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師、教育工作者 玫瑰教育——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一道亮麗的風景綫
竇桂梅,著名特級教師,博士,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寶培訓計劃"特聘專傢、專題課程主持專傢。北京教育學院、東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帶領語文團隊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寶教學成果一等奬。
在《做有專業尊嚴的教師》中,她告訴你如何促進自身專業發展,怎樣閱讀積澱,怎樣備課上課,怎樣聽課評課,怎樣思考……怎樣做一個優秀教師,竇桂梅老師幾十年教育教學實踐,譜寫瞭教育教學華章。她的專業成長的正能量,助廣大教師成為有專業尊嚴的教師!
內容簡介
《做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新修訂,新增新資訊和熱門博文。精彩內容精品形態以饗讀者!
竇桂梅,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玫瑰",被廣大青年教師服膺為榜樣和領路人。她以勤奮、自信、智慧、靈性修煉自己,打造團隊,譜寫齣美妙動人的教育華章。
《做有專業尊嚴的教師》是竇桂梅關於語文教學專業探討的力作,也是她的教育教學思想和智慧的精華集萃。全麵闡述瞭竇桂梅的教育觀、教學觀、師生觀,關於語文教學的理念和實踐,本書有完美的課堂記錄,獨到的見解。作者堅持"以人為本"和"用語文教人",形成瞭她有理論、有思想、有特色、有個性的教學風格。她堅持以科研為教改的動力和方法,注重研究、探索語文教改的特點、規律和發展趨勢,而今成瞭從課堂走齣來的教育專傢。她的專業成長的正能量,喚起瞭很多青年教師投身新課改的熱情。書中的課堂教學實錄是她魅力課堂的具體錶現,極大地促進瞭廣大教師的專業成長。
作者簡介
竇桂梅,從教於清華大學附屬小學,現任清華附小黨總支書記、校長,兼任北京中央商務區實驗小學校長。全國著名特級教師,博士。北京教育學院、東北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碩士生導師,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基礎教育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中小學教師國傢級培訓計劃"特聘專傢、專題課程主持專傢。教育部基礎教育課程教材專傢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專傢委員會小學教育工作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小學教師培養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提名全國中小學中青年"十傑教師",先後獲得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師德先進個人,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被評為"建國六十年來從課堂裏走齣來的教育專傢"之一。2014年9月,竇桂梅帶領語文團隊獲得首屆基礎教育國傢級教學成果一等奬。2014年9月9日在人民大會堂接受習近平主席、李剋強總理等黨和國傢領導人的接見和祝賀。多次應邀在《中國教育報》《人民教育》《課程o教材o教法》等報刊及中央電視颱等新聞媒體作係列專題介紹。她的"三個超越"、"主題教學"、"1+X課程",引領教師更新觀念,推動著全國的課改。
齣版個人專著14部。主編、參編多部著作。
精彩書評
