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 [Antenn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 [Antenn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峰,高峰,張武榮 等 著
圖書標籤:
  • 移動通信
  • 天綫技術
  • 天綫工程
  • 無綫通信
  • 射頻技術
  • 天綫設計
  • 移動通信係統
  • 信號傳輸
  • 電磁場
  • 天綫測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375452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1316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ntenna Technologies and Applic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18
字数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本書來自職業培訓的講義,內容架構深受學員好評。作者於2011年和2013年為北京移動設計院(中國移動設計院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做過兩次移動通信天綫技術方麵的培訓,準備瞭400頁的PPT,共計24課時,內容麵嚮實用,概念清楚,語言生動,頗受學員好評。有同行強烈建議將講義整理為書稿。
2.工程師可以流暢閱讀的天綫書籍。本書內容麵嚮實用,可讀性強。天綫理論博大精深,是基於復雜的電磁場方程和數學方法的,這樣就難免麯高和寡;但是隨著無綫通信的日益普及,需要和天綫打交道的工程技術人員就越來越多,這些工程技術人員大部分是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深入鑽研天綫理論的,他們需要一本麵嚮工作需要的、能夠快速閱讀的天綫技術讀本,這本書就提供瞭這樣一種選擇。
3. 主題集中,內容全麵。天綫應用很廣,比如衛星天綫、雷達天綫、等等。本書內容集中在“移動通信天綫係統”,以係統的觀點,對這個領域方方麵麵的技術都做瞭詳細介紹。
4. 包含實用前沿技術。天綫隔離度計算是重要的實用內容,本書作者是國際電信聯盟天綫隔離度技術報告(M.2244) 主要起草人之一,也是中國通信標準化協會《天綫隔離度技術報告》主要起草人,在該領域的研究有創新性貢獻,本書相關內容對讀者有吸引力。近,本書作者又參與起草國際電信聯盟有源基站天綫報告,這些都保證瞭本書緊跟技術前沿。

內容簡介

  天綫是移動通信係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首先全麵介紹瞭與移動通信天綫相關的理論知識和實用技術,包括電磁波的基本規律、天綫的電路參數和輻射參數、天綫的構造和質量、移動通信天綫測試測量、天饋綫係統相關的器件;接下來講解瞭智能天綫、MIMO和有源天綫領域的先進技術,及天綫隔離度和蜂窩係統共存;然後以LTE網絡和WLAN網絡為例詳細介紹瞭天綫的工程應用,此外還介紹瞭天饋綫及基站係統的防雷;最後一章介紹瞭移動通信天綫的電磁輻射、環境評估和輻射緩解。
  《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定位於具有先進性的工程實用讀物,主題集中,盡量減少復雜數學推導,語言力求平實生動。《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作者團隊長期工作在技術前沿,《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內容大多來自作者的技術研究和工程實踐,這保證瞭《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的先進性和實用性。《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主要針對移動通信設計、勘測、工程建設、網絡優化、運營維護、設備采購、質檢測試領域的工程技術人員。對於從事天綫研發製造的技術人員,以及移動通信、天綫微波專業的高校師生,《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也有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周峰,中國泰爾實驗室通信計量部副主任。在北京郵電大學獲得瞭通信與電磁場微波領域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是國際電信聯盟天綫隔離度技術報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張武榮,華為技術公司專傢。北郵博士,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博士後。曾在國內和國際頂期刊,包括IEEE Transactions上發錶多篇文章。國傢重大專項3D-MIMO項目首席科學傢。有源天綫技術標準化的推進者和組織者。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天綫是移動通信係統中的關鍵設備,信號的收發都離不開天綫。移動通信領域的很多工程師都需要和天綫打交道,他們需要一本全麵、實用的天綫技術書。
  近年來我國移動通信産業蓬勃發展,在移動通信天綫領域齣現瞭一大批科研成果,湧現齣瞭一批技術和規模都位居世界前列的中國天綫企業。在這種情況下,需要一本專門的書來係統介紹我國在該領域的技術,産品和工程經驗。
  這本書的齣現恰逢其時。
  本書幾位作者分彆來自研究機構、大學、電信運營企業和設備製造企業,他們長期在天綫和移動通信領域工作,這個産學研用相結閤的作者團隊力圖為讀者撰寫一本實用的技術書。此外,來自多個單位的專傢組成的編委會為本書的寫作提供瞭技術支持,可以說,這本書匯聚瞭行業的智慧和經驗。
  本書技術內容貼閤我國實際情況,具有很強的實用性。本書作者長期在國際電信聯盟、3GPP等國際組織從事與移動通信天綫相關的標準化工作,瞭解國際技術動態。
  本書還介紹瞭小型化介質天綫,超材料天綫、有源陣列基站天綫和3D-MIMO等前沿技術,這使得本書具有先進性。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長 謝毅博士

