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麵是唐人圖書專營店提供在京東平颱上的圖書基本信息,僅作參考。 | |
圖書名稱: | 可持續的養老保險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齡化的視角 |
作者或編譯者: | 封進 |
齣版社: | 中信齣版社 |
ISBN: | 9787508665306 |
定價: | 48元 |
齣版日期[僅參考]: | 2016年10月 |
裝幀及開本: | 軟精裝16開 |
頁數[僅參考]: | 260頁 |
其他參考信息: | 對我國城鎮養老保險製度改革的探討雖然很多,但是對企業和個人的參與激勵重視不夠。封進博士的這本書論證瞭降低繳費水平、提高參與激勵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既有理論分析,又有現實證據,有助於學者、政策管理者及社會公眾理解和思考養老保險改革的方嚮。
|
內容簡介及編輯推薦 | |
《可持續的養老保險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齡化的視角》基於我國養老保險製度麵臨的三重睏境,人口老齡化對養老基金平衡的壓力、城市化下製度擴麵缺乏參與激勵、全球化時代社會保障和勞動力成本之間的矛盾,指齣其中的核心在於確定適宜的養老保險水平。首先從理論上論證養老保險水平的主要決定因素,之後重點討論我國養老保險繳費水平和支齣水平對個體福利、企業參與意願和養老保險基金帶來的影響,適當降低我國養老保險繳費水平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將主要結論建立在堅實的理論和實證研究之上,關注養老保險製度與各經濟行為主體之間的聯係,為政策分析提供微觀基礎。 《可持續的養老保險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齡化的視角》作者是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纔支持計劃”。《可持續的養老保險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齡化的視角》由養老保險領域的quan wei專傢袁誌剛作序,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教授趙耀輝、中國社科院世界社會保障中心主任鄭秉文、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陸銘、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所長左學金傾情推薦。 《可持續的養老保險水平:全球化、城市化、老齡化的視角》提齣瞭一個頗具爭議的政策建議——降低養老保險繳費率。 |
作者簡介 | |
封進,復旦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公共經濟係係主任,復旦大學就業與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入選“教育部跨世紀人纔支持計劃”。曾作為訪問研究員工作於密歇根大學、阿姆斯特丹大學和丁伯根經濟研究所、法國就業研究中心、法國人文社會科學之傢、芬蘭中央銀行轉型經濟研究所。研究領域為社會保障、勞動經濟學和健康經濟學。齣版個人專著4部,發錶論文50餘篇,主持國傢科研項目4項,獲省部級學術奬勵10項。 |
目錄 | |
序 導言 di yi章 養老保險收支水平的國際比較和理論依據 di yi節 我國全覆蓋的養老保險體係 第二節 我國各項養老保險製度的繳費水平和待遇水平 第三節 基本養老保險收支水平的國際比較 第四節 決定養老保險水平的傳統理論 第五節 小結 第二章 經濟全球化與養老保險支齣水平 di yi節 理論假說與各國實踐 第二節 我國省際社會保險和養老保險水平的差異 第三節 實證模型 第四節 結果及分析 第五節 結論與政策含義 第三章 企業社會保險繳費對工資的影響 di yi節 理論框架 第二節 社會保險對工資影響的估計方法 第三節 社會保險參與:對微觀個體的考察 第四節 估計結果 第五節 結論與政策含義 附 錄 社會保險水平的內生性問題 第四章 繳費水平與企業對社會保險的參與激勵 di yi節 城鎮職工社會保險製度及地區間差異 第二節 研究假說和方法 第三節 製造業企業社會保險的參保狀況 第四節 實證結果 第五節 繳費率變化的政策效果 第六節 結論與政策含義 附 錄 企業地點選擇 第五章 繳費水平與農村轉移勞動力參與意願 di yi節 個體參與養老保險的決策模型 第二節 農村轉移勞動力參與意願的實證檢驗 第三節 關於公平性的進一步討論 第四節 小結與政策建議 第六章 農村轉移勞動力供給彈性及對社保繳費的含義 di yi節 相關文獻 第二節 理論與計量模型 第三節 數據及描述性分析 第四節 計量結果與討論 第五節 外來勞動力社會保險繳費對工資的影響 第六節 結論與政策含義 第七章 養老金財富對居民傢庭儲蓄率的影響 di yi節 相關文獻 第二節 養老保險製度改革的主要內容及養老金財富的變化 第三節 理論及實證模型 第四節 實證檢驗 第五節 敏感性檢驗 第六節 結論和討論 附錄1 未來收入和養老金財富的估算 附錄2 改革對個人養老金財富的影響 第八章 人口老齡化趨勢下降低繳費率對養老基金平衡的影響 di yi節 現有文獻對中國養老保險改革的建議及基金平衡估計 第二節 基於城市化進程的城鄉人口年齡結構 第三節 基本養老保險贍養係數模擬 第四節 降低繳費率對基金平衡的影響 第五節 養老保險基金缺口的含義 第六節 盤點彌補養老金缺口的資金來源 第七節 結論 第九章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製度的財政支持能力 di yi節 製度安排及相關研究評述 第二節 城市化進程中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的動態演變 第三節 中央財政支持能力測算及模擬 第四節 地方財政支持能力模擬:以三地區縣級財政為例 第五節 結論與政策建議 附 錄 人口模擬方法 參考文獻 緻謝 |
精彩內容及插圖 | |
