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開》2017修訂版新增上師親筆再版序言,可作為讀者*親切的導讀。
★希阿榮博堪布寫給現代讀者的人生指南,也是現代人安頓心靈的智慧之書。
★希阿榮博堪布是當今頗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曾改變十幾萬人的生命軌跡。
★透過藏人精神保持愉悅的秘密,得到快樂生活的啓發,用內在的智慧麵對生命的起伏。
★陳坤、張嘉譯、任魯豫、李修平、樊登、馬未都、何東、程然盛情推薦。
內容簡介《次第花開》是希阿榮博堪布所寫的心靈隨筆集,以現代人的思維和錶達方式,將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娓娓道來。
本書就像是一個忠實的朋友,在迷茫脆弱的時候,給我們以鼓勵和啓發,讓我們生起對三寶和佛法的信心以及求解脫的決心。
書中處處散發著慈悲與智慧的光芒,堪布睿智柔和的文字,樸實生動的開示,幫助我們坦然地麵對心的本性,並從各種睏惑中解脫齣來,獲得重塑心靈世界的力量。
作者簡介希阿榮博堪布 當今頗具影響力的心靈導師,曾影響十幾萬人的生命軌跡。
1963年生於德格,幼年即開始跟隨傢鄉寺院的高僧大德修學佛法。二十一歲到世界最大的佛學院—喇榮五明佛學院,依止當今藏傳佛教寜瑪派最偉大的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繼續修學佛法。二十四歲獲得堪布學位。之後在五明佛學院傳講顯密法要,同時協助法王如意寶管理佛學院各項事務,全力護持四眾學員的聞思修行。
堪布還在德格玉隆闊建立瞭紮西持林閉關院、養老院和醫院,並對周邊眾多寺廟的發展給予護持,支持幫助培養僧纔。同時,堪布長期資助眾多貧睏傢庭,解決就醫和孩子上學等問題。
多年以來,堪布不辭辛勞地赴海內外各地弘揚佛法,倡導放生和其他各類共修活動,以正式授課、現場開示、發錶文章等多種形式接引、指導佛弟子聞思修習佛法,深受海內外佛子的尊敬和喜愛。
堪布對佛法的開示精妙而平實,由其開示、隨筆結集齣版的《寂靜之道》《生命這齣戲》《透過佛法看世界》,自問世以來一直是佛教類書籍中的暢銷書。
目 錄再版前言 // 003
前言 // 011
第一部 珍寶人生
人生充滿煩惱,但如果能以煩惱為契機去勘悟世間萬象的本質,從煩惱入手去實現止息煩惱的最終目的,那麼這樣一個充滿煩惱的人生就是我們解脫的最好機緣。
第一章 珍寶人生// 003
第二章安樂 // 037
第三章從玉樹說起 // 045
附言:玉樹的簡短開示 // 072
第二部 佛門
我們尋遍整個世界,發現佛法可以讓我們的心得到安樂。
第一章入佛門 // 077
第二章如何做功課 // 089
第三章關於前行的簡短開示 // 099
第四章開悟 // 122
第五章善護口業 // 127
第三部 走齣修行的誤區
追求覺悟的過程,就像在一個無邊無際的迷宮裏突圍,沒有佛法的指引,我們永遠都將被睏在裏麵,原地打轉。
第一章皈依 // 135
第二章齣離心 // 149
第三章菩提心 // 165
第四章上師和弟子 // 183
第四部 鼕日劄記
2009 年初,希阿榮博堪布在傢鄉的紮西持林閉關中心寫下多篇隨感,或睹物思人,或暢談佛法人生,素樸平實的語言背後是堪布一貫的清亮、通達。
第一章信心 // 219
第二章無盡藏 // 225
第三章母親 // 231
第四章人人是我師 // 236
第五部 生命的依怙
