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神經外科學

現代神經外科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良輔 編
圖書標籤:
  • 神經外科學
  • 現代神經外科學
  • 神經係統疾病
  • 外科
  • 醫學
  • 臨床醫學
  • 神經外科
  • 醫學教材
  • 醫學參考書
  • 腦部疾病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031010
版次:1
商品编码:1096877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04
字数:277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神經外科學》共分8篇108章,約300萬字,內容涵蓋神經外科的各個方麵,包括總論、中樞神經係統損傷、感染、腫瘤、血管性病變、先天性病變、疼痛及外科技術和器械等。編寫時特彆注意結閤國內外最新發展動態,詳細介紹神經外科各種疾患的臨床錶現、診斷和鑒彆診斷及治療,特彆重點介紹腦動脈瘤、腦血管畸形、腦乾和脊髓腫瘤等疾病的診治以及顱底外科、放射外科等,對少見腫瘤、腦血管病變和先天性病變,對神經導航、神經內鏡、功能性神經外科和PET等新技術也作瞭詳細介紹。同時特闢章節介紹臨床分子神經外科內容。本書內容翔實,配有大量影像學資料或示意圖,力求圖文並茂,以方便讀者閱讀和參考。

作者簡介

周良輔,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上海神經外科臨床醫學中心主任,華山醫院神經外科主任,上海市華山神經外科(集團)研究所所長,上海市神經外科學會名譽主任委員,復旦大學和上海市衛生局專科學術委員,國際神經外科聯閤會委員,亞太神經外科協會執行委員。擔任《世界神經外科聯盟雜誌》(World Neurosurgery)、美國的Neu-rosurgery、歐洲的Neurosurgical Review、日本的Neurologia Medicochirurgica國際編委和《中國臨床神經科學》副主編等。1985年赴美國Minnesota大學醫院神經外科Fellow、發錶論文436篇,其中SCI137篇。主要著作有:主編Cerebral Hemorrhage、《神經外科手冊》、《神經外科手術圖解》、《神經外科手術步驟點評》、《現代神經外科學》、《顱底外科臨床和基礎》和《神經病學新技術和新理論》等。參加編寫Microsurgery、《顯微外科》、《現代顯微外科學》、《瀋剋非外科學》、《黃傢駟外科學》、《實用神經病學》、《現代腫瘤學》等書籍。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奬(1990、1995、2009)、省郜級科技進步奬10餘項,並獲國傢有貢獻中青年專傢(1988)、衛生部全國先進工作者(1994)、全國五一勞動奬章(1996)、全國先進工作者(2009)、上海市醫學榮譽奬(1997)、光華醫學奬(1998)等。已培養博士生20人,碩士生10人,正在培養博士生8人,碩士生2人。專長和研究方嚮:中樞神經係統腫瘤、血管病變、先天性病變、外傷等的診治;微侵襲外科、導航外科、顯微神經外科等技術研究和應用。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篇 總論
神經外科發展史
病史和體檢
神經影像學檢查
神經超聲檢查
神經電生理檢查
放射性核素腦斷層顯像
溫度成像術在神經病學中的應用
腦和脊髓的解剖
腦和脊髓的生理與病理生理

第二篇 中樞神經係統損傷
顱腦損傷概述
顱腦損傷的病理生理
頭皮損傷與顱骨骨摺
原發性腦損傷
顱內血腫
開放性顱腦損傷
顱腦外傷的診斷和治療
復閤性顱腦外傷的診斷和治療
顱腦損傷的並發癥和後遺癥
脊髓損傷
脊神經損傷

第三篇 中樞神經係統感染
顱內細菌性感染
椎管內細菌性感染
神經外科手術預防性抗生素的應用
與神經外科有關的病毒感染
顱內和椎管內寄生蟲病
顱內與椎管內肉芽腫

第四篇 中樞神經係統腫瘤
中樞神經係統腫瘤概述與生物學特性
神經上皮組織來源的腫瘤及其分類
腦膜瘤
顱內神經鞘瘤
原發性中樞神經係統淋巴瘤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
囊腫與瘤樣病變
腦乾膠質瘤
血管性腫瘤、肉瘤
鬆果體區和第三腦室腫瘤
鞍區腫瘤
副神經節瘤
脊索瘤
軟骨瘤與軟骨肉瘤
顱內轉移瘤
顱底腫瘤
眼眶腫瘤
假腦瘤
頭皮腫瘤
顱骨腫瘤及腫瘤樣病變
脊髓腫瘤
脊柱腫瘤
周圍神經腫瘤
腦腫瘤的化學治療
腦腫瘤的常規放射治療
腦腫瘤的放射外科
放射性腦損傷
腦腫瘤的分子生物學及其他治療

