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由中外國傢首腦、高級智囊、全球一流政治傢、戰略傢、社會學傢、國際關係專傢告訴你,未來十年——
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會有怎樣的大變動和哪些新覺醒?
中美的角力會有怎樣的結果?中國是否會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的統治力量?
中歐的閤作又會是怎樣的走勢?中國將如何與全新格局下的全球相處?世界需要一個怎樣的中國?中國如何與世界共贏?
全球變革是否箭在弦上?全球治理新體係何時建立? 共同繁榮是不是幻想?
鄭必堅、基辛格、希拉剋、布朗、施羅德、佐利剋、桑頓、河野洋平、吳建民、周文重、王緝思、黃仁偉、金燦榮、王誌樂…...
中外國傢首腦、高級智囊的思想交鋒,預測未來世界大勢與戰略走嚮!
內容簡介
在過去30多年裏,中國經濟取得瞭舉世矚目的成就。這個擁有輝煌過去的古老國傢,正在迴到它已經坐擁瞭300年之久的地位,綻放齣新的光彩與活力。在曆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引發新舊大國的衝突。中國的崛起對世界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未來十年,中國將如何影響世界?中國是否可能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的統治力量?世界各國該如何尋求閤作共贏,避免戰爭和對抗?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圍繞這些話題展開,由中國資深戰略專傢鄭必堅、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法國前總統希拉剋、英國前首相戈登·布朗、德國前總理施羅德、世界銀行前行長佐利剋、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主席約翰·桑頓、日本前眾議長河野洋平以及吳建民、周文重、王輯思、黃仁偉、金燦榮、王誌樂等中外國傢政要和國際問題專傢聯閤撰寫,詳盡分析瞭中國和世界未來十年麵臨的戰略機遇與挑戰,以及中美、中歐等大國關係和地區關係的關鍵點,試圖尋找一條世界各國共同繁榮和發展的道路。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認為,在全球化時代,國傢之間相互依存不斷加深,全球性的問題隻能由全球共同解決,必須構建有效的全球治理體係。中國的和平崛起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和市場。鄭必堅提齣,中國需要和世界一切相關國傢和地區擴大和深化 “利益匯閤點”,構建 “利益共同體”。而基辛格也提齣瞭構建“太平洋共同體”的概念,指齣中美衝突並非必選項;作為21世紀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中美必須戰略閤作,否則世界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與發展。
作者簡介
鄭必堅,中國資深戰略專傢,曾任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國和平崛起理念的提齣者,鄧小平1992年南方談話的整理執筆人,參與瞭1982年後曆次中共中央大會文件的起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主要專傢之一。
基辛格,美國知名外交傢、戰略理論傢。曾擔任尼剋鬆政府的國傢安全顧問和國務卿,曾積極推動美國與中國改善關係。1973年1月,基辛格在巴黎完成瞭結束越南戰爭的談判,並因此獲得諾貝爾和平奬。曾著有《大外交》《白宮歲月》《論中國》等。
目錄
序言 大變動·新覺醒·兩重性 鄭必堅
一 21世紀第二個10年的中國和平發展之路 鄭必堅
二 美中關係的未來:衝突並非必選項 亨利·基辛格
三 歐中閤作塑造全球變革 格哈德·施羅德
四 世界需要中國 雅剋·希拉剋
五 嚮建立全球治理體係邁進 戈登·布朗
六 歐盟與中國:一場必要的對話 費利佩·岡薩雷斯
七 中國與世界的雙贏 肖卡特·阿齊茲
八 實現共同繁榮的機遇 羅伯特·佐利剋
九 美中兩國的閤作是必選項 約翰·桑頓
十 “以消除核武器為目標”,尋求利益共同體 河野洋平
十一 尋找共同繁榮的道路:印尼視角 優素夫·瓦南迪
十二 從長城到長橋:中國在世界上的角色 尼古拉斯·貝格魯恩 內森·嘉戴爾斯
十三 通嚮共同繁榮的必由之路 吳建民
十四 緻力於同各國各地區建立並發展“利益共同體” 周文重
十五 破解大國衝突的曆史宿命——關於中美發展新型大國關係的思考 王緝思 仵勝奇
十六 中美共同利益發展的曆史進程 黃仁偉
十七 中美“攜手共進”:阻力與動力——寫於尼剋鬆訪華40周年之際 金燦榮 董春嶺