真正化解痛苦與危機的方法就是斷除損害眾生的惡業,行持自利利他的善業。作為佛弟子,不論能力大小,都可以做利益有情的事業,這其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放生。
第一章迴憶上師 // 245
第二章囑托 // 253
第三章放生問答 // 269
後記// 285
再版前言
《次第花開》正式齣版是在2011年。那已是五年前的事瞭,時間過得真快。說“正式齣版”,是因為在那之前已經有等不及的讀者自發地把我陸續刊登在網站上的這些文章結集印製成冊並四處贈閱。“正式版”齣來後,一再加印,到如今五年過去,依然有再印的需求。想想每年有多少新書湧現,讀者的選擇又廣泛多樣,這樣一本讀起來不算輕鬆、內容也不新奇有趣的書,非但沒被市場淘汰,反而不斷吸引著新的讀者,這種情形的確讓人意外。
據有些讀者說,他們喜歡這本書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它貼近生活,“看得懂”—沒錯,這是一本講佛法的書,但書裏的內容並不會讓他們感覺遙遠,自己平日遇到的很多問題、麵對的苦惱和睏惑,自己的情緒、感受和反應,在書裏都能找到。我很高興這本書讓一些人對佛法修行産生瞭親切感。
其實,佛法原本就不是籠統僵化的說教,也不該是僅限於學者、專業人士在小範圍內研究、實踐的高深學問和專門技術。佛法中最幽深的理論,也是與我們當下的身心活動緊密聯結的,也是為瞭解決現實人生中遇到的問題的。
記得早期我有一篇文章,講的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發現安樂。文章的開頭講到,有人問我:怎樣纔能安樂?我說:放下執著就安樂瞭。這若是標準化考試,毫無疑問,“放下執著”,我答對瞭;可是這種標準化的答案對一般人來說,能在多大程度上解決他的問題呢?我有點含糊。
什麼是執著?怎樣算放下?這都需要解釋,而且不隻是概念上、理論上的解釋,更確切地說,是要指認—現實生活裏的經驗,外在的情境,內在的情緒,要一一用指頭點在上麵說:“這是執著”“這是執著”,隻有這樣纔能讓人真正開始有點明白佛法究竟講的是什麼。這於我是一個新的體驗。我從小所受的佛法教育和我的生活經曆,使得佛教中很多的概念、思想對我來說已然內化,它們是不需要解釋的。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我沒有意識到,當我嚮彆人,尤其是那些有著與我迥然不同文化、教育背景的人,講述這些概念時,我是需要從頭細說的,否則,他們可能隻是得到瞭一個標準化答案,卻無從解除現實的苦惱。
可是,止息煩惱不正是我們學修佛法的原因嗎?
什麼是煩惱呢,它是看不見也摸不著的,但如果我們肯誠實地檢視自己的生活,就不難知道什麼是煩惱,它無處不在,生活簡直就是完全由點點滴滴的煩惱構成。而煩惱的止息,也隻能從現實人生中每一個當下入手。
佛陀成道後,並沒有馬上把他所悟到的究竟真理嚮世人宣講。他說:止,止,我法妙難思。真理幽微難思議,說齣來恐怕也沒有人能領會,不如沉默。後來,是在梵天、帝釋天的再三啓請下,佛陀纔開始宣講法要。他講的是什麼呢?苦、集、滅、道四諦法門。“苦諦”是認清生活中苦惱普遍存在的事實;“集諦”是分析苦惱的成因;“滅諦”“道諦”是講苦惱的止息及止息的方法。
我們現在知道佛陀之後又二轉法輪、三轉法輪,進一步宣講瞭更為深奧的空性、如來藏等法教,但他並沒有一開始就講這些,而是引導人們去觀察自己的日常生活,慢慢體會生活的內容雖然五花八門,缺憾憂苦卻是一以貫之的。
看到人生中苦惱此伏彼起、相續不斷的事實,是學習佛法的第一步。這不是很有啓發性嗎?
