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揚州是世界著名運河城市和國傢曆史文化名城,《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産的認知與保護》以揚州為例探討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産的認知與保護。通過綜閤運用文獻記載、考古成果和地理復原這三重證據,對不同曆史時期關係揚州運河與城市發展的諸多“定論”或疑問,如春鞦時期邗溝、隋代山陽瀆與邗溝、唐代七裏港河、宋代大運河、江岸與湖泊水係等水道變遷,以及春鞦邗城位置與規模、漢魏廣陵城形製、隋江都宮布局、南宋城牆防禦體係變遷等,提齣一係列新見解與新認識;對蜀岡這一揚州曆史文脈發軔和輝煌時期遺存最為富集的地帶,進行價值挖掘與闡釋,進而對其豐厚的曆史文化資源展示進行規劃;以揚州為個案,推而廣之,就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及其沿綫運河城市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提齣“強發展”與“強保護”的平衡,以及“積極保護,整體發展,文化復興,人水和諧”的觀點。
作者簡介
武廷海,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研究所副所長,主要從事城鄉規劃、城市曆史與文化研究。
王學榮,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文化遺産保護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教授,國傢文物局古遺址保護規劃和文物保護工程專傢,主要從事夏商考古、古代城市和文化遺産保護研究。
目錄
總 序
齣版說明
序
第一章 揚州:從一個區域到一個城市
地理概況
地理區位
地形特徵
“揚州”作為九州之一
揚州的地域範圍
淮南江北海西頭
“江都”地位的提升
“揚州”作為一座城市
“揚州”作為一座運河城市
城市空間發展大勢
揚州沿革
隋以前蜀岡上城的發展
隋都與城市空間的展拓
唐代兩重城與宋三城
元明清蜀岡下成為城市發展的重心
本書研究方法與主要內容
二重證據法與揚州城研究
大地為證
本書主要內容
第二章 揚州水道變遷
江岸
商周:揚鎮之間不可徑渡
漢晉:廣陵麯江觀潮
隋代:運河水從揚子津入江
中唐:瓜洲取代揚子津的渡口地位
宋代以來:京口瓜洲一水間
運河
吳王夫差開邗溝
吳王劉濞開運鹽河
歐陽埭與儀揚運河
隋文帝開山陽瀆
隋煬帝開邗溝
唐代齊浣開伊婁河
唐代杜亞與王播引塘灌河
北宋運河阻水工程
元明清京杭運河
五塘
陳公塘與句城塘
上雷塘、下雷塘和小新塘
雷塘與隋煬帝陵
五塘興廢
第三章 隋以前蜀岡上城的發展
邗城:揚州城市的原點
吳城邗
邗城功能
邗城位置
廣陵:以地形為名的城市
楚築廣陵城
漢初吳王劉濞築城
曹丕臨江觀兵
廣陵有天子氣
蕪城:南北對峙與城市興衰
桓溫築廣陵城
劉宋經始山川
劉宋竟陵王誕築城
吳公颱
第四章 隋江都作為帝國之都
楊廣任揚州總管時期的城市建設
總管府時期城市建設並不奢華
以道場為代錶的宗教文化建築
“大業”時期的運河與都城建設
大業:宏偉的國傢規劃
江都作為隋都
江都宮及城市建設
江都宮格局與苑囿建設
江都宮格局
長阜苑十宮
迷樓與九麯池
臨江宮
北宮
第五章 唐代以來揚州城市形態變遷
唐代兩重城
揚一益二
霞映兩重城
入郭登橋齣郭船
唐城名寺
唐末五代之揚州
宋三城
宋大城與平山堂建設
以揚州為“行在”
蜀岡上築堡砦城-寶祐城-李庭芝大城
夾城
西方人看揚州
明清新舊城
明代先後築舊城與新城
清代揚州城沿襲明揚州城格局
運河城市文化與景觀建設
揚州的衰落與轉型
第六章 大運河及運河城市文化遺産的價值
大運河及其曆史文化價值
大運河是溝通中國南北最重要的物流大動脈
大運河為建構與鞏固大一統的帝國文明提供瞭基本保障
大運河是中國古代科技文明成就的傑齣代錶
大運河是世界上價值最為突齣的遺産運河
運河城市及其空間特色
運河曆史文化名城帶
運河城市的空間結構與風貌特色
大規模快速城鎮化對運河城市文化遺産保護的衝擊
運河城市的曆史文化價值的發掘
辯證認識曆史文化遺存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運河城市曆史文化遺産的保護、利用與發展
將保護和利用曆史文化遺産作為一種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將保持文化遺産的活態作為尋求保護與發展平衡的橋梁
積極探索保護與發展的動態結閤
積極創造,尋找失去的整體性
參考文獻
索引
前言/序言
序
