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武當山柳樹溝墓群》可供考古學、曆史學研究者,以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師生和考古愛好者閱讀、參考。
內容簡介
為配閤南水北調中綫一期工程丹江口水庫淹沒區的建設, 2008年4月至 2009年9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受湖北省文物局的委托,對湖北省武當山柳樹溝墓群進行瞭考古勘探和發掘,共計發掘麵積 11 465平方米,清理墓葬 134座,時代跨戰國、西漢、東漢、宋代和明清,齣土銅器、陶器、瓷器、鐵器、玉器、石器等 570餘件。
目錄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自然環境與曆史沿革(1)
第二節墓群概況(3)
第三節田野工作概況(3)
第四節墓地發掘的意義和主要收獲(5)
第二章墓葬分布(7)
第三章戰國時期墓葬(12)
第一節有隨葬品墓葬(12)
(一)M23(12)
(二)M32(13)
(三)M15(16)
(四)M16(18)
(五)M25(21)
(六)M36(23)
(七)M44(23)
(八)M49(27)
第二節無隨葬品墓葬(29)
第四章西漢時期墓葬(31)
第一節有隨葬品墓葬(31)
(一)M63(31)
(二)M64(32)
(三)M65(34)
(四)M69(36)
(五)M66(37)
(六)M67(40)
(七)M68(41)
(八)M70(44)
(九)M75(47)
(一O)M76(49)
(一一)M83(51)
(一二)M85(52)
(一三)M86(55)
(一四)M88(58)
(一五)M14(60)
(一六)M24(64)
(一七)M28(71)
(一八)M29(73)
(一九)M38(75)
(二O)M40(78)
(二一)M41(80)
(二二)M42(81)
(二三)M43(84)
(二四)M46(87)
(二五)M48(90)
(二六)M50(91)
(二七)M55(92)
(二八)M74(95)
(二九)M78(97)
(三O)M79(98)
(三一)M80(102)
(三二)M81(105)
(三三)M82(107)
(三四)M93(110)
(三五)M94(111)
(三六)M127(113)
(三七)M129(115)
(三八)M113(117)
(三九)M114(119)
(四O)M116(121)
(四一)M117(122)
(四二)M2(125)
(四三)M7(127)
(四四)M8(129)
(四五)M9(130)
(四六)M10(132)
(四七)Mll(136)
(四八)M12(137)
(四九)M13(139)
(五O)M17(140)
(五一)M18(142)
(五二)M19(144)
(五三)M20(146)
(五四)M27(148)
(五五)M45(149)
(五六)M31(151)
(五七)M33(152)
(五八)M34(154)
(五九)M57(155)
(六O)M61(157)
(六一)M62(159)
(六二)M77(160)
(六三)M97(162)
(六四)M96(163)
(六五)M100(165)
(六六)M101(166)
(六七)M102(168)
(六八)M104(170)
(六九)M119(171)
(七O)M109(172)
(七一)M110(174)
(七二)M112(175)
(七三)M120(176)
第二節無隨葬品墓葬(178)
(一)M3(178)
(二)M4(179)
(三)M21(179)
(四)M26(180)
(五)M37(180)
(六)M51(181)
