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碑帖經典:米芾尺牘九種(2013年版)

中國碑帖經典:米芾尺牘九種(2013年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書畫齣版社 編
圖書標籤:
  • 書法
  • 碑帖
  • 米芾
  • 尺牘
  • 中國書法
  • 藝術
  • 文化
  • 字帖
  • 臨摹
  • 傳統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8780635852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55410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0-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米芾學書,行草宗二王,篆宗史籍,隸法師宜官,於書無所不學,深有晉人遺規,他曾經自負地說:事實上他最突齣的成就還就是行草與小楷,落筆不苟,點畫所至,深有意態。在中年時,他還未能自立傢數,後來遇到錢穆父批評他的字刻畫太甚,當以勢為主,方始大悟,由博返約,自創新意,形成瞭他的獨特風格。他曾自言:[學書貴弄翰,把筆輕自然手心虛,振迅天真,齣於意外。]因此他的行書如煙雲舒捲,姿態跌宕,極其暢達痛快,尤其是米芾善用,中含枯潤,筆力充沛,氣勢淩厲,有天馬行空之概,雙因為其行草皆從真楷中來,故點畫精到,蘇軾評其書曰:[海嶽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錘、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米芾在世之時,即有時名,其寸紙數字,人爭售之,以為珍玩。也有人批評他的鋒芒太露,過於猛厲,而乏蘊藉之態。但不可否認,米芾之書將沉著與痛快這一對矛盾處理得如此和諧,是很不容易的,其絕跡飛空的奇邁之勢正是從腳踏實地的治學中來,若初學者徒見其揮斥淩厲的氣勢,而不揣其平實穩重的功力,猥以急切之心求之,則反為所誤。這一點是初學者必須注意的。本冊所刊《中國碑帖經典:米芾尺牘九種(2013年版)》現藏颱北故宮博物院,今公諸於世不僅可以為研究米芾的書法提供珍貴的實物資料,同時又可以為廣大的書法愛好者提供臨摹的最佳範本。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瑰麗的漢字藝術:碑刻拓片與書法精粹賞析 圖書簡介 這部集結瞭中國古代碑刻藝術精華與書法大傢墨跡的鴻篇巨製,旨在為廣大書法愛好者、藝術史研究者以及中華文化傳承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鑒賞與學習平颱。本書精選瞭曆代具有裏程碑意義的碑帖,以高清拓片與精美摹刻本為載體,係統梳理瞭漢字書法的演變脈絡,特彆側重於碑學與帖學的相互印證與發展。 全書共分上下兩捲,內容詳實,考據嚴謹,力求展現漢字書法的博大精深與無窮魅力。 --- 上捲:秦漢風骨與魏晉氣韻——碑學之源 上捲聚焦於中國書法藝術的早期形態,特彆是秦漢至南北朝時期,隸書、章草嚮楷書過渡的關鍵階段,展現瞭磅礴的石刻精神與古樸的筆法意蘊。 第一部分:秦漢簡牘與篆隸的雄強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篆書和隸書在不同曆史時期的形態特徵。 秦代小篆的規範之美: 精選泰山刻石、琅琊颱刻石等重要刻石的高清拓片,逐一解析小篆的結構、筆法與對稱之妙。重點闡述瞭李斯主持的“書同文”政策對字體規範化的曆史意義,並輔以玉筋篆與金文的對比,揭示其一脈相承的古老淵源。 漢隸的波磔與方峻: 這是本書的重點之一。集中展示瞭漢代隸書的巔峰之作,如《曹全碑》、《乙瑛碑》、《張遷碑》等。對於每碑的特色,均進行細緻的圖解分析: 《曹全碑》的秀逸典雅,筆畫圓潤,突齣“蠶頭雁尾”的精微之處。 《張遷碑》的古拙雄強,筆法瘦勁,探討其受早期篆書遺風的影響。 《石門頌》的錯落有緻,對章法布局的創新性進行深入剖析,闡釋其“飛揚”的藝術效果。 章草的流動與草書的萌芽: 簡要介紹漢簡中發現的章草寫本,如睡虎地秦簡、放馬灘秦簡等,展示瞭從隸書嚮草書演變過程中的連筆與點畫的自由化趨勢。 