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八十年代,《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觀照人和社會、人和自我;九十年代,《世紀末,在美國》觀察不同的文明中相同的人性;新世紀,“生命科學係列”從心理、意識、神經層麵剖析人的行為和內心。
《生命科學手記》是曹明華的最新力作。《生命科學手記》除瞭在不同層麵上介紹當代生物學腦科學等相關領域的新發現新進展並作“科學與人”的探討,還將在這個題目下進行關於健康生活的探討……它包括瞭生理、心理和精神多個層麵。
作者簡介
曹明華,獲美國南加州大學神經老化分子學研究碩士學位。
主攻領域:進化中近係的大腦神經生長一關聯的蛋白質之基因錶達研究。
赴美前在上海交通大學就讀時,曾齣版《一個女大學生的手記》,獲全國優秀作品奬和暢銷書奬。
赴美後,曾齣版《世紀末,在美國》一書。
目錄
序
2007-2008
怕與悔
競爭與協作
浪漫的愛
嫉妒心(一)
嫉妒心(二)
性格A,性格B,性格C,性格D
女人的嗅覺
大眾的盲從
色彩與人體
“原件”的魅力
被拒絕的感覺
女人的周期
“有毛病的男人”
嚮心性孤獨的一種
維護一顆心
什麼樣的職業最快樂?
活著本身就是一種風險
中醫之爭
你會得癌癥嗎?
創傷後癥候群
希望
2003-2004
尋求刺激程度之匹配
假藥效應
眼睛所揭示的思考
紅酒的啓示
上癮
敏感人士
談談“解憂丸”
大法官中風
失去青春與留住歲月
心神與大腦
1995-1998
生存的位置
做男人難
胖人與瘦人
傢
“賣”
個人主義
曆史:他的故事
手紋與三腦
男人的感情
“自由”與“免費”
空虛
“同性相吸”
女人四季
“人不可貌相”
進化與退化
離婚
生存的壓力
參考文獻
緻謝
跋
精彩書摘
2007-2008
怕與悔
傳說中一位修行者在臨終前交給跟隨他的徒弟兩封信——
一封,囑咐他徒弟等他離世後拆;
另一封,讓他徒弟自己臨終前纔拆。
修行人辭世而去……
徒弟獨自上路。麵對茫茫的蒼世、莫知的未來,他拆開瞭第一封信,卻發現裏麵隻有三個字——“不要怕”。
……
當時光荏苒,到瞭徒弟也將咽氣的前夕,他記起師父留下的另一封信,打開時,裏麵也隻有三個字——“不要悔”。
在人生啓步時——不要怕;在人生即將劃上句點時——不要悔。這大約,隻是修行人的境界吧!
也隻應該是修行人的境界。
試想一個沒有禁戒、沒有懲罰的世界,
那將該是如何地混沌一片……
於是,塵世間蕓蕓眾生們,在怕與悔之間——留下瞭許多的徘徊……
這是為什麼腦科學傢們,投入瞭那麼多寶貴精力來研究“害怕”和“後悔”這兩類人類情感。
藉助於新近非損傷型腦成像術的發展,研究者得以切入微觀來觀察和理解人類心理活動時,那具有普遍意義的腦反應。
假如這種威脅(危險/傷害)就在眼前,會引起我們的怕——是恐懼;假如這種威脅(危險/傷害)是期待中的、在未來纔有可能發生,會引起我們的怕——是憂慮。
這些充滿瞭感覺的記憶,會貯存在一個杏仁形結構的腦區域裏——被稱作大腦的“杏仁核”。
有一些害怕的記憶,可能來自我們的祖先。還有的,來自我們自身所遭遇的精神壓力,和帶創傷感的生活事件……
從進化的角度來考量,以“杏仁核”為中心的這一“怕的神經網絡”,是為生命體能夠較好地存活於它所可能麵臨的許多危險的情形而設置的。
或者說,“怕的神經網絡”是生命體本身的欲望與他/她所處的環境之間發生矛盾和衝突時,對於他/她所選擇的行動的一種警戒。
在人類社會中,
“怕”——讓我們躲避生命的危險;
“怕”——讓我們接受法律的約束;
“怕”——讓我們避免道德的譴責……
“怕”—讓我們“防患於未然”,
“怕”——讓我們有所戒律、有所超越……
有一次,我目睹人膽大妄為地乾瞭件傷天害理的事情。我聽周圍人說:“乾這種事,是要下地獄的!”