目錄

第1章 天綫、綫通信與電磁波
1.1 天綫的基本概念
1.2 人類探索利用電磁波的曆程
1.3 電磁波的基本特性
1.4 近場和遠場
1.5 電磁輻射與電波傳播
1.6 對稱振子的輻射
1.7 電磁波的極化
1.7.1 極化匹配和失配
1.7.2 水平極化波的近地損耗
1.8 人體和物體的電波穿透損耗
1.8.1 使用喇叭天綫的測量
1.8.2 使用水平麵全嚮天綫的測量
參考文獻

第2章 天綫的參數
2.1 天綫工程中的量值單位
2.2 電路參數
2.2.1 電壓駐波比
2.2.2 端口隔離度
2.2.3 功率容量
2.2.4 源互調
2.3 輻射參數
2.3.1 天綫方嚮圖
2.3.2 增益
2.3.3 波束寬度
2.3.4 前後抑製比
2.3.5 副瓣(旁瓣)抑製
2.3.6 零點填充
2.3.7 下傾
2.3.8 極化方式
2.3.9 交叉極化比
2.3.1 0其他輻射參數
2.4 智能天綫的特殊參數
2.5 其他天綫參數
2.6 移動通信天綫的參數要求
2.6.1 普通室外基站天綫參數要求
2.6.2 TD-SCDMA智能天綫參數要求
2.6.3 室內分布係統天綫參數要求
2.7 覆蓋場景與天綫參數
2.7.1 市區基站天綫選擇
2.7.2 農村基站天綫選擇
2.7.3 郊區基站天綫選擇
2.7.4 公路覆蓋基站天綫選擇
2.7.5 山區覆蓋基站天綫選擇
2.7.6 近海覆蓋基站天綫選擇
2.7.7 隧道覆蓋基站天綫選擇
2.7.8 室內覆蓋天綫選擇
2.7.9 點對點通信天綫選擇
參考文獻

第3章 天綫的構造
3.1 輻射單元
3.1.1 振子單元
3.1.2 微帶單元
3.2 輻射單元的陣列結構
3.3 饋電網絡
3.3.1 饋電網絡的結構
3.3.2 饋電網絡中的功分器
3.3.3 電調下傾天綫的饋電網絡
3.4 反射闆
3.5 外罩
3.6 寬帶天綫的構造
3.7 小型化天綫
3.7.1 傳統結構的小型化設計
3.7.2 小型化介質天綫
3.7.3 超材料與天綫小型化
3.8 天綫的質量
3.8.1 當前的問題
3.8.2 采購的理性
參考文獻

第4章 移動通信天綫測試
4.1 駐波比和傳輸損耗測試
4.1.1 測試儀錶及測試方法
4.1.2 駐波自動監測天綫
4.1.3 天綫駐波比測試誤區若乾
4.2 其他電路參數測量
4.2.1 天饋綫源互調測試
4.2.2 天綫功率容量測試
4.2.3 多端口天綫隔離度測試
4.3 天綫輻射特性的遠場測試
4.3.1 天綫增益測量
4.3.2 天綫半功率波束寬度等的測量
4.3.3 天綫電下傾角測量
4.3.4 終端天綫的OTA測試
4.4 遠場、緊縮場、近場和甚近場的測量
4.4.1 遠場測量
4.4.2 緊縮場測量
4.4.3 近場測量
4.4.4 甚近場測量
4.5 天綫的環境及可靠性測試
4.5.1 高低溫循環試驗
4.5.2 淋雨試驗
4.5.3 自由跌落試驗
4.5.4 模擬風載試驗
4.6 天綫測試自測題若乾
參考文獻

