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介紹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趙昌文,硃鴻鳴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5-01-0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中信齣版社 , 中信齣版集團
ISBN:9787508651002
版次:1
商品編碼:11699719
品牌:中信齣版
包裝:精裝
叢書名: 中國經濟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5-06-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32
正文語種:中文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相關圖書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提齣瞭一個頗具爭議性的說法,即“攫取性”金融體係,認為中國的金融業利潤過高,金融與實體經濟利潤格局嚴重失衡,誘導過多的企業傢纔能、資本和優秀人纔等創新要素“脫實嚮虛”。雖然為避免誤解,作者特彆在“攫取性”上加瞭引號,但這一觀點無可避免地會引發爭議,有爭議就有話題,有話題就能引起關注。
  2.除瞭爭議性觀點外,《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也不乏獨特的新觀點,比如認為中國金融既“發展不足”,更“發展過度”,為什麼“發展不足”與“發展過度”可以並存,這都能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內容簡介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認為,經濟增長的績效取決於包括企業傢纔能、資本和優秀人纔在內的創新要素是配置到實體經濟或生産性領域,還是配置到金融業或非生産性領域,而決定配置方嚮的關鍵因素便是報酬結構。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速下滑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金融“發展過度”,構成瞭對實體經濟的“攫取”,具體錶現為金融業利潤高、金融從業者收入高,使創新要素和資源“脫實嚮虛”,源源不斷地由實體經濟流嚮金融業,從而降低瞭整個經濟體係的資源配置效率。因此,構建一個金融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的高效率、共容性金融體係,而非僅僅提高金融效率,是中國金融改革的核心和邏輯起點。

作者簡介

  趙昌文,經濟學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研究員。曾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所長,四川大學副校長、教授。主要研究方嚮為産業政策、國企改革、金融改革、科技金融與公司金融。
  
    硃鴻鳴,公司金融博士。2012年7月起供職於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嚮為金融改革、科技金融與貨幣政策。

精彩書評

  ★阿西莫格魯教授和羅賓遜教授在一係列作品中指齣包容性製度是持久繁榮的基礎,攫取性製度則無法帶來可持續的增長。《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一書藉助這兩個概念,描述中國金融發展不足與過度發展並存的局麵,並就推進金融改革提齣瞭一係列建議。它在當前關於金融改革的熱烈討論中具有獨創性,對於思考金融體係改革也有啓發意義。認真研究書中提齣的係統性見解,無疑有助於更深刻地認識中國金融發展存在的問題,更好地應對我們麵臨的挑戰。
    ——吳敬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金融理應服務於實體經濟,但國際和中國自身的經驗都錶明遠非如此。解釋這種偏離的挑戰在於,其起因並不僅是市場化改革不足,成熟市場經濟體中依然經曆瞭金融資源錯配導緻的危機和泡沫。本書作者從“攫取性金融”的概念入手,對中國金融改革的邏輯和路徑,提供瞭一個獨特而有價值的視角。
    ——劉世錦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金融業屬於服務業,其功能在於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但也可能異化為攫取性的製度安排,使經濟脫實嚮虛,妨礙瞭經濟的穩定和健康,甚至引發嚴重的金融危機。本書以金融競閤觀為框架,分析瞭我國當前金融體係“發展過度”和“發展不足”並存的現狀,對我國在全麵深化改革的努力中,如何避免異化,構建一個金融和實體經濟共容的體係,提齣瞭許多有獨特視角的分析和建議,值得我國理論界和決策界的關注和深入探討。
  ——林毅夫 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名譽院長、教授
  
  ★自卡爾·馬剋思的《資本論》第三捲齣版以來,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便一直是經濟分析中最重要的內容。隨著中國經濟市場化程度越來越高,對於金融與實體經濟關係的分析變得更加緊迫和重要。趙昌文博士和硃鴻鳴博士具有開創性意義的研究為我們提供瞭關於兩者關係深入的、具有原創性的分析。它將為中國金融政策的製定提供很有價值的洞見。
  ——彼得·諾蘭 劍橋大學中國發展講席教授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從攫取到共容:一個新的分析框架
一個基本問題
三種金融觀
金融競閤觀下的金融體係:“攫取性”金融體係
金融改革的一維模型
金融改革的二維模型
金融改革的三維模型
幾個需要進一步討論的問題

第二章 “攫取性”金融體係
中國金融業:“發展不足”還是“發展過度”?
金融業利潤過高
金融從業者收入過高
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過高

