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全球化進程中,雖然以茶葉為飲料的習慣源於中國,經陸路與海路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傳統文化的不同、環境的相異而産生瞭不一樣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此紅茶文化飄逸著貴族的布爾喬亞的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促使歐洲強權為瞭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所謂的“落後”地區一而再、再而三地製造殖民地,展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奴隸)的活動。影響所及,中國茶貿易之開始發展、鼎盛、衰微,皆受製於外國市場。在1875年以前,由於中國是世界首要産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製濫造,以緻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後,印度與日本之輸齣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於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
作者簡介
陳慈玉,颱灣颱北縣人,1980年獲日本東京大學博士學位,鏇即返國任教淡江大學曆史係。1981年進入“中央研究院”,先後服務於經濟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2004年至2006年調任颱灣史研究所副所長,現為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專長是近代中國經濟史和颱灣經濟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國茶業的發展與世界市場》、《近代中國的機械繅絲工業》、《日本曆史與文化》(閤著)、《清代糧食畝産量研究》(閤著)、《颱北縣茶業發展史》和《颱灣礦業史上的第一傢族——基隆顔傢研究》、《日本在華煤業投資四十年》等,以及學術論文100多篇。
目錄
緒論
第一章 前史鴉片戰爭以前的英東印度公司之廣州茶貿易
第一節 減稅法(Commutation Act)頒布之前
第二節 減稅法的頒布與茶貿易
第三節 鴉片戰爭前夕之中英茶貿易
第二章 福建茶之生産與貿易
第一節 福州茶的貿易
第二節 福建茶的生産與資本來源
結語
第三章 兩湖茶之發展與世界市場
第一節 漢口之開港與兩湖茶之輸齣
第二節 影響中國茶葉輸齣的因素分析
結語
第四章 新消費國之登場
第一節 與俄國之茶貿易
第二節 磚茶製造業茶業工業化
第三節 澳洲市場之開拓
結語
第五章 茶葉之轉口貿易與中國茶商
第一節 中國各通商港埠之茶貿易——茶貿易所以集中於滬漢閩之因
第二節 中國茶商之組織與勢力
結語
第六章 中國茶的國際競爭
第一節 競爭的過程
第二節 印度茶貿易之發展
第三節 日本茶貿易之發展
第四節 中國茶貿易失敗之因
結語
第七章 近代中國輸齣茶之特徵
第一節 通商口岸茶市場之商人
第二節 中國茶貿易之特徵
結語
第八章 摘要與結論
附錶
附圖
徵引文獻
精彩書摘
再版序
近代以前,東亞、中亞、西亞、歐洲各民族與中國接觸時,在手工業製品和技術方麵,得自中國者多,給予中國者少。因此中國手工業可以說是形成“地大物博”的“宗主國”政治權威之一重要物質基礎。直至21世紀的今日,silk(絲)、nankeen(南京棉布)、china(陶瓷器)、tea(茶)等國際語言仍象徵著往昔燦爛的中國手工業,曾經贏得西方的贊嘆。
我在三十年前開始研究茶業史,當時所以醉心於茶葉,是因為它是東西文化交流的媒介,是英國在18、19世紀從事海上貿易時所展開的東亞三角貿易之重要一環;它所呈現齣的飲茶文化是東方精神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西方物質文化的錶象。藉著對茶業史的瞭解,我略微知曉瞭所謂“西方衝擊”的意義和內涵,也認識到19世紀以來東方和西方交會時所迸放齣的“火花”,從而湧齣瞭愛鄉情懷。而在全球化議題發燒的今日,我們重新檢視茶葉在當時的流通情況及其影響,適足以說明它是全球化的中國商品。
基於這種認知,我改寫瞭這本小書。試圖指齣在全球化進程中,雖然以茶葉為飲料的習慣源於中國,經陸路與海路傳播至世界各個角落,但在東方與西方,卻由於本身傳統文化的不同,環境的相異而産生不一樣的飲茶文化。西方是以英國為典型的紅茶文化,此紅茶文化飄逸著貴族的布爾喬亞的氣息,帶著重商主義的色彩,促使歐洲強權為瞭滿足對紅茶及其佐料蔗糖的需求,不惜伸展帝國主義的魔掌,在當時所謂的“落後”地區一而再、再而三地製造殖民地,展開商品掠奪和人身買賣(奴隸)的活動。影響所及,中國茶貿易之開始發展、鼎盛、衰微,皆受製於外國市場。猶有甚者,當時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
本書就是從這些觀點去構思的,期盼能描繪齣中國茶葉在近代世界史上所扮演的角色,顯現齣它足以傲視咖啡、可樂等西方産品的多彩多姿的一麵。
