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帝國的分裂 : 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 | 作者 | (德) 席勒, 雨軒編 |
| 定價 | 39.80元 | 齣版社 | 光明日報齣版社 |
| ISBN | 9787511261816 | 齣版日期 | 2014-06-01 |
| 字數 | 220000 | 頁碼 | 289 |
| 版次 | 1 | 裝幀 | 精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本書描寫瞭1618年至1648年歐洲曆史上的首次大規模國際戰爭,是由神聖羅馬帝國的內戰演變而來。曠日持久的慘烈戰爭為整個歐洲帶來瞭巨大災難,也徹底改變瞭歐洲的政治格局。通過這本書,我們不僅能夠瞭解這場大戰,更能從中領略到席勒獨特的文學魅力。 |
| 作者簡介 | |
| 席勒(1759~1805年),德國18世紀著名詩人、哲學傢、曆史學傢和劇作傢,德國啓濛文學的代錶人物之一。他是德國文學史上著名的“狂飆突進運動”的代錶人物,也被公認為德國文學史上地位僅次於歌德的偉大作傢。 |
| 目錄 | |
| 章 宗教改革浪潮下的歐洲大陸 宗教改革帶來的變化? 奧地利王室的計劃? 德意誌的分裂? 宗教和約的簽訂? 匈牙利王室的苦惱? 奧地利大公們的行動? 第二章 德意誌內戰的全麵爆發 波希米亞的變故? 兩個宗教派彆的戰爭? 福音新教聯盟的成立? 於利希地區的博弈? 新皇帝的登基? 新教帝國與皇帝間的鬥爭? 第三章 波希米亞地區的權力爭奪 波希米亞起義? 馬蒂亞斯的讓位? 陷入睏境的斐迪南? 重選波希米亞國王? 兩個大人物的爭奪? 弗裏德裏希倉皇而逃? 第四章 戰火被引嚮歐洲 個反抗者? 西班牙勢力的強大? 戰爭初期歐洲各國的情況? 瑞典和其他國傢的對立? 第五章 德意誌國土上的爭端 弗裏德裏希的悲劇? 不斷齣現的支持者? 暗潮湧動的競爭? 皇帝組建的軍隊? 丹麥國王的失利? 瓦倫斯泰的野心? 丹麥國王幸運脫身? 第六章 斐迪南的反宗教改革 斐迪南簽署賠償敕令及影響? 諸侯對弗裏德蘭公爵的報復? 瓦倫斯泰被解職後的生活? 歐洲的拯救者? 古斯塔夫?阿道夫的戰術? 第七章 瑞典軍隊登陸德意誌 登陸德意誌? 對手的頑強抵抗? 瑞典軍隊所嚮披靡? 與法國結盟? 風波迭起的城市? 馬格德堡城的淪陷? 第八章 皇帝發起與瑞典的戰爭 悌利將軍的進攻? 狂妄的悌利將軍? 一觸即發的戰爭? 萊比锡之戰? 第九章 瑞典的遠徵 兩個國王的對比? 瑞典國王的節節勝利? 法蘭剋尼亞的緩兵之計? 占領法蘭剋福城? 攻占美因茨城? 第十章 阿道夫和薩剋森選侯大獲全勝 不可捉摸的古斯塔夫?阿道夫? 法蘭剋尼亞的爭奪? 賴恩小城的勝利? 攻占巴伐利亞? 薩剋森選侯開闢另一戰場? 布拉格市民嚮薩剋森投降? 四麵楚歌的奧地利王國? 第十一章 皇帝再次重用瓦倫斯泰 被罷黜的瓦倫斯泰雄風重振? 製訂復仇計劃? 瓦倫斯泰招兵買馬? 被要挾的皇帝? 反攻瑞典行動? 紐倫堡全城備戰? 兩軍對壘? 第十二章 瑞典的失利 以撤退換取休整? 來自同盟者的背叛? 戰死沙場的國王? 憤怒者的反攻? 付齣慘重代價的勝利? 瑞典國王猝然離世? 第十三章 大權旁落的瑞典 瑞典國王離世後的混亂? 首相掌握大權? 歐洲各國在海爾布琅會談? 陷入睏境的掌權者? 一路凱歌的瑞典軍隊? 第十四章 瓦倫斯泰的末日 自成一傢的瓦倫斯泰? 需要自衛的瓦倫斯泰? 瀕臨危險的瓦倫斯泰? 殺掉瓦倫斯泰? 第十五章 祈求和平的呼聲 諾爾德林根之戰? 《布拉格和約》? 法國勢力的介入? 與法國的協議? 貝恩哈德之死? 戰爭開始齣現轉機? 第十六章 和平條約的簽訂結束戰爭 巴納將軍的攻勢? 臨危受命的托斯滕鬆? 戰火燃燒到瞭丹麥? 取得對奧地利的勝利? 飽受創傷的巴伐利亞? 《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 |
| 編輯推薦 | |
| 1. 以**代錶性的名傢名著解答曆史疑問,全景展示大國在麵臨命運轉摺點時的抉擇,這種選擇不僅深刻影響瞭每個國傢的命運,也深深影響瞭整個世界的走嚮。 2. 精裝 彩插,打造**和收藏價值的經典名作 |
| 文摘 | |
| |
| 序言 | |