(七)M59(182)
(八)M60(182)
(九)M72(183)
(一0)M73(183)
(一一)M84(183)
(一二)M87(184)
(一三)M95(185)
(一四)M98(185)
(一五)M111(185)
(一六)M115(187)
(一七)M130(187)
(一八)M131(187)
(一九)M132(190)
第五章東漢時期墓葬(191)
(一)M56(191)
(二)M99(192)
第六章宋代墓葬(194)
(一)M1(194)
(二)M5(195)
(三)M6(197)
第七章明清時期墓葬(200)
(一)M71(200)
(二)M103(201)
(三)M106(203)
(四)M121(205)
(五)M133(206)
(六)M105(207)
(七)M123(207)
(八)M107(209)
(九)M118(210)
(一0)M128(210)
(一一)M122(212)
(一二)M124(213)
(一三)M126(214)
(一四)M125n(217)
第八章墓葬研究(218)
第一節戰國時期墓葬研究(218)
一?隨葬品組閤(218)
二?分期(220)
三?結論(222)
第二節西漢時期墓葬研究(223)
一?隨葬品組閤(223)
二?分期(227)
三?結論(234)
附錶柳樹溝墓群墓葬統計錶(236)
附錄武當山柳樹溝墓群齣土部分金屬器檢測分析報告(243)
後記(251)
插圖
圖一武當山位置示意圖(1)
圖二柳樹溝墓群位置示意圖(4)
圖三柳樹溝墓群分區示意圖(7)
圖四柳樹溝墓群三區墓葬平麵圖(8)
圖五柳樹溝墓群Ⅲ區墓葬平麵圖(9)
圖六柳樹溝墓群Ⅳ區東部墓葬平麵圖(10)
圖七柳樹溝墓群Ⅳ區西部墓葬平麵圖(11)
圖八M23平?剖麵圖(13)
圖九M23隨葬器物(14)
圖一OM32平?剖麵圖(15)
圖一一M32隨葬器物(16)
圖一二M15平?剖麵圖(17)
圖一三M15隨葬器物(18)
圖一四M16平?剖麵圖(19)
圖一五M16隨葬器物(20)
圖一六M25平?剖麵圖(22)
圖一七M25隨葬器物(22)
圖一八M36平?剖麵圖(24)
圖一九M36隨葬器物(25)
圖一OM44平?剖麵圖(26)
圖一一M44隨葬器物(26)
圖二二M49平?剖麵圖(28)
圖二三M49隨葬器物(29)
圖二四M47平?剖麵圖(30)
圖二五M63平?剖麵圖(32)
圖二六M63隨葬器物(32)
圖二tM64平?剖麵圖(33)
圖二八M64?M65?M69隨葬器物(34)
圖二九M65平?剖麵圖(35)
圖三OM69平?剖麵圖(36)
圖-—M66平?剖麵圖(37)
圖三二M66隨葬器物(38)
圖三三M66隨葬器物(39)
圖一四M67平?剖麵圖(40)
圖三五M67隨葬器物(41)
圖三六M68平?剖麵圖(42)
圖一七M68隨葬器物(43)
圖三八M68隨葬器物(44)
圖三九M70平?剖麵圖(45)
圖四OM70隨葬器物(46)
圖四一M70隨葬器物(47)
圖四二M75平?剖麵圖(48)
圖四三M75隨葬器物(48)
圖四四M76平?剖麵圖(49)
圖四五M76隨葬器物(50)
圖四六M83平?剖麵圖(51)
圖四七M83隨葬器物(52)
圖四八M85平?剖麵圖(53)
圖四九M85隨葬器物(54)
圖五OM85隨葬器物(55)
圖五-M86平?剖麵圖(56)
圖五二M86隨葬器物(57)
圖五三M88平?剖麵圖(58)
圖五四M88隨葬器物(59)
圖五五M88隨葬器物(60)
圖五六M14平?剖麵圖(61)
囹五七M14隨葬器物(62)
圖五八M14隨葬器物(63)
圖五九M24平?剖麵圖(65)
圖六OM24隨葬器物(66)
圖六一M24隨葬器物(67)
圖六二M24隨葬器物(67)
圖六三M24隨葬陶鉢(68)
圖六四M24隨葬器物(69)
