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1、著名學者蕭默先生遺作:蕭默先生傾注最後心血之作,充滿瞭新鮮原創的力量。
2、從文化的角度詮釋建築內涵:文化視野下清晰展示各種風格的建築所呈現齣的獨特藝術氣質,讓讀者深入瞭解大到城市、宮殿,小到民居、園林,中西建築不同的形態和製式所蘊藏著的曆史邏輯與文化內涵。
3、精美大圖講述建築之美:特彆收錄多達275幅精美圖片,其中有50幅蕭默先生親手繪製和拍攝的建築圖,直觀再現中西建築的風格和意境。
內容簡介
“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在《建築的意境》中,建築史傢蕭默先生把中西建築置於思想文化的背景下解讀,讓讀者深入瞭解大到城市、宮殿,小到民居、園林,中西建築不同的形態和製式所蘊藏著的曆史邏輯與文化內涵,為中西建築的每一種造型每一處細節都找到瞭文化的腳注。他還比較瞭中式建築和西方建築大相徑庭的審美意趣,揭示齣中西方在思想文化上的差異。
同時,這本書還對中國當代建築嚮何處去,也做瞭獨特的反思。讀《建築的意境》,有助於讀者朋友提高建築藝術欣賞的水平。
作者簡介
蕭默,1937年7月生,湖南衡陽人。
清華大學建築曆史與理論博士,建築學傢,師從梁思成,主要從事建築藝術曆史與理論研究。
1961年清華大學建築係畢業後,曾在新疆從事建築創作。1963年調敦煌文物研究所從事建築曆史研究。1981年起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工作,研究員,曾任建築藝術研究所所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主辦《建築意》輯刊主編。
著有《敦煌建築研究》《天竺建築行紀》及《隋唐建築藝術》等學術著作十四種,以及自傳《一葉一菩提——我在敦煌十五年》。
內頁插圖
目錄
序
一 溫暖親切的木結構和中國建築的形體與內部空間
建築結構、形體與內部空間概念
中國建築的形體
中國建築的內部空間
二 堅強有力的石結構和西方建築的形體與內部空間
古希臘
古羅馬
拜占廷與俄羅斯
歐洲中世紀
文藝復興
西方17世紀至19世紀建築
三 院落組閤形成的中國建築豐富的外部空間
宮殿
天壇
民居
四 成就相對有限的西方和伊斯蘭建築的外部空間
西方建築的外部空間
伊斯蘭建築的外部空間
五 “雖由人作,宛自天開”——中國園林
中國園林概說
江南私傢園林
華北皇傢園林
中國園林在世界上的地位
六 “強迫自然接受勻稱的法則”——西方園林
西方宮殿與府邸園林
中西園林精神比較
七 封建統治的堡壘——中國城市
唐長安與元大都
明清北京
地方城市
八 資本主義的溫床——西方城市
西方中世紀的四種力量
工商城市的誕生
西方城市麵貌
九 中國獨擅的環境藝術
“環境藝術”概念
佛塔
陵墓
佛寺
十 從近代到當代
現代建築的萌芽
現代主義建築
通過非傳統的方法組閤傳統部件——後現代主義建築
各式各樣的“先鋒派”
中國的腳步
精彩書摘
西方城市的誕生
西方城市的起源很早,如兩河流域的巴比倫城、希臘雅典城、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城等,但大多是隨機而遇自由發展起來的,談不上什麼規劃,甚至按照中國的標準,可以說是雜亂無章的。
在被稱為“黑暗時期”的基督教早期,歐洲以古希臘、古羅馬人本主義為特徵的古典文化被哥特人的鐵騎掃蕩成白茫茫的一片,基督教神學全麵控製瞭文化,學術和藝術處於極其睏頓的狀態。但社會畢竟還是在發展,封建製的生産方式畢竟比奴隸製進步,西歐建築仍取得瞭一些成就,如早期基督教建築和10至12世紀本書稱為“前哥特時期”的建築等。在前哥特時期,城市開始萌芽。至中世紀末期即“哥特時期”(12-15世紀),歐洲齣現瞭一批偉大的教堂,這是整個中世紀最值得稱道的藝術成就,同時城市開始興旺。哥特時期的成就曾被長期低估瞭,隻是到瞭近幾十年,纔重新發現和肯定。
歐洲中世紀的社會史遠比中國復雜。在中國,唯我獨尊、一統天下的皇權控製著一切,宏觀來看,社會相對平穩安定,甚至可以說是國泰民安。但歐洲中世紀末期,卻存在著四種互不相讓的權力——教會、國王、領主和工商城市,它們互相爭奪又互相利用,紛爭不斷,社會曆史相當復雜。要用有限的篇幅對它描摹齣一個大緻的輪廓,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這四種力量,占優勢的是教會,中世紀的哲學、政治學和法學無不受到它的嚴格控製。幾百年來,宗教裁判所的犧牲者,最保守的估計也有幾百萬之多,而14世紀中期歐洲的總人口隻不過在6000萬至8000萬之間。
歐洲國王和領主的關係與中國皇帝與諸王的關係也存在重大不同。《西方的傳統》一書記載瞭一份國王與領主的協議:“如果國王召喚男爵及所有封臣,他們就必須來到國王的麵前。他們必須率領各自的所有騎士,自己負擔費用,為國王提供40天的軍事服役。如果國王要求他們自費為國王提供超過40天的軍事服役,隻要他們不願意,就可以不做。如果國王自己齣錢請他們在40天後繼續為國王服役,他們就必須做。如果國王希望他們跟隨自己齣國打仗,如果他們不願意,就可以不去。”這件毫無文采可言的直通通的協議書明確瞭西歐“封建”的特點:封主與封臣之間隻有有限的義務和權利,而不是高度的中央集權。這些情形,在中國的所謂“封建社會”,哪裏可曾見到?
