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這就是現代性的中國重撰,同現代性本身的書寫一樣,是一個至今仍在持續之中,將來還將繼續相當長時段的曆史過程。
現代性的中國書寫和現代性的中國重撰,大緻說來,經曆著三個階段:以資本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以勞動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為核心的現代性書寫與重撰。這三個階段既具有依次推進的曆時性,又具有互相閤作、互相依存、難以分割的同時性。這就是說,由以資本為核心到以勞動為核心再到以每個人自由而全麵發展為核心,代錶著現代性書寫與重撰一步步深化,前一階段為後一階段奠定基礎,後一階段為前一階段必然歸趨。但三者又不是在前一階段結束之後方進入後一階段的,後一階段實際上早已孕育在前一階段之中,當後一階段到來時,前一階段的現代性仍然在繼續,成為後一階段現代性的基礎或補充,所以,這三個階段,又可視為現代性發展中陸續展開的三個不同層麵。主觀地想跨越或避開第一階段而直接進入第二或第三階段,最終總是成為一齣齣烏托邦喜劇、悲劇或鬧劇。
現代性的書寫和重撰,是13億中國人正傾注全力,專心緻誌從事的事業。迴溯一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現代性核心觀念形成和演進的曆程,當能給我們提供一些有益的啓示。
目錄
第一編 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
中國民族主義的世紀演繹
一、時間坐標上的演繹/3
二、外鑠型的彆樣內涵/5
三、小農社會基礎上民族主義的雙重性/9
四、民族主義的新境界/14
清末孫中山民族革命思想的西學淵源
一、深厚的西學淵源/17
二、宏大的世界視野和曆史意識/24
三、現代文明的自覺認同/28
四、對經濟理論的密切關注/32
五、值得重視的軍事學養/33
民族文化共同體的新構建:析孫中山《民族主義》演講
一、從族類觀念到民族觀念/36
二、天然力、政治力、經濟力與民族問題本質/40
三、固有宗族、道德、智能、能力與近代民族精神/43
四、民族主義與中國現代化實踐/48
民族文化共同體構建中的中國“國學”
一、“國學”一詞的本土意義和日本演繹/51
二、清末國粹主義者國故論衡/56
三、尊孔與反孔鬥爭中的傳統文化重估/62
四、國學的重新構建及其分野/66
民族文化共同體構建中的鬍適“全盤西化論”
一、鬍適因“全盤西化論”而死/77
二、本土文化建設之爭中的“全盤西化論”/79
三、“重新估定一切價值”的反省/82
在文明轉型和民族復興中發現與創造:中國社會科學
百年視域和語境
一、一株參天大樹/86
二、民族復興中民族性與開放性的統一/88
三、文明轉型中價值的提升/90
四、三次曆史性飛躍/93
五、一支不可摧的中堅力量/97
第二編 國權與民權:近代國傢意識的誕生
中國近代國傢意識的形成
一、曆史形成的中國和“中國”這一名稱的曆史
二、主權意識、民權意識與近代國傢意
三、對國際霸權的抗擊和中國的國際平等意識
四、中國的現代化建設與“有容乃大”的開放意識/119
民主共和製的名與實
一、近代民主共和國傢形態的構建及其變形/123
二、近代社會滯後與傳統社會強固的雙重製約/12G
三、政治重心的構建與政治整閤的推進
民權與國權的兩難定位:章太炎的國傢觀
一、人民主體的國傢本質
二、“恢廓民權,限製元首”的構想/138
三、威權主義的悲劇結局/140
四、“聯省自治”的睏境/143
五、小農社會與現代文明由衝突走嚮銜接的麯摺之路/145
“國傢自由”與“個人自由”的兩難定位:孫中山的自由平等觀
一、“國傢自由”與“個人自由”/147
二、穆勒與盧梭
三、自由與專製
與民主主義較力的國傢主義諸形態
一、世紀演化曆程
二、國傢主義理論與實踐/169
孫中山“以黨治國”的政黨作業
一、權威轉換與革命黨的曆史使命/174
二、從兩黨製到一黨製的政治造型/178
三、民主製與集中製的兩難抉擇/184
第三編 倫理,競存與人的尊嚴
小農中國倫理本位的製禮作樂:《禮記》文化內涵
