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伯達傳

陳伯達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葉永烈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唐人易和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09814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42817921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6-07-01
页数:640
字数:781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重磅好書:

◎葉永烈zui好的傳記作品之一,可視為陳伯達自述。
◎中央文獻研究室和中共黨史研究室聯閤審讀,全本內地首次批準齣版。 
◎作為毛澤東的政治秘書,中共有影響的“理論傢”,中央**小組組長,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中共第四號人物,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主犯之一,陳伯達是瞭解中國當代史不可不讀的人物。
◎葉永烈是陳伯達晚年的采訪者,采訪陳伯達及其兒子陳曉農十多次,錄製25盤磁帶,采訪約25小時,與陳曉農通信幾十封。
◎葉永烈收集瞭關於陳伯達的資料近百萬字,尤其是陳伯達在秦城監獄所寫交代的大量手稿和陳伯達晚年手稿。
◎葉永烈分彆采訪瞭陳伯達的四位秘書,即秘書姚洛、史敬棠、王文耀、王保春,錄製12盒磁帶,平均每人采訪約3小時。還采訪瞭陳伯達的身邊工作人員、公務員、司機等。
◎葉永烈采訪瞭當年的“中央*小組”副組長劉誌堅,組員王力、關鋒、戚本禹。 ◎圖文並茂,披露大量珍貴曆史照片。"   內容推薦       凡是經曆過*”的人,都知道陳伯達的“大名”。雖然他一再謙稱自己是“小小老百姓”,當年卻是僅次於毛澤東、林彪、周恩來的第四號人物,是中央*小組的組長,號稱“理論傢”“中共一支筆”“中國輿論總管”。
本書是海內外關於陳伯達的唯一長篇傳記,以70餘萬字的篇幅,記述瞭陳伯達85年的錯綜復雜的曆史:身為國民黨少校的他如何加入中共,他留蘇與托派的關係,他的被捕和齣獄,他怎樣進入延安成為毛澤東的秘書,他如何躍為中共“理論傢”、《紅旗》總編, 他與毛澤東、江青、康生、林彪之間復雜的關係,他在“*”中怎樣由江青的同夥變為林彪的盟友…… 
本書作者多次直接采訪瞭陳伯達本人,並訪問瞭眾多的知情人,查閱瞭大量的檔案和曆史資料,以準確、全麵的史料和新穎獨特的專訪,公正、客觀、生動地展現瞭陳伯達不尋常的一生。

作者簡介     葉永烈,上海作傢協會專業作傢,一級作傢,教授。1940年生於浙江溫州。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11歲起發錶詩作,19歲寫齣**本書,20歲時成為《十萬個為什麼》主要作者,21歲寫齣《小靈通漫遊未來》。
    主要著作為150萬字的“紅色三部麯”——《紅色的起點》《曆史選擇瞭毛澤東》《毛澤東與蔣介石》,展現瞭從中國共産黨誕生到新中國誕生的紅色曆程;200萬字的長捲《“四人幫”興亡》(增訂版)以及《陳伯達傳》,是中國十年“*的真實寫照。《鄧小平
改變中國》是關於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全景式紀實長篇。《受傷的美國》是關於美國“9·11”事件這一改變世界曆史進程重大事件的采訪記錄。此外,還有《用事實說話》《齣沒風波裏》《曆史在這裏沉思》《他影響瞭中國:陳雲全傳》《中共中央一支筆—— 鬍喬木》《錢學森》等。新著為長篇小說《東方華爾街》。
目錄


捲首語

**章 陳伯達的晚年
    1989 年9 月20 日中午,85 歲的陳伯達正在吃飯,突發心肌梗塞,頭一歪,碰到牆上,從此撒手西去。作者作為陳伯達晚年唯一采訪者,為您揭開陳伯達神秘的晚年生活內幕……

陳伯達之死
服刑18 年終於期滿
從“第四把交椅”上摔下來
在秦城監獄過著“特殊囚犯”的生活
押上*高法庭被告席
王力呼籲假釋陳伯達
陳曉農照料保外就醫的父親
我來到鮮為人知的陳伯達之傢
從他的晚年之作看他的心態
遲暮的周揚關心著遲暮的陳伯達
香港記者在五年後纔獲知的“幕後新聞”
鬍耀邦讀瞭陳伯達晚年文稿
陳伯達評論“四人幫”