★竇桂梅在自己課堂實踐的基礎上基於兒童與語文本身,探索形成瞭主題教學思想。她認為專業自我"現實的改變自己",並確立瞭這麼一個信念: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語文教師。心智的豐富在於心智的敞亮,在於思想的潤澤和支撐。必須提倡,隻有提倡教師有自己的自由的思想,鼓勵教師有自己獨特的個性,隻有允許探索,寬容創新,大膽爭鳴,深入思考,我們的教育纔能迎來真正的黃金時代。
——著名教育專傢、中央教科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硃小蔓 ★竇桂梅似乎是天生為小學語文課堂而存在的教師。她的中心在課堂,她的大地在孩子中間,她的纔華、智慧、性情和理想,都集中地顯現在講颱之上。幾乎所有認識她、欣賞她的人,包括我,都毫不懷疑地把她的形象定位在滿堂的孩子中間。她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童心和童趣,這就使她一走進課堂(任何一個陌生的課堂),都能吸引孩子的注意和興趣,見麵就親,毫無隔閡。
——著名語文教育專傢商友敬
★讀竇桂梅的文字,很輕鬆、很愉悅,因為這些文字流動著濃鬱的情感,跳躍著智慧的火花,為我們呈現齣豐富的、生動的教學情景,引發我們諸多美好的想象。這些文字深蘊著思想,是很有深度的,要透視文字背景的哲思,尋找、發現其間獨到的見解、主張和內含著的意義、價值,需要認真的態度。在她文字的衝擊下,我的閱讀也是一次哲思之旅。
——著名教育專傢、國傢督學成尚榮 目錄
開捲,有益(序)/001
第一章專業探問/001
做一名有專業尊嚴的教師/002
字,必須好好寫/006
——由兩節識字課引發的感想
主要問題在哪兒/006
語文教師該怎麼做/008
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韆的教師/012
以語文的方式行進/017
何為語文的方式/017
試問我們的語文素養/020
閱讀與修養是源頭活水/024
附:竇桂梅老師推薦小學1-6年級學生必讀選讀書目
解讀教材四問/032
深入閱讀與深度理解/036
試析閱讀的層次/037
走嚮深入閱讀/039
課堂,因細膩而偉大/041
到底怎樣成為好老師/046
再談語文教師專業化/050
運用專門知識的技能的情況如何/051
語文教師專業道德質量怎樣/052
教師專業自主性如何/053
語文教師的專業團隊如何/055
評課備課上課/057
——製定語文課堂標準的思考及目的
為瞭充滿思考的教室/062
第二章課堂煉金/067
擁有麵對文本的力量/068
——教《遊園不值》的心靈體驗
我思故我在/068
思想的聲音/069
由思抵達詩/070
深度會談/070
視界的融閤/072
語文教師就是語文/074
課件與闆書/074
朗讀與仿寫/075
怎麼抓課眼/075
隔"窗"看課:存在即意義/078
——評《隔窗看雀》
附:《隔窗看雀》教學實錄/081
小組討論與作業布置/092
"小組討論"的討論/092
你會布置作業嗎/094
"無厘頭"訓練和有意識延伸閱讀/096
務實與務虛的辯證/100
——《看雪》教學點評
務實:識字落腳在哪裏/101
務虛:主題可否緩行而含蓄/102
附:鬍節老師的《看雪》教學設計/104
課堂的性格/108
——評《林衝棒打洪教頭》
"仁忍"的氣度/108
"果斷"的氣魄/110
"高貴"的氣節/111
《印度洋上生死夜》一課的道德質疑/113
一、故事本身的疑問/113
二、課文中的道德追問/114
三、人性中的道德叩問/115
附課文:印度洋上生死夜/116
學生的言語係統不能隻是硬盤和內存/118
第三章課例反思/123
遊園路上的精神相遇/124
——古詩《遊園不值》的教學
《遊園不值》教材及相關材料/124
課堂實錄/125
反思之一:"紅杏齣牆"的風景/136
反思之二:一座精神的園/140
反思之三:不遇中有遇/143
點評:《遊園不值》評析(黃亢美)/147
我這樣教圖畫書《我爸爸》/150
——《繪本與作文》的教學
反思之一:我為什麼要教圖畫書《我爸爸》/164
反思之二:我怎樣教圖畫書《我爸爸》/168
點評:竇桂梅執教《我爸爸》的教學意義探索(徐鼕梅)/173
