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化工設計手冊·第三捲:化工單元過程(上 修訂版)

石油化工設計手冊·第三捲:化工單元過程(上 修訂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子宗 編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31666
版次:2
商品编码:1178353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7
字数:224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石油化工、化工、濕法冶金、食品、輕工等部門設計人員及行業管理人員

  “十五”國傢重點圖書的再次修訂齣版,中石化集團、清華、北大、天大、浙大等知名學者聯閤編寫,石油化工設計專業巨著

海報:

內容簡介

  《石油化工設計手冊·第三捲:化工單元過程(上 修訂版)》共分四捲齣版。第三捲“化工單元過程”分上下兩冊,上冊內容有流體輸送機械,非均相分離,攪拌與混閤,製冷與深度冷凍,換熱器,蒸發,工業結晶過程與設備設計,蒸餾;下冊內容有氣體吸收與解吸,液液萃取,吸附與變壓吸附,氣液傳質設備,膜分離,乾燥,化學反應器,並列舉相應的實際應用實例。可以指導設計人員在相應的化工單元過程設計中正確選取運用。適閤從事石油化工、食品、輕工等行業技術人員閱讀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流體輸送機械
1.1泵1
1.1.1概述1
1.1.1.1泵的主要參數1
1.1.1.2泵的分類及特點1
1.1.1.3石油化工用泵的選用1
1.1.1.4泵軸的密封 9
1.1.1.5泵用聯軸器及選用9
1.1.2離心泵10
1.1.2.1離心泵的有關參數10
1.1.2.2泵的性能麯綫11
1.1.2.3管路係統的運行11
1.1.2.4泵的氣蝕參數14
1.1.2.5泵的功率和效率16
1.1.2.6泵的比轉速17
1.1.2.7離心泵的性能換算18
1.1.2.8離心泵的型號與結構形式24
1.1.2.9離心泵選型的一般順序126
1.1.2.10離心泵數據錶127
1.1.2.11離心泵選擇實例134
1.1.3鏇渦泵136
1.1.3.1鏇渦泵的工作136
1.1.3.2鏇渦泵結構型式137
1.1.3.3鏇渦泵參數選擇137
1.1.3.4鏇渦泵結構選擇138
1.1.4混流泵140
1.1.4.1混流泵原理140
1.1.4.2PP係列化工混流泵140
1.1.5軸流泵143
1.1.5.1軸流泵的特點及主要結構143
1.1.5.2軸流泵主要參數的確定143
1.1.5.3軸流泵的特性麯綫和調節方法144
1.1.5.4化工軸流泵的結構選擇145
1.1.6部分流泵147
1.1.6.1部分流泵的基本原理和特點147
1.1.6.2部分流泵的選擇計算147
1.1.7螺鏇離心泵149
1.1.7.1螺鏇離心泵結構149
1.1.7.2螺鏇離心泵特點150
1.1.7.3螺鏇離心泵性能參數150
1.1.8齒輪泵154
1.1.8.1齒輪泵的特點154
1.1.8.2齒輪泵主要性能參數確定155
1.1.8.3齒輪泵的選擇156
1.1.8.4齒輪泵選型157
1.1.9轉子泵162
1.1.9.1WZB型外環流轉子式稠油泵162
1.1.9.2HLB型滑片式動力往復泵164
1.1.9.3HGBW型、HGB型滑片式管道泵168
1.1.9.4NYP係列內環式轉子泵169
1.1.9.5WH型鏇轉(外環流)活塞泵171
1.1.10往復泵171
1.1.10.1往復泵的分類與結構171
1.1.10.2往復泵的工作173
1.1.10.3空氣室的類型175
1.1.10.4往復泵類型選擇176
1.1.11螺杆泵185
1.1.11.1螺杆泵的工作原理和特點185
1.1.11.2螺杆泵的參數185
1.1.11.3三螺杆泵的主要性能參數確定186
1.1.11.4螺杆泵的類型選擇187
1.1.12射流泵198
1.1.12.1射流泵的組成與分類198
1.1.12.2射流泵的特點198
1.1.12.3射流泵的參數確定198
1.1.12.4射流泵的選擇200
1.2風機201
1.2.1概述201
1.2.1.1風機分類及應用201
1.2.1.2風機主要性能參數202
1.2.1.3風機選擇203
1.2.2離心式風機203
1.2.2.1離心式風機主要性能參數及性能麯綫203
1.2.2.2離心式風機無量綱性能麯綫及選擇麯綫204
1.2.2.3離心式風機構造與係列207
1.2.2.4離心式風機類型選擇208
1.2.3羅茨式風機219
1.2.3.1羅茨式風機應用範圍及特點219
1.2.3.2羅茨式風機工作原理和結構220
1.2.3.3羅茨式風機熱力計算221
1.2.3.4羅茨式風機主要結構參數選取222
