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鏡文化研究(套裝上下冊)

漢鏡文化研究(套裝上下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華大學漢鏡文化研究課題組 編
圖書標籤:
  • 漢鏡
  • 文化研究
  • 考古學
  • 曆史學
  • 古代文明
  • 文物
  • 中國古代史
  • 藝術史
  • 漢代
  • 文化遺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32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6787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无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08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漢鏡文化研究(上下冊)》集中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中國國傢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颱北中研院、颱北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單位相關領域的高級專傢,從曆史事件、文字、文學、藝術、科技、宗教、民俗等方麵對漢鏡文化進行瞭一次近年來大規模的係統研究整理。

內容簡介

  銅鏡是一種非常特殊的文物。在曆代銅鏡中,尤以漢製銅鏡銘文豐富,為研究漢代及以前的曆史文化提供瞭重要的資料。
  本課題由清華大學文科處下達,是一個兩岸攜手、中日閤作的綜閤項目,集中瞭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國傢文物鑒定委員會、中國國傢博物館、上海博物館、颱北中研院、颱北大學、日本京都大學等單位相關領域的高級專傢,從曆史事件、文字、文學、藝術、科技、宗教、民俗等方麵對漢鏡文化進行瞭一次近年來大規模的係統研究整理。
  項目分兩冊齣版,上冊為研究部分,下冊為圖錄部分。

作者簡介

  中國文物學會青銅器專業委員會理事,齣版有《止水集》《三槐堂藏鏡》《清華銘文鏡》、《清華藏日本和鏡》等專著。

目錄

序一 / 辛冠潔 1
序二 / 李學勤 3
序三 / 傅舉有 5
綜述(代前言) / 王綱懷 7

上冊 研究部分

第1章 綜閤篇 19
1.1 記《古鏡寫影》有字秦鏡 21
1.2 兩漢三國紀年鏡概說 24
1.3 西漢銘文鏡問世年代探討 36
1.4 西漢鏡銘喻示的人與自然 41
1.5 漢鏡分期研究 46
1.6 《博局占》與規矩紋 111
1.7 博局與漢代博局紋鏡 115
1.8 論漢鏡文化對日本的影響 130
第2章 證史篇 141
2.1 從鏡銘"天下久長"等看西漢百姓期盼的長治久安 143
2.2 從鏡銘看漢代選官製度 148
2.3 新莽鏡"單於舉土"銘研究 157
2.4 新莽鏡"井田平貧"銘研究 165
2.5 西漢日光鏡銘文釋考與研討 172
2.6 西漢昭明鏡銘文釋考與研討 182
2.7 西漢清白鏡銘文釋考與研討 186
第3章 哲學篇 189
3.1 漢鏡神仙思想研究 191
3.2 漢鏡中的西王母神話 215
3.3 西漢早期鏡道傢文化概說 231
3.4 東漢三段式神仙鏡與五鬥米道 237
3.5 西漢中期鏡銘之儒傢思想 252
3.6 三國吳佛字銘佛像鏡研究 256
第4章 科技篇 273
4.1 漢鏡中的數學問題--漢鏡連弧數字與作圖研究 275
4.2 漢鏡中的物理現象--西漢透光鏡研究 288
4.3 東漢三國高凸鏡麵麯率半徑研究 295
4.4 漢鏡錶麵富锡技術研究 300
4.5 漢代鏡範材料分析及其相關討論 313
4.6 漢鏡銘文關於銅質與熔煉的探討 323
4.7 漢鏡銘文中的地理概念 330
4.8 西漢銘文鏡度量標準研究 335
4.9 新莽官製鏡的標準與製式 341
第5章 文學、美學篇 347
5.1 漢鏡銘文與漢樂府--兼說語體與音韻 349
5.2 說漢鏡銘文中的女性賦體詩--"姚皎光"鏡 357
5.3 從博局鏡看漢鏡之美 359
5.4 西漢鏡抽象龍紋研討 368
5.5 居攝、新莽鏡花邊紋研討 376
第6章 文字篇 383
6.1 兩漢鏡銘內容與書體研究 385
6.2 西漢鏡銘書體與簡帛隸書比較研究 408
6.3 從西漢鏡銘書體看漢字隸變 420
6.4 西漢鏡銘"君"字釋 425
6.5 東漢鏡銘"倉頡作書"傳遞的文化信息 430
第7章 民俗篇 435
7.1 西漢鏡銘相思文化概說 437
7.2 西漢鏡銘長壽文化 447
7.3 西漢鏡銘酒文化 459
7.4 從兩漢鏡銘看漢人的祝願語 465
7.5 兩漢鏡銘廣告文化 482
第8章 專題篇 489
8.1 西漢早期蟠螭紋銘文鏡研究 491
8.2 西漢72字銘三葉三龍蟠螭鏡研究紀事 507
8.3 瑞典藏西漢蟠螭紋銘文鏡研究 513
8.4 西漢銅華鏡銘文釋義 520
8.5 東漢變形四葉獸首鏡研究 526
8.6 一麵圖文並茂的東漢畫像鏡
--鏡銘"盛如長安南,賢如魯孔子"傳遞的文化信息 533
8.7 從東漢伯牙鏡看漢代禮樂文化 540
8.8 三國吳嘉興元年銘紀年鏡産地研究 547
8.9 三國吳太元二年銘紀年鏡釋考 551


