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傢經典9冊套裝(傳習錄+大學中庸+孔子傢語+禮記+論語+孟子+孝經+荀子+易經)

儒傢經典9冊套裝(傳習錄+大學中庸+孔子傢語+禮記+論語+孟子+孝經+荀子+易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三读书馆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3804
商品编码:10282543338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5-07-01

具体描述


  
  
  

































  商品基本信息,請以下列介紹為準
商品名稱:   傳習錄 (中華國學經典精粹·儒傢經典必讀本)
ISBN:   9787550243804
齣 版 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定    價:   12 元
作    者:   (明)王陽明,著,姚彥汝,譯


  其他參考信息(以實物為準)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語種:中文
  齣版時間:2015-07-01   版次:1   頁數:160
  印刷時間:2015-07-01   印次:1   字數:130韆

 

  目 錄

【傳習錄 目錄】

上捲

 

徐愛錄……………………………005

 

陸澄錄……………………………018

 

薛侃錄……………………………033

 

中捲

 

答顧東橋書………………………048

 

答周道通書………………………067

 

答陸原靜書(一)………………071

 

答陸原靜書(二)………………073

 

錢德洪跋…………………………079

 

答歐陽崇一………………………080

 

答羅整庵少宰書…………………086

 

答聶文蔚(一)…………………092

 

答聶文蔚(二)…………………098

 

南大吉錄…………………………103

 

下捲

 

陳九川錄…………………………108

 

黃直錄……………………………115

 

黃修易錄…………………………119

 

黃省曾錄…………………………125

 

錢德洪錄…………………………128

 

黃以方錄…………………………147

 

錢德洪跋…………………………156

 

 
  作者介紹

王陽明(1472-1528),名守仁,字伯安,浙江餘姚人。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是明朝哲學傢、政治傢、軍事傢、教育傢。


  精彩書摘

上捲

 

徐愛①錄

 

1.

 

【原文】

 

先生於《大學》“格物”諸說,悉以舊本為正,蓋先儒②所謂誤本者

也。愛始聞而駭,既而疑,已而殫精竭思,參互錯綜,以質於先生。然後

知先生之說,若水之寒,若火之熱,斷斷乎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者

也③。先生明睿天授,然和樂坦易,不事邊幅。人見其少時豪邁不羈,又

嘗泛濫於詞章,齣入二氏之學,驟聞是說,皆目以為立異好奇,漫不省

究。不知先生居夷三載④,處睏養靜,精一之功⑤,固已超入聖域,粹然

大中至正之歸矣。

 

愛朝夕炙門下,但見先生之道,即之若易,而仰之愈高;見之若粗,

而探之愈精;就之若近,而造之愈益無窮。十餘年來,竟未能窺其藩

籬。世之君子,或與先生僅交一麵,或猶未聞其謦欬,或先懷忽易憤激

之心,而遽欲於立談之間,傳聞之說,臆斷懸度,如之何其可得也?從

遊之士,聞先生之教,往往得一而遺二,見其牝牡驪黃而棄其所謂韆裏

者。故愛備錄平日之所聞,私以示夫同誌,相與考而正之,庶無負先生

之教雲。

 

門人徐愛書。

 

【注釋】

 

①徐愛(1488—1518):字曰仁,號橫山,浙江餘姚人,是王陽明zui

得意的,也是位門生。據說還是王陽明的妹夫,有“王門顔迴”之

稱,曾任工部郎中。下文的“愛”即徐愛的自稱。

 

②先儒:指程顥、程頤和硃熹。

 

③“斷斷乎”句:意為等到百代以後聖人齣世也不會有疑惑。語齣

《禮記·中庸》。

 

④居夷三載:正德元年(1506年),王陽明因上疏抗辯,獲罪下獄,

後貶謫到貴州龍場(今修文縣)前後三年。龍場當時尚未開化,所以稱

“夷”。

 

⑤精一之功:為精純的功夫的意思。語齣《尚書·大禹謨》:“人心惟

危,道心惟危,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譯文】

 

先生對於《大學》當中“格物”等觀點,全以鄭玄作注、孔穎達作

 

 

 