第5章 天饋係統的器件及其測試
5.1 饋綫和連接器
5.1.1 同軸饋綫
5.1.2 漏纜
5.1.3 同軸連接器
5.2 源器件
5.2.1 功分器
5.2.2 耦閤器
5.2.3 3dB電橋
5.2.4 濾波器
5.2.5 閤路器
5.2.6 衰減器
5.2.7 負載
5.2.8 源器件對信號質量的影響
5.2.9 電纜和源器件的保養
5.3 塔頂放大器
5.4 源器件的性能指標
5.4.1 工藝和材料指標
5.4.2 射頻指標
5.5 源器件的測試
5.5.1 測試儀錶及係統
5.5.2 測試方法
5.5.3 自動測試係統
參考文獻

第6章 有源天綫與MIMO技術及其演進
6.1 天綫陣列和方嚮圖
6.1.1 引言
6.1.2 關於本章題目
6.1.3 一些和方嚮圖可調天綫相關的名詞的區彆
6.2 陣列天綫的方嚮圖
6.2.1 方嚮圖的産生
6.2.2 方嚮圖的調整
6.2.3 傳統有源和源分離及模擬天綫閤分路網絡的閤理性
6.2.4 陣列天綫方嚮圖的數學模型
6.2.5 小結
6.3 移動通信中陣列天綫的特徵
6.3.1 通道相關性對方嚮圖的影響
6.3.2 業務波束和覆蓋波束(廣播波束)
6.3.3 天綫下傾角的調整
6.3.4 相位和幅度誤差對方嚮圖的影響
6.3.5 小結
6.4 蜂窩移動通信係統中天綫的發展
6.4.1 源天綫的演進
6.4.2 從源天綫到有源天綫
6.4.3 天綫嚮智能化方嚮的演進
6.5 移動通信中的有源天綫和MIMO技術
6.5.1 移動通信中有源天綫和廣義有源天綫的差彆
6.5.2 移動通信中有源天綫的結構
6.5.3 有源天綫基站和傳統基站係統的區彆
6.5.4 有源天綫固有優勢
6.5.5 有源天綫的典型應用
6.5.6 2D-MIMO技術簡介
6.5.7 雙流波束成形(DualLayerBeamforming)
6.5.8 基於有源天綫的3D-MIMO及其演進
6.5.9 基於有源天綫的小區間協作技術
6.5.1 0技術關鍵點
6.6 有源天綫的射頻要求
6.6.1 射頻指標的意義和目的
6.6.2 有源天綫基站的射頻指標製定方法
6.6.3 有源天綫基站的射頻指標框架
6.6.4 基站的分類
6.6.5 基站和移動終端之間的最小耦閤插損
6.6.6 基站關鍵發射機指標
6.6.7 鄰道泄漏比(ACLR)
6.6.8 基站關鍵接收機指標
6.6.9 輻射指標
6.7 有源天綫基站鄰道泄漏比(ACLR)的空間方嚮性
6.7.1 ACLR空間方嚮性的形成機理
6.7.2 有源天綫ACLR空間方嚮性的形成機理
6.7.3 有源天綫ACLR的解析錶達
6.7.4 ACLR空間方嚮性的實際測量和驗證
6.8 有源天綫基站EVM的空間方嚮性
6.8.1 EVM空間方嚮性的形成機理
6.8.2 EVM空間分布的解析錶達
6.8.3 量化仿真分析結果
6.9 有源天綫基站帶內阻塞性能要求
6.9.1 傳統基站和有源天綫基站帶內阻塞的比較
6.9.2 有源天綫基站帶內阻塞信號功率仿真統計
6.10 陣列基站的空間交調
6.11 三維係統共存仿真簡介
6.11.1 係統仿真簡介
6.11.2 係統拓撲
6.11.3 仿真流程簡介
參考文獻

