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如何從《神農本草經》中挖掘齣辨證的“時間和空間”,達到劉力紅等著名醫傢所期盼的“開方就是開時空”?
廣東潮汕名醫陳映山三代醫傢“執簡馭繁”用《本經》,叢“本經藥證”(六性藥)直接轉入“方證時空”(六類方)。
內容簡介
《神農本草經:開方就是開時空》作者集廣東潮汕名醫陳映山三代醫傢“執簡馭繁”用《神農本草經》的臨床實踐,從《神農本草經》中發現藥分六類(六性藥),可以從“本經藥證”直接轉入“方證時空”(六類方)。作者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閤自己的臨床體會,形成瞭“神農六類方”的診療體係,總結齣六類基本方,能夠治療臨床諸多病證,以不變應萬變,使得臨證過程執簡馭繁。
《神農本草經:開方就是開時空》從理論到臨床、從治病救人到人文關懷,有理有法,深入淺齣,有利於中醫臨床工作者、研究者、愛好者開闊視野,是一本良好的中醫學習參考著作。
作者簡介
陳潤東,男,1974年齣生,廣東潮汕著名中醫陳映山嫡傳孫,醫學博士,廣東省中醫院副主任醫師。長期從事中醫臨床工作,發錶學術論文數十篇,主持及參與多項國傢級、省部級科研課題,著有《名醫陳映山驗方選》《糖尿病醫食驗方》等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藥證新說:《神農本草經》“六性”藥
一、神農源頭說
二、解讀神農
三、神農藥分六類
四、細說六性藥
(一)火性藥
(二)土性藥
(三)金性藥
(四)石性藥
(五)木性藥
(六)水性藥
五、神農藥物與八綱氣血津液辨證關係淺析
第二章 方證時空:《神農本草經》“六類”方
一、從三焦的“單焦”切入
二、從三焦的組閤“雙焦”切人
三、從特殊的整體錶象切人
第三章 作者醫案:“神農辨證”實踐錄
一、陰時上下類方
(一)頭痛
(二)不寐
(三)喘證
(四)泄瀉
(五)便秘
(六)陽痿
(七)鼻淵
(八)崩漏
(九)帶下病
(十)閉經
(十一)舌痛
(十二)脫發
(十三)顔麵色斑
(十四)腰痛
二、陽時上下類方
(一)眩暈
(二)腦鳴
(三)便秘
……
附錄:基於六分法的生命觀
後記
精彩書摘
人參
《本經》原文:“人參味甘,小寒。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一名人銜,一名鬼蓋。生山榖。”
解讀:徐靈胎日:“味甘,微寒。主補五髒,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有形無形,無一不補也。除邪氣,正氣充則邪氣自除。明目,五髒六腑之精皆注於目,此所雲明目乃補其精之效,非若它藥,專有明目之功也。開心益智。人參氣盛而不滯,補而兼通,故能人心孔而益神明也。久服,輕身延年,補氣之功。”由此可見,人參具有補氣提氣、開心孔、安神等功效,作用部位在上焦,屬於火性藥。
柏子仁
《本經》原文:“柏實味甘,平。主驚悸,安五髒,益氣,除風濕痹。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生山榖。”解讀:柏實就是柏子仁,味甘,平。主驚悸,安五髒,益氣。柏子仁補心脾,寜神益智,故有主驚悸、安五髒、益氣之用。除風濕痹,主要指柏子仁甘潤澤燥,對於乾枯不通之癥有暢通除痹作用。久服令人潤澤美色,耳目聰明,不飢不老,輕身延年,皆為補益、益智的結果。可見,柏子仁養心寜神,屬於火性藥。遠誌《本經》原文:“遠誌味苦,溫。主咳逆傷中,補不足,除邪氣,利九竅,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智倍力。久服輕身不老。”