第二章 *初的人生之路
    “伯達”是筆名。陳伯達的本名叫“陳聲訓”。上私塾的時候,老師給他改名,叫“陳建相,字尚友”。他*初喜歡寫詩,甚至寫小說,是一個文藝青年……

第三章 初入中共
    陳伯達作為一個進步青年,23 歲時在上海加入中國共産黨,被派往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迴國之後,派往天津工作。人地生疏的他,剛到天津就被捕瞭。在獄中,他堅持說,自己名叫“王通”……

第四章 走齣人生的低榖
    陳伯達好不容易走齣監獄,他成為中共北方局宣傳部部長,發動新啓濛運動,成為頗有建樹的理論傢。他的名字,開始為知識界所熟悉。他還成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領導小組”成員之一……

第五章 躍為延安“理論傢”
    陳伯達進入延安,引起毛澤東的注意,進而成為毛澤東的秘書。從此,他成為延安理論界的**人士。就在這個時候,他露齣“左”的麵目,嗅齣作傢王實味的“異味”,率先進行批判……

第六章 五十年代的榮耀
    作為毛澤東的秘書,陳伯達深受毛澤東的器重。他跟隨毛澤東訪問蘇聯。他負責編輯《毛澤東選集》,負責起草《關於無産階級專政的曆史經驗》,參與起草中共“八大”政治報告,起草諸多重要的中共中央文件,成為中共中央一支筆……

第七章 “**”前奏
    陳伯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他負責起草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的綱領性文件“二十三條”,負責起草“文化大革命”的綱領性文件“五一六通知”,還幫助江青起草《林彪委托江青同誌召開的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

第八章 中央*小組組長
   *”開始瞭,陳伯達進入政治生涯的巔峰時期,他擔任中央*小組組長,而且成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成為“第四號人物”。他以“中央首長”的身份,發錶各種各樣講話與指示,為“*”推波助瀾……

第九章 發瘋的時刻
    陳伯達曾自稱,“在‘文化大革命’中,我愚蠢至極,負罪很多。‘文化大革命’是一個瘋狂的年代,那時候我是一個發瘋的人。”確實如此,陳伯達在那“瘋狂的年代”犯下許多罪行。與此同時,由於他與江青的矛盾日深,他在鼎盛中屢陷危機……

第十章 日漸失勢
    陳伯達日現頹勢。尤其是1967 年8 月1 日齣版的《紅旗》雜誌第12 期發錶所謂“揪軍內一小撮”社論,受到毛澤東尖銳批評,作為中央**小組組長的陳伯達不得“端齣”組員王力、關鋒。此後不久戚本禹倒颱,陳伯達也搖搖欲墜瞭……

第十一章 與林彪結盟
    陳伯達受到毛澤東的多次批評,受到江青的排擠,他倒嚮瞭林彪,而林彪手下有黃永勝、吳法憲、李作鵬、邱會作四員大將,卻沒有“相”。在曆史上,陳伯達與林彪並無多少聯係,這時由於特殊的政治需要,彼此很快結盟……

第十二章 兵敗廬山
    在1970 年8 月的廬山會議上,陳伯達積極為林彪齣謀劃策,毛澤東把反擊的目標指嚮陳伯達,寫瞭批陳檄文《我的一點意見》,宣告瞭陳伯達政治生涯的終結。隨後全國掀起“批陳整風”運動,直至1971 年9 月13 日林彪摔死於濛古溫都爾汗,於是“批陳整風”改為“批林批陳”,陳伯達被戴上“國民黨反共分子、托派、叛徒、特務、修正主義分子”五頂大帽子……


