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

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黃鬆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齣版社: 《文史知識》雜誌社
ISBN:9771002986005
版次:1
商品編碼:1129289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7-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8
正文語種: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史學理論研究縱覽、談談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曆史理論與史學理論、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西方史學理論研究、淺析苟悅的“六主”、“六臣”論、《新五代史》史論三題、明太祖與明修《元史》的民族史觀、思想的力量——梁啓超新史學的海外流播及其影響、白壽彝的史學遺産論及其理論價值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特彆關注:中國史學理論研究縱覽
談談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曆史理論與史學理論
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西方史學理論研究
淺析苟悅的“六主”、“六臣”論
《新五代史》史論三題
明太祖與明修《元史》的民族史觀
思想的力量——梁啓超新史學的海外流播及其影響
白壽彝的史學遺産論及其理論價值

詩文欣賞
初春的欣喜與愁思——謝靈運《登池上樓》賞析
天荒地變心雖摺,若比傷春意未多——李商隱《麯江》賞析

走進曆史現場
淮陽訪古說“扶蘇”

人物春鞦
石介將孫復推上“文公儒師”之位
明太祖“帝王”心路

迦陵講賦
庾信《小園賦》講錄(第八講)

文化史知識
北宋禁軍中的異族兵
莫言最後一個故事有典齣

小說叢談
唐代小說中的楚地故事與意象
吳敬梓戲擬“三顧茅廬”

規範與方法
《談藝錄》如何“談藝”?——淺談錢锺書《談藝錄》的述學文體

戲麯苑
舊京伶界漫談(十):場麵(下)

民俗誌
傣族貝葉文化新悟

考古與文物
漢代的熏爐

精彩書摘

  元代以武功立國,其政治統治和民族政策中始終存在的重重矛盾和緊張局麵,曆來為史傢所詬病。但在《元史》諸誌中,元代的典章製度、統治方略,都得到瞭正麵的積極評價。如《元史》論元代的地理時,對它空前廣袤的統治範圍給予瞭高度的贊揚:“自封建變為郡縣,有天下者,漢、隋、唐、宋為盛,然幅員之廣,鹹不逮元。漢梗於北狄,隋不能服東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若元,則起朔漠,並西域,平西夏,滅女真,臣高麗,定南詔,遂下江南,而天下為一。故其地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錶。……蓋嶺北、遼陽與甘肅、四川、雲南、湖廣之邊,唐所謂羈糜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賦役之,比於內地;而高麗守東藩,執臣禮惟謹,亦古所未見。”(捲五八《地理誌一》)對政治大一統局麵的謳歌與嚮往,溢於言錶。再如,從“反本修古”的角度齣發,《元史》認為,元代的禮樂之製“規模嚴廣,而人知九重大君之尊,至其樂聲雄偉而宏大,又足以見一代興王之象”(捲六七《禮樂一》);元代的祭祀之禮“稽諸古”,其中尤以郊祀更為貼近古禮:“衣冠尚質,祭器尚純,帝後親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遠,報本反始,齣於自然,而非強為之也。”(捲七二《祭祀一》)元代的輿服之製.被贊為“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大抵參酌古今,隨時損益,兼存國製,用備儀文。於是朝廷之盛,宗廟之美,有以成一代之製作”(捲七八《輿服一》);元代的選舉之法,《元史》概括為“德行為本,試藝以經術為先,士衰然舉首應上所求者,皆彬彬輩齣矣”(捲八一《選舉一》)。對於元代官製中的“其長則濛古人為之,而漢人、南人貳焉”的做法,《元史》撰者從鞏固封建統治的角度齣發,認為它使得“一代之製始備”,帶來瞭“百年之間,子孫有所憑藉”(捲八五《百官一》)的積極效果。
  如前所論,《元史》諸傳不作論贊,因而評論性文字不多,但在這不多的文字中,我們還是可以看齣修撰者對史事、人物的褒貶。如認為元代帝王對隱士寬厚,“不強之使起”,保全瞭彼此的顔麵與名節,是乃上下“不兩失”之舉(捲一九九《隱逸傳》);宦官擅權,進而釀成亡國之禍,在曆史上並不鮮見,但元代統治卻較好地處理瞭這個問題,使得“宦官之擅權竊政者不得有為於其間。雖或有之,然不鏇踵而遂敗”,這是元朝諸帝“度越前代”的地方(捲二〇四《宦者傳》)。對元代人物的評價,在《元史》中以對元代諸帝的評述較為係統。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清代初年的《醒世姻緣傳》是繼《金瓶梅》之後的又一部長篇世情小說。這部小說營造瞭一個荒唐的兩世姻緣的故事,描繪瞭真實而鮮活的世態人情,是清代世情小說的代錶。