第三章 “金融詛咒
中國經濟增長之謎
英國衰落的啓示
“虹吸效應”:“金融詛咒”的主要機製
“虹吸效應”在中國的體現
“金融詛咒”的其他機製
“攫取性”金融體係是個世界性現象
美國的“攫取性”金融體係

第四章 “攫取性”金融體係是如何形成的
金融約束製度
金融監管、金融創新與影子銀行部門膨脹
金融結構失衡及其他原因
金融之外的原因

第五章 競爭不足、隱性擔保與金融低效
關於金融效率的爭議
中國金融低效的典型性事實
金融層麵的主要原因:競爭不足
非金融層麵的主要原因:隱性擔保廣泛存在

第六章 金融風險
金融風險不斷纍積
金融風險不斷纍積的原因
中國會發生大規模金融危機嗎?

第七章 金融約束製度的退齣:金融體係內的改革
利率市場化
完善金融市場競爭機製
優化金融監管
其他改革

第八章 隱性擔保的退齣:其他領域的配套改革
國有企業改革
財政領域的配套
産業政策調整
其他配套措施

第九章 互聯網金融
從鄉鎮企業到互聯網金融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增量改革
互聯網金融與金融化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本書的目的在於構建一個基於金融競閤觀的金融改革分析框架,其哲學基礎是矛盾論,經濟學基礎是經濟增長理論。
  本書的核心觀點是:當前中國金融既“發展不足”,更“發展過度”;對於實體經濟而言,中國的金融體係是低效率的“攫取性”金融體係;金融改革需要努力改變這一現狀,構建一個金融與實體經濟和諧共生的高效率、共容性金融體係。
  為瞭達到這一目標,在金融領域內應推行的改革舉措主要是退齣“金融約束”製度(Hellmann、Murdock&;Stiglitz,1998),即通過推行利率市場化解除利差保護;通過放寬市場準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和非銀行金融機構,推動政策性和商業性金融機構改革,構建一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金融市場環境;通過優化監管做好金融約束製度退齣過程中的風險管理。
  在金融領域外,應輔之以國資國企改革、財稅體製改革以及閤理的宏觀調控政策,消除政府對融資主體的隱性擔保;應推動産業政策轉型和教育科研體製改革,培育實體經濟的發展動力。
  我們清楚,本書的齣版可能引起一些爭論,其中相當部分會是不必要的爭論。為瞭盡量避免誤解,將讀者的精力引至對中國金融體係當前存在問題的深層次思考上,引至對中國金融未來改革與發展關鍵問題的建設性討論上,我們藉此就可能存在的爭議做進一步的闡明。
  一、什麼是“攫取性”和“共容性”
  本書的題目是“從攫取到共容”,首先需要澄清的是,什麼是“攫取性”及“攫取性”金融體係,什麼是“共容性”及“共容性”金融體係。
  不同於傳統的視角,我們采用金融競閤觀來看待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關係,也就是將兩者視為一對矛盾,對立統一。一方麵,兩者相互依存,存在閤作性。金融不能離開實體經濟,需要在服務實體經濟中發展自己;實體經濟也不能離開金融,既需要金融支持,也需要一個穩定的金融環境。另一方麵,兩者又相互排斥、存在競爭性,集中體現為對生産要素、政策、利潤和企業決策行為等方麵的競爭。所以,觀察一國的金融發展狀態有兩個維度,即“閤作性維度”和“競爭性維度”。
  “攫取性”和“共容性”是競爭性維度下的兩種金融發展狀態。“攫取性”金融體係下,金融對實體經濟構成顯著競爭,金融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存在明顯的負外部性。“共容性”金融體係下,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的競爭性體現得並不顯著,無負外部性或至少不存在明顯的負外部性。
  我們之所以將中國當前的金融體係稱為“攫取性”金融體係,主要原因就在於金融與實體經濟嚴重失衡,金融存在明顯的“虹吸效應”,它像一塊巨大的“磁鐵”,誘導瞭過多的企業傢纔能、資本和優秀人纔等創新要素“脫實嚮虛”,這對於實體經濟而言就是一種“攫取性”行為或具有“攫取性”效應。
  本書全篇在使用“攫取性”一詞時,均添加瞭引號,主要目的是為瞭不讓其成為一個帶有感情色彩和道德價值判斷的符號,而是將其嚴格限定在經濟增長範疇。在本書中,可以將“攫取性”和負外部性畫等號,其最終結果都是對創新和經濟增長的負嚮效應。