十八 發揮全球公司在促進中國和平發展與崛起中的積極作用 王誌樂
前言
大變動·新覺醒·兩重性
——對21世紀第二個10年中國和世界基本走嚮的幾點思考
中國國傢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會長 鄭必堅
現在呈現給讀者的這部文集的總題目——《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準確錶達瞭文集的主旨和內涵。我為這樣一部可貴文集的齣版感到高興,並願以自己的一篇拙作作為代序,參加“熱議”。
第一點:我多年一貫、直到今天的全部思考,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六個字—“大變動、新覺醒”。展開一點說,就是“以中國和平崛起為主題的中國大變動、新覺醒”,和“以世界和平發展為主題的世界大變動、新覺醒”。從近代以來的中國和世界曆史角度來看,這樣一種“大變動、新覺醒”,乃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偉大進程。而這個進程,可以說,中國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世界從20世紀70年代越南戰爭結束之後,就逐步啓動瞭。從那時到現在不到40年,中國和世界都發生瞭新的巨大變動。看來這樣的大變動還將持續下去。也許可以說,真正的大文章還在後頭。
第二點:就中國來說,從1840年以來,中國社會始終處在大變動、新覺醒之中。西方的炮艦和鴉片打開封建王朝的鎖國大門,同時造成中華民族的深重災難,中國人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1921年中國共産黨誕生後,開始探索一條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民族解放之路,直到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從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到2020年中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2050年中國基本實現現代化,這是“兩個一百年”。其中所發生的曆史性變化就是從近代中國到當代中國的大變動、新覺醒。
自1978年以來,這個大變動、新覺醒進入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中國和平崛起為主題的新階段,它同世界範圍以和平發展為主題的大變動、新覺醒緊密結閤,成為人類曆史進步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的曆史條件下,中國人通過自己新的奮鬥,産生一種新的精神麵貌,一種本質上的新覺醒,一種觀念大解放。
首先,中國人開始具有一種新的眼光,即放眼世界、瞭解世界的眼光。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現在如此,今後仍然離不開。從鄧小平到現在的新一代領導人,一直是這樣觀察把握的。中國不會關上開放的大門。中國越發展,也將越開放,與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也越大。最近設立的上海自由貿易區就是中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重要標誌。
其次,中國所有問題的解決最終取決於發展生産力,中國的革命和改革歸根到底都是為瞭解放和發展生産力。21世紀第二個10年乃至到2050年,中國的根本問題仍然是解放和發展生産力。麵對國內環境和國際環境的挑戰和壓力,我們正在全力以赴地調整經濟結構,全麵提高經濟質量,大力發展科技教育,激發創新活力、創業活力和抵禦風險的能力與活力。
其三,在政府與市場的關係問題上,中國人的認識和實踐經曆瞭發展過程,而且還在不斷發展。從全局看,從實質看,這乃是中國30多年改革的核心問題,也是新一輪全麵改革的重點和突破口。全麵深化改革的綱領和部署,肯定將離不開進一步解決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問題,解決好全國的市場體係問題,解決好國內市場與世界市場的融閤問題。
其四,中國的發展應當是全麵、均衡、可持續,而不是單一的、片麵的國內生産總值增長。中共十八大確定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五位一體”發展戰略,體現瞭新的發展觀。其中,社會治理的目標在於使全社會更加活躍、更加有序,在於人民享受更多的發展成果,擁有更多的話語權、知情權、參與權。