尾 聲 形形色色的評價
    曆史如同油畫,近看看不清,站遠瞭纔能看清楚。陳伯達究竟是什麼樣的曆史人物?作者羅列瞭形形色色關於陳伯達的評價,供您參考……

附 錄

後 記









前言

    為瞭寫作本書,我曾多次專程赴京采訪陳伯達本人,還采訪瞭陳伯達親屬、秘書以及有關人員。
    在掌握大量**手資料的基礎上,我於1989 年5 月9 日寫齣《陳伯達傳》初稿本來想請陳伯達本人審閱全稿,但他因年邁體衰不能讀這樣的長篇,對我說:“相信你會如實地寫。相信你會寫得好。”
    1989 年9 月20 日,陳伯達因心肌梗塞突然去世。去世前的一星期,我還采訪他,為他拍瞭許多照片,他題字送我——這成為他一生的絕照和絕筆。
    在陳伯達去世之後,我補寫瞭《陳伯達之死》。這樣,在1989 年10 月3 日,完成全書初稿。
    在陳伯達剛剛去世之際,限於當時的情況,有些內容尚不能公開,初稿刪去10萬字,以《陳伯達其人》為書名,35 萬字,於1990 年3 月由時代文藝齣版社齣版。齣版之前,鬍喬木曾審看瞭《陳伯達其人》一書清樣。
    後來,在1993 年,恢復初稿全文及原書名《陳伯達傳》,並作若乾修改,45 萬字,於1993 年11 月由作傢齣版社齣版。齣版前,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鄭惠審讀全書。
    此後,我對《陳伯達傳》作瞭一些補充和修改,篇幅擴充至58 萬字,收錄於人民日報齣版社1999 年齣版的《葉永烈文集》。
本次再版,根據*新研究資料進行瞭修改。
    在本書的寫作過程中,曾經得到陳伯達之子陳曉農的許多幫助和支持,深錶感謝。

                                                                                     葉永烈
                                                                                 2016 年4 月9 日
                                                                                  於上海“沉思齋”

媒體評論 《陳伯達傳》是一本實事求是的書。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 鄭惠


 葉永烈所寫的陳伯達,就是我所認識的陳伯達。
——原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主任、近代史專傢 鬍繩


《陳伯達傳》寫得紮實,透露瞭大量檔案中所沒有的信息,有保存價值。
 ——原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 金衝及


葉永烈先生曾多次采訪瞭陳伯達本人,還訪問瞭許多與陳伯達有關的知情人,查閱瞭大量的檔案與有關資料。本書不僅內容豐富,立論公平,而且其中有不少內幕資料,翔實可靠,這不僅是陳伯達個人的一篇傳記,亦可作為“文化大革命”的秘史來讀,這是非常有價值的一部曆史著作,為研究中國文化大革命者所不可不讀。
誰要是對中國文化大革命曆史不清楚的,請讀一讀葉永烈這本《陳伯達傳》。
——著名學者 韆傢駒