疏的《禮記·大學》為準,即硃熹等大儒們認為是誤本的那一版本。開

始聽說時我感到十分驚訝並且對先生的學說抱有懷疑。後來,我用盡

心力,綜閤進行參照對比,再嚮先生本人請教。zui後我纔明白先生的

學說像水之寒冷,又像火之熱烈。正如《中庸》中所說的,後世齣現的

聖人也不會懷疑它的正確。先生的睿智與生俱來,並且他為人和藹、

坦蕩、平易近人,不修邊幅。人們隻知道先生年輕時豪放不羈,曾經

熱衷於詩詞文章的修習,受過佛、道兩傢學說的熏陶,乍一聽到他的學

說,都把它視為標新立異、荒誕不經的言論,不再深加探究。殊不知,

先生在貶居貴州的三年當中,經曆瞭艱難睏苦的環境,修身靜慮,精純

的功夫已經超凡入聖,進入瞭絕妙的境界,歸入中正之旨。

 

我日夜在先生門下修習,聆聽他的教誨,認為先生的學說剛接

觸時會感覺淺易,而越是深入研究越覺得十分高深。錶麵粗疏,但

認真探究就越發感到精妙。接近時好像淺近,但深造時就覺得無窮

無盡。修習十幾年來,我自己覺得還沒能窺探到它的邊緣。當下的學

者,有的與先生僅僅有過一麵之緣,從沒有聽過先生的學說,一開始

就先入為主地懷著輕視、偏激的心理,還沒有仔細交談便根據傳聞

草率地妄加揣度,做齣瞭臆斷。這樣怎麼可能真正理解先生的學說

呢?跟隨先生的學生們,聽瞭先生的教誨,也是大都遺漏的多而學到的

少。就好比相馬的時候,僅僅看到瞭馬的性彆、顔色等錶麵情況,卻漏

掉瞭識彆韆裏馬的關鍵特徵。因此,我把先生平日裏的教誨盡悉記錄

瞭下來,給同學們傳閱,然後共同考核訂正,希望不辜負先生的諄諄

教誨。

 

學生徐愛記。

 

2.

 

【原文】

 

愛問:“‘在民’,硃子謂當作‘新民’,後章‘作新民’之文,似亦

有據。先生以為宜從舊本作‘民’,亦有所據否?”

 

先生曰:“‘作新民’之‘新’,是自新之民,與‘在新民’之‘新’不

同,此豈足為據?‘作’字卻與‘’字相對,然非‘新’字義。下麵‘治國

平天下’處,皆於‘新’字無發明。如雲‘君子賢其賢而其,小人樂

其樂而利其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

之父母’之類①,皆是‘’字意。‘民’猶如《孟子》‘仁民’②之

謂,‘之’即‘仁之’也。‘百姓不’,舜使契為司徒,‘敬敷五教’,③

所以之也。《堯典》‘剋明峻德’便是‘明明德’④,‘以九族’至‘平

章’‘協和’⑤便是‘民’,便是‘明明德於天下’。又如孔子言‘修己以

安百姓’⑥,‘修己’便是‘明明德’,‘安百姓’便是‘民’。說‘民’便

是兼教養意,說‘新民’便覺偏瞭。”

 

【注釋】

 

①“如雲”之後所引之語皆齣自《大學》。

 

 

 

②仁民:語齣《孟子·盡心上》:“而仁民,仁民而愛物。”

 

③“舜使契”二句:舜,傳說中的五帝之一。契,商族的始祖,帝嚳之

子,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封為司徒,掌管教化之職。敷,布、施。五教,

五種倫理道德,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④“《堯典》”句:剋明峻德,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

以九族。”明明德,語齣《大學》,意為弘揚善良的德行。

 

⑤“以”句:語齣《尚書·堯典》:“剋明峻德,以九族。九族既

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

 

⑥修己以安百姓:語齣《論語·憲問》:“修己以安百姓,堯舜其猶

病諸!”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在民’一詞,硃熹認為應當寫作‘新民’,並

且後麵的文章有‘作新民’的詞句,可以作為他的憑證。先生卻認為應

當依照舊本作‘民’,您這樣認為也有什麼依據嗎?”

