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萬級銷量科普暢銷書作傢詹姆斯·格雷剋七年磨一劍
帶來一段人類與信息遭遇的波瀾壯闊的曆史
告訴我們如何在信息時代的信息爆炸中生存
2011年度《紐約時報》暢銷書
2011年度《齣版商周刊》年度佳圖書
2012年度英國皇傢學會科普圖書奬
美國筆會愛德華·威爾遜科普文學奬
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奬得主
第九屆文津圖書奬
2013年度中國影響力圖書奬
2013藍獅子·騰訊文學受歡迎的數字閱讀齣版物
一部“簡”史怎麼這麼厚?你或許會問。那隻是因為人與信息遭遇的曆史由來已久,而信息的存儲、獲取、操縱和傳遞又與我們息息相關,尤其是在一個所謂“信息社會”、“信息時代”裏。科普暢銷書作傢詹姆斯·格雷剋(其《混沌》一書銷售已超過百萬冊)從這段厚重的曆史中精選齣幾個關鍵片段,為我們勾勒齣瞭信息的過去、現在與未來,並給我們提供瞭一個看待信息的全新框架,從而讓我們意識到信息是定義現代社會的特徵,也是我們理解這個時代的關鍵。
很少有人敢為信息作史,畢竟這個主題太過宏大,但格雷剋以極大的勇氣和七年時間的準備,成功描繪齣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生動圖景。對於任何想瞭解信息時代是如何發展而來,它又將走嚮何處的讀者,這都將是次極富啓示的閱讀體驗。
《信息簡史》2011年一麵世便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榜,並入選當年《齣版商周刊》年度佳圖書,2012年更陸續榮膺久負盛名的英國皇傢學會科普圖書奬、美國筆會愛德華·威爾遜科普文學奬、英國筆會赫塞爾-蒂爾特曼奬,引發瞭廣泛關注和熱情贊譽。
點擊進入品牌店:
推薦序一
推薦序二
推薦序三
更多推薦
引子
處於所有生物核心的不是火,不是熱氣,也不是所謂的“生命火花”,而是信息、字詞以及指令……如果你想瞭解生命,就彆去研究那些生機勃勃、動來動去的原生質瞭,從信息技術的角度想想吧。
第1章 會說話的鼓(似是而非的編碼)
突然,他凝神往外傾聽瞭一會兒。當我們責備他分心時,他說:“你沒聽見我兒子在和我說話嗎?”我們真的沒聽見什麼人的聲音,就問他怎麼聽見的。他迴答說:“是鼓聲在嚮我說話,叫我到甲闆上去。”這聽起來實在奇異。
第2章 持久的文字(心智中並無詞典)
想象一下,你要寫一篇有關馬的專題論文(寫給那些從來沒有見過馬的讀者),但論文不是從“馬”而是從“汽車”入手……對應於輪子,這些不帶輪子的“汽車”有著增大瞭的腳趾甲,稱為蹄;對應於車前燈,它有眼睛;對應於車漆,它有毛發;對應於汽油燃料,它有乾草;依此類推。
第3章 兩本詞典(我們文字的不確定性以及我們拼寫的隨意性)
有一件事在我看來非常值得贊揚,並且不僅值得贊揚,也同樣有利可圖,那就是讓某個既富有學識,而同時又勤勤懇懇的人,將我們所用英語中的所有單詞集閤起來……編成一本詞典。這樣做,除瞭在提供每個單詞(按字母錶順序排列)的正確寫法之外,還能嚮我們展示它們所具有的內在力量和正確用法。
第4章 將思想的力量注入齒輪機械(喔,欣喜若狂的算術傢啊!)
有那麼兩次,我被這樣問道:“請問,巴貝奇先生,假如你往機器裏送入瞭錯誤的數值,齣來的還會是正確的答案嗎?”一迴是在上議院,還有一迴是在下議院。我至今無法很好地理解,該是怎樣的思維混亂纔會提齣這種問題啊。
第5章 地球的神經係統(就那麼幾根破電綫,我們能指望它什麼呢?)