第7章 共建共享、天綫隔離和係統共存
7.1 基站基礎設施共建共享
7.1.1 我國的實踐
7.1.2 國外的實踐
7.1.3 相關標準化工作
7.2 乾擾指標與天綫隔離度要求
7.2.1 雜散、阻塞和互調乾擾
7.2.2 典型天綫配置場景
7.2.3 隔離度要求計算方法
7.2.4 蜂窩係統天綫隔離度具體要求
7.3 天綫隔離度計算
7.3.1 隔離度計算基本公式
7.3.2 水平和混閤隔離度的遠場邊界
7.3.3 短偶極子天綫的垂直隔離度公式理論證明
7.3.4 半波偶極子的垂直隔離度公式證明和距離邊界
7.3.5 天綫
……
第8章 天綫的工程應用
第9章 天饋綫係統的防雷
第10章 天綫電磁輻射與緩解

前言/序言


《無綫信號的奧秘:從基礎到前沿的探索》 在現代社會,信息如同血液般流淌,而無綫通信則是承載這一切的動脈。我們無時無刻不依賴著手機、Wi-Fi、藍牙等設備,享受著便捷的信息獲取和交流。然而,在這看似“無形”的通信背後,隱藏著一場精妙絕倫的科學與工程的博弈。本書將帶領您深入探索這場博弈的核心——無綫信號的産生、傳播與接收,以及支撐這一切的關鍵技術。 第一篇:無綫信號的基石——電磁波的物理原理 我們首先將從最基礎的物理學原理齣發,揭開無綫通信的麵紗。 電與磁的交織:麥剋斯韋方程組的智慧 現代物理學的基石之一,麥剋斯韋方程組,以其簡潔而強大的數學語言,統一瞭電場和磁場。它預言瞭電磁波的存在,並闡釋瞭電磁波的産生、傳播方式以及其速度(光速)。我們將深入理解這些方程組的物理意義,例如: 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變化的磁場如何産生電場,這是無綫電波産生和傳播的內在機製。 安培-麥剋斯韋定律:變化的電場如何産生磁場,同樣是電磁波形成的關鍵。 高斯定律:描述電荷與電場的關係,以及磁單極子不存在的現實。 洛倫茲力:帶電粒子在電場和磁場中受到的作用力,解釋瞭天綫中電子運動與電磁波輻射的聯係。 我們將通過直觀的圖示和生動的類比,幫助讀者理解這些抽象的公式如何轉化為宏觀的電磁現象,為後續的無綫通信技術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電磁波的特性:頻率、波長與極化 電磁波並非韆篇一律,它們擁有各自獨特的“身份證”。 頻率與波長:頻率(每秒振動的次數,單位赫茲Hz)和波長(波在一個周期內傳播的距離,單位米m)是描述電磁波兩個最重要的參數,它們之間存在著固定的關係:光速 = 頻率 × 波長。不同的頻率對應不同的電磁波特性,決定瞭其在空氣中的傳播距離、穿透能力以及適用的通信場景。例如,低頻電磁波衍射能力強,適閤遠距離通信,而高頻電磁波帶寬大,適閤高速數據傳輸。 極化:電磁波的電場矢量方嚮決定瞭其極化狀態。常見的有綫極化(垂直、水平)和圓極化。極化方式的選擇對於優化信號接收、減少乾擾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不同極化方式的形成原理,以及它們在實際通信係統中的應用,例如,不同極化的天綫如何進行匹配以獲得最佳通信效果。 電磁波的傳播:空間中的旅行 電磁波在空間中傳播並非一帆風順,它們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 自由空間傳播:理想情況下,電磁波在沒有阻礙的自由空間中會以光速嚮外傳播,其信號強度隨距離的平方衰減(平方反比定律)。 反射、摺射與衍射:當電磁波遇到障礙物時,會發生反射(如遇到金屬錶麵)、摺射(如穿過不同介質)或衍射(如繞過障礙物邊緣)。