們曾經不止一次提過,那就是——大做夢中佛事,廣度迷幻眾生。


第十五課 行願無盡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 141

為瞭利益眾生而布施自己的生命,是一種悲心,若進而能在布施的時候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則是一種智慧。二者結閤,纔能成就大乘菩薩道的精神——悲智雙運。


第十六課 因果輪迴

能淨業障分第十六 / 149

按照佛教因果律的原則,一個真誠、善良、有道德的人,一個能給予他人和社會正能量的人在未來或者來世必定會得到相同的正能量的迴饋,這就是所謂的善有善報。但是,任何具有正麵價值的果報,都隻是修行的副産品,不能作為修行的目的,更不能作為目的。


第十七課 安住當下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 156

真正意義上的發菩提心,所發的必然是無所住、無所得之心。所以,若問菩提心該如何安住?答案就是:住無所住;若問無上菩提該如何證得?答案就是:得無所得。住無所住,纔是真正的安住;得無所得,纔能真正地證得。


第十八課 佛法與科學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 167

當下不是現在這一秒,也不是一個小時、一天或者這一生。當下不是一個時間概念,而是一個精神概念。它無法在時間中被界定,也無法在空間中被找尋,隻能在你精神的覺解中呈現。當你從過去、現在、未來的幻覺中覺醒過來時,當你不再把受睏於特定時空中的肉身和心識執為自我時,你就活在瞭當下。


第十九課 福慧雙修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 178

一個具足正知見的佛法修行人,既不會為瞭物質利益而喪失精神追求,也不會自命清高,以“安貧樂道”自我標榜,而是會在福德與智慧之間取得一種平衡。這樣的平衡,就是佛說的中道。福慧雙修、契閤中道的修行境界,我們可以用一個詞來概括,那就是:安富樂道。


第二十課 《金剛經》與中國禪(上)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 185

如來既不能以應化身的形體來見,也不應以報身的形體來見,因為這些肉眼可見的形體形相都是生滅變化的有為法。若執著於這些,就可能墮入偶像崇拜的窠臼,看不見佛的法身。法身是不應以肉眼來見的,而應以無住無相的空性智慧來見,即以慧眼、法眼來證見。


第二十一課 《金剛經》與中國禪(下)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 193

正確的修行,必然要遵循“漸修—頓悟—漸修……”這樣循環上升的模式。頓悟之前要漸修,頓悟之後也還要繼續修行,這在禪宗叫作“保任”,亦即通過悟後起修,使之前頓悟的境界保持不失。隻有如此,纔可望在原有境界的基礎上,獲得一次比一次更為深入、更為圓滿的悟境。


第二十二課 無得之得,無用之用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200

中國要想實現文化意義上的復興,成為文化的淨輸齣國,除瞭製度層麵的改革與技術層麵的提升之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國人要學會轉變心態,學會沉潛和甘於寂寞,學會用從容和閑適的態度去做一些無用的事。隻有把追逐物欲的腳步放緩,我們的靈魂纔能跟上。


第二十三課 離一切相,修一切善

淨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208

真正的修行,就是要在理體上頓悟一切法本來平等,無所謂善惡,但與此同時,又必須在事相上尊重萬物之間的差彆,明白行善作惡都會感召相應的果報,因而還是要勤修一切善法。


第二十四課 慈善的境界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 215

做好事,就是修善;不要名聲和榮譽,就是離相。老子所說的“為而不恃,功成弗居”,大抵也是這個意思。在我個人看來,這就是做慈善事業的境界。


第二十五課 自性與真我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 220

一個人在這一世精勤修行,不斷去惡從善、福慧雙修,那麼,即使他(她)在這一生沒有解脫,他(她)的修行也不會白費。因為,在因果律的作用下,這個人已經憑藉其修行極大地轉變瞭自身的業力,所以,必然會在下一世感召一期更有福報、更具智慧的生命。如果他(她)繼續努力修行,那麼,總有一世,其福報和智慧便都會臻於圓滿。而當一個生命體到達福慧具足、圓滿無礙的境界時,他(她)也就涅槃成佛瞭。


第二十六課 如來的“顔值”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227

如果你想通過肉眼可見的形相或者耳朵能聞的音聲去尋找如來,那你就走上瞭一條修行的歧途,永遠也無法見到真正的如來。那麼,如何纔能見到真正的如來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去追隨佛陀的精神,而不是去崇拜如來的“顔值”。


第二十七課 中道智慧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 235

崇拜如來的三十二相,是執著於有,屬於“常見”;否定修善的功德,是執著於空,屬於“斷見”。前者是功利主義,後者是虛無主義,都是修行路上的歧途和陷阱。隻有有、無二邊,不落常、斷二邊,我們纔能契入佛法的中道智慧。


第二十八課 內在自由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 240

當一個修行人藉由持戒培養瞭充分的自律,他也就建立起瞭完全的內在自由。隻有從這個起點齣發,以戒為基,由戒生定,最後由定發慧,一個修行人纔可望做到“心能轉物”,也纔有可能證悟自在解脫,同於如來境界。


第二十九課 不來不去

威儀寂淨分第二十九 / 248

萬裏長空,意寓你本自清淨的真如佛性;空中浮雲,意寓障蔽你心性的無明煩惱。天空可能會被浮雲遮蔽,但天空並沒有離開,也不會有絲毫減損,更不會因浮雲的遮擋而消滅。當浮雲散盡的那一刻,你會發現,其實萬裏長空一直在那裏——浮雲有來有去、有增有減、有生有滅,但你的真如佛性卻不來不去、不增不減、不生不滅。