下冊 圖錄部分

特1   春鞦戰國 賁字銘弦紋鏡 2
特2   戰國 芳華蔓長銘花葉鏡 4

子類 西漢 帶地紋蟠螭銘文鏡 7
圖1  西漢初期 修相思銘三龍蟠螭鏡 8
圖2  西漢初期 修相思銘間隔式三鳳蟠螭鏡 10
圖3  西漢初期 修相思銘纏繞式三鳳蟠螭鏡 12
圖4  西漢初期 修相思銘博局蟠螭鏡 14
圖5  西漢初期 道路遼遠銘三鳳螭龍鏡 16
圖6  西漢初期 與天地相翼銘三鳳蟠螭鏡 18
圖7  西漢早期 大樂未央銘四葉螭龍鏡(一) 20
圖8  西漢早期 大樂未央銘四葉螭龍鏡(二) 22
圖9  西漢早期 慼思甚銘四螭四鳳鏡 24
圖10  西漢早期 慼思悲銘四葉螭龍鏡 26
圖11  西漢早期 大樂貴富銘四葉蟠螭鏡(一) 28
圖12  西漢早期 大樂貴富銘四葉蟠螭鏡(二) 30
圖13  西漢早期 大樂貴富銘博局蟠螭鏡(一) 32
圖14  西漢早期 大樂貴富銘博局蟠螭鏡(二) 34
圖15  西漢早期 昭明銘24字三葉三龍鏡 36
圖16  西漢早期 昭明清白銘72字三葉三龍鏡(一) 38
圖17  西漢早期 昭明清白銘72字三葉三龍鏡(二) 40
圖18  西漢早期 昭明清白銘72字三葉三龍鏡(三) 42
圖19  西漢早期 昭明清白銘78字博局蟠螭鏡 44
圖20  西漢早中 昭明清白銘48字四葉蟠螭鏡 46

醜類 西漢 帶地紋蟠虺銘文鏡 49
圖21  西漢早期 見之日光銘方格蟠虺鏡 50
圖22  西漢早期 日光(大明)銘方格蟠虺鏡 52
圖23  西漢早期 日光(所言)銘方格蟠虺鏡 54
圖24  西漢早期 日光(君王)銘方格蟠虺鏡 56
圖25  西漢早期 常貴銘方格蟠虺鏡 58
圖26  西漢早期 常貴富銘方格蟠虺鏡 60
圖27  西漢初期 常與君銘方格蟠虺鏡 62
圖28  西漢初期 富樂未央銘方格蟠虺鏡 64
圖29  西漢早期 常樂未央銘蟠虺鏡 66
圖30  西漢早期 日光銘方格羽狀紋鏡 68

寅類 西漢 早期綜閤類銘文鏡 71
圖31  西漢早期 韆金銘三葉三菱鏡 72
圖32  西漢早期 大樂貴富銘龍紋博局連弧鏡 74
圖33  西漢早期 長貴富銘圈帶疊壓花瓣四乳連弧鏡 76
圖34  西漢早期 長樂未央銘圈帶疊壓花瓣四乳鏡 78
圖35  西漢早期 常貴富銘方格四葉鏡 80
圖36  西漢早期 上東相銘純文連弧鏡 82
圖37  西漢早期 西王母銘純文鏡 84
圖38  西漢早期 與天相壽銘純文鏡 86
圖39  西漢早期 與天相壽銘純文連弧鏡 88
圖40  西漢早期 昭美人銘變形花瓣鏡 90

卯類 西漢 四乳銘文鏡 93
圖41  西漢早中 西王母銘四乳鏡 94
圖42  西漢早中 服者君王銘四乳鏡 96
圖43  西漢早中 時來何傷銘四乳鏡 98
圖44  西漢早中 長毋相忘銘簡博四乳鏡 100
圖45  西漢早中 常毋相忘銘簡博四乳鏡 102
圖46  西漢早中 君來何傷銘花葉四乳鏡 104
圖47  西漢早中 玄金之清銘花葉四乳鏡 106
圖48  西漢早中 金清陰光銘花葉四乳鏡 108
圖49  西漢早中 美宜之銘連弧四乳鏡 110
圖50  西漢早中 與眾異銘連弧四乳鏡 112

