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從書名看,《探源》像是一本考證類的著作,其實它還隻能算做一本以研究書法為主綫的書學論著,這是由我的職務——專職書法教師所決定的。當然,還因為《醴泉銘》的傳世價值及其巨大影響主要在書法方麵,所以《探源》也主要是探歐陽詢書法之源。不過,《探源》並非隻局限於書法方麵,在對唐太宗、魏徵其人其書以及對九成宮和《醴泉銘》,包括碑文釋譯諸多方麵,都做瞭一些探本尋源的嘗試。
作者簡介
田蘊章,字存文,蟠逸齋主人,1945年齣生於天津,祖籍河北省河間縣,漢族,現為南開大學東方藝術係教授,書法研究生導師。曆任天津市政協委員,天津市文史館館員,中國書協會員,中國麯協會員,天津書協理事、評委等。
幼承傢學,始攻歐書,長於楷法,兼擅行草。精研書論,建樹超凡。博通吟詠,雅好琴棋。現有《歐楷解析》《九成官醴泉銘探源》《詩詞書法選》《韆古奇文韆字文》《真行草每日一字》《田蘊章墨跡選》等專著、墨跡行世音像資料頗豐,有《歐楷臨池》30集、《真行草書法作品講析與演示》20集、《每日一題·每日字》3615集,影響深遠,被譽為當代正統派書傢之代錶人物。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九成宮醴泉銘》簡介
一、九成宮
二、《醴泉銘》
三、《醴泉銘》傳世經曆簡況
第二章 《九成宮醴泉銘》詔敕撰書者——唐太宗
一、唐太宗生平略
二、唐太宗書法
三、唐太宗與《醴泉銘》
第三章 《九成宮醴泉銘》撰文者——魏徵
一、魏徵生平略
二、魏徵書法
三、魏徵與《醴泉銘》
第四章 《九成宮醴泉銘》書丹者——歐陽詢
一、歐陽詢生平略
二、歐陽詢書作簡介
三、歐陽詢與《醴泉銘》
第五章 論歐陽詢書法之“八體盡能”
第六章 歐陽詢書法風格與形成
一、歐陽詢書法風格
二、歐陽詢書法風格的形成
第七章 《九成宮醴泉銘》全文釋譯
第八章 《醴泉銘》重點碑帖字對照錶(田蘊章臨)
第九章 曆史名傢論述《九成宮醴泉銘》摘要
一、曆史名傢論述《九成宮醴泉銘》相關知識
二、曆代名傢論述《九成宮醴泉銘》書法
第十章 《醴泉銘碑》臨池要領
一、選本
一、選筆
三、執筆
四、臨摹應取原大
五、金石氣的誤區
第十一章 名傢臨《醴泉銘碑》節選
第十二章 田蘊章臨《醴泉銘碑》節選
第十三章 田蘊章歐體楷書作品選
精彩書摘
綜上所述,險、勁、挺、秀在歐楷中的錶現是有其側重的,但又不能斷然分開,常常在歐楷的一筆或一字之內同時錶現齣險、勁、挺、秀的風格特色。因此,在論述歐楷風格時,不可強使險勁挺秀四字割裂,而應是比而閤之。一、歐陽詢書法風格的形成歐陽詢少年孤寒,為江總所養,並“教以書計”,可知歐陽詢書法的啓濛者應是江總。《陳書》捲二十七、《南史》捲三十六於江總生平皆有傳略:“江總(公元519年-594年),濟陽考城人,字總持。仕梁、陳、隋三朝。陳時,纍遷至尚書令,世稱‘江令’,好學,能屬文,尤善五言、七言詩,然傷於浮艷,為陳後主所愛幸。”《述書賦·上》論其書法雲:“陂陀總持,獨步方外,甘率性而眾異,非接武於興會,若時違隱淪,卒不冠帶。”宋《宣和書譜》評江總書法雲:“作行草為時獨步。”因此可知,江總文纔與書法皆名重當時,既能匿藏並收養歐陽詢,那麼“教以書計”自在情理之中。啓濛教育本是一生教育中最重要的階段,何況歐陽詢跟隨養父生活三十餘年,無論從屬文到攻書的成長以及風格的形成,必與其養父的教育有著直接的關係。所遺憾者江總書作今已無傳,難與詢書相互一、歐陽詢書法風格一韆多年來,曆代書傢對歐陽詢書法風格評價頗多,但歸納起來可用四個字作為概括:險、勁、挺、秀。這四個字似乎已成為評價歐陽詢書法的專用名詞。
“險”,主要指其結體而言。歐陽詢從不肯在平穩中求其妍美,而總是在險絕中求其平正,進而産生美妙,恰似一名高超的登山運動員,專能在奇險中尋得平衡。歐體結字多錶現為一筆扛肩,二筆偏側,三筆仍是傾斜,到最後一筆忽使全字停勻,令人拍案叫絕。清王文治評歐書“以險絕為平,以奇極為正”,所論恰如其分。
“勁”,主要指其筆畫力度而言。歐陽詢筆力韆鈞,剛勁不撓,如利劍切割,斬釘截鐵,起駐轉摺一絲不苟,點畫周到,無半點含糊。《新唐書》雲:“詢……筆力險勁,為一時之絕,人得尺牘文字,鹹以為楷範焉。”又稱其筆力“如武庫矛戟,雄劍欲飛”,所言極是。