第三十課 瞭無實體

一閤理相分第三十 / 254

世界及其萬物都是各種條件聚閤之下的産物,一旦條件離散,便會歸於壞滅,因而,歸根結底,一切事物都是當體性空、不可執著的。正是也僅是在這個意義上(即勝義諦的意義上),佛陀說世間萬物隻是假有,並非實有。


第三十一課 如是知,如是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 261

修行的起點,是破除錯誤的觀念,如破除功利主義,以及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等,同時培養正確的觀念,即樹立正知正見。但是,當你的修行到達一定境界,須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的時候,你就要把一切知見統統放下,連同所謂的正知正見也全都放下。


第三十二課 存在的真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267

如果我們讀完《金剛經》,能夠把執著、占有的人生轉變為審美、創造的人生,從此讓自己過上一種智慧與慈悲的生活,同時又以這樣的智慧和慈悲為世界創造價值,給彆人帶去光明和希望,那麼,我想,即使我們不是詩人,即使沒有華屋豪宅,也絲毫無礙於我們自在地、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之上!

後記:在喧囂的世界中寂寞修行


精彩書摘

緣起:認識《金剛經》,開啓你的無上智慧


《金剛經》:一部偉大經典的韆年傳承

《金剛經》成書於古印度,是大乘佛法最重要、最有代錶性的經典之一,也是般若係佛經的核心與綱要,自古以來便享有“經中之王、諸佛之母”的盛譽。

公元402年,後秦鳩摩羅什法師在長安(今西安)首次將《金剛經》譯為漢文,全名《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此後,從東晉到唐朝的300年間,《金剛經》的漢文譯本又先後齣現瞭5種。其中,為後人熟知的是唐朝玄奘法師的譯本,全名《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鳩摩羅什與玄奘二位大師,均為中國曆史上的佛經翻譯傢,也都是佛教修行的大成就者。他們所翻譯的諸多經典,對於佛法之東傳可謂貢獻良多、居功厥偉,其譯筆之準確、暢達和優美(信、達、雅),也是世所公認、毋庸贅述的。不過,僅就此經的翻譯而言,玄奘大師的譯本基本上采用的是直譯的方式,嚴謹有餘,曉暢和優雅則稍顯不足。相較之下,鳩摩羅什大師采用的是意譯方式,其譯本簡潔、凝練、暢達,文風雅緻而靈動,所以在後世流傳最廣、影響。本書所依據的底本,便是曆來弘傳最盛的鳩摩羅什大師的譯本。

“金剛”乃金剛石之喻,具有堅固、光明、銳利三義,意謂能破壞一切,而不被一切所破壞。“般若”是梵文的音譯,應讀為“bō rě”,意為智慧。古代譯者之所以不翻譯這個詞,是因為在當時的中國文化裏並沒有與之完全對應的思想觀念和哲學範疇,所以漢語中自然也就沒有與之完全相符的詞匯。在佛法語境中,“般若”特指性的、徹見宇宙人生之實相的無上智慧,不能與世間的聰明纔智相混同。因此,為瞭區彆於世間俗智,“般若”一詞不翻譯。若是為瞭錶達上的方便,姑且可以譯為“大智慧”或“無上智慧”。“波羅蜜”也是梵文的音譯,意為“到彼岸”。所謂彼岸,必針對此岸而言:如果煩惱是此岸,那麼菩提就是彼岸;如果輪迴是此岸,解脫就是彼岸;如果生死是此岸,涅槃就是彼岸。

綜上所述,“金剛般若波羅蜜”的意思就是:以金剛一般無堅不摧、無障不破的般若智慧,斷除一切煩惱、戲論與妄執,抵達解脫自在的涅槃彼岸。而《金剛經》,就是幫助我們開啓這種無上智慧的一部偉大經典。

《金剛經》是佛教600捲《大般若經》中的一捲,全文僅5000餘字,卻能總攝大乘佛法般若思想之綱領與樞要。自鳩摩羅什翻譯之後,此經便在中國迅速流傳開來,曆代高僧大德、文人士子為之注疏、撰述者足有近韆傢,而僧俗二眾依此經修行、證悟者也是代不乏人,由書寫、持誦此經而獲得殊勝感應者,更是不絕如縷。中國佛教的三論宗、華嚴宗、天颱宗、唯識宗等大乘宗派都極為重視此經,各傢均有注疏,而禪宗更是自五祖弘忍開始,便將《金剛經》奉為主課,常勸僧俗持誦,並作為傳法印心的根本經典。在禪宗曆史上,六祖慧能與《金剛經》結下的不解之緣,尤為膾炙人口:慧能本是目不識丁的樵夫,因偶聞經中“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一語,言下大悟,遂遠投弘忍門下,而後得傳衣鉢,終成法門龍象。慧能大師一生尊崇《金剛經》,依該經“離言離相、無住無得”的般若智慧立宗,力倡即心即佛、自性自度的頓悟法門,終使禪宗大盛於當時並弘傳於後世。

漢譯《金剛經》問世1600餘年來,不僅在佛門中影響甚巨,廣泛攝受瞭僧俗二眾,而且深刻影響瞭社會各階層,得到瞭諸多帝王將相、官吏縉紳、文人名士的崇信與弘揚。僅從漢譯《金剛經》翻譯和流傳的過程,我們便不難看齣中國人(尤其是曆代帝王)與該經的因緣之深,以及對這部經典的鍾情程度。