本書初版於1982年10月問世,至今已滿二十九年,當初是由“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齣版的。由於已絕版多年,相關學界人士不停地詢問,因此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乃重新以簡體字付梓。
雖然這些年間國內外齣現一些相關的研究成果,但我再版此書時並未一一加以引用,隻修改瞭原有的謬誤,並增添瞭不少圖錶與內文。這或許是我的怠惰,但更大的因素是這些外文的研究可說是參考瞭本書,而在本書的基礎上,更深入地探討鴉片戰爭以前的廣州交易情況,以及20世紀20年代以後的茶貿易。他們的成就的確令我佩服之餘,也感到些許欣慰,因為畢竟自己並非獨行在茶業史的研究之道。曆史上的中國茶不僅是東西方交會時的産物,也是亞洲貿易網絡之一重要媒介,更是各帝國主導下的一種商品。我當初以此觀點來撰寫本書,現今猶未改變初衷。
近年來海內外朋友不斷地催促本書之再版,據說他們曾經遍尋書店而無所得。適逢南開大學王玉茹教授的鼓勵,再得到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社長賀耀敏教授與編輯譚徐鋒先生的大力幫忙,終於能夠使本書重新問世。對於他們的敦促、鼓勵與排除萬難、鼎力支持,我謹緻上十二萬分的謝忱。在編輯過程中,王琬瑩編輯付齣瞭不少努力,在此錶示真誠的謝意。而王玉茹教授於百忙中賜序,更讓我銘感。我也由衷地感謝同仁陳耀煌博士的電腦輸入書稿,以及政治大學博士生侯嘉星和颱北大學碩士生楊騏駿兩位先生不辭辛勞的校對。同仁沙培德(Peter Zarrow)教授細心校對英文摘要,謹緻謝悃。筆者纔學疏陋,紕漏自所難免,深望學者專傢不吝斧正。
迴首這三十多年來的研究生涯,一股莫名的感慨不禁湧上心頭。當初在東京大學指導我的恩師田中正俊教授,和啓迪我深思資本主義精髓的西嶋定生師,以及澄清瞭我若乾混淆觀念的佐伯有一師,業已先後他界。而時常砥礪我的學長濱下武誌教授、同窗根津(新村)容子、臼井佐知子、中山(岸本)美緒、山本英史、久保亨、本野英一等諸位教授則活躍於現今日本曆史學界。最遺憾的是幫我繪圖的並木賴壽教授卻英年早逝。求學期間,先嚴和先慈一直是我最大的物質與精神支柱,他們對學術的尊重與對新知識的不斷追求,影響瞭我走上學術之道。而先翁姑的智慧與諒解,讓我在失去慈親後産生繼續衝刺的勇氣,他們鼓勵我浸淫在經濟史領域中。尤其先姑全黃蕙芳女士時常在品茗之際,從外行人的角度提供不少高見,讓我不至於鑽牛角尖而能豁然開朗。現在我謹將這本小著紀念她,以錶敬愛之情於萬一。
陳慈玉謹識
2012年8月15日
颱北南港
前言/序言
中華史學叢書:近代中國茶業之發展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物流很快!!
評分
☆☆☆☆☆
在1875年以前,由於中國是世界首要産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製濫造,以緻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後,印度與日本之輸齣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於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
評分
☆☆☆☆☆
在1875年以前,由於中國是世界首要産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製濫造,以緻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後,印度與日本之輸齣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於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
評分
☆☆☆☆☆
角度獨特,闡述全麵,好書
評分
☆☆☆☆☆
書寫得不錯,瞭解更多的近代茶葉發展史
評分
☆☆☆☆☆
角度獨特,闡述全麵,好書
評分
☆☆☆☆☆
角度獨特,闡述全麵,好書
評分
☆☆☆☆☆
在1875年以前,由於中國是世界首要産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製濫造,以緻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後,印度與日本之輸齣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於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
評分
☆☆☆☆☆
在1875年以前,由於中國是世界首要産茶國,故外國市場對中國茶之需要極大,在中國之外商紛紛爭運茶,相關的通商口岸因此繁榮。在供不應求的情況下,中國的市場價格有時甚至高於外國市場之行情,外國市場雖然影響中國市場之波動,但仍有限度。而中國茶中間商人為趁機謀利,乃大量粗製濫造,以緻降低茶之質量。支配貿易的外國商人為確實能獲得價廉物美之茶,於是嚮印度、锡蘭與日本發展茶栽培業與投資製茶工廠,強使亞洲茶生産國發生競爭。1875年以後,印度與日本之輸齣量漸增,1880年代初以降,中國茶終於由賣方市場的位置轉變到買方市場的位置,外國商人逐漸放棄中國茶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