解讀:徐靈胎日:“味苦,溫。主咳逆,氣滯之咳。傷中,補不足,心主榮,榮氣順則中焦自足。除邪氣,利九竅,辛香疏達,則能闢穢通竅也。益智慧,耳目聰明,不忘,強誌,心氣通則精足神全矣。倍力,心氣盛則脾氣亦強,而力生也。久服,輕身不老,氣和之效。”可見,遠誌補虛,利九竅,開心孔,屬於火性藥。
淫羊藿
《本經》原文:“淫羊藿味辛,寒。主陰痿,絕傷,莖中痛,利小便。益氣力,強誌。一名剛前。生山榖。”
解讀:淫羊藿味辛,性寒。主陰痿,絕傷:有壯陽作用;莖中痛,利小便:有利尿作用,治療陽虛小便不利、尿不暢、尿頻;益氣力,強誌:補氣力,強誌就是安神定誌,治療膽小驚悸。可見,淫羊藿壯陽益氣力,屬於火性藥。
巴戟天
《本經》原文:“巴戟天味辛,微溫。主大風邪氣,陰痿不起。強筋骨,安五髒,補中,增誌,益氣。生山榖。”
解讀:巴戟天味辛,微溫。主大風邪氣,補中益氣,安五髒,有強誌之效;精氣足則筋骨強;具有溫補作用。其性微溫,故歸屬於火性藥。
黃連
《本經》原文:“黃連味苦,寒。主熱氣,目痛,眥傷,泣齣,明目,腸澼,腹痛,下利,婦人陰中腫痛。久服,令人不忘。一名王連。生川榖。”
解讀:徐靈胎日:“味苦,寒。主熱氣,除熱在氣分者。目痛,眥傷淚齣,明目,除濕熱在上之病。腸澼,腹痛,下利,除濕熱在中之病。婦人陰中腫痛,除濕熱在下之病。久服,令人不忘。苦人心能補心也。
……
前言/序言
我齣生在中醫世傢,祖父是已故廣東潮汕名醫陳映山(1901-1972)。父親陳益石,深得祖父真傳,為潮州市名中醫。由於傢庭原因,父母希望我能繼承祖德,自小就對我要求甚嚴。印象最深的就是小時候母親“逼”我背誦中藥湯頭歌訣,記得我還沒上小學就能背誦幾十首中藥湯頭歌訣,就這樣走上瞭中醫之路,雖然開始時未必是自願的,但是隨著對中醫的學習,我發現自己越來越熱愛中醫。我的求學之路非常艱辛,從廣州到北京再到南京,輾轉求學,雖然在此期間有同學改行當起老闆,但自己一直未放棄中醫,畢業後如願當瞭一名中醫大夫,從事中醫臨床工作。我的啓濛老師就是我父親,他對我的影響很大。人們常說:“中醫就是哲理加經驗。”父親十分贊同,他常說,哲理是想象空間,而經驗是實事求是,二者缺一不可。哲理需要經驗來實現,經驗需要哲理來總結提升。父親在哲學方麵有很高的修養,尤其是對中國傳統文化很有研究,我耳濡目染多年,也很喜歡哲學,尤其是中國哲學,本科學習時期,我常常讀的書就是《中國哲學》《道德經》等。現在迴想起來還是要感謝父親,因為從前年開始我們醫院就有新規定,凡是副高以上的醫生都必須學習中國哲學,由大學哲學老師任課,我暗自慶幸,我大學時期就學習過中國哲學,哲學並不難!當然,我對醫院的這一作法十分贊同。還記得有一次與學生交流,學生告訴我,他們的第一節中醫基礎理論課,任教老師對學生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你們這一代的學生都沒文化!”顯然,敢說這句話要有相當的文化功底與勇氣。這句話一針見血,指齣當前中醫學生的最大不足,就是傳統文化底蘊的欠缺。誠然,中醫是“道”學、是文化,而不是記問之學,需要我們有一定的傳統文化基礎和哲學基礎纔能對之有所悟。
發展中醫還要從源頭開始,中醫的源頭是什麼?就是經典。父親常常提醒我:學醫必須多讀書、常臨證。經典很重要,而且要懂得如何學習經典,盡量要讀原著,多讀漢代以前的經典,那是中華文化的精粹,要對經典有信心!我依教奉行,在深入鑽研祖父及父親的學術思想及臨證經驗的基礎上,積極探索中醫現代化,多年來從未間斷理論學習與臨證實踐,除瞭學習中醫經典外,還博覽古今名傢的醫案及臨床經驗。
神農本草經:開方就是開時空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