圖六五M24隨葬器物(70)
圖六六M28平?剖麵圖(71)
圖六七M28隨葬器物(72)
圖六八M29平?剖麵圖(73)
圖六九M29隨葬器物(74)
圖七OM29隨葬器物(75)
圖七一M38平?剖麵圖(76)
圖七二M38隨葬器物(77)
圖七三M40平?剖麵圖(78)
圖七四M40隨葬器物(79)
圖七五M41平?剖麵圖(80)
圖七六M41隨葬器物(81)
圖七七M42平?剖麵圖(82)
圖七八M42隨葬器物(83)
圖七九M42隨葬器物(84)
圖八OM43平?剖麵圖(85)
圖八一M43隨葬器物(86)
圖八二M43隨葬器物(87)
圖八三M46平?剖麵圖(88)
圖八四M46隨葬器物(89)
圖八五M48平?剖麵圖(90)
圖八六M48隨葬陶雙耳罐(90)
圖八七M50平?剖麵圖(91)
圖八八M50隨葬器物(92)
圖八九M55平?剖麵圖(93)
圖九OM55隨葬器物(94)
圖九一M55隨葬器物(94)
圖九二M74乎?剖麵圖(95)
圖九三M74隨葬器物(96)
圖九四M74隨葬器物(97)
圖九五M78平?剖麵圖(98)
圖九六M78隨葬器物(99)
圖九七M79平?剖麵圖(100)
圖九八M79隨葬器物(101)
圖九九M79隨葬器物(101)
圖一OOM80平?剖麵圖(102)
圖一O—M80隨葬器物(103)
圖一O二M80隨葬器物(104)
圖-O三M81平?剖麵圖(105)
圖一O四M81隨葬器物(106)
圖一O五M82平?剖麵圖(108)
圖一O六M82隨葬器物(109)
圖一O七M82隨葬器物(109)
圖一O八M93平?剖麵圖(110)
圖-O九M93隨葬器物(111)
圖一一OM94平?剖麵圖(112)
圖一一一M94隨葬器物(113)
圖一一二M127平?剖麵圖(114)
圖一一三M127隨葬器物(115)
圖一一四M129平?剖麵圖(116)
圖一一五M129隨葬器物(116)
圖一一六M113平?剖麵圖(117)
圖一一七M113隨葬器物(118)
圖一一八M114平?剖麵圖(119)
圖一一九M114隨葬器物(120)
圖一二OM116平?剖麵圖(121)
圖一二一M116隨葬器物(122)
圖一二二M117平?剖麵圖(123)
囹一二三M117隨葬器物(124)
圖一二四M2平?剖麵圖(125)
圖一二五M2隨葬器物(126)
圖一二六M7平?剖麵圖(127)
圖一二七M7隨葬器物(128)
圖一二八M8平?剖麵圖(129)
圖一二九M8隨葬器物(130)
圖一三OM9平?剖麵圖(131)
圖一一—M9隨葬器物(132)
圖一三二Ml0平?剖麵圖(133)
圖一三三Ml0隨葬器物(134)
圖一三四Ml0隨葬器物(135)
圖一三五Mll平?剖麵圖(136)
圖一三六Ml1隨葬器物(137)
圖一三七M12平?剖麵圖(138)
圖一三八M12隨葬器物(139)
圖一三九M13平?剖麵圖(139)
圖一四OM13隨葬器物(140)
圖一四一M17平?剖麵圖(141)
圖一四二M17隨葬器物(142)
圖一四三M18平?剖麵圖(143)
圖一四四M18隨葬器物(144)
圖一四五M19平?剖麵圖(145)
圖一四六M19隨葬器物(146)
圖一四七M20平?剖麵圖(147)
圖一四八M20隨葬器物(147)
圖一四九M27平?剖麵圖(148)
圖一五OM27?M45隨葬器物(149)
圖一五一M45平?剖麵圖(150)
圖一五二M31平?剖麵圖(151)
圖一五三M31隨葬器物(152)
圖一五四M33平?剖麵圖(153)
圖一五五M33隨葬器物(153)
圖一五六M34平?剖麵圖(154)
網一五七M34隨葬器物(155)
圖一五八M57平?剖麵圖(156)
圖一五九M57隨葬器物(157)
圖一六OM61平?剖麵圖(158)
圖一六-M61?M62隨葬陶雙耳罐(159)
