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蔣百裏 楊傑捲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蔣百裏 楊傑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皮明勇,侯昂妤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18718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855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近代思想家文库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26
字数:553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國近代思想傢文庫:蔣百裏 楊傑捲》為蔣百裏、楊傑二人閤捲。
  “蔣百裏捲”圍繞其軍事思想和國防理論這一主綫,完整收錄其代錶作《國防論》,摘錄《孫子淺說》、《裁兵計畫書》、《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另收《如何是義務民兵製?》、《速決與持久》等論文。其著述充分顯示齣他注重融閤中國傳統兵學和西方軍事理論,深入研究對日作戰問題,特彆是在國防理論方麵倡導“總體戰”,在戰略思想方麵提齣“持久戰”,令人印象深刻。
  “楊傑捲”選錄其代錶作《國防新論》及《孫武子》、《軍事與國防》等著作,另收《現代戰爭的特徵》、《戰爭與文化》、《人民的國防》、《日寇失敗的規律》等論文。其思想精華集中在《國防新論》和相關論文中,充分體現他以救亡圖存為己任的愛國情懷。其對現代戰爭是全體性國力戰思想的闡述,以及提齣的“國防結晶體”和“人民的國防”等,是其思想亮點和理論創新點。

作者簡介

蔣百裏(1882—1938),名方震,浙江杭州人。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後赴德國研習軍事。曆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追贈陸軍上將軍銜。在民國時期被謄為“天生兵學傢”、“兵學泰鬥”、“軍事學之父”,並與楊傑閤享“北蔣南楊”之美謄。代錶作為《國防論》,另有《孫子淺說》、《軍事常識》、《裁兵計畫書》、《新兵製與新兵法》、《蔣百裏抗戰論文集》和《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等。
楊傑(1889—1949),字耿光,雲南大理人。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中央陸軍大學校長,兼任國民政府國防設計委員會國防軍備專門委員會委員等職。陸軍上將軍銜。國同情共産黨,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被國民黨特務暗殺。他長期緻力於國防問題和軍事理論研究,代錶作為《國防新論》,另有《孫武子》、《軍事與國防》等。兼具軍事理論傢、軍事指揮傢、軍事教育傢、傑齣愛國民主人士多種身份。

內頁插圖

目錄

導言
蔣百裏捲
孫子淺說
緒言
計篇 第一論軍政與主德之關係
作戰篇 第二論軍政與財政之關係
謀攻篇 第三論軍政與外交之關係
形篇 第四論軍政與內政之關係
勢篇 第五論奇正之妙用
虛實篇 第六論虛實之至理
軍爭篇 第七論普通戰爭之方略
九變篇 第八論臨機應變之方略
行軍篇 第九論行軍之計畫
地形篇 第十論戰鬥開始之計畫
九地篇 第十一論戰鬥得勝深入敵境之計畫
火攻篇 第十二論火攻之計畫
用間篇 第十三論妙算之作用
裁兵計畫書
第一編
第二編
第三編附錄
裁兵餘意
國防論
第一篇 國防經濟學
第二篇 最近世界之國防趨勢
第三篇 從曆史上解釋國防經濟學之基本原則
第四篇 二十年前之國防論
第五篇 十五年前之國防論
第六篇 中國國防論之始祖
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
緒言
一、幾個自然條件
二、幾段曆史事跡
三、明治大帝
四、歐戰
五、固有的裂痕
六、軍人思想之變遷
一、精神上的弱點
一一、黃金時代過去瞭
一二、結論物與人
這本書的故事
文章
德國敗戰之諸因
中國之新生命
如何是義務民兵製?
蔡鬆坡《軍事計畫》跋
考察義國空軍建設之順序與意見
速決與持久
抗戰的基本觀念
抗戰一年之前因與後果
參謀官之品格問題
“知”與“能”
半年計劃與十年計劃
蔣百裏先生的最後意見
蔣百裏年譜簡編
楊傑捲
國防新論
第一篇 戰爭與國防
第二篇 近代國防的型式及其組織
第三篇 如何建設中國國防
孫武子
第二章 孫子的戰爭思想
第三章 孫子的國防思想
第四章 孫子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 孫子的外交思想
第六章 孫子的經濟思想
第九章 總結
軍事與國防
第一章 總論
第二章 現代的國防
第三章 國防建設的方法
第四章 國防政策的決定
第八章 結論
文章
現代戰爭的特徵
戰爭與文化
國防建設與建立現代化軍備
人民的國防
西北與國防
重工業與國防
日寇失敗的規律
怎樣研究軍事學
楊傑年譜簡編

精彩書摘

  作戰篇第二 論軍政與財政之關係
  (王皙曰:計以知勝,然後與戰,而具軍費猶不可以久也。)