國王和領主自然是教廷的對立力量,但他們也需要教廷的神學支持,雖然不太情願,卻總是覺得隻有接受過教皇或大主教的加冕,纔算得是取得瞭閤法統治權。由於國王對領主並沒有絕對的控製權,當發生利益衝突的時候,背叛就是經常的瞭。此時,國王和領主就爭相嚮教廷靠攏,以求壯大自己的聲勢。
除瞭教會、國王和領主這三大勢力,到瞭哥特時期,在前哥特時期已齣現的工商業的基礎上,又正式産生瞭第四種力量,即以商人和手工業工匠的行會權力為中心的城市。這些城市最先在意大利誕生,如威尼斯、熱那亞、米蘭、比薩、佛羅倫薩,以後擴及於尼德蘭低地和其他地區。此前已産生的主要作為國王政權基地的巴黎、倫敦和羅馬的市民,也加強瞭自己的力量。這些新興的市民階層——商人和手工業工匠就是資産階級的前身,天生就有一種反封建的萌動。工商業城市就是資本主義的原初胚胎。
城市與教會、國王、領主存在著多方麵的利益關係。在多種權力並存的情況下,各個統治者都把獲得強大的稅源和利潤以發展自身的經濟放在第一位,為此,教會、國王和領主之間的競爭逼得他們雖然不願意,也隻得支持城市的自由發展,限製自身的權力,這就齣現瞭有限政府與多元社會的並存。
歐洲工商城市運動的發端,是在10世紀。開始,不是在領主的莊園裏,也不是在國王或領主的城堡裏,而是在一些人口較多的領主城堡、教堂和修道院、交通要道附近有主卻無人的地段上,自發聚起瞭一些手工業作坊和商業集市。這裏的街道和輪廓並沒有經過規劃,並按規劃逐步實施,沒有這樣一個自上而下的過程。後來,為瞭保衛自己和維護行業規矩,這些商人和手工業者組成瞭自己的行會,由行會領導集資建起瞭城牆,自此有瞭自己的城堡。他們也因此而被稱為“市民”——“布爾喬亞”(bourgeois)這個詞就是從城堡(bourg)演化而來的。市民的公共事務,則由一些熱心而有能力並經選舉産生的行會首領領導。這種工商城市,與遙遠的古希臘和共和時期的古羅馬呼應,穩固地孕育瞭西方的法治、民主、自由、個人的利益和權利,以及重視誠信等體製性傳統,而與東方僅依賴於道德修養的人治傳統有彆。
湯普遜說:“城市運動,比任何其他中世紀運動更明顯地標誌著中世紀時代的消逝和近代的開端。??前所未知的一個新社會集團,即市民階級或資産階級齣現瞭。”
教會、國王和領主們對於這些城市真是又愛又恨。一方麵,他們力圖像對待隸農一樣,對他所屬領地上的市民進行盤剝,與城市産生矛盾;另一方麵,他們又確實需要城市提供的産品以供消費,提供的流通服務以齣售莊園的農産品。而且,從城市收取的土地稅金也是他們可觀的財政來源。
在封建領地上受苦的隸農非常羨慕城市裏的自由,開始私自棄地逃亡,領主們無計可施,最終與需要勞動力的城市當局達成瞭一種雙方認為妥當的規則:一位逃亡的隸農如果在城市裏乾滿瞭一年零一天而躲過瞭領主的抓捕,就自動取得瞭市民的身份,擺脫瞭對領主的種種義務。這個規則其實對領主們是“不公平”的,但他們又有什麼辦法?
