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田原禎次郎 著,董丹 譯
圖書標籤:
  • 慈禧
  • 清史
  • 日本視角
  • 曆史人物
  • 近代史
  • 中日關係
  • 文化研究
  • 傳記
  • 曆史傳記
  • 社會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4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40812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晚清宫廷见闻录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6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主要內容包括:西太後與群雄、西太後與李鴻章、西太後還政、繼嗣波瀾、光緒帝即位、西太後再攝政、西太後與中法戰爭、西太後與颱灣、寵宦李蓮英、西太後的尊號、西太後與光緒帝、西太後讓政等。

目錄

自序
緒言
西太後的齣身
西太後的入官
皇子的誕生
宮中的西太後
二十七歲的寡婦
不幸的鹹豐帝
熱河行官
鹹豐帝濛塵
同治帝即位
兩位攝政太後
西太後之專製
西太後與恭親王
西太後與群雄
西太後與李鴻章
西太後還政
繼嗣波瀾
光緒帝即位
西太後再攝政
西太後與中法戰爭
西太後與颱灣
寵宦李蓮英
西太後的尊號
西太後與光緒帝
西太後讓政
光緒皇後的冊立
光緒帝後的關係
西太後與日清戰爭
1.開戰並非懿旨
2.虛假的戰報
3.割讓颱灣給英國的提議

戊戌政變
1.對西太後的不公
2.宦官寇連材的直諫
3.康有為其人
4.謀略不足的改革
5.改革派的苦悶
6.廢帝陰謀
7.袁世凱叛變
8.六烈士就義
政變後的光緒帝
頑固派之跋扈
端郡王載漪
端王之子成為太子
皇族的區彆

北清事變
1.事變的原因
2.義和團的由來
3.西太後與義和團
4.義和團的政府
5.北京淪陷與兩官西巡
6.兩官西狩情形
7.濛塵後的北京
8.議和與西安移蹕
9.兩官駐蹕西安
10.議和談判
11.兩官迴鑾之遷延
12.兩官迴鑾
廢黜皇太子
接見各國公使夫人
賜宴各國公使及夫人
停止官位買賣
滿漢通婚與禁止纏足
西太後與榮祿
西太後與俄國
齣行遇險
炸彈騷亂
光緒帝幽禁說
光緒帝近況
誰會成為皇太子
西太後與日本
西太後的首駕馬車
西太後與立憲政治
西太後百年後的清國
北京紫禁城
頤和園
朝之西太後
晝之西太後
夜之西太後
西太後的禦膳
西太後的嗜好
西太後的文藝
美國女畫師與西太後
鎧袖親王與西太後
《德文新報》評論西太後
西太後與後藤新平男爵
編後記

精彩書摘

  西太後與恭親王
  大學士文廷式是博學多纔之人,也是位慷慨憂國之士。在光緒帝廣攬人纔,準備實行變法自強之時,文廷式也曾受到過重用。但是,他稱西太後垂簾聽政不啻牝雞司晨,是清國的大害,從而觸怒西太後而被剝去官職。西太後的專製,由此可見一斑。
  自同治元年攝政以來,迄今已46年,西太後一直掌握著清國的政權。其間雖曾一度還政於光緒帝,但卻有名無實,光緒帝隻能坐擁虛器,事事仰承太後。事實上西太後也確非凡人,作為女性政治傢可謂古今未見,外國人評價她是康熙帝以來的明君,也不完全是阿諛奉承。自攝政以來,她拉攏各路權勢為己所用,托付並利用他們處理政務,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恭親王。恭親王是道光帝的第六子,鹹豐帝的弟弟,西太後攝政時他已經很有曆練。如今清國皇族中年輕有為的人物很多,如醇親王、肅親王、載澤公、載振公等等,但當時卻無人可用,嶄露頭角的隻有恭親王一人。恭親王的弟弟醇親王(今醇親王的父親)也同樣賢長,但沒有政治野心,是個文雅風流之士。慧眼識纔的西太後,很早就發現恭親王的可利用之處,便聰明地與之結為同盟。當初鹹豐帝身體虛弱,便將一些政務交給恭親王,從與英法聯軍議和到其他重大事件,經常都是由恭親王齣麵辦理。鹹豐十年(1860年)十二月,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今外務部前身),恭親王任首席大臣,權威顯赫,清國的實權也就自然落到瞭他的手中。西太後剛剛攝政時,很多事情都沒辦法插手,於是便采用籠絡恭親王的政策。
  ……

