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587.00元
作者:石濤、文徵明、仇英、顧愷之、王濛、八大山人、黃公望、唐寅
齣版社:中信齣版集團
齣版日期:2016年5月
裝幀:精裝
開本:8開
ISBN:9787508662800T
套裝包含:
| 9787508662770 | 石濤·十六阿羅應真圖 | 68 | 
| 9787508662800 | 文徵明·桃源問津圖 | 68 | 
| 9787508662817 | 仇英·文姬歸漢圖 | 68 | 
| 9787508662824 | 顧愷之·洛神賦圖 | 98 | 
| 9787508662756 | 王濛·太白山圖 | 62 | 
| 9787508662794 |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 | 86 | 
| 9787508662763 |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66 | 
| 9787508662787 | 唐寅·溪山漁隱圖 | 68 |  
1、中國元素、中國圖像、中國美學的源代碼
你能想象嗎?我國唐代車轎的雍容華貴可甩十八世紀法國貴族的馬車幾條街、宋代女裝的款式設計可讓今日時裝周的潮流設計師們相形見絀、文人學士們使用的餐具之精美堪比英國皇傢禦用品……這些圖像與元素,在韆餘年的中國繪畫經典中盡皆流傳瞭下來。
2、高清完整的復製呈現
博物館藏的原作我們無法隨手把玩、窺其全貌;印刷品中的圖片往往小而不精,無法展現細節。本叢書采用完整大圖高清呈現:手端展開、縴毫畢現,連綿數米,一睹長捲全貌。
傢中有小朋友的讀者,甚至可以帶娃在地闆上拉開長捲,與孩子一起在美術大師的圖像迷宮中,尋找有趣的發現……
3、時尚現代的設計語言
叢書的設計藉鑒瞭古代“經摺裝”簡明直白的錶現形式,還輔助以閱讀的文字與說明。
精裝封麵和迴環書腰上,大師介紹、作品解讀、名傢評論一個也不少,達到極簡與極繁的統一。
每捲的封麵設計,隻選用一種中國畫顔料,專一單色呈現。
4、以美術史為體係的齣版規劃
從中國繪畫史有名有姓的首位顧愷之(東晉)開始,至唐宋元明清,到齊白石等民國大傢,本叢書以時間為綫,串成完整的齣版體係,規劃齣版80捲以上。曆代繪畫大師一覽無餘、盡在其中。
隨書附贈一份“中國美術史大師脈譜(Map)。
5、親民的價格
過去,坊間能夠看到的類似復製畫,定價動輒幾百上韆,使人望而卻步。
本叢書均為高清復製的精裝冊頁,每捲定價不過數十元。
6、名傢的推薦
作傢、畫傢 陳丹青先生看到這套書,不由感慨:“建立對中國文化的自信,這纔是真正的愛國主義教育啊,正是這些東西,讓人擁有文化自信。”
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孫機先生則說:“中國古代的文化成就,是我們這個東方大國五韆年輝煌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基本國情,應成為常識,宜傢喻戶曉。”
中國美術館副館長 張子康先生推薦道:“韆百年來,這些傑作徵服瞭無數觀眾,已成為華夏民族的美學基因、東方文明的背景符號!過去,由於曆史條件的限製,這些傑作往往深藏不露,普通讀者難以一睹全貌,更無緣親近賞鑒。本叢書使得舊時王謝堂前燕,得以飛入尋常百姓傢。”
《文徵明·桃源問津圖 》
《仇英·文姬歸漢圖》
《顧愷之·洛神賦圖 》
《王濛·太白山圖》
《八大山人·河上花圖》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
《唐寅·溪山漁隱圖 》
我一直認為,中國畫的魅力,不僅僅在於其技法,更在於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的文化底蘊和人文精神。這套《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所收錄的這些作品,無一不是承載著豐富的曆史故事、哲學思想和人文情懷。《文姬歸漢圖》無疑是對曆史人物命運的深刻描繪,《洛神賦圖》則是對文學意境的視覺化呈現,《桃源問津圖》更是寄托瞭古人對理想生活的嚮往。我期待書中能夠深入挖掘這些作品背後的文化內涵,例如,分析畫師是如何通過畫麵來錶達對特定曆史事件的看法,或者如何在描繪山水景物的同時,融入儒、釋、道等思想。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以及如何從藝術作品中汲取精神養分,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價值。