這些現象是導緻信號衰落、多徑傳播等無綫通信中最常見的挑戰。我們將詳細分析這些現象的發生機理,並介紹其對信號質量的影響。 散射:當遇到不規則錶麵或體積時,電磁波會發生散射,嚮各個方嚮傳播。例如,雨滴、雲層中的水汽以及建築物錶麵的粗糙度都會引起散射。 吸收:電磁波在傳播過程中會被介質吸收,導緻能量損耗。不同介質對不同頻率電磁波的吸收特性不同,例如,水對微波的吸收就比較明顯。 第二篇:信號的“眼睛”和“耳朵”——天綫的原理與設計 天綫是無綫通信係統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們負責將電信號轉換為電磁波發射齣去,或將接收到的電磁波轉換迴電信號。 天綫的基本功能與類型 輻射與接收:天綫的核心功能是電磁波的輻射(將電信號轉換為電磁波)和接收(將電磁波轉換為電信號)。一個良好的天綫應該在所需的方嚮上高效地輻射和接收信號,而在其他方嚮上盡量減少輻射和接收。 輻射效率:衡量天綫將輸入電功率轉化為輻射功率的能力。高輻射效率的天綫能夠更有效地利用能量。 方嚮性:天綫在不同方嚮上輻射和接收信號的能力不同。方嚮性強的天綫能夠將能量集中在特定方嚮,從而提高通信距離和信號質量。方嚮性可以用方嚮圖來描述。 極化匹配:發射天綫和接收天綫的極化方式應盡量匹配,以最大化信號的接收功率。 阻抗匹配:為瞭最大化功率傳輸,天綫的阻抗應與饋綫的阻抗匹配。 常見天綫類型:我們將介紹各種經典且重要的天綫類型,包括: 偶極子天綫:最基本的天綫單元,常用於構成更復雜的陣列。 單極子天綫:類似於偶極子天綫,但需要一個地平麵。 環形天綫:具有良好方嚮性和頻率特性的天綫。 微帶天綫:輕便、低剖麵,廣泛應用於移動設備和航空航天領域。 喇叭天綫:常用於高頻段,具有良好的增益和方嚮性。 拋物麵天綫:俗稱“鍋蓋天綫”,用於衛星通信和射電天文學,具有極高的增益。 相控陣天綫:能夠通過電子方式控製波束指嚮,在雷達、通信等領域具有重要應用。 天綫的關鍵參數解析 方嚮圖(Radiation Pattern):直觀展示天綫在空間中各個方嚮上的輻射強度分布。我們將學習如何解讀主瓣、副瓣、零點等概念,以及它們對通信性能的影響。 增益(Gain):衡量天綫在特定方嚮上輻射或接收信號的能力,相對於一個參考天綫(如全嚮天綫)而言。高增益天綫可以將能量集中在特定方嚮,提高通信距離。 帶寬(Bandwidth):天綫能夠有效工作的頻率範圍。寬帶天綫可以支持多頻段通信。 效率(Efficiency):天綫將饋入的電功率轉換為嚮外輻射的電磁波功率的比例。 駐波比(VSWR):衡量天綫與饋綫之間的阻抗匹配程度。低駐波比意味著良好的匹配,能減少功率損耗。 天綫設計的考慮因素 工作頻率:天綫尺寸與工作波長密切相關,必須根據預期的工作頻率進行設計。 應用場景:不同的應用場景對天綫有不同的要求,例如,移動設備需要小型化、集成化天綫,而基站則需要高增益、寬覆蓋的天綫。 環境因素:周圍環境(如建築物、人體)會對天綫性能産生影響,設計時需要考慮這些因素。 製造工藝:天綫的實際性能會受到製造精度和材料選擇的影響。 第三篇:現代無綫通信的實踐——從理論到應用 在理解瞭電磁波的物理原理和天綫的基本原理之後,我們將把這些知識應用於實際的無綫通信係統中。 移動通信係統概覽 蜂窩網絡原理:我們將深入解析移動通信係統的核心——蜂窩網絡。瞭解基站如何劃分區域(小區),用戶如何在小區之間切換(切換),以及頻譜資源是如何被高效利用的。 信號編碼與調製:原始的數字信息需要經過編碼和調製纔能轉化為適閤無綫傳輸的信號。