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規範 [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Metadata Service Interface]

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規範 [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Metadata Service Interface]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國傢測繪地理信息局 編
圖書標籤:
  • 地理信息係統
  • 元數據
  • 接口規範
  • 測繪
  • 標準化
  • 技術文件
  • CH/Z 9019-2012
  • 數據標準
  • GIS
  • 空間數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测绘出版社
ISBN:978750303315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0339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行业标准化指导性技术文件
外文名称:Specification for geo-information Metadata Service Interface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4-01
用纸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規範》規定發布、訪問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所需的接口、通信方法以及交換信息的編碼方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行業標準化指導性技術文件(CH/Z 9019-2012):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規範》適用於網絡環境下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領域。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引言
1 範圍
2 規範性引用文件
3 術語與定義

4 縮略語與數據類型
4.1 縮略語
4.2 數據類型

5 元數據服務的需求
5.1 係統
5.2 發布元數據
5.3 查找元數據
5.4 采集元數據
5.5 同步元數據

6 信息模型
6.1 概述
6.2 Capability類
6.3 元數據服務信息模型
6.3.1 總則
6.3.2 元數據描述對象
6.3.3 Metadata.md FileID元素
6.3.4 服務元數據
6.3.5 與通用XML記錄格式的映射
6.3.6 其他可用於檢索的附加屬性項
6.3.7 其他可返迴屬性項
6.4 數據綁定
6.4.1 概述
6.4.2 數據集
6.4.3 數據集係列
6.4.4 在綫服務
6.4.5 應用係統
6.4.6 測繪檔案
6.5 查詢結果
6.5.1 查詢結果元素
6.5.2 提要型結果
6.5.3 摘要型結果
6.5.4 完整型結果
6.6 服務信息模型
6.7 與其他兼容OGCCSW的元數據服務的互操作

7 外部接口
7.1 概述
7.2 引用的協議綁定
7.3 接口規定
7.3.1 服務接口
7.3.2 查詢接口
7.3.3 管理接口
7.3.4 同步接口
7.3.5 齣錯處理
7.4 查詢方法
7.5 實施說明
7.5.1 一緻性要求
7.5.2 相關技術問題
7.5.3 語義問題
7.5.4 安全問題

附錄A (規範性附錄)XML編碼模式
A.1 Capabilities描述的XML編碼模式
A.2 請求與響應消息的XML編碼模式
A.3 DC記錄類型的查詢結果的XML編碼模式
A.4 地理信息元數據規範的記錄類型的查詢結果的XML編碼模式

附錄B (規範性附錄)抽象測試要求
B.1 隻讀功能
B.2 事務處理功能
B.3 同步功能
參考文獻
圖書簡介: 《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與當代價值》 本書深入探討瞭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內涵、曆史演變及其在當代的深刻意義。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野和精微的文本分析相結閤,力圖全麵呈現這一民族精神譜係的豐富性、復雜性與持久生命力。 第一部分:精神的源頭與奠基 本書首先追溯瞭中華民族精神的古老源頭,著重分析瞭先秦諸子百傢思想對這一精神內核的塑造作用。重點解讀瞭儒傢“仁、義、禮、智、信”中的社會倫理基石,道傢“天人閤一”的哲學思想如何構建瞭民族對自然的敬畏與和諧觀,以及墨傢“兼愛非攻”所蘊含的樸素的國際主義和人道主義精神。通過對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以及早期文獻的考證,我們描繪瞭早期華夏族群在地理環境壓力下,為求生存與發展所形成的集體意誌與道德規範。 第二部分:曆史長河中的精神演進 本書的第二部分聚焦於中華民族精神在漫長曆史進程中的動態演進。漢代獨尊儒術後,儒傢思想如何與本土文化深度融閤,形成瞭以“傢國同構”為特徵的政治倫理體係,並探討瞭這一體係對維護大一統帝國長期穩定的積極作用與潛在的僵化弊端。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活躍與文化交融,對民族精神的多元性進行瞭豐富。隋唐盛世時期,兼收並蓄,開放包容的精神特質如何促成瞭空前的文化繁榮,並展現瞭中華文明強大的文化吸納能力。宋明理學的興起,則標誌著精神探索從外在的政治倫理轉嚮內在的道德實踐與格物緻知,強調個體修養對社會秩序的重構作用。 在這一部分,我們特彆開闢章節,詳述瞭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精神所經曆的巨大衝擊與深刻反思。麵對西方的強勢衝擊,如何在“數韆年未有之大變局”中,對傳統精神進行批判性繼承與創造性轉化,成為時代的核心命題。從洋務運動的“中體西用”到五四運動的“德先生”與“賽先生”,再到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的價值追求,無不體現瞭民族精神在危機中的淬煉與升華。 第三部分:當代精神的重塑與價值 本書的第三部分則將目光投嚮當代,係統闡述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中華民族精神如何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我們詳細分析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何與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相結閤,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精神動力。 愛國主義的深度拓展: 不再僅僅是狹隘的地域或血緣認同,而是體現為對國傢富強、民族振興的堅定信念,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的責任擔當。 奮鬥精神的迴歸: 重新審視“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古訓,結閤當代科技攻關、脫貧攻堅等重大曆史實踐,探討個體奮鬥如何匯聚成民族復興的磅礴偉力。 和閤思想的當代詮釋: 將中國傳統的“和為貴”理念,提升到國際關係、社會治理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層麵,論述瞭構建和諧社會、促進世界和平的東方智慧。 實乾與擔當: 強調在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下,知識分子、産業工人、基層乾部所展現齣的堅韌不拔的實踐精神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 第四部分:麵嚮未來的精神弘揚 本書的結論部分探討瞭在信息時代和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地嚮世界闡釋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當代價值。內容包括:如何通過文化交流、學術研究和教育普及,清除對中華精神的誤讀與偏見;如何在全球治理麵臨挑戰時,貢獻植根於深厚曆史底蘊的中國方案和中國智慧。 全書結構嚴謹,論證詳實,引用瞭大量的經典文獻、曆史案例和現代社會學調查數據,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富有洞察力的中華民族精神研究範本。本書適閤曆史學、哲學、社會學、文化研究領域的專業人士及所有關注民族精神傳承與發展的廣大讀者。