 

先生說:“‘作新民’的‘新’,意思是自新之民,自我更新,與‘在

新民’中的‘新’含義不盡相同,怎麼能用這作為依據呢?‘作’和‘’

相對應,但不是‘’的意思。下麵所講的‘治國’‘平天下’等地方,都

沒有對‘新’字發錶闡述。如‘君子賢其賢而其,小人樂其樂而利其

利’‘如保赤子’‘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等,這些都有‘’的意思。‘民’就像《孟子》中的‘仁民’所說,

‘之’也就是‘仁之’,對他們‘’也就是對他們‘仁’。百姓缺少

情,舜命契擔任司徒,‘敬敷五教’,教化百姓父子有、君臣有義、夫

婦有彆、長幼有序、朋友有信,使他們相互近。《堯典》中說的‘剋明

峻德’就是‘明明德’,‘以九族’到‘平章’‘協和’就是‘民’,就是

‘明明德於天下’。又比如孔子所說‘修己以安百姓’一句,‘修己’就是

‘明明德’,‘安百姓’就是‘民’。說‘民’就兼有教化和養育兩個意

思,硃熹說成‘新民’,意思就顯得偏僻而狹隘瞭。”

 

3.

 

【原文】

 

愛問:“‘知止而後有定’,硃子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①似與

先生之說相戾。”

 

先生曰:“於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卻是義外②也。至善是心之本體,

隻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本注③所謂

‘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

 

【注釋】

 

①知止而後有定,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事事物物皆有定理”是硃熹

對“知止而後有定”的解釋。語齣硃熹《大學·或問》:“能知所止,則方

寸之間,事事物物皆有定理矣。”

 

②義外:語齣《孟子·告子上》:“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

 

 

 

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孟子反對告子義在心外的觀點,認為仁和

義都在人心之中。

 

③本注:即硃熹《大學章句》章注,“明明德新民,皆當止於至

善之地而不遷。蓋必其有以盡夫天理之極,而無一毫人欲之私也”。

 

【譯文】

 

徐愛問:“《大學》中的‘知止而後有定’,硃熹認為是說‘事物都

有特定的道理’,這好像和您的學說有抵觸。”

 

先生說:“要在具體的萬事萬物上尋求至善,就是把‘義’當作外

在的東西。至善是心的本體,隻須‘明明德’達到瞭精一的程度,那便

是至善瞭。顯然這並沒有脫離客觀事物。那種像硃熹在《大學章句》中

所說的窮盡天理,而心中沒有絲毫私欲的人,就能夠達到這種至善的

境界。

 

4.

 

【原文】

 

愛問:“至善隻求諸心,恐於天下事理,有不能盡。”

 

先生曰:“心即理①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愛曰:“如事父之孝,事君之忠,交友之信,治民之仁,其間有許多

理在,恐亦不可不察。”

 

先生嘆曰:“此說之蔽久矣,豈一語所能悟?今姑就所問者言之。

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個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個忠的理;交

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個信與仁的理。都隻在此心。心即理也。

此心無私欲之蔽,即是天理,不須外麵添一分。以此純乎天理之心,發

之事父便是孝,發之事君便是忠,發之交友、治民便是信與仁。隻在此

心去人欲、存天理上用功便是。”

 

愛曰:“聞先生如此說,愛已覺有省悟處。但舊說纏於胸中,尚

有未脫然者。如事父一事,其間溫凊定省②之類,有許多節目,不亦須講

求否?”

 

先生曰:“如何不講求?隻是有個頭腦。隻是就此心去人欲、存天

理上講求。就如講求鼕溫,也隻是要盡此心之孝,恐怕有一毫人欲間

雜。隻是講求得此心。此心若無人欲,純是天理,是個誠於孝的心,

鼕時自然思量父母的寒,便自要去求個溫的道理。夏時自然思量父母的

熱,便自要求去個清的道理,這都是那誠孝的心發齣來的條件。卻是須

有這誠孝的心,然後有這條件發齣來。譬之樹木,這誠孝的心便是根,

許多條件便是枝葉。須先有根,然後有枝葉。不是先尋瞭枝葉,然後去

種根。《禮記》言:‘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

有愉色者,必有婉容。’③須是有個深愛做根,便自然如此。”

 

【注釋】

 

①心即理:王陽明學說的核心命題。

 

②溫凊定省:語齣《禮記·麯禮上》:“凡為人子之禮,鼕溫而夏凊,昏

 

 

 

定而晨省。”溫,鼕天讓父母溫暖;凊(qìng),夏天讓父母涼快;定,夜裏

讓父母睡得安穩;省,早上嚮父母問安。

 

③“孝子”句:語齣《禮記·祭義》。

 

【譯文】

 

徐愛問:“世上有萬事萬物的道理,而隻在心裏去追求至善的境

界,恐怕難以去探究完吧?”

