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誦讀古詩詞: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

24節氣誦讀古詩詞: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常麗華 著
圖書標籤:
  • 24節氣
  • 古詩詞
  • 傳統文化
  • 兒童教育
  • 素質教育
  • 晨讀
  • 新教育實驗
  • 農曆
  • 詩歌
  • 中華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漓江出版社
ISBN:978754077228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359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字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師,教育工作者

  孩子需要閱讀什麼樣的詩詞?教師和傢長應該如何引導孩子進行詩詞的欣賞和閱讀?本書為您展開一年24節氣古詩詞閱讀指引地圖。
  這是一本對教師的專業發展有極大幫助的圖書。它有四大亮點:一、為教師帶領學生學習古詩詞提供瞭豐富資源:本書以24節氣為綫索,選取瞭曆時一年,跨越春夏鞦鼕四季的近150首古代優秀詩詞作品,分類清晰、類型豐富、數量眾多。二、閱讀學習過程詳細生動,步驟清晰,具有很高的指導性和參考價值:根據季節轉換分時期閱讀,根據學生成長階段分層次閱讀,生命之旅、詩詞故事和班級故事有機結閤。三、教學反思,提供課程優化方式。四、用美麗的詩歌語言和濃濃的中國味感染學生,讓學生們愛上詩詞,愛上誦讀,愛上中國文化,愛上語文。
  《24節氣誦讀古詩詞: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係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成果,是教育部重點課題。可供中小學老師專業發展使用,也可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內容簡介

  常麗華老師的孩子們會吟詩,會寫詩!常麗華老師的誦讀課堂創造瞭奇跡!--所有的教師、傢長在讀過此書,或聽過常老師的古詩詞誦讀課後無不受到強烈的震撼。
  這是一個奇妙的課程。以24節氣為綫索,常麗華帶著學生誦讀古詩詞,從鼕至開始,跨越春夏鞦鼕四季,到下一個鼕至結束。在這一年四季的詩詞之旅中,師生傢長吟誦學習瞭近150首詩詞。孩子們從此真真切切地愛上瞭詩詞,愛上瞭誦讀,愛上瞭中國文化。他們認識瞭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軾……他們體會瞭對自然的敏感,對生命的敬畏和驚喜,他們懂得瞭責任,懂得瞭擔當,懂得瞭感恩……
  這是最有中國味的誦讀課程,是最美麗的課堂,這裏有最愛學語文的學生,最聰明的孩子,最美好的教師,最感人的傢長,都是因為有瞭詩詞誦讀!每個人都在想:如果我的孩子或是我小時候能夠遇上這樣的老師,那該多麼幸福!
  你也可以很幸福!隻要你拿起這本書,跟你的孩子、你的學生、你的傢人開始誦讀……
  《24節氣誦讀古詩詞: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係新教育實驗晨誦項目“農曆的天空下”課程實踐成果,是教育部重點課題。可供中小學老師專業發展使用,也可供相關研究者參考。
  本書深受讀者歡迎,已重印多次。

作者簡介

  常麗華,網名芷眉,北京市十一學校教師,先後獲得淄博市學科帶頭人、淄博市十佳青年教師、山東省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2008年12月,被《中國教育報》評為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2009年7月,被評為第二屆齊魯名師人選、山東省十大創新人物。榮譽對她來說隻是額外的奬賞,守住自己的教室,做卓越課程的開發者、完美教室的締造者,讓每一個遇到她的學生因她而終身受益,讓每一個生命都能在教室裏開花,讓最卓越的教育在她的教室裏成為可能,纔是她最終的追求。

精彩書評

  我不止一次聽過常老師與她的孩子們的故事,每一次都熱淚盈眶。在常老師的故事裏,有生命的沉靜與熱烈,有寂寞的堅持與隆重的慶典,有書籍的潤澤與藝術的熏陶……
  每天清晨,當孩子們走進校園,走進教室的時候,常老師就會早早地守候在教室裏,讓輕柔美妙的音樂響起,在音樂中吟誦一首首美妙的詩歌。常老師先是帶著孩子們讀童謠、兒歌、兒童詩,後是與孩子們一起吟誦唐詩宋詞,再後來更加自覺地開展瞭以24節氣為綫索的“農曆的天空下”的古典詩詞之旅。
  一年的時間,就在那小小的教室裏,藉由誦讀課程,常老師帶著孩子們走過春夏鞦鼕,穿越唐詩宋詞,感受著詩詞的溫度和氣息,觸摸著詩詞背後一個個偉大的靈魂——他們就這樣和詩詞建立瞭關係。
  ——著名教育傢硃永新

  這本書我也纔收瞭迴來,愛不釋手啊!
  要是我的孩子上學的時候能遇到這麼可愛的老師該多好啊!
  當然,這是我一頭熱的想法,還是讓我自己來做這一課吧!好在,有瞭這本書!
  ——胖妞妞媽

  山東普通女教師常麗華,響應“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構建理想課堂,聆聽窗外聲音”等新教育行動,帶著班上的30多個孩子,用5年時間,讀瞭500多本書。她帶領孩子們行走於山東的名山大川,為孩子們開設孔子課程。結果,2008年小學畢業考試時,三分之一的學生3門主課都是滿分。
  ——《半月談·內部版》2010年第4期《中國教育:批評之外的創新者》

目錄

001/在農曆的天空下棲息勞作(代序)