辰類 西漢 花瓣銘文鏡 115
圖51  西漢早中 此鏡甚明銘四乳花瓣鏡 116
圖52  西漢早中 鑒物象狀銘花瓣鏡 118
圖53  西漢早中 心與心銘四乳花瓣鏡 120
圖54  西漢早中 日光(所言)銘四乳花瓣鏡 122
圖55  西漢早中 清詪銘多字花瓣鏡(一) 124
圖56  西漢早中 清詪銘多字花瓣鏡(二) 126
圖57  西漢早中 與天無極銘多字花瓣鏡 128
圖58  西漢早期 與天無極銘四乳連弧花瓣鏡 130
圖59  西漢早期 與天無極銘連弧花瓣鏡 132
圖60  西漢早期 日光銘連弧草葉花瓣鏡 134
圖61  西漢早中 鏡以此行銘花瓣鏡 136
圖62  西漢早中 見日之光銘花瓣鏡 138
圖63  西漢早中 與人無極銘花瓣鏡 140
圖64  西漢早中 有君子之方銘花瓣鏡 142
圖65  西漢早中 常富貴銘鳥篆書體花瓣鏡 144

巳類 西漢 草葉銘文鏡 147
圖66  西漢中期 日光(久長)銘草葉鏡 148
圖67  西漢中期 日光(大昌)銘草葉鏡 150
圖68  西漢中期 日光(所言)銘簡博草葉鏡 152
圖69  西漢中期 日光(韆鞦)銘草葉鏡 154
圖70  西漢中期 日光(美人)銘草葉鏡 156
圖71  西漢中期 見光日陽銘草葉鏡 158
圖72  西漢中期 日齣之光銘草葉鏡 160
圖73  西漢中期 日不可曾銘草葉鏡 162
圖74  西漢中期 巧拙夬兮銘草葉鏡 164
圖75  西漢中期 天上(君王)銘草葉鏡 166
圖76  西漢中期 君王美人銘草葉鏡 168
圖77  西漢中期 長貴富銘草葉鏡 170
圖78  西漢中期 結心相思銘草葉鏡 172
圖79  西漢中期 人得之誌銘草葉鏡 174
圖80  西漢中期 身無惌則銘草葉鏡 176
圖81  西漢中期 锡有齊銘草葉鏡 178
圖82  西漢中期 日有憙銘草葉鏡 180
圖83  西漢中期 時來何傷銘草葉鏡 182
圖84  西漢中期 願長相思銘草葉鏡 184
圖85  西漢中期 忘徘徊銘草葉鏡 186
圖86  西漢中期 與君相驩銘草葉鏡 188
圖87  西漢中期 道路遼遠銘草葉鏡 190
圖88  西漢中期 鞦風起銘草葉鏡 192
圖89  西漢中期 鏡清明銘草葉鏡 194
圖90  西漢中期 必忠必信銘八龍草葉鏡 196
圖91  西漢中期 鏡以此行銘八龍草葉鏡 198
圖92  西漢中期 日光(敬毋)銘草葉鏡 200
圖93  西漢中期 此鏡甚明銘草葉鏡 202
圖94  西漢中期 上高堂銘草葉鏡 204
圖95  西漢中期 從酒東相銘草葉鏡 206
圖96  西漢中期 投博(置酒)銘草葉鏡(一) 208
圖97  西漢中期 投博(置酒)銘草葉鏡(二) 210
圖98  西漢中期 投薄(從酒)銘博局草葉鏡(獸鈕) 212
圖99  西漢中期 □博(從酒)銘博局草葉鏡 214
圖100 西漢中期 悲鞦華銘草葉圈帶鏡 216

午類 西漢 圈帶銘文鏡 219
圖101 西漢中晚 久不相見銘圈帶鏡 220
圖102 西漢中晚 昭明銘圈帶鏡 222
圖103 西漢中晚 清白銘圈帶鏡 224
圖104 西漢中晚 銅華(壽敝金石)銘圈帶鏡 226
圖105 西漢中晚 銅華(與天長久)銘圈帶鏡 228
圖106 西漢中晚 銅華(福嗣未央)銘圈帶鏡 230
圖107 西漢中晚 銅華(遊中國)銘圈帶鏡 232
圖108 西漢中晚 銅華(五色盡具)銘圈帶鏡 234
圖109 西漢中晚 皎光銘圈帶鏡 236
圖110 西漢中晚 日有憙銘圈帶鏡(一) 238
圖111 西漢中晚 日有喜銘圈帶鏡(二) 240
圖112 西漢晚期 日有憙禽鳥博局銘文鏡 242
圖113 西漢中晚 君忘忘銘圈帶鏡(一) 244
圖114 西漢中晚 君忘忘銘圈帶鏡(二) 246
圖115 西漢中晚 君有遠行銘圈帶鏡 248
圖116 西漢中晚 泿清華銘圈帶鏡 250
圖117 西漢晚期 內而光四乳四靈銘圈帶鏡 252
圖118 西漢晚期 端正心行如妾在銘圈帶鏡 254
圖119 西漢晚期 銅華八連弧雲雷銘圈帶鏡 256
圖120 西漢晚期 利二親銘圈帶鏡 258
圖121 西漢中晚 謗言眾兮有何傷銘重圈鏡 260
圖122 西漢中晚 日光昭明銘重圈鏡(一) 262
圖123 西漢中晚 日光昭明銘重圈鏡(二) 264
圖124 西漢中晚 日光皎光銘重圈鏡 266
圖125 西漢中晚 昭明皎光銘重圈鏡 268
圖126 西漢中晚 利二親銅華銘重圈鏡 270
圖127 西漢中晚 昭明精白重圈72字銘文鏡 272
圖128 西漢中晚 清泿精白銘重圈鏡 274
圖129 西漢中晚 清泿皎光銘重圈鏡(一) 276
圖130 西漢中晚 清泿皎光銘重圈鏡(二) 278
圖131 西漢中晚 皎光昭明銘重圈鏡 280
圖132 西漢中晚 韆鞦清泿銘重圈鏡 282
圖133 西漢中晚 泿清華精白銘重圈鏡 284
圖134 西漢中晚 君行有日君有遠行銘重圈鏡 286
圖135 西漢中晚 居必忠清泿銘重圈鏡 288

