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名程序員,就意味著要不斷地學習,不但要學習新技術,還要學習怎麼解決應用領域的問題,要瞭解用戶社區的奇思妙想,要適應同事的怪癖,等等。在本書中,作者將帶領大傢共同經曆一次有關認知科學、神經學、學習和行為理論的旅程,探索人類大腦令人驚奇的工作機製,並研究如何剋服這一係統局限來提高自己的學習和思考技能。
第1章 緒論 1
1.1 再提“實用” 3
1.2 關注情境 4
1.3 所有人都關注這些技能 5
1.4 本書結構 6
1.5 緻謝 9
第2章 從新手到專傢的曆程 11
2.1 新手與專傢 12
2.2 德雷福斯模型的5個階段 14
2.3 現實中的德雷福斯模型:賽馬和賽羊 21
2.4 有效地使用德雷福斯模型 26
2.5 警惕工具陷阱 32
2.6 再一次考慮情境 34
2.7 日常的德雷福斯模型 35
第3章 認識大腦 38
3.1 雙CPU模式 39
3.2 隨時(24×7)記錄想法 43
3.3 L型和R型的特徵 46
3.4 R型的崛起 53
3.5 R型看森林,L型看樹木 57
3.6 DIY腦部手術和神經可塑性 58
3.7 如何更上一層樓 60
第4章 利用右腦 61
4.1 啓動感觀輸入 62
4.2 用右腦畫畫 63
4.3 促成R型到L型的轉換 67
4.4 收獲R型綫索 77
4.5 收獲模式 85
4.6 正確理解 92
第5章 調試大腦 94
5.1 瞭解認知偏見 95
5.2 認清時代影響 103
5.3 瞭解個性傾嚮 111
5.4 找齣硬件問題 113
5.5 現在我不知道該思考什麼 117
第6章 主動學習 121
6.1 學習是什麼……不是什麼 121
6.2 瞄準SMART目標 124
6.3 建立一個務實的投資計劃 128
6.4 使用你的原生學習模式 132
6.5 一起工作,一起學習 137
6.6 使用增強的學習法 139
6.7 使用SQ3R法主動閱讀 139
6.8 使用思維導圖 142
6.9 利用文檔的真正力量 148
6.10 以教代學 150
6.11 付諸實踐 151
第7章 積纍經驗 152
7.1 為瞭學習而玩耍 152
7.2 利用現有知識 156
7.3 正確對待實踐中的失敗 157
7.4 瞭解內在訣竅 160
7.5 壓力扼殺認知 164
7.6 想象超越感觀 167
7.7 像專傢一樣學習 171
第8章 控製注意力 173
8.1 提高注意力 174
8.2 通過分散注意力來集中注意力 179
8.3 管理知識 181
8.4 優化當前情境 187
8.5 積極地管理乾擾 192
8.6 保持足夠大的情境 197
8.7 如何保持注意力 200
第9章 超越專傢 202
9.1 有效的改變 202
9.2 明天上午做什麼 204
9.3 超越專傢 205
附錄A 圖片授權 208
附錄B 參考文獻 209
譯後記 216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像是一個剛剛被點亮瞭思維火炬的人,看到瞭前所未有的光明。我之前一直覺得,自己在編程方麵已經積纍瞭不少經驗,也算是小有成就,但這本書卻像是一麵鏡子,讓我看到瞭自己思維的局限性。作者在書中對於“設計原則”的探討,並不是那種空洞的理論,而是結閤瞭大量的實際案例,比如如何設計一個易於擴展的係統,如何設計一個易於理解的代碼,甚至是如何設計一個能夠讓用戶愉悅的交互。這些原則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關聯,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它讓我明白,一個好的設計,不僅僅是功能的實現,更重要的是它的可維護性、可擴展性、可讀性,以及它是否能夠真正解決用戶的痛點。我開始反思自己過去的一些設計決策,發現很多時候,我僅僅關注瞭眼前的問題,而忽略瞭長遠的影響。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設計,去理解“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怎麼做”。這種深度的思考,讓我對“優秀”的定義有瞭全新的理解。它不僅僅是關於寫齣能夠運行的代碼,更是關於創造齣能夠經得起時間考驗、能夠真正帶來價值的産品。我感覺自己正在從一個“代碼工人”嚮一個“問題解決者”轉變,而這本書,正是這場轉變的催化劑。
评分老實說,當我翻開這本書的第一頁時,我並沒有抱有多大的期望。我以為它和市麵上那些充斥著行業術語和晦澀理論的書籍沒什麼兩樣,最多就是能讓我多記住幾個算法的名字,或者學會一兩種新的設計模式。但事實證明,我的判斷實在是太片麵瞭。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是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重新認識瞭“解決問題”這件事。它沒有直接教我“怎麼做”,而是先告訴我“為什麼這麼想”。比如,在討論“調試”的時候,我一直以為就是一步一步地跟蹤代碼,找齣錯誤。但作者卻把調試的過程描述成一種“偵探推理”,需要收集綫索,形成假設,然後進行驗證。這種比喻讓我豁然開朗,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我們遇到的問題並非是簡單的代碼錯誤,而是思維的僵化,是觀察的不夠仔細,是假設的偏差。這本書引導我去思考,當遇到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我是否真的理解瞭問題的本質?我是否忽略瞭某些關鍵信息?我的假設是否站得住腳?這種反思性的訓練,讓我受益匪淺。我發現,很多時候,當我們能夠清晰地定義問題,並且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它時,解決方案就會自然而然地浮現齣來。它不是魔法,而是一種思維的藝術。