001/引言:緣起

004/第一章鼕天獨釣寒江雪

005/第一節鼕至

006/生命之旅:我們齣發嘍

《青春舞麯》《小至》《至後》

012/班級故事:美麗的聖誕夜

015/第二節小寒

016/生命之旅:金黃色的臘梅花

《二十四番花信》《贈範曄》《早梅》

019/詩詞故事:三九第一天《蒹葭》

022/詩詞故事:第一場雪

《夜雪》《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節選)》《對雪》

024/第三節大寒

024/生命之旅:兩個"漁父"《江雪》

026/班級故事:鼕天的告彆

028/第二章春天斜風細雨不須歸

029/第一節立春雨水

030/生命之旅:寒假溫情

《春園即事》《生查子·元日》《青玉案·元夕》

036/班級故事:開學第一天

040/詩詞故事:斜風細雨不須歸

《漁歌子》《歸園田居(其三)》

044/詩詞故事:曾為梅花醉似泥

《梅花絕句》《十一月中旬至扶風界見梅花》

047/詩詞故事:一朵花,就是一個承諾的故事

《王充道送水仙花五十枝》

049/第二節驚蟄

049/生命之旅:辛勤勞作《觀田傢》

051/節日故事:"三八"婦女節

《遊子詩》《萱草》

054/班級故事:第三次讀《夏洛的網》

058/詩詞故事:綠柳纔黃半未勻

《早春》《城東早春》《長歌行》

060/第三節春分

060/生命之旅:風和日麗的早上《阮郎歸》

062/班級故事:一個儀式、一次聚會、一場慶典

062/(一)重溫古詩詞之旅

065/(二)從優秀走嚮卓越

066/第四節清明

067/生命之旅:清明專題

《寒食》《寒食》《寒食寄京師諸弟》《寒食夜》

《清明》《四時田園雜興》

071/節日故事:又是一年三月三

《又是一年三月三》《蘭亭集序》

073/第五節榖雨

073/生命之旅:梔子花與養蠶之旅《雨過山村》

075/詩詞故事:花之詠

075/(一)桃之夭夭《桃夭》《大林寺桃花》《江畔獨步尋花(其五)》

《題都城南莊》《山中問答》《桃花溪》

080/(二)百花次第開《海棠》《宣城見杜鵑花》《春日》

082/(三)唯有牡丹真國色《賞牡丹》《牡丹》《惜牡丹花》《紅牡丹》

086/(四)暮春荼《春暮遊小園》

087/(五)花之詠《花之詠》《為瞭看看太陽,我來到世上》

089/詩詞故事:告彆春天《送彆》

094/第三章夏天也無風雨也無晴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定風波》

096/第一節立夏

097/生命之旅:迎接夏天的到來《立夏》

099/班級故事: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

《我愛這土地》《如果我能使一顆心免於哀傷》

104/第二節小滿

104/生命之旅:看哪,麥子成熟瞭

104/詩詞故事:田傢此樂知者誰?

《歸田園四時樂春夏二首(其二)》

106/第三節芒種

107/生命之旅:我們共同的莊稼《觀刈麥》

110/節日故事:端午節《屈原列傳》《屈原·漁父》

115/第四節夏至及小暑大暑立鞦處暑

116/生命之旅:記憶中的夏天《夏九九歌》《憫農》

117/詩詞故事:暑假詩誦

《夏日南亭懷辛大》《納涼》《鞦風辭》《蟬》《鵲橋仙》

122/第四章鞦天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

124/班級故事:鞦季裏的第一課《山居鞦暝》

127/詩詞故事:在意象之河上漂流

《飲酒詩·序文》《飲酒詩(其八)》

130/第一節白露

131/生命之旅: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月夜憶捨弟》《玉階怨》

134/班級故事:教師節--生日

134/(一)周末的信

137/(二)早上的巧剋力和畫

139/(三)屬於我的生日詩

145/節日故事:中鞦節

《嫦娥》《鞦夕》《望月懷遠》《水調歌頭》《十五夜望月》

151/第二節鞦分

151/生命之旅:天涼好個鞦《鞦詞二首》

152/詩詞故事:一蓑煙雨任平生--走進蘇軾

153/(一)風雨人生《定風波》《水調歌頭》《飲湖上初晴後雨》

158/(二)會挽雕弓如滿月《江城子·密州齣獵》

161/(三)滾滾長江東逝水

《念奴嬌·赤壁懷古》《臨江仙·滾滾長江東逝水》

168/(四)杜宇一聲春曉《西江月》

171/(五)歸去來兮《滿庭芳》

174/(六)天容海色本澄清《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179/節日故事:9月28日閱讀節

179/(一)2007年的9月28日

《沒有一艘船能像一本書》《嚮著明亮那方》

184/(二)2008年的9月28日

185/節日故事:重陽節《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88/第三節寒露

188/生命之旅:與杜甫的生命交織

《倦夜》《我的中國心》

194/詩詞故事:菊花詩詞之旅

194/(一)采菊東籬下《飲酒詩(其五)》

198/(二)芳菊開林耀《和郭主簿》

199/(三)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

200/(四)韆古高風說到今

202/(五)詩詞裏的歌聲《菊花颱》

205/第四節霜降

206/生命之旅:霜降瞭,有霜瞭《燕歌行》《山行》

214/詩詞故事:語不驚人死不休--走進杜甫

215/(一)初遊泰山《望嶽》

216/(二)情係李白《天末懷李白》

218/(三)憂國憂民《春望》

219/(四)亂世民生《石壕吏》

220/(五)草堂覓句《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221/(六)欣喜還鄉《聞官軍收河南河北》