未類 西漢末新莽 紀年鏡 291
圖136 公元前15年 永始二年銘四靈博局鏡 292
圖137 公元6年 居攝元年銘連弧紋鏡 294
圖138 公元10年 始建國二年銘瑞獸簡博鏡 296
圖139 公元15年 始建國天鳳二年銘四靈博局鏡 298

申類 西漢末新莽 四靈博局鏡 301
圖140 西漢末新莽 鎏金中國大寜銘四靈博局鏡 302
圖141 居攝年間 鑄成錯刀天下喜銘四靈博局鏡 304
圖142 居攝年間 秦中作鏡居鹹陽銘四靈博局鏡 306
圖143 居攝年間 大泉五十銘瑞獸博局鏡 308
圖144 居攝新莽 劉氏去王氏持銘瑞獸博局鏡 310
圖145 新莽 尚方作竟真大巧銘四靈博局鏡 312
圖146 新莽 尚方禦竟大毋傷銘四靈博局鏡(一) 314
圖147 新莽 尚方禦竟大毋傷銘四靈博局鏡(二) 316
圖148 新莽 尚方禦竟真大好銘四靈博局鏡 318
圖149 新莽 尚方作竟真大好銘四靈博局鏡 320
圖150 新莽 王氏昭竟四夷服銘四靈博局鏡(一) 322
圖151 新莽 王氏昭竟四夷服銘四靈博局鏡(二) 324
圖152 新莽 王氏作竟真大好銘四靈博局鏡 326
圖153 新莽 新有(刻婁)銘四靈博局鏡 328
圖154 新莽 新有善銅齣南鄉銘四靈博局鏡 330
圖155 新莽 新有善同(銅)齣丹陽銘瑞獸博局花邊鏡 332
圖156 新莽 新傢作竟真毋傷銘四靈博局鏡 334
圖157 新莽 新朝治竟子孫息銘四靈博局鏡 336
圖158 新莽 新興闢雍建明堂銘四靈博局鏡(一) 338
圖159 新莽 新興闢雍建明堂銘四靈博局鏡(二) 340
圖160 新莽 新興闢雍(單於)銘四靈博局鏡 342
圖161 新莽 黃帝治竟四夷服銘四靈博局鏡 344
圖162 新莽 鳳皇翼翼在鏡則銘四靈博局鏡 346
圖163 新莽 作佳鏡(刻婁)銘四靈博局鏡 348
圖164 新莽 上華山鳳皇集銘四靈博局鏡 350
圖165 新莽 上大山見仙人銘四靈博局鏡 352
圖166 新莽 昭君麵目白黑分銘瑞獸博局鏡 354
圖167 新莽 昭容貌身萬全銘四靈博局鏡 356
圖168 新莽 昭匈脅身萬全銘四靈博局鏡 358
圖169 新莽 新有昭麵目銘重圈博局鏡 360
圖170 新莽東漢 駕非龍乘浮雲銘八乳簡博鏡 362

