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07
中國曆代法帖名品:大觀太清樓帖(第10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第六至第八捲:題為“曆代名臣法帖”,實際專收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評分第九、第十捲:亦題為“曆代名臣法帖”,實際專收晉中書令王獻之書。
評分第九、第十捲:亦題為“曆代名臣法帖”,實際專收晉中書令王獻之書。
評分第九、第十捲:亦題為“曆代名臣法帖”,實際專收晉中書令王獻之書。
評分 評分好
評分《大觀帖》刻成不到二十年,即遭靖康之變(1127年),北宋拓本傳世無多。
評分 評分《大觀帖》(Notes of Daguan Period),中國北宋官刻叢帖。刻帖工作由龍大淵主持,蔡京奉旨書寫帖內的款識標題。因刻於徽宗大觀三年(1109)正月,世人遂稱之為《大觀帖》。刻成之後置於太清樓下,又稱《太清樓帖》,也有稱《大觀太清樓帖》者。石刻成後拓本用以賜給,因此流傳較少。中國古人將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造紙術發明後,紙與絲織品並用於書劄,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匯集曆代名傢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闆上並拓成墨本的亦稱為帖。因為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範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匯集數傢書跡的,稱為叢帖、匯帖或集帖。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閣帖》,刻於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鎸刻的。以後輾轉摹刻者漸多,刻帖之風漸趨興盛。著名的《絳帖》、《大觀帖》等大都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稍加增減、調整。當時刻帖並不限於宮廷內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較多樣,除刻曆代各傢綜閤的叢帖外,還齣現瞭摹刻一朝一代書法傢墨跡的斷代法帖,和專門集摹一傢的個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後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傢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中國古人將書寫在絲織品上的字跡稱為帖,書寫在竹、木上的字跡稱為簡牘。造紙術發明後,紙與絲織品並用於書劄,凡是小件篇幅的書跡,都稱帖。宋代,匯集曆代名傢書法墨跡刻在石或木闆上並拓成墨本的亦稱為帖。因為這些墨跡是學習書法的範本,所以又稱為法帖。匯集數傢書跡的,稱為叢帖、匯帖或集帖。中國流傳至今最早的一部刻帖──《淳化閣帖》,刻於淳化三年(992),是太宗命王著等摹集鎸刻的。以後輾轉摹刻者漸多,刻帖之風漸趨興盛。著名的《絳帖》、《大觀帖》等大都以《淳化閣帖》為基礎,稍加增減、調整。當時刻帖並不限於宮廷內府,地方官署和私人也都摹刻。在刻帖的形式上也比較多樣,除刻曆代各傢綜閤的叢帖外,還齣現瞭摹刻一朝一代書法傢墨跡的斷代法帖,和專門集摹一傢的個人法帖。前者著名的有《鳳墅帖》等,後者有《忠義堂帖》等。還有以自傢所藏墨跡和拓本摹刻上石的,如《寶晉齋帖》、《群玉堂帖》、《越州石氏博古堂帖》等。《淳化閣帖》10捲,原無帖名。因刻於淳化年間,並藏於秘閣,故名。每捲首分彆標為“曆代帝王法帖第一”、“曆代名臣法帖第二”、“諸傢古法帖第五”、“法帖第六,王羲之書”、“法帖第九,晉王獻之書”等。此帖共收入唐代以前曆代名人及帝王法帖100餘傢、 400餘種。此帖在采擇上雖有缺點並雜有僞跡,標名亦有錯誤,但古人書法因此得以流傳。《淳化閣帖》原石已不存,拓本多為翻刻。《絳帖》 潘師旦以《淳化閣帖》為底本,重為增刪刻成,共計20捲。因刻於絳州(今山西省新絳縣)故名。當時以為《淳化閣帖》是官本法帖,不易見,因而以《絳帖》為最佳。相傳潘氏死後,其兩子各分得10捲。長子因負欠官錢,所得前10捲,被沒收入公庫,絳州官署補刻後10捲,並刻“日、月、光、天、德、山、河、壯、帝、居、太、平、無、以、報、□、上、登、封、書” 20字,以識其第次,名為公庫本。次子補刻前10捲,名為私傢本。 金代高汝礪據公庫本重刻,稱為新絳本。元、明間又有僞刻12捲行世。《絳帖》原石拓本傳世極少,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馮銓湊集的20捲本,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有新絳本2捲。《潭帖》亦稱《長沙帖》,慶曆間劉沅帥潭州(今長沙),命僧希白摹刻,共10捲。以《淳化閣帖》為底本,增入王羲之《霜寒帖》、《十七帖》以及王□、顔真卿等帖,因刻於潭州故名。此帖摹勒很精,與《絳帖》齊名,原石毀於建炎年間,僞刻很多。大觀三年(1109)宋徽宗因《淳化閣帖》闆已斷裂,齣內府所藏墨跡,命蔡京等更定第次,稍加厘訂,重為摹勒上石,亦為10捲,標題皆為蔡京手書。因刻於大觀年間而名。《大觀帖》,又因與《秘閣續帖》、《孫過庭書譜》、《貞觀十七帖》同刻於內府太清樓,所以又共稱為《太清樓帖》。當時正值北宋經濟繁榮時期,百工技藝均極純熟,徽宗本人又精通書畫,對刻手要求十分嚴格,所以此帖不僅糾正瞭《淳化閣帖》在編次、標題中的許多錯誤,而且摹勒精細準確,刻工精良,為曆來書法傢所重視。但刻成後不久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淪陷,帖石流入金國,原石拓本極少,現已無全帙。故宮博物院藏有第2、4、6、8、10等捲;南京大學藏第6捲;中國曆史博物館藏第7捲。此帖明代有翻刻本。《汝帖》 王□輯,大觀三年刻於汝州,故名,共 12捲。因編輯謬陋,內容龐雜,而多僞跡,後世多不重視。《寶晉齋法帖》 鹹淳四年(1268)曹之格刻晉、宋各傢書跡,共10捲,末刻“右曹氏傢藏真跡”正書 7字。寶晉齋原是米芾居室名,因米芾藏有王羲之父子和謝安的墨跡及顧愷之畫多種,名其居為寶晉齋。崇寜三年(1104),米芾任無為軍時,將其所藏王羲之《王略帖》、謝安《八月五日帖》和摹刻上石,名為《寶晉齋法帖》,後毀於火。
中國曆代法帖名品:大觀太清樓帖(第10捲)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