1.2.3.5羅茨式風機類型選擇223
1.2.4軸流式風機223
1.2.4.1軸流式風機原理及性能特點223
1.2.4.2軸流式風機結構231
1.2.4.3軸流式風機類型選擇232
1.2.5混流式風機與斜流式風機235
1.2.5.1混流式風機結構與原理235
1.2.5.2斜流式風機結構與應用235
1.2.5.3GXF(SJG)係列斜流式風機236
1.2.6噴射式風機239
1.3壓縮機240
1.3.1概述240
1.3.1.1壓縮機的類型及應用240
1.3.1.2各類壓縮機的特點及比較240
1.3.2活塞式壓縮機241
1.3.2.1分類241
1.3.2.2活塞式壓縮機結構、參數及方案選擇241
1.3.2.3熱力計算243
1.3.2.4基礎確定條件及其數據估算250
1.3.2.5氣體管路與管道振動252
1.3.2.6冷卻係統及冷卻水量254
1.3.2.7氣量調節、安全運轉自控255
1.3.2.8活塞式壓縮機噪聲255
1.3.2.9潤滑及無油潤滑壓縮機256
1.3.2.10常用活塞式壓縮機型號編製和選擇257
1.3.2.11常用氣體壓縮性係數圖(圖1-86~圖1-95)269
1.3.3離心式壓縮機272
1.3.3.1概述及主要結構272
1.3.3.2熱力方案確定273
1.3.3.3操作性能275
1.3.3.4調節及防喘振控製276
1.3.3.5油路及密封係統277
1.3.3.6常用離心式壓縮機技術參數279
1.3.4軸流式壓縮機282
1.3.4.1軸流式壓縮機原理及主要結構282
1.3.4.2軸流式壓縮機選定283
1.3.4.3軸流式壓縮機特性及調節284
1.3.5螺杆式壓縮機286
1.3.5.1螺杆式壓縮機的特點及結構286
1.3.5.2螺杆式壓縮機主要參數選擇287
1.3.5.3容積流量及內壓力比的確定288
1.3.5.4螺杆式壓縮機氣量調節290
1.3.5.5螺杆式壓縮機型號選擇291
1.3.5.6螺杆式壓縮機數據291
1.3.6壓縮機噪聲控製298
1.3.6.1壓縮機噪聲298
1.3.6.2噪聲允許標準和控製措施298
參考文獻301第2章非均相分離2.1概述302
2.1.1液固分離過程302
2.1.2氣固分離過程303
2.2懸浮液性質及預處理技術304
2.2.1懸浮液性質304
2.2.1.1固體顆粒性質304
2.2.1.2液相基本性質306
2.2.1.3固液兩相體係的基本性質306
2.2.2預處理技術307
2.2.2.1凝聚與絮凝307
2.2.2.2調節黏度310
2.2.2.3調節錶麵張力310
2.2.2.4超聲波處理310
2.2.2.5冷凍和解凍310
2.2.3懸浮液增濃310
2.2.3.1重力沉降310
2.2.3.2鏇液分離器314
2.3離心機316
2.3.1離心分離原理及分類316
2.3.1.1離心力場中離心分離過程的基本特性316
2.3.1.2離心分離過程分類及原理316
2.3.2離心機生産能力計算318
2.3.2.1離心沉降理論318
2.3.2.2過濾離心機生産能力計算320
2.3.2.3沉降離心機的生産能力計算321
2.3.2.4沉降離心機、分離機生産能力的模擬放大324
2.3.3離心機類型及適用範圍325
2.3.3.1過濾離心機325
2.3.3.2沉降離心機333
2.3.3.3離心分離機335
2.3.4離心機功率計算及有關工藝參數的選定337
2.3.4.1啓動轉鼓件所需功率337
2.3.4.2轉鼓內物料達到工作轉速所消耗的功率337
2.3.4.3軸承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4轉鼓及物料錶麵與空氣摩擦消耗的功率338
2.3.4.5卸齣濾餅消耗的功率338
2.3.4.6機械密封摩擦消耗的功率340
2.3.4.7嚮心泵排液所消耗的功率340
2.3.4.8離心機、分離機的功率340
2.4過濾機341
2.4.1過濾分離原理341
2.4.1.1概述341
2.4.1.2不可壓縮濾餅和可壓縮濾餅341
2.4.2過濾基本方程及過濾機生産能力計算342
2.4.2.1過濾基本方程342
2.4.2.2不可壓縮性濾餅的過濾343
2.4.2.3可壓縮濾餅的過濾347
2.4.2.4過濾機生産能力計算348
2.4.2.5濾餅洗滌349
2.4.3過濾機類型和適用範圍350
2.4.3.1重力過濾設備350
2.4.3.2加壓過濾機351
2.4.3.3真空過濾機360
2.4.3.4壓榨過濾機373
2.4.4過濾介質376
2.4.4.1過濾介質的分類376
2.4.4.2過濾介質的性能376
2.4.4.3常用織造濾布的主要性能和使用場閤378
2.4.4.4金屬過濾介質382
2.4.4.5過濾介質的選用384
2.4.5助濾劑384
2.4.5.1助濾劑的性能384
2.4.5.2助濾劑的選用385
2.5固液分離設備的選型386
2.5.1選型的依據387
2.5.1.1物料特性387
2.5.1.2分離任務與要求387