前言/序言


塵封的宮闈秘史:大清末世的權力角逐與文化變遷 本書聚焦於19世紀中後期至20世紀初的中國社會,通過對一係列鮮為人知的人物群像和錯綜復雜的宮廷政治的深入剖析,展現瞭一個古老帝國在麵對西方列強衝擊與內部革新壓力下的掙紮、轉型與最終的崩塌。 本書不涉及任何關於“日本人眼中的慈禧”這一特定視角的描述或分析。 第一部分:風雨如晦的王朝邊緣 一、盛世的裂痕:道光朝的餘暉與危機初顯 本書的起點,追溯到鴉片戰爭前夕大清王朝的社會肌理。我們著重描繪瞭以嘉慶、道光時期為代錶的官僚體係如何因循守舊,對內政外交上的隱患視而不見。詳細考察瞭白蓮教起義的後續影響,以及地方豪強與中央集權之間的微妙權力平衡。重點分析瞭林則徐在禁煙運動中的策略得失,將其置於當時整個精英階層對“變局”認知差異的宏大背景下。 二、海禁的鬆動與秘密社團的暗流 鴉片戰爭的炮火不僅擊碎瞭“天朝上國”的迷夢,也打開瞭沿海貿易的口子。本書細緻梳理瞭“五口通商”後,江南、兩廣地區在經濟結構上發生的劇變。我們探討瞭外國傳教士、洋行買辦與傳統士紳階層之間的利益衝突與有限的閤作。更重要的是,本書深入挖掘瞭三閤會、天地會等秘密結社在地方社會中的實際運作模式,它們如何利用底層民眾對官府的不滿,成為維持或破壞地方秩序的潛在力量。 三、太平天國的漩渦:一場社會與宗教的革命 太平天國運動被置於中國曆史上最大規模的內亂視角下進行考察。本書超越瞭單純的軍事敘事,著重分析瞭洪秀全思想體係的構建,以及太平軍在占領區推行的社會改革(如土地分配、男女平等嘗試)對傳統儒傢倫理的顛覆性衝擊。我們通過對曾國藩湘軍的興起過程的剖析,揭示瞭地方士紳階層如何藉助“團練”獲得事實上的軍事和財政權力,從而引發中央權威的相對削弱。 第二部分:自強與守舊的殊死較量 四、洋務運動的內在矛盾:器物層麵的狂熱 洋務運動是本書探討的第二個核心階段。我們不將此視為簡單的“學習西方技術”,而是將其視為一場充滿張力的內部博弈。從福州船政局的創辦到江南製造總局的運作,我們詳細考察瞭技術引進的低效率、管理人纔的匱乏以及與傳統文官體製的摩擦。重點剖析瞭李鴻章、左宗棠等實乾傢在推進改革時,如何不斷受到保守派的掣肘,以及他們如何在“師夷長技以製夷”的口號下,小心翼翼地維護儒傢意識形態的權威。 五、體製的僵化與士大夫階層的掙紮 光緒年間的“清流黨”的興起與消亡,是探討體製內改革阻力的絕佳樣本。本書描繪瞭這批受過傳統教育、懷抱愛國熱情的官員,如何試圖通過彈劾貪腐、反對“過激”變法來“挽救”王朝。他們的失敗,標誌著體製內既得利益集團對任何觸及根基的改革的本能排斥。 六、甲午的潰敗與製度的“休剋療法” 甲午戰爭被視為中國近代史的轉摺點。本書通過對北洋水師的財政管理、軍械采購鏈條以及海軍高層政治鬥爭的細緻梳理,揭示瞭技術上的先進(如鐵甲艦)如何被管理上的腐敗和體製上的僵化所抵消。戰爭的慘敗不僅讓中國失去瞭宗主國地位,更徹底動搖瞭洋務運動所依賴的“中體西用”理論的閤理性。 第三部分:百日維新與末世的躁動 七、戊戌變法的理想主義與權力真空 甲午戰後的民族危機催生瞭維新變法運動。本書著重分析瞭康有為、梁啓超等知識分子如何通過“公車上書”將改革議題推嚮政治前颱。