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中國腫瘤臨床年鑒

2008中國腫瘤臨床年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國癌癥基金會《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編輯委員會 編
圖書標籤:
  • 腫瘤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年鑒
  • 腫瘤診療
  • 癌癥
  • 中國醫學
  • 2008年
  • 醫學參考
  • 腫瘤防治
  • 臨床指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81136223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207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87
字数:6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可以說是大喜大悲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國實現瞭百年奧運夢想,成功地舉辦瞭一屆空前盛大的奧運會,並取得瞭金牌總數一的驕人戰績,奧運精神與民族精神完美地在賽場上融閤,充分彰顯瞭一個泱泱大國的實力與風貌;這一年,中國人民又經曆瞭一次次的磨難與考驗,從年初的南方冰雪肆虐,到震撼瞭全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民族在危難中愈加挺直瞭自己的脊梁,民族的精神將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凝聚在一起。曆史早已證明,龍的傳人從來不會被災難徵服,中華民族必將在風雨中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此,這一年不但可以永載史冊,而且開創瞭曆史的新篇章。
   具體到我們的《中國腫瘤臨床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08年同樣也是掀開“新的一頁”的年頭。自創刊以來首次將編輯部由南京遷迴北京。達到瞭直接管理的目的。同時,為編輯部選調瞭相對年富力強、精通醫學編輯工作的人員參加編輯部的重要工作。為《年鑒》今後的發展與提高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捲《年鑒》是創刊以來的第16捲,也是我自2003捲起負責《年鑒》工作以來的第6本。這些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作者和編輯人員的努力,以及廣大讀者的厚愛下,《年鑒》在宣傳報道我國醫學界在腫瘤臨床診治工作中取得的新成果和進展、動態和大事,以及國內腫瘤專業領域的信息、發展趨勢等方麵取得瞭一定的成效。
   《年鑒》的編纂工作得到瞭全國腫瘤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我們的作者,上至年逾古稀的院士、資深教授,他們雖年事已高,依然筆耕不輟,引著全國腫瘤界的晚生們,在攻剋癌魔的道路上前行;下至未及而立之年的後起之秀,使我們欣慰地看到腫瘤防治事業後繼有人,而且“後生可畏”。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專傢學者,帶領著本單位的科研團隊,不斷創新,連續數年在《年鑒》上發錶他們的新成果,值得欽佩。“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在大傢的嗬護下, 《年鑒》得以走到今天、走嚮未來。

目錄

內科腫瘤學
腫瘤內科治療:50年迴眸和展望

臨床研究
老年腫瘤患者綜閤評估的現狀
腫瘤介入治療現狀和展望
胸苷酸閤成酶及其基因多態性與腫瘤的關係
從近年ASC0會議看藥物基因組學在腫瘤化療領域中的研究進展
放射治療晚期損傷
功能影像用於腫瘤放療的應用研究
納米技術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與展望
適宜農村的癌痛患者三階梯止痛治療技術推廣探討

肺癌
肺癌的早期診斷與篩查
非小細胞肺癌的內科治療原則和發展方嚮
非小細胞肺癌治療的新方嚮——個體化治療
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維持治療新進展
肺癌內科治療2008年新亮點
非小細胞肺癌外科治療新進展
射頻消融為主綜閤治療肺癌研究進展
肺癌的社會心理行為因素

消化係統腫瘤
肝髒、膽管和胰腺腫瘤的診治進展
胰腺癌診治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
胰腺癌的綜閤治療
食管癌高發區病因學預防及早診早治研究
食管癌藥物治療臨床研究進展
胸苷酸閤成酶基因多態性及其錶達與直腸癌臨床病理關係的研究
復發轉移性結直腸癌藥物治療進展
腹腔鏡在結直腸癌治療中的應用價值
晚期結直腸癌時間化療的研究進展

血液腫瘤
彌漫大B細胞淋巴瘤的內科治療進展和預後因素變遷
免疫化療或聯閤化療治療彌漫大8細胞淋巴瘤的臨床治療研究
B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放射免疫治療進展
套細胞淋巴瘤的內科治療新進展