第二部分:魏晉風度與碑版楷則 本部分轉入魏晉南北朝時期,探討瞭楷書的定型,以及不同地域、不同信仰背景下碑刻書法的麵貌。 北碑的剛勁與法度: 集中研究北魏至東魏、北齊的墓誌與摩崖造像題記。 《龍門二十品》的精要解讀: 分析其瘦硬峻峭、筆畫方摺的特點,以及早期楷書筆意中蘊含的隸書餘韻。 《元懌墓誌》的精美與秀逸: 探討北魏晚期楷書在工整中追求秀美的傾嚮。 《牛橛造像記》的拙樸自然: 強調早期碑刻中,書寫者在追求法度之外所流露齣的樸素生命力。 南帖的蘊藉與妍美: 簡要對比南朝士族書風,雖然多以墨跡傳世,但可通過碑刻中所反映的書風差異,側麵佐證南帖注重氣韻和妍美之態的特點。 --- 下捲:唐宋氣象與帖學流變——書法高峰的再現 下捲將目光投嚮唐代楷書的成熟與鼎盛,以及宋代行草書的革新與發展,重點展示瞭“帖學”作為書法主流的地位確立過程。 第三部分:唐代楷書的典範與流派 唐代是楷書的黃金時代,本書選取瞭最具代錶性的“初唐、盛唐、晚唐”三階段的碑刻與法帖,勾勒齣“顔、柳、歐、趙”的藝術輪廓。 初唐的承啓與規範: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的險絕與法度: 深入分析其點畫的精確控製、結體的欹側取妍,是學習楷書結構和筆法的第一範本。 虞世南《孔子廟堂碑》的溫潤含蓄: 對比歐體的森嚴,解析虞體的中和之美。 盛唐的雄渾與氣度: 顔真卿的開創性貢獻: 重點選取《多寶塔碑》與《勤禮碑》。解析“顔筋”的豐腴雄渾,探討其將篆隸筆法融入楷書,形成渾厚博大之氣象的曆史意義。 柳公權《玄秘塔碑》的骨力與瘦硬: 對比顔體的飽滿,分析柳體“顔筋柳骨”中“骨”的體現,即筆力內含、結構緊湊的特點。 晚唐的精到與過渡: 介紹晚唐諸傢,如王式、王超蘭等,展現楷書嚮行書過渡時,筆畫的靈動與精緻。 第四部分:宋代尚意與行草的飛揚 宋代書風崇尚“意趣”,突破瞭唐楷的法度,以行書和草書成就卓著,對後世影響深遠。 宋四傢的行草精粹: 本部分主要通過高質量的法帖摹刻本進行展示與解讀。 蘇軾的豐腴與拙厚: 分析其“我行我素”的風格,如何在不拘泥於古法中達到自然天成的境界,突齣其“豐中寓秀”的特點。 黃庭堅的大開大閤: 細緻辨析其長槍大戟般的筆勢,以及獨特的牽絲連帶,探討其對草書結構上的“奇險”追求。 米芾的瀟灑與迅捷: 深入剖析米芾“刷字”的技巧,其筆勢的連貫性與節奏感,以及“八麵齣鋒”在行書中的體現。 蔡襄的沉穩與清勁: 展現宋代早期書傢在追求韻味上的中流砥柱作用。 碑帖之辨: 在結語部分,本書將對比研究碑學與帖學的優劣與互補性,指齣碑學厚重、多有隸意,是“陽剛”之美;帖學精細、氣韻生動,是“陰柔”之美。強調二者閤流,方能臻至書法藝術的至高境界。 --- 本書特色 1. 圖文並茂的深度解析: 每件作品均附有詳細的局部放大圖和筆法導嚮圖,便於讀者理解復雜的筆畫運行軌跡。 2. 清晰的脈絡梳理: 從篆隸到楷行草,時間綫索清晰,有助於學習者構建完整的書法演變知識體係。 3. 注重書寫實踐: 全書風格旨在啓發學習者吸收古人“形神兼備”的精髓,而非簡單模仿。內容對於從初學到專業研究的各個階段,都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癡迷於魏晉風骨的古碑帖愛好者,我總是對那些能最大限度還原原作風貌的影印本抱有極高的期待。這本米芾尺牘的影印質量,可以說達到瞭近幾年齣版物中的上乘水準。我特彆留意瞭它對墨色濃淡和紙張肌理的處理。米芾尺牘往往因為是信劄,墨跡會有浸潤和洇散的效果,這本選集沒有過度地“美化”或“銳化”,而是盡可能地保留瞭那種自然滲透的韻味。這對於研究者而言至關重要,因為墨色的變化直接反映瞭書寫時的速度和情緒。尤其是那些運筆迅疾之處留下的“飛白”,在這套影印中得到瞭很好的體現,筆鋒的頓挫、綫條的粗細對比,都清晰可見,絲毫沒有模糊不清的“灰”感。這讓我能夠更深入地體會到米芾那種“不閤時宜”的審美趣味——他似乎總是在與時間賽跑,用筆尖的瞬間反應來記錄心頭的波瀾。相比我手頭其他一些年代較早、影印技術尚不成熟的版本,這本2013年的版本在清晰度和忠實度上,無疑樹立瞭一個新的標杆。這對於我們這些想要從“法度”中解脫齣來,追求“自然天成”書境的人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視覺資料。

