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先生的作品很耐讀,可以通過他的作品瞭解到一些清代史料中的細節,對學習和閱讀清史頗有幫助。
评分曆史學,可以一看。活動時買的,挺便宜 、
评分眾所周知,“曆史是人的曆史”,然而如何理解這種共識,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在,人們的見解多有差異,就“人”的內涵、主體講,即有個人與群體、社團、民族、種族、社會、國傢之彆;就人對曆史的作用講,即誰是曆史的創作者、主宰者,是社會發展規律、物質條件規定人的行為,還是人的行為的主動性起作用?這些問題學者間的認識是頗有差異的。看來,人的曆史的研究,首先要弄清個人、群體與社會與曆史的關係問題,而後纔能進一步明瞭史書中人物傳記的社會作用。
评分馮先生的作品很耐讀,可以通過他的作品瞭解到一些清代史料中的細節,對學習和閱讀清史頗有幫助。
评分裝幀精美,內容詳盡,格調高緻,值得一讀......
评分好書!
评分封麵裝幀很好看。內容有可讀性。
评分文學傢林語堂於1935年在《吾國與吾民》裏的相關論述,給瞭我們一個關於個人與曆史的明確說明和富有啓發性的見解。他說:“研究任何一個時代的文學或任何一個時代的曆史,其最終和最高的努力,往往用於覓取對該時代之‘人物’的精詳的瞭解。因為文學創作和曆史事跡之幕後,一定有‘人物’,些〔此〕等人物及其行事畢竟最使吾人感到興趣。當吾人想起馬蔻斯·奧理略(Marcus Aurelius;筆者按:2世紀時羅馬帝國皇帝,著有《沉思錄》,被譽為哲學傢皇帝。)和呂善(Lucian),便知適當羅馬衰落時期。又或想起佛朗古·維龍(Francois Villon;筆者按:15世紀法國抒情詩人,著有《遺囑集》,被稱為市民知識分子。)便知適當中古世紀。想起一個時代的重要人物,馬上感覺到那個時代很熟悉,也很明瞭。”(黃嘉德漢譯,香港天地圖書公司2005年,第15頁)撇去關於文學的陳述,僅就曆史研究而言,林氏在這裏錶述瞭三重意思:研究曆史最終、最高的目的是認識人物;曆史事實,歸根結底錶現在人物身上;著名人物代錶那個時代,令人熟悉那個時代。對他的第一點說法可能會有異議,也即對史學研究的目標如何規範得更準確些,但總的來講,曆史研究主要是落實在對曆史人物的認知上理解上說明上,這正是筆者贊同的地方,所以纔大段地引述在這裏。研究曆史,必定會涉及曆史事件、社會製度、社會組織、社會群體、民族國傢,但是又必然會尋覓事件、製度和群體、民族活動與個人行為的關係,事實上,先有一個個“個人”,也即人物的活動,也纔有群體的動作,纔會有有計劃的組織行動,個人行為是群體活動的先聲,是群體活動的基礎。所以研究人的曆史,研究群體史、社會史、民族史、國傢史,都是與人物史分不開的,都是建立在人物研究基礎上
评分這本書沒發貨,一單八本書,結果少發瞭三本,我想知道為什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