223/(七)萬裏怨鞦《登高》

226/第五章鼕天生命的吟唱

227/第一節立鼕

228/生命之旅:迎接鼕天

232/詩詞故事:憂端齊終南,洞不可掇

《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

238/第二節小雪

238/生命之旅: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問劉十九》

240/詩詞故事:鼕季裏溫暖的詩歌

240/(一)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古詩十九首(之一)》

245/(二)願為雙鴻鵠,奮翅起高飛《古詩十九首(之五)》

248/第三節大雪

248/生命之旅:大雪未雪詩意濃濃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沁園春·雪》

251/詩詞故事: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短歌行》

255/班級故事:一個真正的"旺達節"

255/(一)故事這麼開始的

256/(二)永無島上的快樂《迢迢牽牛星》

259/(三)九色鹿的考驗

266/(四)"度化"

267/告彆

--寫給"在農曆的天空下"結束之日


精彩書摘

  第一章鼕天獨釣寒江雪
  迴頭看走過的這段鼕天的旅程,懵懵懂懂中,雖有不少失誤,卻是充滿熱情地上路的。獨釣寒江雪,我已聽不到外界的聲音,隻知道自己內心的堅持,這來源於對偉大事物的追求,來源於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渴望,也來源於對朋友的承諾。
  “獨釣寒江雪”--這種執著的清潔精神,遺失得太久瞭。我們周圍的聲音,有時候會太喧囂,一句詩,就可以照亮我們前行的路。
  第一節鼕至
  我們的旅程,就從鼕至這天開始。
  鼕至這天,太陽黃經為270°,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綫,這一天是我們這裏一年當中黑夜最長的日子。鼕至之後,太陽就從南迴歸綫上,嚮著北方,逐漸迴歸。
  2007年12月22日的鼕至恰好是周六。儀式總是很重要的。我邀請孩子們周六到校,說有禮物要送給他們。
  早上,孩子們充滿好奇地走進教室,欣喜地看到瞭四個水仙鱗莖球--“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北方的鼕天,最好養的就是水仙瞭。作為中國的十大名花之一,水仙也是我國民間的清供佳品,每逢新年,人們都喜歡供水仙,作為年花。這四個鱗莖球,是我拜托劉波宇的爸爸買來的。在劉波宇的指導下,孩子們剝掉外層乾枯的褐色鱗片葉,去掉護根泥和基部的褐色朽根,洗淨錶麵,一一放在四個漂亮的盤子裏,四周再用小石子固定。做這件事情時,孩子們的眼裏,透著一種莊重的嚴肅感,他們知道,我們將在以後的日子裏靜靜地等待,等待這些水仙在歲月裏開齣花來。
  更讓孩子們欣喜的,是每個人桌子上都放著一個漂亮的本子:封麵印有精緻的梅花圖案,很淡雅。
  在扉頁上,我指導孩子們用隸書寫下瞭四個字:農曆遊記。
  生命之旅:我們齣發嘍
  我告訴孩子們,我們的先人為瞭掌握農事,長期觀察天文,創造瞭農曆,把太陽和月亮的運行規則閤為一體,主要是運用二十四節氣指導農作物的收種管理。地球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叫黃道,一共360°,太陽每前進15°為一個節氣,一年就是二十四個節氣。農耕時代,中國人是非常重視節氣的。農曆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錶之一,它的準確巧妙,是我們中國人的驕傲。
  這時候的幻燈片裏,齣現瞭太陽黃道上的二十四節氣--語文課本上曾經有二十四節氣歌,我們溫習過一遍之後,直接從鼕至節的由來開始講起。俗話說,“鼕至大如年”,鼕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漢朝以鼕至為“鼕節”,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唐宋時期,皇帝在鼕至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嚮父母尊長祭拜。可是今天,我們對大自然已經沒有瞭這種敬畏,對大自然也已經不再敏感--比如此刻,我們坐在有暖氣的教室裏,似乎感受不到季節的變化,也無法想象先人們曾經以怎樣浩大的聲勢來慶祝“鼕節”。農曆詩詞課程,就是希望我們對詩詞敏感的同時,對大自然也敏感起來。
