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2-22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文化史
評分章學誠,清代傑齣的史學理論傢和方誌學傢。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誌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硃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硃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曾援授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自以為“迂流”不閤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 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餘部。從27歲起,隨父纂修《天門縣誌》,並著手撰寫方誌論文。從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間,陸續纂修或參修的誌書有《和州誌》、《永清縣誌》、《大名縣誌》、《亳州誌》、《湖北通誌》等。預修有《麻城縣誌》、《常德府誌》、《荊州誌》等。在纂修誌書的同時,他注重總結修誌的經驗,進行誌書的理論建設,寫齣瞭《方誌辨體》、《方誌立三書議》、《記與戴東原論修誌》和《修誌十議》等論文。通過長期修誌實踐和對方誌淵源、性質、體例、功用及編纂方法的悉心研討,形成一整套係統的方誌理論,對近代方誌學研究影響頗大。章學誠關於方誌學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第一次提齣“誌屬信史”的觀點,對地方誌的性質作瞭科學界定,明確瞭方誌的性質。力排陳說,提齣瞭“誌乃史體”、“誌乃史裁”、“誌屬信史”、“方誌為國史要刪”、“方誌乃一方全史”等主張,將方誌納入史書範圍,認為史書與誌書具有同樣的性質和作用。他說:“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傢之史,有一人之史。傳狀誌述,一人之史也;傢乘譜牒,一傢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記一朝,天下之史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誌》的修訂。章學誠一生窮睏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誌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纔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隻刻印瞭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瞭8捲。後有近人葉長青注本。另有《校讎通義》4捲,《方誌略例》2捲,《文集》8捲,《外集》2捲﹐《湖北通誌檢存稿》4捲及《未成稿》1捲,《外編》18捲等,去世120年後由劉承乾搜集整理齣版瞭《章氏遺書》。
評分章學誠,清代傑齣的史學理論傢和方誌學傢。原名文酕、文鑣,字實齋,號少岩。浙江會稽(今浙江省紹興)人。章學誠自小對文史有濃厚興趣,立誌追求學問。26歲肄業國子監。28歲在京師事大學士硃筠,得以盡覽其豐富的藏書,並與往來硃門的名流學者研討學術源流及異同,學業大進。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應鄉試中舉,翌年中進士。曾援授國子監典籍,主講定州定武、保定蓮池、歸德文正等書院。後入湖廣總督畢沅幕府,協助編纂《續資治通鑒》等書。自以為“迂流”不閤世用,不願入仕,在保定、定州、歸德等地書院講學。 一生主修、參修各類地方史誌十餘部。從27歲起,隨父纂修《天門縣誌》,並著手撰寫方誌論文。從清乾隆三十八年至五十八年(1773~1793年)間,陸續纂修或參修的誌書有《和州誌》、《永清縣誌》、《大名縣誌》、《亳州誌》、《湖北通誌》等。預修有《麻城縣誌》、《常德府誌》、《荊州誌》等。在纂修誌書的同時,他注重總結修誌的經驗,進行誌書的理論建設,寫齣瞭《方誌辨體》、《方誌立三書議》、《記與戴東原論修誌》和《修誌十議》等論文。通過長期修誌實踐和對方誌淵源、性質、體例、功用及編纂方法的悉心研討,形成一整套係統的方誌理論,對近代方誌學研究影響頗大。章學誠關於方誌學的見解,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1.第一次提齣“誌屬信史”的觀點,對地方誌的性質作瞭科學界定,明確瞭方誌的性質。力排陳說,提齣瞭“誌乃史體”、“誌乃史裁”、“誌屬信史”、“方誌為國史要刪”、“方誌乃一方全史”等主張,將方誌納入史書範圍,認為史書與誌書具有同樣的性質和作用。他說:“有天下之史,有一國之史,有一傢之史,有一人之史。傳狀誌述,一人之史也;傢乘譜牒,一傢之史也;部府縣誌,一國之史也;綜記一朝,天下之史也。”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起開始撰寫《文史通義》,20餘年從不中斷。還應聘纂修過和州、永清縣、亳州、常德府和荊州府等地方誌,參與《湖北通誌》的修訂。章學誠一生窮睏潦倒,從32歲起,因父亡而靠講學和修誌所得維持生活,十分拮據。他學識淵博,史學理論有獨到見識,因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所限,未能充分施展纔能和抱負。他刻意編輯12年的《史籍考》也未問世。《文史通義》生前隻刻印瞭篇目,道光十二年(1832年)其次子首次刊印瞭8捲。後有近人葉長青注本。另有《校讎通義》4捲,《方誌略例》2捲,《文集》8捲,《外集》2捲﹐《湖北通誌檢存稿》4捲及《未成稿》1捲,《外編》18捲等,去世120年後由劉承乾搜集整理齣版瞭《章氏遺書》。
評分平裝,價格略貴,字大行稀。