评分《桃源問津圖》給我帶來的震撼是無與倫比的。打開這本書,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那個陶淵明筆下世外桃源的入口。畫中的山巒疊嶂,溪流潺潺,桃花盛開,一切都那麼寜靜祥和,充滿瞭詩意。我仔細觀察畫中的每一個細節,從遠處依稀可見的村落,到近處錯落有緻的房屋,再到畫麵中央那道似乎隱藏著無限奧秘的山洞,都讓我心生嚮往。書裏對這幅畫的介紹,我希望能夠詳細地講解其構圖的精妙之處,色彩的運用,以及畫師是如何通過筆墨來營造齣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我一直覺得,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對自然景色的描摹,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寫照。《桃源問津圖》無疑就是這種精神的完美體現。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近距離地欣賞和品味這份寜靜的美,這對於我們這些在快節奏生活中奔波的人來說,是一種心靈的洗禮。
评分談到中國畫的色彩,我總覺得它有著一種獨特的東方韻味,含蓄而又飽滿。這套書裏的一些作品,比如《洛神賦圖》,我想象中必然會有豐富的色彩運用,來錶現洛神的神秘與美麗。而《桃源問津圖》是否也會有明亮的色彩來渲染桃花盛開的景象,營造齣世外桃源的寜靜與祥和?我希望書中不僅會展示作品的原貌,還能深入解析畫師是如何調配色彩,是如何運用色彩來烘托畫麵意境,以及不同色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象徵意義。例如,紅色是否用來錶現喜慶,藍色是否用來描繪天空和水流。我對色彩的理解,很多時候是通過這些經典作品建立起來的,所以,對這方麵解讀的期待,是相當高的。
评分河上花圖,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詩情畫意。我想象中的畫麵,應該是河水靜靜流淌,兩岸繁花似錦,充滿生機與活力。這幅畫會展現怎樣的季節景色?是春日的百花爭艷,還是夏日的綠意盎然?我期待在書裏看到畫師是如何捕捉花卉的形態和神韻,是如何運用色彩來錶現花朵的嬌艷欲滴。這不僅僅是寫實,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我希望能夠瞭解到畫師在描繪這些花卉時所運用的技法,比如工筆還是寫意,以及這些花卉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的象徵意義。河上花,這簡單的一個意象,卻能引發無限的遐想,我希望這本書能帶領我走進一個充滿芬芳的世界。
评分洛神賦圖,這絕對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瑰寶。我一直對曹植的《洛神賦》情有獨鍾,而這幅畫更是將那飄渺的意境具象化瞭。畫中的洛神,仿佛真的從天而降,又仿佛在水麵上翩翩起舞,那份靈動與嬌美,真是令人嘆為觀止。我仔細研究畫師是如何運用綫條來勾勒齣洛神的輕盈身姿,如何通過色彩的暈染來錶現她那若即若離的仙氣。書裏對這幅畫的闡釋,我期待能有關於其藝術風格的詳細分析,比如它在人物畫領域的開創性,以及其對後世繪畫的影響。我希望能夠瞭解畫師是如何理解和詮釋《洛神賦》的,又是如何將文學的意境轉化為視覺的享受。這本書,讓我有機會與這位絕世美人“隔空對話”。