《金剛經》的六種漢譯本,除瞭陳朝真諦法師翻譯的版本是在地方官員的護持下完成之外,其餘五種都是在當時皇帝的大力護持和直接關注下譯齣的:東晉時,鳩摩羅什在長安逍遙園首譯,受後秦皇帝姚興所護;北魏時,菩提流支法師在洛陽永寜寺二譯,受宣武帝元恪所護;隋朝時,達摩笈多法師在洛陽“翻經館”四譯(陳真諦法師是三譯),受隋兩代皇帝楊堅、楊廣所護;唐朝時,玄奘法師在長安弘福寺五譯,受太宗李世民所護;唐武周時,義淨法師在洛陽完成最後一譯,受女皇武則天所護。

曆史上,鳩摩羅什翻譯《金剛經》時並未對經文劃分章節。直到南北朝時期,梁武帝之子蕭統(世稱昭明太子)深研該經後,纔將其分成三十二品,並為每品都加上瞭標題,使經文更易於閱讀、理解和持誦。此後,三十二品的《金剛經》便成為後世流傳的定本(本書依據的也是該版本)。

唐朝時,相傳武則天曾專門為《金剛經》寫瞭一首《雲何梵》偈:“雲何得長壽,金剛不壞身?復以何因緣,得大堅固力?雲何以此經,究竟到彼岸?願佛開微密,廣為眾生說。”後世的佛教信眾持誦《金剛經》,翻開經文首先念誦的便是這首偈,至今猶然。

唐開元年間,玄宗李隆基為瞭教化世人,曾親自從儒、道、釋三傢經典中,各選一部作注並頒行天下,其中所選儒傢經典是《孝經》,道傢經典是《道德經》,而佛教經典正是《金剛經》。此舉對於《金剛經》在民間和後世的廣傳弘布,無疑起到瞭至關重要的作用。

迄至明代,明成祖硃棣曾編纂《金剛經集注》,從曆代各傢注疏中精選數種,與經文集為一冊刊印流通,並親自作序,盛贊《金剛經》是“發三乘之奧旨,啓萬法之玄微;論不空之空,見無相之相”,“誠諸佛傳心之秘,大乘闡道之宗,而群生明心見性之機括矣”。

除此之外,曆朝帝王如唐宣宗李忱、宋太祖趙匡胤、清聖祖康熙、清世宗雍正等,文人名士如王維、白居易、範仲淹、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戚繼光、唐伯虎、林則徐等,都與《金剛經》有著各種各樣的不解之緣。而曆代書法名傢如柳公權、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傅山等,均曾滿懷虔誠地書寫過《金剛經》,至今真跡猶存。

中國人為何對《金剛經》情有獨鍾?

在浩如煙海、汗牛充棟的漢傳佛教典籍中,《金剛經》為何能夠超邁群倫、靈光獨耀,得到韆百年來無數中國人的尊崇和喜愛呢?

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形式,二是內容。下麵,我們先討論《金剛經》在形式上吸引中國人的兩個因素:

第一,《金剛經》文字簡明、篇幅適中,與中國人的審美趣味相投。

中國文化崇尚簡約和直覺,不喜繁復,尤不喜邏輯論證。所以,自先秦以來,儒、道二傢的經典通常是言簡意賅的語錄體或格言體,罕有體係龐大、論證嚴密的大部頭作品。而源自印度的佛教經典,其文化特徵則與中國迥然異趣,多數是捲帙浩繁、篇幅巨大、名相眾多、言辭繁復。麵對這些佛經,除瞭少數專事弘法的高僧大德,一般人恐怕隻能高山仰止、望洋興嘆瞭。在此情況下,文僅一捲、字僅5000餘的《金剛經》就很容易讓好簡惡繁的中國人眼前一亮。該經篇幅與《道德經》相仿,既不繁瑣冗長,也不失之簡略,且文字簡明、說理扼要,尤其是通過鳩摩羅什大師的生花妙筆譯齣,更契閤中國人的閱讀習慣與審美趣味。這樣的一部經,無論是閱讀、理解、持誦,還是為之注疏或為人解說,無疑都要比大部頭經典方便得多,所以廣受歡迎也就在情理之中。

第二,《金剛經》平實質樸、貼近日常,與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相契。

眾所周知,中國文化以儒傢為主體,而儒傢則以人文理性為根基。所謂“子不語怪力亂神”,足以證明儒傢嚮來不喜神秘主義——對於常人現實經驗的任何現象或體驗,都為儒傢所一貫排斥。雖然儒傢並沒有全盤否定神秘現象的存在,但至少是采取瞭“存而不論、敬而遠之”的立場。韆百年來,儒傢這種人文精神與現實理性無疑塑造瞭中國人的主要文化性格。而返觀佛教經典,人們很容易發現,絕大多數佛經都充滿瞭常人經驗的描述,並且印度文化又嚮來具有渲染、鋪排、華麗的特色,因而顯得與中國人的思維定勢和文化性格不太相容。職是之故,以平實質樸、貼近日常為主要特徵的《金剛經》就很容易以一種“另類”的姿態,從眾多佛經中脫穎而齣——如果說大多數佛經采用的是“浪漫主義”的錶現手法,那麼《金剛經》無疑是佛經中罕見的“現實主義”作品。

《金剛經》一開場,就是一個十分寫實的生活場景:某個平常的日子,將近中午時分,佛陀與弟子們托著鉢進入捨衛城乞食,然後迴到住處;吃完飯,佛陀親手把飯鉢洗乾淨,又洗淨雙腳,最後鋪好座位,安詳打坐。

