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的整體氣質是內斂而沉著的,色彩運用非常剋製,黑白灰的層次變化極為豐富,這使得作品本身的神韻得以充分彰顯,沒有多餘的視覺乾擾。翻閱時,我發現它在對作品的考證和注釋上下瞭極大的功夫,注釋詳盡且精準,對於作品的創作背景、鈐印考據都有著非常專業的闡述。這對於想要深入瞭解作品背後故事的研究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極大的便利。然而,相對來說,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門檻會稍高一些,大量的專業術語和對曆史細節的引用,需要一定的知識儲備纔能完全消化。不過,也正因如此,這本書纔顯得彌足珍貴,它不是快餐式的入門讀物,而是值得反復研讀的深度學術參考書。它的價值在於其對“真”與“美”的執著追求,而非僅僅停留在錶麵的技法模仿上。
评分初次翻閱這本厚厚的書法選集,立刻被其磅礴的氣勢所吸引。裝幀精美,紙張的手感也極佳,能感受到齣版方在選材上的用心。內容上,它似乎更側重於對某種特定時期或地域書風的深度挖掘,而非廣撒網式的包羅萬象。每一頁的排版都十分講究,留白的處理恰到好處,使得觀者能夠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在字裏行間那股強勁的生命力上。我尤其欣賞其中對一些相對冷門書傢作品的收錄,這無疑為我們這些書法愛好者提供瞭新的研究視角和審美體驗。那種筆畫中的金石氣與文人雅趣的完美融閤,著實讓人沉醉。雖然我期待能看到更多不同載體上的實踐案例,比如碑刻拓片與手劄的對照,但就目前呈現的這批精選佳作而言,其藝術價值和文獻參考價值都是毋庸置疑的。它不僅僅是一本供人臨摹的範本,更像是一部濃縮瞭特定時代精神的風骨教科書。
评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者,我必須說,這本書在選材的獨特性上給我帶來瞭驚喜。它似乎避開瞭那些被過度解讀和翻印的“明星”作品,轉而將聚光燈投射在那些雖不常現於世,但藝術成就極高的“遺珠”之上。這種策展的眼光,體現瞭編者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審美趣味。書中對某些手稿的微觀細節分析,比如筆鋒的提按、轉摺處的遲疑與果斷,描述得入木三分,極大地拓寬瞭我對綫條語言的認知。我甚至開始嘗試用它提供的視角去重新審視一些我以為已經非常熟悉的古代碑帖。如果說有什麼不足,那就是希望未來能增加一些關於書傢書寫工具(如筆毫的軟硬、紙張的吸水性)對最終效果影響的探討,這將使這本書的綜閤性更上一層樓。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一場視覺的盛宴,尤其是開本的選擇,拿在手中有一種恰到好處的重量感,讓人在使用時倍感莊重。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似乎在努力構建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通過精心挑選的若乾代錶性作品,讀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某種書寫傳統是如何被繼承、又如何被創新和突破的。每一組對比呈現的作品,都能引發我關於“繼承與創新”的深層思考。那種一氣嗬成的氣韻,那種對傳統筆法的精準把握,在當代許多浮躁的創作中是難得一見的。當然,我也注意到,部分作品的影像還原度似乎還有提升空間,個彆細節處的墨色暈染效果在印刷品中略顯平淡,也許是受限於底片或原件的年代久遠,但這不妨礙其整體的卓越品質。總而言之,這是一部極具品位的藝術品。
评分這本書帶給我的感受是震撼與寜靜的交織。震撼於那些大師們在看似隨性揮灑之下所蘊含的強大內在張力,寜靜則來源於長時間沉浸在這些精妙絕倫的墨跡之中所獲得的心靈淨化。它的編排邏輯非常清晰,似乎是按照某種內在的演變脈絡或主題劃分的,使得閱讀體驗流暢而富有節奏感。不同於那些純粹的“技法手冊”,這本書更像是一部關於“書寫者心性”的傳記。通過閱讀這些墨寶,我能感受到作者們在特定心境下所流露齣的真性情。我個人認為,如果能配上一份詳盡的作者生平簡介的附錄,或許能讓讀者在欣賞作品的同時,對書傢的人生軌跡有更立體的認知,從而更好地理解其藝術風格的形成,但即便沒有,這本書作為孤立的藝術典藏,其藝術水準也已是頂尖之作。
评分民国16年十一月(1927年11月6日),吴昌硕突患中风,十一月初六(1927年11月29日)病逝沪寓,享年84。1933年11月,迁葬于浙江余杭县塘栖附近超山报慈寺西侧山麓,墓地坐落于宋梅亭畔。墓门石柱上刻有沈淇泉(卫)所撰联语:"其人为金石家,沉酣到三代鼎彝,两京碑碣。此地傍玉潜故宅,环抱有几重山色,十里梅花。"鄣吴村有他的衣冠冢。西泠印社辟有吴昌硕纪念室。1984年,在递铺镇建吴昌硕纪念馆,1987年,修复其在鄣吴村的故居。吴昌硕的绘画、书法、篆刻作品集有《吴昌硕画集》《吴昌硕作品集》《苦铁碎金》《缶庐近墨》《吴苍石印谱》《缶庐印存》等,诗有《缶庐集》。吴昌硕有三子一女,次子吴涵、三子吴东迈均善篆刻书画。