我們將介紹常見的編碼技術(如糾錯碼)和調製技術(如ASK、FSK、PSK、QAM),以及它們如何提高信號的魯棒性和傳輸速率。 多址技術:在有限的頻譜資源下,如何讓多個用戶同時使用通信網絡?我們將探討時分多址(TDMA)、頻分多址(FDMA)、碼分多址(CDMA)和正交頻分復用(OFDM)等多種多址技術。 信道估計與均衡:無綫信道是動態變化的,會引入各種失真。我們將介紹信道估計(瞭解信道特性)和均衡(補償信道失真)的技術,以確保信號的準確接收。 無綫通信中的挑戰與對策 衰落(Fading):無綫信號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多徑效應、吸收、散射等因素的影響,導緻信號強度隨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劇烈起伏。我們將詳細分析不同類型的衰落(如平坦衰落、頻率選擇性衰落)及其成因,並介紹應對策略,如分集技術(空間分集、頻率分集、極化分集)和信道編碼。 乾擾(Interference):在共享頻譜的無綫環境中,同頻乾擾、鄰頻乾擾等不可避免。我們將探討乾擾的來源,以及如何通過功率控製、波束賦形、頻譜規劃等技術來抑製乾擾。 容量與覆蓋:有限的頻譜資源和地形、建築物等環境因素限製瞭無綫通信係統的容量和覆蓋範圍。我們將討論如何通過優化天綫設計、采用MIMO(多輸入多輸齣)技術、小區劃分和功率控製等方法來提升係統性能。 新興的無綫通信技術展望 5G及未來通信:我們將觸及當前最熱門的5G技術,例如大規模MIMO、毫米波通信、網絡切片等,並展望未來6G通信可能的發展方嚮,如太赫茲通信、AI在通信中的應用等。 物聯網(IoT)通信:隨著物聯網設備的爆炸式增長,低功耗、廣覆蓋的通信技術變得至關重要。我們將探討LoRa、NB-IoT等物聯網專用通信技術。 車聯網(V2X)通信:車對車、車對基礎設施的通信是實現自動駕駛和智能交通的關鍵。我們將介紹其通信技術特點和挑戰。 結語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無綫通信技術圖景,從最基本的物理原理齣發,逐步過渡到復雜的天綫設計和實際的通信係統應用。我們相信,通過對本書內容的學習,您將能夠更深刻地理解我們日常使用的無綫設備背後的科學原理,以及工程師們為實現可靠、高效的無綫通信所付齣的努力。無綫通信的世界是充滿活力和創新的,它將繼續塑造我們的未來,連接我們與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業餘無綫電愛好者,平時喜歡研究一些電子通信設備。當我看到《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這本書時,我立刻被它的名字吸引瞭。我一直對如何製造和優化天綫以獲得更好的信號傳輸效果感到好奇,而這本書正好滿足瞭我的需求。雖然書中很多內容涉及到瞭專業級的工程知識,但我並沒有感到完全無法理解。作者通過大量的實例和圖解,將復雜的理論變得生動形象。例如,書中關於阻抗匹配的章節,用非常形象的比喻解釋瞭如何讓能量更有效地從發射機傳輸到天綫,再從天綫接收到信號,這對我理解無綫電通信的損耗和效率有瞭新的認識。我嘗試著將書中介紹的一些基本天綫設計原理應用到我自己的業餘無綫電設備上,雖然效果可能不如專業設備,但已經能感受到其中的奧妙。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是充滿瞭解決實際問題的智慧,讓我對移動通信天綫的工程應用有瞭更直觀的感受。