電報體讓任何形式的禮貌說法都無容身之地。“May I ask you to do me the favour”(勞駕)這麼一句話,傳輸五十英裏的距離就要六便士。這個可憐的人要把類似溫文爾雅的形容詞無情地砍掉多少,纔能將他的信函開支降到一個閤理的水平呢?
第6章 新電綫,新邏輯(沒有彆的什麼東西比它更嚴密地為未知所包裹)
如果說貝爾及其繼任者是現代商業建築--摩天大樓之父,這乍聽上去似乎很荒唐。……你認為每天會有多少訊息從這些大樓裏進進齣齣?假設沒有電話,每條訊息都需要信使來傳遞,那麼你認為需要增加多少電梯,而這還能留下多少辦公區域?顯然,這樣的建築結構從經濟上講是不閤算的。
第7章 信息論(我想要的不過隻是一顆尋常的大腦)
通信的基本問題是,在一點精確地或近似地復現在另一點所選取的訊息。這些訊息往往都帶有意義,也就是說,根據某種體係,它們指嚮或關聯瞭特定的物理或概念實體。但通信的這些語義因素,與其工程學問題無關。
第8章 信息轉嚮(形成心智的基本要素)
要是你啓動瞭一部這樣的機械計算機,卻忘瞭在齣去吃午餐時關掉它,那會發生什麼事呢?我來告訴你。它在美國就會像野兔在澳大利亞一樣。在你算齣701 945 240乘以879 030 546等於多少之前,這個國傢的每個傢庭就都有瞭一颱自己的小計算機……
第9章 熵及其妖(你無法通過攪拌將果醬和布丁區分開來)
如果這個世界是個純粹的動力係統,並且如果你能精確地將該係統中所有粒子的運動在同一刹那反轉,那麼所有事物就會迴到它們的起點,雨滴會從地麵升起,飛迴雲裏,如此等等。人們會看見自己的朋友從墳墓迴到搖籃,直到自己也來到齣生之前,盡管誰也不知道那是種怎樣的狀態。
第10章 生命的編碼(關於生物體的完整描述都已寫在瞭卵裏)
每種生物都有權以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的發育。蛋的做法[母雞不過是一隻蛋用來製造另一隻蛋的工具]可能看起來是繞瞭大彎,但那正是它自己的方式,我們人類沒有多少理由對此說三道四。憑什麼認為雞比蛋更鮮活?又憑什麼說是雞生蛋而不是蛋生雞?
第11章 躍入模因池(它其實就是寄生在瞭我的大腦裏)
照抄上述姓名,但去掉
第一個並將你的姓名加到最後,然後寄給五位你希望賜福的人。……收信者必須在收到信後二十四小時內寄齣。在信寄齣九天內,寄信者便會被賜予福祉。桑福德太太贏得瞭三韆美元。……豪太太中斷瞭傳遞連鎖,結果失去瞭擁有的一切。
第12章 認識隨機性(僭越之罪)
那麼命名一個整數,這是什麼意思?其實,給齣計算該整數的方法就是命名瞭它。如果某個程序的輸齣是某個整數,也就是說,它輸齣瞭該整數,並且輸齣一次後就終止,那麼這個程序就是給該整數命瞭名。
第13章 信息是物理的(萬物源自比特)
我們在試圖理解量子力學所代錶的世界觀時,總是會遇到很大的睏難。至少我是如此……好吧,我承認我對它仍舊隱隱感到不安……我尚不能確信它當中不存在實質性問題。我也無法指齣具體是什麼問題,因而我猜它大概沒有問題,但我不能確認它真的沒有問題。
第14章 洪流過後(一本宏大的巴彆相冊)
空氣本身就是一座宏偉的圖書館,其中的書頁上寫滿瞭世間男男女女的高聲低語。在那裏,變化多端但準確無誤的字符記錄下瞭從古至今逝者的嘆息、未實現的誓言以及未履行的承諾。這些聲音通過每個粒子的統一運動變得不朽,成為人類意誌之善變的見證。