其五,中國必須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中國堅持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不是一種外交辭令,而是要永遠堅持的曆史方嚮。堅持“和平”,就是要破解“中國威脅論”;實現“崛起”,就是要證明“中國崩潰論”缺乏根據。打破“國強必霸”的舊邏輯,既是中國的戰略選擇,也是中國的新覺醒。
這些新覺醒為中國找到瞭破解難題的鑰匙,進而引發瞭更深刻的大變動。例如,中國將解決10億人的城市化問題,由此帶來數十萬億美元的巨大市場。又如,“構建新型大國關係”,在傳統大國和新興大國之間形成閤作共贏的戰略夥伴關係,這是世界近代以來前所未有的。“亞洲地區互聯互通網絡”,這是從基礎設施、市場要素、文化交流到閤作機製的全麵“利益共同體”。還如,颱灣海峽兩岸從經濟互補、人文交流走嚮政治協商,將形成兩岸關係的新框架。類似的大變動還可以舉齣很多例子。
中國人在新覺醒中的冷靜和理智,歸根到底錶現在我們對中國這一輪大變動還要走很長的路有精神準備。這裏我要特彆提到兩大概念,一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是“最大的發展中大國”。 這兩個概念是我們對當代中國的定位。所謂初級階段,所謂“發展中大國”,就是說,還遠遠沒有達到發達水平,而體製、文化等軟實力差距更大。
第三點:世紀之交,世界也齣現瞭前所未有的“大變動、新覺醒”,曾經對立、對抗的東西方陣營解構,經濟全球化覆蓋各國,世界範圍內的市場體係初步形成。進入21世紀,特彆是2008~2009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這個大變動、新覺醒又逐步顯現齣新的特點,齣現瞭一係列世界曆史上從未有過的全新現象。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進入一個新的階段,新興大國的共同和平崛起,與傳統西方大國逐步形成相對均衡的力量格局,並且齣現瞭以二十國集團為共同平颱的全球經濟治理機製。
無論哪個國傢、哪種政治力量,如果不能看到世界範圍大變動、新覺醒的趨勢,不能把握大局、順應大勢,不能擺脫舊思維、舊模式的迷思和束縛,都有可能犯重大戰略錯誤,在21世紀的全球力量重構中喪失機遇。而認識和把握這種趨勢,本身就需要新的覺醒。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傢,還是非西方新興國傢,都需要這樣一種新的覺醒。有瞭新的覺醒,纔有可能在愈益廣大範圍內逐步構建多方麵、多層次的利益匯閤點,逐步形成多方麵、多層次的利益共同體,以至持久穩定的命運共同體。由此而來的,不僅新興國傢將能保持共同和平崛起的良好勢頭,發達國傢也將能獲得新的發展空間,從而進一步打開世界和平發展的新局麵。
第四點:當然,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的,是由多方麵因素決定的,而且往往是令人眼花繚亂的“兩重性”發展。即以當前大國動嚮而論,一方麵,和平發展是主流,各國利益相互依存關係日益廣泛而深入;另一方麵,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仍然是一些大國的行為特徵。新型大國關係和傳統大國關係並存,而前者還處於新生態勢,較為脆弱;後者則盤根錯節,相當頑固。在這樣一種大背景下,無非三種作為:一是繼續冷戰思維,搞各種形式的冷戰;二是世界大戰雖然打不起來,卻搞局部熱戰;三是走新路,構建利益匯閤點和利益共同體,謀求共同發展。對於前兩種作為,中國人都領教過,我們的態度是第一反對、第二不怕。我們主張的是第三種前途,即在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在努力搞好自身力量建設包括國防建設的基礎上,堅定不移地走和平發展道路,同世界一切相關國傢和地區首先是周邊國傢和地區,構建和發展利益匯閤點、利益共同體。
總而言之,世界範圍大變動、新覺醒的偉大進程,無疑將充滿“兩重性”相交織的復雜事變。而其復雜深刻程度,也許甚至將遠遠超齣基於經驗和常規的判斷。但是即便如此,我們仍然堅信,大變動、新覺醒是主流是大勢,仍將不可阻擋地繼續發展。
第五點:說到這裏,也許可以在我開頭所說六個字—“大變動、新覺醒”之後,再加三個字—“兩重性”,共九個字。以此作為我全部思考的概括。
2013年10月21日
精彩書摘
二
美中關係的未來:衝突並非必選項
美國前國務卿 亨利·基辛格
2011年1月19日,在中國國傢主席鬍錦濤即將結束對美國的國事訪問之際,鬍主席和美國總統奧巴馬發錶瞭一份聯閤聲明。聲明宣告,兩國將緻力於建立“積極、閤作、全麵的美中關係”。雙方均對彼此的重大關切做齣承諾:“美方重申,歡迎一個強大、繁榮、成功、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作用的中國。中方錶示,歡迎美國作為一個亞太國傢為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繁榮做齣努力。”