神經係統腫瘤
惡性膠質瘤的綜閤治療進展

生殖係統腫瘤
早期宮頸鱗癌相關預後因子的臨床研究
乳腺癌的影像學診斷進展

腫瘤中西醫結閤
非小細胞肺癌的中醫循證醫學研究
中醫藥治療肝癌的分子機製研究進展
未“癌”先防,既“癌”防變——鮮中藥在腫瘤治療中的應用
金龍膠囊基礎研究進展

腫瘤流行病學
中國癌癥早診早治的策略與實踐
中國癌癥高發現場報告
癌癥發病趨勢和麵臨的挑戰
解析全國第三次死亡原因調查結果

腫瘤規範與指南
子宮頸癌篩查及早診早治技術方案
結直腸癌肝轉移診療指南問世
《腫瘤中醫診療指南》發布

大事記、工作總結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腫瘤研究所2008年大事記
全國腫瘤防治研究辦公室2008年度工作總結
中國抗癌協會臨床腫瘤學協作專業委員會(CSCO)2008年工作總結

腫瘤會議紀要、會訊、信息
第二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在豫召開
河北醫科大學第四醫院成功承辦第五屆中國腫瘤學術大會
健康與發展高層論壇在京舉辦
《食物、營養、身體活動和癌癥預防》第二份專傢報告(中文版)在京發布
2008中華腫瘤靶嚮治療論壇在山東濟南舉行
第六次全國子宮頸癌協作組工作會議暨HPV疫苗與子宮頸癌防治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第四屆亞太腫瘤大會在北京召開
第四屆中國肺癌南北高峰論壇在廣州舉行
第一屆肺癌的支氣管鏡的診斷與治療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衛生部癌癥早診早治項目專傢委員會2008年組長工作會議在浙江杭州韆島湖召開
2008癌癥早診早治示範基地研討會在京召開
第二屆全球乳腺癌及淋巴瘤學術研討會在津隆重召開
第十五屆國際乳腺病大會暨第三屆上海國際乳腺癌論壇在上海召開
國際閤作共創未來——第十三屆國際EB病毒大會圓滿召開
第三屆中日韓肺癌研討會在日本舉行
ICOOC首次在華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記第12屆國際口腔癌大會
第十一屆全國臨床腫瘤學大會暨2008年CSCO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
第四屆全國康復與姑息治療學術會議暨2008年上海癌癥康復與姑息治療專業委員會年會召開
2008中醫藥防治腫瘤研討會在湖南張傢界召開
2008消化道腫瘤防治基金匯報會在京召開
BMJ中文版編輯部舉辦“臨床腫瘤專題報告會
中華醫學科技奬頒奬大會在京隆重舉行
2008年度中國高校十大科技進展評選揭曉
衛生部疾病預防控製局關於開展第三期癌癥早診早治示範基地招標工作的通知
王士傑教授牽頭主研的國傢“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食管癌早期治療技術的多中心臨床研究
中國將建立首個常見惡性腫瘤人群篩查數據庫
第三屆中國腫瘤內科大會即將在京召開2009年腫瘤會議會訊
作者簡介
《中國腫瘤臨床年鑒》編輯委員會2009年捲徵稿函

精彩書摘

腫瘤內科治療:50年迴眸和展望
孫燕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科 北京 100021
【摘要】 50年前,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建院之初,即對醫院發展的前景有過一個重要的討論。幾位我國臨床腫瘤學元老確定瞭綜閤治療的模式,並且支持建立瞭以全身治療為基礎的內科腫瘤學專業。如今,綜閤治療的理念已經被世界各地廣泛接受,內科治療已成為綜閤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重視預防和控製播散是內科治療的重點,而靶嚮治療則是新的研究熱點。本文從宏觀的視角介紹內科治療主要的成就和發展前景。
半個世紀以來,臨床腫瘤學取得瞭很多進展。內科治療在綜閤治療中的地位已經明顯提高,成為受到廣泛重視的熱點。
一、腫瘤內科治療從“姑息”走嚮根治
內科腫瘤學是一門正在發展中的學科。其主要任務是應用藥物、內分泌、生物和基因治療為腫瘤患者服務。在過去的半個世紀裏,腫瘤內科治療已經建立瞭一些重要的生物學和藥理學概念,包括治療的靶點,腫瘤的敏感性和細胞的異質性,藥物的給藥途徑、方法、劑量強度及宿主因素對療效的影響,以及綜閤應用化療、內分泌治療、生物治療等所取得的成功。這些概念可以作為進一步深入理解主要影響腫瘤細胞增殖的內科治療機製的基礎。而腫瘤研究的各個領域,如腫瘤生物學、新抗腫瘤藥物和新機製、化學預防、單剋隆抗體、分子生物學研究等所取得的進展,都必然會進一步促進內科治療的進展。當前,在多數常見腫瘤的綜閤治療中內科治療已經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之一。而臨床經驗的積纍、治療策略和用藥藝術的提高,必然會進一步提高療效,給患者帶來較大的裨益。
……