评分

這本《中國碑帖經典:米芾尺牘九種》(2013年版)的齣版,對於書法愛好者來說無疑是一份厚禮。初翻開,那份穿越時空的墨香仿佛撲麵而來。我尤其欣賞的是它對米芾行書精髓的挖掘。米芾,這位“刷字”名傢,其書風的恣肆灑脫、變化萬端,曆來都是學習的難點,也是魅力所在。這套選本沒有像某些通本那樣貪多求全,而是精準地挑選瞭九種最具代錶性的尺牘。這些尺牘不同於刻帖的僵硬,它們是真實的書信往來,充滿瞭即興和人情味,這恰恰是學習書法“意韻”的關鍵。從結構上看,裝幀設計也頗為考究,紙張的質感和油墨的印刷水平,都達到瞭一個令人滿意的標準,使得那些細微的筆觸變化,如飛白、連帶、提按,都能被清晰地捕捉。對於長期睏於“形似”不得“神似”的習書者來說,揣摩這些尺牘中蘊含的節奏感和氣韻生動,是突破瓶頸的絕佳途徑。我個人嘗試著臨摹瞭幾篇,深感作者在選本時對不同時期、不同心境下的米書特點把握得十分到位,體現瞭編輯者深厚的學養和對米芾書法的獨到見解。這種精選的價值,遠超大部頭匯編的泛泛而談。

评分

說實話,市麵上以“米芾”為名的齣版物浩如煙海,但真正能讓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的卻不多。很多版本為瞭追求視覺衝擊力,往往將字放大或過度修飾,反而失去瞭尺牘原有的親切感和尺寸的比例感。這本《中國碑帖經典:米芾尺牘九種》在開本和裝幀上,處理得非常得體。它力求還原尺牘作為“書信”的那種親密感,讓人在閱讀時,更容易沉浸其中,感受到古人交流時的那份雅緻與率真。這種“小中見大”的藝術處理,恰恰是碑帖學習中的精髓。米芾的偉大之處,在於他能將最日常的文書,寫齣廟堂之上的氣象。這套書讓我們有機會近距離審視這種“日常性”與“藝術性”的完美結閤。我對編輯在注釋方麵的處理也十分贊賞,它沒有進行過多冗餘的解釋,而是點到為止,將解釋的權力留給瞭學習者自身的體會與感悟。這種留白,恰恰是對米芾“自然天成”書風的最好尊重。這本書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己對書法理解的深度。

评分

我一直認為,書法學習的最高境界是“悟道”,而悟道的基礎是對經典樣本的反復揣摩與融會貫通。這套米芾尺牘的獨到之處在於,它似乎是在引導讀者進入米芾的“內心世界”,而非僅僅停留在“技法層麵”。九種尺牘的挑選,很巧妙地覆蓋瞭米芾人生中幾個重要的階段和情緒光譜。有的尺牘筆勢遒勁,氣脈貫通,透露著一種文人士大夫的自信與從容;而有的則顯得略微收斂,甚至帶有一絲不得誌的落寞,筆法也更為內斂精微。這種情緒的起伏,被精準地記錄在瞭筆墨的強弱變化之中。當我逐篇細讀時,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寫信時的環境和心境。這比單純學習某幾個筆畫的寫法要深刻得多。學習米芾,重在學他的“意”,而非死記硬背他的“形”。這本選集的設計者顯然深諳此道,他們提供的不是一本“教科書”,而是一組“心靈對話的樣本”。對於那些厭倦瞭韆篇一律、缺乏個性的現代書法風氣的人來說,重溫米芾尺牘中那種獨一無二的生命力,無疑是一劑強心針。

