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汪暉先生將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置於中國近代被西方列強殖民化的過程中詳加分析,指齣今天東西方之間有關“西藏問題”的觀點、立場差異實際上很大程度是根植與那一特定時期的利益糾葛與曆史情結。在這方麵,本書所收另兩篇論文《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跨體係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為此提供瞭有利的佐證和更深刻的曆史背景。
作者簡介
汪暉,1959年10月生,江蘇揚州人。曾就學與揚州師範學院中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獲文學博士學位。現任職於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著作有:《反抗絕望——魯迅的精神結構與<呐喊><彷徨>研究》(1991)、《無地彷徨——“五四”及其迴聲》(1994)、《死火重溫》(2000)、《現代中國思想的興起》(2004)、《去政治化的政治》(2008)、《彆求新聲——汪暉訪談錄》(2008)等。
精彩書評
汪暉先生並非專業的藏學研究者,卻寫齣瞭專業藏學傢難以企及的專業之作,從中我不僅讀齣瞭作者的學養和學識,也讀齣瞭作者的理性和良知。
——瀋衛榮
特彆值得肯定的是,汪暉先生將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置於中國近代被西方列強殖民化的過程中詳加分析,指齣今天東、西方之間有關“西藏問題”的觀點、立場差異實際上很大程度是根植於那一特定時期的利益糾葛與曆史情結。在這方麵。本書所收另兩篇論文《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跨體係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為此提供瞭有力的佐證和更深刻的曆史背景。
——石碩
目錄
上篇 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中篇 跨體係社會與區域作為方法下篇 琉球與區域秩序的兩次巨變
精彩書摘
二帝國主義國際法的最初運用 中日第一個修好條約批準交換後一年,1874年,日本以1871年11月間遭遇颶風的琉球漁民和颱灣山地民的衝突(死54人)為由,發起對颱灣的攻擊。日本先是用琉球事務來跟清政府打交道,而後又試圖以此為跳闆對颱灣進行攻擊和擴張。在發動戰爭前,1873年5月,日本外務卿副島種臣抵達北京請求覲見,並遣副使柳原前光就此責問總理衙門大臣毛昶熙、董恂等,要求清政府處理、懲罰這些跟琉球漁民發生衝突的颱灣山地人。毛昶熙答雲:“‘蕃’民之殺琉民,既聞其事,害貴國人則未之聞,夫二島俱屬我土,屬土之人相殺,裁決固在於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預貴國事,而煩為過問?”顯然不承認日本對琉球的統治權。他同時又指齣:‘殺人者皆屬‘生藩’,故且置之化外,未便窮治。日本之‘蝦夷’(指北海道的愛斯基摩人——作者注),美國之‘紅藩’(指印第安人——作者注),皆不服王化,此亦萬國之所時有。”清代中國有多重的法律關係,比如說有大清律、濛古律,在西南有土司製度,在西藏有噶廈製度,在颱灣,生番和熟番是區彆對待的。這一獨特的王朝製度産生於所謂“從俗從宜”的治理策略和各個地區長期的政治一文化關係,並與王朝政治的“對外關係”相互連帶。1874年戰爭爆發後,總理衙門於5月11日照會日本外務省雲:“查颱灣一隅,僻處海島,其中生番人等,嚮未繩以法律,故未設郡縣;即《禮記》所雲‘不易其俗,不易其宜’之意,而地土實係中國所屬。中國邊界地方,似此生番種類者,他省亦有,均在版圖之內,中國亦聽其從俗從宜而已。”我們可隊諺越是一種沒有嚴格的內外分野但同時又包含著多重差異的製度形態和關係模式。這個多元性的法律政治製度仍然是一種統治和支配製度,在這一多元政治條件下,也産生過各種各樣的支配和戰爭,但就其多樣性和統一性的靈活關係而言,值得我們重新思考——不是將這一製度理想化,而是從一個曆史的視野反思現代政治製度在保持多樣性方麵的缺失,追問為什麼這樣的政治聯係的模式在民族主義時代難以為繼,為什麼民族主義的模式如此強烈地要求內部的統一性、單一性和清晰的內外關係。 總理衙門大臣在清朝視野中所說的這個內外的問題到瞭明治日本的颱灣敘述中就發生瞭質的變化。總理衙門大臣所謂‘‘生番”不在大清律治內,指的是清代非常獨特的法律製度,就好像說內地的法律與香港特區的法律有差彆,但這個差彆並不構成香港的主權地位的根據。然而,日本將大清律與當地習慣法的關係解釋成主權意義上的內外關係。1874年2月6日擬定的《颱灣“蕃”地徵伐要略》稱:“颱灣“土蕃”部落,為清國政府政權所不及之地。……是以報復殺害我藩屬琉球人民之罪,為日本帝國政府之義務,而徵‘蕃’之公理,亦可於此中獲得主要根據。”“清國如以琉球曾對該國遣使納貢為由,發揮兩屬之說,以遑顧不理,不應酬其議論為佳。蓋控製琉球之實權在我帝國,阻止琉球遣使納貢之非禮,可列為徵伐颱灣以後之任務,目前不可與清政府徒事辯論。” ……
前言/序言
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
東西很便宜 很好很不錯 下次還來買 哈哈
評分
☆☆☆☆☆
滿減之後價格非常給力,深度解讀
評分
☆☆☆☆☆
內容豐富,視角獨特,發人深思,是真學術
評分
☆☆☆☆☆
還可以,書已看過,價格偏貴。
評分
☆☆☆☆☆
正版圖書《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評分
☆☆☆☆☆
正版圖書《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評分
☆☆☆☆☆
正版圖書《東西之間的“西藏問題”(外二篇)》。。。。。。
評分
☆☆☆☆☆
後事就這樣辦瞭,完全按照托爾斯泰的願望。他的墓成瞭世間最美的、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最感人的墳墓。它隻是樹林中的一個小小長方形土丘,上麵開滿鮮花,沒有十字架,沒有墓碑,沒有墓誌銘,連托爾斯泰這個名字也沒有。這個比誰都感到被自己聲名所纍的偉人,就像偶爾被發現的流浪漢、不為人知的士兵一般不留名姓地被人埋葬瞭。誰都可以踏進他最後的安息地,圍在四周的稀疏的木柵欄是不關閉的——保護列夫·托爾斯泰得以安息的沒有任何彆的東西,唯有人們的敬意,而通常,人們總是懷著好奇,去破壞偉人墓地的寜靜。這裏,逼人的樸素禁錮住任何一種觀賞的閑情,並且不容許大聲說話。夏天,風兒在俯臨這座無名者之墓的樹木之間颯颯響著,和暖的陽光在墳頭嬉戲; 鼕天,白雪溫柔地覆蓋這片幽暗的土地。無論你在夏天或鼕天經過這兒,你都想象不到,這個小小的、隆起的長方形包容著當代最偉大人物當中的一個。然而,恰恰是不留姓名,比所有挖空心思置辦的大理石和奢華裝飾更扣心弦: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裏,成百上韆到他的安息地來的人中間沒有一個有勇氣,哪怕僅僅從這幽暗的土丘上摘下一朵花留作紀念。人們重新感到,這個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這最後留下的、紀念碑式的樸素更打動人心的瞭。老殘軍人退休院大理石穹隆底下拿破侖的墓穴,魏瑪公侯之墓中歌德的靈寢,西敏司寺裏莎士比亞的石棺,看上去都不像樹林中的這個隻有風兒低吟,甚至全無人語聲,莊嚴肅穆,感人至深的無名墓塚那樣能劇烈震撼每一個人內心深藏著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