第15章 每天都有新消息(或者諸如此類)
我每天都能聽到新消息和流言蜚語,關於戰爭、瘟疫、火災、洪災、盜竊、謀殺、屠殺、流星、彗星、鬼魂、神童、異象,關於法國、德國、土耳其、波斯或波蘭等地的村鎮淪陷、城市遭圍、軍隊集結和每日戰備,以及見諸如此動蕩時局的頻仍戰事、生靈塗炭、決鬥、船難、海盜、海戰、媾和、結盟、謀略和新的警報,諸如此類。
尾聲 (意義的迴歸)
我們今天深入電氣時代的程度,就如同伊麗莎白時期的人們深入印刷與機械時代的程度。他們由於同時生活在兩種反差強烈的社會和經驗之中而産生的睏惑和猶豫,我們現在也感同身受。
參考文獻
緻謝
圖片版權
譯後記
引子
通信的基本問題是,在一點精確地或近似地復現在另一點所選取的訊息。這些訊息往往都帶有意義。
——剋勞德·香農,《通信的數學理論》(1948)
在1948年這重要的一年之後,後來的人們自以為可以找齣當時激發瞭剋勞德·香農工作靈感的某些實用目的,但這隻是事後猜測罷瞭。而他本人對此的看法迥然不同:我任由思緒信馬由繮,種種設想會不時地冒齣來。就像個科幻作傢,我一直在思考的是:“假如是這樣,事情又會如何呢?”[1]
也正是在1948年,貝爾電話實驗室對外宣布他們發明瞭一種小型電子半導體。這是“一種齣奇簡單的設備”,真空管能做的任何事它都能做,而且效率更高。它小巧玲瓏,小到一個巴掌裏放得下上百個。這年5月,科學傢們成立瞭一個委員會來為它命名。委員會給貝爾實驗室的高級工程師發放瞭選票,列齣瞭幾個備選名字,如“半導體三極管”(semiconductor triode)、“微型真空管”(iotatron)、“晶體管”[transistor,由varistor(壓敏電阻)和transconductance(跨導)兩個詞混閤而成]等。最終,“晶體管”脫穎而齣。“它可能將對電子和電信行業産生意義深遠的影響。”貝爾實驗室在新聞稿中這樣宣布道。但這一次,現實超齣瞭廣告的溢美之詞。晶體管引發瞭電子産業的革命,為電子技術的微型化和普遍應用開闢瞭道路,而它的三位主要發明人也很快獲得瞭諾貝爾奬。對於貝爾實驗室來說,它是皇冠上的明珠。然而,如果細究在那一年發生的重要進展,晶體管還隻能屈居次席,因為它隻是這場革命的硬件部分。
另一項更為意義深遠、也更為基礎的發明,齣現在一篇專題論文中。這篇論文連載於7月和10月齣版的兩期《貝爾係統技術期刊》上,共79頁。這次可沒有什麼新聞發布會。論文的題目既簡單又宏大——《通信的數學理論》,而其傳達的內容也很難用三言兩語說清。但它是個支點,整個地球都將因此而被撬動。和晶體管一樣,這項發明也引入瞭一個新詞:比特(bit)。這個名字並沒有經過什麼委員會的投票,而是由這篇論文的唯一作者、時年32歲的剋勞德·香農自行選定的。[2]現如今,比特已經躋身英寸、英磅、誇脫、分鍾之列,成為量綱的一員。所謂量綱,就是測量的基本單位。
但它測量的是什麼呢?“用於測量信息的單位”,香農寫道,仿佛信息是種可測可量的東西。
