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醫名傢名師講稿叢書(第四輯):常章富臨床中藥學講稿》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文句簡暢,提綱挈領,實用性強,便於理解,便於記誦,便於臨床應用,集備課卡片和速查簡錶於一身,是難得一見的學習臨床中藥學參考書。
作者簡介
常章富,教授、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現為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係,並留校任教。師承國醫大師顔正華教授。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係副主任、主任。現任國傢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執業藥師資格認證中心顧問、國傢執業藥師資格考試大綱及應試指南編審委員會委員、《中國執業藥師》編委,曾任國傢中醫藥管理局中醫師認證中心專傢、北京市衛生係列(藥學專業)高級專業技術職務評審委員會委員、國傢自然基金同行評議專傢、北京中醫藥學會第八屆理事會臨床藥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高等自學考試中藥學(一)課程考試委員、《中國中藥雜誌》第六、七、八屆編委會編委等。
從醫四十年,執教三十餘年。長期從事中醫藥教學、醫療及研究工作,治學嚴謹,勤於筆耕,潛心研究,注重實踐,著述頗豐。主編或編著《臨證備查中藥500味》等學術著作16部,參加編撰《中華本草》、《高等中醫院校教學參考叢書·中藥學》等30餘部,發錶學術論文30餘篇、科普文章100餘篇。熟諳中醫藥基本理論及常用中藥的性能特點與配伍應用,長期講授臨床中藥學,頗有心得。熟悉常見病多發病的中醫診治,擅治中醫內科疑難雜病,兼及外科、婦科、兒科及耳鼻喉科等病證。
內頁插圖
目錄
總論
緒言
第一章 中藥的起源與中藥學的發展
第一節 中藥的起源
第二節 中藥學的發展
第二章 中藥的産地與采集
第一節 産地
第二節 采集
第三章 中藥炮製
第四章 中藥的性能
第一節 四氣
第二節 五昧
第三節 升降浮沉
第四節 歸經
第五節 有毒與無毒
第五章 中藥的功效與主治病證
第一節 功效
第二節 主治病證
第三節 相互關係
第六章 中藥的配伍
第七章 用藥禁忌
第八章 用藥劑量與用法
第一節 劑量
第二節 用法
各論
第一章 解錶藥
第一節 發散風寒藥
麻黃
桂枝
紫蘇
荊芥
防風
羌活
槁本
白芷
辛夷
蒼耳子
附:蒼耳草
一生薑
一附:生薑皮
生薑汁
煨薑
蔥白
鬍荽
檉柳
香薷
第二節 發散風熱藥
薄荷
牛蒡子
蟬蛻
豆豉
浮萍
桑葉
菊花
蔓荊子
葛根
……
精彩書摘
一、內容
(一)給藥途徑
給藥途徑對藥物的療效影響極大。這是因為不同的機體組織,對藥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轉化、排泄及敏感度的差異所緻。同一方藥,常因給藥途徑的不同,顯示齣不同的作用強度。有的甚至須以某種特定途徑給藥,纔能發揮某種作用。
中藥傳統的給藥途徑,除口服和皮膚給藥兩種主要途徑外,還有吸入給藥、舌下給藥、黏膜錶麵給藥、肛門與直腸給藥等多種途徑。20世紀30年代後,又增添瞭皮下注射、肌內注射、穴位注射及靜、動脈注射等。
每種給藥途徑均有各自的優缺點,臨床選擇時除考慮各自的優缺點外,還需注意病證與藥物雙方對給藥途徑的選擇。而病證與藥物對給藥途徑的選擇,則是通過劑型的選擇來體現的。
(二)應用劑型
無論從什麼途徑給藥,都需將藥物加工成便於應用的劑型。傳統中藥劑型中,有主供口服的湯劑、丸劑、散劑、酒劑、露劑、滋膏劑;供皮膚或黏膜使用的軟膏劑、硬膏劑、塗擦劑、浸洗劑、熏劑、散劑、丹劑;還有供體腔等使用的栓劑、藥條、釘劑等。
20世紀30年代又研製齣瞭中藥注射劑。之後,又發明瞭膠囊劑、顆粒劑、氣霧劑、膜劑等新劑型。
(三)煎煮方法
湯劑是中藥的最常用劑型,其療效的保證又取決於正確的煎煮製取。
1.煎藥器具選用沙鍋、沙罐、沙壺等帶蓋的陶瓷器皿最佳。因其化學性質穩定,不易與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且導熱均勻,保暖性好。或用耐高溫的玻璃燒杯等。
忌用鐵、銅、鋁等金屬器具,因金屬元素易與藥液中的藥物成分發生化學反應,輕則降低療效,重則引發毒害。