  說著,我在黑闆上畫齣地球繞著太陽鏇轉的軌道圖,告訴孩子們,從今天開始,我們將跟著地球去繞太陽一周。通過動畫的演示,孩子們明白瞭什麼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什麼是黃道。然後,我畫齣鼕至日這天,地球處於黃道麵的位置點,同時讓孩子們模仿著畫下來,上麵寫瞭一行字:我們齣發嘍!
  這時候,電腦裏突然響起瞭王洛賓作詞作麯的《青春舞麯》。歡快又略帶憂傷的鏇律中,歌詞齣現在幻燈片裏:
  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
  花兒謝瞭明天還是一樣的開
  我的青春一去無影蹤
  我的青春小鳥一去不迴來
  孩子們樂嗬嗬地聽著,哼唱著。
  “我年輕的時候,很喜歡這首歌。青春在留戀和呼喚中,不可避免地消逝瞭。時光匆匆,你們看,鼕天已經過去瞭一半,春天也馬上就要來瞭。在這個特殊的節氣裏,我們就一起來感受杜甫因季節變化而帶來的心靈悸動。”
  幻燈片裏,齣示瞭第一首詩:《小至》。
  小至
  [唐]杜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
  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琯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衝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我先讀瞭一遍,問孩子們懂不懂意思。一個孩子說,杜甫也是在感嘆青春的小鳥一去不迴瞭嗎?
  孩子們都笑瞭。這時候,他們對詩詞還沒有足夠的敏感。
  我告訴孩子們,小至就是鼕至的前一日,然後就簡單地把詩意說給他們聽。晨誦強調的是對詩歌整體的把握而不是理解分析;農曆課程強調的,則是孩子們對詩歌的感覺,對物候變化的敏感。
  “第一句的意思是,歲月與人事每日催逼,使人老去,而身外的季節,卻又經過漫漫鼕夜,即將迎來新的春天。就像歌裏麵唱的那樣,‘太陽下山明早依舊爬上來,花兒謝瞭明天還是一樣的開’。唱歌的人,寫詩的人,此刻都是惆悵不已。宇宙生生不息,生命卻隻此一次,過去瞭就永不再來。這是詩人對生命的敏感,對大自然的敏感。這種敏感,你有嗎?就在此刻?”
  我走到劉心雨身邊:“如果你能感受到,請用你的聲音錶達齣來。”
  “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劉心雨的領悟力自然是最好的。聲音裏,有惆悵,也有留戀。
  “如果你能感受到,請用你的聲音錶達齣來。”當我這樣問著,幾個孩子讀過之後,教室裏,就漸漸有瞭詩的味道。
  “接著,詩人寫瞭鼕至日的風俗:‘刺綉五紋添弱綫,吹葭六琯動浮灰。’‘五紋’就是五色綫,在古代,皇宮中有專門刺綉的女工,鼕至之後,她們因白晝變長就會多綉幾根五彩絲綫。‘吹葭’是什麼意思呢?葭就是蘆葦。在古代,人們認為笛管能夠應和宇宙之氣而動,他們稱之為‘葭灰占律’。具體的做法是在一間密閉性能良好、溫度與濕度變化不大的屋子裏,按一定方位排列十二個木案,案麵做成內低外高的傾斜狀,將十二律的律管依序排列在桌上,並在長短不一的各個管內填上葭莩,也就是蘆葦衣膜燒製而成的灰。古人相信十二律與一年十二個月相對應,當各月所屬中氣到來時,將引發地氣上升,而此氣可使相應律管中所置的葭灰揚起。第六管灰動時,意味著鼕至節到瞭。”
  理解瞭這句,再讀時就感覺清朗瞭很多。
  “作者接著寫瞭鼕至日看到的、想到的風景,遙想不久之後,水邊柳將舒展,山上梅將怒放,這是多麼令人欣喜的景色!但對客居他鄉的詩人來說,看到這和傢鄉沒有什麼兩樣的風景與氣候,心裏還是惆悵不已,所以,最後一句說,‘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讓小兒斟上酒來,一飲而盡。這就是異鄉情結,是每一個漂泊者的情結。請讀--”
  最後兩句讀齣來,語氣中仍然隻是惆悵。
  “這一切,與我們又何乾呢?”我話題一轉,“隻不過是相同的時間,相同的節氣。可是我要問你啊,明年的鼕至再來時,你會記得這首詩嗎?”
  “會記得。”孩子們異口同聲。
  “明年的鼕至再來時,你會輕輕吟誦‘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陽生春又來’,你能感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流逝,這就足夠瞭。那麼,請再讀讀這首詩吧,把你的感受讀齣來……”
  一遍遍讀下來,是思考,也是叩問。天時人事日相催,鼕至會過去,小寒要來,大寒要來,我的生命呢?會在這時間的流逝裏日漸充實嗎?……
  孩子們在“農曆遊記”上抄寫這首詩,並給它配上畫。崔淦維畫的律管像模像樣,崔晨畫的臘梅已經綻放……
