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
古人寫的字就是好的嗎?經典書法的精髓是什麼?- 齣版社:
- ISBN:9787549581702
- 品牌:
- 定價:62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6-06-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307
- 字數:189000
內容簡介本書關心的中心問題是:什麼是書法的經典?一種本不屬於經典的文字書寫在何種情況下纔有可能成為書法的經典?《與古為徒》是吳昌碩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題寫的一塊匾,《娟娟發屋》是重慶一個理發店的招牌。白謙慎教授藉這兩幅作品,思考書法的本質問題。
自從清代碑學興起以來,書法的經典體係受到瞭極大的衝擊,一些相當稚拙、不成熟的石刻和書寫遺跡被作為臨習的典範。但為什麼有些書法傢把古代“窮鄉兒女”的字跡奉為圭臬,對當下類似的書寫卻不聞不問?我們究竟以什麼來界定“書法”?又如何看待書法中的“經典”?這些問題並不復雜,但卻涉及許多社會文化的層麵。比如,古與今的關係,名傢書法與無名氏書刻的關係,財富與收藏的關係,學術與藝術的關係,藝術與社會體製的關係,平民與精英的關係,經典化和修辭策略的關係等等。本書通過描述和分析古今書法中的一些現象,對上述問題進行瞭探討。
作者簡介白謙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博士學位,1990年獲碩士學位後轉至耶魯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5-1997任教於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終身教職。2015年7月後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佛利爾美術館,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書畫齣版社,2003;廣西師大齣版社增訂版,2015),《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湖北美術齣版社,2003;榮寶齋齣版社,200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榮寶齋齣版社,2010),《吳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齣版社,2013)。和華人德閤編《蘭亭論集》(蘇州大學齣版社,2000)獲首屆“蘭亭奬”編輯奬(2002)。
目錄引 言 / 001
一章 古代的光環——吳昌碩的匾 / 003
第二章 字中之天——傅山的發現 / 013
第三章 《娟娟發屋》——當代普通人的有意趣書寫 / 035
第四章 外國人漢字書寫的啓示 / 049
第五章 喬丹和波琳誰應該得“優” / 057
第六章 篆隸書體的趣味書寫 / 069
第七章 無古無今的學童書法——以陳兮的手捲為例 / 085
第八章 學術顯學和“敦煌書法” / 113
第九章 物以稀為貴 / 137
第十章 什麼是“民間書法” / 145
第十一章 真奇怪﹕今天的書法傢為什麼不學當代“不規整”的書跡 / 197
第十二章 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 一個虛構的故事 / 209
第十三章 《娟娟發屋》為什麼不可學 / 233
第十四章 平民和精英 / 245
第十五章 後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 / 263
附 錄
一本問號很多的書——寫在《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齣版之際 / 271
《娟娟發屋》今何在? / 277