我們詳細還原瞭光緒皇帝在變法過程中所展現齣的決心與局限,以及袁世凱在曆史關鍵時刻的政治選擇。變法失敗的根本原因,在於改革力量未能有效整閤地方實力派與掌握軍權的關鍵人物,最終淪為一場“孤立的宮廷政變”。 八、庚子國難:帝國主義的集體圍剿 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被置於全球反帝情緒高漲與地方社會結構崩潰的雙重背景下考察。本書詳述瞭義和團從地方性的反教組織如何被引入京畿,以及朝廷內部對於“剿撫”政策的嚴重分裂。八國聯軍的進逼,迫使清廷在外交上采取瞭前所未有的屈從姿態。對《辛醜條約》的分析,側重於其對中國財政主權和地方行政權力的係統性剝奪,標誌著帝國在國際舞颱上的徹底淪喪。 九、預備立憲的“慢動作”與革命的醞釀 清政府在庚子事變後被迫啓動的“預備立憲”,被視作一種拖延策略。本書分析瞭清廷在中央和地方權力分配上的保守態度,例如“皇族內閣”的設立,如何讓立憲派(原有的溫和改革力量)徹底失望。這種失望,為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提供瞭迅速擴張的土壤。我們描繪瞭不同派係(留日學生、會黨、新軍中的傾嚮)如何在辛亥革命前夕,構建起復雜的聯盟與反抗網絡。 十、新軍的崛起與帝國的終局 本書的收尾部分聚焦於新式軍隊的政治覺醒。新軍是清廷自強運動的産物,但他們卻成為瞭埋葬舊製度的掘墓人。通過對湖北新軍中革命思想傳播的案例研究,我們可以看到,當國傢權力結構完全瓦解,缺乏深厚意識形態基礎的政權,如何在一聲槍響(武昌起義)後迅速土崩瓦解。 結論:曆史的必然與選擇的代價 本書總結瞭晚清數十年間,無數仁人誌士在“救亡圖存”的道路上所做的艱難抉擇,以及這些抉擇如何被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外部勢力的乾預以及自身決策的失誤所裹挾,最終導嚮瞭一個帝國的終結。這是一個關於權力、理想、腐朽與變革的宏大敘事,旨在提供一個理解中國近代轉型的復雜多維度的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體驗簡直是一場智力上的馬拉鬆,作者似乎並不滿足於停留在史實錶麵的陳述,而是深入到曆史人物的內在世界進行挖掘。結構上的設計非常巧妙,章節之間的過渡如同精密的鍾錶齒輪咬閤,緊密而富有邏輯性。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處理那些關鍵轉摺點時,所采用的對比論證手法——比如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記錄進行交叉比對,這使得原本模糊不清的曆史事件多瞭一層透明度。這種跨文化的視角,為我們理解一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心理提供瞭全新的參照框架。盡管我正在評價的這本書的重點聚焦於一個特定的人物群體,但可以預見,作者在構建曆史氛圍和環境渲染上的功力,足以支撐起對任何復雜曆史核心人物的深刻剖析。它要求讀者保持高度的專注力,但迴報是豐厚的認知升級。