在綫試讀部分章節
初見“大明星”藍蘋

    陳伯達迴憶瞭一段他奔赴延安途中發生的鮮為人知的小插麯……
    就在陳伯達到達青島不久,黃敬來瞭。陳伯達準備取道西安進入延安,而黃敬也正巧要去西安,於是說定結伴而行。有瞭黃敬同行,陳伯達非常高興,因為他攜妻帶子,正乏人照料。
    黃敬對青島人熟地熟,很快就弄到車票,與陳伯達一傢前往濟南,轉往西安。
    雖然陳伯達與黃敬同為中共北平市委“三人委員會”成員,但是,他隻知道黃敬是一二?九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人物之一,對黃敬的身世、婚戀一無所知。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陳伯達得知一點關於黃敬的傢庭情況:那是陳伯達到達天津後,有一迴跟李大章上街,看見街頭貼著一幅電影海報,上麵畫著一位女明星的頭像。
    “你知道她是誰?”李大章問陳伯達。
    陳伯達不大看電影,自然不識那位女明星。
    “她叫藍蘋。”李大章告訴他。
    陳伯達不在意,對什麼“藍蘋”“紅蘋”之類沒有太大興趣。
    “你知道她是誰的妻子?”李大章似乎沒個完,繼續“考問”陳伯達。
    陳伯達有點不耐煩瞭,他不知道李大章怎麼會對這個女明星有那麼大的興趣。
    這時,李大章壓低聲音,在陳伯達耳邊說道:“她是黃敬的妻子!”
    這下子,陳伯達恍然大悟,不由得朝那幅海報又看瞭幾眼。從此,在他的記憶倉庫中,留下印象:“黃敬的妻子是一個電影演員,叫藍蘋。”
    從青島到西安,黃敬和陳伯達朝夕相處,一路走瞭半個多月。不過,彼此都是黨的領導乾部,又處於白色恐怖之下,一路上相互都沒有談及自己的身世。自然,陳伯達一句未曾嚮黃敬問及藍蘋,黃敬也沒有嚮陳伯達提及藍蘋。
    其實,李大章在閑聊中告訴陳伯達的,是“過時新聞”!藍蘋與黃敬的關係,說來話長……
    藍蘋,當年上海灘上三流的電影演員。她是山東諸城人,原名李雲鶴,因父母離異,母親帶她離傢齣走。母親以幫傭為生,維持生活。
    黃敬其實不姓黃,本名俞啓威。俞傢乃名門望族,原籍浙江紹興。祖父俞明震,清朝南京水師學堂督辦(校長)。俞明震三兄弟,俞明震為長兄,他的小弟弟之長子即俞大維——導彈專傢,後來成為颱灣蔣介石政府的“國防部長”。蔣經國之女蔣孝章嫁給瞭俞大維之子。
    俞明震之子俞大純,即黃敬之父。俞大純有四子兩女,黃敬排行第三,在傢稱“三少爺”。
    在俞傢之中,唯有“三少爺”走上革命之路,於1932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化名黃敬。
   黃敬的大姐俞珊,喜愛文藝,參加田漢的“南國社”,成為演員。
    俞珊與趙太侔結婚。趙太侔是聞一多、梁實鞦的同學,從美國留學歸來,在濟南齣任山東省實驗劇院院長。李雲鶴於1929年進入山東省實驗劇院,時年15歲。李雲鶴聰明伶俐,頗得趙太侔、俞珊喜歡。
    1931年春,17歲的李雲鶴得到趙太侔資助,在青島大學當旁聽生,同時在圖書館工作。這時,黃敬正在青島大學物理係學習。李雲鶴結識瞭這位俞珊之弟,陷入熱戀之中,進而結閤。
    翌年,黃敬加入中共。不久,黃敬擔任青島大學中共黨支部書記。1933年,黃敬擔任中共青島市委宣傳部部長。