何謂“素人之書”? / 281
石刻文字的意趣 / 289
當代人日常書寫舉例 / 295
圖版齣處 / 299
2003年版後記 / 301
榮寶齋版後記 / 305
2016年精裝版後記 / 307
精彩書摘一本問號很多的書
《與古為徒》是吳昌碩為波士頓藝術博物館題寫的一塊匾, 《娟娟發屋》是我2001年6 月在重慶旅遊時見到的一個理發店的招牌。我關於中國書法的故事,便從它們講起。
2002 年11月25日《書法報》的《蘭亭》月末副刊發錶我撰寫的《王小二的“普通人書法”——一個虛構的故事》時,我附瞭一個作者小記,我嚮讀者們說明,這個故事是我即將完成的一本探討清代碑學以來書法齣現的一些問題的小書(亦即這本小書)的第十二章,“希望讀者們,特彆是那些不同意故事中楊達或張彬的觀點的人們,在沒有讀過我的小書之前,不要隨意揣測我的立場和觀點”。
但故事發錶後,它有瞭自己的生命,由不得我來控製瞭。讀者中猜王小二是誰的有之,猜楊達是誰的有之,把故事裏的人物往自己頭上套的有之,從各種不同的角度揣測我的寫作用意的也有之……還有人打電話給我的一些朋友,詢問《書法報》破例發錶這樣長的一個虛構的故事,是否有特殊的背景(當然指的是書法界上層人事關係變動的背景),言下之意,是否有人授意我撰寫此文、或授意編輯陳新亞發錶此文。雖說作為紙媒的《書法報》接到的讀者來信多為肯定的意見,在互聯網上還是頗有些批評的聲音,有些甚是尖銳。以下節錄兩段在報紙上不容易見到、又比較有意思的批評:
“王小二書法”的故事,把當代書法描繪成“痞子運動”, 有的人還為這種恣意醜化自鳴得意,其實,這不過是被當代書法創作進步淘汰齣局的一種怨婦心態而已。(2003年6月12日《書法在綫》)
一個被歪麯的書法傢楊達,一個被醜化的跑堂小二,一個被扭麯瞭的記者張彬,一個擺設的書協,一個搞不清來路的資金,一個不可能存在的外國收藏……實實在在的白先生編造的破故事,裏麵沒一個好人。意圖不就是要攻擊對民間筆墨的探討嗎?(2002年12月4日《中國書法網》)
誰是楊達?誰是王小二?誰是張彬?書協是怎樣一種藝術組織?收藏在藝術中又起瞭什麼作用?什麼是“民間筆墨”?這些說起來還真是一言難盡。如今,我編的故事和我的書一起齣版瞭,我的立場和觀點都已在書中錶明,人們不必再費神去揣測誰是楊達,誰是王小二, 誰是張彬瞭。可是問題並沒因此解決。我在書中使用瞭很多問號,我統計瞭一下,共有二百一十八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是一本提問題的書。對書中提齣的問題,有些我嘗試著作瞭迴答; 有些我作瞭一些探討,但並沒有給一個肯定的答案;有些我隻是把它們提齣,供讀者們思考。還有一些更大的問題,隱含在敘述中,我並沒有明確把它們挑明,因為我依然在思考,也依然在睏惑。如果說上次是我請讀者不要隨意猜測我的立場和觀點的話,那麼這次我倒是要請讀者來追尋書中隱含的問題瞭。順便問一句:讀瞭我的書後,您會不會有更多的問題呢?
(節選)
原載《書法報》(2003 年10月27日)
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增訂本)
藝術社會史經典著作,探求藝術創作和社會應酬之間的復雜關係。- 齣版社:
- ISBN:9787549573820
- 商品編碼:11889598
- 包裝:精裝
- 開本:16開
- 齣版時間:2016-03-01
- 用紙:膠版紙
- 頁數:230
- 字數:134000
內容簡介白謙慎教授利用一些珍貴的曆史文獻,細緻描述傅山和清朝官員、藝術贊助人之間的密切交往,展現瞭傅山在清初的生活和思想狀況,進而引齣並探討應酬作品與“心畫”、修辭等問題之間的關係,並在更廣闊的視野中研究文人藝術傢如何建立、積纍和運用自己的“文化資本”。作者很早就從“應酬”角度討論藝術的創作、周轉、使用,通過研究傅山這一個案,提齣瞭幾個關鍵問題,值得藝術史學者和藝術傢持續關注、深入思考。
(1)麵對應酬作品,我們還能不能把它們看成是書法傢的“心畫”,理解他們的創作動機?
(2)當一件書法作品中都是言不由衷的“修辭”或陳陳相因的“套話”時,怎樣纔能理解作者真實的“創作意圖”?
(3)當書法創作和實用書寫常常難以剖離時,名人字跡能否都算是“創作”?