  此一篇,論軍政與財政之關係。凡作戰之道,宜速不宜久。故以“久”字為全篇之眼目,治軍者所當深戒也。宜分四節讀之。自篇首至“其用戰也勝”為第一節,論軍之編製及餉需也。自“久則鈍兵挫銳”至“十去其六”為第二節,論軍久則財匱也。自“故智將”至“益強”為第三節,論軍勝則可以得敵之財,而節省己之財也。末則大書特書曰:兵貴勝,不貴久,民命所關,國傢安危之所係也。故曰:此一篇論軍政與財政之密切關係,不可不慎也。
  謀攻篇第三 論軍政與外交之關係
  (王皙曰:謀攻敵之利害,當全策以取之,不銳於伐兵攻城也。)
  此一篇,論軍政與外交之關係。軍政者,外交之後盾;而外交者,軍政之眼目也。以“知彼知己”四字為全篇之歸宿。知己者,軍政也;知彼者,外交也。五軍政,不可以談外交;無外交,亦不能定軍政之標準也。全篇宜分為六節讀之。第一節,自首至“善之善者也”,論謀攻之本源。軍政修,自然無外患,此謀攻之根本問題也。第二節,自“上兵伐謀”至“攻之災”,論謀攻之巧拙,均視乎外交,外交得則軍政得,外交失則軍政失也。第三節,自“善用兵者”至“大敵之擒也”,論謀攻之利害方法,悉以外交為眼目也。第四節,自“夫將者”至“亂軍引勝”,論不知謀攻之要旨,則外交失敗,而諸侯之師至矣。第五節,自“知勝有五”至“知勝之道”,實以外交之眼光心力定軍政之因革損益也。第六節,大聲疾呼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以見謀攻之要旨,其本源實係乎外交。此全篇之大旨也。
  形篇第四 論軍政與內政之關係
  (杜牧曰:因形見情,無形者情密,有形者情疏;密則勝,疏則敗也。)
  此一篇論軍政與內政之關係,以修道保法為一篇之主腦。其以形名篇者,有有形之軍政,有無形之軍政.有形之軍政,即兵器、戰備、營陣、要塞之類是也;無形之軍政,即道與法是也。而道與法皆內政之主體,故曰此篇為軍政與內政之關係也。宜分四節讀之。第一節,自首至“不可為”,論軍政當以修道保法為不可勝之形,此所謂無形之軍政也。第二節,自“不可勝者守也”至“全勝也”,論有形之軍政,無論攻守,苟能修道保法,均可以全勝也。第三節,自“見勝不過”至“而後求勝”,論無形之軍政,在乎勝易勝之敵,在乎勝已敗之敵也。所謂“先勝後求戰”者,此也。第四節,自“善用兵者”至末,始將修道保法揭齣,以見無形之軍政,全係乎內政也。
  ……

前言/序言

  導言
  一
  蔣百裏(1882—1938),名方震,以字行,晚年號澹寜,浙江杭州府海寜州硤石鎮人。中國近代軍事理論傢、軍事教育傢,國民黨高級軍事顧問。在近代有“天生兵學傢”、“兵學泰鬥”、“軍事學之父”、“中國現代兵學開山祖”之稱,又與楊傑閤享“北蔣南楊”之美譽。1901年留學日本,4年後以全校之冠畢業於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步兵科。1906年赴德國研習軍事。1912年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1938年5月起代理陸軍大學校長,11月,病逝於任上。追贈陸軍上將軍銜。
  蔣百裏博古通今,學貫中西,以其卓越的軍事理論和軍事教育成就聞名於世。他精通日、德、英、法四種外文,熱切關注歐美和日本軍事新技術、新理論、新製度,及時將相關書籍譯齣,在國內進行廣泛傳播和普及。他在中國傳統兵學和西方軍事理論之間進行溝通、融閤,最終在古今中西之間構建起中國近代軍事理論。他既注重對現實的應對,又緻力於理論上的超越;既飽含民族熱情,又富於科學理性。其主要著述有《孫子淺說》、《軍事常識》、《裁兵計畫書》、《國防論》、《新兵製與新兵法》、《蔣百裏抗戰論集》和《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硏究》等。代錶作為《國防論》。其代錶性學術觀點是,在國防理論方麵提齣“總體戰”,在戰略思想方麵提齣對抗日“持久戰”。
  (一)融閤與超越:構建中國近代軍事學
  蔣百裏的突齣貢獻在於大量介紹近代西方軍事理論,傳播加強國防建設、抵禦外來侵略的思想。20世紀前30年,中國軍事學正處於新舊轉軌之際,國人所瞭解的西方軍事學還隻限於軍事技術的某些方麵,對軍事學術、軍事理論、軍事思想的研究還極薄弱。蔣百裏緻力於改變這種情況,在《孫子新釋》、《孫子淺說》等著作中,開始以“六經注我”、“我注六經”的解讀方式,溝通中國與西方的軍事學。其所著《軍事常識》、《國防論》等軍事論著,則更加注重對西方軍事科學與軍事理論的翻譯和介紹,推動瞭西方軍事科學知識的傳播普及,拓寬瞭中國近代軍事學研究的新領域,推動它從融閤、傳播走嚮構建和超越。
  蔣百裏的《孫子新釋》改變瞭宋元明清以來以校釋為主的孫子學研究傳統,不再過多地對原文進行校訂和釋義,轉而注重對孫子思想原則的現代闡述。他大量引證戰史和中西軍事學理論,一方麵印證孫子的思想,另一方麵發揮孫子的兵學原理,開創瞭一種新的模式。在《孫子新釋》中,他所引用的西方軍事著作就有剋勞塞維茨的《大戰學理》(即《戰爭論》)、毛奇的《普法戰史》和《普奧戰史》,以及布魯梅的《戰略論》,並將這些軍事論著的觀點與《孫子》細加比較,緻力於融會中西軍事學說。
  為瞭把握東西方軍事理論的精髓,蔣百裏在對《孫子》的解讀中,常常以西方多種軍事理論觀點進行比較研究,體現齣廣闊的學術視野。比如,他在“兵者,國之大事”後,附注毛奇和剋勞塞維茨對於戰爭的見解,然後評論道:“兵之下即直接以‘國’字,則為《孫子》全書精神之所在,而毛奇之力闢個人欲望之說(指毛奇認為現代戰爭已經超齣個人欲望成為國傢之事——編者注),伯盧麥之一則曰國民,再則曰國傢之目的,皆若為其(指《孫子》的‘兵者,國之大事’——編者注)批注矣,豈不異哉?”他還比較瞭多傢關於戰爭的定義,擇其精要而采之。毛奇的《普法戰史》對戰爭的定義是:“今日之戰爭,國傢之事,國民全體皆從事之,無一人一族可以幸免者。”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對戰爭的定義是:“戰爭者,國傢於政略上欲屈敵之誌以從我,不得已而所用之威力手段也。”布魯梅的《戰略論》對戰爭的解釋是:“國民以欲遂行其國傢之目的故,所用之威力行為,名曰戰爭。”他認為,三條注釋中剋勞塞維茨的解釋最深刻明確,故采用這一條來注釋戰爭。他說:“戰爭為政略衝突之結果,是為近世戰之特性。”並舉例說明1904年的日俄戰爭、1914年爆發的第一次世界大戰,都是日俄和德英等國之間政略衝突的結果。
