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孫機 著
圖書標籤:
  • 漢代
  • 物質文化
  • 考古
  • 曆史
  • 文物
  • 圖鑒
  • 文化史
  • 中國古代史
  • 增訂本
  • 社會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481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05530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术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37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結閤齣土文物,詳細介紹瞭漢代農業、手工業的成就,內容涉及耕作、漁獵、窯業、冶鑄、紡織、錢幣、車船、武備、建築、傢具、服飾、文具、醫藥、飲食器、燈、熏爐、玉器、金銀器、樂器、雜技、娛樂、少數民族文物等。書中附有上韆幅漢代文物圖樣。作者在解說這些物質遺存時,大量引用相關的史料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對於每件物品的産生、發展及其沿革都作瞭係統、扼要的闡述,時有獨到精闢之見。

目錄

1 農業Ⅰ 起土、碎土農具
2 農業Ⅱ 犁
3 農業Ⅲ 播種、中耕農具
4 農業Ⅳ 灌溉設施,收獲農具
5 農業Ⅴ 糧食加工用具
6 農業Ⅵ 作物品種
7 漁獵
8 手工工具
9 計量器
10 窯業
11 製鹽,采礦
12 冶鑄Ⅰ 冶鐵
13 冶鑄Ⅱ 鑄鐵的熱處理,煉鋼
14 冶鑄Ⅲ鑄造
15 紡織Ⅰ 蠶,桑,麻,紡織機具
16 紡織Ⅱ 素,縑,紗,觳,羅,綺
17 紡織Ⅲ 錦(1)
18 紡織Ⅳ 錦(2)
19 紡織Ⅴ 刺綉,染色,印花
20 紡織Ⅵ 布,紵布,疊布,褐,廚,縧
21 漆器
22 錢幣Ⅰ
23 錢幣Ⅱ
24 車Ⅰ 軺車,轓車,軒車,安車
25 車Ⅱ 輜車,輜車,牛車,駝車
26 車Ⅲ 斧車,鼓吹車,戲車
27 車Ⅳ 輪、軸及其部件
28 車Ⅴ 車蓋及其部件
29 車Ⅵ 轅,軛,衡,軛,車義,鑾,锡,銜,鑣
30 車Ⅶ 馬車的組裝與係駕法
31 輦,鹿車,輿,梮,擔,負,戴,鞍具
32 船
33 武備Ⅰ 戈,戟,矛,稍,錟,鋌,鈹,鎩
34 武備Ⅱ 鉞,長斧,長椎,棁,殳,棓,鉞戟,鈎鑲
35 武備Ⅲ 劍,刀,拍髀,匕首
36 武備Ⅳ 弓,箭,鏃,菔,櫝丸,盾,簡錡
37 武備Ⅴ 弩,礅
38 武備Ⅵ 甲,胄
39 旌旗,符節,金鼓,騎吹
40 塞防設施
41 建築Ⅰ 版築,構架,柱式
42 建築Ⅱ 屋頂,鬥棋,藻井
43 建築Ⅲ 瓦,鴟尾,下水管
44 建築Ⅳ 磚
45 建築Ⅴ 砌牆,鋪地,門,窗
46 建築Ⅵ 闕,闕門
47 建築Ⅶ 高颱建築
48 建築Ⅷ 樓,颱榭
49 建築Ⅸ 院落
50 建築Ⅹ 莊園
51 建築Ⅺ 城,市,關,塢
52 建築Ⅻ 國都
53 建築 篙,睏,廩,倉,橋,棧道
54 建築Ⅲ 廁,溷,廄,圈,塒,塘
55 傢具Ⅰ 枰,榻,床,席,鎮,憑幾,衣杆
56 傢具Ⅱ 案,檈,閣,幾,虞,桌,匱,廚
57 傢具Ⅲ 承塵,屏風,帷幔,幄帳,步障,璧翣
58 服飾Ⅰ 笠,帽,冠,幘,冕,爵弁
……
圖版說明
索引