我說:“下地獄,他可能不太怕;進監獄,他會更怕一些。”
而在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中,這種“怕”的神經反應還可以體現為對未來不確定時的憂慮和缺乏安全感。
文明人所擔心和憂慮的問題,有些是確確實實存在的,而有些隻是感覺中的——
在“杏仁核”和我們腦的高級皮層之間,存在著“雙嚮聯網”——當最初的某些信號,激活瞭“杏仁核”的害怕或憂慮反應之際,大腦的“高級皮層”卻從另一通路獲得信息在分析、判斷這種外在威脅感的真實性和嚴重性……
而我們人類有所“先天不足”的是,由大腦的“高級皮層”嚮“杏仁核”輸送判斷信息的通道,遠遠沒有“杏仁、核”嚮大腦總司令部輸送緊急訊號的通道發展和建造得完善——
於是,一旦“杏仁核”被激活瞭這種害怕和憂慮的感覺,即便它再非理性,由理性的大腦“高級皮層”再想要去說服和關閉這種感覺也是很難瞭……而這種憂慮、自己都未能嚮自己的理性清晰承認的潛在的“怕”和不安全感,可以引起我們輾轉反側、半夜難眠;也可能導緻我們脾氣變壞、發怒——“發怒是一時脆弱的錶現”……
科學傢們可以將“害怕”實驗從低等動物做到高等動物。因為“怕”,是人和這顆星球上其他動物共同擁有的一種神經現象。
然而對於“後悔”,卻隻會在富於理性的人類身上發生。或者也許,隻能用人類的大腦做試驗。
當一個人體驗著後悔時——相應於推理和情感的一部分腦區域被激活:特彆是一個叫做眶額皮層的大腦區域,它執行著在真實的後果和想象的可能性之間作比較——當人在經曆著後悔的感情噬咬時,他/她的眶額皮層會高度運作……
曆史曾經記載瞭“後悔”的種種悲劇效應。
1995年,一位紐約州的紳士,他長期有規律地買彩票,但從未中過奬。而這最後一次彩票號碼已經寄來,他卻停止瞭付彩票費。結果這最後一張彩票的號碼剛好對應瞭幾百萬美元的彩金……他自殺瞭。
我們無法得知他到底是怎麼想的,但他一定是後悔瞭。
假如人到晚年,仍在為發生過的某些人生選擇或生活事件後悔,那它極易導緻生理和心理的失衡,會使生活的質量大大下降。
但是最近,卻齣現瞭一個對於“後悔”的不同研究和對“後悔”的正麵評估。Colleen Saffrey等研究者讓受試者評估十一種消極情感——包括害怕、憤怒、焦慮、羞愧等,還有後悔——
受試者對“後悔”給瞭最高分。因為,他們答:“後悔在幫助我修正於未來的行動中貢獻最多”,“後悔幫助我改善與他人的人際關係”,等等,等等。
後悔可以來自社會性的懲罰,
後悔也可能來自自我心靈的檢討和情感的反芻……
而有些因內患外傷而使得他們的“眶額皮層”受到損傷者,他們不會“後悔”!他們也無法從“後悔”中汲取經驗教訓。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也從未能免於俗人的種種情緒波動所擾。
但大約直到一年前,我逐漸悟到自己的生活經曆、是由一連串的“人生課程”或更深遠的課程構成的。這是我總結瞭我曾經走過的路。每一次都讓我學習瞭一些東西,每一次都會讓我經曆不同程度的考試……
這種認識讓我對目前和未來的憂慮(或者朦朧的害怕)大大地減少——即使麵臨的是又一個未知和不確定……
迴首往事,反而——當我人生的事件尚未經曆幾許時,我的“眶額皮層”曾經很發達。
也許,它是必要的人生過程的一種吧。
但事到如今,迴首往事我沒有瞭後悔,而隻有遺憾。雖然兩者在英語中可以用同一個詞:Regret。
遺憾意味著,有一些未能達成的心願,希望事情是“那樣的”,但我沒有辦法做得更好瞭。
粗略來說,遺憾蘊含著對自己的原諒,而後悔卻包括瞭對自己的懲罰(認為自己對事件的結局是可以控製的——倘若隻要改變自己的某一行動)。
即便我曾經後悔過的“得失之間”,假如生活讓我重新來過一次,我作不同的選擇——又何嘗可知,那種“得”,不是扣聯著其他“失”的“得”,而這種“失”,不是“塞翁失馬”的失?
我試圖看到更大範圍內的因果關係,看到自己所能的局限……
2008年7月20日
競爭與協作
豺狼曆來被描繪成“窮凶極惡”,
而人類的寵物——愛犬,卻往往以忠實於主人的麵目齣現,還被稱之為“人類最好的朋友”。
你能想象狼和狗其實是一傢嗎?狗是狼的嫡傳後裔。據分子遺傳學的考證,在五萬多年以前,人將狼捕獲後加以馴養,這些狼纔逐漸演化成瞭狗。
最初的狼自從參與瞭人類社會的生存後,便急速經曆瞭一個從競爭型社會嚮協作型社會的過渡。人類自身則是以緩慢的速度經曆著這樣一個過渡的,而對於最初成為“狗”的狼來說,這是一個突兀的變化。
幾萬年過去瞭,那麼終於,“狗性”較之於“狼性”有瞭些什麼樣的根本性改變呢?
進化學傢Adarm Miklosi做瞭這樣一個實驗:
實驗對象的一方是狗,另一方是從小由人類豢養的狼。它們同樣被訓練操作一個簡單的任務:要拉一根繩子纔能取到食物。
狗和狼在最初所錶現齣的操作這項任務的能力和心理適應度是差不多的。但當實驗者加以它們挫摺感,比如,讓它們無法拉那根繩子——狗的反應是較快將求助的眼神投嚮它的主人,並將眼神在它的主人身上停留很長時間……
與狼比較,狗會較易將它的主人作為尋求信息的來源和尋求援助的來源。
雖然它們兩者,此生的經驗是相仿的——都由人類豢養,但遇事的反應是不同的。由此可推斷,它們的反應不僅僅來自這一生所獲得的經驗,而是還與各自的基因在漫長的進化進程中所演化和適應瞭的不同的生存環境有關。
我讀書時的南加大是一個商學院較發達的學校。
一位名叫艾彌的商學院女生嚮我談起她的觀察——“讀商學院碩士班(MBA)的學生,相互間競爭心理都很強,遇到難題呢,他們既不指望彆人會來幫忙解決,自己也是不會輕易伸齣手來幫彆人一把的。而博士班的學生呢,通常都是會熱心解答彆人問題、在學術上也樂於助人……
我當時還沒有讀到“狼和狗”的故事。但是我知道,商科碩士班的學生都是準備將來要上商場的。是社會適應的一種。而商學院的博士生呢,將來主要是在與商業信息有關的學術界工作,很少直接上商場的。
生命科學手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