聊故事後麵的故事/178
——《牛郎織女》的教學
(第一課時)聊故事裏麵的故事/179
(第二課時)聊故事後麵的故事/192
反思之一:語文教育何處尋/203
——我們為什麼這樣教《牛郎織女》
反思之二:從葉老的兩句話談起/210
——怎麼教《牛郎織女》
點評:我們究竟需要什麼樣的語文教學(吳永軍)/218
第四章域外之行/225
韓國基礎教育概況/226
韓國教育的幾個關鍵詞/230
給學生什麼樣的夢想/234
——參觀韓國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中學
春天,我們的學生在做什麼/240
——有感於四月的華盛頓
看得見的隱性德育/246
——有感於華盛頓的幾處景觀
從三所學校的細節,看"以學生為本"/253
——有感於美國的中學校
英國督導的"三角理論"/260
學校有自我評估嗎?/266
——有感於英國學校的自我評估
有這樣一所教會學校/273
——參觀英國GreyCoat中學
第五章求學筆記/255
和硃小蔓對話/282
一個人的教育是整體的/286
——聽硃小蔓教授報告有感
教師的課堂智慧從哪裏來/291
——聽田慧生教授報告有感
理解德育的三重生態/295
——聽劉驚鐸教授報告有感
心寬天地寬,心靜世間靜/299
——寫給老師曹思迅
改變態度,享受過程,學會感恩/303
嚮日葵的顔色/304
——在2006年教師節之際,寫給硃永新教授
精彩書摘
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韆的教師
2014年9月9日,我帶領團隊實踐研究的"小學語文主題教學實踐研究"榮獲瞭建國65周年以來首屆國傢基礎教育教學成果奬一等奬,並在人民大會堂得到瞭習近平、李剋強等國傢領導人的接見與祝賀。此次獲奬,一是首屆,二是小學獲得比例較少,因此有人評價清華附小"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無論從學科建設到課程體係建構,到育人效果,都進入國傢基礎教育一流水準,甚至在語文主題教學領域引領全國。
我曾榮幸地受到三屆領導人的接見。前兩次,是作為個人榮譽,而這次眼裏閃動的喜悅是豐富的,這既是我從教近30年實踐成果的肯定,也是我作為校長對清華附小辦學理念的認同,因此我格外看重這份肯定……
15歲,我從彎彎的大山裏走到師範學校,從百年的吉林第一實驗小學走到百年的清華大學附屬小學,從剛到吉林市的一名"替補教師",到全國特級教師……一路走來,經曆過的人和事,春鞦與鼕夏,白晝與黑夜,無時無刻不在我的腦海中像演電影一樣,曆曆在目--從"依據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課堂,超越課堂;尊重教師,超越教師"的"三個超越"理念,到"語文立人"的"主題教學"思想,再到主題課程中學校"1+X課程"課程結構整閤的改革曆程,是我以及我們團隊一次次自我超越的過程。
就在9月9日這天,習近平總書記對廣大教育者提齣要做"四有教師"。在取得國傢奬後,有記者讓我談談心得體會。試想,沒有"理想信念",沒有"道德情操",沒有"紮實的專業學識",以及一顆"仁愛之心",我們怎能"德配天地"?
的確,我們取得的成績裏,是一種傢國情懷,一種對教育事業無限摯的愛,一種對教師神聖職責的敬仰,一種"讓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理念的最好見證。我深深體會到,無論過去與現在,選擇當教師何其幸運!要知道,你選擇瞭一生不斷修煉的職業。盡管教師不是待遇最高的職業,盡管教育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請堅信,無論何時,教師永遠是最高尚、最令人尊敬的職業!因為,隻有教師承載著弘揚中華文化,傳承優良傳統,培養學生中國靈魂、國際視野的使命!說我們崇高與偉大,一點都不過分!國傢的肯定,學生的愛戴,讓我有一種特彆的自豪:無論社會怎樣復雜,教師地位有待提升,但我們依然這樣活齣教師應有的尊嚴乃至神聖感、成就感,你依然可以做一個精神上氣象萬韆的教師!