    黃敬深刻地影響瞭李雲鶴,引導她走上革命之路。1933年1月,19歲的李雲鶴加入中共,介紹人便是黃敬。
    1933年7月,由於叛徒告密,黃敬被捕。李雲鶴倉皇齣逃,隻身來到上海。這個山東姑娘先在上海當小學教員,後來重操舊業,當起演員來,改名藍蘋。她在上海早已把黃敬丟在腦後,與電影評論傢唐納(本名馬驥良)結婚。不久,她又見異思遷,與導演章泯同居。唐納聞訊,兩度自殺未遂,大報小報競載“唐藍婚變”,鬧得上海灘沸沸揚揚。
    黃敬被黨組織營救齣獄之後,於1935年鞦考入北京大學。不久,一二?九運動爆發,黃敬成為學生領袖之一(據陳伯達迴憶,這時的黃敬尚未找到中共組織關係,在“一二?九”之後幾天,黃敬重新恢復中共黨員身份)。
    1936年4月,黃敬作為北平學聯的代錶,與陸璀等一起來到上海,住在上海八仙橋青年會大廈。5月底,黃敬在上海齣席瞭全國學聯的成立大會。在滬期間,黃敬曾與藍蘋見麵,藍蘋不忘舊情。這樣藍蘋在5月底突然離滬北上,前往天津。唐納以為她迴娘傢,追至濟南,不見藍蘋,在濟南商埠三馬路的濟南賓館5號房內喝下一磅酒精和吃下許多紅色火柴頭自殺,茶房發現後急送萬達醫院搶救,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唐納**次自殺。藍蘋聞訊,急忙從天津趕迴濟南,與唐納一起返迴上海……
    就在陳伯達和黃敬一起到達西安前一個多月——1937年8月初——江青由上海途經濟南、西安,進入延安。
    黃敬在西安與陳伯達分手。黃敬前往晉察冀邊區,擔任那裏的中共區黨委書記。
    陳伯達一路艱辛,終於帶著妻兒,來到革命聖地延安。
    初到延安,陳伯達人地生疏,在那裏不聲不響。
    一天傍晚,陳伯達吃過晚飯,獨自齣去散步。他踱到延水的一條小支流旁,準備跨過一座小橋。
    那木頭橋很窄,倘若對麵有人走過來,這邊的人隻能等那人走過纔能上橋。陳伯達一看,有兩位女同誌從河對岸上橋,便退到橋邊,讓她們先過。
    兩位女同誌過橋而來,其中一位陌生,另一位卻很麵熟——陳伯達認得她,她是王若飛的夫人李培芝,曾和陳伯達一起在蘇聯留學。
    在橋頭,李培芝見瞭陳伯達,當即大聲地說:“來,來,我來介紹一下。這位是陳伯達同誌。”
    李培芝轉嚮身邊那位女同誌,嚮陳伯達介紹說:“這位是江青同誌。哦,來自上海的電影大明星——藍蘋!”
    陳伯達一聽“藍蘋”的大名,馬上記起來李大章說過的一席話,便跟江青握瞭握手,說道:“我和黃敬一起從青島到西安。黃敬另有工作,在西安跟我分手。他一切都好!”
    說這話時,陳伯達一點也沒有注意到江青的臉色驟變——因為那時他還以為她是黃敬之妻!
    這段小插麯,在曆史的長河中一閃而過,本來早從陳伯達的記憶中消失。可是,30多年後,當陳伯達在“**”中失勢,在一次批判陳伯達的會議上,江青忽然抖漏齣一句話:“黃敬跟你說瞭些什麼?”
    陳伯達大吃一驚,這纔猛然記起30多年前的往事。原來,他初見江青時所說的幾句話,真是“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觸及瞭江青心中*敏感的事。在她看來,大約一路之上,黃敬跟陳伯達說瞭許多關於她的事情,透露瞭她的“底細”。難怪,30多年後,江青還一直把那麼個小插麯牢牢記在心中……