酉類 東漢三國 銘文鏡 紀年鏡 365
圖171 東漢早期 桼言之紀從鏡始銘八乳博局鏡 366
圖172 東漢早期 景公之象銘四乳瑞獸鏡 368
圖173 東漢中晚 貞夫銘神人青龍畫像鏡 370
圖174 東漢(91) 永元三年銘神人白虎畫像鏡 372
圖175 東漢(105) 元興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374
圖176 東漢(156) 永壽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376
圖177 東漢(160) 延熹三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378
圖178 東漢(164) 延熹七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380
圖179 東漢(167) 永康元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382
圖180 東漢(169) 建寜二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384
圖181 東漢(175) 熹平四年銘變形四葉神獸鏡 386
圖182 東漢(182) 光和五年銘環狀乳神獸鏡 388
圖183 東漢(187) 中平四年銘環狀乳獸首鏡 390
圖184 東漢中晚 吾作銘變形四葉獸首鏡(22連弧) 392
圖185 東漢中晚 吾作銘變形四葉獸首鏡(24連弧) 394
圖186 東漢中晚 吾作銘變形四葉獸首鏡(32連弧) 396
圖187 東漢中晚 張氏元公銘環狀乳神獸鏡(一) 398
圖188 東漢中晚 張氏元公銘環狀乳神獸鏡(二) 400
圖189 東漢中晚 張氏元公銘三段式神獸鏡 402
圖190 東漢中晚 周仲銘神人車馬畫像鏡 404
圖191 東漢(205) 建安十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406
圖192 東漢三國 神魚仙人赤鬆子銘變形四葉對鳳鏡 408
圖193 東漢三國 吾作銘三段式神仙鏡 410
圖194 東漢三國 倉頡作書銘三段式神仙鏡 412
圖195 三國吳(252) 太元二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414
圖196 三國魏(260) 甘露五年銘變形四葉獸首鏡 416
圖197 三國吳(260) 永安三年銘重列式神獸鏡 418
圖198 三國吳 公卿宜王銘對鳳佛像鏡 420
圖199 三國吳 "佛"字銘對鳳佛像鏡 422
圖200 三國吳(279) 天紀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424

特3   西晉(282) 太康三年銘對置式神獸鏡 426
特4   北魏(518、519、520) 神龜銘八乳神獸鏡(漢鏡遺韻) 428

鳴 謝 431

前言/序言







《漢鏡文化研究》(套裝上下冊)是一部深入探討漢代銅鏡及其背後所承載的豐富文化內涵的學術專著。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鏡子圖樣或材質,而是緻力於從多個維度揭示漢鏡在中國古代曆史、社會、思想、藝術以及技術發展中的獨特地位和意義。 上冊:漢鏡的物質文明與藝術風貌 上冊重點聚焦於漢鏡的物質形態、製作工藝以及藝術錶現。作者首先從考古發現入手,係統梳理瞭漢代不同時期、不同地域齣土的銅鏡。通過對鏡體造型、紋飾題材、銘文內容、金屬成分的精細分析,為讀者呈現瞭一幅詳盡的漢鏡圖譜。 材質與工藝的嬗變: 本部分將深入探討漢代銅鏡所使用的青銅閤金配比、鑄造技術、拋光工藝等。研究古代匠人如何通過精湛的技藝,使得銅鏡不僅具備瞭實用功能,更成為瞭一件件凝聚瞭時代智慧的藝術品。從簡單的素鏡到日益繁復的畫像鏡、神獸鏡,其工藝的進步與創新將得到細緻的闡述。 紋飾的視覺敘事: 漢鏡的紋飾是理解當時社會審美情趣和思想觀念的重要窗口。上冊將對常見的紋飾題材進行分類梳理,包括但不限於: 神話傳說與宗教信仰: 如西王母、羽人、龍、鳳、麒麟等祥瑞神獸的描繪,反映瞭漢代人們對天界、神靈以及鬼神世界的想象與崇拜。 曆史故事與現實生活: 如宴樂、齣行、狩獵、樂舞百戲等場景的再現,生動勾勒齣漢代社會生活的風貌,摺射齣當時的社會結構、等級觀念以及大眾的娛樂方式。 幾何紋與抽象圖案: 獨特的雲氣紋、雷紋、方格紋等,不僅是裝飾性的美感,也可能蘊含著古人對宇宙、自然規律的理解。 文字銘文: 鏡銘的解讀是本書的重頭戲之一。上冊將對具有典型意義的鏡銘進行考釋,探討其語言學價值、曆史信息以及可能蘊含的政治、經濟、哲學思想。例如,那些歌頌統治者、祈福吉祥的銘文,以及帶有地域特色或特定社會群體特徵的銘文。 地域風格的多樣性: 漢代疆域遼闊,不同地區的經濟發展、文化交流狀況不同,也造就瞭銅鏡在造型、紋飾、工藝上的地域性差異。本書將通過對典型齣土地點的銅鏡進行比較分析,揭示這些地域風格的成因及其文化意義。 下冊:漢鏡的文化意蘊與社會功能 下冊將視角從物質層麵轉嚮文化精神層麵,深入挖掘漢鏡在漢代社會中所扮演的多種角色及其承載的深層文化意蘊。 禮儀與象徵: 銅鏡在古代並非僅僅是女性的梳妝用具,更在重要的禮儀場閤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本部分將探討漢鏡在祭祀、婚喪、朝聘等重大活動中的象徵意義,例如其作為權力象徵、闢邪之物,或者在婚嫁禮俗中的作用。 思想觀念的載體: 漢代是思想文化大發展的時期,儒學、道傢、陰陽五行思想深刻影響著社會。本書將分析漢鏡紋飾和銘文中如何體現這些思想,例如鏡子圓象徵天、方象徵地的宇宙觀,陰陽平衡的觀念,以及對長生不老、仙道追求的嚮往。 社會身份的標識: 銅鏡的材質、工藝、紋飾的精美程度,往往與使用者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實力息息相關。本書將通過對不同等級墓葬齣土銅鏡的比較,探討漢鏡在社會階層劃分中的作用,以及它如何成為個人身份、品味乃至政治態度的象徵。 經濟與貿易的見證: 漢鏡的生産和流通,是瞭解漢代手工業發展、商業貿易以及地區經濟聯係的重要綫索。本書將結閤史料和考古發現,分析漢鏡的生産基地、流通網絡,以及其在當時商品經濟中的地位。 漢鏡與周邊文化交流: 漢代是中國與周邊地區交流頻繁的時期。本書將探討漢鏡的形製、紋飾是否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以及中國銅鏡又是否對周邊國傢(如朝鮮、日本、越南等)的銅鏡文化産生過影響,揭示漢鏡在東亞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 漢鏡的文化傳承與演變: 本書還將對漢鏡文化的傳承進行簡要迴顧,探討其對後世銅鏡發展的影響,以及漢鏡在今天依然具有的藝術價值和曆史研究價值。 《漢鏡文化研究》(套裝上下冊)以嚴謹的學術態度、翔實的史料考證和豐富的圖像資料,力求全麵、深入地展現漢代銅鏡這一獨特而重要的文化載體。本書適閤對中國古代曆史、藝術、考古、民俗以及思想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它不僅僅是一部關於“鏡子”的書,更是一部通過“鏡子”摺射齣漢代社會方方麵麵、展現漢代文明輝煌成就的宏大畫捲。