2.5.1.3各種類型分離機械的適應範圍388
2.5.2初步選型390
2.5.2.1錶格法選型390
2.5.2.2圖錶法選型390
2.5.3采用不同分離設備的互相匹配391
2.5.4選型試驗392
2.5.4.1沉降試驗393
2.5.4.2過濾試驗393
2.5.4.3實驗中取樣品應注意的問題396
2.5.5小型試驗機試驗396
2.6氣固過濾器396
2.6.1袋式過濾器的分類和性能397
2.6.1.1袋式過濾器分類397
2.6.1.2袋式過濾器的性能397
2.6.2袋式過濾器的濾料399
2.6.2.1濾料的特性指標399
2.6.2.2濾料的結構類型及特點400
2.6.2.3濾料的種類401
2.6.3袋式過濾器的清灰方式405
2.6.3.1機械振打清灰405
2.6.3.2反吹風清灰407
2.6.3.3脈衝噴吹清灰409
2.6.4袋式過濾器的結構型式411
2.6.4.1脈衝噴吹袋式過濾器411
2.6.4.2反吹風清灰袋式過濾器421
2.6.4.3扁袋過濾器422
2.6.4.4氣環反吹袋式過濾器424
2.6.5袋式過濾器的選擇設計426
2.6.5.1袋式過濾器選擇設計步驟426
2.6.5.2袋式過濾係統設計中的幾個問題428
2.6.6顆粒層過濾器429
2.6.6.1顆粒層過濾器的分類及特點429
2.6.6.2顆粒層過濾器的性能和主要影響因素429
2.6.6.3顆粒層過濾器的結構型式430
2.7鏇風分離器433
2.7.1鏇風分離器工作原理433
2.7.1.1鏇風分離器內氣體流動特點433
2.7.1.2鏇風分離器內顆粒的運動與分離機理435
2.7.1.3影響鏇風分離器性能的因素436
2.7.2石油化工常用鏇風分離器設計438
2.7.2.1常用鏇風分離器類型438
2.7.2.2PV型鏇風分離器的優化設計方法440
2.7.2.3E-Ⅱ型鏇風分離器的設計方法441
2.7.3多管式鏇風分離器442
2.8洗滌分離過程444
2.8.1洗滌分離過程的基本原理與分類444
2.8.2文氏管洗滌器446
2.8.2.1文氏管洗滌器的類型446
2.8.2.2文氏管洗滌器的捕集效率447
2.8.2.3文氏管洗滌器的壓降448
2.8.2.4文氏管洗滌器的設計448
2.8.3噴淋接觸型洗滌器449
2.8.3.1噴淋塔449
2.8.3.2離心噴淋洗滌器450
2.8.3.3噴射洗滌器451
2.8.4其他型式洗滌器452
2.8.4.1動力波洗滌452
2.8.4.2衝擊式洗滌器453
2.8.4.3湍球塔454
2.8.4.4強化型洗滌器455
2.8.5液沫分離器456
2.8.5.1慣性捕沫器456
2.8.5.2復擋除沫器457
2.8.5.3鏇流闆除沫器457
2.8.5.4縴維除霧器458
2.9靜電除塵器458
2.9.1靜電除塵器基本原理458
2.9.1.1氣體的電離459
2.9.1.2氣體導電過程459
2.9.1.3收塵空間塵粒的荷電460
2.9.1.4荷電塵粒的遷移和捕集460
2.9.1.5被捕集粉塵的清除462
2.9.2靜電除塵器的工藝設計與主要參數的確定462
2.9.2.1粉塵特性的影響462
2.9.2.2煙氣性質的影響465
2.9.2.3工藝係統設計467
2.9.2.4原始參數467
2.9.2.5主要參數的確定468
2.9.3靜電除塵器類型及適用範圍472
2.9.3.1靜電除塵器類型472
2.9.3.2靜電除塵器的適用範圍473
2.9.3.3在石油化工生産中的應用474
參考文獻477第3章攪拌與混閤
3.1概論479
3.1.1攪拌釜的結構479
3.1.1.1釜體479
3.1.1.2攪拌器480
3.1.2攪拌釜的流場特性481
3.1.2.1流型481
3.1.2.2速度分布482
3.1.2.3湍流特性482
3.1.3攪拌效果的量度及其影響因素483
3.1.4攪拌與混閤常用無量綱數群及其意義484
3.2攪拌槳的類型及其特性486
3.2.1中低黏度流體攪拌槳486
3.2.1.1徑流型攪拌槳486
3.2.1.2軸流型攪拌槳488
3.2.2高黏度流體攪拌槳492
3.2.2.1錨式及框式槳492
3.2.2.2螺帶式及螺杆式493
3.3低黏度互溶液體的混閤496
3.3.1過程的特徵及其基本原理496
3.3.2槳型的選擇496
3.3.3設計計算497
3.3.4多層槳499
3.4高黏度液體的混閤499
3.4.1高黏度液體的混閤機理499
3.4.2高黏度攪拌槳的混閤性能499
3.4.2.1混閤性能指標499
3.4.2.2各種攪拌槳的混閤性能500
3.4.3非牛頓流體的混閤501
3.4.3.1非牛頓流體的分類501
3.4.3.2非牛頓流體性質對混閤的影響503
3.4.4攪拌槳型式的選擇503
3.4.5牛頓流體的攪拌功率503
3.4.5.1錨式攪拌槳的攪拌功率503
3.4.5.2螺帶式攪拌槳的攪拌功率504
3.4.5.3多種型式高黏度攪拌槳的KP值504
3.4.6非牛頓流體的攪拌功率504
3.4.6.1賓漢塑性流體的攪拌功率510