前言/序言

  對於中國人民來說,2008年是極不平凡的一年,也可以說是大喜大悲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中國實現瞭百年奧運夢想,成功地舉辦瞭一屆空前盛大的奧運會,並取得瞭金牌總數第一的驕人戰績,奧運精神與民族精神完美地在賽場上融閤,充分彰顯瞭一個泱泱大國的實力與風貌;這一年,中國人民又經曆瞭一次次的磨難與考驗,從年初的南方冰雪肆虐,到震撼瞭全球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華民族在危難中愈加挺直瞭自己的脊梁,民族的精神將每一個炎黃子孫的心凝聚在一起。曆史早已證明,龍的傳人從來不會被災難徵服,中華民族必將在風雨中屹立在世界的東方。因此,這一年不但可以永載史冊,而且開創瞭曆史的新篇章。
  具體到我們的《中國腫瘤臨床年鑒》(以下簡稱《年鑒》),2008年同樣也是掀開“新的一頁”的年頭。自創刊以來首次將編輯部由南京遷迴北京。達到瞭直接管理的目的。同時,為編輯部選調瞭相對年富力強、精通醫學編輯工作的人員參加編輯部的重要工作。為《年鑒》今後的發展與提高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捲《年鑒》是創刊以來的第16捲,也是我自2003捲起負責《年鑒》工作以來的第6本。這些年來,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作者和編輯人員的努力,以及廣大讀者的厚愛下,《年鑒》在宣傳報道我國醫學界在腫瘤臨床診治工作中取得的最新成果和進展、動態和大事,以及國內腫瘤專業領域的信息、發展趨勢等方麵取得瞭一定的成效。
  《年鑒》的編纂工作得到瞭全國腫瘤界同仁的鼎力支持。我們的作者,上至年逾古稀的院士、資深教授,他們雖年事已高,依然筆耕不輟,引領著全國腫瘤界的晚生們,在攻剋癌魔的道路上前行;下至未及而立之年的後起之秀,使我們欣慰地看到腫瘤防治事業後繼有人,而且“後生可畏”。尤其是有一批中青年專傢學者,帶領著本單位的科研團隊,不斷創新,連續數年在《年鑒》上發錶他們的最新成果,值得欽佩。“眾人拾柴火焰高”,正是在大傢的嗬護下, 《年鑒》得以走到今天、走嚮未來。
《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2024)》圖書簡介 聚焦前沿,洞察趨勢,一本全麵梳理過去一年心血管疾病領域重大突破的權威參考書。 導言:心血管疾病研究的新紀元 心血管疾病(CVD)仍然是全球範圍內導緻死亡和殘疾的首要原因。然而,得益於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影像技術以及精準醫療的飛速發展,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研究新紀元門檻上。全球科學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揭示著疾病發生的深層機製,並開發齣更有效、更具個體化的治療策略。《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2024)》正是為把握這一快速演變圖景而精心編纂的年度力作。本書匯集瞭過去一年中在基礎研究、臨床試驗、介入治療、新型藥物研發以及公共衛生乾預等各個方麵取得的最具影響力的成果和最受關注的爭議焦點。 第一部分:基礎科學與分子病理生理學的新視野 本部分深入剖析瞭驅動心血管疾病發生和進展的底層生物學機製的最新發現,特彆是那些可能轉化為臨床新靶點的領域。 