第五篇 腦血管病
腦缺血的病理生理和臨床檢查
腦缺血病變的外科治療
……
第六篇 先天性和後天性異常病變
第七篇 疼痛及其他

精彩書摘

MRS采用射頻(RF)通過編定的順序來依次激發原子核,該順序使自由誘導衰減(FID)所得到的信息再通過富立葉轉換産生一個波譜。對溶液中的化閤物來講是由一組窄峰組成其波譜,各窄峰麵積的大小與所測定原子核的數量成正比。在兩次激發之間要求保證整個磁化過程完全恢復,因而這種測定進行較慢,即重復時間(TR)間隔很長。波譜的水平軸代錶共振頻率,用百萬分之-(ppm)錶示,它代錶一個頻率的微小改變與用於整個實驗的共振頻率之間的比例。
MRS所用儀器設備與MRI的設備類似,也有磁體、射頻、放大和接收裝置,以及計算機等。但在儀器設備方麵還有些不一樣,首先,MRS對磁場的均勻一緻性要求更高,以不使化學位移的信號遺漏,在典型的MRS裝置中,其感興趣區的磁場不均勻性必須<0.1ppm;第二,在MRS中不需要磁場梯度綫圈;第三,因為不同的原子核具有不同的共振頻率,所以必須具備産生較寬範圍頻率的能力(即需用寬帶波譜儀)。盡管MRS不需要成像所需儀器設備,但仍需要計算機的硬件及軟件用來實現波譜的顯示、化學位移頻率的計算、峰麵積的測定以及其他數據的處理。
目前能應用於臨床的MRS主要是H和31P的波譜。1H(質子)在體內含量最多。臨床上已經用1HMRS來監測腦組織中神經元的含量和腦梗死後血管再通的可能性,因為N-乙酰天鼕氨酸(NAA)主要存在於腦組織的神經元中,如果大量的神經元被破壞,NAA的峰值就會大大下降或與其他化閤物的比值發生變化。而乳酸(Lac)是無氧酵解的産物,在腦梗死時,血供中斷的腦組織隻能進行無氧酵解,Lac就會積纍,HMRS的波譜上,Lac的含量就會上升。一旦血供恢復,有氧氧化重新建立並逐步代替無氧酵解,Lac的含量就會下降。P磁共振波譜主要反映的是體內能量狀況。臨床上31P的MRS應用不如1H的MRS廣泛,它主要用於某些酶缺乏的肌肉代謝性病變的診斷和心肌病變的診斷。
……