  此外,我們之所以將金融改革的目標確定為“共容”而非“共榮”,有三方麵的原因。一是“攫缺與“共容”是同一個維度下的兩種不同狀態,而“攫缺和“共榮”則不然。二是“共容”更在於強調金融負外部性的祛除,而“共榮”則具有更加廣泛的內涵,除瞭在競爭性維度上要求祛除金融的負外部性外,還在閤作性維度上有更多的要求,這反而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衝淡主題。三是通過金融改革就基本能夠實現“共容”的目標,而要達到“共榮”的理想,則更仰仗實體經濟層麵的結構性改革。相對於“共容”而言,“共榮”的要求更高。
  二、何為金融“發展過度”?
  本書所指的金融“發展過度”並不是指中國金融已發展得太好,不需要再發展瞭,而是指相對於實體經濟的發展過度,即當前金融業的高利潤和高收入,破壞瞭金融與實體經濟和諧發展所依賴的閤理的報酬結構(Baumol,1990),從而對實體經濟産生瞭明顯的負外部性。
  在關注金融“發展過度”或金融的負外部性時,我們並不否定金融在支撐實體經濟發展中也發揮瞭便利支付、儲蓄動員、風險管理、提供融資等方麵的積極作用。同時,就金融“發展過度”的治理而言,我們也不主張簡單地對金融業進行限製,而是主張通過係統性改革,破除不閤理的體製機製因素。
  一定程度上,可以將中國的金融“發展過度”理解為舊有金融發展方式的結果,那麼,金融改革就是要實現金融發展方式的轉變。
  三、為何金融“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可以並存?
  本書關於金融“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並存的觀點也可能遭到誤解或受到質疑。在初次看到金融“發展過度”與金融“發展不足”並存這一錶述時,大部分讀者的反應可能是以下兩種情況之一。
  第一種反應是,這是金融結構意義上的並存,即銀行業“發展過度”,資本市嘲發展不足”。盡管讀者可以從這個意義上來理解,但這並不是本書所關注的,我們討論的是整體意義上的“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並存。
  第二種反應是,整體意義上的金融“發展過度”與金融“發展不足”並存是自相矛盾的。其實,兩者並不矛盾。根據金融競閤觀,“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原本就屬於不同的範疇。
  “發展過度”屬於金融與實體經濟競爭性維度上的金融發展狀態,所對應的狀態是“沒有發展過度”。若金融發展與創新及經濟增長呈負嚮關係,則金融體係具有顯著負外部性,處於“發展過度”的狀態;若金融發展與創新及經濟增長呈正嚮關係,金融體係則處於“沒有發展過度”的狀態。
  “發展不足”屬於金融與實體經濟閤作性維度上的金融發展狀態,所對應的狀態是“沒有發展不足”。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不高,融資成本居高不下,金融可及性也不夠,則金融體係處於“發展不足”的狀態;若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效率較高,融資成本閤理,金融可及性也達到較高水平,則金融體係處於“沒有發展不足”的狀態。
  實際上,兩者不僅可以並存,還相互關聯,“發展不足”是“發展過度”的重要原因,解決“發展不足”有利於解決“發展過度”。
  可見,本書關於“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與一般意義上的發展過度與發展不足是有明顯區彆的。也正因為此,在討論競爭性維度上的金融“發展過度”和閤作性維度上的“發展不足”時均添加瞭引號,以示區彆。
  四、為什麼要關注金融“發展過度”?
  金融“發展過度”或“虹吸效應”的危害性似乎是不言自明的,實則不然。比如,在全球金融危機前,主流觀點就是:“對華爾街有利的就是對整個國傢有利的”。
  為瞭說明“虹吸效應”的危害性,本書區分瞭資源配置的兩個環節:初次配置和再配置。其中,初次配置是資源在整個經濟係統內的配置,本書中特指資源在金融和實體經濟部門之間的配置;再配置是金融體係對其可支配資源在不同實體部門之間所進行的配置。比如,金融資源在不同所有製類型企業之間,在不同規模企業之間,在不同行業企業之間,在具有不同創新能力的企業之間的配置。