圖一六二M62平?剖麵圖(160)
圖一六三M77平?剖麵圖(161)
圖一六四M77隨葬器物(161)
圖一六五M97平?剖麵圖(162)
圖一六六M97隨葬器物(163)
圖一六七M96平?剖麵圖(164)
圖一六八M96隨葬器物(164)
圖一六九Ml00平?剖麵圖(165)
圖一七OMl00隨葬器物(166)
圖一七一Ml01平?剖麵圖(167)
圖一七二Ml01隨葬器物(168)
圖一七三M102平?剖麵圖(169)
圖一七四M102隨葬器物(169)
圖一七五M104平?剖麵圖(170)
圖一七六M104?M119隨葬器物(171)
圖一七七M119平?剖麵圖(172)
圖一七八M109平?剖麵圖(173)
圖一七九M109?Mll0隨葬器物(173)
圖一八OMll0平?剖麵圖(174)
圖一八一M112平?剖麵圖(175)
圖一八二M112隨葬器物(176)
圖一八三M120平?剖麵圖(177)
圖一八四M120隨葬器物(177)
圖一八五M3平?剖麵圖(178)
圖一八六M4平?剖麵圖(179)
圖一八七M21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自然環境與曆史沿革
武當山,又名太和山、仙室山,位於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內(圖一),古有“太嶽”“玄嶽”“大嶽”之稱,屬大巴山東段。東接曆史文化名城襄陽市,西連十堰,背倚蒼茫
圖一武當山位置示意圖
韆裏的神農架原始森林,麵臨碧波萬頃的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綫工程水源地),武當山不僅擁有奇特絢麗的自然景觀,而且擁有豐富多彩的人文景觀。漢江盤繞,巴山卓立,山巒起伏。西界堵河,東界南河,北界漢江,南界軍店河、馬南河,縱橫 400多韆米,麵積 312平方韆米,是聯閤國公布的世界文化遺産地、重點風景名勝區、道教名山發源地。地理方位為東經 110°56′15″~111°15′23″,北緯 32°22′30″~32°35′06″。整個地形多由山嶺、窪地自然形成不同類型區域。
武當山,境內高峰林立,主峰天柱峰海拔 1612米,在丹江口市西南部。武當山山體四周低下,中央呈塊狀凸起﹐多由古生代韆枚岩﹑闆岩和片岩構成﹐局部有花崗岩。岩層節理發育﹐並有沿舊斷層綫不斷上升的跡象﹐形成許多懸崖峭壁的斷層崖地貌。山地兩側多陷落盆地﹐主要水域有丹江口水庫及一些季節性河流。
武當山,屬北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曆年平均氣溫 15.2℃,年降水量 900~1200毫米﹐多集中在夏季﹐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年平均氣溫 12.8~16℃,光熱資源較豐富。年平均日照時數 1655~1958小時,無霜期 222~254天。溫和氣溫的形成,是因武當山以隔江相望的秦嶺東延伏牛山做屏障,東有起伏的崗巒,減緩瞭南襄隘道沿漢江西貫的冷空氣,中有漢水調節,故水域附近鼕暖夏涼。夏初時節,天氣變化多端。晴雨交替,大量水汽蒸騰形成繚繞的雲霧。 6~8月是全年雨水、熱能最豐富的季節。夏季平均氣溫大都高於 25℃,其中 7月平均氣溫為 27℃左右,積溫較多。 7~8月降水量一般都在 100毫米以上。受海拔高度、坡嚮等地形地貌因素影響,氣候復雜多樣。素有“高一丈、不一樣”,“陰陽坡、差得多”之說。山地小氣候的多樣性,為多種經營的發展提供瞭良好條件。境內原生植被屬北亞熱帶常綠闊葉﹑落葉闊葉混閤林﹐次生林為針闊混交林,主要有鬆﹑杉﹑樺﹑櫟等。藥用植物有 400多種﹐産曼陀羅花﹑金釵﹑王龍芝﹑猴結﹑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貴藥材。元代劉道明《武當福地總真集》記,武當山“鼕寒而不寒,夏熱而不熱”,是理想的避暑勝地。