评分

這部關於近代中國曆史的著作,視角獨特,文筆細膩,讀來令人耳目一新。作者似乎花費瞭大量心力去搜集和梳理那些鮮為人知的史料,使得書中描繪的場景和人物躍然紙上,仿佛能讓人穿越時空,親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尤其是在對復雜政治局勢的分析上,作者展現齣極高的洞察力,能夠穿透錶象,直抵事件的核心動機。雖然我尚未深入閱讀您提到的特定書籍,但僅從這部作品的整體風格來看,它無疑是一部嚴肅而深刻的學術探究,對於理解晚清的權力結構及其背後的文化張力,提供瞭寶貴的參照係。作者對於細節的把握近乎苛刻,無論是官場上的微妙互動,還是民間社會潛流的暗湧,都被描繪得一絲不苟,這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感染力。整體而言,這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並且能夠引發深度思考的佳作。

评分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實在令人嘆服,它既有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又不失文學作品的流暢與優美。作者在敘述復雜的政治博弈時,總能找到一個絕佳的切入點,將宏大敘事與微觀細節完美融閤,使得那些高高在上的權力中心,也變得可感可觸。我尤其注意到作者在選取原始資料時的獨到眼光,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奏摺、傢書或外國使節的往來信函,在作者的筆下被賦予瞭新的生命和解讀的維度。這不僅僅是對史料的簡單整理,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價值重估。整體來看,這本書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對曆史細節的執著,以及對復雜人性進行多角度審視的勇氣。它拒絕簡單化的標簽,緻力於呈現曆史的渾厚與多義性。

评分

這部作品的格局非常開闊,它似乎試圖跳脫齣傳統的民族史觀的桎梏,以一種更加全球化和比較性的視野來審視那段動蕩的歲月。作者在描述社會變遷和文化衝突時所采用的語言,極富畫麵感和衝擊力,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響。我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敏感的曆史人物時所錶現齣的專業剋製,既不肆意褒揚,也不妄加詆毀,而是著力於還原其所處的時代壓力和個人選擇的局限性。這種平衡的藝術在曆史寫作中尤為難得。從這本書所呈現齣的對時代氛圍的精準捕捉能力來看,它顯然是一部深度紮根於史料,同時又敢於進行大膽闡釋的優秀著作。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在曆史的巨變麵前,個體是如何被塑造,又是如何試圖反作用於曆史進程的。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其老道,開篇便以一種近乎電影濛太奇的手法,將讀者迅速拉入一個充滿矛盾與張力的曆史語境之中。行文間,作者似乎並不急於給齣定論,而是通過一係列精心編排的側麵描寫和對比手法,讓曆史人物的復雜性自然地浮現齣來。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語言運用上的那種剋製與精準,它不同於那種煽情或過度渲染的筆法,而是用一種冷靜、甚至略帶疏離的觀察者姿態,去解構那些被傳統敘事所固化的形象。這種“去魅”的過程,讓人在閱讀時不斷地進行自我修正和曆史再認識。雖然具體到某個核心人物的形象塑造,我需要更仔細地研讀纔能形成完整認知,但從這本書展現齣的對曆史語境的精細重構能力來看,它無疑是一部高質量的非虛構作品。它成功地構建瞭一個可信的、多維度的曆史劇場。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老照片,很喜欢的一套书。

评分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1852年入宫,赐号兰贵人(清史稿记载懿贵人),次年晋封懿嫔;1856年生皇长子爱新觉罗·载淳(同治帝),晋封懿妃,次年晋封懿贵妃;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11月14日,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在晚清官方文献中,时常见到“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皇太后”的称号,这是慈禧太后生前所得的徽号和尊号。她死后又有谥号。慈禧太后获得尊号的时间是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皇帝奕詝死亡,其子载淳继位,与皇后同时被尊为皇太后。实行垂帘听政后,于同治元年(1862年)上徽号曰“慈禧”。此后,于同治十一年(1872年)十月,因载淳大婚,加上徽号“端佑”二字。次年二月,因载淳亲政又加上“康颐”二字。到光绪二年(1876年)七月,以新君即位,两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连同前次给两太后各上徽号四字,慈禧之四字为“昭豫庄诚”。光绪十五年(1889年)二月,因光绪帝载湉大婚及归政,加上“寿恭”二字。三月,因载湉亲政,又加上“钦献”二字。光绪二十年(1894年)八月,因慈禧将届六旬寿辰,又加上“崇熙”二字。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载湉病死,溥仪继位,慈禧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旋即死亡。于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六日上尊谥,决定原徽号之十六字不动,按例,前加“孝钦”后加“配天兴圣显皇后”为谥号。其全称为“孝钦慈禧端人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清朝各代皇后(太后谥号亦为皇后)的谥号全称大都为十九字。有的还少,如慈安太后只有十七字。独慈禧太后有二十五字,其生前权力大过清朝任何太后,死后的谥号之长亦独居首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