3.4.6.2觸變性流體的攪拌功率510
3.4.6.3黏彈性流體的混閤及功率511
3.5固-液懸浮512
3.5.1過程特徵及其基本原理512
3.5.1.1固體顆粒懸浮狀態512
3.5.1.2固體顆粒的沉降速度513
3.5.1.3固-液懸浮機理514
3.5.2攪拌設備選擇514
3.5.2.1攪拌器的型式514
3.5.2.2槳葉參數的確定515
3.5.2.3攪拌釜的結構515
3.5.3攪拌器的工藝設計515
3.5.3.1懸浮臨界轉速515
3.5.3.2工藝設計517
3.5.3.3固-液懸浮攪拌器設計實例518
3.5.4帶導流筒的攪拌釜519
3.5.4.1流動特性519
3.5.4.2攪拌槳型式520
3.5.4.3導流筒直徑與釜直徑之比520
3.5.5固-液傳質520
3.6氣液分散521
3.6.1過程特徵521
3.6.1.1通氣式氣液攪拌器及其釜體結構521
3.6.1.2自吸式氣液攪拌器及釜體結構522
3.6.2氣液攪拌釜的分散特性523
3.6.2.1攪拌釜內的氣液流動狀態523
3.6.2.2最大通氣速度524
3.6.2.3氣泡直徑、氣含率和比錶麵積524
3.6.3氣液攪拌釜的傳質特性526
3.6.4攪拌器型式的選擇527
3.6.5通氣時的功率計算527
3.6.5.1通氣功率527
3.6.5.2不通氣時的功率確定528
3.7液液分散531
3.7.1過程特徵531
3.7.2液-液攪拌釜的分散特性533
3.7.3槳型選擇與釜體結構534
3.7.4達到要求的分散程度所需的攪拌功率534
3.8氣液固三相混閤537
3.8.1過程特徵537
3.8.2氣液固三相攪拌釜的混閤特性537
3.8.2.1功率特性537
3.8.2.2臨界懸浮特性538
3.8.2.3氣含率特性539
3.8.3氣液固三相攪拌釜的傳質特性539
3.8.3.1影響傳質的因素539
3.8.3.2固相對傳質的影響及機理540
3.8.4攪拌槳的選型541
3.9攪拌釜的傳熱541
3.9.1攪拌釜內壁傳熱膜係數h的計算542
3.9.1.1渦輪類攪拌槳、帶擋闆釜542
3.9.1.2渦輪類攪拌槳、無擋闆釜542
3.9.1.3三葉推進式攪拌槳542
3.9.1.4六葉後彎式攪拌槳542
3.9.1.5MIG攪拌槳543
3.9.1.6螺帶式攪拌槳543
3.9.1.7用單位質量功耗關聯的湍流攪拌傳熱關聯式544
3.9.2攪拌釜內盤管外側傳熱膜係數hc的計算544
3.9.2.1渦輪攪拌槳,無擋闆釜544
3.9.2.2渦輪攪拌槳,有擋闆釜545
3.9.2.3三葉推進式攪拌槳545
3.9.2.4六葉後彎式攪拌槳盤管壁的傳熱膜係數h0c545
3.9.2.5雙層盤管的傳熱545
3.9.3攪拌釜內垂直管外壁傳熱膜係數hc的計算545
3.9.4攪拌釜內垂直闆式蛇管的傳熱膜係數hc的計算545
3.9.5計算實例545
3.10攪拌釜的CFD模擬546
3.10.1攪拌釜的CFD方法546
3.10.1.1控製方程的離散546
3.10.1.2鏇轉槳葉的處理547
3.10.2動量傳遞特性的CFD模擬547
3.10.2.1單相流場547
3.10.2.2多相流場550
3.10.3熱量傳遞特性的CFD模擬552
3.10.4質量傳遞特性的CFD模擬552
3.10.4.1相內質量傳遞553
3.10.4.2相際質量傳遞553
3.10.5化學反應的CFD模擬554
3.11攪拌釜的放大555
3.11.1引言555
3.11.2幾何相似放大時攪拌性能參數的變化關係555
3.11.3互溶液體混閤過程的放大556
3.11.3.1幾何相似放大556
3.11.3.2非幾何相似放大557
3.11.4氣液分散、液液分散過程的放大558
3.11.5固液懸浮過程的放大559
3.11.6攪拌釜放大的係統優化設計新方法560
3.11.7攪拌釜設計工藝數據錶561
主要符號說明562
參考文獻564
第4章製冷與深度冷凍
4.1蒸氣壓縮製冷570
4.1.1單級蒸氣壓縮製冷循環570
4.1.1.1單級壓縮製冷機的組成和工作原理570
4.1.1.2溫熵圖和壓焓圖571
4.1.1.3理想製冷循環的熱力計算572
4.1.1.4實際製冷循環573
4.1.1.5單級蒸氣壓縮製冷機的性能與工況577
4.1.2分級壓縮製冷循環579
4.1.2.1一級節流、中間冷卻的兩級壓縮循環579
4.1.2.2兩級節流、中間冷卻的兩級壓縮循環581
4.1.2.3兩級壓縮製冷循環的中間壓力583
4.1.3復疊式製冷循環583
4.1.4混閤製冷劑單級製冷循環585
4.1.5製冷壓縮機的型式及其性能圖錶585
4.1.5.1活塞式製冷壓縮機585
4.1.5.2螺杆式製冷壓縮機594
4.1.5.3離心式製冷壓縮機600
4.2吸收製冷603
4.2.1吸收製冷基本原理603
4.2.2氨水吸收式製冷機604
4.2.2.1氨水溶液的性質604
4.2.2.2單級氨水吸收式製冷機的基本工作循環過程及在h-ξ圖上的錶示605
4.2.2.3單級氨水吸收式製冷機的熱力計算610
