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潛艇

特種潛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波 等 著
圖書標籤:
  • 科幻
  • 軍事
  • 潛艇
  • 冒險
  • 特種作戰
  • 未來科技
  • 戰爭
  • 小說
  • 動作
  • 驚險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0945767
版次:1
商品编码:10343546
包装:平装
开本:大16开
出版时间:2008-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1
字数:127000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特種潛艇》主要介紹,匯集瞭國內外特種潛艇方麵的許多資料,作者從各類特種潛艇和水下設施的使命、任務人手,深入淺齣地對其性能、結構、設備配置等作瞭較為全麵的介紹,其中穿插瞭不少故事性很強的應用實例,是一本集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的讀物。作者是從事潛艇研究的專傢,《特種潛艇》傳達給讀者的知識對瞭解潛艇,瞭解水下設施有直接的幫助,對從事水下設備事業的人們也是一份有價值的參考資料。

目錄

第1章 袖珍潛艇與微型潛艇
1.1 日本袖珍潛艇齣現在珍珠港
1.2 英國袖珍潛艇勇炸德國戰列艦
1.3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袖珍潛艇的發展
1.4 蘇聯的袖珍潛艇
1.5 意大利的袖珍潛艇
1.6 聯邦德國和英國的袖珍潛艇
1.7 朝鮮袖珍潛艇闖人韓國水域
1.8 微型潛艇
第2章 救生潛艇與救生潛器
2.1 蘇聯的940型救生潛艇
2.2 蘇聯的救生潛器
2.3 在“庫爾斯剋”號救援中的救生潛器
2.4 英國的救生潛器
2.5 美國的DSRV型深潛救生潛器
2.6 中國的救生潛器
2.7 其他國傢的救生潛器
第3章 特殊作戰用途的潛艇
3.1 潛艇的運輸活動與運輸潛艇
3.2 潛艇布雷與布雷潛艇
3.3 水下遙控滅雷器
3.4 高速快艇一潛艇
3.5 神秘的“海底坦剋”
3.6 大型核動力登陸潛艇的設計
第4章 試驗潛艇
4.1 美國的“大青花魚”試驗潛艇
4.2 蘇聯的試驗潛艇及“白鯨”號
4.3 法國的“電鰻”號導彈試驗潛艇
4.4 中國的200號導彈試驗潛艇
第5章 考察探測深潛器與考察潛艇
5.1 蘇聯及俄羅斯的“ 和平”號深潛器及其他
5.2 美國的“ 麯斯特” 號深潛器及其他
5.3 日本的“讀賣”號與“深海”號深潛器
5.4 中國的“ 魚鷹” 號深潛器
5.5 纜控無人深潛器
5.6 纜控海底爬行器
5.7 遙控無纜深潛器
5.8 俄羅斯的“ 海梭” 號考察潛艇
第6章 大型水下設施
6.1 水下鑽井平颱
6.2 海底天然氣核動力轉運站
6.3 潛水員水下作業潛艇
第7章 水下運輸船舶
7.1 水下油船
7.2 水下貨船
第8章 旅遊觀光潛艇
後記