接下來,須菩提嚮佛陀提瞭一個問題,佛陀開始迴答。之後,整部經文都是須菩提與佛陀的往來問答,彆無其他。換言之,《金剛經》其實就是某日佛陀對弟子們的講課記錄,平平常常,普普統統,既沒有其他佛經中常見的“眉間放光”“大地震動”“天女散花”等描述,也沒有諸佛、菩薩的種種神通示現。然而,就是在這種平常的生活場景中,佛陀作為一個“人間覺者”的人格魅力,卻自然而清晰地展現在我們眼前——安詳,柔和,溫暖,像鼕日的一抹陽光,散發著寜靜、自在的光芒,讓我們沐浴其中。佛陀似乎要通過這樣的“示現”告訴我們:所謂神聖的境界,其實就寓於平凡之中;而世間最深刻、最無上的智慧,往往就是在行住坐臥的日常生活中成就的。

對於崇尚現實理性的中國人來說,佛陀這種“極高明而道中庸”的示現,顯然要比其他那些“日常”的神通示現更為契機。由此可見,唐玄宗李隆基之所以會從萬韆佛經中選齣《金剛經》來教化天下,除瞭篇幅適中和寓意深刻之外,很可能正是看中瞭《金剛經》的這種現實品格。從這個意義上,我們有理由認為:《金剛經》在中國的流行絕非偶然。

當然,上述兩點隻是《金剛經》的錶現形式。真正從內容上吸引中國人的,還是《金剛經》中所蘊含的獨特精神與深刻智慧。

《金剛經》的獨特精神:含攝宗教又宗教

《金剛經》雖然以平凡得近乎瑣碎的生活場景開篇,但是緊接著,須菩提卻拋齣瞭一個絕對重量級的問題,讓平凡瑣碎的現實立刻煥發齣莊嚴神聖的光芒。須菩提嚮佛陀提齣的問題是:如果有修行人發心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應該如何讓這種發心常住不退,又該如何降伏心中的妄念?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梵文音譯,意為“無上正等正覺”。這是佛陀所證悟的智慧,代錶著生命最自由、最平等、最圓滿的境界。須菩提此問,實際上是替古往今來的一切修行人所發,也是替你、我和世界上的每個人所發。這一問,是平凡對神聖的追求,是有限對無限的敞開,是此岸對彼岸的眺望,是人類心靈深處永恒的關懷。世界上所有的宗教,包括佛教在內,其最根本的價值,就是喚醒人類的關懷,然後幫助人類實現道德完善與精神轉化,最終世俗的、有限的、充滿缺憾的此岸,抵達神聖的、無限的圓滿的彼岸。所以,須菩提的這個問題顯然帶有很強的宗教性。

整部《金剛經》就圍繞著佛陀對此問題的解答而層層展開。

佛陀首先給齣的答案是:想要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修行人,應該發心救度一切眾生,但救度無量眾生的同時,心裏卻不能存有度眾生的觀念。為什麼這麼說呢?佛陀告訴須菩提:倘若一個修行人的心中執著於自我、他人、眾生的觀念,並執著於生命恒常存在的觀念,那他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修行人。

這裏所說的四種執著,《金剛經》的原文錶述是“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簡稱“四相”。對此四相的執著,是一切修行人(乃至所有世人)心中最堅固、最根本的執著,也是一切錯誤觀念和心態的總根源。所以佛陀說,想要邁上真正的修行之路,就要從破除這四種執著開始。

如果要對佛陀在《金剛經》中的所有言說進行最簡單的概括,不外乎這四個字:破除執著。那麼,要如何破除執著呢?答案就在《金剛經》末尾的一個偈子、流傳最廣的一句話中:“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所謂“有為法”,就是依賴於因緣條件而存在的現象和事物。大到宇宙萬有、山河大地、國傢社會,小到一個人、一朵花、一個杯子,無不是因緣和閤的産物,都處於生滅變化之中,因而都屬於有為法。所以,佛陀告訴我們,無論是看待自己還是看待這個世界,都要建立起符閤事物真相的“空觀”。在如實的空觀中,你會發現,世上萬事萬物,連同我們自身,其實都像是夢幻、泡影、朝露、閃電,生生滅滅,變化無常,沒有任何東西可以讓你抓住不放。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佛陀纔在《金剛經》中說:“一切法無我。”意思就是: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本身都沒有一個獨立自存、恒常不變的實體,因而都是瞭不可得、不可執著的。值得注意的是,佛陀這裏所說的“一切法”,不但包括外在可見的一切物質現象,而且包括意識領域、精神領域的一切事物。舉凡人的念頭、思想、心態、觀念等等,都包含在“法”的範疇中。

至此,一個微妙的問題就齣現瞭:既然一切精神事物都包含在“法”的範疇中,都是瞭不可得、不可執著的,那麼我們該如何看待宗教信仰,又該如何看待佛法呢?難道佛陀親口宣說的佛法也是瞭不可得、不可執著的嗎?

對此問題,佛陀在《金剛經》裏給瞭我們明確的答案:“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

“如來”是佛的尊號之一。佛陀一生說法49年,廣說84000法門,可結果卻在《金剛經》中被全盤否定,說他實際上什麼法都沒有說過。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原因很簡單,佛陀不僅希望我們破除對一切世間法的執著,而且要求我們破除對佛法本身的執著。這是因為,執著世間的一切現象和事物為實有,固然是一種執著,而執著有一個絕對不變的佛法可求,同樣是一種妄執。佛教稱其為“法執”。為什麼執著佛法也不對呢?因為一旦修行人心中存有法執,就會産生人我是非、功德大小、法門高下等種種分彆,從而落入二元對立的窠臼,最終障礙解脫。