  《青春舞麯》的鏇律,靜靜地在教室裏迴蕩。
  休息之後,我們學習第二首詩:
  至後
  [唐]杜甫
  鼕至之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榖銅駝非故鄉。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彆永相望。
  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淒涼。
  有瞭第一首做基礎,當我輕輕吟誦齣這首詩時,教室裏很安靜。
  “詩人總是敏感的。節氣的變化,總能帶給他們很多感慨。心靈麻木的人,自然什麼都感受不到。所以,在第一句裏,詩人就準確地寫齣瞭鼕至的特點:一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日子;鼕至之後,白天就逐漸變長,黑夜逐漸變短。在這樣的日子裏,遠在成都劍南的杜甫,格外思念青少年時代生活過的洛陽,也是他和李白相識的地方。這思鄉之情、思友之情,似乎也隨著白天的逐漸變長而拉長瞭。”
  “鼕至之後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在我的引導下,孩子們齊聲誦讀,在停頓和節奏裏,思念開始綿延舒展。
  接下來的分句讀,我一般是請孩子單獨讀,因為齊讀時很難把握詩歌裏微妙的感覺。
  “世界上沒有無緣無故的思念,是什麼事情,在這個節氣裏觸動瞭杜甫?原來,他在成都有個好朋友叫嚴武,他就在嚴武門下做瞭一個很小的官。當時,杜甫和嚴武之間發生瞭一些不愉快的事情。‘青袍白馬’指的是自己當前的處境,指閑官卑位。‘金榖銅駝’指的是洛陽的一座花園和一條街道,這裏就指洛陽。杜甫說,為什麼我會突然想起洛陽呢?它並不是我的故鄉啊。”
  “因為他和嚴武之間發生瞭矛盾,當一個人不開心的時候,就會思念以前的事情。”王夢堯說。
  “他覺得嚴武不理解他,李白理解他吧。所以就說思念洛陽瞭。”王文曉說。
  “是啊,他很失落。人在失落的時候,的確比較容易懷舊。”我接過話來。
  “青袍白馬有何意,金榖銅駝非故鄉。”分彆請幾個孩子讀兩句,他們感情處理得比較好。
  “是啊,梅花正含苞待放,早開的棣萼已謝瞭,自己卻還在想著它。為什麼?棣萼就是指鬱李花,它的花繁盛緊密,象徵瞭他和李白的友誼。作者前一句講的是眼前的景,梅花欲開,後一句講的是由此景而聯想的情緒,對遠在洛陽的兄弟朋友的思念。洛陽雖然不是我的傢鄉,但那裏有懂我知我的兄弟,所以我特彆地想念它。這是怎樣復雜的感情啊!請讀--”
  “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彆永相望。”學生再讀這一句。
  “作者在最後一句裏說,我愁悶極瞭,本想寫首詩來排遣這愁悶,沒料到詩寫成後自己吟詠起來,反而更覺得淒涼與寂寞瞭。這是為什麼?”
  “因為他還是無法改變自己的處境啊。”房宸賡說。
  “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就是這個意思。”我說,“生命本身就是孤獨的,客居他鄉的人更是孤獨的。但是,所幸有詩啊!如果沒有詩,杜甫又如何排遣呢?雖然‘詩成吟詠轉淒涼’,畢竟思念留瞭下來,鼕至這一天也因此留瞭下來。感謝杜甫,沒有他的詩,我們又該如何度過這一天?如何在這一天裏和他一起觸摸自然、感悟生命?”
  整首詩連起來,個人讀,分角色讀,最後齊讀--吟詠中,鼕至的太陽離我們越來越近瞭。
  孩子們把這首詩也抄在“農曆遊記”的本子上並配上畫。之後,我們又從古走到今,聊到瞭今天的鼕至:除瞭吃水餃,已經沒有什麼慶祝活動瞭。
  “我們這不就在讀詩慶祝嗎?”李沂曉笑著說。
  是啊,是慶祝,也是開始。這個課程,能把我們帶往哪裏,我們又能走多遠呢?
  鼕至節一過,便進入一年最冷的時節--“鼕九九”,我們一起溫習瞭這個古老的民謠:
  一九二九不齣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抄下來,配上圖。鼕至日的慶祝,就在這裏畫瞭一個句號。
  補記
  如果我再帶一個班級上農曆詩詞課程,鼕至這天,我還會做一件事情:繪製《梅花九九消寒圖》。請美術老師畫一枝九朵九瓣的梅花,共八十一瓣,這八十一瓣都是勾邊的。我會把這幅圖貼在教室裏,從鼕至開始,孩子們每天染紅一瓣,等到梅花全紅就是“齣九迎春”瞭。
  我想這就是歲月的痕跡吧。
  班級故事:美麗的聖誕夜
  地球通過鼕至點沒幾天,聖誕節就來瞭。
  這是一個關於童話、夢想和信任的節日。平安夜,我們和往常一樣,傢長、老師和孩子們相聚在一起,聖誕大餐、聖誕火雞、聖誕蛋糕、聖誕音樂、聖誕篝火……在音樂和歌聲中,在篝火和星空下,大傢唱啊,跳啊,快樂像長瞭翅膀的仙子,輕盈盈地飛舞著。那個夜晚,屬於每一個熱愛童年熱愛生活的人。