  參見蔣百裏:《孫子新釋》,第六篇,中國國防論之始祖。
  從蔣百裏的軍事學術曆程看,無論是清末傾慕鼓吹軍國主義,還是北洋時期對國民自衛和義務兵役製度的提倡,以及20世紀30年代以後對國防理論的創建,都非常注重對西方戰史戰例、軍事學說的引介和研究。這貫穿於他的整個軍事學術活動,也成為他軍事思想不斷創新發展的重要動力。他對西方軍事理論和軍事科學的介紹,打破瞭自晚清以來中國軍事學模仿日本和德國軍事技術和軍事體製的格局。自18、19世紀以來,法國、英國、美國、瑞士、意大利都形成瞭自己的軍事理論和軍事特色,世界軍事科學開始瞭飛速發展。如果僅僅把眼光局限於日本與德國,難免狹隘,也不利於瞭解整個世界軍事科學發展的趨勢和其他國傢先進的軍事科學理論。蔣百裏雖然在日本和德國學習軍事,但他的關注範圍並不囿於日、德,而是綜閤分析和研究世界上各種先進的軍事理論與軍事學說,博采所長,為我所用地介紹瞭法國軍事傢的理論與著述,介紹瞭瑞士和美國的義務兵役製,也介紹瞭意大利的空戰理論。他根據普法戰爭的具體實際指齣,普魯士的傭兵製是最不經濟的,而拿破侖的徵兵製是最經濟的,從而得齣卻隆霍斯脫確定的“義務兵役製”勢在必行的結論。
  蔣百裏注重揭示中國傳統兵學與西方近代軍事理論能夠相融相通的基本精神和根本原理。約米尼說:“戰爭似乎與一韆種因素有關。”軍事學確實關係到大量復雜因素,但其中又蘊涵著最基本的可以把握住的因素。在蔣百裏看來,《孫子》與西方近現代軍事理論著作有最基本的相通之處,這就是它們都基於或符閤科學精神。“即可見《孫子》之所謂天者,決非如尋常談兵者之神秘說。”
  “後人乃有以孤虛旺相等說解天字,而兵學遂入神秘一門。神秘之說興,而兵學晦矣。”
  蔣百裏:《孫子新釋》,第六篇,中國國防論之始祖。這就為中國傳統兵學接受西方影響、實現自身近代化找到瞭內在的必然性。
  這種“以《孫子》原著十三篇為經,以東西洋之現代軍事學為緯,冶於一爐,但仍以關於《孫子》之原則為主”
  吳鶴雲:《孫子兵法新檢討》,凡例,上饒,戰地圖書齣版社,1940。的新模式,正是近代中國軍事學創新發展的重要取嚮,使得中國傳統兵學在“溫故”中得到西方軍事學之“新”。對此,民國時期兵學研究者陳啓天曾給予中肯的評價。他說:“民國初元,蔣方震首以現代兵學為《孫子》作新釋,雖惜其書僅成第一篇,然從此為研究《孫子》者開一新途徑,功殊不鮮。近年注釋《孫子》之作,漸能溫故知新者,殆多由蔣方震啓之耳。”
  陳啓天:《孫子兵法校釋》,自序,上海,中華書局,1944。另一研究者陳華元也提到,蔣百裏是“僞《司馬法》著者、李靖、唐太宗後第四個真正明瞭《孫子》的人。……他的零散的偶然提到的說法均顯露齣真諦的所在,曾予本書以極大的暗示與助力。”
  陳華元:《孫子新詮》,序,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特彆值得強調的是,蔣百裏在融閤古今中西的基礎上,著力構建中國的近代軍事學。中國近代構建“獨自兵學”的努力實際上自徐建寅在清末撰著《兵學新書》就已開始。但那時傳入中國的西方軍事學多限於軍事技術和軍事訓練方麵,因此《兵學新書》隻吸收瞭西方軍事學中偏重技術的內容,不能算是完整的近代兵學。到瞭民國時期,隨著更多西方軍事學理論的輸入,經過與中國傳統兵學的比較和融閤之後,逐步具備瞭構建“獨自兵學”的條件。蔣百裏緊貼中國的國情,圍繞中國國防的性質、目標、基礎、道路等重大問題,把軍事、政治、經濟、人口、外交、曆史、文化、哲學、道德、心理、教育等各種要素引入國防領域,初步構建起中國近代國防理論。
  參見吳仰湘:《蔣百裏思想研究》,北京,人民齣版社,2012。
  他所撰寫的《軍事常識》體係較為完備,從形式到內容較為新穎,與此前眾多的注釋、匯輯、翻譯類兵書相比,給人耳目一新之感。《軍事常識》全書共八章,分彆從政略與戰略、國力與武力與兵力、義務兵役製、兵器、編製、教育和軍政管理等方麵,介紹西方各國、日本近代以來的軍事理論和最近的軍力情況,並結閤當時中國的國情加以論述。該書以其對西方近代軍事理論成果的全麵介紹、對西方軍事思想觀念的甄彆吸收和對中國軍隊與國防建設的基本原理以及相應的軍事製度所作的大緻符閤實際國情的完整規劃,改變瞭中國近代長期沒有自己的軍事理論著作的落後狀況,成為中國近代軍事理論的重要奠基著作。此後,他撰寫齣版《國防論》,進一步推動瞭中國近代軍事學的構建,確立瞭自己“近代軍事學的開山之祖”的學術地位。
  (二)倡導以自衛為目的、積極防禦的新國防觀
  蔣百裏認為,國防因敵而設,練兵因敵而強,無論是國防還是軍備都既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又要有鮮明的針對性。他在《政略與戰略》說:“無兵而求戰,是為至危;不求戰而治兵,其禍尤為不可收拾也。練兵將以求戰也,故先求敵而後練兵者,其兵強;先練兵而後求敵者,其兵弱。徵之以中外古今之事,而可信者焉。”
  蔣百裏:《國防論》,第四篇第一章,政略與戰略(敵與兵)論戰誌之確定。
  蔣百裏所處在的20世紀初年的中國,正是強敵入侵、風雨飄搖的時代,20世紀30年代日本全麵侵華,軍事和軍事傢站在瞭風口浪尖,承載著國傢民族的命運。作為有強烈民族熱情的軍事理論傢和戰略傢,蔣百裏一方麵從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屢遭列強侵略的曆史中深刻認識到國防的極端重要性,另一方麵以十分敏銳的眼光審視中國國傢安全環境,觀察可能齣現的威脅與挑戰。根據當時中國的國際環境和周邊軍事形勢,他判定中國的主要敵國是日本,明確指齣:“至於從中國現狀言,吾儕所最感危險者,即鄰近富於侵略性的國傢。”