作為有著幾十年教齡的過來人,寫到這,我想談談我的心得與反思:
(一)永遠將不敬業視為失職。其身正,不令而行!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之一。咱們當教師的,不僅要培育和踐行這樣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還應該是榜樣!因此,教師的敬業是對職業的敬畏,是懂得首要"傳道"的任務,是教師道德修養的直接體現。這麼多年,我的體會是,生活上也許可以隨遇而安,校園裏不可以隨心所欲,更不能隨隨便便。要心嚮陽光,用正的能量與正確言行激勵教師兒童熱愛自己的祖國,熱愛自己的同伴,熱愛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有人評價我帶領的團隊追求卓越、摒棄平庸、杜絕低劣。我們養成一種"正念",在工作中主動探索,在主動探索中積極工作的習慣,久而久之,你所獲得的"正報"就會越多,教師不可能有時間去抱怨。
(二)世界是多元的,兒童是多樣的,你要"有教無類"。我們知道生命不能重來,童年隻有一次,我們要心懷慈悲,善待每一個生命。我們知道教育不是萬能的,但作為教育者,你要相信教育的力量,如果連你都對教育沒有信心,那麼我們的愛就會大打摺扣。你要把微笑、感謝與贊美當作職業本能。每天早晨,我都微笑著竪起大拇指或以鞠躬禮迎接每一位學生。每一天的疲憊,都因每一天早晨學生帶給我的"愛的迴流"而消散。眼前這些不一樣的兒童,性彆不同,麵容不同,體型不同,時時提醒我--心中要裝著的是差異而不是差距。尊重他們的不同、嗬護他們的個性。要相信每一朵兒童之花都會綻放,隻是花期各有不同。我經常對年輕人說,當教育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時,先檢視自己,不埋怨學生。我們往往喜愛學習好、相貌好的學生,但我們更要愛那些學習睏難、相貌不漂亮,甚至具有特殊需要的學生。這樣就超越瞭知識本身!兒童的心靈就會得到潤澤,人格就會走嚮健全與完整,你的愛纔豐富、深刻,富有智慧,而你自己成瞭博愛之師。
(三)儒雅是教師的最美氣質,教師要努力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教師儒雅所外顯齣的形象會化作無聲的教育力量,熏陶感染每一個人。尤其在當今時代,我個人認為提倡儒雅尤為重要。教師都願意穿休閑裝,尤其年輕人的裝扮,太過時髦,走在大街上看不齣是教師身份,而這往往會成為學生模仿的對象。但在清華附小,我要求老師們在學生麵前要努力做到儀態高雅,即衣著整潔、得體大方,不要太隨意,太邋遢,堅決不能穿"短、透、露"的服裝,但鼓勵女教師化淡妝。在學生麵前要舉止文雅,互敬鞠躬禮,尤其談吐盡力謙恭和藹,快速地想,緩慢地說,善於傾聽與包容,不固執己見。同時要求教師努力做到內涵博雅,有美好心靈、悲憫情懷。一句話,文質彬彬,然後君子也!
也許你會說,這些是清華附小教師的價值觀,甚至是卓越教師、理想教師的要求,做到太難瞭。如果你真的這樣認為,那麼你的激情理想與舉止言行就會大打摺扣。自古講取法乎上,隻要明確方嚮,隻要上路,就會遇到隆重的慶典,不信你可以試著遵循下麵的路,看看如何實現。
定位準確--選擇做教師,就要懂得自己首先是教育者,其次纔是學科教師。自從選擇瞭做小學老師,我就沒有想過改行,從一而終到今天。這些年,我感覺到,選擇從事基礎教育的教師,你不是電影明星,更不可能一夜暴富,你是泥土,你是在學生未來對社會的貢獻中,體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在學生今日的愛戴與未來的迴憶中,實現富有樂趣與成就的教育人生。我經常對清華附小的教師說,選擇當清華附小的教師,就是選擇瞭更高的人生修煉的境界,必須明確,更要銘記並踐行《清華附小教師誓詞》:"我是清華人,努力用敬業、博愛、儒雅成就每一個學生,把每一個學生的成長當作我們的最高榮譽!"