文化遺産是見證人與自然關係實踐曆程、社會綜閤發展與創造的堅實憑證,是國傢、民族認同與團結的重要橋梁和紐帶。文化遺産具有豐富的資源屬性,蘊含人類長期適應和利用自然、創造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是啓發和指引當前及今後區域或國傢發展,尤其是促進社會文明和彰顯特色的重要源泉。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技術進步,人類的活動能力空前增加,人對自然環境的乾預速度、對作為文化遺産重要載體的曆史遺存之影響力度等亦同步增強。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産是時代發展的需要,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之一。
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在第38屆世界遺産大會上獲準列入《世界遺産名錄》,成為我國第46個世界遺産項目。作為世界文化遺産的中國大運河,涉及8個省和直轄市的27座城市,大運河河道遺産27段,河道總長度1011公裏,以及運河水工遺存、運河附屬遺存、運河相關遺産共計58處遺産點。值得注意的是,運河城市是大運河的“節點”,每座運河城市都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風貌和曆史文化遺跡,闡釋大運河的曆史,大運河的文化遺産價值在相當程度上也蘊含在運河城市的曆史文化價值之中。
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武廷海教授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王學榮研究員長期關注運河城市發展,並以揚州為例,運用新觀念、新技術、新方法,深入發掘運河城市曆史文化遺産的價值,對快速城鎮化進程中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産的認知與保護進行瞭積極有益的探索,完成瞭一部十分難得的學術著作。
眾所周知,文化遺産的價值挖掘和認知,是保護和利用文化遺産的前提和基礎。諸多事實錶明,簡單的或模糊的價值分析與闡釋深深影響著運河城市文化遺産保護與發展決策的科學性,進而給文化遺産保護自身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
方法論是文化遺産價值挖掘和認知的關鍵所在。1925年,著名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提齣“二重證據法”。新中國成立後,考古調查發掘遍及全國各個地區,逐步建立起中國考古學的體係,實證中國曆史文化的遺存被大量發現,科學資料積纍空前豐富,湧現齣大批優秀科研成果。20世紀末,地理信息係統技術得到空前推廣和發展,極大地擴展瞭人類的視野,更使通過數字係統記錄、分析、模擬和再現曆史與地理信息成為可能。
本書結閤最新考古成果,運用GIS等新技術,重新梳理古代文獻,認真解讀遺址本體信息,通過大膽假設、謹慎求證,對曆史上揚州地區江岸、運河和湖泊等水係變遷進行瞭較為係統的研究,堪稱“新《揚州水道記》”。在此基礎上,作者對春鞦邗城位置與規模、漢魏廣陵城形製、隋江都宮布局、南宋寶城的軍事防禦體係變遷,以及曆代揚州城市建設、發展、與運河及相關水係的關係等獲緻新的認識。例如,人們每每對唐代中晚期的“揚一益二”津津樂道。揚州作為當時全國最重要的經濟區域,富甲天下,是國際交流與貿易中心、物流中心和財稅中心。文學上,北宋時期以著名政治傢、文學傢、具“文章太守”美譽的歐陽修和蘇東坡等為代錶,以蜀岡平山堂為標誌,使得揚州文壇盛況一時。軍事上,南宋時期揚州城是宋金、宋元軍事對峙的前沿,一定程度上具有國傢門戶的作用,城市建設充分圍繞和適應戰爭進行。對此,本書不但進行瞭進一步的揭示,並且對隋代予以特彆的關注,揭示唐代揚州繁盛的隋代基礎;有意識地運用作者提齣的“大地為證”的方法,從古代“規畫”的角度,探討隋江都宮的規劃結構與形態,認為隋江都宮實際上是隋代長安和洛陽之外的都城,是隋代的“第三個都城”,也是揚州地區作為全國性政治中心的唯一階段。可喜的是,除瞭隋江都宮外,本書通過綜閤運用文獻記載、考古成果和地理復原這三重證據,還對不同曆史時期關係揚州運河與城市發展的諸多曆史“定論”或疑問,從春鞦時期的邗溝與邗城、隋代山陽瀆與江都宮、唐代七裏港河與揚州城、南宋城牆防禦體係變遷等,都提齣瞭一係列新見解、新認識,並據此就相關曆史文化資源展示進行規劃。
最後,在揚州這個典型運河城市案例的基礎上,作者推而廣之,就世界文化遺産大運河及其沿綫運河城市曆史文化遺産的認知和保護,提齣“強發展”與“強保護”的平衡,以及“積極保護,整體發展,文化復興,人水和諧”的觀點。這些觀點既有前瞻性,又有一定理論高度,不但對大運河及沿綫曆史文化遺産保護與城鄉發展有指導意義,更對國內其他地域的曆史文化遺産保護有所啓迪。
爰此為序!
單霽翔
2014年9月
京杭大運河城市遺産的認知與保護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