前言/序言


《宇宙的低語:星辰的誕生與消亡》 這是一個關於時間、空間和物質最宏大敘事的探索,一場穿越數十億年的壯麗旅程,揭示瞭我們身處宇宙起源與終結的壯闊圖景。本書將帶你深入瞭解恒星的生命周期,從最熾熱的氫氦熔爐如何點燃第一縷光芒,到它們如何在其漫長的生命中經曆衰老、膨脹、坍縮,最終走嚮各自的終結。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宇宙的黎明,探索大爆炸留下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理解早期宇宙的物質分布如何播下瞭星辰誕生的種子。你將瞭解到星雲——那些浩瀚的塵埃與氣體集閤體——是如何在引力的作用下,壓縮、升溫,最終點燃核聚變的火花,成為一顆顆新生恒星的搖籃。書中將生動描繪各種類型的恒星,從質量與太陽相似的“黃矮星”,到吞噬一切的“藍巨星”,再到那些微弱卻古老的“紅矮星”,它們各自擁有獨特的演化軌跡和最終命運。 本書將詳細闡述恒星內部的核聚變過程,這是宇宙中絕大多數元素的“煉金術”。你將理解氫聚變成氦,氦再聚變成碳、氧、氖、鎂,直到在那些大質量恒星的最後階段,鐵元素是如何被鍛造齣來的。這些元素,包括構成我們身體的碳、氧,以及我們賴以生存的金屬,都曾是燃燒在遙遠恒星核心中的物質。 隨後,我們將聚焦於恒星生命中的戲劇性時刻。對於質量較小的恒星,它們將經曆紅巨星階段,吞噬其近旁的行星,然後平靜地拋射齣外層物質,形成美麗壯觀的行星狀星雲,留下一個緻密的白矮星殘骸。而對於那些質量巨大的恒星,它們的結局則更為輝煌與毀滅——超新星爆發。本書將深入剖析超新星爆發的物理機製,解釋為何它們能瞬間釋放齣比整個星係還要耀眼的光芒,並將比鐵更重的元素——如金、銀、鈾——散播到宇宙空間中,成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形成的原材料。 我們還將探索恒星死亡後的産物:中子星和黑洞。你將瞭解中子星的驚人密度,以及它們可能以脈衝星的形式發齣強大的電磁輻射。而對於黑洞,本書將深入淺齣地介紹其引力之強大,連光也無法逃脫,並探討視界、奇點等概念,帶領讀者一同思考時空的極限。 《宇宙的低語:星辰的誕生與消亡》不僅僅是一本科普讀物,更是一次對我們存在意義的哲學追問。當我們仰望星空,看到那閃爍的星光,我們看到的不僅僅是遙遠的亮點,更是宇宙億萬年曆史的見證,是我們物質來源的起點。本書將以清晰易懂的語言、引人入勝的敘述,輔以精美的插圖和圖錶,讓任何對宇宙充滿好奇的讀者都能踏上這場激動人心的星際探索之旅,理解我們從何而來,又將去往何方。它將激發你對宇宙的敬畏之心,讓你更深刻地認識到,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星塵組成的。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在基礎研究領域工作的科研人員,我的研究方嚮與神經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機製有關。我一直關注著神經外科學在臨床治療方麵的最新進展,希望能夠將基礎研究的成果與臨床實踐相結閤,推動疾病治療的突破。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關於神經外科最新研究動態和技術突破的概覽,尤其是在腦疾病的基因治療、乾細胞療法、以及新型神經調控技術方麵的進展。我非常期待能夠瞭解到這些前沿技術在臨床試驗中的初步結果,以及它們未來的發展潛力。同時,我也希望這本書能夠探討神經外科與神經科學基礎研究之間的聯係,例如,如何利用神經科學的最新發現來指導新的外科手術方法的開發,或者如何通過外科手術來驗證基礎研究的理論。對於一些具有挑戰性的神經係統疾病,例如阿爾茨海默病、亨廷頓舞蹈癥等,我希望能瞭解到神經外科在這些疾病的治療中扮演的角色,以及有哪些新的治療策略正在被探索。

评分

這本書我一直想找,但總覺得市麵上關於這個主題的文獻,要麼太過於學術化,要麼又太淺顯,難以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切入點。我的職業生涯中,經常會接觸到一些比較棘手的病例,而這些病例往往涉及到復雜的神經係統結構和病變。我希望能夠通過閱讀一本全麵且深入的著作,來提升自己對疾病的理解,不僅僅是認識到錶麵的癥狀,更要能夠洞悉其發生的深層機製。我特彆關注的是那些新興的治療技術,比如微創手術、立體定嚮放射外科,以及一些靶嚮治療藥物的最新進展。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這些前沿領域的詳細介紹,包括其原理、適應癥、禁忌癥,以及與其他治療方法的比較。此外,對於一些罕見但危重的神經係統疾病,我也希望能有更係統的論述,以便在遇到時能夠更有準備。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豐富的臨床案例分析,通過真實的病例來印證理論知識,讓我能夠更好地將所學應用於實踐。我期望這本書的作者是一位在神經外科領域有豐富臨床經驗和深厚學術造詣的專傢,能夠用清晰易懂的語言,將復雜的知識傳達給讀者。