2.煎藥用水選擇潔淨清澈、無色、無異味、不含雜質的生活飲用水,禁用被汙染或反復煮沸的水。此外,有時因治療需要,還要加適量的酒或醋等。
3.水的用量按理論推算,加水量應為飲片吸水量、煎煮過程中蒸發量及煎煮後所得藥液量的總和。雖然實際操作時加水很難做到十分精確,但至少應根據飲片質地疏密、吸水性能及煎煮時間長短以確定加水量的多少。
一般用水量為將飲片適當加壓後,液麵淹沒過飲片約2cm為宜。質地堅硬、黏稠,或需久煎的藥物加水量可酌增。質地疏鬆、有效成分容易揮發或不宜久煎的藥,加水至液麵淹沒藥飲片即可。4.煎前浸泡將中藥飲片於煎前浸泡,既有利於有效成分的充分溶齣,又可縮短煎煮時間,避免因煎煮時間過長而使部分有效成分耗損或破壞過多。多數飲片宜用常溫水浸泡,一般浸泡20~40分鍾,以種子、果實為主的飲片可浸泡1小時。鼕天可適當延長,夏日氣溫高,浸泡時間不宜過長,以防腐敗變質。5.浸水溫度飲片先行浸泡時,所用水的溫度是否適宜,也會影響藥物成分的煎齣。浸泡飲片的用水,以常溫水或溫水(25~40℃)為宜,切忌直接用沸騰水。
6.煎煮火候適宜的火候,有利於藥效成分的溶齣。一般說,煎藥宜先文火後武火,即未沸前用大火,沸後用小火保持微沸狀態,以免藥汁溢齣或過快熬乾。
7.煎煮時間湯藥煎煮時間的恰當與否,直接關係到中藥有效成分的溶存率和療效。一般飲片,頭煎煮沸後再煎15~20分鍾,二煎煮沸後再煎10~15分鍾即可。解錶、芳香化濕、行氣等質地較輕或含芳香揮發性成分較多的飲片,煎煮時間應適當縮短,頭煎煮沸後再煎10~15分鍾,二煎煮沸後5~10分鍾即可。
補虛藥、礦物藥及根莖類等質地厚重堅實、不易揮發的飲片,煎煮時間宜延長,頭煎沸後再煎40~50分鍾;二煎三煎乃至四煎沸後,再煎30~40分鍾即可。
8.器具加蓋煎煮藥時,無論使用何種器具都要加蓋,以防止易揮發成分的過度散逸,最大限度地保全藥液中的藥物成分。
9.不斷攪動煎煮時,因藥鍋中上下的溫度相差較大,故還需用乾淨的木製或竹製筷子,間隔對所煮飲片進行攪動。如此,既可使藥物成分均勻分布於溶液中,以促使其溶齣與發生化學變化,又可防部分飲片粘鍋底或焦化。
10.煎藥次數一般說,一劑藥煎3次,最少應煎2次。因為煎藥時,藥物有效成分首先會溶解在進入藥材組織的水液中,而後再擴散到藥材外部的水液中。待藥材內外溶液的濃度達到平衡時,因滲透壓均衡,有效成分就不再溶齣。此時,隻有將藥液濾齣,重新加水煎煮,有效成分纔能繼續溶齣,故一劑藥煎煮2~3次為佳。
……
前言/序言
講稿,對於教師來說,既是授課前所寫的底稿,又是傳遞授課信息的載體。講稿的構思與撰寫,是授課教師以教學大綱為指導,以既定教材為基礎,並結閤個人的教學經驗而完成。構思與撰寫好講稿,是搞好課堂教學的前提,要想得到優質的課堂教學效果,就必須先構思與撰寫齣優質的講稿。打造一個科學嚴謹、內容豐富、條理清晰的優質講稿,是每一個授課教師全力追求的目標。它不但為教師提高課堂授課質量提供瞭重要保證,而且能引領學習者沿著正確的思路去理解、學習所講授的課程,提高學習效果。而優質講稿的構思與撰寫,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必須經過無數次課堂教學的打磨,反復修訂,纔能完成。
臨床中藥學是中藥學學科的一個分支學科,它不但源遠流長,曆史悠久,而且博大精深,內容宏富,要想構思與撰寫齣優質的《臨床中藥學講稿》確非易事,更何況它還是一個醫藥兼容、緊貼臨床、發展較快的學科。隻有刻苦研讀,虛心求教,深入實踐,反復體悟,仔細推敲,不斷補正,纔能接近這一終極目標。在三十多年的執教工作中,我始終將構思與撰寫講稿放在教學工作的第一位。登颱講課之前,作為輔導老師的我,在做好輔導工作的同時,在顔正華教授等老教師的指導下就構思撰寫瞭自己的第一份稿紙式講稿。登颱講課時,又將其改寫成卡片式講稿。此後,每次講解必行修改。課前備課時,必據平日研究的新成果和所得的新經驗,重新進行修訂與補充;課後整理講稿時,必據課堂講解所發現的不當之處和靈感所得的新體會,及時進行修正和完善。如此,一次次的修訂,使講稿日臻完善。
退休離崗後,我雖不再登颱講課,但卻難以割捨對研習與講授《臨床中藥學》的情懷。仍心係講颱,不斷研修講稿。每當我打開卡片箱,翻閱那一張張卡片式的講稿,看著那一行行經多次修琢過的字句,不忍棄擲之心油然而生,再加上同道與同學的建言和鼓勵,遂不揣淺陋,擇其精要,編撰成冊。編寫工作曆時六年,先由聽過我講解《臨床中藥學》課程的同學,將尋得的最佳課堂筆記錄為電子版,再由我以此為基礎,對照原講稿或依據新認識、新體悟,逐字逐句修改,並反復推敲,直至基本滿意為止。
中醫名傢名師講稿叢書(第四輯)·常章富臨床中藥學講稿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