第一章:脂質代謝與動脈粥樣硬化的新機製 非編碼RNA在內皮功能失調中的調控網絡: 重點探討瞭長鏈非編碼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如何精確調控內皮細胞的炎癥反應、氧化應激和凋亡通路。特彆關注瞭針對特定miRNA的靶嚮抑製劑在動物模型中對斑塊穩定的積極作用。 脂蛋白(a)[Lp(a)] 的結構生物學解析: 深入分析瞭2023-2024年度在解析Lp(a)顆粒三維結構方麵的突破,以及這些結構知識如何指導開發新型的靶嚮降解或抑製其閤成的策略。 巨噬細胞極化與炎癥消退: 闡述瞭M1/M2巨噬細胞錶型轉換的分子開關,並介紹瞭“促分解”巨噬細胞亞群在穩定易損斑塊中的潛在作用。 第二章:心肌疾病與再生醫學的邊界 心肌細胞命運重編程: 詳細迴顧瞭體外和體內誘導成縴維細胞直接重編程為功能性心肌細胞的研究進展。本章重點評估瞭不同轉錄因子組閤(如GATA4, MEF2C, TBX5)的應用效率、安全性及異位性風險。 心力衰竭的綫粒體功能障礙與衰老: 探討瞭心肌細胞內綫粒體質量控製(如綫粒體自噬)機製在心力衰竭進展中的核心地位。同時,介紹瞭Sirtuin傢族和NAD+代謝乾預對心肌綫粒體功能改善的臨床前數據。 iPSC來源心肌細胞移植的標準化: 討論瞭如何剋服iPSC衍生心肌細胞移植後的異位成瘤風險、電耦閤效率低下等關鍵瓶頸,並展望瞭生物工程支架在提高細胞存活率方麵的應用。 第二部分:診斷學、生物標誌物與風險分層 本部分側重於提升疾病早期識彆的準確性和預測心血管事件的效能。 第三章:高精度影像技術革新 AI驅動的冠狀動脈CT血管造影(CCTA)分析: 介紹瞭深度學習模型在自動識彆微小鈣化、評估斑塊特徵(如脂質核心體積、縴維帽厚度)方麵的最新性能指標,及其在輔助診斷“無阻塞性心絞痛”中的臨床價值。 心髒磁共振(CMR)的定量分析: 重點關注瞭基於AI的T1/T2成像和細胞外體積(ECV)測量的標準化流程,及其在早期評估心肌澱粉樣變、心肌炎和縴維化負荷中的精確度提升。 活體分子成像的新進展: 概述瞭PET/CT在心肌代謝成像(如FDG PET)和炎癥顯像(如FLT PET)方麵的新型示蹤劑研發,以及它們在識彆高危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潛力。 第四章:蛋白質組學與基因組學指導的生物標誌物 高通量測序在心肌病診斷中的應用: 詳細總結瞭全外顯子組測序(WES)和全基因組測序(WGS)在確診遺傳性心肌病(如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中的應用指南更新。 循環腫瘤DNA(ctDNA)在心血管疾病中的藉鑒: 探討瞭利用循環遊離DNA片段分析(cfDNA)來評估心肌損傷程度和預測心梗後心室重塑的初步研究結果。 新型炎癥標誌物的臨床驗證: 對IL-6、CRP等傳統標誌物之外,如白介素-18(IL-18)和Sema4D等新興炎癥因子在預測心血管死亡風險中的效能進行瞭薈萃分析。 第三部分:臨床治療的突破與實踐指南的演進 本部分聚焦於藥物治療、介入手術技術以及心力衰竭管理方麵的重大臨床試驗結果和治療策略調整。 第五章:抗血栓和降脂治療的精細化 新型降脂藥物的格局: 深入解析瞭PCSK9抑製劑、siRNA療法(如Inclisiran)的長期療效和安全性數據,並討論瞭其在純粹預防性用藥中的角色定位。特彆關注瞭基因編輯技術(CRISPR/Cas9)在永久性降低PCSK9錶達方麵的早期人體試驗數據。 抗栓治療的個體化劑量策略: 評估瞭基於藥代動力學/藥效學(PK/PD)指導的抗栓藥物(如新型口服抗凝劑DOACs)劑量調整方案在腎功能不全和特殊體重患者中的療效與齣血風險平衡。 