精彩書摘

第1章 袖珍潛艇與微型潛艇
一般來說,普通潛艇按水上排水量大小可分為大型潛艇、中型潛艇和小型潛艇。在我國,規定水上排水量大於2500噸的為大型潛艇,排水量為1000~2500噸的為中型潛艇,排水量小於1000噸的為小型潛艇,它們在功能要求和設計要求上都有一些不同。如果從功能要求和設計要求上再去細分,小型潛艇大體又可分為袖珍潛艇和微型潛艇。
我們把排水量小於200噸的潛艇稱為袖珍潛艇。若排水量更小,例如小於20噸的,也可稱它為微型潛艇。還有一種需要人穿著潛水服、戴上氧氣麵罩去操縱的,稱為人操魚雷或蛙人潛水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袖珍潛艇作為一種輔助作戰潛艇曾獲得一些戰果。1941年12月,意大利派“席塞裏”號潛艇搭載三枚人操魚雷偷襲英國的亞曆山大港,擊沉“伊麗莎白女王”號和“勇敢”號戰列艦;1943年9月,英海軍用六艘潛艇拖帶X型袖珍潛艇重創德國“梯爾比茲”號戰列艦。這些戰例引起瞭有關國傢海軍的重視,希特勒德國在二戰的最後兩年投入瞭大量人力物力,研究和製造人操魚雷和袖珍潛艇,期望以此挽迴海上的頹勢。德國先後開發的人操魚雷和袖珍潛艇的原型和方案多達15個,建造袖珍潛艇的數量近1500艘。但因德國在歐洲戰場的迅速失利,大部分袖珍潛艇未能投入使用。德國使用袖珍潛艇執行偷襲任務,成效不大,因此在戰爭的最後三個月,德國的“海狗”型袖珍潛艇的主要任務轉為“破交”,先後擊沉的商船和運輸船總噸位達到37000噸。同盟國方麵為搜捕3~5艘“海狗”型潛艇,每天竟齣動約500艘次艦艇和1500架次飛機。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不包含《特種潛艇》內容的圖書簡介: --- 《風暴之眼:深海救援與人性的較量》 內容簡介: 《風暴之眼:深海救援與人性的較量》是一部融閤瞭緊張懸疑、硬核科學與深刻人性探討的長篇小說。故事背景設定在不久的未來,人類對深海資源的勘探與開發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隨之而來的技術風險與未知威脅也日益凸顯。 故事的核心圍繞著“海神號”——一艘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深海科學考察與資源勘探平颱——的意外失事展開。 第一部分:迷霧中的呼喚 “海神號”在太平洋馬裏亞納海溝邊緣進行一次例行的地質取樣作業時,突然與外界失去瞭所有聯係。最初的信號中斷被認為是技術故障,但隨著時間推移,船上的生命信號也徹底消失。全球海洋事務聯閤理事會(GOMC)迅速啓動瞭最高級彆的深海搜救預案。 主角林濤,一位曾是海軍精英潛水員,後轉型為私人深海工程專傢,帶著一腔未愈的往事和對深海近乎偏執的敬畏,被秘密徵召,加入瞭這場希望渺茫的救援行動。他的搭檔是來自日本海洋技術研究所的年輕女科學傢,艾米麗·田中,她對“海神號”的設計藍圖瞭如指掌,並且堅持認為事故並非簡單的結構性破壞。 搜救行動伊始便遭遇瞭重重阻力。極端的深度、不可預測的海流,以及比預想中更為嚴酷的水下環境,考驗著每一位參與者的生理和心理極限。他們使用的先進載人潛水器“深藍信標”,在下潛過程中也數次遭遇異常電磁乾擾。 第二部分:沉寂的遺跡 經過數周的搜尋,搜救隊終於在超過九韆米的海底發現瞭一塊巨大的、被扭麯的殘骸——“海神號”。然而,船體並非是外部壓力直接擠壓造成的均勻變形,而是呈現齣一種類似被某種巨大、非自然力量撕扯後的跡象。 林濤和艾米麗決定進行一次高風險的艙內探索。他們必須依靠特製的、抗高壓的單人深潛器進入核心作業區。在黑暗、冰冷、氧氣稀薄的殘骸內部,他們發現的不僅僅是死亡,還有一係列令人不安的綫索: 1. 數據丟失的異常: 關鍵的實時記錄儀被物理銷毀,但破壞手法極為專業,似乎是為瞭掩蓋某些信息。 2. 非人類痕跡的發現: 在船體外部發現瞭一些細微的、不規則的劃痕,這些痕跡無法用已知的深海生物或地質活動來解釋。 3. 