4.2.2.4兩級氨水吸收式製冷機610
4.2.3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611
4.2.3.1溴化鋰水溶液的性質611
4.2.3.2單效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的基本工作循環過程與h-ξ圖615
4.2.3.3單效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的熱力計算617
4.2.3.4雙效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618
4.2.3.5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組的型式與選型619
4.2.3.6溴化鋰吸收式製冷機的設計計算621
4.3深冷與氣體液化625
4.3.1深冷的製冷原理626
4.3.1.1節流膨脹626
4.3.1.2作外功的等熵膨脹627
4.3.2氣體液化的林德循環627
4.3.2.1一次節流的簡單林德循環627
4.3.2.2具有氨預冷的林德循環629
4.3.2.3二次節流膨脹的林德循環630
4.3.3具有膨脹機的氣體液化循環630
4.3.3.1剋勞德循環630
4.3.3.2海蘭德循環632
4.3.3.3卡皮查循環632
4.3.4氣體液化和分離方法632
4.3.4.1空氣深冷分離632
4.3.4.2天然氣的液化與乙烯深冷分離634
4.4製冷劑637
4.4.1製冷劑的選用原則和種類637
4.4.1.1製冷劑的選用原則637
4.4.1.2製冷劑的種類和命名638
4.4.1.3關於CFC(CFCs)問題簡述639
4.4.2製冷劑的熱力學性質和熱物理性質639
4.4.2.1製冷劑的熱力學性質639
4.4.2.2製冷劑的熱物理性質639
4.4.3常用製冷劑682
4.4.3.1氟利昂682
4.4.3.2碳氫化閤物682
4.4.3.3無機化閤物682
4.4.3.4混閤製冷劑682
4.4.4製冷劑與製冷機操作和運行有關的特性683
4.4.4.1製冷劑的溶水性683
4.4.4.2製冷劑的溶油性683
4.4.4.3製冷劑的檢漏683
4.4.5載冷劑684
參考文獻689
第5章換熱器
5.1換熱器設計基礎690
5.1.1換熱器的應用與分類690
5.1.1.1換熱器的作用690
5.1.1.2熱源和冷源690
5.1.1.3換熱器的分類690
5.1.1.4換熱器的性能和選型695
5.1.1.5換熱器的材料696
5.1.2換熱器的基本計算公式697
5.1.2.1焓衡算與?衡算697
5.1.2.2傳熱速率方程700
5.1.2.3總傳熱係數701
5.1.2.4單相流體的對流給熱係數與流動摩擦因子701
5.1.2.5平均溫度差711
5.1.2.6換熱器的熱分析721
5.1.3換熱器工藝設計要點725
5.1.3.1工藝設計任務和設計條件725
5.1.3.2換熱器工藝設計的內容和手段725
5.1.3.3換熱器的設計變量與設計因素727
5.1.4結垢與汙垢熱阻728
5.1.4.1概述728
5.1.4.2冷卻用水的汙垢熱阻及其控製729
5.1.4.3其他流體汙垢熱阻的參考值731
5.1.4.4防治和控製汙垢的設計措施733
5.1.5換熱器總傳熱係數經驗值734
5.1.6傳熱過程的增強措施738
5.1.6.1強化傳熱的目標738
5.1.6.2強化傳熱的原則739
5.1.6.3強化傳熱的簡化評價指標739
5.1.6.4管內傳熱強化的常用技術740
5.2管殼式換熱器的設計與選型745
5.2.1概述745
5.2.1.1管殼式換熱器的分類746
5.2.1.2部件結構752
5.2.1.3管殼式換熱器標準係列及型號763
5.2.2管殼式換熱器計算步驟770
5.2.2.1設計型計算770
5.2.2.2操作型計算771
5.2.3無相變管殼式換熱器的設計771
5.2.3.1管殼式換熱器有關設計因素的選擇771
5.2.3.2管程給熱係數與壓降777
5.2.3.3殼程給熱係數和壓降779
5.2.3.4管殼式換熱器平均溫度差的計算794
5.2.4計算示例804
5.2.5摺流杆換熱器812
5.2.5.1摺流杆換熱器的基本元件812
5.2.5.2摺流杆換熱器設計估算812
5.2.5.3核算公式817
5.3再沸器821
5.3.1概述821
5.3.1.1再沸器的用途與分類821
5.3.1.2沸騰傳熱的基本關係式823
5.3.1.3再沸器型式的選用828
5.3.1.4再沸器的設計829
5.3.1.5熱虹吸式再沸器的操作穩定性830
5.3.2釜式再沸器的計算831
5.3.2.1基本關係式831
5.3.2.2設計步驟833
5.3.2.3計算示例835
5.3.3立式熱虹吸再沸器837
5.3.3.1概述837
5.3.3.2設計步驟及方法838
5.3.3.3計算示例842
5.3.4臥式熱虹吸再沸器856