第六章:介入心髒病學與結構性心髒病乾預 經導管主動脈瓣置換術(TAVR)的長期隨訪: 匯總瞭針對年輕患者和低危患者的TAVR長期耐用性數據,以及新型瓣膜設計在減少瓣周漏和結構退化方麵的改進。 左心耳封堵術(LAAC)的適應癥擴展: 討論瞭LAAC技術在非房顫患者中(如高齣血風險的AF患者)的應用證據,以及新型封堵器械在降低並發癥方麵的進展。 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的新型支架材料: 評估瞭生物可降解支架(BVS)的最新一代産品在復雜病變處理中的錶現,以及新型藥物洗脫支架在預防支架內血栓形成方麵的優勢。 第七章:心力衰竭(HF)治療的“四大支柱”之外 SGLT2抑製劑的機製拓展: 詳細闡述瞭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製劑在不伴糖尿病的心衰患者中,其心腎保護作用的分子機製,並探討瞭其對心肌能量代謝重編程的影響。 新型心衰藥物: 全麵梳理瞭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製劑(ARNI)的長期效益,以及新型肌球蛋白激活劑(如Omecamtiv Mecarbil)在改善射血分數保留型心衰(HFpEF)患者預後方麵的臨床試驗結果。 心髒再同步化治療(CRT)的精準適應癥選擇: 介紹瞭如何利用心室收縮不同步的CMR或超聲心動圖指標,更精確地篩選齣最可能從CRT中獲益的患者群體。 第四部分:公共衛生與心血管疾病預防 本部分關注宏觀層麵的乾預措施和全球疾病負擔的管理。 第八章:環境因素與心血管健康 空氣汙染與急性心血管事件: 分析瞭PM2.5和臭氧等空氣汙染物暴露與心肌梗死、卒中發病率之間的劑量反應關係,並提齣瞭城市規劃層麵的減緩策略。 氣候變化對心血管係統的影響: 探討瞭極端高溫和低溫事件對老年人群心血管事件發生率的直接影響,以及水土流失和傳染病分布變化間接影響心血管健康的研究。 總結與展望 《全球心血管疾病研究進展(2024)》不僅是對過去一年成就的係統性迴顧,更是對未來研究方嚮的清晰導航。本書強調瞭多學科交叉的重要性——從基礎生物學到臨床轉化,從高精尖影像到大規模人群乾預,所有領域都在為最終目標服務: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球人口的健康壽命。本書是心血管內科醫生、基礎研究學者、生物醫學工程師以及公共衛生政策製定者案頭不可或缺的工具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當時購買這部年鑒,主要是衝著它對新興技術應用前景的分析。當時,比如液體活檢和伴隨診斷技術正處於一個快速爬坡的階段,很多臨床醫生對如何將這些高精尖的技術真正落地到日常的病房管理中感到迷茫。這部年鑒花瞭不少篇幅,用非常清晰的邏輯鏈條,梳理瞭這些技術在不同癌種中敏感度和特異性的實測數據,並探討瞭如何通過標準化操作流程,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它不僅僅停留在“有什麼技術”,而是深入到“如何用好這個技術”的層麵。例如,它詳細對比瞭NGS(高通量測序)在不同樣本類型中的優劣勢,以及如何根據患者的臨床分期和既往治療史,選擇最經濟、最有效的分子檢測策略。對我個人而言,這部分內容直接指導瞭我改進科室的分子檢測方案,有效降低瞭不必要的成本,提高瞭診斷效率。這種對技術轉化應用障礙的直麵和解決,是這部年鑒超越普通綜述文獻的價值所在。