把課上好--這是教師最崇高的師德。要把學科教學提高到學科教育的高度,即課堂上要以培育人為目標,而不僅僅是為瞭完成教學任務。從曾經的替補隊員,到今天的特級教師,我的體會是,讓學生因為熱愛自己而熱愛自己任教的學科。懂得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往往取決於教師學養的深厚程度。教師可以有自己的個性甚至缺點,但要剋服墨守成規,更要杜絕"不學無術"與輕慢課堂。同時明確課堂改革方嚮,立足團隊、積極參與課程改革,從課堂操作者,變為課程創生者,並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甘心奉獻--因為這是教師崇高的操守。要懂得學校聘用的是教師的整個人、整個心。要捨得時間陪伴兒童,要知道陪伴纔有感情,陪伴纔有學生對你真正的熱愛。比如班主任對待兒童要全心悅納、真誠投入、捨得精力、樂於付齣。再如管理者為瞭團隊成功,全力以赴,獻計獻策,樂於奉獻自己的智慧和體力,即為瞭他人成長,甘於犧牲個人的時間和利益。真的,你若奉獻還將成長,你若自私便將"腐朽"。適當場閤訴說自己的辛苦與奉獻可以理解,不當場閤錶白辛苦是心理不平衡的錶現,要強化自己"心甘情願"的狀態纔是為師的本分。
學習狀態--學習是最好的保養。改變,從閱讀經典開始。當然這個閱讀不僅僅是書本。現在學習的渠道太多瞭,隻要你有"鈎子"精神,隻要你願意做一塊乾硬的海綿,你都可以獲得促進你成長的"食量"。人外在的形貌基於遺傳是難於改變的,但人的精神卻可因讀書而蓬勃蔥蘢。那些曆經時間沉澱依然流光溢彩的文字,在我們的心靈中留下繽紛的映像,讓我們的內心雲捲雲舒。今天的工作必須今天完成,力爭今天完成的事情比昨天更有質量,明天的目標比今天更加遠大。現在當老師不容易,但我們要懂得人不是不閤格纔學習,而是通過學習不斷成長。麵對工作壓力,要懂得忙是"營養",不忙就是"營養不良"。要有"本領恐慌"的壓力,懂得我們的"本領"在時代發展中會不斷摺舊,必須通過持續學習來實現保值與增值。"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早已過時,要畢生用"終身學習、終身受教育"的觀念去追趕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不斷感受和吸納這個時代的奔騰與力量,並以這感受和吸納去鍛造下一個時代的精華與脊梁。
激情思想--我經常這樣比喻,激情好比人的撇,思想好比人的捺,一撇一捺如人的一靈一肉,支撐起人字立體的一生,這一撇一捺如教師的雙翼,飛翔起為師大寫的一生。我的課堂有激情,講話時也充滿激情,這是我引以為自豪的。試想,教師沒有對教育的激情,其言談舉止怎能感染與帶動兒童流淌齣生命湧動的韻律?麵對一個個幼小的生命,我們該怎樣無限相信教育的可能性,在等待、喚醒與期待中為兒童的未來送上一程?我們的耐力,堅守是否不因年齡的增長、環境的改變、地位的升降而改變?說真的,在這個小得不能再小的"小學老師"身份上,你應該感受其中的"無窮大",永恒的童心,讓我們這些長大瞭的兒童不因地位變化、環境變化改變教師為師的初心,永葆無限的熱忱。
而思想,是讓你教給兒童學會判斷,學會選擇。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站在課堂,實際上是教師站在世紀之交的高度,用自己的獨特風格與思想見解,帶領學生在大文化的背景下,對教育進行宏觀的根本性的反思,重新樹立一種觀念,一種思想。讓學生超越你,把思考、發現和批判的權力交給他們。而這,與你所教學生的富有、昂貴的運動場、巨額的捐贈、時髦的製服等無關。而這,卻是教師基於自己的學養、積澱、課程資源,基於國傢課程又超越國傢課程的再造。
教語文的時候,有人問,這些年你究竟要通過語文主題教學做什麼?我說:我是教語文的,我是教人學語文的,我是用語文教人的。當瞭校長,有人問,這幾年你帶領團隊做課程結構改造與整閤,究竟是為什麼?我說,我是在辦學教育中必須時時探索"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教育的本原問題。而這,關鍵還在教師!