用户评价

评分

這部《漢鏡文化研究》以一種極其耐心和細緻的方式,為我打開瞭漢代銅鏡的世界,讓我看到瞭它們遠超實用功能的豐富內涵。我一直對古代藝術品情有獨鍾,而銅鏡作為古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其背後蘊含的文化信息量巨大,卻往往容易被忽視。這本書恰恰彌補瞭這一點。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器物,而是將每一麵漢鏡都看作是一個故事,一段曆史的見證。我被書中關於銅鏡紋飾的深度解析所吸引,例如對“規矩紋”和“神獸紋”的解讀,讓我瞭解到這些圖案並非隨意為之,而是承載著古人對宇宙秩序、神靈力量的理解和崇拜。書中對於銅鏡在禮儀、祭祀、喪葬等場閤的運用,也讓我看到瞭銅鏡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個人梳妝的工具,更是溝通人神、連接生死的媒介。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不同時期銅鏡風格變化的梳理,從漢初的質樸寫實,到漢武帝時期的裝飾繁復,再到東漢時期的成熟精美,這些變化不僅反映瞭工藝的進步,更摺射齣社會審美趣味和文化思潮的變遷。閱讀此書,仿佛是與一位古代智者對話,他通過這些古老的銅鏡,嚮我講述著漢代的輝煌與滄桑。

评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文明充滿好奇的讀者,我一直在尋找能夠真正觸及曆史靈魂的作品。《漢鏡文化研究》無疑就是這樣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以一種極其沉靜而又深刻的方式,將我帶入瞭漢代銅鏡的世界,讓我看到瞭這些古老器物所蘊含的豐富文化信息。我之前對於古代銅鏡的認知,僅停留在其作為日常用品的功能上,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銅鏡更深層的價值。作者通過對銅鏡紋飾、銘文以及齣土情況的細緻分析,揭示瞭銅鏡與漢代社會生活、思想信仰、審美觀念以及技術發展之間的緊密聯係。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銅鏡紋飾象徵意義的解讀所吸引,例如“長壽”、“吉祥”、“闢邪”等主題,無不反映瞭漢代人民對生命、對未來的美好期盼。同時,書中對銅鏡在不同地區、不同階層中的流傳情況的分析,也讓我對漢代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傳播有瞭更清晰的認識。這本書讓我明白,研究古代器物,絕不能僅僅停留在“物”的層麵,而要深入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靈魂。

评分

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就必須深入其物質文化,而《漢鏡文化研究》則是一部將我帶入漢代物質文化殿堂的絕佳指南。這本書以一種極其耐心和細緻的方式,為我展現瞭漢代銅鏡的方方麵麵,讓我看到瞭這些古老器物所蘊含的豐富文化底蘊。我一直對古代藝術品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銅鏡作為漢代重要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其背後隱藏的文化信息量巨大。本書的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器物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銅鏡的社會功能、象徵意義以及審美價值。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銅鏡紋飾與當時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之間關係的論述所吸引。例如,書中對“神人紋”的解讀,讓我瞭解到漢代人民對神靈世界的想象和崇拜,以及他們希望通過鏡子來獲得神靈的庇佑。同時,書中對銅鏡在禮儀、祭祀、喪葬等場閤的運用,也讓我看到瞭銅鏡在古代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它不僅僅是個人梳妝的工具,更是溝通人神、連接生死的媒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件小小的銅鏡,可以承載如此厚重而豐富的曆史信息,可以映照齣整個時代的精神麵貌。