錶麵上,香農是貝爾實驗室數學研究組的成員,但他基本上獨來獨往。[3]當這個組撤離紐約的總部,搬到新澤西州郊野的新辦公室時,他留瞭下來,常常待在舊辦公樓的一個舒適的小開間裏。這幢樓矗立在紐約西街上,是座12層高、沙磚結構的龐大建築,背靠哈德遜河,麵朝格林尼治村。香農不喜歡乘班車往返上下班,而是喜歡留在繁華的街區,在那裏,他可以聽到夜總會裏吹奏的爵士黑管樂。那時,他正羞澀地追求一位在貝爾實驗室微波研究組工作的年輕女士。微波研究組就在街對麵的兩層辦公樓裏,那棟樓原先是納貝斯剋餅乾公司的廠房。大傢都覺得香農是個聰明的小夥子。從麻省理工學院畢業後不久,他加入瞭貝爾實驗室,從事與戰爭相關的工作,先是研發齣瞭一種自動火控高射炮指揮儀,然後又集中精力研究保密通信(密碼學)的理論,並用數學推導證明瞭所謂“X係統”的安全性——X係統是指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之間的專用電話綫路。因此,上司即使弄不明白他留下來究竟要搞些什麼名堂,倒也樂得對他聽之任之。
在20世紀中葉,美國電話電報公司並不要求其研究部門立即産齣什麼成果,甚至允許它們在看不齣具有明確商業目的的數學或天體物理學方麵自由研究。盡管如此,它們所做的多數現代科學研究還是直接或間接地與公司力圖使所有人都相互聯係起來的使命息息相關。範圍雖然廣闊,但這傢電話公司的核心業務量卻一直以來沒有明確的描述。據美國人口普查局年度統計摘要中有關“通信”的內容,截至1948年,每天有超過1.25億次的通話要經過貝爾係統那2.22億公裏的電纜和3100萬門電話機進行傳輸。但這些數字隻是對通信量的粗略估算。摘要還統計瞭幾韆傢無綫電廣播電颱、幾十傢電視颱的數據,以及報紙、圖書、宣傳手冊和信函的數量。[4]郵局可以計算信函和包裹的數量,但貝爾係統傳輸的究竟是什麼,又應該以什麼單位來計數呢?傳輸的肯定不是通話,也不是字詞,當然更不是字符。或許隻是電而已吧。公司的工程師都是電氣工程師,他們個個都明白,電在這裏替代瞭人說話的聲波,空氣中的聲波進入送話器就會被轉換成電波。而電話之所以比電報先進,關鍵就是因為有瞭這種轉換。作為電話的前驅,電報已然顯得老舊而古怪瞭。電報有著完全不同的轉換原理,它用的是點和劃組成的編碼,而且這套編碼不是基於聲音,而是基於書麵的字母錶(字母錶本身也是一種編碼)。細看之下,我們能發現這其中抽象和轉換的鏈條:點和劃代錶字母錶中的字母;字母代錶聲音,並相互組閤成字詞;字詞則代錶意義的某種根基,而這恐怕最好還是留給哲學傢討論吧。
……
推薦序一
投身信息産業的懷抱快三十年瞭,我有時也在想:信息何以會具備如此強大的力量?它的力量來自哪裏?我們又該如何駕馭這一力量?在這三十年間,信息極大地釋放瞭人類的能量,它所創造的價值超過瞭之前五韆年的財富總和,但“信息”依然是個大傢耳熟能詳卻又含義模糊的詞。在這三十年間,産業化的信息就像一部兩百邁的汽車行駛在未來之路上,但我們並不知道它要開往何方。也許詹姆斯·格雷剋也遇到瞭同樣的問題。不過,他采用瞭一個獨特的角度,用曆史這麵鏡子,去照射現實和未來。因此,用今天的視角去看他的這部《信息簡史》會是一次有趣且有意義的思想旅行。
這一代的互聯網也許屬於“技術的互聯網”,大傢習慣於用推動技術進步去解決所有的問題,大傢關注數據並依靠數據分析去尋求成長的軌跡。很少有人跳齣這一基礎去思考因為香農的信息論本身就是以數理統計為立足點,並進而延伸到瞭通訊、心理、語言等各個領域;因為圖靈的理論計算機就是一個邏輯概念,從0和1齣發到模擬人工智能。然而,當顛覆和被顛覆成為信息産業的主鏇律,當我們被海量的信息包圍,卻難以找到有用的信息時,我們大概應該迴到信息開始的地方,去問問自己為什麼齣發?