一、禮、禮治、禮學緣起
二、《禮記》論禮、禮治、禮教/196
三、《禮記》論製禮與作樂/200
四、倫理本位社會的新設計/208
五、論君子之德與化民成俗之道/216
生存鬥爭學說的中國演繹與興替
一、生存鬥爭學說在中國的初期演繹/222
二、在階級鬥爭學說中變形與發酵/228
三、生存鬥爭學說的當代隆替/237
孫中山晚年對於生存鬥爭學說的批判
一、“雅癖達文之道”/240
二、“人類由以互助為原則”/248
三、“政治哲學的真諦”
四、兩種社會哲學的世紀重評/259
緻中和:一場和平進行的社會革命
一、正在和平進行的一場社會革命/263
二、無序、失衡、失範狀態的烈度及根源
三、中華文明與新理性主義/268
四、走嚮現代的中華文明與世界的互動
第四編 人性、人權、人的全麵發展
第五編 社會主義模式探究
第六編 現代性:反思與重撰
後記
精彩書摘
由於清王朝堵塞瞭在中國原先政治體製內實現文明轉型的通道,變傳統國傢形態為近代國傢形態的政治轉型,一下子被推到瞭中華文明轉型的中心地位。原先的皇帝製度、宰輔製度為民主共和製度所取代。這一政治轉型,促成瞭國傢新的政治重心的建立和壯大,推動瞭國傢和廣大基層社會的整閤,對於推動經濟層麵、社會層麵以及思想文化層麵的文明轉型,都發揮瞭積極的作用。但是,這一政治轉型雖以經濟、社會及思想文化變遷為其背景,中國90%以上經濟、社會及思想文化長期仍繼續停留於古代,市場化、工業化、城市化、世界化都隻在沿海、沿江、沿鐵路綫等一些地區及一部分領域內有一些發展,近代國傢運行所必需的人人獨立、平等、理性精神、法治和契約的權威等,都相當貧乏。這就導緻在共和製國傢運行中,憲法虛文化一一領袖權威常常壓倒憲法權威,議會邊緣化——權力製衡與權力監督名存實亡,國傢全能化——國傢主體與人民主體角色顛倒,國傢承擔瞭直接組織和管理社會生産、流通和分配的職能,控製和掌握意識形態與精神生産的職能。小農社會政治上錶現為政治權力支配一切。政治權力的這種支配地位及其為特殊利益者所控製的傳統,並沒有因為清王朝覆亡、共和製度建立而結束。從傳統政治文明嚮現代文明的轉型,走嚮真正的憲政體製權威化,國傢權力有限化,國傢管理專門化,國傢決策透明化,主權在民製度化,這一過程已經持續瞭一個世紀,這一轉型過程,至今也尚未完成。
傳統農業文明轉型為現代工業文明,是生産方式、經濟結構、産業結構的一次全麵變革。它是由手工勞動和驅使畜力轉變為機器生産和使用蒸汽、電力及其他現代動力,由以一傢一戶為單位的小生産轉變為社會化大生産,由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轉變為發達的市場經濟,由狹隘的地域性聯係轉變為廣泛、直接的世界性聯係。與此相應,最大多數的勞動人口從農業轉嚮工業、商業及其他服務業,從農村轉嚮城市。這一轉變,構成20世紀中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鏇律。然而,20世紀的中國,又是中國傳統社會農民運動周期性活躍的又一個高潮期,生活在傳統生産方式中的廣大農民所要求的,往往仍是相當傳統的“打土豪,分田地”“吃大戶,均貧富”,保護他們一傢一戶為單位的自然經濟。
前言/序言
民族認同與民族主義,以國權和民權所代錶的近代國傢意識、倫理、競存和現代社會發展觀念,人性、人權和人的全麵發展,社會主義的不斷追求不斷探索,是構成中國現代性的五個主要方麵。它們的緣起,它們的演進曆程,以及它們的當代反思,是本書考察的對象。
突齣“中國重撰”,一是突齣中國的主體性,二是突齣現代性在中國的書寫,從一開始就與“重撰”緊密結閤在一起。
“重撰”一詞,源於法國對後現代主義作齣全新界定的哲學傢讓一弗朗索瓦·利奧塔。1986年他在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所作的《重撰現代性》著名講演,首創瞭這一概念。
“重撰”二字,在利奧塔那裏,主要有兩層意思:一是“迴歸到起點”,對現代性的全過程重新加以審視;二是“深加工”,對於被先前事件及其意義所建構地濛蔽瞭的東西加以發掘和深入恩考。
現代性:中國重撰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