用户评价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信息標準化的觀察者,我深知技術規範類文件往往是行業發展的“沉默英雄”。這份關於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規範的文檔,其價值不在於其文學性,而在於其普適性和可操作性。它必然是對現有行業痛點的深刻總結和前瞻性布局。想象一下,如果沒有統一的接口標準,不同的地理信息平颱在交換數據時將如同使用不同的語言,溝通成本高昂且錯誤頻齣。這份文件,想必就是那位“翻譯官”。我推測書中可能用大量的流程圖和代碼示例來佐證其規範的閤理性,確保從理論到實踐的無縫對接。對於那些負責信息治理和數據資産管理的決策層人員,這本書的重要性或許體現在它為數據治理提供瞭一個技術上的落地路徑,確保瞭國傢地理信息資源的可追溯性和權威性。這不僅僅是技術文檔,更是對未來數據服務生態構建的藍圖描繪。

评分

這本書的齣版年份是2012年,這個時間點在信息技術領域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彼時,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正在加速普及,地理信息服務的需求也從傳統的桌麵應用轉嚮瞭更廣泛的網絡化、移動化場景。因此,這份規範很可能是在應對這種時代變革中誕生的,它必須具備足夠的“前瞻性”和“適應性”。我期待書中在接口設計上能夠體現齣對性能和安全性的考量,尤其是在海量地理空間數據元數據交互的場景下。例如,對於數據安全傳輸的加密機製、對於高並發請求的負載均衡接口設計,想必都有相應的指導原則。總而言之,它絕非一本故紙堆裏的陳舊資料,而是一份在特定曆史時期,為解決行業互操作性難題而精心打磨的“工具箱”,為後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內的地理信息服務發展奠定瞭堅實的技術底座。

评分

翻閱這份文件時,那種撲麵而來的技術氣息讓人倍感充實,它似乎在嚮讀者宣告著“標準就是一切”的理念。我留意到其編號“CH/Z 9019-2012”,這錶明它是一份指導性技術文件,而非強製性的國傢標準,這意味著它可能在某些技術實現路徑上提供瞭靈活的指導而非鐵闆一塊的限製。對於那些走在技術前沿、需要不斷嘗試新架構的研發團隊而言,這種“指導性”或許更具吸引力。這本書的內容想必是圍繞如何建立一個健壯、可擴展的元數據服務框架展開的。也許其中會詳細闡述如何利用XML、JSON或其他特定協議進行數據封裝和傳輸,並對不同服務操作(如查詢、發布、更新)的原子性、事務性提齣明確要求。我猜想,其核心價值在於統一瞭不同部門、不同廠商之間對“地理信息元數據”的理解和操作方式,極大地降低瞭係統集成的復雜度,是推動行業信息化的重要基石。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非常樸實,以一種嚴謹、專業的氣質撲麵而來,讓人立刻感受到它所承載內容的嚴肅性與權威性。從這本書的標題和齣版信息來看,它無疑是麵嚮專業領域人士的一份重要參考資料。這種技術規範類的文件,通常不會有華麗的辭藻,而是追求精確與無歧義的錶達。我個人猜測,書中對“地理信息元數據服務接口”的定義和規範一定非常詳盡,涵蓋瞭從數據結構、交互協議到錯誤處理機製等方方麵麵。對於那些需要構建或維護地理信息係統(GIS)服務的工程師和技術人員來說,這本書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可能像一本操作手冊,詳細規定瞭不同係統之間如何“對話”纔能確保元數據的準確、高效傳輸。能夠將這些復雜的技術細節統一成一套標準,本身就是一項巨大的工程,也體現瞭國傢層麵對於信息共享和互操作性的重視。閱讀這類文件,需要極強的耐心和紮實的專業背景,但一旦掌握瞭其中的精髓,就能極大地提升工作效率和係統的兼容性。

评分

這份技術文件散發著一種嚴謹的工業美感。它的價值不在於被大眾閱讀,而在於被專業人士“執行”。如果說地理信息數據是石油,那麼元數據就是標記油井位置、質量和開采權限的地圖和契約。這份接口規範,就是確保這些契約能夠被不同係統安全、準確讀取和交換的“標準信封”。我非常好奇書中對於“服務發現”和“服務編排”的描述,畢竟接口規範的核心目的就是為瞭實現服務的鬆耦閤。是否采用瞭某種成熟的Web服務架構模式?是否對API的版本控製提齣瞭明確要求?這些細節決定瞭該規範在實際工程中的生命力。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它代錶瞭一種對技術細節的極緻追求,是將抽象的“信息服務”概念轉化為可被機器理解和執行的具體指令集的過程,是對國傢地理信息基礎設施現代化建設的有力支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