評價一 這本關於三十年戰爭的書,簡直就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程,把我完全拉進瞭那個動蕩不安的時代。作者席勒(雖然這裏標注的是“編”,但其敘事風格和深度明顯帶有作者的印記)的筆觸如同最精良的織錦,將錯綜復雜的政治、宗教、軍事衝突,以及隱藏在曆史洪流下的個人命運,一一鋪陳開來。我最驚嘆的是他對戰爭起源的剖析,並非簡單歸結於某個單一事件,而是深入挖掘瞭宗教改革遺留的裂痕,哈布斯堡王朝的野心,以及歐洲各國之間此消彼長的勢力均衡。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能聽到薩剋森的號角聲,感受到神聖羅馬帝國貴族們在維也納宮廷中的爾虞我詐,甚至能聞到戰場上硝煙彌漫的氣息。書中對關鍵人物的刻畫也極為生動,無論是雄心勃勃的腓特烈五世,還是老謀深算的黎塞留,亦或是戰場上的傳奇人物,都被賦予瞭血肉和靈魂,他們的決策、掙紮與最終的結局,都讓人掩捲之後久久迴味。雨軒的翻譯功不可沒,語言流暢且充滿力量,將德語原文的厚重感和曆史感恰如其分地傳達齣來,即使是對於初次接觸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感受到曆史的脈搏。這本書不僅是對三十年戰爭的詳盡記錄,更是一麵映照歐洲近代國傢雛形形成的鏡子,摺射齣政治、宗教、經濟相互交織的復雜性。
评分評價七 我曾以為三十年戰爭隻是歐洲曆史中的一段插麯,但讀完《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後,我纔意識到它的重要性和深遠影響。席勒(即使是以“編”的身份,其對史料的運用和邏輯的構建,也堪比一位傑齣的曆史學傢)在這本書中,將這場漫長而殘酷的戰爭,從政治、宗教、軍事、經濟等多個維度進行瞭全景式的描繪。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對“宗教戰爭”標簽的辯證討論,作者指齣,雖然宗教是導火索,但戰爭的本質更是政治權力的鬥爭和歐洲版圖的重塑。這種 nuanced 的分析,讓我對曆史事件的理解更加深刻。雨軒的譯本,語言流暢且充滿力量,將原文的學術性和文學性完美結閤,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愉悅。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戰爭進程中人物命運的刻畫,那些在曆史洪流中掙紮的帝王、將相、甚至普通士兵,都顯得生動而真實。這本書不僅是一部關於戰爭的曆史,更是一部關於人類選擇、關於信仰、關於權力運作的深刻剖析。
评分評價六 《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這本書,就像一部精心製作的紀錄片,將那段波瀾壯闊的曆史,以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呈現齣來。席勒(以“編”的身份,卻完成瞭令人贊嘆的宏大敘事)的筆觸,既有宏觀的曆史視野,又不乏對微觀細節的關注。我尤其贊賞書中對戰爭背後經濟驅動力的分析,戰爭的消耗、資源的爭奪,以及最終對歐洲經濟格局的重塑,都得到瞭深刻的闡釋。書中對神聖羅馬帝國各邦國之間復雜的利益糾葛,以及法國、瑞典、西班牙等外部勢力如何介入其中,勾勒齣瞭一幅清晰而生動的地緣政治圖景。雨軒的翻譯,不僅準確地傳達瞭信息,更賦予瞭文字生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曆史敘述,變得鮮活而富有感染力。我能在字裏行間感受到作者對曆史的嚴謹態度,以及對曆史真相的執著追求。這本書對於理解近代歐洲國傢體係的形成,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戰爭對社會經濟發展的深遠影響,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评分評價十 《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這本書,如同一麵曆史的明鏡,映照齣歐洲近代早期那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席勒(即使以“編”的身份,其呈現的史實深度與廣度,也足以說明其對三十年戰爭的透徹理解)以其宏大的視角和精細的筆觸,為我們描繪瞭這場歐洲曆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場戰爭。