评分

這本書以一種非常細膩且充滿曆史溫度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扇通往漢代銅鏡世界的奇妙大門。我一直對古代工藝品有著濃厚的興趣,但銅鏡這類日常用品,在我的認知裏,似乎總是被濛上瞭一層神秘的麵紗,其背後所承載的文化意義和藝術價值,往往被人們所忽略。然而,《漢鏡文化研究》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之前的看法。作者並非簡單地羅列器物,而是深入淺齣地挖掘瞭每一麵漢鏡的“前世今生”。從銅鏡的鑄造工藝、材料選擇,到紋飾的寓意、題材的演變,再到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功能——無論是作為妝容的描摹,還是作為禮儀的象徵,亦或是情感的寄托,無不細緻入微,引人入勝。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關於不同時期漢鏡風格差異的論述,例如早期鏡子的樸素與寫實,到中期鏡子裝飾的繁復與象徵意味的增強,再到晚期鏡子在技藝上的精進與題材的拓展,這些變化不僅是工藝上的進步,更是社會思潮、哲學觀念乃至審美趣味變遷的生動寫照。閱讀的過程,仿佛是在與曆史對話,我仿佛能聽到古代匠人敲擊銅器的迴響,看到鏡中映照齣的古人身影,感受到那份跨越韆年的溫度。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部濃縮瞭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藝術成就和技術文明的百科全書。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特定幾麵代錶性漢鏡的深度剖析,那些關於“神人規矩鏡”、“連弧鏡”等的解讀,讓我對這些看似普通的物件産生瞭敬畏之情。作者旁徵博引,將考古發現、文獻資料與藝術史理論巧妙地融為一體,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漢鏡文化圖景。

评分

我一直堅信,最能觸動人心的曆史,往往隱藏在最平凡的器物之中,而《漢鏡文化研究》正是這樣一部作品。它以一種極其沉靜而又深刻的方式,讓我重新審視瞭漢代銅鏡的價值。書中關於銅鏡鑄造工藝的論述,讓我對古代匠人的智慧和技藝肅然起敬。我瞭解到,從選料、配比,到熔煉、範鑄,再到打磨、拋光,每一個環節都凝聚著匠人的心血與汗水。而那些精美的紋飾,更是將藝術與技術完美結閤的典範。令我尤其著迷的是,書中對銅鏡紋飾所蘊含的象徵意義的解讀。那些“長生不老”的祥瑞紋,那些“闢邪惡鬼”的神獸紋,無不反映瞭漢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未知力量的敬畏。我仿佛能看到,古人在鏡子前梳妝打扮,同時也在默默祈禱,希望鏡中的自己能夠得到神靈的護佑,生活平安吉祥。這本書不僅僅是對銅鏡的“器物研究”,更是對漢代社會文化、思想觀念的一次深度挖掘。它讓我看到瞭,一件小小的銅鏡,可以承載如此厚重而豐富的曆史信息,可以映照齣整個時代的精神麵貌。

评分

我總覺得,要理解一個時代的精神,就必須從其最貼近生活、最具代錶性的事物入手。《漢鏡文化研究》恰恰抓住瞭這一點,它以漢代銅鏡為切入點,為我展現瞭一個豐富而多彩的漢代世界。我之前對銅鏡的認識,僅限於其作為梳妝的工具,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作者以極其專業和細緻的視角,深入剖析瞭銅鏡的鑄造工藝、材料構成,更重要的是,挖掘瞭銅鏡紋飾所蘊含的深刻文化內涵。書中對“十二生肖鏡”、“天文鏡”等紋飾的解讀,讓我驚嘆於漢代人民的智慧和對宇宙的探索精神。我瞭解到,那些精美的圖案,不僅僅是為瞭裝飾,更是古人對時間、空間以及自然規律的理解和錶達。同時,書中對銅鏡在祭祀、占蔔、甚至闢邪等方麵的運用,也讓我看到瞭銅鏡在古代社會中扮演的多重角色。它不僅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與神靈溝通的媒介。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那種讓人越讀越想讀下去的,每一次翻頁,都仿佛開啓瞭一個新的文化發現之旅。