此後,兩國政府著手將上述目標付諸行動。兩國高層展開互訪,並將他們在重大戰略和經濟問題上的交流製度化。兩國重啓軍方接觸,打開瞭一個重要的交流渠道。在非官方層麵上,所謂的第二軌道團體也在探索美中兩國關係發展的可能性。
然而,在加強閤作的同時,兩國之間的爭議也日益凸顯。雙方國內均有一些重要組織聲稱美中爭霸在所難免,或許已然展開。從這點來看,呼籲美中閤作顯得不閤時宜,甚至幼稚。
雙方國內都進行瞭不同但平行的分析,都齣現瞭對彼此的指責。一些美國戰略智囊認為,中國的政策追求兩項遠期目標:一是取代美國,成為西太平洋地區的主導力量;二是將亞洲整閤成一個排他性的、符閤中國經濟和外交利益的陣營。在這樣的設想中,雖然中國的絕對軍事實力不能和美國相提並論,但是北京有能力在與華盛頓的衝突中對後者構成難以承受的風險,此外中國正在發展軍力以抵消美國的傳統優勢。中國無懈可擊的核二次打擊能力最終將配以不斷豐富的反艦彈道導彈及其在網絡空間、太空等新領域的非對稱戰力。中國可以沿著周邊島鏈完成主導性的海軍部署。有人擔心,這一屏障一旦形成,中國的鄰國將有可能必須根據中國的喜好調整自己的政策,因為它們都依賴於對華貿易,同時也不確定美國的反應能力究竟如何。這一切可能最終導緻以中國為中心的亞洲陣營形成,並由中國主宰西太平洋地區。最近的美國國防戰略報告多多少少反映齣瞭這樣的不安,至少是含蓄地點到瞭。
尚未有中國官員聲稱這一戰略即是中國的真正政策。事實上,他們強調的正好與之相反。然而,中國半官方媒體和研究機構有足夠的資料說明,中美關係將走嚮衝突,而非閤作。
與整個“非民主世界”開戰的意識形態傾嚮放大瞭美國的戰略關切。一些人士聲稱,專製政權有其內在的脆弱性,不得不通過民族主義和擴張主義的論調與手段聚攏民心。這一理論認為,美國與中國的緊張關係和衝突均源於中國的國內結構,而這樣的說法在美國左、右陣營中均有擁護者。有人宣稱,世界和平將通過民主製度在全球的勝利來實現,而非通過各國對閤作的呼籲來實現。例如,政治學傢亞倫·弗裏德貝格這樣寫道:“一個自由民主的中國幾乎沒有理由懼怕其他民主國傢,更不可能與它們擦槍走火。”因此,“剝去溫文爾雅的外交掩飾,美國戰略的最終目標應是加速推動和平革命,一舉掃除中國的一黨執政,代之以自由民主”。
在中國方麵,與美國相對抗的解讀遵循的是截然相反的邏輯。他們將美國視為受挫的超級大國,決意要阻止任何挑戰者的崛起,而中國最有可能成為這一挑戰者。一些中國人認為,無論中國多麼熱心地尋求閤作,華盛頓的既定目標仍是通過軍事部署、條約承諾等方式抑製不斷強大的中國,阻止其重新成為曆史上的“中央之國”。從這一角度講,任何與美國的長期閤作都不可能成功,因為閤作隻會服務於美國改變中國的最高目標。有時,中國人認為係統性的敵對行動甚至包含在美國的文化和技術影響中,這些影響力時常被描繪成旨在侵蝕中國國內共識和傳統價值的惡意壓力。最為強硬的說法是,中國在敵對逆流麵前過於被動(比如在南海的領土領海爭議上),中國應直麵那些主權訴求與之有衝突的鄰國,藉用戰略分析師龍韜的話說就是:“冷靜分析,抓住機會,在形勢逐漸失控前先下手,……小仗打幾下,大仗就可以避免。”
曆史並不必然重演
那麼尋求閤作的美中關係還有什麼意義?製定政策實現這樣的關係又有什麼意義?誠然,在曆史上,大國的崛起往往引發新舊大國之間的衝突。但現在世殊時異瞭。那些在1914年殺入“一戰”的領導人如能預知戰後世界,還能否如此義無反顧?當今領導人萬不可再心存幻想。核大國之間的大戰隻會釀成與任何精心確定的目標絕不相稱的災難與動蕩。“先發製人”幾無可能,尤其是在美國這樣的多元民主政治國傢。
如果麵臨挑戰,美國將為維護自身安全而采取必要的行動,但它絕不應將對抗作為備選戰略。美國將會發現,它遇到的中國這個對手在幾個世紀以來都擅長打持久戰,而且崇尚在精神上拖垮對手。在實戰中,美中雙方均有實力和智慧給對方造成災難性的破壞。等一切關於衝突的假想都告一段落,所有的假想者都會精疲力竭,疲憊不堪。屆時,他們就會重新麵對今天所麵臨的狀況:構建一個雙方都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國際秩序。
雙方在冷戰時期為阻止蘇聯擴張而采取的“遏製”政策已不再適用於當今時勢。當時,除軍工産業外,蘇聯經濟非常虛弱,不會對全球經濟産生影響。中國與蘇聯斷交,蘇聯顧問撤齣中國之後,除個彆被逼進蘇聯勢力範圍的國傢之外,幾乎沒有國傢在經濟上與莫斯科有太多牽扯。然而,當今的中國是世界經濟中的一個活躍分子,是其周邊國傢和包括美國在內的大多數西方工業化國傢的主要貿易夥伴。如果美中長期對抗,將改變世界經濟,導緻全球動蕩。
中國也會發現,其用於對抗蘇聯的策略並不適用於對抗美國。隻有少數國傢(而且其中沒有亞洲國傢)會認為美國在亞洲的存在是必須被“砍斷”的“手”(鄧小平對蘇聯擴張的形象描述)。甚至那些並非美國盟友的國傢也希望美國在該地區保持政治存在,並在其近海駐軍,以維護它們已經習慣瞭的世界。印尼某高官對其美國同僚的一番話錶達瞭這些國傢的立場:“不要離開我們,但也不要逼我們二選一。”
中國近年的軍事發展本身並非驚人之舉,若世上第二大經濟體及第一大自然資源進口國不將自身經濟
世界熱議中國:尋找共同繁榮之路 中信齣版社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