前言/序言


晉唐五代陶瓷藝術史論稿 本書聚焦於公元3世紀至10世紀中國陶瓷藝術的波瀾壯闊的演變曆程,全麵梳理瞭從魏晉南北朝的動蕩到隋唐盛世的繁榮,再至五代十國的嬗變期中,陶瓷技術、造型美學、裝飾風格以及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麵貌。 第一章:亂世之光——魏晉南北朝陶瓷的初步轉型(約公元220年—589年) 本章深入探討瞭自東漢末年分裂割據開始,中國陶瓷業在技術和藝術上所經曆的艱難轉型期。在戰火紛飛、政權更迭頻繁的背景下,南北方的文化交流與碰撞,深刻影響瞭這一時期的製瓷業。 1.1 早期青瓷的發展與地域分化: 重點分析江南地區越窯青瓷在漢代基礎上的繼承與發展。此時的青瓷釉色趨嚮穩定,但造型仍多沿襲前代,尚未形成成熟的藝術風格。特彆關注東晉時期,齣現瞭部分帶有宗教或世俗生活場景的刻劃裝飾,預示著裝飾藝術的覺醒。 1.2 北方白瓷的萌芽與技術突破: 細緻考察瞭以河北、山西為中心的北方窯口群。在漢代陶器的基礎上,本章詳述瞭邢窯、渾源窯等早期白瓷的齣現。這一時期的白瓷,雖然胎質和釉麵尚顯粗糙,但其對高嶺土的初步認識和使用,標誌著中國陶瓷史上第一次重大的原料革新——白瓷的齣現,為後世的唐宋瓷業奠定瞭不可或缺的技術基礎。 1.3 佛教造像與冥器: 探討瞭佛教信仰對陶瓷藝術的深刻影響。大量燒製的釉陶佛像和明器(如陶樓、陶俑、陶車馬)成為這一時期重要的藝術載體。通過對這些實物形態和工藝的分析,揭示瞭佛教傳入中原後,如何與本土的喪葬習俗、審美趣味相結閤,形成獨具特色的陶瓷語匯。特彆是冥器上對世俗生活場景的細緻描摹,為研究當時的社會風貌提供瞭珍貴的實物佐證。 1.4 釉彩的探索: 簡要評述瞭鉛釉陶器在南北方的流行。雖然主要集中在生活器皿和明器,但唐三彩的前身——低溫多色釉技術,在這一時期已開始孕育,例如局部施加綠色或棕色釉的應用。 第二章:盛世氣象——隋唐陶瓷的輝煌與多元(約公元581年—907年) 隋唐大一統的建立,帶來瞭空前的社會安定、經濟繁榮以及恢弘的國際交流,陶瓷藝術也隨之進入一個空前繁榮的黃金時代。 2.1 邢窯的成熟與“南青北白”格局的形成: 本章核心部分深入研究瞭唐代製瓷業的兩大高峰。邢窯白瓷在胎釉精煉、器型規整方麵達到瞭前所未有的高度,其“類雪似霜”的釉質,使其成為宮廷和上層社會的首選用器。通過對“類雪似霜”等文獻記載的解讀,結閤考古實物,還原瞭邢窯白瓷的工藝細節。 2.2 越窯的精進與仿金銀器風尚: 越窯青瓷在唐代展現齣溫潤細膩的風格,特彆是晚唐時期,其釉層之厚、色澤之美,已可與隋代以來的金銀器相媲美。詳細分析瞭越窯模仿金銀器造型的器物群,如葵口盤、花口碗等,揭示瞭陶瓷藝術對其他金屬工藝的藉鑒與超越。 2.3 舉世矚目的唐三彩: 本章用大量篇幅論述瞭唐三彩的藝術成就。重點分析瞭其低溫鉛釉技術的成熟,如何實現黃、綠、白、褐、藍等多種色彩的和諧共存。通過洛陽和西安的窯址材料,剖析瞭三彩在馬、駱駝、樂舞俑等主題上的題材選擇,反映瞭唐代開放包容的國際文化交流背景,以及對異域風情的吸收。 2.4 異域影響與技術外傳: 考察瞭絲綢之路在陶瓷發展中的作用。波斯薩珊王朝的玻璃器、中亞的金屬器皿對唐代造型的影響。同時,唐代製瓷技術通過朝鮮半島嚮日本的傳播路徑和具體範例,印證瞭唐代作為“世界文明中心”的地位。 第三章:轉型與探索——五代十國的製瓷業(約公元907年—960年) 唐末藩鎮割據和五代更迭,使得製瓷業在中央集權的減弱下,呈現齣區域性的、更具實驗性的發展態勢。 3.1 南方窯口的地域色彩強化: 探討瞭在相對穩定的南方地區,越窯、甌窯等傳統窯口如何維持生産,並開始探索更純淨的色釉。重點分析瞭青瓷中的“秘色”概念的醞釀,以及部分器物上精細的劃花技法,這些都為宋代龍泉青瓷的齣現做瞭鋪墊。 3.2 北方窯口的艱難維持與創新: 考察瞭北方地區在戰亂中,製瓷業如何艱難維持,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進行創新。如部分地區白瓷的質量有所下滑,但對裝飾的局部嘗試,如印花和少量的彩繪,顯示齣工匠們試圖突破傳統格局的努力。 3.3 技術的沉澱與風格的融閤: 總結瞭五代這一短暫而關鍵的過渡時期,在技術層麵上,為宋代五大名窯的成熟積纍瞭原料處理、釉料配方以及燒成溫度控製等方麵的寶貴經驗。這一時期的産品,雖然數量上無法與盛唐相比,但在對釉色純淨度的追求上,已顯現齣宋人“尚簡、尚雅”的審美傾嚮。 第四章:技術與社會文化解讀 本章跳齣單純的斷代史框架,從更宏觀的角度解讀魏晉至五代陶瓷的社會文化意義。 4.1 胎土的物理化學分析視角: 結閤現代材料科學的視角,分析瞭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不同窯口(如邢窯、越窯、定窯的早期階段)使用的胎土礦物成分變化,特彆是高嶺土的引入和使用對瓷器硬度、白度及透光性的影響,並以此反推不同地區對原料開采和提純技術的掌握程度。 4.2 裝飾母題的宗教與世俗象徵: 梳理瞭這一時期陶瓷器皿上反復齣現的裝飾母題,如佛教的蓮花瓣紋、飛天形象,以及世俗生活的狩獵場景、花鳥圖案,解析這些母題在不同階層消費群體中的傳播與接受機製。 4.3 考古學視角下的窯址分布與貿易網絡: 基於最新的考古發現,勾勒齣這一曆史階段的主要瓷窯聚落分布圖,探討瞭這些聚落的選址因素(水源、原料、燃料的可達性),並結閤海外發現的實物,重建瞭當時陶瓷的國內與國際貿易路綫圖。 總結: 本書力求以嚴謹的史料考證和細緻的實物剖析相結閤,全麵展現瞭中國陶瓷藝術在經曆魏晉南北朝的奠基、隋唐的鼎盛、五代的調整後,所展現齣的強大生命力與持續的創新能力,為理解後世宋代瓷器的輝煌奠定瞭堅實的學術基礎。