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戰爭起因的分析,並非簡單歸結於某個單一因素,而是將宗教、政治、經濟、權力等多種因素巧妙地結閤在一起,呈現齣一個復雜而真實的圖景。書中對戰爭進程中各方勢力的策略和決策的分析,也讓我受益匪淺,讓我看到瞭曆史人物在麵臨重大抉擇時的掙紮與考量。雨軒的翻譯,準確傳達瞭原文的深邃思想和嚴謹論證,語言的流暢度和錶現力都極佳,讓我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閱讀中。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權力的運作、信仰的衝突、以及歐洲近代國傢體係的形成,是一部值得反復閱讀的經典之作。
评分評價四 《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這本書,如同一場精心設計的曆史戲劇,將歐洲曆史上最為動蕩和變革的時期,呈現在讀者麵前。席勒(在此以“編”的身份齣現,但其敘述的連貫性和深刻性,足以證明其在曆史研究上的造詣)的敘事,不僅僅是事件的羅列,更是對曆史邏輯和因果關係的深刻探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戰爭前夕各方勢力錯綜復雜關係的梳理,無論是哈布斯堡王朝的野心膨脹,還是法國為瞭地緣政治利益而扮演的角色,亦或是瑞典國王古斯塔夫·阿道夫的宗教熱情與軍事纔能,都被描繪得栩栩如生。書中關於戰爭的起源,巧妙地平衡瞭宗教因素和政治因素,我認為這是對曆史事件進行客觀分析的關鍵。雨軒的譯本,功不可沒,它使得書中龐雜的史料和深刻的分析,能夠以一種易於接受的方式呈現給讀者,語言的錘煉使得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使是對於不熟悉這段曆史的讀者,也能被牢牢吸引。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戰爭,更是關於權力的運作,關於信仰的衝突,關於民族國傢的萌芽,是一部值得所有對歐洲曆史感興趣的讀者深入閱讀的傑作。
评分評價八 《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這本書,是我最近閱讀過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曆史著作之一。席勒(以“編”的身份,卻以如同史詩般的敘事,將一段復雜的曆史娓娓道來)的筆觸,將我帶迴瞭那個戰火紛飛的時代,讓我對歐洲曆史有瞭全新的認識。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戰爭的起因、過程和結果的全麵闡述,它不僅僅局限於軍事層麵的描繪,更深入到各方勢力的政治動機、經濟利益以及宗教信仰的衝突。書中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分析,更是點睛之筆,它不僅結束瞭一場曠日持久的戰爭,更是歐洲近代國傢體係的奠基石。雨軒的翻譯,如同一位技藝精湛的嚮導,帶領我穿梭於曆史的長河,語言的準確性和錶現力都令人稱道,使得我能夠充分體會到作者的深刻洞察力。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豐富的史料和詳實的考證,更在於它對曆史事件的深刻解讀,以及對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
评分評價三 翻閱《帝國的分裂》這本書,總有一種沉浸感,仿佛置身於十八世紀的歐洲某個燈火通明的書房,與那位深刻洞察曆史的智者(席勒,即使是“編”,其背後也必然凝聚著深厚的學術功底)一起,迴顧那段波詭雲譎的歲月。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於戰爭社會經濟影響的分析。書中詳細闡述瞭戰爭如何摧毀瞭德意誌地區原本蓬勃發展的經濟,人口銳減,城市荒蕪,農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這種對戰爭的“反麵”影響的關注,使得曆史敘事更加立體和真實,而非僅僅聚焦於英雄人物和宏大戰役。書中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分析更是鞭闢入裏,它不僅僅是一紙和平條約,更是歐洲國際關係體係的一次重大重塑,奠定瞭近代主權國傢體係的基礎。雨軒的翻譯,恰如其分地捕捉瞭席勒(或者說,席勒著作的精髓)那種兼具理性與人文關懷的寫作風格,語言精準,邏輯清晰,字裏行間流淌著對曆史真相的敬畏。這本書對於理解歐洲現代格局的形成,理解國傢主權、宗教多元化等概念的起源,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我將它視為一份珍貴的曆史財富,值得反復閱讀和思考。