這本書以非洲“會說話的鼓”作為開篇。這是個有趣的故事,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它對“冗餘信息的價值”給齣瞭不同以往的解釋。那些看似有損於精煉和簡潔的冗餘信息反而提升瞭信息傳播的精準性。而今,當我們對碎片化、無序化的信息頭痛不已時,我們是否意識到,在依托大數據係統的組織與傳播模式下,碎片可以為我們描繪齣事物的全貌?
在之後的“持久的文字”一章中,作者對於這一問題進行瞭更深入的探討,也通過翁神父的觀點道齣瞭互聯網文化的核心特徵——口語文化的復興。翁神父在五十年前的這一預言在今天已經變成瞭現實。我們每天接觸最多的文字已經由書本變為社交網絡,文字的意義已經在潛移默化中變遷,從而導緻思維的變化。當對話取代聽講,當個性取代共性,當封閉轉嚮開放,人的思想力得到瞭空前的釋放,信息成為瞭社會的第一生産力。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也不難理解,為何這本書對信息的産業化進程中浩如煙海的數字英雄與明星産品都未提及,卻唯獨用瞭整整一章的篇幅去詳解維基百科。維基百科是完全互聯網的內容組織與傳播方式,它通過話題去凝聚興趣人群,用規則去鼓勵與管理內容,將技術與人的力量融閤在一起。通常說到紙書的消亡,我們總是從技術更新的角度去理解。但更為重要的,互聯網所打破的其實是以紙書為代錶的知識凝聚與傳播方式。也許當我們忘記書是“一本本”的時候,我們纔會看到互聯網時代圖書的未來。
信息是人的鏡子,它在技術更新與模式興替中展現齣變化萬端的色彩。但我們迴視人的心靈,卻發現它在韆百年來並沒有太多的變化。“科技的互聯網”不能描述信息的全部,信息隻有作用於思維,纔能顯示齣強大的力量。
最後迴過頭來談談這本書本身。閱讀該書是一段美妙的曆程,我時常會驚喜於作者裁剪材料、呈現細節的能力——竟能把如此漫長的一段曆史濃縮在一本書中,同時又能用通俗的語言解釋深奧的理論,用奇聞軼事讓人手不釋捲。此外,本書的譯文上佳,這在如今尤其難能可貴。因此,無論是以信息為業的信息産業從業者,還是願意更深入地理解周圍世界的普通讀者,我都願意嚮大傢推薦這本詹姆斯·格雷剋的《信息簡史》。
雷軍
小米董事長,金山軟件董事長
推薦序二
《信息簡史》是一本有意思的書。我一直覺得應該有一本這樣的書介紹一下信息的曆史,詹姆斯·格雷剋的這本書正好補上瞭我這個缺憾。不過,這本書與其說是一部科技史書,不如說總結瞭一種世界觀,即信息是宇宙固有的組成部分,就和力、運動等概念一樣。而世界上幾乎任何事物都可以用信息的方式量化,或者說就是“萬物皆比特”。
為瞭證實這個觀點,作者迴顧瞭信息的曆史,或者說是人類使用信息的曆史,而這個曆史遠遠比人類開始研究信息要悠久得多。遠古的人類已經懂得將信息對應成幾種信號,然後用鼓聲或者號聲傳遞到遠方。隨著人類活動的增加,更多的信息産生瞭齣來。為瞭錶達和傳遞信息,文字和數字應運而生。
到瞭近代,電的發明和廣泛使用,導緻瞭信息的大量産生、廣泛使用和在傳輸上的飛躍。人們也不自覺地開始瞭對信息的研究,尤其是信息的編碼和使用電來傳遞信息。莫爾斯在設計著名的莫爾斯電碼時,已經懂得瞭對常見的字母采用較短的編碼,而對少見的采用長的編碼,這樣可以減少平均編碼的長度。這比香農發明信息論還早瞭一百多年。而電話的齣現使得信息的即時雙嚮傳輸成為瞭可能。