“法執”還有另外一種錶現,就是希求佛的感應示現,或執著於佛的外在物質形相。這樣的錶現,通常被斥為“心外求法”。為瞭破除這種執著,佛陀在《金剛經》中說,“不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佛陀的意思很明確:真正的如來,絕非廟宇中供奉的那些泥塑木雕的偶像,而是一切可見形相的“法身實相”。這是因為,外在的偶像也是因緣和閤的産物,與世間萬物一樣,都屬於生滅變化的有為法,所以絲毫不可執著。而真正如來的“法身實相”,則是無形無相、不生不滅的,其實也就是每個人本自具足的清淨自性。所以,隻有當一個修行人掃除內心一切世俗性的、宗教性的執著,並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的觀念,纔能明心見性,證悟自性如來。

掃除內心的一切執著,包括對佛法的執著,就是“無住”;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的觀念,一切物質形相,就是“無相”。瞭悟“無住無相”,便能契入大乘佛法的空性智慧——般若。

這,就是《金剛經》最獨特的精神,也是佛教區彆於其他宗教的特質所在。用佛教的術語來說,“般若”就是佛教與世界上其他宗教最根本的“不共法”。所謂不共法,就是不一樣的特徵。換言之,佛法最殊勝的價值,佛教之於人類最偉大的貢獻,便在於空性智慧,在於般若。民國研究《金剛經》最有心得的大居士江味農說:“所謂大乘最上乘者,‘般若’而已。除般若外,便無佛法。當知大小乘一切教義,皆自般若齣。”

在此,也許有人會發齣疑問:既然佛教反對偶像崇拜,甚至連自身的一切宗教性都否定瞭,那它還是不是宗教呢?

毋庸諱言,佛教首先肯定是一種宗教,因為它具備所有宗教的錶象:有廟宇,有佛像,有僧團,有信眾,有清規戒律,有宗教儀軌,等等。但與此同時,我們必須知道:佛教又絕不僅僅是宗教。換言之,佛教既含攝瞭宗教,又瞭世界上的一切宗教。正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捨,何況非法!”也就是說,以大乘佛法的空性智慧來看,一切神聖性的宗教事物,如廟宇、佛像、儀軌,乃至佛陀親口宣說的教法等,都是修行路上方便施設的工具而已,最終都是要放下的——就像渡河的舟筏一樣,一旦接近彼岸就要捨棄,否則你永遠上不瞭岸。

不過,需要強調的是,上述說法隻是針對基礎深厚或根器猛利的修行人而言。如果是一般的佛教信眾或根基尚淺的修行人,那麼像廟宇、佛像、儀軌、戒律等,就是修行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工具和資糧,絕不能輕易否定其價值。之所以這麼說,理由很簡單:叫你棄舟登岸,那是對即將靠岸的人說的,假如你仍然在生死海中漂泊,怎麼能拋棄的救生筏呢?

韆百年來,中國人之所以對《金剛經》情有獨鍾,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金剛經》這種“含攝宗教又宗教”的獨特精神,以最恰當的方式滿足瞭中國人特有的信仰需求。這可以從以下兩方麵加以分析:

一方麵,如上節所述,中國文化的主體是儒傢思想,而我們都知道,儒傢並非宗教。比如有一次,門生子路嚮孔子問及死亡,孔子就沒有正麵迴答,而是用一句“未知生,焉知死”就把他打發瞭。由此可見,儒傢關注的是人在現世的道德完善,重視的是“此岸”的事務。至於死亡和“彼岸”事務,儒傢則采取瞭擱置和淡化的態度。這樣的思想固然可以滿足中國人的現實需要,卻完全迴避瞭中國人的宗教信仰需求。所以,《金剛經》以及其他佛教經典中宗教性的這一麵,比如三界、六道、因果、輪迴、解脫、涅槃等,就會有效地填補中國人的信仰真空,滿足中國人對彼岸世界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另一方麵,雖然中國人對彼岸的渴望不曾被儒傢取消,但是中國人的文化性格畢竟是由儒傢塑造的,所以,中國人對彼岸世界的追求必然會被打上人文精神和現實理性的烙印。說白瞭,在中國人這裏,彼岸世界再美好,也不能取代現實世間;佛的境界再神聖,也不能否定日用倫常。於是,在其他宗教傳統(比如基督教)中通常構成兩極對立的事物,如此岸與彼岸、平凡與神聖、現實理性與關懷等,在中國人的宗教生活中就始終有著打成一片的衝動。而《金剛經》的齣現,剛好契閤瞭中國人這種特有的價值取嚮。也就是說,《金剛經》“掃除一切分彆執著、打破一切偶像崇拜”的獨特精神,足以消除此岸與彼岸的對立,彌閤世間法與齣世間法的鴻溝,故而能將中國人的世俗生活與信仰生活打成一片。這,就是《金剛經》贏得中國人青睞與推崇的主要原因。而最終,中國人信受奉行《金剛經》的直接結果,就是促成瞭中國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六祖慧能之“南宗禪”的崛起和興盛。

開啓空性智慧,綻放自性光芒

對於《金剛經》宣說的“空性”,一般人很容易産生誤解,以為“空”就是虛無。殊不知,大乘佛法的空性智慧,其實是遠離有、無二邊的。也就是說,把一切事物執為實有固然是錯誤的,而把一切事物視為虛無,執著於“空”,同樣是錯誤的。因為“執空”也是一種執著,甚至是比“執有”更嚴重的執著。在佛教的語境中,“執空”又被稱為“斷滅論”,如佛陀在《金剛經》中所駁斥的:“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事實上,《金剛經》對於執著的破除,可能是所有大小乘經典中最徹底的。它包含瞭由淺及深的三層,且層層深入,重重否定,一破到底:第一層,是破除對世間一切事物和現象的執著;第二層,是破除對佛法本身的執著;第三層,則是破除對“空”的執著。總之,《金剛經》所宣說的空性智慧,是連“空相”也不執著而一並空掉的。用佛教的術語來說,最後這層空稱為“第一義空”。所以,真正的空性智慧就是一種既不執有也不執無的“有無雙遣”的中道智慧。

說到這裏,也許有人會疑惑:如果《金剛經》所說的空性智慧就是對一切都不執著,包括對“不執著”本身也不能執著,那麼修行又該從哪裏入手呢?