 

先生說:“心就是理,難道天下有什麼事物和道理是在人心之外

的嗎?”

 

徐愛說:“比如侍奉父的孝道,輔佐君王的忠心,結交朋友的誠

信,治理百姓的仁義,等等,這當中有很多的道理存在,恐怕也不能不

去考察的。”

 

先生慨嘆說:“這不是一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因為此種說法濛

蔽人們很長時間瞭。姑且就你問的這些來說,侍奉父,不能從你父

身上找個孝的理;輔助君王,不能從君主身上找個忠的理;結交朋友、

治理百姓,也不能從朋友或者百姓的身上探尋到信和仁的道理。這些

孝、忠、信、仁的道理都隻存在於人的心中,所以說心就是理。當人心

還沒有被個人私欲所濛蔽,就不需要從外麵添加一絲一毫,人的內心

就是天理。憑著這種閤乎天理的心,用心侍奉父便是孝,用心輔佐

君王便是忠,用心交友、治民便是信和仁。隻需要用功去除心中的私

欲、存養天理就行瞭。”

 

徐愛說:“聽瞭先生的教誨,我已經覺得有些明白瞭。但是以前的

學說還在我的心裏麵,讓我有糾結不清的地方。譬如說侍奉父母這件

事,有讓父母鼕暖夏涼、白天請安、晚上請定等許多細節,這些不需要

講求嗎?”

 

先生說:“怎麼不講求呢?隻是有個核心,就是先要摒除私欲,保

存天理,然後在這上麵去講求。就比如講求父母鼕天暖和,不過是要

盡一盡自己單純的孝心,唯恐有點滴的私心雜念存在其中;講求父母夏

天涼快,也隻是想盡盡孝心,唯恐有絲毫私欲夾雜其中,為的隻是講求

這份心而已。自己的心如果沒有任何私欲,純屬天理,是一顆虔誠孝

敬的心,那自然會鼕天記掛父母的寒冷,夏天記掛父母的暑熱,也就自

然會講求‘鼕溫’‘夏凊’的道理。這些具體的事情,都是人那顆虔誠

孝敬的心發齣來的。隻有存在這顆虔誠孝順的心,然後纔有具體的事

發生。以樹木作比喻,虔誠孝順的心是樹根,具體的事情就是樹的枝

葉。不是先找到枝葉,然後纔去種樹根,而必須是先有樹根然後

有枝葉。《禮記》有言:深愛父母的孝子,對待雙一定很和氣;有和

氣的態度,定會有愉悅的氣色;有瞭愉悅的氣色,人就會有美好的錶情

瞭。所以有一顆深愛的心做樹根,就自然而然會有‘鼕溫’‘夏凊’等一

係列細節瞭。”

 

 

 

5.

 

【原文】

 

愛因未會先生知行閤一之訓,與宗賢①、惟賢②往復辯論,未能決。

以問於先生。

 

先生曰:“試舉看。”

 

愛曰:“如今人盡有知得父當孝、兄當弟者,卻不能孝,卻不能弟。

便是知與行分明是兩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斷,不是知行的本體瞭。未有知而不行者。

知而不行,隻是未知。聖賢教人知行,正是要復那本體。不是著你隻恁

的便罷。故《大學》指個真知行與人看,說‘如好好色’‘如惡惡臭’③。

見好色屬知,好好色屬行。隻見那好色時已自好瞭,不是見瞭後又立個

心去好。聞惡臭屬知,惡惡臭屬行。隻聞那惡臭時已自惡瞭,不是聞瞭後

彆立個心去惡。如鼻塞人雖見惡臭在前,鼻中不曾聞得,便亦不甚惡。

亦隻是不曾知臭。就如稱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

弟。方可稱他知孝知弟。不成隻是曉得說些孝弟的話,便可稱為知孝

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瞭,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瞭。知飢,必已自飢

瞭。知行如何分得開?此便是知行的本體,不曾有私意隔斷的。聖人教

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謂之知。不然,隻是不曾知。此卻是何等緊切著

實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說知行做兩個,是甚麼意?某要說做一個,是

甚麼意?若不知立言宗旨,隻管說一個兩個,亦有甚用?”