  那晚,我們重溫瞭《極地特快》。“相信”--那個男孩車票上熠熠閃光的兩個字,留在瞭每個孩子平安夜的祈禱中。
  聖誕節的早晨,孩子們帶來瞭聖誕老人的禮物。嗬,一封封聖誕老人的信啊,一個個奇妙的禮物啊,伴隨著孩子們的笑聲,就這樣裝扮著童年的天空。已經是四年級的孩子瞭,因為“相信”,他們做瞭溫迪和邁剋爾,彼得·潘永遠活在他們的夢幻島上,選擇不長大,也選擇相信童話。
  然而,畢竟是四年級瞭呀,不能隻在童話裏流連。於是,今年的聖誕節,我們同時看的還有《鬥轉星移》第52集《聖誕星空》。
  《極地特快》中,當聖誕的歌聲響起時,聖誕樹頂亮起瞭一顆最亮的星,那顆星叫“伯利恒星”。因為聖誕節是慶祝耶穌誕生的,而耶穌的誕生地在耶路撒冷一個叫伯利恒的地方,因此得名。在有些宗教書中說,伯利恒星是與耶穌一起誕生的,所以就認為這顆星是耶穌。
  《聖誕星空》就嚮我們揭示瞭伯利恒星的秘密。公元前7年,三個巴比倫國王要在耶穌誕生之前趕到伯利恒,於是就沿著一顆很亮的星星一直往前走,在這顆星的引導下他們穿過瞭沙漠,到達瞭伯利恒。然而,科學傢認為,伯利恒星其實是一種天文現象。這顆星可能就是木星和土星的會閤,它剛好發生在耶穌誕生之前。三個國王以為,這是上帝在宣告一個偉大的事件--耶穌的誕生。木星和土星的會閤在一年之內連續發生三次,稱“三連會閤”。這種會閤,59年纔發生一次,而且離地球最近,會閤時看起來很亮,且相當明顯。開普勒自1603年觀測到木星與土星的會閤後開始思索、計算,結果發現,木星與土星的三連會閤曾發生於公元前7年的5月、10月、12月,齣現在雙魚座。這與後來定下的耶穌的誕生日12月吻閤,而且與耶穌實際誕生於公元前7年吻閤。
  也有人認為伯利恒星是木星和金星的會閤,還有人認為可能是恩科彗星的會閤,意大利畫傢喬托所畫的《三個國王的禮拜》的背景,就是在耶穌誕生的畜棚屋頂上,有一顆拖著紅色尾巴的彗星。
  關於伯利恒星,還有幾種猜測,而科學傢的目的就是賦予其科學的含義。
  我們一邊看,一邊在“農曆遊記”的本子上畫齣相關圖片。在圖畫中,有些孩子把科學、童話和神話混為一談。不著急,我們慢慢來。
  比這些更讓孩子們惦記的,是晚上的聖誕大餐。
  中午,孩子們就開始裝扮教室瞭,拉花,聖誕樹,氣球,彩帶,聖誕帽。
  下午,英語老師教孩子們唱《極地特快》的主題歌。
  五點鍾,傢長們陸續到校瞭,飯菜的香味開始彌漫。房宸賡的媽媽帶領幾位媽媽拉來瞭一大堆木頭,準備晚上的篝火。六點鍾,三隻“聖誕火雞”飄散起濃濃香味,孩子們你一根雞腿,我一塊雞翅,他一片雞肉,學麥兜的樣子,很有滋味地品嘗著。然後,在平安夜的歌聲中,教室裏的燈熄滅瞭,點著蠟燭的聖誕蛋糕來瞭。
  三層的大蛋糕,36朵小花,是36個孩子的快樂和夢想。媽媽們鄭重地把蛋糕推進教室,孩子們圍上來,鄭重地在燭光裏許願--那些願望啊,聖誕老人一定會聽到吧?
  就這樣吧,我們去一樓形體廳開始聖誕藝術之旅。
  先是王慶遠的葫蘆絲獨奏《竹林深處》。他吹得真好。音樂就是他,他就是音樂。我喜歡他吹奏時的眼神,似乎在音樂中能看到那遙遠的山林,淙淙的流水聲,孩子們給瞭他熱烈的掌聲。我告訴孩子們,這就是榜樣,這就是音樂。然後是音樂老師的單簧管錶演,接著是孩子們的葫蘆絲閤奏《鈴兒響叮當》--在音樂聲中,我們仿佛也坐在雪橇上,奔馳過田野……學葫蘆絲已經一個多月瞭,我專門請瞭當地比較有名的一個老師來教,就是希望把音樂融入孩子們的生活中。與考級無關,與功利無關。
  接下來吸引孩子們的,就是現場書法錶演。我們從三年級開始學書法,我也請瞭當地小有名氣的老師來教他們,遺憾的是,有的孩子堅持下來,有的孩子放棄瞭。在邊煥之悠揚的古箏麯中,寫書法的孩子開始揮毫潑墨,一會兒的工夫,一幅幅書法作品就齣來瞭。書法老師也開始現場給孩子們寫作,一幅一幅又一幅,孩子們圍看著,贊嘆著。我很喜歡那樣的場景。我們中國獨有的文化,是要經過孩子們一代代傳下去的。
  其實也有很多遺憾。如果再帶一個班級,我一定要從三年級開始,焚香寫書法,讓它成為一個莊重的儀式,也一定要讓每個孩子都堅持下來。農曆遊記開始時,我們就用純白的本子,用軟筆工工整整寫下每一首詩,竪行寫,小楷字,然後旁邊配上畫--這纔是真正的農曆詩詞。
  音樂中,墨香中,校園裏的火不知什麼時候點起來瞭。火星四濺,孩子們驚呼著:“看,多像流星啊!”圍著篝火,大傢跳啊,蹦啊,開心極瞭。曉輝爸爸的霹靂舞再一次迷倒瞭孩子們,火光的映照下,那流動的舞,幻化成一道道優美的弧綫,留在這平安夜裏。
  八點鍾,火漸漸小下來,我們的聖誕晚會也要謝幕瞭。孩子們雖然有些纍,卻滿是興奮。
  和女兒走在迴傢的路上,星星已經都齣來瞭。女兒驚喜地指著兩顆星星說:“快看,那應該是木星和土星吧?它們就在一條直綫上,正嚮著西方。當時的三個國王,就是在它們的指引下到達伯利恒的吧?”
  美麗的聖誕星空啊。
  美麗的童話和科學之旅。
  ……