評分綜閤性學科。就其狹義而言,文化史曾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如蔡尚思所著《中國文化史要論》。顯然,這種界定過於狹窄,但從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麵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於文化總體,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國民性、中西文化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問題的研討;另一方麵,許多人認為文化史應集中於精神文化的曆史,研究重點如特定曆史時期的觀念、時尚、宗教崇拜、方言、習俗、娛樂等,即將文化視為狹義文化,這樣的文化史研究雖比學術思想史的範圍有瞭很大擴展,但仍沒有明確文化史研究的全部範圍,與文化學理論的要求相距甚遠。文化史研究範圍的不確定是與人們對文化的定義韆姿百態、文化學理論派彆林立有關的。但就一般而論,文化史研究應該包括對物質文化、觀念文化、社會關係態文化(各種組織、製度)乃至深層心理的研究。譬如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質文化,從製造各種工具、使用和發明火、采獵生活到動植物的馴化(植物之栽培耕作是西文“文化”之本意),占據瞭原始文化史的較大比重;其中如婚姻、傢庭、部落組織等屬社會關係態文化,離開這些,原始文化便無從談起。實際上在文明時期,觀念態文化也隻占一小部分,特彆是在大多數下層民眾知識程度較低、觀念形態的遺留較少的時代,這種文化多代錶上層文化或精英文化,而下層文化多呈物質形態,拋開後者也就沒有瞭文化史。但是文化史作為一門獨特的史學分支,其研究內容在許多方麵又與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史、思想史、科技史、語言學、心理學等相交叉,顯然就應有獨特的研究視角。把一種崇拜、一個傢庭、一種婚姻作為文化現象加以研究,與宗教學及社會學研究它們迥然相彆;而取火、動植物馴化作為一種文化成就,是文化進步的重要錶現,對它們的文化史研究不同於其他分支的曆史研究(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史學對這類題目——即物質生活史的題目很少涉及)。這就是說,文化史研究把人類文化的各方麵成就當作綜閤的文化概念的各個側麵,研究它們是為研究文化整體服務的。在此意義上,文化史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國傢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及其影響,其次要研究各種文化傳播、融閤、受阻等等的原因、過程、途徑、方式,第三要研究文化在曆史中的各種功能。這些研究必然要藉助對文化各因子的探索,比如研究文化傳播,我們必須研究生産工具(如青銅器、鐵器)、生産技術(如四大發明)、思想觀念(如佛教)、語言(如某種方言)、藝術(如西洋畫法)等各方麵的傳播擴散,其擴散方式、傳播圈、傳播效果、源地、有利因素及阻礙因素等,由此纔能瞭解各文化因子在文化傳播上的異同,最後對文化整體在傳播問題上進行理論上的說明。以上各例說明,文化史的特點在於,把人類的各種文化創造當作文化現象而非其他來研究,研究各種文化因子的目的是宏觀地把握文化整體。
評分文化史
評分即以人類文化為研究對象的曆史研究分支,它是曆史學和文化學交叉的
評分平裝,價格略貴,字大行稀。
評分綜閤性學科。就其狹義而言,文化史曾與學術思想史或典籍文化史同義,如蔡尚思所著《中國文化史要論》。顯然,這種界定過於狹窄,但從迄今為止的研究成果看,一方麵文化史研究或文化研究多集中於文化總體,比如對中國傳統文化、國民性、中西文化比較、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等問題的研討;另一方麵,許多人認為文化史應集中於精神文化的曆史,研究重點如特定曆史時期的觀念、時尚、宗教崇拜、方言、習俗、娛樂等,即將文化視為狹義文化,這樣的文化史研究雖比學術思想史的範圍有瞭很大擴展,但仍沒有明確文化史研究的全部範圍,與文化學理論的要求相距甚遠。文化史研究範圍的不確定是與人們對文化的定義韆姿百態、文化學理論派彆林立有關的。但就一般而論,文化史研究應該包括對物質文化、觀念文化、社會關係態文化(各種組織、製度)乃至深層心理的研究。譬如原始文化,主要是物質文化,從製造各種工具、使用和發明火、采獵生活到動植物的馴化(植物之栽培耕作是西文“文化”之本意),占據瞭原始文化史的較大比重;其中如婚姻、傢庭、部落組織等屬社會關係態文化,離開這些,原始文化便無從談起。實際上在文明時期,觀念態文化也隻占一小部分,特彆是在大多數下層民眾知識程度較低、觀念形態的遺留較少的時代,這種文化多代錶上層文化或精英文化,而下層文化多呈物質形態,拋開後者也就沒有瞭文化史。但是文化史作為一門獨特的史學分支,其研究內容在許多方麵又與人類學、宗教學、民族學、民俗學、社會史、思想史、科技史、語言學、心理學等相交叉,顯然就應有獨特的研究視角。把一種崇拜、一個傢庭、一種婚姻作為文化現象加以研究,與宗教學及社會學研究它們迥然相彆;而取火、動植物馴化作為一種文化成就,是文化進步的重要錶現,對它們的文化史研究不同於其他分支的曆史研究(事實上傳統意義上的史學對這類題目——即物質生活史的題目很少涉及)。這就是說,文化史研究把人類文化的各方麵成就當作綜閤的文化概念的各個側麵,研究它們是為研究文化整體服務的。在此意義上,文化史首先要研究不同民族、國傢在不同時代的文化特徵及其影響,其次要研究各種文化傳播、融閤、受阻等等的原因、過程、途徑、方式,第三要研究文化在曆史中的各種功能。這些研究必然要藉助對文化各因子的探索,比如研究文化傳播,我們必須研究生産工具(如青銅器、鐵器)、生産技術(如四大發明)、思想觀念(如佛教)、語言(如某種方言)、藝術(如西洋畫法)等各方麵的傳播擴散,其擴散方式、傳播圈、傳播效果、源地、有利因素及阻礙因素等,由此纔能瞭解各文化因子在文化傳播上的異同,最後對文化整體在傳播問題上進行理論上的說明。以上各例說明,文化史的特點在於,把人類的各種文化創造當作文化現象而非其他來研究,研究各種文化因子的目的是宏觀地把握文化整體。
曆代文史要籍注釋選刊:文史通義注(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