對此,佛陀在《金剛經》中給齣瞭一個簡潔明瞭的答案:“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當初,六祖慧能還隻是一個樵夫時,挑著一擔柴禾在街市上賣,偶然聽到有人念誦《金剛經》,剛好念到這一句。於是,電光石火之間,這個目不識丁的樵夫覺醒瞭。從此,唐朝的大街上少瞭一個挑擔賣柴的漢子,中國佛教史上多瞭一位劃時代的偉人。

無所住,就是把世齣世間的一切執著全都放下,就像放下慧能肩上的那擔柴禾一樣。

生其心,就是生起人人本具、不假外求的自性清淨心,其實就是開啓你的空性智慧。

隻要契入“無住生心”的境界,你就能像慧能一樣覺醒過來。當然,你不一定是佛教徒,你也不一定要像慧能那樣去齣傢。但是,這並不等於《金剛經》對你就沒有意義。這是因為,隻要你感覺自己的身心還存在各種各樣的負纍,你就需要某種程度上的解脫;隻要你的生活中還有睏惑、煩惱和焦慮,《金剛經》的空性智慧就有助於你達成某種意義上的自由。

當年,慧能覺醒之後就放下瞭肩上的那一擔柴禾,無掛無礙成佛作祖去瞭。今天,你是否依舊背著自己那擔重重的柴禾在生活?

自從來到這個世界,父母就希望你做個好孩子、好學生,讓你背上瞭第一根柴禾。慢慢長大,你不停地讀書、應考、升學,不斷給自己加上一根根柴禾。好不容易大學畢業瞭,你忙著找工作、跳槽、創業,又忙著戀愛、買房、結婚、生子。身上的柴禾越背越多、越來越重,你卻義無反顧、無怨無悔。父母漸漸老瞭,生病,吃藥,住院,陪護,這些都是你肩上的柴禾。孩子一年年長大,你為瞭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綫上,就給孩子買學區房,報各種興趣班、補習班,要求他(她)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指望他(她)青齣於藍而勝於藍……也許,你並沒有注意到,就在你給自己不斷加上柴禾的同時,你也正在讓孩子背上許多柴禾。而隨著社會可觀的“進步”,你今天給孩子背上的柴禾肯定比你當年背的更多、更重。

就這樣,我們孑然一身來到世上,卻把自己活成瞭不堪重負的“樵夫”;我們每個人都長著不一樣的麵孔,卻不自覺地過著韆人一麵的生活。

每天晚上,我們在疲憊和擔憂中睡去。每個早晨,我們在茫然和焦慮中醒來。日復一日,我們在城市擁擠的人潮與車流中穿行,在飄浮著PM2.5的空氣裏呼吸,在每一座城市的每一條路上追逐成功、財富、地位、名利……我們總是匆匆忙忙,纍得上氣不接下氣,可遺憾的是我們隻有兩條腿,這些傢夥統統長著四條腿。

是的,這就是生活。我們就這樣痛並快樂著,幸福而悲催著。如果人生注定是荒謬的,那除瞭與荒謬同歸於盡,也許就隻能跟它白頭偕老。當然,有時候你也會感到厭倦,也會給“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報告點贊,可一摸到骨感的荷包,你辭職的衝動立馬煙消雲散。剩下的一點勇氣,恐怕隻夠你傷感和自嘲。

無論何時,孤獨總是一個人的事情。可在今天這個時代,寂寞卻可以像疫病一樣傳染。所以,不管上班還是下班,無論聚會還是吃飯,你總是在微信裏樂此不疲地關注彆人的空虛,然後在朋友圈鍥而不捨地轉發自己的無聊。當獵奇取代瞭閱讀,點擊替換瞭思考,段子冒充知識,智慧被兌成“雞湯”,你的心靈就隻剩下五光十色的碎片。而當低頭滑屏的身影成為中國人的寫照,當個體的無意識匯聚成社會的時尚,你是否想過,我們這個民族的心智會不會在無數食指的撥動中迷失方嚮?

…………


前言/序言

在喧囂的世界中寂寞修行


指縫很寬,時光太瘦。在這個世界上,無論我們以怎樣的姿勢伸齣手掌,也抓不住從指間緩緩漏過的生命的流沙。

驀然迴首,我已年逾不惑,學佛也已整整25年。

還記得18歲那年,我正癡迷於先鋒文學,天天沉浸在蘇童、格非、餘華的小說世界中。有一天,一個也喜歡看書的朋友忽然問我:“想不想看佛教書?”我一聽就笑瞭。我說我看上去像是迷信的人嗎?朋友沒笑,而是看著我,說:“你瞭解一下,看完再下結論。”我想瞭想,也對,要評價一樣事物,你總得先瞭解它,否則你就無權開口。於是我說:“那行吧,你拿幾本我看看。”

然後,我看瞭。

結果,我的一生就被改變瞭。

我不知道其他學佛的人都是齣於怎樣的因緣認識佛法的,反正我至今猶然記得,當我翻開人生中的第一本佛書,便發現瞭一件讓我無比震驚的事——佛陀齣傢修道之前所痛苦和糾結的那些人生問題,幾乎與我內心深處的種種睏惑如齣一轍!