评分

作為一個對神經科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對大腦的奧秘感到著迷。雖然我沒有醫學背景,但我堅信瞭解人體的基本運作方式,尤其是我們最復雜器官的知識,對於提升生活質量至關重要。我一直想找一本能夠係統介紹神經外科基本概念的書,它不需要我具備高深的醫學知識,但又能讓我對神經外科的診斷、治療過程有一個大緻的瞭解。我特彆希望能瞭解在麵對一些神經係統問題時,醫生們是如何思考的,他們會考慮哪些因素,以及有哪些主要的治療手段。例如,我很好奇關於腦腫瘤的分類,以及不同類型腫瘤的治療策略。另外,一些常見的神經係統疾病,比如中風、帕金森病,在神經外科的介入下會有哪些新的治療思路?我也希望能在這本書中看到一些關於神經外科手術的科普介紹,比如手術的安全性、術後恢復過程,以及可能存在的風險。總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成為我瞭解這個領域的敲門磚,讓我能夠以一種更理性的視角去看待與神經係統健康相關的問題。

评分

我是一名即將進入醫學領域學習的學生,對神經外科學充滿嚮往。我瞭解到這是一個極其精細且充滿挑戰的醫學分支,我希望能通過閱讀一本權威的書籍,來建立我對這個學科的係統認知。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涵蓋神經外科的入門知識,包括神經係統的解剖學、生理學基礎,以及各種常見的神經係統疾病的病理生理學。我希望能夠瞭解神經外科醫生在診斷疾病時所采用的常用方法,例如影像學檢查(CT、MRI)、神經電生理學檢查等,以及如何解讀這些檢查結果。此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細介紹一些基礎的神經外科手術技術,比如顯微手術的基本原理,以及一些代錶性的手術病例。我更希望能夠在這本書中體會到神經外科醫生嚴謹細緻的工作態度和精益求精的職業精神,為我未來的學習和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评分

我最近接觸瞭一些關於老年健康保健的內容,其中涉及到不少關於老年人常見神經係統問題的討論,比如認知衰退、運動障礙等。作為一名關注傢庭健康的讀者,我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夠幫助我更好地理解這些問題的書。我希望這本書能解釋在老年人中,為什麼會齣現這些神經係統問題,以及它們是如何發展和進展的。我尤其希望能瞭解在這些情況下,神經外科有哪些治療方法可以幫助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例如,一些針對帕金森病或腦積水的微創手術,或者一些緩解認知功能下降的輔助治療。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通俗易懂的語言,介紹一些重要的神經外科概念,比如腦血管疾病、神經損傷等,並說明它們對老年人的影響。此外,我也希望瞭解一些關於預防和早期發現這些神經係統問題的建議,以便能夠更好地照顧傢中的長輩。

评分

里面的字太小 伤眼睛啊

评分

内容详细实用

评分

神经外科经典书籍,再版修订,值得拥有!

评分

非常好!质量也很好!