“挺”,主要指筆勢而言。歐陽詢書法總是一派雄風,高古不群,超塵邁俗,氣勢堅挺,無半顔。加之結構多采用背勢,點畫多運用方筆,字形亦略長於前人,故而尤其顯得舒展開朗,勢如勁鬆屹立,挺拔參天,又如“孤峰崛起,四麵削成”。可見墨華靈動,可聞筆下有聲,通篇讀來,絕無敗筆,洋洋韆言,一氣嗬成。清馮班《鈍吟書要》盛贊歐書雲:“妙哉!歐公一片神骨,極有作用,倚牆靠壁便不是。”
……
前言/序言
花瞭近三年的時間,雖是仍然帶著幾分遺憾,拋齣瞭這本《九成宮醴泉銘探源》(以下簡稱《探源》),但總算瞭卻瞭一樁心事。
從書名看,《探源》像是一本考證類的著作,其實它還隻能算做一本以研究書法為主綫的書學論著,這是由我的職務——專職書法教師所決定的。當然,還因為《醴泉銘》的傳世價值及其巨大影響主要在書法方麵,所以《探源》也主要是探歐陽詢書法之源。不過,《探源》並非隻局限於書法方麵,在對唐太宗、魏徵其人其書以及對九成宮和《醴泉銘》,包括碑文釋譯諸多方麵,都做瞭一些探本尋源的嘗試。
需要說明的一點:對《醴泉銘》全文釋譯一章,是成書過程中花費心力和時間最多的地方。曾有書界朋友對此不解,問我說:“《醴泉銘》雖文辭華美,思想意義深刻,但從文學史上看,還算不上是一篇名作,何況為古碑做全文釋譯尚無先例,何以花費這多筆墨?”其實,我做這項工作的初衷並非隻局限於文學方麵的研究,而是鑒於當前書界文化品位日趨低下的現狀,所做的一項有針對性的工作,主要意義仍在書法方麵。
眾所周知,曆史上的書法名傢,無一例外都是大學問傢,他們對碑帖之文義可謂一目瞭然,何況有大量的碑帖文章原就齣自他們之手,因此,曆史上無人肯做碑文釋譯這種無意義的勞動。然而,於今則大不然,不能通解碑帖文義的“書傢”已占瞭絕大多數,各類的書展、書賽隻是就字論字,早就把寫在書法作品裏的詩詞、文章看做是書法之外的東西瞭。也許是由於廢除瞭“以書取仕”科舉製度的原因,讀書與寫字早已分道揚鑣,今天的讀書人已不會因為字醜而影響仕途;今天的寫字人也不會因為沒有學識而成不瞭書法傢。故而,齣現瞭文人並非墨客,墨客亦非文人的奇異現象,或許這就是造成書界文化品位低下的主要原因。於是書界有識之士慨嘆道:“寫字人不讀書實是書法的悲哀。”至於讀書人不寫字又是怎樣,眼下尚無人關心。其實,讀書人不練字纔是書法界文化品位日益低下的根本原因。
在中國幾韆年的文明史上,提到書法,即從天子至花子,無不敬畏。書法何以有如此巨大之魅力?恐非今之某些書論傢以“綫條、麵目、個性、創新”等等一套美術語言所能概括的。書法的巨大魅力源於博大的文化內涵,它是東方美學的核心,因此,“藝術”一詞遠遠不能限製書法的跨度。正如黃庭堅《跋東坡書遠景樓賦後》所雲:“予謂東坡書,學問文章之氣,鬱鬱芊芊,發於筆墨之間,此所以他人終莫能及爾。”蘇軾也曾一針見血地指齣:“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由此可知,書法的欣賞意義原在於此,至於技法、風格等,都不可與其文化內涵分割而言,因此,對一個學薄識淺的人來說,要成為一名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傢,是不可思議的。縱觀中國書法史,我們可以得齣這樣的結論:文學是以語言錶現文化,而書法則是以形態錶現文化,本是殊途同歸。對於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書法傢來說,必須具備一定程度的中國古典文學水平;同樣,對於一個中國文學傢來說,若缺乏起碼的書法常識,也理應看做是一種不足。
我們姑且不對文化作用於書法的這一淵源關係做更深入的探討,僅就通解碑帖文義而直接作用於書法的實際意義再做一些陳述:唐孫過庭《書譜》雲:“(王羲之)寫《樂毅》則情多怫鬱,書《畫贊》則意涉瑰奇,《黃庭經》則恬懌虛無,《太師箴》又縱橫爭摺……豈知情動形言,取會風騷之意;陽舒陰慘,本乎天地之心。既失其情,理乖其實,原夫所緻,安有體哉。”這段精闢的論述,明確道齣瞭文義與書法的因果關係。故此,不通曉所書之文義與背景,則談不到書法的情感,而缺少情感的書法也就不能稱其為書法,這便是我為《醴泉銘》做全文釋譯的初衷。若能因此而對臨池者起到一點提示作用,便竊以為喜。
九成宮醴泉銘探源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