评分

從學習工具的角度來看,這套選本的實用價值是無可替代的。我特彆關注瞭其裝訂方式。采用的是便於平攤的精裝或鎖綫膠裝,這一點至關重要。在臨帖時,書本必須能平穩地置於案頭,便於對照和摹寫,任何翹起的邊角都會乾擾臨習的專注度。這本2013年的版本在這方麵做得非常到位,它能長時間保持平整,方便反復查閱和臨摹。此外,作為研究資料,它對九種尺牘的選取,兼顧瞭風格的完整性和學習的漸進性,初學者可以從結構相對清晰的入手,逐步過渡到筆勢最為奔放的作品。這體現瞭編輯者對不同水平學習者的關懷。對於資深書法傢而言,這套書提供的則是高質量的範本,便於他們進行“反嚮臨摹”——即從成熟的作品中提煉齣更高級的筆法結構和氣息控製。總而言之,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法教材,它更是一份經過精心策劃和高質量呈現的藝術品,對於任何嚴肅對待米芾書法的學習者來說,都是案頭必備的珍藏之作。

评分

印刷真的很差,里面的作品和原帖上在墨色上相差太大了,不适合学习。算是当垃圾扔了。

评分

这个版本不错的啊,印刷也挺清楚的。价格也还算便宜,又是促销时候买的,真的很不错啊,印刷清楚,通过看这本字帖,又见到了米芾的其他墨迹,真是又打开了眼界啊。这是赞叹米芾的字是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啊。对自己的评价真是到位。个人感觉着个本本字帖还可以啊,可是我还是喜爱中国墨迹传真这个系列的字帖。性价比挺高的,就是发现的太晚了,早点买就好啊。

评分

佛寺趣事

评分

"[ZZ]的书写的不错,对买者的用处比较大,[SM]是朋友推荐的,值得一读,京东商城的配送速度也很快,头天上午订购,第二天就送达了,快递的服务态度也不错,都和快递人员搞的很熟了,每次来都非常热情.读书是一个很好的习惯,不能丢下了,电脑看书是替代不了纸质书籍的.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温文尔雅,具有书卷气;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书可以提高写作能力,写文章就才思敏捷;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可以提高理解能力,只要熟读深思,你就可以知道其中的道理了;读书可以使自己的知识得到积累,君子学以聚之。总之,爱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QY],一本书多读几次,[SZ]。高尔基曾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确,看一本好书就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书在每个地方,每个时代都有着重要的地位,包含着无穷无尽的知识。 “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可想而知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像一束阳光,一扇风景。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情趣,而且,使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有声有色。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让生活过得更充实,更有意义。在书中我们可以学习许多小窍门,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小难点。 几百上千年前的古人已经知道了读书的好处,有许多热爱读书的故事都流传至今,其中王羲之的故事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相传。一天中午,王羲之正在读书,书童送来馍馍和蒜泥,他因为看书入了迷,竟拿着一块馍沾了墨汁就往嘴里送,错把墨汁当蒜泥吃了,还说:“今天的蒜泥真香啊!”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深体会到了读书的重要性,前人能做到读书废寝忘食的地步,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知识,财富,我们有什么不好好读书而沉迷于游戏,电视?与他们相比我们不感到惭愧吗? [NRJJ]"

评分

雷州西湖

评分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10]

评分

00

评分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37]

评分

苏轼本人是个美食家,宋人笔记小说有许多苏轼发明美食的记载。苏轼知杭州时,元祐五年五、六月间,浙西大雨,太湖泛滥。苏轼指挥疏濬西湖,筑苏堤。杭州百姓感谢他。过年时,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指点家人将猪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然后分送给大家吃,这就是东坡肉的由来。《曲洧旧闻》又记:苏东坡与客论食次,取纸一幅以示客云:“烂蒸同州羊羔,灌以杏酪香梗,荐以蒸子鹅,吴兴庖人斫松江鲙;既饱,以庐山玉帘泉,烹曾坑斗品茶。少焉解衣仰卧,使人诵东坡先生《赤壁前后赋》,亦足以一笑也。”[7]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