  同上書,第五篇第二章,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他把日本作為中國的第一假想敵,錶現齣對日本侵略的高度警惕。早在1922年,他就預想敵從東北來,估計中國軍隊將與之“作戰於直隸平原”
  蔣百裏:《裁兵計畫書》,第二編第七章。。次年,他進一步預想,“將來對日作戰,津浦、平漢兩綫必然被敵軍占領,現代國防應以三陽為根據地,即洛陽、襄陽、衡陽”,估計日本侵略軍將蹂躪江淮平原乃至江南廣大地區。這一預言被後來事實證明非常準確。
  在應對外敵侵略方麵,蔣百裏在早年鼓吹過軍國主義,但稍後即轉而主張自衛國防。他認識到,戰爭是交戰雙方政略衝突的結果,政略是由國傢根本利益、基本國策決定的,“故政略定而戰略生焉,戰略定而軍隊生焉”
  蔣百裏:《軍事常識》,第一章。。他提齣,中國國防的基本方針,應當是實行“最適於自衛,最不適於侵略”的民兵製,“以自衛為根本原則,絕對排斥侵略主義”
  蔣百裏:《國防論》,第五篇第一章,裁兵與國防。,建設積極防禦型的國防。他宣布,中國絕不奉行侵略擴張政策,但會誓死自衛,抵抗侵略。強調國民當以全體互助之精神,保衛祖宗遺傳之疆土。“是土也,我衣於是,我食於是,我居於是,我祖宗之墳墓在焉,妻子之田園在焉。苟欲奪此土者,則是奪我生也,則犧牲其生命與之宣戰。”
  同上書,第五篇第二章,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
  (三)以總體性戰爭為核心的全體國防論
  在蔣百裏看來,國防的手段和工具曆來就多種多樣,國防問題從來就不是一個單純的軍事問題,國傢圖存之道已經發展到瞭幾乎無所不用的狀況。戰爭的基本發展趨勢是總體性特徵不斷強化,其作戰領域遠遠超齣武裝鬥爭,經濟、外交、文化、思想、心理等領域的作戰,都成為其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未來的戰爭不是‘軍隊打仗’,而是‘國民拼命’;不是一定短時間內的彼此衝突,而是長時間永久的彼此競走。”
  蔣百裏:《國防論》,第二篇第四章,張譯魯屯道夫《全民族戰爭論》序。準備和實施總體性戰爭(即全民族戰爭),是世界各國麵臨的基本任務和要求。一切現代國傢的國防雖然都以軍備為中心,但沒有一個國傢隻重軍事力量而不顧其他。因此,中國也必須建全體性國防,以全體性國防打贏總體性戰爭。
  實行全民皆兵,進行全國動員。蔣百裏認為,全體性國防首先就需要有強大的整體性國力。國力有三個元素,一為“人”,一為“物”,一為“組織”。他十分贊賞西方各國的全國皆戰、全民皆兵。“有事之日,皆能傾其全國之力以從事於戰爭,可謂極人間之能事矣。”
  同上書,第四篇第二章,國力與武力與兵力。他大力倡導“軍事生活與民事生活融成一片”的民兵製,要求在中國建立全民皆兵、寓兵於民的軍隊組織和國防製度,通過“即兵即民”製度實現軍隊與國民的密切結閤,使護國之義務由全體國民共同承擔,而不專責之於軍人。他認為,要實行全民皆兵,就必須高度重視發揮國防組織的作用,形成強有力的國防動員體係。國防組織發達,無錢可以有錢,無人可以變為有人;相反,有錢可以變為無錢,有人可以變為無人。他把建立健全的國防組織視為中國國防的首要問題,通過組織建設提高國防管理能力和水平、實施國傢總動員,藉此把各種物質與精神的資源組織起來,充分發揮它們的作用。他還認為,政體和製度堪稱國力綜閤體的“原動力”,應當大力改革政治,實行民主憲政和義務兵役製,使人民有參與政治之權利,也有保衛國傢之義務,充分調動全體國民的國防積極性。
  建立“既能吃飯,又能打仗”的國防製度。蔣百裏主張,在國防建設中要貫徹“生活條件和戰鬥條件一緻”的原則,使國防建設與國民經濟配閤一緻,實現協調發展。具體說來,就是使國防經費的投入嚮有利於國民産業的方嚮發展,把軍用和民用結閤起來,使“一個錢要發生二個以上的作用”
  同上書,導言第一種。,讓國防開支發揮齣最大效益。他認為,如果一塊錢在四萬萬人中轉一轉,這一塊錢就發生瞭四萬萬的作用,這樣一方麵可以帶動國傢經濟發展,另一方麵又可在一定程度上補救因國傢貧窮無力從事大規模國防建設的問題。在具體的國防經濟建設方麵,他不反對舉藉外債以加快重工業建設,但強調要立足本國,主要依靠自己的人力、物力、財力。同時,要掌握先進的軍事技術,重視新式武器的研製,爭取站在世界的先進行列。從中國經濟落後的狀況齣發,他還主張平時應把武器的研究與大量生産區彆開來,研究唯恐落後,製造唯恐爭先。糧食屬於重要的戰爭潛力要素,戰時的糧食充足供應對士氣有著極大的關係,對於中國這樣的人口稠密國傢,農業務須求自足。國力之大小與國防交通發達程度關係至為密切,提高中國國防力,必須下大力改善國防交通布局。
  加強國防教育,建立強大的“精神國防”。蔣百裏認為,無形的精神因素在戰爭中遠較有形的物質因素重要。“國力者,人力之集也。國力之要素,以國民之體力、智力、道德力為主,而道德力之左右於武力則尤大。”
  蔣百裏:《國防論》,第四篇,國力與武力與兵力。“二十世紀之國防責任,乃不在精練之兵,而在健全之民。”
  同上書,第五篇第二章,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他主張通過“文武閤一”的辦法提高國民與軍隊的素質,建議規定每個高中學生每年要接受兩個月的軍事訓練,隻有專門以上學校的畢業生纔有擔任軍官的資格,從而達到兵民相通、寓兵於民的目的。對於軍人,除進行軍紀教育和軍事知識教育外,還要特彆提倡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全軍一貫的愛國心。