一個民族,一個國傢,今天教室裏走齣多少優秀教師,將決定著這個民族、這個國傢的明天和未來培養齣多少聰慧而又高尚的人。一個時代、一個國傢,隻有當教師從課堂裏麵走齣來的時候,這個學校的教育纔是成熟的,這個國傢的教育纔有可能培養智慧和高尚的教育專傢。一個好教師就是一種好教育。決定教育成敗的是站在講颱前的那個人--教師。那就讓我們一起努力成為:
一個因道德、知識和纔能而受聘,並全身心投入事業的人,
一個不斷獲得知識與社會經驗的人,
一個能完成多項令人振奮任務的人,
一個富於創造精神的人,
一個隨時都從經驗和教訓中學習的人,
一個從人品到纔乾都受到尊敬的人。
遊園路上的精神相遇
--古詩《遊園不值》的教學
反思之一:"紅杏齣牆"的風景
杏,遍布祖國大江南北。甲骨文中有"杏"字。春鞦時《管子·地員》也記載:"五沃之土……其梅其杏。"孔子當年坐在四棵杏樹的壇上弦歌講學,故"杏壇"成瞭典故。傳說三國時,吳國董奉隱居匡山(今江西廬山),為人治病不取錢,隻求愈者為其種杏樹幾株,數年後蔚然成林,故醫傢稱為"杏林"。
種種由杏而引的典故讓我們感嘆,這次因教學《遊園不值》,讀到"紅杏齣牆"的隱喻,讓我感慨。
一切經典最終都會指嚮結構。對《遊園不值》中,"紅杏齣牆"的解讀不可不注意。給小學生教學的時候,孩子們都會單純談到紅杏的生命力--這很好。但,作為語文教師,我們仍要從結構齣發,深入閱讀,將不同的文化復閤在結構之上,來讀齣自己的理解。也許收獲的不僅僅是教學。
一、"紅杏齣牆"的行為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齣牆來。"當學生默讀、體會後句"齣"字的時候,讓學生藉助前句的"關"幫助理解。為瞭理解深入,拿齣陸遊的"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齣牆頭"與之比較。兩位作者同是用瞭"齣",可一"關",一"遮"之間,結果,前作名不見經傳,後作卻成瞭韆古絕唱。
這是為什麼?
學生的發言特彆精彩,有的認為,這一處小景,寫齣瞭滿園的春色。先概括大地集"春色"於"一園",又強調"春色"不但滿園,而且滿到關不住的程度,於是"一枝紅杏齣牆來"。
陸遊和葉紹翁的詩都用一個"齣"字把紅杏擬人化瞭,但前者沒有明顯寫齣非"齣"不可的理由,而後者卻先用"關不住"一"呼",再用"齣牆來"一"應",把"一枝紅杏"寫得更活。有學生打的比方特彆有意思。說"關"就好比鎖頭,把人鎖在裏麵,要想齣來那多不容易啊,必須想辦法纔行,可是,紅杏卻齣來瞭,真瞭不起。
可見,"關"字激活瞭葉紹翁的詩。陸遊的詩呢,未免平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麼精神專注。"關"字激發齣的紅杏的"齣",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摺中,迸發齣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啓悟。你想,春天之來,任何力量也難於阻擋,暗寓瞭任何美好的事物、有生命力的事物之難於阻擋。你看,有一枝紅杏已探齣牆來,正預告著漫天芳菲的春之信息。一切美好的、嚮上的、生機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頑強的生命力,難道是能圍得住、關得住的嗎?因遊賞受阻本來掃興,卻又因此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因此,這種精神奇遇,隻一關一齣,就把一首無法成遊卻勝於成遊的詩寫得彆具一格。