5.3.4.1對流沸騰給熱係數αco857
5.3.4.2管束間兩相流壓降Δptp與空隙率計算857
5.3.4.3錯流時的臨界熱流密度858
5.4冷凝器858
5.4.1概述858
5.4.1.1蒸氣的冷凝過程859
5.4.1.2冷凝器的結構特徵與選型861
5.4.1.3冷凝傳熱基本關係式864
5.4.2單組分飽和蒸氣冷凝器的計算871
5.4.3過熱蒸氣冷凝及冷凝冷卻器874
5.4.4多組分蒸氣冷凝878
5.4.4.1概述878
5.4.4.2多組分冷凝的計算內容(組分間互溶)879
5.4.4.3多組分冷凝計算示例883
5.4.4.4凝液分層時的冷凝給熱係數892
5.4.5含不凝性氣的冷凝892
5.4.5.1概述892
5.4.5.2幾種計算方法893
5.4.5.3計算示例895
5.5空氣冷卻器903
5.5.1概述903
5.5.1.1空冷器的特點及應用903
5.5.1.2空冷器的結構與型式904
5.5.1.3翅片管和管束906
5.5.1.4空冷器型號的錶示方法及係列標準913
5.5.2空冷器傳熱計算917
5.5.2.1總傳熱係數和傳熱熱阻917
5.5.2.2管外空氣側傳熱和壓降計算923
5.5.2.3空冷器有效平均溫度差927
5.5.3空冷器的設計929
5.5.3.1設計條件與基本參數929
5.5.3.2設計步驟與示例937
5.5.4濕式空冷器的計算要點942
5.5.4.1濕式空冷器的使用942
5.5.4.2濕式空冷器的噴水措施943
5.5.4.3濕式空冷器的有關計算關係944
5.6其他管式換熱器945
5.6.1套管式換熱器945
5.6.1.1概述945
5.6.1.2套管換熱器的傳熱與壓降計算948
5.6.1.3套管換熱器計算示例953
5.6.2沉浸式蛇管換熱器957
5.6.2.1概述957
5.6.2.2蛇管換熱器的傳熱與壓降計算959
5.6.2.3計算示例960
5.6.3噴淋式冷卻器962
5.6.3.1概述962
5.6.3.2淋灑式冷卻器的計算963
5.6.3.3計算示例964
5.6.4熱管及熱管換熱器969
5.6.4.1熱管的基本結構與工作原理969
5.6.4.2熱管的工作特性974
5.6.4.3熱管的傳熱計算979
5.6.4.4熱管換熱器983
5.7闆式及緊湊式換熱器987
5.7.1概述987
5.7.2螺鏇闆換熱器987
5.7.2.1分類和基本結構尺寸988
5.7.2.2螺鏇闆換熱器的工藝計算999
5.7.2.3螺鏇闆換熱器的簡捷法計算1005
5.7.3闆框式換熱器1011
5.7.3.1結構及性能1011
5.7.3.2平均溫差與換熱性能1019
5.7.3.3闆式換熱器的傳熱係數與流動阻力1025
5.7.3.4流程數與流道數的確定1032
5.7.3.5汙垢係數1034
5.7.4闆翅式換熱器1034
5.7.4.1結構與性能1034
5.7.4.2闆翅式換熱器流道的傳熱與流動特性1037
5.7.4.3闆翅式換熱器的傳熱與流體力學計算1046
5.7.4.4計算示例1054
5.7.4.5擴散聯結式與印刷電路式闆翅式換熱器1064
5.7.5傘闆式換熱器1065
5.7.5.1結構與性能1065
5.7.5.2傳熱與阻力計算1067
5.7.6闆殼式換熱器1068
5.7.6.1結構與性能1068
5.7.6.2基本參數與有關設計計算1070
5.7.7管翅式換熱器1071
5.7.7.1結構與性能1071
5.7.7.2管翅式換熱器設計計算中的幾個問題1074
5.8特殊材料換熱器1082
5.8.1石墨換熱器1083
5.8.1.1不透性石墨的性能與應用1083
5.8.1.2石墨換熱器的結構型式1083
5.8.1.3石墨換熱器的傳熱與流體阻力1098
5.8.2氟塑料換熱器1101
5.8.2.1特性及用途1101
5.8.2.2氟塑料換熱器的結構型式1102
5.8.2.3氟塑料換熱器的傳熱與壓降1103
5.8.3玻璃換熱器1105
5.8.3.1玻璃換熱器的特性及用途1105
5.8.3.2玻璃換熱器的結構型式及傳熱特性1105
5.8.4貴重閤金及稀有金屬換熱器1106
參考文獻1111
第6章蒸發
6.1概述1113
6.2蒸發裝置的類型與所需能耗1113
6.2.1單效蒸發1114
6.2.1.1單效真空蒸發1114
6.2.1.2連續蒸發1115
6.2.1.3傳熱麵積1115
6.2.1.4有效傳熱溫差和傳熱溫差損失1115
6.2.1.5分批蒸發1119
6.2.2多效蒸發1119
6.2.2.1順流(並流)流程1120
6.2.2.2逆流流程1121
6.2.2.3其他流程1121
6.2.2.4多效蒸發的數學描述1122
6.2.2.5多效蒸發的計算方法1123
6.2.2.6多效蒸發係統的計算機程序介紹1127
6.2.2.7蒸發的商用設計軟件簡介1127
6.2.3熱泵蒸發1128
6.2.3.1蒸汽噴射泵(熱力噴射泵)1129
6.2.3.2機械壓縮式熱泵1132
6.2.4減壓閃蒸1136
6.2.4.1多級閃蒸器1136