  (四)以戰略持久為核心的對日作戰指導思想
  蔣百裏在判斷日本是中國的主要敵對國傢後,根據中日兩國的實際情況,提齣應當以戰略持久戰來指導對日戰爭。早在20世紀20年代初,他就明確提齣,一旦中日雙方爆發戰爭,“彼利急,我利緩;彼利閤,我利分;彼以攻,我以守。此自然之形勢而不可逆者也”
  同上書,第五篇第一章,裁兵與國防。。“我儕對敵人製勝之唯一方法,即是事事與之相反。彼利速戰,我恃之以久,使其疲弊。”
  同上書,第五篇第二章,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他反復強調,在這場持久戰中,中國人民“不打則已,打起來就得用拖的哲學”,“把敵人拖垮而後已”
  陶菊隱:《蔣百裏先生傳》,184頁,上海,中華書局,1948。。蔣百裏所謂的“拖”,就是對日采取持久消耗戰略。
  實行戰略上的縱深防禦,以空間換時間。蔣百裏強調,對日作戰“應以整個全體的局勢著眼”,無須太關注一城一地之得失,在兵力部署上應堅持縱深防禦,而不是采用一綫製,使其不能集中兵力對我大舉攻擊。“彼之武力中心在第一綫,我儕則置之第二綫,使其一時有力無處用。”
  蔣百裏:《國防論》,第五篇第二章,軍國主義之衰亡與中國。他在1923年提齣的決戰“三陽”,就是典型的縱深防禦。從地理上看,“三陽綫”大緻上是中國東部平原與西部山地的聯結地帶,按他的設想,隻要固守此綫,便能立足山川縱橫、資源豐富的西部地區,與敵人展開持久消耗戰。而敵人將在此綫以東地區被迫分散,遭受損耗。蔣百裏提齣的持久戰及“三陽綫”決戰的理論和構想,對蔣介石等産生瞭很大影響,並被采納,成為中國對日作戰的中心思想。1932年11月,蔣介石提齣,強國之國防重邊疆,取攻勢;弱國之國防重核心,取守勢。中國以弱對強,戰時當努力經營長江流域,以掌握隴海鐵路為第一要旨。1935年,蔣介石又決定未來的對日戰略應將主要陣地放在長江以南與平漢鐵路以西地區,以洛陽、襄陽、荊州、宜昌、常德作為抵抗日本侵略軍的最後陣地。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製定的1936年《國防計劃大綱草案》按照蔣介石的要求,以正式文件的形式將其確定下來,作為中國政府抗日戰爭的中心戰略。
  戰略持久必須堅持堅韌,堅信能夠取得最後勝利。蔣百裏深入研究中華民族的曆史和性格後指齣:“我國傢根本之組織,不根據於貴族帝王,而根據於人民;我國民軍事之天纔,不發展於侵略霸占,而發展於自衛。”在曆史上“利用國民自衛之心以衛國,而無不有成”。“我華族的抵抗力有三韆年的培養、五百年的鍛煉,根基深厚,無論世界上哪一族也比不過。”“這次抗戰是三韆年以前下的種子,經過瞭種種的培養,到現在纔正當的發瞭芽,開瞭花,而將來還要結著世界上未曾有的美果。”
  蔣百裏:《抗戰一年之前因與後果》,1938年8月至9月撰寫。他堅信,中華民族雖非以武力見長,民族曆史不以武功著稱,但卻是世界上最富有抵抗力、自衛力的民族,絕不會亡在日本人的手裏。所以,他公開宣稱,對日作戰“打不瞭,亦要打,打敗瞭就退,退瞭還要打。五年、八年、十年總堅持打下去,不論打到什麼天地,窮盡輸光不要緊,韆韆萬萬就是不要同他妥協,最後勝利定是我們的”。他還在《國防論》扉頁上鄭重題詞:“萬語韆言,隻是告訴大傢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他在《日本人——一個外國人的研究》一文中,揭露日本人性急、短視和悲觀的性格,以寓言形式告誡中國軍民“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此文1938年8月在漢口《大公報》連載,頓時風靡全國,成為抗戰的名言。
  戰略上的防禦,必須堅持戰術上的攻勢作戰、機動作戰。1938年,蔣百裏寫齣瞭《速決與持久》這篇極富戰略價值的論文。他說:“全民戰爭的痛苦是太深瞭,負擔是太重瞭,所以政治傢對於民眾的要求雖為持久,軍事傢對國傢的義務則取速決。”強調中國的抗日戰爭,戰略上要持久,實際作戰則必須“講究速決之道”。並且認為,要“以持久為目的,須以速決為手段”,“不速則不久”。為瞭戰略上能夠持久,也為瞭作戰上能夠速決,他又提齣“應以增加運動性為唯一條件”,“想法使軍隊的運動性增加”,大量進行運動戰。他還主張開展遊擊戰,在北方敵占區進行大規模的遊擊戰,在南部及沿江沿海地區開展新式遊擊戰。蔣百裏對抗日戰爭進攻與防禦、速決與持久等關係的較為辯證的論述,使持久戰戰略更加係統化、理論化。
  總之,文武兼備、獨樹一幟的蔣百裏在史學、哲學、文學、藝術、外交等多領域視野下對軍事學進行瞭聚焦和拓展,又緊貼中國實際對國防現實問題進行瞭深入探討,形成瞭大緻可以代錶那個時代水平的國防理性認識。他被譽為“文藝復興時代的典型人物”,像達?芬奇“那種根本意義上的纔華橫溢”。他清晰地嚮世界展示瞭戰略素養的培養,更多地不在軍事之內,而在軍事之外。
  此次本捲所收文稿,除特彆注明外,均依《蔣百裏先生全集》(颱北,傳記文學齣版社,1971),間加以校注。
  二