 

愛曰:“古人說知行做兩個,亦是要人見分曉。一行做知的功夫,

一行做行的功夫,即功夫始有下落。”

 

先生曰:“此卻失瞭古人宗旨也。某嘗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

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會得時,隻說一個知,已自有行

在;隻說一個行,已自有知在。古人所以既說一個知,又說一個行者,

隻為世間有一種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惟省察,也隻是個

冥行妄作,所以必說個知,方纔行得是。又有一種人,茫茫蕩蕩懸空去

思索,全不肯著實躬行,也隻是個揣摸影響,所以說一個行,方纔知得

真。此是古人不得已補偏救弊的說話。若見得這個意時,即一言而足。

今人卻就將知行分作兩件去做,以為必先知瞭,然後能行。我如今且去

講習討論做知的功夫,待知得真瞭,方去做行的功夫。故遂終身不行,

亦遂終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來已非一日矣。某今說個知行閤一,

正是對病的藥,又不是某鑿空杜撰。知行本體原是如此。今若知得宗

旨時,即說兩個亦不妨,亦隻是一個。若不會宗旨,便說一個,亦濟得甚

事?隻是閑說話。”

 

【注釋】

 

①宗賢:黃綰(1477—1551),字宗賢,號久庵,浙江黃岩人。官至禮

部尚書,王陽明的學生。

 

②惟賢:顧應祥(1483—1565),字惟賢,號箬溪,浙江長興人。官至

 

 

 

刑部尚書,王陽明的學生。

 

③如好好色,如惡惡臭:語齣《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

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

 

【譯文】

 

徐愛因為還沒有領會先生知行閤一的教導,和宗賢、惟賢反復爭

辯後,仍舊不能瞭然於胸,於是請教先生。

 

先生說:“舉個例子說說你的看法。”

 

徐愛說:“現在孝順父母、尊敬兄長的道理,人人都明白,但事實

上沒有辦法完全做到,由此可見,知與行分明是兩件事。”

 

先生說:“這並不是知行的本來麵目,因為私欲已經隔斷瞭這種人

的知行。沒有知而不行的,知而不行是因為沒有真知。聖賢們教育人們

知行,並不是簡單地教人們如何認識、如何實踐,其目的是要恢復知

行的本體。因此,《大學》舉齣瞭一個真正知行的例子,說‘如好好色如

惡惡臭’,意即喜愛美色,厭惡腐臭。懂得美色是知,喜歡美色是行。人

們在看見美色的時候就自然喜歡上瞭,並不是看見美色之後纔立馬生個

心去喜歡;聞到腐臭是知,厭惡腐臭是行,人也是一聞到腐臭就自然厭

惡瞭,並非聞到之後而又另生齣個心去討厭它。如果那個人鼻子不通,

那就算是看到腐臭的東西擺在麵前,他的鼻子聞不到,也不會太厭惡,

因為根本沒有認識到臭。再比如,我們說某人知道孝順父母、尊敬兄

長,一定是這個人已經做瞭一些孝順、尊敬的行為,纔可以說他知道孝

順、尊敬的道理。難不成,隻因為他會說些孝順、尊敬的話,我們就認

為他孝順、尊敬嗎?再如,一個人知道痛,一定是自己已經經曆瞭或者

正在經曆痛,纔知道痛;知寒、知飢,一定是已經經曆瞭寒冷和飢餓。

由此可見,知行如何能夠分得開?這些例子就是知與行的本體,還不

曾被私欲隔開的。聖人一定是這樣教育學生,纔能算作知。不然就並

非真知,可見這是多麼緊要切實的功夫呀!現在硬要將知行分開算作

兩件事情,有什麼意思呢?而我要把知行看作一個整體,又有什麼意思

呢?如果這番話的宗旨都不知道,隻管在這裏爭論知與行是一件事還

是兩件事,又有什麼用處呢?”

 

徐愛說:“古人把知行分成兩迴事,也隻是為瞭讓人們能夠有一個

分彆,好弄明白。一邊對知下功夫,一邊對實踐下功夫,這樣纔能更好

地落到實處。”

 

先生說:“但是,這樣說反而丟失瞭古人的本意。我曾經說過,知

是行的宗旨,行是知的實踐;知是行的開始,行是知的成果。如果領會

瞭這一點,就應該明白,隻說一個知,已經自然有行存在;隻說一個行,

知也自然存在瞭,知行一同存在。古人之所以將行與知分開,說一個知

又說一個行,是因為社會上有一種人,他們完全不會認真思考觀察,隻

是懵懵懂懂地隨意做事情,一個勁兒鬍行妄作,因此必須跟他講‘知’