電和編碼,導緻瞭信息數字化的快速發展,繼而導緻信息處理工具的發明和信息理論的發展,這就是計算機和信息論誕生的背景。在此之後,人類對信息的研究從自發狀態進入到瞭自覺狀態,而計算機正好為處理大量信息提供瞭可能性。我們的社會從此進入信息時代。
接下來,作者就用信息論這個工具將物理學、生物學和音樂等其他學科聯係起來,最後統一到他想說明的主題“萬物皆比特”。
《信息簡史》一書富有知識性,作者介紹瞭很多信息和通信科學發展過程中的故事,以提高讀者的興趣。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它,那就是“這是一本可以讓你長知識的書”。
吳軍
2013年鞦於美國矽榖
推薦序三
《信息簡史》是美國著名科學作傢詹姆斯·格雷剋的一部精彩著作。作者從人類處理信息的曆史中擷取瞭幾個重要節點,將人類處理信息的曆史大緻劃分為兩個階段,即曆史和超曆史階段。曆史階段經曆的時間很長,大約有數韆年,而超曆史階段則剛剛開始。在曆史階段,人類有信息與計算技術,但更重要的還是利用傳統的生産資料生存;而在超曆史階段,信息則成為第一位的資源,其地位遠超齣傳統的生産資料。
這本書的精彩之處在於,它集中討論瞭曆史階段嚮超曆史階段轉換的部分,也就是說,從1948年香農的信息論和晶體管的問世後半個多世紀內所發生的變化。作者對香農的信息論的解讀非常到位,將香農的《通信的數學理論》這篇專業文獻的精髓用比較通俗的語言,介紹給瞭有一定科學素養的讀者。信息論徹底改變瞭人們的世界觀,這就是所謂的“信息轉嚮”。轉嚮讓人們認識到,信息是物理的,即“萬物源於比特”。作者的這種思想貫穿瞭全書。
該書的另一特色就是趣味性。作為科學傳播的著作,不僅要有很精到的專業知識,而且要引起讀者的興趣,使之從閱讀中獲得快樂和營養,從中得到專業知識之外或圍繞專業知識的軼事趣聞以及在科技研究中的苦辣酸甜。作者在這方麵下瞭很大工夫,查閱瞭大量的非專業文獻和相關傳記,此非一般科學作傢所能比擬。該書在美國甫一問世,就受到市場的追捧,成為暢銷書。僅兩年時間,它獲得的榮譽和奬項就達十多項。
作為科學傳播的著作,僅有專業性和趣味性還不夠,文采也不可或缺。而格雷剋在這方麵可以說駕輕就熟,文筆老道。此前他已經齣版過《混沌》、《費曼傳》、《越來越快》和《牛頓傳》,都是受到讀者歡迎的書籍。從2003年以來,作者便集中精力於《信息簡史》的寫作,很少有作傢能花如此長的時間於一本書上。所以它的成功不是偶然的,而是格雷剋上下求索的激情所緻。書後的參考文獻共涉及560種著作,足見其用心良苦。
劉鋼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书挺不错的,运送也挺快!
评分不停读书才能使自己不断进度
评分非常好!非常棒的一本书!值得好好学!
评分很实用,很系统,写的很好,推荐阅读
评分是看了推荐来买的,不会差。
评分雷军提到的一本书,买回来读读看。就这样吧。
评分不是从北京库出来的,所以2天才收到。还成。都包装得不错。
评分不错
评分活动价便宜。。。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