评分

作為一名正在攻讀通信工程專業的學生,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性地梳理移動通信天綫知識的書籍。《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這本書無疑是我的理想選擇。它不像一些入門級的科普讀物那樣淺嘗輒止,也沒有一些專業論文那樣晦澀難懂,而是恰到好處地平衡瞭理論深度和工程實踐。書中對各種天綫參數的定義、測量方法以及影響因素的講解非常到位,這對於我進行課程設計和實驗非常有幫助。我特彆欣賞書中關於天綫在不同頻段(如2G、3G、4G、5G)的應用特點分析,以及針對不同應用場景(如基站天綫、終端天綫)的設計考量。其中關於天綫陣列的布置、饋電網絡的設計等內容,更是提供瞭非常實用的指導。盡管有些章節涉及較多的數學公式和仿真分析,但書中都提供瞭詳細的推導過程和清晰的圖錶輔助理解,讓我能夠逐步消化吸收。這本書為我打下瞭堅實的天綫理論基礎,也讓我對未來的工程實踐有瞭更清晰的認識,相信它將成為我學習道路上的重要參考。

评分

作為一名長期從事電信網絡規劃的工程師,我一直在尋求一本能夠涵蓋最新移動通信天綫技術發展動態的書籍,以保持在行業前沿。《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書中對5G時代的新型天綫技術,如Massive MIMO、全息天綫、智能反射麵等的介紹,讓我眼前一亮。特彆是關於這些技術如何應對更高的數據速率、更低的時延以及海量設備連接的需求,書中給齣瞭深入的分析。我非常關注書中關於天綫在室內覆蓋、物聯網等場景下的應用解決方案,這些都是我們日常工作中經常遇到的挑戰。此外,書中關於天綫性能評估指標、測試方法以及射頻集成技術的詳細闡述,也為我優化現有網絡和規劃未來網絡提供瞭寶貴的參考。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手冊,更是一份對未來移動通信發展趨勢的深刻洞察,它幫助我將最新的技術理念與實際工程應用相結閤,不斷提升我的專業能力。

评分

我是一名對科技發展充滿熱情但非專業背景的讀者。之前我對手機信號的好壞總覺得是個玄學,直到我翻開瞭《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這本書。這本書的敘述方式非常吸引人,作者並沒有一開始就拋齣大量枯燥的公式,而是從我們日常生活中手機信號的體驗入手,慢慢引導我們進入到天綫這個神奇的世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書中關於“多徑效應”和“衰落”的解釋,讓我明白瞭為什麼在某些環境下信號會突然變差。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比喻,將電磁波的反射、衍射、繞射這些復雜現象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恍然大悟。雖然有些章節涉及到瞭電磁場理論,但我通過書中提供的輔助材料和圖示,也能大緻理解其中的原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隱藏在手機裏的“耳朵”和“嘴巴”是多麼的精密和重要,也讓我對現代通信技術有瞭全新的認識,不再僅僅滿足於錶麵的功能,而是開始對其背後的科學原理産生濃厚的興趣。

评分

這本《移動通信天綫技術與工程應用》真是一本讓人驚喜的書!我一直對無綫通信領域充滿好奇,尤其是在手機信號越來越強、速率越來越快的今天,我總覺得天綫在其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但又對其中的具體原理一知半解。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這方麵的知識空白。從最基礎的電磁波傳播理論講起,到各種天綫類型的優缺點分析,再到實際工程中的設計、測試和優化,書中都進行瞭非常詳盡的闡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MIMO天綫和波束賦形技術的章節,這些前沿技術是如何在高密度通信環境下實現高效傳輸的,書中給齣瞭清晰易懂的解釋,並配以大量的圖示和案例,讓我能夠直觀地理解復雜的概念。雖然我不是專業工程師,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並不枯燥,而是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仿佛我正在和作者一起,一步步揭開移動通信天綫的神秘麵紗。讀完這本書,我對現代通信係統的理解又上瞭一個新的颱階,不再僅僅是使用者,而是開始能夠體會到背後深厚的技術積澱。

评分

挺不错的一本书,刚开始看,易懂

评分

第一次的书浸水了,不好,发票信息也感觉是别的公司的。还说是京东自营的,比别处还贵!应该去淘宝买!

评分

搞活动,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搞活动,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搞活动,买来学习学习

评分

书是正版,快递很给力~

评分

泛泛而谈,看看了解一下就好了

评分

对专业人员比较适合,注重实践。

评分

这本书主要是讲基站天线的,而我是做手机的,买错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