  楊傑(1889—1949),字耿光,雲南大理人,陸軍中將,加上將軍銜。著名軍事理論傢、軍事指揮傢和軍事教育傢,傑齣的愛國民主人士。1907年被清政府選送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預備學校學習,1909年在日本加入同盟會。1911年迴國參加辛亥革命。1912年5月任滬軍威武軍第一團團長,授上校軍銜。1913年任黔軍團長、旅長。1914年任雲南講武堂騎兵科科長兼日語教官。其後投身護國戰爭,相繼齣任護國軍支隊長、縱隊司令、軍參謀長等職。1916年6月授中將。1917年任靖國聯軍第四軍參謀長、靖國聯軍中央軍總指揮兼濾州衛戍司令等職。1921年再次東渡日本,任雲南留日陸軍學生監督。鏇自費考入日本陸軍大學深造,學習中外戰爭史及有關曆史、地理、戰略、戰術等方麵知識,軍事理論水平有很大提高,以全班第一名成績畢業。1924年迴國後先任職國民軍,後轉任國民革命軍第六軍總參議、國民黨軍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主任等職,參加北伐戰爭。1930年中原大戰中,擔任蔣介石的總參謀長。1932年1月任軍事委員會參謀次長兼中央陸軍大學校長,後以蔣介石自任陸軍大學校長而改任教育長。他目睹日軍不斷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加緊軍事理論研究,力圖變革軍事現狀,建設強大的國防以拯救民族危亡。1933年兼任國民政府國防軍備專門委員會委員。1933年年底至1934年率團赴歐洲各國考察軍事。1937年晉升陸軍上將。1938年至1940年年初,任中華民國特命全權駐蘇大使,積極爭取蘇聯援助中國抗日軍事物資。1940年迴國後專注於國防問題和軍事理論研究。1948年,與李濟深等組織成立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因同情共産黨,反對蔣介石發動內戰,1949年9月19日在香港被蔣介石親自下令暗殺。
  主要軍事著述有:《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國防新論》、《孫武子》、《軍事與國防》、《現代戰爭》、《大軍統帥學》、《戰爭抉要》、《國民軍事必讀手冊》、《軍事防空指導要領》等。其中,《國防新論》為其代錶作。
  楊傑的軍事著述匯編,見嚴則敬等主編:《楊傑將軍文集》,全三冊,昆明,雲南民族齣版社,2011。
  (一)宏大前瞻的戰略視野
  與較為純粹的軍事理論傢蔣百裏不同,楊傑既有深厚的軍事理論素養,又有豐富的軍事實踐經驗。早在辛亥革命期間,楊傑就展露齣過人的軍事指揮纔華。因戰功卓著,年僅32歲即晉升中將軍銜。但他高度重視理論深造,寜願自降軍銜考入日本陸軍大學學習軍事理論。另一方麵,他又不囿於軍事一科,而是廣泛涉獵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各方麵的知識,因而在分析問題時具有宏大的戰略視野和通盤考察的全局眼光,屢次對戰局和戰勢作齣準確預測和前瞻。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很多人都認為這隻是一起偶然事件。當事人之一張學良在戰後曾如此描述他當時的反應:“當時我沒想到日軍會那麼蠻乾,我以為他們絕不會這樣做。我覺得日本是要以這種軍事行動來挑撥我們,因此我下令不要抵抗。我希望和平解決這個事件。”
  [日]臼井勝美:《張學良與日本》,陳鵬仁譯,117~119頁,颱北,聯經齣版公司,1994。楊傑則不僅敏銳地洞察到這並非“地方事件”,而且也不對“國聯”抱有幻想,他堅決主張抵抗侵略。事後證明,九一八事變確實是日本對中國東北地區蓄謀已久的軍事行動。
  在抗日戰略上,楊傑曾提齣在中蘇邊境布置重兵,挑撥日本和蘇聯發生戰爭,以及在南綫剋復廣州,引導日軍嚮南發展和英、美對立的宏大戰略構思。雖然這一天纔性的戰略設想未能實現,但足以顯示楊傑恢宏的戰略視野。
  1933年年底,蔣介石派楊傑前往歐洲29國考察。迴國後,楊傑撰寫瞭《歐洲各國軍事考察報告》,強調中國要大力加強重工業建設,實施以國防工業為重心的計劃,否則世界戰端一開,各國自顧不暇,敵軍封鎖我海岸,屆時雖以萬金不能求禦敵之武器。楊傑還詳細闡釋航空母艦在未來戰爭中的作用,以及中國需采取的應對措施,並提齣中國應以空軍配閤海軍進行近海防禦的主張。需要注意的是,楊傑發錶這一見解時,世界軍事史上還沒有任何有關航母的戰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英國纔開始首次使用航母作戰。在1941年的珍珠港事件中,日本進一步展示瞭航空母艦的巨大威力。楊傑能夠提前8年預測到日本對航空母艦的使用,並提齣相應的應對措施,不能不說具有遠見卓識。
  1941年6月,希特勒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對蘇聯發動瞭突然襲擊。考慮到之前德國在不到一年內就相繼占領瞭波蘭、丹麥、挪威、比利時、荷蘭、盧森堡和法國,多數人對蘇聯不抱樂觀態度。果然,開戰不久,蘇聯即接連受挫,喪失大片領土。開戰3周後,復旦大學文摘社組織瞭“蘇德戰爭”座談會,楊傑應邀發錶講話。他一反眾人對蘇聯的悲觀態度,對蘇德戰爭及德國的未來走嚮作齣瞭驚人的準確預測。他不僅指齣瞭“德國要完全打敗蘇聯,力量不足”
  楊傑:《蘇德戰爭談話》(1941),載《文摘戰時旬刊》第84、85號閤刊附冊,轉引自楊德慧:《論楊傑〈評蘇德戰爭〉》,載《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6)。,而且預測戰爭結局是1918年戰爭結局的“重演”,“希特勒或至自殺”。另一方麵,他又謹慎指齣,“整個消滅德國要作兩年的打算”,英、美需要和蘇聯閤作作戰,並認為歐洲的新戰場一定要産生,“解決日本是較後的事情”。後來的戰爭進程可以說幾乎完全吻閤楊傑的預測。
  1946年,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悍然發動瞭內戰。蔣介石的總參謀長陳誠召集記者談話,大放厥詞:“國民黨有足夠的力量,隻要3個月的時間就可以擊潰共軍主力,5年完全肅清殘餘。”不久,《重慶日報》記者訪問楊傑,要他對陳誠的講話發錶意見。楊傑說:“我沒有多大見解,但我的看法,共産黨有廣大的群眾基礎,要3個月打垮主力,5年肅清是辦不到的。我認為10年打不垮,百年肅不清。”日後的曆史完全證明瞭楊傑的判斷。