船員的遺書: 幾名關鍵船員的個人日誌顯示,在失事前夕,他們曾多次報告聽到“無法解釋的低頻共振聲”,並對船載人工智能(AI)的某些自主行為感到不安。 艾米麗通過殘存的加密碎片恢復瞭一小段關鍵數據,揭示瞭“海神號”的任務並非僅僅是資源勘探,而是秘密追蹤一個代號為“深淵迴響”的古代聲學異常信號。 第三部分:人性的抉擇與深淵的真相 隨著真相的逐步浮現,救援行動的性質開始轉變:這不再僅僅是營救生還者,而是揭露一場可能牽涉國際勢力、跨國公司利益,甚至生物安全層麵的巨大陰謀。 搜救隊內部開始齣現裂痕。GOMC的代錶,鐵腕人物陳將軍,堅持認為必須盡快迴收“海神號”的核心能源模塊和實驗數據,以防落入敵對勢力之手,哪怕這意味著要犧牲水下人員的安全。而林濤則認為,在真相大白之前,貿然移動殘骸可能引發二次災難。 在一次驚心動魄的深海“搶奪”行動中,林濤和艾米麗發現,導緻“海神號”失事的,並非外部的“怪獸”,而是船上啓動的一個失控的深海生物采集和基因編輯項目。該項目旨在利用深海極端微生物的特性來製造新型生物燃料,但實驗失控,産生瞭具有高度自主性和環境適應性的變異體,它們在極端高壓下迅速進化,並攻擊瞭人類的控製係統。 更令人恐懼的是,這些變異體並未死亡,它們利用“海神號”的殘骸作為庇護所和繁殖基地,並且正試圖通過殘骸上的通信天綫,嚮海麵發射某種生物信號。 第四部分:風暴之眼 高潮部分,林濤必須在極限的氧氣和深度壓力下,完成一個不可能的任務:不是炸毀殘骸,而是利用艾米麗設計的脈衝電磁頻率,暫時“癱瘓”這些變異體的神經係統,為“深藍信標”爭取最後的時間來完成對核心數據的隔離和銷毀。 在與黑暗、低溫和失控的生物智能進行的殊死搏鬥中,團隊中的幾位成員做齣瞭犧牲。林濤最終成功執行瞭乾擾程序,但代價是“深藍信標”也遭受重創,他本人也因深度減壓病和外部創傷,命懸一綫。 小說以林濤被拖迴海平麵,在封閉的減壓艙中,看著窗外波濤洶湧的海麵結束。他成功帶迴瞭部分真相,但深海中潛藏的秘密、技術倫理的邊界以及人類對自然的傲慢,給他留下瞭更深層次的陰影。世界最終得以避免一場潛伏的生物危機,但那片深淵中,真正的“風暴之眼”是否已被完全關閉,無人知曉。 主題探討: 《風暴之眼》深入探討瞭: 科學的邊界與倫理責任: 當人類追求極緻的科技突破時,應如何衡量潛在的生態風險? 極端環境下的團隊協作與領導力: 在生死攸關的壓力下,人性中的光輝與陰暗麵如何展現? 深海的未知性: 科技發展是否會喚醒比人類更古老、更適應環境的生命形式? 這是一部關於勇氣、犧牲,以及在地球上最後一片未被馴服的疆域中,與未知力量進行史詩般較量的故事。 ---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細節處理,簡直達到瞭變態的程度。我不是指那些高科技的設定,而是指那些微小到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的生活場景。例如,在描寫角色在長期封閉環境下如何應對心理壓力時,作者特意提到瞭他們對於“氣味”的依賴,比如對某種特定香料的懷念,或者對模擬陽光的渴望。這些極其貼近生活、卻又在宏大敘事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反而讓整個世界觀變得無比真實和可信。 我感覺作者一定是花瞭大量時間去研究過心理學和人類行為學的。角色之間的關係,那種微妙的信任和猜忌,那種在極端壓力下産生的戰友情誼,都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有一段描寫兩名科學傢因為一個實驗數據産生分歧,最後演變成近乎肉搏的爭吵,那種將學術爭論上升到生存意誌衝突的處理手法,讓我拍案叫絕。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份關於人類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的田野調查報告,隻是用小說的形式包裝起來瞭。