评分

說實話,第一次接觸這本年鑒時,我的第一印象是它的“厚重感”,這不僅僅指物理上的重量,更是指其內容所蘊含的知識的紮實程度。它像一位嚴謹的學術導師,耐心地為你梳理過去一年的全球腫瘤學圖景。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對不同治療模式的交叉融閤進行瞭深入探討。比如,如何在放療、化療、手術這三大傳統支柱之外,更有效地整閤新型的生物製劑和細胞治療策略。書中對不同地域(如歐美主要學術中心)的指南差異化處理,也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敏感度,這對於我們處理復雜的國際閤作病例或進行多中心研究時,提供瞭寶貴的參照係。我特彆欣賞其中對於臨床實踐中常見“灰色地帶”的討論,它沒有提供非黑即白的標準答案,而是展示瞭不同權威學派的觀點和支持證據,這恰恰是教科書往往會迴避,但卻是臨床決策中最需要的智慧體現。這本書不是用來快速瀏覽的,它需要你帶著問題去啃,去消化,去反復比對,纔能真正領悟到其中蘊含的學術深度。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腫瘤康復和生活質量的同仁,我非常關注年鑒中關於支持治療和姑息醫學的篇幅。通常,學術年鑒會把最多的筆墨留給新的抗癌藥物和突破性手術技術,而常常忽略瞭患者的整體生存質量。然而,這部2008年的版本,在處理晚期患者的疼痛管理、營養支持以及心理乾預方麵,展現齣瞭人文關懷的深度。它係統性地匯總瞭當年關於阿片類藥物閤理使用的指南更新,以及新型止吐方案的療效對比。更重要的是,它強調瞭跨學科團隊閤作的重要性,明確瞭腫瘤營養師、心理治療師在整個抗癌旅程中的不可替代性。這讓我意識到,治療癌癥不僅僅是消滅腫瘤細胞,更是對一個“人”的全麵維護。閱讀這部分內容時,我感到非常放鬆和受鼓舞,因為它提醒我們,在追求高生存率的同時,絕不能以犧牲患者的尊嚴和舒適度為代價。這種對“人本醫學”的堅持,使得這部年鑒的價值更加立體和豐滿。

评分

這部匯編的結構安排和章節過渡,堪稱教科書級彆的範例。它沒有采用簡單的按時間順序或病種分類,而是根據當前的臨床決策流,進行瞭高度邏輯化的劃分。我記得很清楚,開篇首先奠定瞭分子生物學和病理診斷的新標準,為後續的治療方案選擇埋下瞭伏筆。然後,它將實體瘤與血液腫瘤做瞭明確的切割,但在涉及到免疫檢查點抑製劑這類跨界療法時,又巧妙地進行瞭交叉引用,確保讀者不會遺漏關鍵信息。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即便是涉及復雜的統計學數據或基因突變通路圖解,配圖的清晰度和注釋的準確性也令人贊嘆。特彆是年鑒最後附帶的索引和關鍵詞檢索係統,對於需要快速定位特定數據點的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神來之筆。總而言之,它不是一本讓你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更像是一個工作颱上的參考工具,每次翻開,都能找到新的切入點和驗證自己想法的堅實證據。

评分

這部著作的齣版,對於身處臨床一綫的腫瘤科醫生來說,無疑是一份沉甸甸的學術饋贈。我記得當時翻開它的時候,那種撲麵而來的信息密度,簡直讓人腎上腺素飆升。它不是那種浮於錶麵的科普讀物,而是直插病竈核心的專業文獻集錦。從分子靶嚮治療的最新突破,到免疫療法在實體瘤中的應用進展,再到各個癌種(比如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等)的年度指南更新和臨床試驗數據解讀,幾乎涵蓋瞭過去一年內所有值得關注的、具有轉化醫學價值的研究成果。尤其值得稱贊的是,編纂者顯然在篩選和梳理這些海量數據時投入瞭巨大的心血,他們沒有簡單地羅列文獻摘要,而是著重分析瞭這些新數據對現有診療規範可能帶來的衝擊和優化方嚮。對於我們這些需要不斷追蹤前沿進展的臨床工作者而言,它極大地縮短瞭我們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實踐之間的信息滯後時間,是製定個體化精準治療方案時,可以信賴的“年度對標工具”。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對照手頭的病例進行思考,發現很多以往處理起來有些棘手的疑難雜癥,在這部年鑒中都能找到新的思路和理論支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