  (二)辯證超越的軍事思想
  到20世紀40年代時,中國近代軍事學人對西方各國重要的軍事學理論都已有所掌握,如意大利杜黑的空軍決戰論,英國富勒的機械化戰爭論,美國馬漢的海權論,德國希特勒的閃擊戰論,以及俄國基古勒的繼續戰略論等。唐子長的《抵抗的國防論》中提到的西方軍事學論著就包括:拿破侖的《戰爭定理》(MaximsofWar)、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若米尼的《戰爭藝術概論》、馬漢的《海權對曆史的影響》、Bernhardi的《今日之戰爭》(WarofToday)、Hamley的《作戰學》(OperationofWar)、Handerson的《戰爭學》(ScienceofWar)、恩格斯的《戰爭與軍隊》(WarandArmy)、福熙的《戰爭原則》、富勒的《戰爭科學的基礎》(FoundationsoftheScienceofWar)、Maurice的《大不列顛戰略》(BritishStrategy)等。由此可見,此時的中國軍事學人在學理上已經作做好瞭充分的準備。
  但是,為瞭解決當時中國的國防問題,必須將西方軍事學理論的一般性與中國實際情勢的特殊性相結閤纔行。楊傑在《國防新論》中深刻認識到瞭這一點:“適閤生存競爭的需要,是國防的一般性;適閤自身的需要,是國防的特殊性。缺少一般性的國防,名之曰‘落伍的國防’;缺少特殊性的國防,名之曰‘盲目的國防’。”
  楊傑:《國防新論》,41頁,上海,中華書局,1946。以下未特彆注明的,均為該版本。楊傑對於新兵學的時代性亦有清醒的認識:“《國防新論》産生在資本主義社會發展到最高階段社會主義國傢業已抬頭的今天,它所反映的是農業機械化和工業電氣化的時代。因此,在觀點上以及內容上,《國防新論》與孫子和剋勞塞維茲的著作是不同的。它所以較《孫子兵法》和剋氏《戰爭論》為進步,完全是社會進步所産生的結果。”
  同上書,3頁。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楊傑大膽對剋勞塞維茨的“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一著名論斷進行瞭創新。楊傑的創新首先得力於魯登道夫。魯登道夫第一個公開反對剋勞塞維茨關於戰爭從屬於政治的觀點。他認為:“戰爭的本質發生瞭變化,政治的本質也發生變化,政治與戰爭的關係也將隨之發生變化。剋勞塞維茨的全部理論應被推翻。戰爭和政治服務於民族的生存,但戰爭是民族生存意誌的最高體現,因此,政治應為作戰服務。”
  〔德〕魯登道夫:《總體戰》,戴耀先譯,11頁,北京,解放軍齣版社,1988。
  在剋勞塞維茨和魯登道夫兩種對立觀點的啓發下,楊傑首先指齣剋勞塞維茨的觀點不適應時代需要瞭:“全國總動員的戰爭觀念,把剋勞茨維茲的原理顛倒過來瞭。‘戰爭是用著政治手段以外的政治的繼續’,已經是落伍的說法,政治不過是用另外一種方法來繼續上次戰爭並準備新戰爭的手段罷瞭。政治應當配閤戰爭。”
  楊傑:《國防新論》,77頁。“‘戰爭是政治的繼續’這句話不能夠解釋現實,‘政治本身就是戰爭的一種手段或戰前的另一側麵’纔是客觀的真理。”
  同上書,100頁。
  然後,楊傑又指齣魯登道夫的觀點也是片麵之論,並給齣瞭更加全麵的論斷:“剋勞茨維茲和魯登道夫都沒有把握住戰爭的全部真理,他們兩個人的見解,在不同時間、不同空間的人看來,全是一偏之論。根本上,軍事、政治、經濟、文化都是國防組織的一種元素,都是民族生活的一種方式。它們互相隸屬,互相滲透。……在戰爭爆發之前,政治組織決定軍事組織,可以說軍事附屬於政治。等到戰爭爆發以後……政治組織必須適應軍事的需要,把平時組織變為戰時組織,可以說政治附屬於軍事。”
  同上書,287~288頁。
  在主權遭到敵國威脅,國內又並存多個政權的情況下,一緻對外抗戰是最高目的,這個目的即可以看做最高的政治目的,也可以認為是戰爭目的。國內政權各自的政治目的都應服務於這個最高目的,在這個意義上,政治應服從於戰爭。可見,楊傑的觀點是符閤當時中國結成最廣泛的統一戰綫、積極抗戰救亡圖存的客觀實際的,是應時代需要而作的重大理論創新。
  另一方麵,楊傑的戰爭—政治觀也可以看做對孫子戰爭—政治觀的繼承和發展。在孫子那裏,戰爭和政治是互為手段和目的的,沒有誰決定誰的問題。孔子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實際上是讓政治服務於軍事,其思想基礎是泛戰爭觀(政治也是一種戰爭手段)。盡管楊傑本人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但中國古代兵學思想中把政治、經濟、軍事等都看做相互關聯(不是單嚮決定)的有機觀點無疑潛在地影響瞭他。
  考慮到楊傑曾齣使蘇聯,其思想可能也受瞭蘇聯軍事學的影響。蘇聯一些軍事學傢也公開挑戰剋勞塞維茨的觀點。例如,蘇軍元帥圖哈切夫斯基認為,在國內戰爭的過程中,政治不能乾預戰略,並斷言政治隻影響戰爭的準備階段,而在戰爭過程中應從屬於戰略。另一位蘇軍將領彼德羅夫斯基則聲稱:“接受剋勞塞維茨戰爭是政治繼續的公式是一個重大的錯誤。”
  夏徵難:《“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論述的曆史演進》(上),載《軍事曆史研究》,2003(2)。
  (三)係統科學的國防理論
  眾所周知,蔣百裏被譽為“中國近代軍事學的開山之祖”,其《國防論》是中國近代軍事學的經典之作,成為中國近代軍事學的裏程碑式的軍事著作。然而,《國防論》並不是一本嚴格意義上的邏輯嚴密的係統專著,而更像是一本論文集,這從該書目錄中不難看齣。因此,此時的中國軍事學盡管有獨立的思想,卻沒有係統的理論。中國獨自軍事學的係統化是到楊傑的《國防新論》纔初步形成的。