擔任毛澤東秘書


    陳伯達記得,那是1939年春,張聞天找他,商談調動工作問題。張聞天告訴他,毛澤東提名,調他到毛澤東辦公室工作。理所當然,陳伯達以欣喜心情,一口答應下來瞭。
    據陳伯達迴憶,當時調他去,擔任的職務是“中央軍委主席辦公室副秘書長”。中央軍委主席為毛澤東,因此也就是到毛澤東辦公室工作。
    辦公室的秘書長為李六如。李六如是毛澤東的老朋友,早在1921年便經毛澤東、何叔衡介紹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同年加入中國共産黨。北伐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2軍第4師黨代錶……後來,在1957年,他把自己豐富的革命經曆寫成長篇小說《六十年的變遷》,其中主人公“季交恕”便是以自己為原型塑造的形象。
    剛到軍委主席辦公室工作,陳伯達覺得不甚適應。因為李六如分配他處理軍務電文,他要把前方發來的軍事電報內容嚮毛澤東報告,然後按毛澤東的意見草擬復電,發往前綫。他是“秀纔”,對於打仗一竅不通。
    沒多久,毛澤東也看齣陳伯達不適閤做軍務電文方麵的秘書工作。陳伯達的興趣,似乎還在那些“老古董”(孔子、墨子、老子),而這些與秘書工作毫不相乾。
    “我建議你把研究的興趣,從中國古代哲學轉嚮現實。你應當做些現實的研究。”毛澤東對陳伯達說。
    陳伯達接受瞭毛澤東的意見。
    這樣,他從收收發發軍務電文,改搞資料工作。用陳伯達的話來說,他成瞭“材料員”。毛澤東給定瞭四個題目,要他收集資料。這四個研究課題是:
    《抗戰中的軍事》;《抗戰中的政治》;《抗戰中的教育》;《抗戰中的經濟》。
    在毛澤東的指導下,陳伯達做起瞭資料收集工作。這些資料,後來分為四冊印行。陳伯達說,是毛澤東幫助瞭他,把他的研究工作的注意力從古代轉嚮現實生活。收集、整理這些資料,使陳伯達對中國現實有瞭全麵的瞭解,為他後來寫《評〈中國之命運〉》等書打下瞭基礎。
    陳伯達成瞭毛澤東的政治秘書。毛澤東讓他超脫於一般的收收發發之類秘書事務性工作,而是協助自己從事政治理論研究工作。據陳伯達迴憶,那時毛澤東40多歲,正值中年,精力充沛,他的著作一般都親自執筆,不用秘書代勞,隻是一些技術性文件,要秘書起草,以節省他的時間。毛澤東寫畢,有時請秘書看看,提些意見,作些修改。毛澤東本人便是著作巨匠,擅長寫作,他的著作彆具一格,自成一體,非他人可以代筆的。陳伯達記得,隻有收入《毛澤東選集》第2捲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一文第1章《中國社會》,是李維漢起草的,陳伯達作瞭修改,*後由毛澤東改定;第2章《中國革命》,是毛澤東親自寫的。毛澤東需要秘書動筆的,常常是他的演講,他在演講時,一般隻有很簡單的提綱,有的甚至是即興式發言,連提綱都沒有。這時,需要秘書作記錄,整理齣講話稿,由毛澤東改定。
    據陳伯達迴憶,他曾為硃德在黨的“七大”上的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作過一些修改工作,陸定一也參加過。
    在延安整風中,李六如被調離毛澤東辦公室,從此,便不再在毛澤東身邊工作。
    陳伯達的職務,不斷地在變動著:他成為中共中央秘書處的秘書。不久,中央研究院成立,院長為張聞天,副院長為範文瀾,陳伯達擔任秘書長。
    這個研究院之下,又分若乾研究室,陳伯達兼中國問題研究室主任。後來,中央政治研究室成立,陳伯達被任命為主任。他的職務雖然在不斷變動,但是他實際上一直在做毛澤東的政治秘書。特彆是他後來所擔任的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之職,就是做政治秘書的工作。
    《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所載陳伯達延安時期的簡曆,基本上是準確的:

        1937年在延安中共中央黨校、馬列學院教書,並在中共中央宣傳部、軍委、中央秘書處、中央政治研究室等機構工作。

    由於毛澤東的信任,陳伯達進入瞭中共高層,接觸中共高級機密——盡管他的職務還並不很高,而工作崗位顯然占據要津。陳伯達日後的飛黃騰達,那騰飛的起點便是“毛澤東秘書”這一職務。
    後來,陳伯達對他的同鄉、在中共中央編譯局工作的陳矩孫(陳絜)說“私房話”時,曾口吐真言:“*要緊的是跟人,跟準一個人;第二是有自己的一批人……”
    這可以說是陳伯達畢生的“經驗”之談。他“跟準”瞭毛澤東,確是“*要緊”的。
    在陳伯達擔任毛澤東的秘書將近兩年的時候,由於毛澤東的工作擔子越來越重,需要增加秘書,陳伯達嚮毛澤東推薦瞭鬍喬木。
    筆者1993年4月1日曾采訪鬍喬木夫人榖羽,據她迴憶:

        當時,陳伯達並不認識鬍喬木。
        那是在1941年2月,中共中央秘書長王若飛找鬍喬木談話,告訴他組織上決定調他擔任毛澤東秘書。
        當時,鬍喬木毫無思想準備,擔心自己無法勝任這一新的極為重要的工作。
        王若飛為瞭打消鬍喬木的顧慮,說齣瞭毛澤東“點將”的來曆:
        “你發錶在《中國青年》雜誌上紀念五四運動20周年的文章,陳伯達看瞭,很贊賞。他推薦給毛主席,毛主席看瞭,說:‘喬木    是個人纔。’所以,毛主席早就注意你。*近,毛主席那裏人手不夠,他點名調你去當秘書,你同時也是中共中央政治局秘書。”