領主們當然不甘心,當矛盾發展到不可收拾時,就訴諸武力。但好不容易纔擺脫瞭對原領主人身依附關係的市民可不是好惹的,他們自進入城市以後,就已經開始走南闖北,見多識廣,交遊廣泛,不再像以前當隸農時那麼順從瞭。如今又有瞭城牆和足夠的炮兵,有瞭行會組織和市政當局的領導,當然會奮起反抗。15世紀意大利人馬基雅維利在《君王論》中描述中世紀德意誌地區的城市說:“德國的城市是絕對的自由,它們隻有很少的鄉土環繞著,它們要服從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時就服從他,要不服從就不服從,也不害怕他或其他在旁的封建領主。它們如此這般的設防,任何人都知道要徵服它們,必是相當麻煩而睏難的事。它們都有必要的堡壘與壕溝,足夠的炮兵,並且在庫房裏經常儲藏足夠一年的食物、飲料和燃料。”最終,大多數工商城市與領主都默認瞭一個共識,市民即最初的資産階級獲得瞭一定的自治權,領主則定期嚮城市徵稅。
工商城市的萌芽為建築帶來瞭發展的契機,首先是提供瞭資金的基礎,同時或許還更為重要的是提供瞭建造的需要。為瞭凝聚市民的共識,溝通感情,以及供公眾聚會商議大事的實際要求,體量巨大而顯著的建築,就既是一個場所,也是一種標誌瞭。由於當時的主流意識形態還是基督教,這些建築中最重要的也還是教堂。於是,正在初級發展狀態的城市中,興起瞭建造教堂的潮流。當然,教會、國王和領主,也會為瞭各自的需要,在各地建造教堂。
值得一提的是,公元10世紀以後開始的十字軍東徵也對工商城市的發展,客觀上起到瞭促進作用。
采取哥特建築形式的城市教堂就在這樣一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産生瞭,一方麵,它的宗教氣息是如此強烈,彌漫著一片神性的迷狂,透露齣那麼濃重的神本文化的氛圍;另一方麵,它又寄托瞭處於發展狀態的市民階級的一片世俗激情,暗含著深刻的人本文化的內涵。實際上,市民們盡其全力去建造教堂,與其說是為瞭弘揚宗教,不如說更是以建築的宏偉來顯示城市的驕傲和行會的實力,就像商業廣告一樣,可以有助於嚮彆的城市、教廷、國王和領主招攬到更多的訂單。城市教堂在當時還起到瞭市政廳的作用,世俗的和宗教的集會、狂歡節、市民婚禮及其他種種公共活動,都是在教堂或教堂前的廣場上舉行的。神本文化與人本文化就這樣摻雜在一起,構成瞭一幅奇妙的景象。
歐洲城市通常都圍繞一座或幾座有市民公共活動中心性質的教堂發展,呈放射狀地布置蛛網式的路網。街道自由麯摺,呈放射狀自發地伸展。城市外圍形狀一般也不規則,商店、作坊滿布全城,麵嚮大街。
歐洲現存古城,麵貌大都形成於哥特時期。由於人口密集,用地有限,城市住宅都采用樓房,加上屋頂閣樓,多為四、五層,都以山麵即窄麵臨嚮街道,密密地排列著。底層是店鋪,上層是住房。北方森林資源豐富,住宅多為木結構,構架露明,深色,突顯在白色或淺色牆麵上。北歐鼕天雪大,屋頂坡度也較大,屋頂內的閣樓有時不止一層。較晚,先在公共建築,後來也在住宅上采用瞭磚石建造,仍然以山麵朝嚮街道。木結構的、磚石的,還有近現代以來仍以山牆朝街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相映成趣。
隨著城市行政管理工作的復雜化,中世紀時,歐洲齣現瞭市政廳,處理公共事務,協調各行業關係,舉行會議,有時還可用於私人慶典,大多也帶有哥特建築的風味。市政廳多是由行會大樓轉化來的,規模不小,還要錶現氣派,當然不能三麵臨街,一般是將大廈的長嚮麵作為正立麵,麵嚮街道,在立麵正中通常都立著一座高高尖尖的哥特式塔,有時用花玻璃窗。市政廳前經常都有一座廣場。威尼斯聖馬可廣場總督府、比利時布魯塞爾市政廳、德國漢堡市政廳及其他國傢的此類建築,大緻都是這樣。比利時布魯日市政廳中央大塔高達85米。比利時伊普雷交易所建築於1201年,100年後纔建成,正麵長達130米,中塔高達100米,是最大的哥特式世俗建築。比利時安特衛普市政廳建得較晚,建於1561年,此時已到文藝復興延續期,卻仍以長嚮麵朝嚮街道。立麵正中雖不是尖塔,卻也高高聳起,中高邊低,兩端立小方尖碑,成為構圖中心。橫樓四層,底層較低,作基座層處理;頂層也不高,作為簷下結束層;中部兩層較高,共同結閤為立麵主體。總體似乎是古典柱式的基座、柱身和簷部的組閤。這些手法,已經是文藝復興式的瞭。全樓覆蓋陡峻的四坡頂,有許多閣樓老虎窗,兩端突起煙囪。
從中國和西方城市發展的過程和麵貌來看,我們是不是可以多少體會到“建築是人類文化的紀念碑”這句話的含義呢?
……
前言/序言
建築的意境 入選2014中國好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