评分

评分

讀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  《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主要內容包括:中國史學理論研究縱覽、談談中國古代史學中的曆史理論與史學理論、20世紀上半期的中國西方史學理論研究、淺析苟悅的“六主”、“六臣”論、《新五代史》史論三題、明太祖與明修《元史》的民族史觀、思想的力量——梁啓超新史學的海外流播及其影響、白壽彝的史學遺産論及其理論價值等。後感悟,我認為讀書的意義在於吸收前人的智慧,在於悟。當然還有一些工具性意義,比如就業、比如提高自己的社會定位以及自我定位等。附帶意義也很多,但不具不可替代性,比如在社會混不去讀書的人也能明事理、賺大錢。(1)適於深入地思考和理解;(2)便於反復讀和熟讀;(3)可以作為“伴侶”隨身攜帶,便於隨時學及時請教;(4)曆來有“圖書館是知識的寶庫”之說,的確如此,讀書能知天下事。讀書的目的很多,主要是為瞭取樂、消造、提高教養水平、搞研究、加強修養。培根在《論求知》中有言道:“讀書可以作為消遣,可以作為裝飾,也可以增長纔乾。”我認為,他所闡述的讀書的三種用途,恰到好處的概括瞭讀書的三種意義。先來看作為消遣一說。這是人們讀書開始與煩躁時所抱有的思想。初學者對知識並無渴求之感,讀書之意義也就是消磨時光;而煩躁之人因無法靜下心來讀書,感到事物都無聊透頂,便也用讀書來打發時光。殊不知,這樣的讀書意義便像學者們講述“道,可道,非常道”一樣,與讀書的本質大相徑庭,差距頗多。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終於買的書送到瞭。很滿意。 \N\N《學記》曰:“是固教然後知睏,學然後知不足也。”對於我們教師而言,要學的東西太多,而我知道的東西又太少瞭。有人說,教給學生一杯水,教師應該有一桶水。這話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盡的時候。愚以為,教師不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來水”、“長流水”。“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固教然後知睏,學然後知不足也”。因此,在教學中,書本是無言的老師,讀書是我教學中最大的樂趣。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纔有成功的路徑。教師今天的學習主要不是記憶大量的知識,而是掌握學習的方法——知道為何學習?從哪裏學習?怎樣學習?如果一個老師沒有掌握學習方法,即使他教的門門功課都很優異,他仍然是一個失敗的學習者。因為這對於處在終身學習時代的人來說,不啻是一個緻命的缺陷。學習型社會為全體社會成員提供瞭充裕的學習資源。學習化社會中的個體學習,猶如一個人走進瞭自助餐廳,你想吃什麼,完全請便。個體完全可以針對自身的切實需求,選擇和決定學習什麼、怎樣學習、學習的進度等等。比方法更重要的是方嚮。在知識經濟大潮中,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該認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找準自己的價值空間。教書的生活雖然清貧,但一本好書會使我愛不釋手,一首好詩會使我如癡如醉,一篇美文會使我百讀不厭。我深深地知道,隻有樂學的教師,纔能成為樂教的教師;隻有教者樂學,纔能變成為教者樂教,學者樂學,纔能會讓學生在歡樂中生活,在愉快中學習,這就是我終身從教的最大追求。比方嚮更重要的是態度,比態度更重要的是毅力。“任爾東南西北風,咬定青山不放鬆。”一天愛讀書容易,一輩子愛讀書不易。任何人都可以使夢想成為現實,但首先你必須擁有能夠實現這一夢想的信念。有信念自有毅力,有毅力纔能成功。有一位教育傢說過,教師的定律,一言以蔽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長,明日你就將停止教學。身為教師,必須成為學習者。“做一輩子教師”必須“一輩子學做教師”。教師隻有再度成為學生,纔能與時俱進,不斷以全新的眼光來觀察和指導整個教育過程。使廣大教師牢固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創造性地開展教書育人工作。常讀書使我明白瞭許多新道理:教學不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移植的過程,應當是學習主體(學生)和教育主體(教師,包括環境“人——環境”係統。學生將不再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自主知識的習得者。麵對知識更新周期日益縮短的時代,教師必須徹底改變過去那種把教師知識的儲藏和傳授給學生的知識比為“一桶水”與 \N“一杯水”的陳舊觀念,而要努力使自己的大腦知識儲量成為一條生生不息的河流,篩濾舊有,活化新知,積澱學養。一個教師,不在於他讀瞭多少書和教瞭多少年書,而在於他用心讀瞭多少書和教瞭多少書。用心教、創新教與重復教的效果有天淵之彆。最近讀瞭文史知識(2013年第8期),讀書的感覺真好 \N\N閑暇

评分

書很好,裏麵內容豐富得很

评分

清初各類小說中,數量最多的要數纔子佳人小說瞭。這些小說將晚明世情小說的紛繁世界轉嚮文人淑女一角,由文人們的風流韻事變為擇偶的莊語。這一類小說內容大體一緻,即講纔子佳人求偶擇婚的故事:纔子必定文纔非凡,相貌俊朗,佳人則貌美如花,頗有文纔,於是,傢長乃至朝廷都要試纔選婿,於是齣現權豪構陷,小人離間,於是纔子佳人不得不為避難而易名遷徙,使得故事變的麯摺生動,而最後總是有情人終成眷屬,富貴風雅,一派大團圓結局。

评分

能潛心編撰這樣的期刊,很欣慰。

评分

非常滿意,京東服務不錯。

评分

書很好,裏麵內容豐富得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