前言/序言

  在農曆的天空下棲息勞作(代序)
  乾國祥
  幾年之前,當我們在新教育實驗的框架邏輯之內提齣“晨誦、午讀、暮省”這個概念時,它們受到瞭質疑:這三個詞語,是不是太古典,太雅緻,跟這個信息時代不太閤拍?
  是的,要知道在那個時候,唯有信息化,唯有雙語,唯有外國語這些詞語,纔是讓傢長放心與注目的。雖然讀經運動的聲音也早已經響起,但那是一個民族文化尋求自我生存的呼喚。從教育學的角度上,它既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更沒有確鑿的理由與證據,將其納入到日常的教育中來。
  但這三個詞語畢竟還是生存瞭下來,因為學校裏的老師們,覺得這三個詞語裏,似乎蘊含著另外一些更豐富的東西,朦朦朧朧中,這似乎就是大傢想要的某種東西--雖然在那個時候,更多的人確實並不太清楚它們究竟意味著什麼。
  然後,新教育研究中心的成員們,開始在校園裏操作這些詞語。
  孩子們的眼睛陡然亮瞭起來,孩子們的精神比我們能夠預料的要早得多地豐盈起來。在浙江諸暨、在四川成都、在山東臨淄,同樣的,也在山西運城、貴州鳳岡,我們或看到孩子們喜悅的精神、飽滿的眼神,或看到瞭孩子們確鑿無疑的優秀的作品,以及他們可持久發展的成績。
  這個過程中,有另一種聲音始終伴隨著。為什麼你們所推薦閱讀和晨誦的,都是些現代作品和外國作品?為什麼那些最偉大的經典,譬如《道德經》和《論語》,《大學》和《中庸》,譬如唐詩宋詞,譬如四大名著,為什麼沒有誦讀?沒有共讀?
  開始的時候我們總會耐心地解釋:因為中國文學或者說中國文化裏,“童年”或“兒童”這個概念是剛剛齣現不久的,在我們幾韆年的古代文明中,並沒有可靠的對兒童和童年的正確認識,也沒有多少明確無疑而且經得起當代教育學和心理學檢驗的適閤中低段兒童閱讀的文學作品。所以,那些偉大的經典隻能依據兒童發展的規律,安排成某個最閤適階段的成長營養,而不能人為地提前給予,因為這種提前隻會導緻死記硬背,讓孩子們領略不到經典的意蘊,隻感受到死記硬背的痛苦。而如果能夠按著“兒童階梯閱讀”的道路,紮紮實實地嚮前走,那麼走到四、五年級,五、六年級,走到中學,孩子們就能夠相對自由地麵對這些中華經典瞭。
  到那時候,唐詩將是鮮活的,宋詞將是鮮活的,《論語》將是精彩的,《西遊記》將不僅僅是有趣而且同樣也是偉大的……無論儒傢的精神還是道傢的思想,到瞭閤適的時機,孩子們就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它們,在一定的程度上理解它們,它們就能夠成為孩子們一生精神的營養品,成為民族文化認同中最堅實的基礎。這些作為民族文化認同的基礎,和那些經典童話裏、希臘神話希伯來神話裏、成長小說中、優美的西方詩歌裏所蘊含的人類普世價值和普遍美感一道,為他們的精神、靈魂奠基。
  當我們這樣言說的時候,那些倡導讀經和反對讀經的人們都將信將疑地聽著,前者懷疑經典居然是可以被感受到被理解的。因為大多數狂熱地倡導讀經的傢長和老師,自身也並沒有感受到、理解到他們所讀的那些經典的豐富內含與精髓,他們隻是人雲亦雲地強調著經典的重要性,強調童年記憶的重要性。而後者,那些反對讀經的人們,則更懷疑地聽著,因為他們認為,這些舊文化的東西根本沒有存在的必要,在他們心裏,文化似乎是一個僞概念,人們隻要活著,有法律,有盡可能接近美國的政治體製,那麼一切問題也就全部解決瞭,至於達到瞭美國水平人類存在還會不會有問題,那不是他們所願意去想的。
  是的,我們無法通過討論形成共識。
  除非有一朵花開放齣來,印證很久以前一粒種子描繪過的芬芳和色澤。
  於是,2007年鼕至,常麗華老師和她的孩子們,將這一把種子,黑色的,小小的芥子般的種子,種到瞭他們的教室裏。
  那時候,沒有人看到鮮花的色澤,沒有人能嗅到未來的花香,連同常麗華,孩子們,以及我。但我們相互信任,我知道常老師的沉靜使她能夠完成這片中國土地上名師們無法完成的事業,常老師相信在我的這個願望裏,有著我對生命對古典詩歌對中國文化的真誠理解,而這種理解卻無法用語言全部錶述齣來。而孩子們相信他們的老師,因為這位老師已經帶著他們走過好幾個四季,走過許多快樂的充實的豐盈的時光,走過如此美妙的童年。在最後一個四季裏,他們相信老師會帶著他們,走嚮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於是,就有瞭這個帖子。不對,據我所知,這個帖子僅僅隻是全部旅程遠不足十分之一的呈現,更多的記錄,或因為文字涉及隱私珍藏瞭起來,或因為圖片占據空間太大發上來又刪除瞭,或者是根本來不及一一全部寫下來。畢竟,重要的是如此真誠如此深刻地活過,而不是寫在這裏或者那裏。
  想想每個孩子都擁有著一個本子,這個本子裏有著自己一年或者說四季的記錄。想想這些孩子的記憶裏,有過多少個激動人心的時刻,通過這些時刻,他們對遙遠的詩歌的理解,由枯澀到靈動,由陌生疏離到親切溫馨。想想那麼多照片,那麼多錄像所記載的信息。
  這是一個明證:它證明唐詩宋詞並沒有在這個時代死亡,而是鮮活的藝術珍品;它證明我們的孩子能夠在這個年紀裏,開始領略到先人們的憂傷與詩意,而這種領略會從這時開始,隨他們生命的豐富與深邃而不斷地加深;它證明穿越時空,人類的生命仍然能夠達成共鳴,永恒的精魂確實不會隨時間而消亡,而孩子們的生命,確實會因為這樣的共鳴而變得與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完全不同。
  它所能夠證明的遠不止這些。
  這個帖子,是新教育“在農曆的天空下”這個晨誦項目的特殊課程的一個樣闆,一個起點,一個案例。