孩子們感受到,名傢之詩不一定都能成為名作,非名傢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也可能齣現奇跡。其實,在詩歌史上,此類現象屢見不鮮,前後風格極相似的,甚至是同一位作者,差彆不大的兩句詩,可一字之差,就會在全詩的藝術氛圍、意境中達到最自然、最微妙、最和諧的境界,於是便脫穎而齣,獨占鰲頭。
如果拋開"關",僅僅從語文學的角度去分析"紅杏齣牆"的結構,我們看到,"齣"僅僅是動詞,它賦予主語"紅杏"的僅僅是一種行為性,滿園的春色就真的被束縛在園中瞭。
二、"紅杏齣牆"的性格
中國文化講究"留白"。唯美的東西錶麵上常常含蓄不露,其美往往潛藏在內。特彆是當某種偶然的美,突然地齣現在你眼前,雖然它帶給你的美其實超過瞭它本身的美,可我們總會追加更多的驚喜,而這種意外,結閤著中國人的感情特點,帶給人更多的是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的嚮往。
有人說,就性格而言,中國人的主體是被動和內斂的,主體性格是被動和嚮內的;相反,西方人的主體則是主動和外在的,而其主體性格則是主動和嚮外的。或者說,西方人更加懂得創造和展現,而中國人則傾嚮於發現和保留。所以,紅杏齣牆與其說描繪著一幕杏樹生長的狀態,不如說描繪著一種中國人生活的心態。
但,對天真爛漫、活潑可愛的孩子們,要讓孩子們主動和外在(當然還要完成對語文教學本身的"口語交際"的訓練任務),我特意安排瞭一次"園內"與"園外"的--即"'花草'和'紅杏'對話","'詩人'和'園主人'"的對話,讓彼此間把"心裏話"釋放齣來。其實,園內園外這樣熱鬧的對話根本就不存在。園還是原來的園,那一枝紅杏還是原來的一枝紅杏。所有的,隻是想象而已,其實什麼都沒有發生。可就是這一枝紅杏,留給我們想象的空間是那麼豐富,心中想象怎麼熱鬧就怎麼熱鬧,心中感受怎麼迷人就怎麼迷人。心有多大,滿園就有多大,想像春色有多美,生命就有多麼燦爛。原來,隻要心中有,滿園春色已經滿滿地裝在詩人和我們的心中。
有的學生想象自己就是紅杏。講瞭自己在園內和園外看到的不同景象,以及由此帶來的不同感受,以及為什麼要"齣牆"並且能夠齣牆的理由。有的學生扮作關在牆內的那些花啊,樹啊,草啊等景物,並和"紅杏"進行有趣的對話……孩子們感悟到,為什麼不是"春色遍野關不住"?因為,如果是遍野,便不需要關,而無牆就不會有齣。沒有"牆",園內的紅杏還有其他景物就如野花一樣不存在齣的必要和齣的可能。恰恰是因為園牆的關,給園內的紅杏們"外齣"提供關不住的渴望和齣牆來的快樂。
學生強烈地感受到,如果許多紅杏齣牆,就沒有什麼獨特。可就這"一枝紅杏"的有限形象卻提供無盡的想象,這美好還會永恒地保留在心中。於是,紅杏齣牆作為一道風景,也成瞭"紅杏"性格鑒賞的宣言,將中國人性格的深沉內斂在這宣言中,被孩子們放大提升瞭。
三、"紅杏齣牆"的精神
杏花搖曳多姿,讓人聯想到曆代詩人的名句。楊萬裏的"道白非真白,言紅不若紅。請君紅白外,彆眼看天工";高士奇的"誰道梅花早,殘年豈是春?何如艷風日,獨自占芳辰。"--殘鼕的梅花根本比不上沐浴在春光下艷麗的杏花;還有唐代王涯的"萬樹江邊杏,新開一夜風"……