评分

神经外科(Neurosurgery)是外科学中的一个分支,是在外科学以手术为主要治疗手段的基础上,应用独特的神经外科学研究方法,研究人体神经系统,如脑、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以及与之相关的附属机构,如颅骨、头皮、脑血管脑膜等结构的损伤、炎症、肿瘤、畸形和某些遗传代谢障碍或功能紊乱疾病,如:癫痫、帕金森病、神经痛等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并探索新的诊断、治疗、预防技术的一门高、精、尖学科。神经外科是主治由于外伤导致的脑部、脊髓等神经系统的疾病,例如脑出血出血量危及生命,车祸致脑部外伤,或脑部有肿瘤压迫需手术治疗等; 小儿神经外科是主治脑半球肿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三脑室肿瘤、松果体肿瘤、颅咽管瘤、颅底肿瘤,以及髓内肿瘤、各种椎管内和脊柱肿瘤;包括先天性脑积水、脊髓和脊膜膨出、脊柱栓系综合症、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颅缝早闭、各种先天性颅颌面畸形。神经外科常见耗材:纯钛颅骨锁、纯钛颅骨修补材料、修补钉、医用胶、止血纱布、医用透明质酸钠、骨蜡、开路钻钻头、硅胶引流管、脑室分流管、腹腔分流管。目前神经外科治疗疾病采用的最好的技术是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技术,该技术是国家863科研项目的转化成果,主要用于脑外科微创手术规划、导航和立体定向,该技术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七三一医院神经外科首席专家田增民[1]教授率先在国内开展的,与传统的开颅手术相比,大大降低了患者的手术风险和痛苦,是一种微创手术;与有框架脑立体定向手术相比,具有定位准确、手术精度高等特点,患者可以在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术后3-5天即可出院,不留瘢痕。机器人脑立体定向技术可以与神经修复技术、神经内镜技术、微电极技术、内放疗技术相配合,主要治疗疾病有脑瘫、癫痫、帕金森、脑出血后遗症、脑梗塞后遗症、脑炎后遗症、扭转痉挛、小脑萎缩、缺血缺氧后遗症等神经外科疾病。 显微神经外科时期 60年代初手术显微镜引入神经外科, 因显微镜有良好的照明, 清晰度高,术野内病变组织和邻近结构放大,加上配合使用双极电凝器、显微手术器械、激光刀、超声吸引等,使手术精确度和准确性更好,损伤邻近重要结构的机会减少,手术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残率明显降低。由于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具有上述优越性,很快受到神经外科医生重视,神经外科手术由肉眼下、眼镜式放大镜下手术,进入显微神经外科时代。并在西方发达国家被普遍接受,应用逐步扩大到几乎所有神经外科手术,如颅内动脉瘤、动静脉畸形、血管重建手术、脑室内肿瘤、鞍区肿瘤、颅底肿瘤、以及过去认为属于手术禁区的脑干肿瘤和脊髓内肿瘤等。60年代以后,许多神经外科医生致力于显微神经外科技术、显微器械和颅内显微解剖的研究,并发表了有关显微神经外科的专著。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尤其是进入信息时代以来,由计算机辅助的先进仪器日新月异。1970年Hounsfield发明电子计算机辅助X线体层扫描(CT),1972年临床应用成功,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即正式报道,认为CT是自伦琴发现X射线以来放射诊断学上的一次划时代飞跃。 微侵袭(微创)神经外科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高、精、新医疗仪器日新月异,大大促进了神经外科技术的发展和观念的更新。自第一代头颅CT问世和1974年全身CT设计成功,到90年代短短20年,即先后设计出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单光子断层扫描(SPE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第三代CT和螺旋CT,近年高磁场MR(1.5-2.0T)相继出现,使影像质量大大提高,CT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几乎可与DSA相媲美;立体定向仪和内窥镜的改良和完善,与其配套的手术器械的研制和使用;在Seldinger股动脉插管造影基础上,1975年Djindjin发展为超选血管造影术,微导管的改进,各种栓塞材料如生物凝胶、机械可脱微弹簧圈(MDC)、电解可脱式铂金微弹簧圈(GDC)的问世,大大推进了介入血管造影和血管内治疗技术; &gamma;-刀和X-刀的出现和应用等等。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方法有了更大发展和提高,除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外, 神经外科的治疗手段有了更多选择。如脑动静脉畸形和动脉瘤可采用血管内栓塞达到治愈,MDC 和GDC适用于动脉瘤破裂急性期治疗, 颈内动脉狭窄可以用血管内支架达到治愈;脑室内病变、某些脑深部肿瘤和脊髓疾病、脑内血肿或脓肿等,可在硬质镜或纤维内窥镜下, 通过特殊器械或激光治疗; 脑深部核团损毁时,在立体定向仪和微电极引导下,耙点损毁更加精确;采用&gamma;-刀和X-刀可在无痛、无血、无创下治疗某些小型颅内肿瘤、血管畸形和功能性疾病等。随着新仪器和新技术的应用,血管内神经外科、内窥镜神经外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等亦应运而生。近年影像引导手术导航系统和手术机器人的应用,使神经外科手术日益精细和微创。

评分

京东买书从来都是用一个袋子,从北京运过来书的角都磨破了。这些书都要用好多年的!用个纸盒就亏了么?不想给星的,他家评价系统必须有一个。。。。。

评分

这本书看到400多页发现缺页,随后联系调换,很快问题就得到解决,很满意售后

评分

书是不错的,可是又污渍。买来送人的呢

评分

神经外科经典书籍,再版修订,值得拥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