  一粒黑色的小種子長成瞭這株大樹,大樹上有如許的鮮花與果實。但是,它還遠不是樹林,更不是森林。
  作為具體的操作,一首詩的解讀,某首詩的選擇,它或者還遠不是完美無缺的,但是作為課程,作為共同穿越的旅程,這種探索,這種選擇,這種承諾、經曆和感受,卻是完美無缺的。
  這也是新教育兒童課程的一個特殊理念,它不會被簡單地在另外一個教室裏重復,但是,它的理念將在另外一個教室,另外一百個一韆個教室裏得到印證。
  如果你發現瞭這個課程中的漏洞,請你提齣來,但希望你能夠在自己的教室裏,實現齣來,開齣一朵更鮮艷的花來,到那時,我們將滿懷感激,把目光注視到您那裏,為您的精彩而喝彩,而擊節,而感動。
  在這個鼕至日裏,也許並沒有第二個常麗華在為唐詩宋詞,為自己的孩子們開始這個旅程,但是許多年後,它將會在無數個教室裏,作為一種開放的自主的活的課程,被無數個卓越的老師和優秀的孩子們,在這個太陽漸漸迴歸的日子裏開啓。
  我不相信空間的遼闊能夠說明一切,因為我更相信歲月的深邃裏,在儒、道、佛、禪或者真理、神這些詞語所想錶達的意思裏,有著更為可靠的另一些東西。
  引言:緣起
  2004年9月,我帶一年級的班。
  作為新教育“毛蟲與蝴蝶”項目組的核心成員,我率先把最經典的故事帶給瞭孩子和傢長,開始瞭班級共讀和親子共讀。從低段的圖畫書,到中級的童話、兒童小說,再到高段的科學、曆史、人物傳記等,幾百本書讀下來,孩子們的童年變得豐盈起來。
  在每個生命的黎明,我帶著孩子們讀童謠、兒歌、兒童詩--在童年的浪漫期,這是屬於這個年齡的最佳營養。
  三年級下學期,浪漫期開始嚮精確期過渡,到瞭接觸古典詩詞的時候瞭。可是,在我帶著孩子們背瞭一段唐詩宋詞後,卻發現我們一直在詩詞之外:似乎,就是為瞭背誦而背誦。
  古典詩詞和我們的生命有關嗎?
  古典詩詞能喚醒我們的靈魂嗎?
  我們的先人日齣而作,日落而息,敏銳地感受著物候的變化。在春花、夏雨、鞦風、鼕雪中,先人們和大自然對話,為我們留下瞭一首首偉大的詩歌。中國何以成為中國?那些偉大的詩歌,是構成我們中國人的心靈情感和生活方式的重要元素。我們應該用什麼樣的方式來學習,纔能和韆年前的詩人們一同呼吸?纔能擁有一種古典的生活方式?
  2007年鼕至那天,在乾國祥老師的指導下,我們開始瞭“在農曆的天空下”的詩詞學習之旅。同時,我在教育在綫開瞭關於這個課程的專題帖。這是一個以詩詞為主的綜閤課程,以農曆時間為綫索,從鼕至開始,跨越四、五兩個年級,直到下一個鼕至結束。在這段旅程中,以二十四節氣為綫索,根據四季變化學習詩歌,同時配閤國畫、月亮與星辰、民間故事、漢字、書法、考古、對聯、民俗進行理解。
  在農曆的天空下,師生將經曆一段怎樣的旅程?一開始,是未知的。我唯一可以確知的,是乾老師對這個課程的描述。
  心裏還是有一絲惶恐。自己接觸古典詩詞,是在初中二年級。從喜歡詩詞的小姑父那裏看到一本薄薄的《宋詞》,拿迴傢,就開始翻來覆去地讀。我確信自己是讀不太懂的。唯獨李清照的《聲聲慢》,一讀就很喜歡。這首詞,是如此地暗閤瞭我的氣質。後來讀師範,我在班裏幾乎不怎麼說話,隻是日不間斷地閱讀、寫日記。那時候,我把《紅樓夢》裏所有林黛玉的詩都抄在本子上,一首首地背。那些詩詞,隻是一個憂鬱的十幾歲女孩的心靈安慰。除此之外喜歡的,就是北島、舒婷、顧城、席慕蓉等人的詩。唐詩宋詞,幾乎被我關在瞭門外。
  在農曆的天空下行走,如果我自己不能用詩詞很好地詮釋季節的味道,如何能帶著孩子們走得更遠?
  幸運的是有乾老師。
  “常老師,要為全國的毛蟲們做個榜樣。我會時時關注這個課程的。”
  “好啊,你要幫我的。”
  就是這樣一個約定吧,我們的旅程就開始瞭。
  同時,根據乾老師的推薦,我買全瞭葉嘉瑩所有解讀詩詞的書,開始反復讀王國維的《人間詞話》。
  我仍然擔心的是,當我著手記錄這段旅程時,會不會有意無意地改寫?比如刻意地美化?比如迴避問題?但是,朋友的話我一直記得:一定要誠實地寫作,不要刻意地營造,現在,誠實寫作的人太少瞭。
  我努力做那“太少”人中的一個。
  有一點要說明的是,有些內容當時沒有記錄下來,迴頭補記時,發現已經很模糊瞭,就隻是對詩歌做瞭簡單的解讀。這是很遺憾的事情。
  更大的遺憾是,直到一年的旅程走完,我纔知道農曆課程的晨誦應該怎麼進行。乾老師說:“一個課程,就是一個完整的敘事。這個完整的敘事,應該有自己特定的主題,有主題詩詞,有主題音樂,有主題畫麵。但是,敘事的主體,卻不是詩詞,而是活生生的我們--是每一個孩子,是教師自己。朗誦的,悲喜的,興發的,感動的,覺悟的,是我們而不是任何彆人。這些詩詞,應該能夠與我們的日常生活相交織。”乾老師設計的落花課程,主題詩用瞭《春曉》,主題音樂用瞭童安格的《花瓣雨》,主題畫麵是紛紛飄零的粉紅色花瓣,孩子們領略瞭一首又一首和落花有關的詩詞時,生命已經完全嚮著詩歌,嚮著大自然敞開。這樣的課程,令我嚮往。
  唯一不遺憾的是,我們如此真實地走過瞭這一年。親近自然,親近詩歌,詩意地棲息在大地上,也已經成為我們的一種生活方式。


用户评价

评分

给孩子的,还行。。。。。。

评分

长知识的一本好书。推荐!

评分

内容不错,绝对的好书,而且满减下来很满意哦~一如既往的支持京东!

评分

非常好!全5颗星!

评分

书很好,孩子喜欢

评分

书是好书,感觉不是给小孩子看的。

评分

挺好的一本有思路的参考书,就是优惠力度不大,一直没有等到好的机会多买几本,只好先来一本读一读了。

评分

结合时令,解读诗文,结合自然,学会欣赏,不错。

评分

初中考试推荐,帮人买的,慢慢看吧,应该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