评分評價五 閱讀《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的過程,就像是在探索一個古老而迷宮般的城堡,每一步都充滿瞭驚喜與挑戰。席勒(即使以“編”的身份,也展現瞭其深厚的學術背景和卓越的敘事能力)在這本書中,並沒有迴避戰爭的殘酷和血腥,而是以一種冷靜而客觀的筆觸,描繪瞭戰場上的血流成河,描繪瞭瘟疫和飢荒對普通民眾的摧殘。這種直麵曆史黑暗麵的勇氣,使得這本書更具震撼力。書中對三十年戰爭為何能持續如此之久,以及為何對歐洲格局産生如此深遠影響的分析,讓我茅塞頓開。它不僅僅是一場地區性的衝突,更是歐洲宗教改革後,新舊勢力較量,以及新式國傢形態形成過程中的一次陣痛。雨軒的翻譯,將原文的精髓淋灕盡緻地展現齣來,語言的節奏感和錶現力都非常齣色,讓我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曆史的厚重感,也能夠體會到作者的洞察力。這本書不僅是對曆史事件的梳理,更是對人類曆史發展規律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們,即使在最黑暗的時代,對和平與秩序的追求也從未停止。
评分評價九 對於我這樣一個對歐洲曆史不太熟悉的讀者來說,《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這本書,是一次極具挑戰但也收獲頗豐的學習經曆。席勒(盡管標注為“編”,但其對史實的駕馭能力和敘事邏輯的嚴謹性,都展現瞭其在曆史研究領域的卓越纔華)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十八世紀歐洲曆史的大門。我最開始對書中大量的地名、人名和傢族關係感到有些吃力,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逐漸被書中引人入勝的情節和作者深刻的分析所吸引。書中對宗教改革後歐洲各方勢力關係的梳理,以及這些復雜關係如何最終演變成一場席捲整個大陸的戰爭,讓我對曆史的復雜性有瞭更深的體會。雨軒的翻譯,在保持原文學術性的同時,又注重語言的可讀性,使得我能夠相對輕鬆地理解那些晦澀的概念和事件。這本書不僅讓我瞭解瞭三十年戰爭的曆史,更讓我對民族國傢的形成、宗教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地緣政治的演變有瞭更深入的認識。
评分評價二 老實說,一開始我被“滿58包郵”這個字樣吸引,以為會是一本相對輕鬆易讀的通俗讀物。然而,當我翻開《帝國的分裂:1618~1648三十年戰爭史》時,我纔意識到我低估瞭它的深度與廣度。席勒(盡管標注為“編”,但其嚴謹的史料考證和宏大的敘事結構,遠超一般編纂者的範疇)為我們呈現的,是一幅極其細緻而又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書中的戰役描寫,並非簡單的兵力對比和勝負記錄,而是充滿瞭戰術的智慧、後勤的艱辛,以及士兵們在極端環境下的生存狀態。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雇傭兵的論述印象深刻,那些被金錢驅使、在不同陣營間搖擺的士兵,他們的生存哲學和戰爭倫理,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殘酷性提供瞭獨特的視角。此外,書中的宗教衝突部分,也並非停留於抽象的神學爭論,而是深入到宗教信仰如何塑造瞭個人命運,如何成為引發戰爭的導火索,甚至如何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雨軒的譯本,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又避免瞭過於枯燥的語言,使得閱讀過程充滿吸引力,即使麵對大量的人物和事件,也能保持清晰的思路。這本書填補瞭我對歐洲早期近代史的許多認知空白,讓我對民族國傢的形成、宗教寬容的艱難曆程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