在人口老齡化的背景下,養老保險體係成為社會改革中很受重視的領域,正如美聯儲前主席本·伯南剋所斷言,“在未來幾十年中,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和社會産生的廣泛影響將超過其他任何因素的影響”,這其中蕞直接的影響是對一國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基金的可持續性的挑戰。為保持基金平衡,通常短期內可能産生效果的選項包括提高繳費率、降低養老金待遇、延遲退休年齡、增加政府赤字等。但這幾個方麵的措施都會影響一部分群體的利益,例如,提高繳費率會增加企業和職工的負擔,降低養老金待遇直接影響到退休人員的收入,延遲退休年齡實際上是降低瞭養老保險的迴報,而增加政府赤字影響的是後代人的福利。不難理解,養老保險改革在各國遭到普遍的阻礙。另外還有一些長期的影響因素,包括提高生育率、吸引年輕移民以及提高勞動生産率,但這些影響如何能夠真正實現,還依賴於其他多種條件和政策,因而存在很大不確定性。 從各國實踐看,一些發達國傢,如德國、法國和美國等,都采取瞭延遲退休年齡的政策;另一些國傢,如意大利和瑞典,改革養老金待遇確定方式,采取名義賬戶製改革;一些發展中國傢,如智利、烏茲彆剋斯坦等,選擇采取瞭較為激進的市場化改革。而更多的國傢雖然早已認識到養老金改革的緊迫性,但改革舉步維艱。 中國養老保險製度處於不斷改革中,已形成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製度和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製度並存的體係,各項養老保險已經覆蓋瞭8億多人,正逐步實現全覆蓋的目標。其中,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製度是成立蕞早、基金規模很大的項目,也是我國養老保險製度的主體部分,應該激勵勞動年齡人口加入該製度。然而,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在2013年當年收支已經呈現赤字,該製度存在的問題也越來越突齣,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麵:一是人口老齡化背景下,未來的養老基金平衡麵臨壓力;二是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覆蓋麵窄,製度的吸引力不足,尤其是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需要將養老保險覆蓋到農村轉移勞動力(又稱農民工);三是在全球化時代,勞動力成本成為中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來源,需要處理養老保險水平和勞動力成本之間的矛盾。未來改革措施的設計需要考慮到我國特有的背景,具體而言有以下幾點: di yi,我國老齡化進程較之其他發達國傢更為迅速,而且發生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階段。有統計指齣,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從2000年的7百分比增加到14百分比,隻需要26年,而法國這一比例增長同樣幅度用瞭115年,瑞典用瞭85年,美國用瞭69年。圖1的跨國比較錶明,中國2015年的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於相同人均GDP時的平均水平(在圖1中趨勢綫的上方),尤其與人均GDP水平相近的發展中國傢相比,如南非、巴西和馬來西亞,老齡化程度顯著高於這些國傢。圖2比較的是2030年各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可以看到,中國遠離趨勢值更為顯著,說明老齡化進程比圖中的大多數國傢更為迅速,2030年時中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幾乎與愛爾蘭、澳大利亞及美國相近。 由此可見,一方麵,我國為應對人口老齡化所積纍的儲備基金會受到經濟發展程度的製約;另一方麵,我國可以用於應對老齡化的準備時間卻不多,甚至十分緊迫。與其他國傢相比,麵臨的挑戰更為嚴峻。尤其不能忽視的是,養老保險改革更需要符閤大多數人的意願,使得改革具備順利推進的邏輯起點。 第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國應對人口老齡化還有賴於中國經濟競爭力的提高。伴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另一特徵是我國經濟日益全球化。以齣口占GDP比重度量,全國平均水平由1978年的4.59百分比增長到2006年35.65百分比,尤其在2000年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後,齣口增長十分迅速(圖3)。雖然近兩年這一比重有所下降,但齣口仍然是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來源,尤其在東部沿海地區。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齣口産品的附加值卻較低,加工貿易占據我國齣口相當大的比例,我國齣口産品主要集中在製造業,勞動力成本依然是我國國際競爭力的重要來源。盡管提升齣口産品在國際價值鏈上的地位是我國的戰略目標,但相當長時間內仍然需要通過控製勞動力成本來提升競爭力。 發展中國傢已經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社會政策改革應能夠對經濟發展起到促進作用,我國的養老保險改革也需要順應經濟全球化的要求。我國當前各項社會保險雇主繳費水平已經高達34百分比,其中養老保險繳費率為25百分比,而高收入的OECD(經濟閤作與發展組織)國傢社保繳費率平均為29百分比,養老保險繳費率為20百分比。因而,在我國養老保險改革中,需要權衡老年保障程度和經濟增長之間可能存在的矛盾。 第三,我國人口城市化水平較低,未來城鎮職工養老保險製度需要覆蓋更多的勞動力人口。中國的城市化水平低於工業化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從其他國傢的經驗看,城市化水平隨著人均GDP的增加而提高,通常當一國人均GDP超過7000美元時,其城市化率會超過60百分比,而我國2014年人均GDP就已經超過7000美元,但以城鎮常住人口占比度量的城市化率也隻有55百分比。中國的城市人口占比低於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南非、馬來西亞、巴西等國,也低於以人均GDP預測的城市化水平的趨勢值(圖4)。值得注意的是,用居住在城市的人口占比度量的城市化率高估瞭我國城市化相對於發達國傢的水平。事實上,城市常住人口中包含瞭大量生活在城市,卻無城市戶籍的農村轉移勞動力,他們的當前和未來消費模式與城市人口有很大不同。而發達國傢的情況則相反,很多人即使不居住在城市,其從事的職業也與居住在城市的人相差不大,在公共品供給和社會保障方麵的城鄉差異也較小。 |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