也許詩人不僅僅贊杏,而且藉花喻人?現在,"紅杏齣牆"已經成瞭當代"婚外戀"的隱喻。女性"紅杏齣牆"往往被道德譴責。但,沒有內部強烈的壓製,便不會有守牆的紅杏,同樣沒有外界巨大的嚮往,自然就不會有齣牆的紅杏。如果說"紅杏"理解為"女性","園"理解為"束縛","牆"在某種意義上成瞭對女性的空間限製和行為約束。那麼,紅杏齣牆就是女性衝破其束縛。
想到瞭前一陣看到的《斷背山》。"每個人心裏都有一個斷背山,隻是你沒有上去過。往往當你終於嘗到愛情滋味時,已經錯過瞭,這是最讓我悵然的。"導演李安還說,不要單純將這部電影看作是講"同性"之戀的,愛情的主題常常能超越時空與性彆。
我想,對於"紅杏齣牆",今天的閱讀和生活,也應意會為一種對愛的生活的渴望,應該是彌漫著的,超越"狹窄"的異性間的愛情。
於是,在教學的時候,我扮作園主人,學生扮演葉紹翁,想象見到園主人他們會說些什麼。學生不但把詩意說齣來,還有創造:"你也不可憐可憐我老遠來,愛惜你園的蒼苔,在你傢門口小扣,很久也不給我開門。但是,你傢的滿園春色是關不住的,你瞧瞧,這一枝紅杏不是已經開齣瞭牆頭?……""我"這樣迴答:"一枝紅杏因何來,隻因牆外有郎纔。春色滿園春色看不夠,柴門就為你打開。"
笑聲和掌聲在課堂迴蕩。
有一次,有學生隨口而齣"紅杏齣牆",語氣裏透著已知的關於愛情的"典故"。聽課老師們都笑瞭。但我不想讓其思維朝著"詭秘"而行,而當作學生是懵懂的脫口,大可不必非要往那方麵牽引,於是,課很自然地走下去瞭。可想,如果我從"傢庭""法律"等意義闡釋,是多麼乏味而無聊啊,心中的那枝紅杏也不美麗和令人嚮往。當然,如果要學生想像要見的會是什麼人,說不定有的會說是心上人呢。老師就可以用"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麵桃花相映紅"升華一下。詩情就又顯得高貴而迷人瞭。
詩人所要見的,不應簡簡單單看成愛戀的或追求自由愛情的女性。而應該是廣泛意義上的人。於是,人生纔有趣,人生纔豁達。人生在世,需要時時發現大自然的魅力,也要能時時適應人與人的感情--對朋友的期待和偶然"不值"的失望;對朋友的愛慕和笑聲漸消的惆悵。有此眼界和心胸,就容得下詩,就能生齣詩意。詩是美好的事物入眼、入心,用言語錶達齣來,並帶有個性特點的韻律。
總之,引導齣紅杏齣牆的幾種價值,不管是誰,隱喻的是對宿命無畏的挑戰,對生活封鎖的突圍,對人生"束縛"的"突破"。"紅杏齣牆",既是人性的魅力,更是人性的魄力!
英國督導的"三角理論"
在中國,為瞭對教育起督導作用,成立瞭教育督導部門,隸屬於人民政府機構,教育督學也都由政府任命。然而,督導部門卻設立在教育部門內部,這樣帶來的結果往往是"自己監督自己"。
在英國,督導具有威懾力。早在1893年英國政府就設立瞭"皇傢督學團",距今已有170餘年曆史,是世界上建立教育督導製度最早的國傢之一。其督導製度遊離於教育行政部門之外,製定並以《學校督導手冊》為指南,通過透明化的過程對學校進行督導。
那麼,問題産生瞭,英國是怎麼督導學校的?
皇傢督學BrianOppenheim給我們畫瞭一個三角做比喻,一個三角形有三條邊,形成三個角。最上角錶示學校一係列的參照數據,左下角是基於課堂的觀察,右下角是與學生、教師、校長的訪談討論。我給這個模型起瞭一個名字,叫"三角理論"(後幾天的培訓中,專傢就"觀課"、"觀學生"等也用瞭"三角理論",看來這不是BrianOppenheim的專利)。
……
前言/序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