评分

閱讀《漢鏡文化研究》的過程,仿佛是一場穿越時空的文化漫遊。這本書以一種極其生動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我帶入瞭漢代的銅鏡世界,讓我看到瞭這些古老的器物所承載的深厚文化底蘊。我一直對古代的工藝美術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銅鏡作為漢代重要的生活用品和藝術品,其背後隱藏的文化信息量巨大。本書的作者並非僅僅停留在對器物的描述,而是深入挖掘瞭銅鏡的社會功能、象徵意義以及審美價值。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銅鏡紋飾與當時思想文化、宗教信仰之間關係的論述所吸引。例如,書中對“神人紋”的解讀,讓我瞭解到漢代人民對神靈世界的想象和崇拜,以及他們希望通過鏡子來獲得神靈的庇佑。同時,書中對銅鏡在貴族墓葬中的齣土情況的分析,也讓我對漢代的社會階層、喪葬習俗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它讓我看到瞭,銅鏡不僅僅是個人梳妝的工具,更是身份、地位和精神追求的象徵。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能夠將冰冷的考古發現,轉化為有血有肉的文化敘事,讓我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漢代的曆史脈搏。

评分

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曆史,就必須深入其物質文化,而《漢鏡文化研究》就是我探索漢代物質文化的一把絕佳鑰匙。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古代銅鏡的圖錄或專著,它更是一部關於漢代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審美觀念以及技術發展的宏大敘事的縮影。我驚嘆於作者在研究上的細緻與全麵,從銅鏡的材質構成、鑄造工藝,到紋飾圖案的演變,再到其在不同社會階層中的普及程度和象徵意義,無不詳盡。書中對於“四神鏡”、“十二生肖鏡”等典型紋飾的解讀,讓我對漢代人民的世界觀、宇宙觀有瞭更深入的理解。我瞭解到,那些在鏡麵上精雕細琢的圖案,並非簡單的裝飾,而是承載著古人對自然、神靈以及自身命運的思考和寄托。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還將漢鏡的研究與當時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思潮相結閤,揭示瞭銅鏡如何作為一種社會符號,反映瞭漢代的權力結構、意識形態以及文化交流的廣度和深度。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親身經曆瞭漢代的繁榮與變遷,感受到瞭那份厚重的曆史積澱。它讓我認識到,研究古代器物,絕不能隻停留在“物”的層麵,而要深入其背後的“文化”靈魂。

评分

作為一名對古代文明抱有強烈好奇心的讀者,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個時代,就必須深入其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器物之中。而《漢鏡文化研究》正是一部能夠滿足我這種需求的傑作。它沒有空泛的宏大敘事,而是將目光聚焦於小小的銅鏡,卻由此摺射齣整個漢代的輝煌與復雜。我驚訝於作者對漢鏡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從最基礎的材料學分析,到最復雜的紋飾象徵解讀,再到其在宗教、政治、軍事、日常生活中的多重功能,幾乎觸及瞭漢代社會的方方麵麵。書中對“長壽紋”、“動物紋”、“神話傳說紋”等各類紋飾的解析,如同一把鑰匙,為我解鎖瞭漢代人民的精神世界。我瞭解到,那些精美的圖案並非僅僅為瞭美觀,而是承載著豐富的象徵意義,比如祈求長壽、闢邪、獲得神靈庇佑等,這些都反映瞭當時人們對生死、命運以及超自然力量的認知。更令我著迷的是,書中將漢鏡置於更廣闊的文化交流背景下進行考察,探討瞭其與其他文化(如中亞、西亞)的聯係與影響,這讓我看到瞭漢代文明的開放性和包容性。讀完此書,我對漢代社會有瞭更深刻、更具象化的認識,那些冰冷的考古器物,在作者的筆下煥發瞭生機,仿佛穿越時空,與我進行著一場跨越韆年的對話。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對銅鏡本身的介紹,它更是一麵映照齣漢代文明豐富內涵的“鏡子”。

评分

我一直認為,學術研究應該能夠抵達普通讀者的心中,而《漢鏡文化研究》恰恰做到瞭這一點。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考據堆砌,而是將嚴謹的學術成果,以一種充滿人文關懷和藝術鑒賞的筆觸呈現齣來。在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座巨大的漢代藝術寶庫,而這本書就是我的導覽圖。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銅鏡背後社會文化內涵的挖掘。例如,書中對漢代女性梳妝場景的描繪,通過銅鏡這一媒介,展現瞭當時女性的審美情趣、社交活動,甚至其社會地位的變化。那些精美的銅鏡,不僅僅是簡單的實用器,更是承載著女性情感、傢庭關係以及身份認同的重要載體。我被書中關於“闢邪鏡”的論述深深吸引,瞭解瞭古人如何通過鏡子的紋飾來寄托對平安、吉祥的渴望,這讓我對古人的生活有瞭更感同身受的理解。同時,書中對漢代不同地區銅鏡風格的差異性分析,也讓我對漢代的地域文化有瞭更直觀的認識,仿佛能感受到不同地域人民的生活習俗和審美偏好。這本書的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即使是涉及復雜考古學或曆史學概念的部分,作者也能夠用通俗易懂的方式進行解釋,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輕鬆理解。它讓我看到瞭,一件看似普通的古代器物,其背後可以蘊含著如此豐富而深刻的文化信息,等待著我們去發現和解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