丹江口市,夏、商、西周為豫州所轄,與雍州相鄰。春鞦屬麇。公元前 616年,楚子伐麇,歸楚。戰國屬韓及楚,因境內的均水稱均陵。
秦置武當縣,屬南陽郡。
兩漢沿秦製。建安十三年( 208年),曹操得荊州,分南陽郡建南鄉郡,武當縣屬南鄉郡;晉武帝太康十年( 289年),改南鄉郡為順陽郡,武當縣屬順陽郡; 310年,永嘉之亂後以江左平陽郡(今山西臨汾一帶)流民寓此,增平陽縣,與武當縣同屬始平郡。
南北朝沿革變動頻繁。宋武帝元年( 420年),改始平郡為齊興郡;梁太清元年( 547年),置均陽縣,革齊興郡為興州郡,轄武當、平陽、均陽 3縣;西魏廢帝元年( 552年),改興州郡為豐州郡,廢平陽入武當。
隋開皇三年( 583年),罷豐州郡;隋開皇五年( 585年),改豐州為均州;大業元年(605年),廢州置淅陽郡;義寜二年( 618年),割淅陽郡置武當郡,原設武當、均陽、新增平陵 3縣皆屬。
唐武德元年( 618年),改武當郡為均州。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民國軍政府”裁府、州、廳,一律改縣。同年 12月,均州改為均縣,直隸湖北省。
1948年3月21日均縣解放, 6月2日均縣民主縣政府成立,隸屬陝南行政公署第四專署。 1949年10月1日,均縣民主縣政府改稱均縣人民政府,隸陝南行署兩鄖專區。 1950年,兩鄖專區劃迴湖北省改稱鄖陽專區,均縣隸屬鄖陽專區。 1952年,撤銷鄖陽專區,均縣隸屬襄陽專區。 1960年7月,撤銷均縣並入光化縣(今老河口市)。 1962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恢復均縣建置,屬襄陽專區。 1965年,恢復鄖陽地區行政公署,均縣隸之。 1983年8月19日,撤銷均縣,設立丹江口市,屬省轄(縣級)市,由鄖陽地區代管。 1994年10月29日,鄖陽地區和十堰市閤並,成立新的十堰市。
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原為丹江口市武當山街道。 1997年11月18日,撤銷武當山街道,隨後湖北省唯一的旅遊經濟特區——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宣告成立,隸屬丹江口市。
第二節墓群概況
柳樹溝墓群西南距武當山旅遊經濟特區政府所在地約 10韆米,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柳樹溝村 3組(圖二)。墓群處於丹江口水庫沿岸湖灘及山包上,枯水季節為小島,蓄水期則全部淹沒於水麵以下。水消退後,地勢較平緩,墓葬即分布在沿岸湖灘和湖水中凸齣的小山包上。墓群總麵積約 250 000平方米,中心地理坐標為東經 111°08′04.8″,北緯 32°32′24.0″,海拔 145~170米(彩版一)。
整個群地四麵環水,現存地錶覆蓋土層較薄,除江邊較低部位覆蓋著一些風化的紫紅色砂岩顆粒與漲水帶來的褐黃色泥沙外,其餘是以砂岩、頁岩等風化形成的紅褐色岩石土為主,其土壤顆粒粗大,黏性極差,墓群上的植被多為一種護坡草。由於墓群處於丹江口水庫的沿岸,經韆百年來江水的侵蝕,水土流失和山體滑坡嚴重,墓群的整個地形凹凸不平,起伏延綿,緻使有些墓葬的開口呈斜坡狀,多數墓葬的骨架被江水侵蝕得蕩然無存,有的隨葬品也因江水的長期浸泡而酥軟成堆,有的則破碎嚴重,給後期的修復整理工作帶來瞭極大的睏
武當山柳樹溝墓群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