用户评价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種撲麵而來的視覺衝擊力,它的裝幀和紙張質量都體現齣一種沉穩的學術氣度,但內容卻絲毫沒有學究的沉悶。書中對於漢代服飾的研究尤其讓我耳目一新,那些復原圖和實物殘片對比,簡直是一堂生動的服裝史課。它沒有停留在對“麯裾”或“直裾”的簡單描述上,而是深入到瞭布料的織法、色彩的搭配以及不同等級社會成員在穿著上的細微差彆。我特彆留意瞭關於“畫像石”和“畫像磚”的部分,這些“石頭上的電影”通過圖說的方式得到瞭極佳的呈現。以往閱讀相關的資料時,總感覺信息過於碎片化,而這裏,作者將不同地域、不同主題的畫像磚進行瞭係統性的整理和解讀,從傢庭生活場景到神話傳說,再到農業生産的細節,無不展現齣漢代社會的全景圖。這種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時代的考古隊員,在泥土中小心翼翼地拂去塵埃,重見天日。

评分

初次接觸這類題材的書籍時,我常擔心會齣現專業術語過多、圖注晦澀難懂的問題,但《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成功地避免瞭這一點。它的語言風格在保持學術性的同時,做到瞭極度的通俗易懂。每張圖片下方都有簡潔明瞭的說明,但若有必要,作者又會提供深入的考證分析,這種分層級的解讀方式非常人性化。例如,對於“簡牘”和“木牘”的書寫材料,書中不僅展示瞭實物照片,還對比瞭不同年代的字體演變和內容側重,對於理解漢代文書的保存和利用方式起到瞭關鍵作用。此外,這本書在器物紋飾的“象徵意義”解讀上,也展現瞭獨到的見解,不流於錶麵,而是嘗試從當時的宗教信仰和禮儀製度中尋找根源,使得觀者在欣賞藝術性的同時,也能領悟到背後的文化內涵。這套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分散的知識點整閤成瞭體係,建立起一座連接實物與曆史觀念的橋梁。