跟同齡人比起來,我可能算是比較另類的早熟者。大概十三四歲的時候,一些與我年齡極不相稱的異常沉重的哲學問題,就在我心中悄然滋生瞭。事後來看,那些問題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一句話,那就是:生從何來?死往何去?人活著究竟是為瞭什麼?

我齣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傢庭,傢境雖然不是很好,但總算吃得飽、穿得暖、上得起學。而且從小到大,我的生活經曆跟所有人並沒什麼不同,各方麵也都沒遇到什麼重大的變故。所以,如果有人問我為何那麼小就糾結於此類問題,我也答不上來。我隻能說:這些問題也許跟我的生活經曆和外部環境無關,它們是植根於內心的。換句話說,那些早早就把我睏擾得寢食難安的問題,或許是與生俱來的。

現在迴想起來,我的“早熟”可以追溯到更小的時候,差不多是在學齡前。那時候,我們傢住在一條大馬路的邊上,是那種現在早已絕跡的低矮的平房。馬路斜對過,就是父母親上班的工廠。那時的我大約四五歲光景,每天都會搬一隻小凳子,呆呆地坐在傢門口,看馬路上車來車往、人來人往。當時我就對一件事感到很納悶:這些大人整天跑來跑去、忙忙碌碌,到底在忙些什麼呢?後來我跟父親提齣瞭這個問題。他告訴我:大人們都得上班,乾活掙錢,然後纔有飯吃。我一聽,不但沒有釋然,反而更加睏惑:如果上班是為瞭掙錢,掙錢是為瞭吃飯,吃飯是為瞭活著,那麼活著又是為瞭什麼呢?難道活著又是為瞭掙錢吃飯?

當然,這樣的錶述方式是我長大之後整理的,小時候的我肯定問不齣邏輯這麼嚴謹的問題。但是,當時的我的確追問瞭類似的問題,至少大緻是這個意思。我還記得,父親聽完就稍微有點不耐煩瞭。他說:人養咱,咱養人,人活著就是這樣子,哪來那麼多為什麼?

父親的意思是:上代人生養這代人,這代人又生養下代人,這是本來如此、天經地義的,有什麼好問?問這些又有什麼意思?

是的,也許這對父親來講不成問題,對世上的大多數人來講也不成其為問題。但是,它對於我,卻實實在在是一個問題,而且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是不把它弄清楚我就沒辦法好好活下去的問題!

如今迴頭看,我應該是從童年時代起,就開始糾結於“人生的意義”這樣“大而無當”的問題瞭。由於父親沒辦法給我答案,身邊的任何大人也都不能給我答案,所以,我隻能自己去找書看。整個少年時代,我從通俗小說開始,很快就進入瞭純文學的世界。我迷惘而焦灼的內心,總算在文學中得到瞭一定程度的撫慰。我發現,每一位優秀的作傢,都是一個神奇的“造夢師”,他能夠用文字構築起一個個奇妙的夢境,讓你暫時告彆喧囂擾攘的塵世、忘卻庸俗瑣碎的現實,然後在其中愉快地徜徉,自由地呼吸。

然而,文學對我的意義似乎也僅止於此。它就像是心靈的麻醉劑,卻不是糧食,更不是藥物。它雖然可以暫時緩解我的焦慮和痛苦,卻無法徹底治愈我的睏惑和迷惘。直到18歲那年,也就是本文開頭那一幕,我纔終於發現,原來一直糾纏我的那些問題,也曾經深深糾纏過佛陀,也曾經讓佛陀在好些年裏食不知味、寢不安枕。

“輪迴”在很多人看來,是不大容易接受的一種宗教觀念,可奇怪的是,我今生第一次在佛書中看到這個說法的時候,就立刻深信不疑瞭。不僅如此,我甚至覺得:這就是我一直在苦苦尋覓的生命的真相。

關於生死的問題,從懂事的時候起,我就一直不相信常識和教育給我的答案:人生是一種純粹偶然的存在,所以人一旦死亡,也就什麼都沒有瞭;生前是絕對的虛無,死後是徹底的虛無,中間這一小段人生,跟中大奬差不多,僅此一次,後會無期。

我不相信。是的,在我的記憶中,我似乎從來不曾相信過這種說法。相反,從很小的時候起,我就總是隱隱感覺:我好像曾經在另外一個地方生活過,那裏纔是我的傢,而眼前所見的這個世界,於我卻是全然陌生的。學佛以後,我纔知道,這或許就是佛教常講的“善根”。我不敢肯定自己真有什麼善根,但我卻可以十分篤定地說:佛陀所講的輪迴以及他所證悟的生命真相,是和我內心的想法完全相應的。

相信輪迴,同時相信佛陀所說的業力和因果,我也就弄清瞭“生從何來,死往何去”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隨著學佛進程的深入,我逐漸建立起瞭一整套與一般人全然不同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此,我感覺自己的人生豁然開朗——因為從佛陀那裏,我得到瞭一種無比強大的信念,並且獲取瞭源源不絕的力量、勇氣和希望。

學佛幾年後,我開始深入研讀一批大乘佛教經典,如《金剛經》《楞嚴經》《維摩經》《華嚴經》《法華經》等,同時閱讀瞭以《六祖壇經》為代錶的一些禪宗經典。這其中,對我影響的就是《金剛經》與禪宗。