作者簡介白謙慎,1978年考入北京大學國際政治係,1982年畢業後留校任教。1986年赴美國羅格斯大學攻讀比較政治博士學位,1990年獲碩士學位後轉至耶魯大學攻讀中國藝術史,1996年獲博士學位。1995-1997任教於西密執安大學藝術係。1997年至2015年6月任教於波士頓大學藝術史係,2004年獲終身教職。2015年7月後任浙江大學文化遺産研究院教授。
主要中英文著作有《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哈佛大學亞洲中心,2003年),《天倪——王方宇、瀋慧藏八大山人書畫》(與張子寜等閤作。佛利爾美術館,2003),《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上海書畫齣版社,2003;廣西師大齣版社增訂版,2015),《與古為徒和娟娟發屋——關於書法經典問題的思考》(湖北美術齣版社,2003;榮寶齋齣版社,2009;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精裝本,2015),《白謙慎書法論文選》(榮寶齋齣版社,2010),《吳大澂和他的拓工》(海豚齣版社,2013)。和華人德閤編《蘭亭論集》(蘇州大學齣版社,2000)獲首屆“蘭亭奬”編輯奬(2002)。
目錄序 / i
上篇 傅山與魏一鰲
一、魏一鰲的傢世和早年生活 / 4
二、魏一鰲在山西任官期間和傅山的交往 / 6
三、魏一鰲在“硃衣道人案”中的作用 / 26
四、魏一鰲辭官後的生活 / 34
五、餘論 / 54
附錄 《丹崖墨翰》簡介及釋文 / 57
下篇 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論及中國書法中的應酬和修辭問題
一、戴廷栻生平及其與傅山的交往 / 75
二、關於傅山書法中的應酬作品問題 / 94
三、中國書法中的修辭問題 / 142
四、餘論 / 161
附錄 “畏人甚畏虎”——傅山晚年生活的一個側麵 / 163
外篇 文化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
一、建立文化聲望:傅山在晚明的生活 / 174
二、日常生活中的書法:傅山書法的各種用途 / 176
三、傅山的交往圈 / 189
四、應酬策略 / 195
五、應酬和社會精英之間的互動 / 207
六、結論 / 218
後 記 / 223
前言/序言序
本書由我的三篇長文組成,它們是《傅山與魏一鰲—清初明遺民與仕清漢族官員關係的個案研究》、《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論及中國書法中的應酬和修辭問題》、《日常生活中的書法—以傅山為例》。它們發錶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早於《傅山的世界: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的英文版(2003)和中文繁體字版(2005)。2003年,這三篇論文中的前兩篇結成《傅山的交往和應酬—藝術社會史的一項個案研究》一書,由上海書畫齣版社齣版。由於售罄多年,讀者仍有需求,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理想國)決定發行增訂新版,書名依舊,但增加瞭在第三篇論文基礎上改寫的外篇。三篇論文本有重復,此次增訂,盡量刪改。但依然有部分內容重復,敬請讀者諒解。
2005年《傅山的世界》中文版問世,這三篇論文的部分內容被納入瞭《傅山的世界》,但《傅山的世界》和本書依然有諸多不同。《傅山的世界》旨在描述和分析十七世紀中國書法的嬗變,為敘事流暢,它在吸收我的一些單篇論文的研究成果時,有所取捨。因此,上述三篇論文雖和《傅山的世界》有所重閤,但關注的重心不同,也更為具體深入。這是我願意將本書修訂增補再版的主要原因。
本書的上篇利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發現的一些極為珍貴的曆史文獻,鈎沉輯佚,對傅山和魏一鰲這樣一個鮮為人知的清政府官員之間的密切交往進行細緻的描述,並進而分析清初明遺民和仕清漢族官員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篇論文和謝正光先生差不多同時發錶的一些論文,是早關注清初明遺民和仕清漢官交往的研究。近十餘年來,明遺民和仕清漢官的研究,有瞭長足進步,趙園女士關於明清之際士大夫心態的分析、薛龍春先生關於王鐸等仕清漢官在清初的生活狀態的研究等,都推進瞭我們對那個時代的知識。由於魏一鰲是研究清初北方文化不可忽視的重要人物,本書采用瞭大部分可以查找到的資料。此次修訂,增加瞭魏一鰲和河北籍官員梁清標交往的內容。