评分

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這本圖說並非僅僅關注那些“高大上”的皇傢器物或精美陪葬品,它對漢代普通民眾的物質生活也有著非常細緻的描繪。那些來自墓葬遺址的陶器,雖然工藝相對簡樸,但其造型、刻畫的日常生活場景,卻比那些華麗的青銅器更貼近曆史的真實脈搏。比如,關於陶樓、陶井、陶竈的模型,通過精細的翻拍和局部放大圖,我們得以窺見漢代典型的民居結構和傢庭布局,這對於構建一個全麵的漢代社會圖景是不可或缺的。作者對這些“凡俗”文物的重視,體現瞭一種更具包容性和全麵性的史學觀。這本書無疑是為我們提供瞭一套可靠的視覺“詞典”,當我們閱讀其他關於漢代社會、經濟、藝術的論著時,手邊有此書作為參照,便能立刻將抽象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具體的、可觸碰的圖像證據,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準確性和厚重感。

评分

這本書的增訂之處,恰恰體現瞭其嚴謹和與時俱進的態度。看得齣,作者在新的版本中補充瞭近年來的一些重要考古發現,這對於一本圖錄性質的資料匯編來說至關重要。我注意到關於“建築構件”和“工具類”物品的圖解部分有瞭顯著的擴充。以前我們對漢代的工程技術瞭解大多停留在概念層麵,但通過這些實物圖——比如那些形態各異的鐵製農具、用於水利工程的構件模型——我們得以直觀地理解當時工程技術的成熟度。特彆是對冶金技術的描述,圖示非常清晰地展現瞭從礦石到成品的全過程推演,這對於理解漢代經濟基礎的堅實性提供瞭有力的視覺支撐。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每一部分的過渡都做得非常自然,讀者可以很順暢地從一個文化層麵跳轉到另一個層麵,不會感到突兀。它像是一部精心策劃的博物館特展的圖錄,既有深度,又不失流暢性,非常適閤對細節有執著追求的讀者。

评分

這本《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簡直是打開瞭一扇通往漢代生活的大門!從那些精美的銅器、陶俑,到日常的紡織品和建築構件,圖片之豐富、細節之詳盡,讓人嘆為觀止。作者似乎花費瞭巨大的精力,將那些散落在各地博物館、考古報告中的珍貴圖像匯集一堂,並且配上瞭精準的考據。我尤其喜歡它在器物分類上的獨到匠心,不再是簡單的按材質分,而是結閤瞭功能和時代特徵,使得我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每一件器物在當時的社會語境中扮演的角色。比如,對於漆器的描繪,不僅展示瞭器物的全貌,還細緻地刻畫瞭上麵的彩繪紋飾,那些雲氣紋、狩獵紋,似乎能讓人感受到那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和精神世界。對於每一個器物,作者都提供瞭非常詳實的背景信息,包括齣土地點、年代推斷以及與其他類似器物的比較分析。這本書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更是一部嚴謹的學術著作,對於曆史愛好者或者專業研究者來說,都是不可多得的工具書。它讓抽象的考古發現變得鮮活起來,讓冰冷的文物開口說話,訴說著兩韆多年前的輝煌與日常。

评分

这本书是说中国古代的物质文化的,想了解这方面的知识的话,可以入手。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

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用到的数百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评分

作者在文物研究、鉴定方面造诣深湛,擅长运用文物与文献相互契合的方式和晓畅的文笔,一器一物,揭示起源与演变,解析特殊技艺的妙谛。既有宏观的鸟瞰,更有细节的发明。举凡历史时期的动物、饮食、武备、科技、佛教艺术,乃至杂项等中国古文物,一一复原岁月侵蚀下模糊乃至消逝了的历史场景,帮助读者通晓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常识。本书以饶有兴味的专题立篇,考证得出的结论固然令人信服,剀切从容、剖肌析理的过程,也同样引人入胜。雍容平易之文,而时挟攻坚折锐之风。书中200余幅线图,皆出自作者手绘,严整精细,画面生动,图文相辅,涉笔成趣。

评分

东西还行,但是没发票,纸质电子都没有,京东自营商品不给开发票啊?京东偷税漏税!偷税漏税!偷税漏税!消费者权益没办法保证

评分

借一抹三九天里冽冽暖阳,融这茫茫人间刺骨凉愿你是一颗糖就能收买的女孩也是十座金山都换不了的姑娘每当结束一天的疲倦,月亮升起,一个人冷静下来就突然很想对镜子里的自己说真是抱歉了给你这么狼狈的生活。若有诗书藏在心,岁月从不败美人。

评分

中华书局出版的书籍看一看觉得舒心。喜欢。

评分

中国古代留下的珍贵文化太多了,遗失的已经够多了,我们需要珍惜仍有的。

评分

替朋友下单的,他是个古代文化爱好者,还是古董坚定小师,他的选择肯定没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