评分太白山圖,這是一個讓我充滿好奇的名字。我想象中的太白山,一定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充滿瞭道傢那種天人閤一的意境。它是否描繪瞭李白筆下的那份仙氣飄渺,還是展現瞭更為古老、神秘的山川風貌?我期待在這本書中,能看到關於這幅畫構圖的獨特之處,比如畫師是如何運用留白來錶現山巒的險峻和雲霧的繚繞。色彩的運用是否偏嚮於青綠,還是更為寫實的渲染?我也希望能夠瞭解到畫師創作這幅畫的靈感來源,是否與當時的文學、宗教思潮有關。太白山本身就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我希望這幅畫能夠將這種內涵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感受到一種宏大而又寜靜的美。
评分這套《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係列,我可是盼瞭許久瞭!拿到手的時候,那沉甸甸的質感,厚實的紙張,印刷的精美程度,都讓我這個普通愛好者激動不已。我一直對中國傳統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閃耀的經典之作。這次這套書,匯集瞭十六羅漢應真圖、桃源問津圖、文姬歸漢圖、洛神賦圖、太白山圖、河上花圖等一係列重量級作品,這簡直是將博物館的精華搬進瞭我的書房! 我特彆喜歡十六羅漢應真圖。每次看到這些羅漢,我都會被他們的神情所吸引。有的慈祥,有的威嚴,有的沉思,有的仿佛正要開口說法。他們的衣紋飄逸,綫條勾勒的精準傳神,寥寥幾筆,就勾勒齣人物的骨骼肌肉,栩栩如生。而且,畫師們在背景的處理上也頗具匠心,山石嶙峋,雲霧繚繞,為羅漢們營造瞭一種超凡脫俗的意境。我常常會想象,在那個時代,畫師們是如何將這些佛教故事,將這些人物的神韻,如此生動地呈現在紙上的。這不僅僅是繪畫技巧的展現,更是精神世界的寄托。這本書對這些作品的解讀,我尤其期待,希望能夠深入瞭解每幅畫背後的故事,理解畫師的創作心境,以及這些作品在中國佛教藝術發展史上的地位。
评分一直以來,我對中國畫的綫條運用都情有獨鍾。那些流暢的、剛勁的、婉轉的綫條,仿佛擁有生命一般,勾勒齣萬事萬物的形態和神韻。這套《中國美術史·大師原典》中收錄的這些經典作品,無疑是研究中國畫綫條藝術的絕佳範本。我尤其想看到,在《十六阿羅漢應真圖》中,那些人物的衣紋是如何用不同力度的綫條來錶現其厚重感和飄逸感的;在《洛神賦圖》中,洛神的裙擺又是如何用輕靈的綫條來營造齣那種飄逸齣塵的氣質。還有《太白山圖》中,山石的皴法,是否運用瞭諸如披麻皴、斧劈皴等多種技法,來錶現山體的嶙峋與雄偉。我非常期待書中能夠對這些綫條的特點、運用的技巧以及它們所傳達的情感進行深入的分析,這對我提升自己的繪畫審美和技法將大有裨益。
评分構圖,是中國畫的靈魂之一。一幅好的作品,往往在構圖上就下足瞭功夫,能夠做到疏密有緻,虛實相生,讓觀者在欣賞時既能抓住重點,又不感到局促。這套書中的每一幅畫,都是經過曆史考驗的經典,它們的構圖必然有著獨到之處。《十六羅漢應真圖》如何安排眾多人物的位置,既能突齣主體,又不顯得雜亂?《太白山圖》又是如何通過遠近、高低的布局,來錶現山巒的連綿起伏和壯闊景象?我非常希望書中能夠通過圖示或者詳細的文字描述,來解析這些作品的構圖原則和技巧,比如如何運用“S”形、“L”形構圖,如何通過“藉景”、“移步換景”等手法來豐富畫麵層次。這對於我學習和理解中國畫的整體布局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评分文姬歸漢圖,每次看到這幅畫,我都會被蔡文姬的命運所牽動,心生無限的感慨。畫中的場景,往往充滿瞭離愁彆緒,但又透著一種堅韌的力量。我特彆關注畫師是如何通過人物的麵部錶情和肢體語言來傳達這種復雜的情感。是含淚的眼神,是緊握的拳頭,還是微微低垂的頭顱?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畫師的匠心。而且,畫中的人物造型,服飾的描繪,都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徵,這讓我對漢代的風貌有更直觀的認識。這本書如果能深入剖析這幅畫在曆史文化背景下的意義,解釋畫師在描繪“歸漢”這一重大曆史事件時所注入的情感和思考,那將是對我非常有價值的學習。我希望能從中讀齣曆史的滄桑,也讀齣人物的堅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