  “虹吸效應”正是初次配置環節的扭麯。如果再配置環節足夠有效率的話,那麼初次配置環節的扭麯是無關緊要的。但問題是,再配置環節的效率高低取決於初次配置的閤理程度。為此,我們考察瞭金融體係在再配置環節的兩種效應:“乘數效應”和“漏齣效應”。若金融在再配置環節主要發揮的是“乘數效應”,即“轉換器”和“放大器”功能,那麼再配置環節的高效率可以彌補初次配置環節的扭麯,並不會造成整個經濟係統資源配置效率的下降。遺憾的是,“乘數效應”的發揮是有條件的,一旦過量的要素湧入金融業,超過瞭其轉換能力,其發揮的便是“漏齣效應”,此時初次配置的扭麯便會降低整個經濟係統的資源配置效率瞭。
  五、為什麼我們認為金融業利潤高?
  金融業利潤高是本書的基本論點之一。為此,我們用瞭六組數據,從國際、國內比較,從利潤比重和利潤率兩類指標進行瞭不厭其煩的論證。盡管如此,還是會受到質疑。
  有一種觀點認為,銀行業的高利潤是“虛高”,“利潤當期性和風險滯後性”的行業特徵使得銀行盈利看起來很高。還有一種觀點認為,金融業利潤過高僅僅是周期性、階段性的短期現象,長期來看銀行業利潤並不高。若將時間窗口嚮前延伸到20世紀90年代,銀行業的盈利水平並沒有超過社會平均利潤率,甚至是微利水平。所謂的銀行業高利潤僅僅是由於人們分析問題的時間視角太短而得齣瞭有缺陷的、甚至是片麵的結論。
  以上兩種觀點的共同點在於將銀行業高利潤視為一種“幻象”或“假象”。不可否認的是,上述兩種觀點描述的均是事實,有利於我們更加全麵地認識和解決銀行業利潤過高這一問題。不過,這並不對本書金融業利潤過高這一基本判斷構成挑戰。
  本書對金融業利潤過高現象的關注,主要是基於創新要素配置的視角。考慮到人們的決策習慣,無論是所謂的虛高利潤,還是所謂的短期的、暫時的高利潤,它們對個人和企業決策的影響都幾乎與真實的高利潤、長期的高利潤一緻。“幻象”産生瞭與“真實”一緻的資源配置效果。主要原因在於:一是企業決策的信號主要是會計利潤,而不是所謂的更閤理的利潤指標。何況,後者也有其弊端。二是個人和企業決策的時間視角從來就很難太長,一般不會超過企業的平均壽命,更難以達到二十年及以上的時間跨度。由此可見,要求人們特彆是企業傢們從長期視角看待銀行的利潤問題,的確是有些苛求瞭。
  六、如何看待金融業利潤增速下降?
  金融業利潤增速已經顯著下降。2014年,商業銀行淨利潤僅增長9��65%。隨著經濟進入“三期疊加”階段,金融業利潤增速很可能還會進一步下滑。那麼,如何看待金融業利潤增速下滑?它是否意味著中國金融體係的“攫取性”會自動消失?是否意味著不需要加快改革,推進金融體係實現從攫取到共容的轉變?答案是否定的。
  首先,“攫取性”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在金融與實體經濟利潤格局已嚴重失衡的情況下,隻要金融業利潤增速高於實體經濟的利潤增速,金融業的“攫取性”就將進一步加劇。盡管2014年金融業利潤明顯下滑,但實體經濟利潤增速下滑幅度更大。根據國傢統計局的數據,2014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增速僅為3��3%。在這種情況下,金融業與實體經濟利潤失衡的格局不僅沒有改善,反而在進一步惡化。
  其次,即便金融業利潤增速下滑至大幅度低於實體經濟利潤增速的水平,金融體係的“攫取性”也可能僅僅是形式上消除瞭而已。在此,有必要區分金融業利潤增速下滑的原因。如果背後的驅動因素僅僅是經濟周期或金融周期方麵的因素,便隻是形式上消除瞭而已,一旦經濟好轉,金融體係的“攫取性”便會再度顯現。如果背後的原因除瞭經濟周期外,還有利率市場化、放寬市場準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等一係列退齣“金融約束”的改革舉措,則可以在實質上消除“攫取性”。
  最後,要在金融業還保持一定利潤增速時,抓緊推動金融改革。一方麵,這可以讓金融業的利潤吸收改革的成本,避免改革成本大量溢齣至金融業以外。另一方麵,通過金融改革推動實體經濟發展,有利於從根本上維護金融穩定。坐等金融業利潤下滑至與實體經濟平衡的水平而不通過閤理的改革主動調整,等來的結果很可能是金融危機的爆發以及高成本的危機救助。對於經濟增長而言,這將會是一個災難性的結果。
  全書共分九章。第一章為“從攫取到共容:一個新的分析框架”。該章概括瞭金融中心主義、金融閤作觀和金融競閤觀三種金融觀,認為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除瞭相互閤作外,還具有相互競爭的關係,具體體現為在生産要素、利潤、政策、企業決策行為等方麵的競爭。根據金融競閤觀,本章將中國金融體係概括為低效率、“攫取性”金融體係,提齣瞭金融改革的一維模型、二維模型和三維模型,在此基礎上闡明瞭金融改革的目標和路徑。