评分不太理想,却少画作图片或简单介绍
评分吴昌硕,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不是上海人。是晚清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为“后海派”中的代表,是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8月1日,生于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一个读书人家。幼时随父读书,后就学于邻村私塾。10余岁时喜刻印章,其父加以指点,初入门径。咸丰十年(1860年)太平军与清军战于浙西,全家避乱于荒山野谷中,弟妹先后死于饥馑。后又与家人失散,替人做短工、打杂度日,先后在湖北、安徽等地流亡数年,21岁时回到家乡务农。耕作之余,苦读不辍。同时钻研篆刻书法。同治四年(1865)吴昌硕中秀才,曾任江苏省安东县(今涟水县)知县,仅一月即去,自刻“一月安东令”印记之。同治十一年(1872),他在安吉城内与吴兴施酒(季仙)结婚,浙江归安县(今属吴兴县)菱湖镇人。结婚后不久,为了谋生,也为了寻师访友,求艺术上的深造,他时常远离乡井经年不归。光绪八年(1882),他才把家眷接到苏州定居,后来又移居上海,来往于江、浙、沪之间,阅历代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字画,眼界大开。
评分章草:章草又称“古草”、“隶草”。章草兴于西汉,是隶书的变体,历来有种种说法。一说是汉元帝(刘奭)时黄门令史游所作,称为《急就章》一说为汉章帝(刘炟)喜欢杜度写的隶草,叫他上奏时使用这种书体,故名“章草”;还有一种说法是三国魏文帝曹丕时,通用这种草书体写奏章,故名。另外,东汉赵壹《非草书》说:“盖秦之末,刑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从这段文字中可得知,章草或隶草的产生,又可追溯到秦末或秦汉之际,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为了实用的“急速”。 作者简介 赵岩峻(原名赵延岑),1937年生,山西省临汾市人,现任国际名家书画院副院长、客座教授、中华诗书画研究会副主席、山西尚韬书画院院长、中国江都书画院名誉院长、《中国艺术家》(香港)画报社理事会理事,北方少儿书画协会副会长,南大文化艺术教育学院教授。曾任山西省书法协会理事,太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作品多次在全国性的书展中获奖,并在香港、台湾、新加坡、日本、美国等地区展出。艺术成就和作品曾多次发表于《书法报》《中国书画报》《山西政协报》《中国艺术报》《山西经济日报》《人民代表报》《艺术方园》《临汾日报》《太原日报》《生活晨报》《太原晚报》《老友报》等报刊。同时还被岳飞纪念馆、贺龙纪念馆、黄陵博物馆、中国戏剧博物馆、李白碑林等收藏。所编著的书法系列丛书《楷书书法入门》《行书书法入门》《草书书法入门》《隶书书法入门》等,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养生书法集》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2009年被评为“山西省最受城乡群众好评的十大书法家”。艺术成就入编《中国当代文学艺术新闻人才传集》《中国当代书画精品集》《中国摄影家大词典》等,并在《卫俊秀书法选》《当代书画家精英大典》《中国名人大型史册——书画卷》《当代校园书画艺术人才大典》等十余种书画集中担任编委、特邀编委和副主编。由于在书法教学上有突出成就,连续十余年被评为全国书法教育特别贡献奖和特等金奖,并获得“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称号。 目录草书概说
评分《书谱》的基本笔画及写法
评分不太理想,却少画作图片或简单介绍
评分吴昌硕(1844.8.1 —1927.11.29),男,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等,汉族,浙江安吉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评分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声名大振,公推艺坛泰斗,成为“后海派”艺术的开山代表、近代中国艺坛承前启后的一代巨匠。二十二年被举为安东(今江苏省连水县)县令,到任一个月便辞官南归。三十年夏季,与篆刻家叶为铭、丁仁、吴金培、王等人聚于杭州西湖人倚楼,探讨篆刻治印艺术,1913杭州西泠印社正式成立,吴昌硕被推为首任社长,艺名益扬。七十岁后又署大聋。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