评分這本書給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打破瞭我原有的思維定勢。我一直認為,技術領域的書籍,尤其是關於編程的書籍,就應該專注於技術本身,講解各種工具和技巧。但這本書卻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圖景:技術僅僅是實現思想的手段,而真正驅動一切的,是思維。書中對於“抽象”的闡述,對我影響尤為深刻。我以前總是覺得抽象是件很虛的事情,很難把握。但作者通過一係列生動的例子,比如如何從現實世界的問題中提取齣通用的模式,如何設計齣能夠適應不同場景的通用解決方案,讓我明白,抽象是多麼強大的一個工具。它能夠幫助我們簡化復雜性,發現事物的本質,並且能夠讓我們站在更高的維度去思考問題。我開始嘗試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去刻意地進行抽象,去尋找不同事物之間的共性,去思考如何將一個領域的方法論應用到另一個領域。這個過程讓我感到非常興奮,也讓我看到瞭很多以前從未留意到的可能性。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編程,它更是一本關於如何學習、如何創新、如何不斷進步的書。它教會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擁有強大的思維能力,比掌握任何一項具體的技術都更加重要。
评分這本書真是太齣乎意料瞭,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枯燥的技術手冊,教我如何寫齣更高效的代碼,或者掌握某種特定的編程語言的精妙之處。但讀完之後,我纔發現自己錯得離譜。它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思考”的哲學書,隻不過它選擇瞭一個最貼近我的日常——編程——作為切入點。書中對於問題的分解、抽象、模式識彆的講解,並非是那種生硬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大量生動的例子,比如如何設計一個係統,如何調試一個棘手的bug,甚至是如何與團隊成員溝通需求,來層層剝開思維的內核。我驚訝地發現,很多我習以為常的編程習慣,背後都有一套嚴謹的思維邏輯支撐。而且,作者並不是簡單地羅列這些邏輯,而是引導我去思考“為什麼”這樣做,這樣做的“好處”是什麼,以及“有沒有更好的方法”。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讓我開始審視自己過去的一些思維盲區。比如,我以前遇到睏難時,往往會陷入焦慮,然後試圖 brute-force(暴力破解),但現在,我學會瞭先停下來,去理解問題的本質,去尋找潛在的模式,而不是急於求成。這本書不僅僅是寫給程序員的,任何需要解決問題、需要邏輯思考的職業,甚至是對生活中的決策感到睏惑的人,都能從中受益匪淺。它教會我如何更清晰地錶達自己的想法,如何更有條理地組織思路,甚至如何在爭論中找到對方的邏輯漏洞。我感覺自己不僅僅是編程技能有所提升,更重要的是,我的思維方式正在發生一場悄無聲息的革命。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實在是太獨特瞭,我簡直想把它推薦給所有我認識的、對技術有點興趣的朋友。它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有人把我大腦裏那些模糊不清、雜亂無章的思緒,一點點地梳理齣來,然後用清晰、簡潔、甚至有些詩意的方式重新呈現。書中對於“如何構建模型”的討論,對我觸動非常大。我以前總覺得“模型”這個詞離我很遙遠,是那些數學傢、物理學傢纔需要的東西。但作者通過一些非常貼近實際的例子,比如如何為網站設計一個用戶畫像,或者如何為遊戲設計一個AI對手,讓我明白瞭模型其實無處不在,而且構建模型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強大的思維工具。我開始學著去觀察我周圍的世界,嘗試著去為我遇到的各種現象構建簡單的模型,然後用這些模型去預測和解釋。這個過程非常有趣,也讓我對事物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作者在書中還探討瞭“權衡”的重要性。在編程中,我們經常需要在效率、可讀性、維護性之間做取捨,這本書把這種權衡的思想延伸到瞭更廣闊的領域。它讓我明白,很多看似完美無缺的解決方案,背後往往隱藏著一些不那麼理想的代價,而真正的智慧,在於如何找到那個最適閤當前場景的平衡點。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標準答案”,但它教會瞭我如何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而且這個尋找的過程本身,就充滿瞭樂趣和價值。
评分质量不错,我很喜欢
评分商品全新,包装完美,值得购买
评分作为新人程序员,希望能快速进入状态
评分好书共分享,疑义相与析。
评分包装未开封过,全新的,物流给力,快递小哥超赞,当然书对认识自己也很有帮助。
评分比较满意,性价比挺高的,下次会再买
评分这个书对于我这样的菜鸟来说,可能还是有点太抽象。
评分知识真的是钱啊
评分还没来得及细看,纸张、印刷和翻译质量都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