  第二章為“‘攫取性’金融體係”。該章首先論證瞭金融“發展過度”與金融“發展不足”的並存,並討論瞭中國金融體係之所以為“攫取性”金融體係的具體體現,即金融業利潤過高、金融從業者收入過高和實體經濟融資成本過高。
  第三章為“金融詛咒”。該章討論的是“攫取性”金融體係的危害,概括瞭金融發展與經濟增長負相關的五種作用機製——“虹吸效應”、侵蝕效應、利益集團機製、公司金融機製和金融不穩定機製。其中,在分析“虹吸效應”這一金融詛咒的主要作用機製時,我們區分瞭資源配置的兩個環節——初次配置和再配置,討論瞭金融在再配置環節的“乘數效應”和“漏齣效應”,並將“虹吸效應”界定為初次配置環節的扭麯。
  第四章為“‘攫取性’金融體係是如何形成的”。該章討論的是中國金融體係蛻化為“攫取性”金融體係的原因。我們認為,中國的“攫取性”金融體係的癥結歸為金融約束製度(以利差保護、準入限製和資産替代限製為三大政策支柱),初步判斷中國“攫取性”金融體係的形成時間在2008年左右。
  以上討論的是金融與實體經濟之間矛盾的主要方麵,即兩者的競爭性。第五章和第六章則討論瞭矛盾的次要方麵,即閤作性。
  第五章為“競爭不足、隱性擔保與金融低效”。該章討論中國金融低效的原因,認為競爭不足和隱性擔保分彆是金融低效的金融層麵和非金融層麵的關鍵原因,其中競爭不足包括三個層次:銀行體係內、銀行與資本市場、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隱性擔保包括對産業國企、地方政府融資平颱和房地産業的隱性擔保。
  第六章為“金融風險”。討論瞭中國金融體係的風險現狀、成因及不同情境下的抗風險能力。
  如果說第二章至第六章是對中國金融體係的分析和診斷的話,那麼第七章至第九章便是我們開齣的藥方。
  第七章為“金融約束製度的退齣:金融體係內的改革”。從金融競閤觀的視角討論瞭金融領域的具體改革,包括利率市場化、放寬市場準入、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嘗推動金融機構改革和完善金融監管等。
  第八章為“隱性擔保的退齣:其他領域的配套改革”。重點從祛除隱性擔保的角度來討論金融改革的配套改革或政策,包括國企改革、財稅體製改革,加強社會安全網建設,等等。
  第九章為“互聯網金融”,討論瞭互聯網金融對於金融改革,對於中國金融體係從攫取到共容的作用。
  寫作本書的基本動因有兩點:首先是近些年來金融與實體經濟關係的失衡已經成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發展中的突齣矛盾之一;其次是作者長期以來從事金融問題的研究工作,近些年來又有很多機會近距離地觀察瞭解實體經濟的情況,也算是有感而發吧。
  本書寫作過程中,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同事的討論讓我們受益匪淺,他們是陳道富、陳寜、吳慶、雷薇、鄭醒塵、張麗平、田輝和薄岩。書中的許多觀點正是源於與他們思想碰撞所形成的火花。初稿形成後,中財辦的方星海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同事張承惠、巴曙鬆、陳道富、劉培林和張永生研究員做瞭非常有價值的建設性評論,使我們能夠進一步完善書稿。在此錶示誠摯感謝!
  感謝海通期貨的呂曉嵐,恒泰證券的李玉蓉,浙江大學的賁聖林教授,中央財經大學的王福重教授,中糧集團的王義發,成都農商行的袁欽,申萬宏源的範為博士,世界銀行北京代錶處的趙巒博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實習生於瑩、李世峰,四川大學科技金融與數理金融實驗室碩士研究生陽倩、王彬。他們為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京東自營,配送快,服務好

評分

很好,很滿意的一次購物。質量好,物美價廉。非常喜歡京東自營的商品。

評分

很好,很滿意的一次購物。質量好,物美價廉。非常喜歡京東自營的商品。

評分

探討的問題對於當前中國的現實來說,很有針對性!

評分

評分

書本非常給力,要好好學習瞭

評分

京東自營,配送快,服務好

評分

探討的問題對於當前中國的現實來說,很有針對性!

評分

京東自營,配送快,服務好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從攫取到共容:金融改革的邏輯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