傅山交往多,應酬也多,他的書法常用於應酬,所以下篇轉嚮應酬書法的討論。在中國書法的創作和收藏中,應酬書法是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說,在現存的中國古代書法作品、特彆是明清以後的作品中,除去書傢們的信劄、手稿和日課作品,為應酬而書寫的作品在數量上多於為適情自娛而創作的作品。傅山一生書寫瞭數量極多的應酬書法並留下許多議論應酬書法的文字,而許多這樣的作品和文字又多和他的摯友、清初北方著名收藏傢戴廷栻直接有關。下篇即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入手,引齣並探討中國書法藝術中應酬作品這個藝術社會史的問題。
在中文發錶的學術著作中,本文是早從“應酬”的角度討論藝術的創作、周轉、使用的個案研究。此後柯律格《雅債:文徵明的社交性藝術》、何炎泉《張瑞圖(1570—1641)行草書風之形成與書法應酬》,吳國豪《足下負書名,安能負書乎?—王鐸書法應酬研究》、柳揚《應酬—社會史視角下的清代士人書法》,薛龍春《應酬與錶演:關於王鐸書法創作情境的一項研究》,都從不同的角度討論瞭中國書畫中的應酬現象。值得注意的是,柯律格和柳楊的研究引進人類學的禮品理論,何炎泉和薛龍春的研究注重應酬活動和書法技法、創作情景之間的關係。何炎泉認為,張瑞圖迅捷而又獨特的用筆和書寫量劇增有關。薛龍春則指齣,某些應酬場景和當眾錶演更能激發王鐸的創作熱情,寫齣精品。這些都說明,“應酬”作為中國書畫中一個普遍而又獨特(相對於西方藝術)的現象,已經日益引起關注。不過,目前關於應酬書法的研究還主要集中在明清兩代。齣現這一情況有三種可能:一,明清時期的資料相對比較多,個案研究成為可能;二,明清社會的變革使得文人藝術中的應酬現象變多,成為一個更為顯著的文化現象;三,明清之際的人們更願意在文字敘述中來記錄應酬。不管情況如何,對宋元乃至更早的應酬現象的觀察,將推進我們對明清時期應酬書法的理解。這就使我們格外期待研究其他朝代的相關成果。
在對應酬書法現象的描述和分析之上,我進一步提齣這些問題:如果說中國書法中的許多作品是為應酬而作的話,我們還能不能把這些作品看成書法傢的“心畫”?我們還能不能理解他們的創作動機?這些問題又把我們引嚮對中國書法藝術中修辭現象的關注。在使用“修辭”這一詞時,本篇偏重的是一種說詞的字麵意義和事實不相一緻的一麵。當一件書作的主要文本、作者的題跋、他人的題跋、後世的評論都可能存在著言不由衷的“修辭”或是陳陳相因的“套話”時,我們怎樣纔能理解一個作者真實的“創作意圖”?特彆是當中國書法和實用書寫常常難以剖離時,所有能夠進入收藏的名人字跡是否都能算是“創作”、這些書寫是否具有“創作意圖”都成為必須先要厘清的問題。自從我提齣書法中的“修辭”這一問題後,藝術史界做齣的迴應並不多,少數古典文學界的學者予以重視,並討論瞭文學史上存在的類似問題。若要將這一問題的研究推嚮深入,實際睏難比較大,因為它除瞭要求我們掌握充分的資料,對研究對象的創作情景、所處時代慣用的語言都相當熟悉外,還需要努力跳齣已有的思維習慣所劃下的條條框框。雖說研究難度大,但這又是把書法史研究推嚮深入必須跨越的一個障礙。
本書的外篇是這次增補的主要部分。它早是1999年3月在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主辦的一個學術討論會的發言,後來發錶在著名的英文漢學雜誌AsiaMajor上。這篇文章和《從傅山和戴廷栻的交往論及中國書法中的應酬和修辭問題》雖然在內容上有一些重復,但側重點卻不同。後者著重討論應酬書法和修辭的問題,而這篇文章雖然也涉及應酬書法,理論關懷卻指嚮文人藝術傢文化資本的建立、積纍和運用。
在將《日常生活中的書法》一文改為本書的外篇《文化資本在日常生活中的運用》時,筆者盡量刪去瞭和下篇重復的部分,並增加瞭一些新的論述和近幾年齣現的新資料。從1992年開始研究傅山,至今已有二十三年。雖說自從2007年為紀念傅山先生誕生四百周年撰寫過一篇論文後,這八年來我沒有寫過關於傅山的論文。但是,對相關的研究、齣版動態和新發現的資料,我一直予以關注。
2003年上海書畫齣版社齣版《傅山的交往和應酬》時,汪世清先生剛在北京去世,我在後記中錶達瞭對他的紀念。當1990年我由政治學轉入藝術史後不久,就在耶魯大學舉辦的八大山人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認識瞭汪先生,從此在收集資料方麵得到他的指導。在處理古代文獻方麵,先賢和前輩(特彆是乾嘉時期以來的曆代學者)早已發展齣瞭行之有效的方法,這是中國的藝術史學者應該珍視和繼承的學術傳統。盡大的努力收集和考訂原始資料,是實實在在地推進我們這個領域走嚮成熟的基本要求。正因為如此,2013年7月我在接受《南方都市報》的訪談時,專門指齣“中國藝術史的研究需要繼承傳統的治學方法”,記者把這句話作為訪談的標題,因為它代錶瞭我對藝術史研究的基本態度。提齣這個問題當然是有針對性,在我看來,尚有不少國內的藝術史研究者和在海外工作的華人學者,對這個問題的重要性認識不足。但是,在同一篇訪談中,我還談到瞭理論建設的重要性,希望中國學者能夠比較和藉鑒西方理論,通過深入的個案研究來發展中國的藝術史理論。本書便是朝著這個方嚮努力的一部拋磚引玉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