至今我還清晰地記得,第一次閱讀《金剛經》,大概隻讀到一半時,我就忽然感覺整個人空瞭,周遭的世界也空瞭,唯有經中的文字化成瞭一片光明,而我和世界,都瞬間融化在瞭光明之中。當然,現在看起來,當時的覺受,其實並不究竟,即並不完全符閤佛法。這是因為,佛法的空性,不是我們一般理解的空,而是宇宙萬有和我人生命當下的體性,是具足萬法、能生萬法的“勝義空”,是有無、斷常、生滅、來去等一切二元對立的“第一義空”。不過,雖然當時的覺受不是很如法,但至少對我自己是一種很深的受用,也是一種稀有難得的體驗。從此,我反復讀誦《金剛經》,並嘗試著將經中的義理落實到日常的生活和修行中。於是,我感覺佛法的般若智慧漸漸融入瞭我的生命。時至今日,如果你問我人活著究竟是為瞭什麼,我想,我應該能給齣一個較為完整而清晰的答案瞭。

現在你麵前的這本書,其實就是我的答案。

從孩提時代的睏惑、迷惘、焦慮、痛苦,到今天的清醒、自在、從容、喜悅,我學佛25年所走過的既不平坦也不輕鬆的心路曆程,都已經化成文字濃縮在瞭這本書中。當然,迄今為止我也仍然是一個紅塵中人。我和所有人一樣,有欲望,有煩惱,有習氣,有各種或好或壞的情緒,也有各種或大或小的缺陷,更遠遠沒有企及祖師大德們的解脫境界。所以,我寫這本書,既不敢說是在弘揚佛法,也不敢在讀者麵前以布道者自居。我隻是作為一個學佛時間相對較長、修行中遇到問題相對較多的人,在嚮大傢袒露自己曾經有過(或者現在仍有)的迷情和執念,迴顧自己曾經走過(或現在仍舊在走)的歧路與迷途,同時與大傢分享一些個人學佛的感悟和心得,僅此而已。

如果說現在的我與從前的我真的有什麼不一樣的話,那或許也隻是——從前的我,總會不自覺地被執著、貪婪、恐懼、患得患失的心態左右,因而總是在跟這個世界對抗、衝突、博弈;而現在,我已經能相對自覺地把控自己的心態,也已經能相對自覺地與佛陀證悟的“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的真相和智慧相應。所以,今天我能比過去更多地體驗到生命的意義,也更能感受存在本身的單純、富足和美好。

盡管這個世界永遠充滿瞭誘惑,但是今天的我,卻可以安住於自己的內心。

盡管這個世界永遠喧囂和擾攘,但是我的人生,卻可以是一場寂寞而歡喜的修行。

生活在今天這個物質至上的時代,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得很忙、很纍、壓力山大。而現在,你卻能夠暫時放下周遭的一切,靜下心來翻開這本書,我相信,你一定是宿世與佛法有緣的人。作為大乘佛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金剛經》的義理,肯定比一般佛經艱深得多。正因為此,我纔會在本書的很多地方一再指齣:《金剛經》是佛教教育中的博士教材。嚴格來講,這部經的目標受眾,應該是學佛修行都已經有一定基礎的人。所以,假如你之前對佛法並沒有太多瞭解,那麼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你一定會碰到很多障礙和睏難。對此,你要給自己一點時間。倘若某些義理一時難以領會,你可以暫時放一放。過些日子,甚至幾年之後,你迴頭再看,也許就會有所領悟。

寫這本書,我有兩個主要的動機:

第一,今日中國正處於前所未有的劇烈的社會轉型期,而儒釋道等傳統文化又齣現瞭半個多世紀的斷層。所以,今日國人不僅要承受巨大的物質生活的壓力,更麵臨著精神和心靈生活的失落與睏頓。而思想博大、智慧精深的佛法,尤其是充滿瞭救世利生之精神的大乘佛教,正可應對當下之需。因此,用現代人的思維和語言方式重新解讀古老的佛經,以便於今日國人正確認識佛法、療愈心靈疾患,就成瞭埋藏在我心中多年的一個夙願。

第二,如前所述,我自己曾經是一個被生命問題睏擾多年的人,是佛陀的智慧引領我走齣心靈的黑暗,覺悟瞭宇宙和人生的真相。假如沒有認識佛法,我不敢想象自己的人生會變成什麼樣子。所以,我感恩佛陀,也感恩所有對我學佛有過幫助的古今高僧大德。知恩便要報恩,而報恩的方式,無疑就是盡我所能寫一本書,讓佛陀的智慧澤被更多的人。

最後,我還想感謝的,就是我的多年摯友陳益群先生。當年,就是他給瞭我幾本佛教的小冊子,纔讓我沐浴瞭佛法的光芒,並且多年來一直與我相互砥礪,纔推動我走到瞭今天。此外,我也特彆感謝本書編輯馬占國先生,是他的辛勤付齣,纔讓本書有瞭齣版麵世的機會。

人生在世,我們隨時都在麵對各種各樣的煩惱,但佛法告訴我們:煩惱即菩提。這當然不是說煩惱是不存在的,而是說煩惱本無自性——假如你將煩惱執為實有,那麼它就會纏縛你,讓你痛苦;而倘若你能運用佛法的智慧照破煩惱,那麼當下你就能從一切纏縛中齣離,從所有痛苦中解脫。

照破自己的煩惱,是為智慧;幫助彆人斷除煩惱,是為慈悲。惟願一切眾生,都能開啓自性本具、不假外求的無上智慧,都能生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利他精神,從而自在安詳地生活在一個沒有煩惱的世界上。



王覺仁

2015年11月於福建漳州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