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日华是明代文学家、书画鉴赏大家。明代士大夫好古博物,以董其昌、王惟俭最富盛名。李日华书画仅次于董其昌,博雅亚于王惟俭,而兼两人之长。
评分还不错的,书的品相也好。
评分这次,李日华《恬致堂集》的整理面世与《嘉兴文献丛书》先后整理出版的李良年《秋锦山房集》、钱载《萚石斋诗文集》、冯梦祯《快雪堂集》以及将要出版的曹溶《静惕堂诗集》构成一个先后相继的嘉兴地域文化谱系。所以说,《恬致堂集》的整理出版不唯可以见证李日华在晚明文化、江南文化上的地位与特征,更可以见证他在嘉兴文脉传承中的作用与影响。该书的整理与面世不仅会极大地推动晚明文化研究的深入,对于江南文化研究以及嘉兴地域文化研究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评分山,秃管离奇树半弯。最是云浓泉落处,卷来犹觉听潺潺。乙丑三伏,京师之热,人咸以为十年所无。蒙上免朝,公署亦无事。余终日露顶,操弄笔墨。案有卷轴,不知谁何之物,信手涂抹,纵口题咏,欲以逃暑,而暑精不可逃,奈何、奈何。独有伏枕合眼,图作三湘九子梦,或有片时消受耳。因为掷笔而起。竹懒李日华戏具。 鉴藏印:荻溪章紫伯珍赏、陆树声鉴赏章、梦公秘笈、梦公心赏之宝、秋实宝爱、风雨楼、绶道之印、瓜纑外史、存斋心赏、多龄审定、周梦公读画记。
评分 评分内容简介 · · · · · ·
评分李日华明代戏曲、散曲作家。字实甫,江苏吴县人。生卒年及生平事迹无考。约生活于正德、嘉靖前后,以剧作《南西厢记》闻名。宋元南戏中已有《张珙西厢记》(或称《崔莺莺西厢记》),明代前期的李景云(一说系元代人)亦作有传奇戏曲《崔莺莺西厢记》。上述剧本均已失传,仅存少量曲文。最晚在嘉靖初年,海盐人崔时佩又将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通称《北西厢》)改编为传奇,李日华再加以增补,成为长达38折的大型剧作,嘉靖时已行于世。《南西厢记》人物情节与《北西厢》几乎完全相同,并大量袭用《北西厢》的词句,思想平庸,艺术表现上缺乏独创性,所以"时论颇弗取"(《衡曲麈谭》)。明代另一位作《西厢记》传奇的陆采认为李氏此作“取实甫之语,翻为南曲,而措词命意之妙几失之矣”,且“悉以己意自创,不袭北剧一语”。(《陆天池西厢记序》)清初李渔甚至比之为"千金狐腋,剪作鸿毛;一片精金,点成顽铁"(《闲情偶寄》)。然而,明中叶北杂剧已经渐趋衰落。《南西厢记》的出现,使脍炙人口的西厢故事仍能长期活跃于昆剧舞台上,崔时佩、李日华的主要功绩即在于此。后世曲坛流传的《南西厢记》,多为李本而非陆本。自清中叶以来,《南西厢记》的《跳墙》、《寄柬》、《佳期》、《拷红》等出,一直是颇受欢迎的剧目。京剧和各种地方戏改编的《西厢记》、《红娘》、《拷红》等,无不受到《南西厢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现存《南西厢记》较早的版本,是明代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和周居易校刻本,《古本戏曲丛刊初集》第 30种即据富春堂本影印。明末《六十种曲》本和《六幻西厢》本是比较通行的版本,它们与早期版本的差别较大。此外,李日华还撰有传奇《四景记》,亦可观,今佚。所撰散曲,见于《南词韵选》、《南北宫词纪》、《吴骚合编》等,今已辑入《全明散曲》。
评分明代戏曲作家
评分还不错的,书的品相也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