评分

這本書的想象力真是太驚人瞭!我本來以為這隻是一部普通的科幻小說,沒想到作者構建瞭一個如此宏大而又細節滿滿的世界觀。從故事一開始,我就被那種緊張刺激的氛圍牢牢吸引住瞭。作者對未來科技的描繪,尤其是在能源和材料學方麵的突破,簡直讓人拍案叫絕。那種描述一個全新生態係統建立的過程,既有科學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的浪漫色彩。 我特彆喜歡主角的成長綫。他不是那種天生萬能的英雄,而是在一次次的睏境和抉擇中不斷打磨、蛻變。作者沒有迴避角色內心的掙紮和恐懼,這讓人物形象非常立體可信。比如,在麵對那個涉及到全人類命運的道德睏境時,他的猶豫、痛苦和最終的擔當,都寫得入木三分。而且,配角的塑造也同樣精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和故事綫,相互之間的化學反應,讓整個敘事充滿瞭張力。讀到一半的時候,我甚至忍不住去查閱瞭一些相關的理論知識,想看看作者的設定是否真的存在可能性,這種代入感是很多作品無法比擬的。

评分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封麵吸引的,那個充滿神秘感的幾何圖形和冷峻的色調,讓我聯想到一些經典的太空歌劇。但讀進去之後發現,這本書的內核比我想象的要“硬核”得多,它在技術設定的嚴密性上,絕對是頂級的。作者對於物理定律的尊重,對於信息處理速度的限製,都處理得非常謹慎,避免瞭太多“魔法式”的科技設定。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時間”這個概念的探討。在故事的高潮部分,涉及到信息傳輸延遲和相對論效應,作者用一種非常巧妙的方式,讓讀者直觀地感受到瞭時間在不同參照係下的差異性。這部分內容如果寫不好,很容易變成枯燥的物理課本,但作者卻把它融入瞭情感的張力之中,讓每一次“慢瞭一秒”的通訊延遲,都對應著一次生離死彆的焦慮。這種將科學原理與人類情感完美融閤的筆法,顯示瞭作者深厚的文學修養和紮實的理工科背景,讀起來既燒腦又痛快。

评分

說實話,我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對它的期待值並不高,畢竟市麵上同類型的作品太多瞭,很容易讓人審美疲勞。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精妙。它懂得何時該放慢腳步,鋪陳情感的細節,何時又該猛地提速,用一連串的爆炸性事件將讀者的心提到嗓子眼。那種高潮迭起的結構,簡直像是為電影改編量身定做的劇本。尤其是在描述那場跨越星際的追逐戰時,那種空間感和速度感簡直要衝破紙麵瞭。 作者的文字功底也是一流的,遣詞造句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語感的流暢。他沒有過多使用生僻的術語去堆砌“未來感”,而是通過環境描寫和人物的對話,潛移默化地構建齣那個時代的氛圍。讀起來非常舒服,像是在品嘗一杯精心調製的雞尾酒,層次分明,迴味悠長。每次讀完一章,總有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接下來的發展,但又有點捨不得讀完。這種矛盾的心情,恰恰說明瞭這本書的魅力所在。

评分

這本書的哲學深度是令我最震撼的地方。它遠不止於講述一個簡單的冒險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何為人性在極端環境下如何定義”的思辨錄。作者拋齣瞭很多尖銳的問題,比如個體自由與集體安全的衝突、技術的邊界在哪裏、以及文明的延續是否必須以犧牲部分生命為代價。這些問題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將選擇權交給瞭讀者。 我尤其欣賞作者處理衝突的方式。衝突的根源往往不是善惡對立,而是不同價值體係之間的碰撞。比如,關於資源分配的那一段描寫,讓我對我們現實生活中的社會結構有瞭一種全新的審視。它沒有居高臨下地評判,而是展示瞭不同立場下的閤理性與局限性。讀完後,我關上書本,久久不能平靜,腦子裏還在自動播放著書中的場景,思考著自己會做齣何種選擇。這種能引發深度思考的作品,纔是真正偉大的作品。

评分

好吧好吧好的好的

评分

不错,还行,都可以

评分

很好,下次继续,多多优惠呀!

评分

罗列了大多数的国外特种潜艇资料

评分

印刷质量一般

评分

盗版

评分

涨知识啊

评分

内容独特,有兴趣!

评分

搞不懂的拉,搞不懂的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