《次第花開》中很多文章,都在努力以一種貼近日常的方式講解著佛法。我希望這樣做能夠讓讀者知道:修學佛法不必等到將來你變得更好或更糟的時候,而是從自己當下所在之處開始,也隻能從這裏開始。
有一位居士某段時間因為工作、生活的壓力,變得焦慮,易怒,整個人狀態很不好,煩惱重重。他跟我訴苦,我就問他:“你學佛是為瞭什麼?”“為瞭解脫。”“什麼是解脫?”他默然。我說:“解脫,就是沒有煩惱。你帶著滿心的煩惱,又想在何時在何地獲得解脫呢?煩惱不在彆處,在你心裏;解脫也在你心裏。”
我們無法去外麵找一顆現成的沒有煩惱的心來移植到自己身上,也彆想某天早上醒來突然就發現自己改頭換麵成瞭個“解脫的人”,沒那麼神奇,也沒那麼容易。
我們唯一能做的隻有麵對當下,迴歸內心,與煩惱開戰。
佛陀宣講的眾多法要,都是在教我們如何貼近自身經驗,以自身為中心去修行。我不是說大傢應該自私。我的意思是,要從檢視自己的身、語、意入手,把重點放在對治自己的貪、嗔、癡上麵,而不是去挑彆人的錯,或者急於“度化”彆人。
如果不貼近自身經驗,誠實地看待發生在自己身上和心裏的一切,並將佛法運用其中,我們很容易會在修學的過程中偏離解脫煩惱的初衷。
比如,你會成為越來越嫻熟的“佛教徒”,跟所有人都客氣,“隨喜”“贊嘆”不離口,可是你心裏沒有多少善意。事不關己時,你能做到“八風吹不動”,而真正的問題齣現時,你的反應跟不學佛的人是一樣的,既沒有對自身的覺察,也沒有對正法的憶念,隻是任由情緒肆虐、言行失當。這說明長期以來我們都荒於貼近自身而修行,無法隨時提起對內心感受、欲望、情緒的覺察,更沒有當下齣離的心力。
“齣離”,是常常被誤解的一個詞。關鍵是我們要弄清楚齣離什麼。佛法中講的齣離,是指齣離煩惱。凡事有因纔有果,煩惱也是這樣,有其産生的原因。要遠離煩惱,必須遠離煩惱的因。根據《瑜伽師地論》,煩惱産生有六因:潛伏在識田裏的煩惱種子、對境、隨學惡友、聽聞不正確的法教、串習、顛倒作意。徹底斷除煩惱的種子,需要達到證悟的聖者的境界,這不是普通人短時間內能夠做到的,但我們可以做到遠離其它五因。就像沒有陽光、雨露等等催生條件,種子不能發芽一樣,普通人也能通過遠離這五因而阻止煩惱現前。這樣壓伏煩惱,也可以說是一種齣離。
所以不必再糾纏於“齣離”是需要齣傢還是遠離齣傢,是需要厭世還是遠離厭世。要知道,這些都是形式,而煩惱在內心。
有的人齣傢後,因為生活環境、生活方式變瞭,接觸的人和事、所見所聞都不同瞭,以前的很多煩惱沒有瞭對境、惡友、串習等産生條件,煩惱自然就減少瞭。也有人齣傢後,煩惱依舊甚至更重,因為他還在串習,還在顛倒作意,或者發現瞭新的對境。
厭世也是同樣的。有些人的厭世本身就是貪心、嗔心、執念深重的錶現,而有些人的厭世則是源於對真相的洞見,看到世間種種追逐的無結果無意義,正如以前的大成就者所說:世間的事就像兒童的遊戲,可以一直玩下去,可是隨時停下來,也就結束瞭。
你永遠得不到你想要的,因為沒有什麼是你真正想要的,你內心無法填滿的缺憾、不滿足感,不是因為你還沒有得到,而是因為你還在輪迴中。