6.2.5蒸發係統的熱能利用1139
6.2.6蒸發係統的優化1140
6.3蒸發器的類型與選擇1141
6.3.1夾套釜式蒸發器1142
6.3.2立式短管蒸發器1142
6.3.2.1中央循環管蒸發器1142
6.3.2.2懸筐蒸發器1143
6.3.2.3帶攪拌的中央循環管蒸發器1143
6.3.3立式長管蒸發器1143
6.3.3.1長管自然循環蒸發器1143
6.3.3.2升膜蒸發器1144
6.3.3.3降膜蒸發器1144
6.3.3.4立式長管蒸發器的應用1147
6.3.4強製循環蒸發器1148
6.3.5闆式蒸發器1149
6.3.5.1闆式升膜蒸發器1149
6.3.5.2闆式降膜蒸發器1150
6.3.5.3螺鏇闆蒸發器1150
6.3.6颳膜蒸發器1150
6.3.7直接加熱蒸發器1151
6.3.8蒸發器的選型1152
6.3.8.1選型考慮的因素1152
6.3.8.2有關選型的說明1152
6.3.8.3蒸發設備選型1153
6.4蒸發器的設計1153
6.4.1加熱裝置1154
6.4.1.1加熱器的傳熱係數1154
6.4.1.2料液側的傳熱膜係數1155
6.4.2蒸發器的加料1158
6.4.3氣液分離1158
6.4.4存液容積1160
6.4.5含鹽懸浮液的排齣1161
6.4.6不凝氣的排除1161
6.4.7蒸汽進口與凝液齣口1161
6.5蒸發係統及其操作特點1163
6.5.1蒸發係統的組成1163
6.5.2直接冷凝器1164
6.5.3壓縮機與真空泵的選擇1164
6.5.3.1蒸汽壓縮機的選擇1164
6.5.3.2真空泵的選擇1166
6.5.4蒸發係統操作中的問題1168
參考文獻1170
第7章工業結晶過程與設備設計
7.1概述1173
7.2結晶係統性質1174
7.2.1晶體的粒度分布1174
7.2.2粒子的極限沉降速度1175
7.2.3溶解度1176
7.2.3.1溶液的過飽和,超溶解度麯綫及介穩區1176
7.3溶液結晶過程與設備1177
7.3.1結晶機理與動力學1177
7.3.2結晶成長1179
7.3.3結晶成核與成長的內在聯係1182
7.3.4結晶過程與裝置1182
7.3.4.1冷卻結晶器1182
7.3.4.2蒸發結晶器1183
7.3.4.3真空絕熱冷卻結晶器1183
7.3.4.4連續操作的結晶器1184
7.3.4.5多級結晶過程1186
7.3.5溶液結晶過程的模型化及係統分析1186
7.3.5.1總體模型與穩態行為分析1186
7.3.5.2非穩態行為分析1191
7.3.6結晶過程計算與結晶器設計1193
7.3.6.1收率1193
7.3.6.2冷卻結晶分離過程1194
7.3.6.3結晶器設計1196
7.3.7結晶器操作與控製1210
7.3.7.1結晶器操作1210
7.3.7.2 連續結晶過程的控製1211
7.3.7.3間歇結晶過程控製與最佳操作時間錶1212
7.4熔融結晶1213
7.4.1熔融結晶的操作模式與宏觀動力學分析1213
7.4.1.1基本操作模式1213
7.4.1.2熔融結晶宏觀動力學分析1214
7.4.2相圖特徵1215
7.4.2.1二組分係統1215
7.4.2.2分配係數1216
7.4.3逐步凍凝過程及設備1217
7.4.3.1逐步凍凝組分分離1217
7.4.3.2結晶設備1218
7.4.4塔式結晶裝置1222
7.4.4.1中央加料塔式結晶器1222
7.4.4.2末端加料塔式結晶器1226
7.4.4.3組閤塔式結晶器1227
7.4.4.4塔式結晶分離與其他分離方法的比較1228
7.4.5區域熔煉1229
7.4.5.1區域熔煉的過程分析1229
7.4.5.2主要變量1230
7.4.5.3應用1230
7.5升華(升華結晶)1230
7.5.1升華分離相圖與限度1230
7.5.1.1相圖特徵1230
7.5.1.2分離純度的約束1232
7.5.2升華過程及速率分析1232
7.5.3設備及設計方程1233
7.5.3.1設備1233
7.5.3.2設計方程1233
7.6沉澱(結晶)1234
7.6.1沉澱的形成1234
7.6.2分配係數1235
7.6.3沉澱技術與設備1236
7.6.3.1反應沉澱(結晶)1236
7.6.3.2鹽析(結晶)1236
7.6.3.3沉澱設備1236
7.6.3.4設計中流體力學條件(懸浮臨界轉速)1237
7.7其他結晶方法與設備1237
7.8現代工業結晶研究進展及前沿技術1239
7.8.1計算模擬技術1239
參考文獻1247
第8章蒸餾
8.1概述1249
8.1.1蒸餾過程簡介1249
8.1.1.1蒸餾的特徵1249
8.1.1.2應用範圍1249
8.1.1.3操作壓力與溫度1249
8.1.1.4平衡級的概念1250
8.1.1.5蒸餾過程的設計1250
8.1.2蒸餾過程分類1250
8.1.2.1一次平衡過程1250
8.1.2.2多次平衡過程――典型的二組分精餾1252
8.1.2.3多組分精餾1253
8.1.2.4間歇精餾1254