  學術的係統化首先錶現在對概念的界定上。蔣百裏的《國防論》雖名為“國防論”,卻並未對“國防”一詞給齣界定。楊傑的《國防新論》則自覺地完成瞭這個任務。作者特彆強調:“在研究一個問題的時候,首先應該對於自己所研究或闡明的主題,給它一個明確的界說或概念。”
  盡管作者認為下定義很難,但仍“感覺到有給‘國防’下一個定義的必要”
  楊傑:《國防新論》,9頁。。
  蔣百裏的《國防論》各章之間是鬆散的平行結構,相互之間沒有明顯的邏輯關聯。楊傑的《國防新論》則按照“認識論”、“本體論”和“方法論”將其理論體係分為三個部分,分彆論述瞭一般國防理論、現代國防的形式和組織以及建設中國國防的方略,體現瞭從一般到特殊、從理論到應用的邏輯順序,因此楊傑說他的《國防新論》“是一本國防科學ABC”楊傑:《國防新論》,三版自序。
  。
  楊傑還明確區分瞭軍事學與國防科學。他認為:“國防已經成為一種獨立的科學,它脫胎於軍事科學,卻和軍事科學兩樣。它是綜閤一切科學的科學,將一切科學組織起來,為達到國傢生存發展的目的而協同動作。而軍事科學的任務是在發展戰爭理論,研究戰術戰略。”
  這裏,楊傑認識到瞭國防科學與軍事科學在研究目的和研究對象上的不同。楊傑對國防科學的認識主要受德國軍事學傢班斯的影響。楊傑引用班斯的話寫道:“國防科學並不就是軍事科學。它並不教導將領們如何打仗,也不教導軍官如何訓練新兵。它的課程,首先最要緊的是講給全體人民聽。它的目的在訓練群眾具有英雄和戰鬥的心理,使他們瞭解近代戰爭的性質和先決條件。”
  楊傑:《國防新論》,三版自序。
  在係統科學的國防理論武裝下,楊傑對《孫子兵法》的解讀也比前人顯得更加係統全麵,也更具超越性。盡管蔣百裏的《孫子新釋》開創瞭以西方軍事學理論詮釋中國兵學經典的研究範式,但仍然是“我注六經”的傳統模式,以《孫子》的原始文本為主,以“我”的現代解讀為輔。楊傑的《孫武子》則跳齣瞭“我注六經”的傳統模式,在“我注六經”的同時也不忘“六經注我”。所謂“六經注我”,就是以“我”的思想脈絡為主,《孫子》的原始文本反而成瞭“我”的思想和理論的注釋。這從楊傑的《孫武子》的目錄即可窺一斑:
  第一章孫子的一生
  第二章孫子的戰爭思想
  第三章孫子的國防思想
  第四章孫子的政治思想
  第五章孫子的外交思想
  第六章孫子的經濟思想
  第七章孫子的戰術思想
  第八章孫子的組織思想
  同時期甚至稍後的民國《孫子》研究著作(例如李浴日的《孫子新研究》)多采用《孫子》原本的篇章結構,在此結構的基礎上注釋發揮。而楊傑的《孫武子》則完全采用瞭自己的國防理論框架,以自己建立的理論框架為依托,在闡釋《孫子》的同時也闡發自己的軍事思想和國防理論。盡管這種“六經注我”的模式現在看來已稀鬆平常,但在當時卻是大大超越前人之舉。
  也正是在係統科學的國防理論的指導下,楊傑主張設立國防大學以代替陸軍大學。他認為:“現在的戰爭,不是兵與兵的戰爭,而是國與國的戰爭,是交戰國國力的總決賽。”
  楊傑:《國防新論》,61頁。由於現代戰爭是一體性的戰爭,各兵種要協同作戰,因此陸軍大學已擔負不瞭這樣復雜的任務,必須代之以國防大學。
  (四)以持久戰為核心的戰略戰術思想
  楊傑認為,中國處於被日本侵略的地位,而且國力特彆是軍事技術水平不如日本,中國的國防屬於戰略防禦性的守勢國防,必須立足於持久戰。他基於“現代的戰爭是全體性的國力戰”的根本原理,堅持持久戰的關鍵在於平時積蓄“戰爭潛力”,並把潛力解釋為人力、物力、工業的生産力加入軍事組織並在戰爭中發生效用的全部力量。他說,中國有豐富的資源,有龐大的人力後備,如能運用科學的力量把中國由農業國推上工業化的道路,中國的巨大戰爭潛力就能發掘齣來。而擁有巨大潛力,一旦遭敵突然襲擊,隻要初期能支持得住,拖得時間久瞭,抓住有利時機轉入反攻,就會由被動轉為主動。他強調,要充分利用中國的戰略空間,以空間換時間,實現力量對比的轉換。認為隻要這樣,中國就一定會愈戰愈強,而日本則愈戰愈弱,最後勝利必屬於中國。
  為瞭有效支撐戰略持久作戰,他提齣要建立穩固的後方戰略基地(亦稱“國防中心”)。認為在當時條件下,中國的國防建設中心地應當是四川。四川有“天府之國”之稱,物産豐饒,東接湖北,西通康藏,北瀕陝甘,南扼滇貴,四周高山環抱,江流湍急,這種天險的形勢,極利於采取守勢國防。提齣要依托四川奠定國防基礎,再來驅逐敵人收復失地。
  楊傑強調,戰略進(反)攻必須慎之於始,切不可打無準備之仗。而在行動上又必須迅速突然,快速集中,快速展開,從時間上不給敵以喘息之機。戰略的運用,要“注重在機動性的發揮和適應”
  楊傑:《國防新論》,見《楊傑將軍文集》(一),245頁。,強調要“以動製動”。
  在攻防作戰基本戰術上,楊傑強調進攻應用優勢之兵力和優勢之火力,選擇敵之弱點而攻擊,至少有正、側兩麵攻擊,兵力充足時應采用包圍迂迴戰法。防禦作戰應利用時機,變更防禦,而轉為攻擊。反對“徒博戰勝之名”的擊潰戰,主張舉強敵而盡殲滅之的殲滅戰。他具體論述瞭戰術應用的三種情況:在優勢兵力情況下,必須用全力壓迫敵人,以求速戰速決;在均勢兵力情況下,必須爭取決戰地點和決戰時間的優勢,以博得勝利,可以速則速,可以久則久;在劣勢兵力情況下,必須保全實力,逃避決戰,用拖的辦法,贏得一段時間,使劣勢拖成均勢,均勢轉為優勢,再予敵人以緻命的打擊。就作戰理論而言,楊傑明顯超齣瞭蔣百裏的有關認識,體現瞭他更具軍事實踐傢的特色。
  楊傑既是一位高瞻遠矚的理論傢,又是一位腳踏實地的實踐傢,其戰略思想既具理論前瞻性,又有現實可行性,是民國時期當之無愧的“軍學泰鬥”。
  全書需要說明的是:
  本書所收文稿中凡屬明顯錯字,以〔〕內之字改正之;明顯脫字,以〈〉內之字補充之。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