我們應該警惕一種矯枉過正的做法,就是刻意追求所謂“齣離的齣離”。什麼意思呢?比方說,你本來通過持守戒律遠離煩惱惡業,可是有人說持戒也是一種執著,需要遠離,於是你不持戒,並認為這是更高明的齣離。你本來想齣傢修行,可是你被告知齣傢也有煩惱,也是執著,隻要內心清淨,齣不齣傢都一樣,於是你打消瞭齣傢的念頭。以此類推,因為關鍵在內心,所以外在的形式,比如皈依、聞思、供養、布施、禪定、精進等等,都不必要,甚至都應該去打破,應該反過來做。
其實外在形式到底有沒有必要,有多大的必要,取決於你的修為。你的修行境界若確實到瞭那個程度,外在的東西不對你形成乾擾,你可以不在乎形式。但這也隻是對你個人而言,可以不必在意;至於會不會給其他人帶來負麵影響,使他們對佛法産生誤解,這是另一件需要考慮的事。
以前印度有八十位大成就者,看看他們的傳記,你真的要被他們齣格的舉動嚇到,藏地也有這樣的大成就者,可是我們要明白:首先,他們的修證境界非常人所能揣測;其次,他們沒有炫耀。他們當中很多人終生以平凡者形象示人,處於社會底層,為人輕賤,沒有人知道他們是佛法修行者、大成就者,也就沒有人會因為他們的“瘋狂”行為而對佛法産生邪見,或者隨學他們。有的大成就者長期在屍林禁地修行,那裏人跡罕至,非信心具足、真心求道者不會去,因此不相乾的人是不大有機會看見他們如何行事的。
現在則不同,在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一言一行,影響的都很可能不隻是身邊那幾個人。過早地讓初學者接觸佛法中高深的見解和行為,不會對他們有什麼幫助,就像嬰兒還隻能吃奶的時候,你拿大塊牛肉喂他,他能好麼?
對初學者而言,很多所謂的“形式”都是必要的。它們好比是船,載我們渡越煩惱生死之河。登上解脫彼岸後自然不再需要船,而尚在河中央的人,急著離船豈不危險?
我們實在該好好思考一下有關“齣離”的問題。
不過,這個事情其實也不是那麼復雜。藏傳佛教許多宗派都有外前行的修法,通過反復思維串習“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來培養齣離心。無數的前輩修行者以他們的經驗告訴我們,肯老老實實照此去修,齣離心就一定能生起來。這樣的齣離,保證沒錯。有時我不禁奇怪:捷徑就在麵前,為什麼還是有那麼多人喜歡走彎路?
暇滿難得、壽命無常、因果不虛、輪迴過患,細想想,這不就是對我們生活的描述嗎?還有什麼能更準確地概括齣生活的基本特徵?當我們觀修這些前行時,也就是從不同側麵檢視、反省我們的現實生活呀。貼近生活而修行,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現在有一種流行的說法:生活即修行。但我想很多人都誤會瞭,以為過生活就是在修行。其實不然,這至少不是佛教所說的修行。舉例子說吧,你經曆過悲歡離閤,這不是修行,隻是經曆;如果你在那悲歡離閤間體認無常、緣起、因果,這是修行。生病,本身不是修行,藉由生病而認識到與生俱來的脆弱、憂苦,由此生起齣離心,或推己及人,由此生起悲憫之心,這是修行。
所以說,生活本身不一定是修行,但如果你能把生命經驗,順境、逆境,是苦、是樂,用於鞏固你的齣離心、菩提心、空性的見解,這纔是修行。大概隻有這個時候,你纔可以說:一切都是上師的加持。否則,對多數人而言,經曆、遭遇不過循業流轉,輪迴如是,怎會都是上師的加持?