    以上迴憶是鬍喬木夫人榖羽親口對筆者所說——盡管她迴憶這段往事時陳伯達已經成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16名主犯之一,但是她並不避嫌,仍實事求是地把曆史真實情況告訴筆者。
    自從鬍喬木來瞭之後,陳伯達和鬍喬木互相配閤,為毛澤東分擔瞭大量的文字工作,起草瞭眾多的中共中央文件和重要文章,成為中共中央的兩支筆。
    由於筆者曾寫瞭《毛澤東的秘書們》一書,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毛澤東一生曾先後有過35位秘書,他們擔任毛澤東秘書的時間為:

        譚政(1928)
        江華(1928~1929)
        賀子珍(1928~1937)
        謝維俊(1928~1929)
        古柏(1930~1933)
        曾碧漪(1930~1933)
        李井泉(1930~1931)
        郭化若(1931)
        謝覺哉(1933~1934)
        黃祖炎(1933~1935)
        王首道(1933~1934;1937~1944)
        李一氓(1935)
        童小鵬(1935~1936)
        葉子龍(1935~1962)
        吳亮平(1936~1937)
        張文彬(1936~1937)
        周小舟(1936~1938)
        李六如(1937~1940)
        和培元(1938~1941)
        華民(1938)
        江青(1938~1976)
        陳伯達(1939~1970)
        張如心(1941~1942)
        鬍喬木(1942~1966)
        王炳南(1945)
        田傢英(1948~1966)
        羅光祿(1948~1963)
        王鶴濱(1949~1953)
        高智(1953~1962)
        林剋(1954~1966)
        徐業夫(1957~1974)
        李銳(1958~1959)
        謝靜宜(1959~1976)
        戚本禹(1966~1968)
        高碧岑(1968~1974)
        張玉鳳(1974~1976)

    在毛澤東的眾多的秘書們之中,陳伯達擔任毛澤東的秘書是**長的一個,前後達31年。
    除瞭嚮毛澤東推薦瞭鬍喬木之外,陳伯達還曾和鬍喬木一起,推薦介紹田傢英擔任毛澤東的秘書。
    解放後曾任人民齣版社總編輯的曾彥修,在《陳伯達的為官和為學》一文中這樣迴憶當年的陳伯達:

        延安時期,1941年夏起,他擔任中央政治研究室副主任,我就是下麵的一個研究人員,我是在經濟組。陳伯達對我們的影響就是    “個人講學”。晚上,吃過晚飯後,我們拿著凳子到他的窯洞裏聽他漫談。陳伯達住在一個窯洞裏,裏邊有一個小炕,他躺在炕上。    我們二十來歲,他已經四十多歲,是老前輩,胖胖矮矮的,很隨便。窯洞裏邊*多能容十多個人,擠不進去,我們就在外邊聽他閑吹    。他什麼都吹,天上、地下,無所不吹。有時候,他會講一些毛澤東跟他談的事情。在延安,毛澤東窯洞的座上客有誰?公事以外可    以隨便談談的大概隻有一個,即陳伯達,我不知道還有第二個。周恩來、硃德是談公事,陳伯達不談公事,陳伯達去是聽毛閑聊。毛    也需要消遣,也要找人閑聊。陳伯達這個人看書雜,思想也活潑,有時候叫他去。陳伯達對我們講,毛主席說,曾國藩傢書是好東西    ,應該讀。而過去,共産黨把曾國藩罵得狗血噴頭,還會讀你曾國藩的書?陳伯達也說,曾國藩的傢書,文字非常漂亮,內容非常實    際,這個書讀瞭沒有壞處。一般的馬列主義者,不僅是我們這些青年,那些四十來歲的入黨一二十年的,一般對中國的文化是一筆抹    殺的,罵曾國藩罵得更厲害。陳伯達一次講,毛主席提齣要“自然而然革命化”。他說,毛主席這個意見很好,完全強迫革命不行,     有些事要等,要等它自然而然革命化就好辦瞭。
        總的說來,陳伯達在延安時政治地位不是很高,當時連中央委員都不是,但是威信高於所有在延安的文化人,遠遠高於周揚這些    人。當時延安的黨內黨外文化人加起來恐怕有幾百個。

書摘與插畫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