的道理,他纔能夠清醒地做事。還有一種人,不切實際,漫天空想,

 

 

又完全不願意有所行動,隻是靠主觀猜測、捕風捉影,因此必須教他

‘行’的道理,這樣他纔能正確地知。古人為瞭補偏救弊不得已纔將知

行分開說的,如果真正領會瞭其中的含義,隻要一個知或行就夠瞭。今

人非要將知行分開,以為必須先認識纔能實踐。自己先去討論如何做

到知,等到真正知瞭纔去做行的功夫,zui後終生無法實踐,也終生一無

所知。這個問題由來已久,不再是一個小毛病。現在我提齣知行閤一,

就是對癥下藥。而且這並非我憑空杜撰,知行的本體原本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把知行閤一的宗旨掌握瞭,即使將知行分開說,兩者仍然是

一迴事,是一個整體;如果沒領會知行閤一的宗旨,即便說二者是一迴

事,那又何濟於事呢?不過是說些無用的話而已。”

 


  前言

前言

 

《傳習錄》是中國明代哲學傢、宋明道學中心學一派的代錶

人物王陽明的語錄和論學書信。“傳習”一詞,源自《論語》中的

“傳不習乎”一語。

 

王陽明(1472—1529),幼名雲,後改名守仁,字伯安,號陽明,

謚文成,世稱陽明先生。漢族,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浙江省餘姚

市)人,明代zui的思想傢、教育傢、文學傢、書法傢、哲學傢和

軍事傢。陽明先生是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不僅精通儒、釋、道三

教,而且能夠統軍徵戰,是中國曆史上罕見的全能大儒。其學術

思想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國傢乃至都有重

要而深遠的影響,因此,王陽明和孔子、孟子、硃熹並稱為“孔、

孟、硃、王”。

 

王陽明的學說在硃學衰頹之際,倡導“心即是理”“知行閤

一”,把儒傢的內聖之道發展到瞭,其思想衝破瞭數百年來中

國思想界為程硃理學所壟斷的沉悶局麵,風靡晚明,啓迪近代,

即使到瞭現代社會,依然閃耀著美妙的光芒。這正是經典與眾不

同的魅力所在。

 

陽明學不僅影響瞭中國,而且享譽海外。在日本,陽明學被一

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傢所接受,推動瞭日本的明治維新。在經濟

騰飛期的韓國,陽明學被奉為精神的範本。後來,其影響又逐漸

深入到東南亞諸國、北美洲和歐洲,可見其思想的價值和魅力。

 

《傳習錄》不但全麵闡述瞭王陽明學說的主要哲學思想,也

體現瞭他辯證的授課方法,以及生動活潑、善於用譬、常帶機鋒

的語言藝術,是研究王陽明思想及心學發展的重要資料,同時也

是一部簡明而有代錶性的儒傢哲學著作,堪稱王門之聖書,心學

之經典。

 

《傳習錄》是在王陽明生前及死後陸續編錄和刊行的,載

於《王文成公全書》,分為上、中、下三捲,亦有單行本。捲上是

王守仁講學的語錄,內容包括他早期講學時主要討論的“格物

論”“心即理”以及有關經學本質與心性的問題;捲中主要是王

守仁寫給時人及門生的七封信,實際上是七封論學書,此外還有

“社會教條”等。在中捲zui有影響的是《答顧東橋書》和《訓濛大

意示教讀(劉伯頌等)》,著重闡述瞭“知行閤一”和“緻良知”理

論。下捲一部分是講學語錄,另一部分是《硃子晚年定論》。《硃

子晚年定論》包括王守仁寫的序和由他輯錄的硃熹遺文中三十四

條“大悟舊說之非”的自責文字,旨在讓硃熹作自我批評與自我否

定,證明硃熹晚年確有“返本求真”的“心學”傾嚮。下捲收錄的

王守仁講學語錄主要是討論“良知”與“緻良知”。

 

本書選取《傳習錄》的精華並進行瞭全麵而細緻的解讀,閱讀

本書不僅能幫助讀者更加透徹地理解《傳習錄》,而且能讓讀者

收獲更多的人生智慧。

,

用户评价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

很好

评分

不错,很喜欢,价格也便宜,以后还会买

评分

不好,还烂了

评分

很好的书

评分

很好,方便携带阅读,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实惠啊,看看有帮助,不错,支持

评分

不想说什么。。。少了一本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