由於缺乏心的訓練,一般人的心力微弱,如風中之燭搖曳不定,因此一個相對清淨、較少乾擾的環境對修行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然而,恐怕沒有很多人能夠隨時從工作、傢庭、學業中抽身而去,到遠離聵鬧的寂靜地專心修行。怎麼辦呢?我們仍然可以通過內心的轉化,比如運用寂天菩薩在《入行論》中傳授的種種修心之法,於日常而超越日常,為自己創造一個隨身攜帶的寂靜地。
當然,這話說起來容易。對治煩惱是一個艱難漫長、充滿挫敗的過程。理解並掌握某些對治的技巧,並不意味著你就能做到。可能在相當長的時間裏,你麵對的唯有失敗,沒有成效,不斷的失敗。無著菩薩當年在雞足山苦修十二年,連一個吉祥的夢兆都沒有,更不用說各方麵遠不如他的我們瞭,嘗不到成功的滋味不是很正常麼。彆忘瞭我們的對手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慣性,所謂積重難返,不要期待能靠一時的努力就扭轉它。
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不斷地努力,如果我們不想再一次在煩惱憂苦中終老,直到死亡悍厲地齣現,而我們知道這一切混亂還沒有結束。一開始就做好不斷受挫的準備,會令我們更強韌,也走得更遠。
願我們將佛法運用到當下的經驗中,並因此而解脫自己及其他眾生的苦。
希阿榮博
2016年6月
《次第花開》把理論上的學習用到生活中修行,如書名“次第花開”的隱喻般讓每個想活潑潑覺醒的友人在一個個框架中迴歸自性,有次第、有步驟地在生活中實修,讓每一刻都保持覺知,也讓深澀的經論哲學平淡進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感恩作者希阿榮博堪布。
——陳坤 影視男演員
《次第開花》是一本難得的好書,它能觀照到每一個渴求安樂平和的人,正所謂——大道至簡,花開見佛。
——張嘉譯 影視男演員
分享讀書、心靈之旅:《次第花開》——希阿榮博堪布的感悟。翻開本書,都能看見他的心願:次第花開,花開見佛。讀得越久就越感動,並且經常讓人通悟豁然而開之感。他的睿智、柔和、平實的文字和開示,帶領我們揭開生命的迷霧,給予我們莫大的啓迪。
——任魯豫 央視主持人
《次第花開》——書名很吸引我,書的內容是他(希阿榮博堪布)多年來的心靈隨筆,雖是專說佛法,但卻是用通俗易懂的文筆和現代人的思維以及錶達方式,娓娓道來心靈世界應有的美好境界。……書中很多文字平復瞭我焦慮的心情,有關疾病、無常、自律、慈悲、因果、信心……散發著慈悲和智慧的文字,會讓你找到心靈世界的力量,它不是簡單的心靈雞湯,但當你有生命的睏惑時,這本書一定會是一朵溫暖的小花開放在你的心裏。
——李修平 原央視主持人
在《次第花開》中,我*次知道瞭什麼是真正的自由。以前總以為為所欲為就是自由,但往往這種所謂自由會給我們帶來更多的煩惱和懲罰,因為我們成瞭情緒的奴隸。堪布告訴我們,自由是能夠擺脫社會的慣性!這句話讓我有被閃電擊中的感覺。時常提醒自己!
這本書的閱讀方法是隨便翻開一頁,讀下去就好,都有心靈的收獲。
——樊登 原央視主持人、樊登讀書會發起人
《次第花開》這本書文字簡明,切中要害。讓人在聞思方麵有豁然開朗的感受。……在我認真研讀的這一刻,堪布的教言愈發顯得應時應季,有對癥下藥之功效。
——程然 編劇、紀錄片導演
希阿榮博師父寫的書《次第花開》,這是他感懷昔人舊事,記錄個人修行的記錄。我打開這書,看見希阿榮博師父的心願:次第花開,花開見佛。
——馬未都 收藏傢、古董鑒賞傢、央視《百傢講壇》主講人
讀《次第》,讓我對其中的種種關於佛教的說法,多有感觸並深受啓發。……如果有人真想接近佛教或者佛法,那麼這一本《次第花開》,卻也可以算得上是一本不錯的入門之書。
——何東 專欄作傢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