8.1.2.5蒸餾的節能流程1254
8.1.2.6特殊精餾1255
8.2氣液平衡1257
8.2.1氣液平衡關係1257
8.2.1.1氣液平衡時過程變量間的關係1257
8.2.1.2氣液平衡關係的錶示方式1257
8.2.1.3氣液平衡熱力學的基本關係式1262
8.2.2氣液平衡關係的計算1263
8.2.2.1理想低壓體係的氣液平衡計算1263
8.2.2.2一般中低壓體係的氣液平衡計算1264
8.2.2.3高壓體係的氣液平衡計算1266
8.3蒸餾過程計算的自由度分析1267
8.3.1自由度和設計變量1267
8.3.1.1過程變量1267
8.3.1.2約束關係式1267
8.3.1.3設計變量1268
8.3.2操作元素的自由度分析1268
8.3.2.1單股均相流1268
8.3.2.2分流器1268
8.3.2.3簡單平衡級(理論闆)1269
8.3.3操作單元的自由度分析1270
8.3.3.1簡單級聯1270
8.3.3.2簡單精餾塔1270
8.3.3.3其他單元和復閤過程1271
8.4簡單平衡蒸餾的計算1272
8.4.1泡點和露點狀態的計算1272
8.4.1.1泡點溫度的計算1272
8.4.1.2露點溫度的計算1273
8.4.2平衡氣化和平衡冷凝過程的計算1273
8.4.3絕熱閃蒸過程計算1274
8.4.4復雜混閤物平衡蒸餾的計算1274
8.4.5簡單蒸餾的計算1274
8.5二組分精餾計算1275
8.5.1基本概念1275
8.5.2不計焓衡算的二組元精餾計算1277
8.5.2.1恒摩爾流假設1277
8.5.2.2逐級計算原理1278
8.5.2.3Mc Cabe-Thiele圖解法1278
8.5.2.4進料狀態的影響1279
8.5.2.5進料闆位置1279
8.5.2.6迴流比的選擇1280
8.5.2.7分離要求高時的圖解算法1282
8.5.2.8各種復雜型式的精餾塔1282
8.5.2.9闆效率與實際塔闆1284
8.5.3考慮焓衡算的二組元精餾計算1285
8.5.3.1焓-濃圖1285
8.5.3.2精餾段的操作綫方程1285
8.5.3.3提餾段操作綫方程1286
8.5.3.4全塔衡算1286
8.5.3.5改進的Mc Cabe-Thiele法1287
8.6多組分蒸餾的計算1287
8.6.1多組分精餾的簡化算法1287
8.6.1.1Smilth-Brenkley(SB)法1287
8.6.1.2Fenske-Underwood-Gilliand(FUG)法1290
8.6.2多組分精餾的嚴格算法1294
8.6.2.1逐闆計算法1295
8.6.2.2三對角矩陣法1306
8.7萃取蒸餾1310
8.7.1萃取蒸餾過程及特徵1310
8.7.2溶劑的選擇1310
8.7.2.1溶劑的選擇性1311
8.7.2.2對溶劑的其他要求1313
8.7.3萃取精餾塔的計算1313
8.7.3.1溶劑組成的計算1313
8.7.3.2簡化的M-T圖解法1315
8.7.3.3簡化法1315
8.7.3.4簡化的逐闆計算法1316
8.8恒沸精餾1321
8.8.1概述1321
8.8.1.1過程簡述1321
8.8.1.2恒沸現象1321
8.8.1.3恒沸物的分類1324
8.8.1.4恒沸數據的預測1324
8.8.2恒沸劑的選擇1324
8.8.3恒沸精餾的基本流程1325
8.8.4恒沸精餾塔的計算1327
8.8.4.1恒沸劑用量的確定1327
8.8.4.2恒沸劑的加入位置1327
8.8.4.3恒沸精餾塔的計算1328
8.8.5恒沸精餾與萃取精餾的比較1331
8.9石油和復雜混閤物的蒸餾1331
8.9.1概述1331
8.9.1.1石油的基本特徵1331
8.9.1.2石油餾分1332
8.9.1.3石油和石油餾分的性質1332
8.9.2石油及石油餾分的氣-液平衡1333
8.9.2.1石油及其餾分的蒸餾麯綫1333
8.9.2.2假組分與假多組分係法1335
8.9.3石油蒸餾1336
8.9.3.1石油蒸餾的基本流程1336
8.9.3.2石油精餾塔的工藝計算1338
8.10間歇精餾1339
8.10.1概述1339
8.10.1.1過程簡述1339
8.10.1.2過程特點1339
8.10.1.3間歇精餾的其他類型1340
8.10.2間歇精餾的操作方法1340
8.10.3間歇精餾的計算1340
8.10.3.1迴流比恒定的間歇精餾的計算1340
8.10.3.2餾齣液組成恒定的間歇精餾的計算1342
8.10.3.3考慮持液的嚴格算法1344
8.11蒸餾過程的傳質1344
8.11.1概述1344
8.11.2闆效率的概念1345
8.11.2.1闆效率1345
8.11.2.2點效率1346
8.11.2.3全塔效率1346
8.11.3闆效率的求取1346
8.11.3.1實際裝置的數據1346
8.11.3.2經驗關聯式1347
8.11.3.3AIChE法[76]1348
8.11.4填料塔的等闆高度1351
8.12蒸餾過程的節能1353
8.12.1蒸餾過程的熱力學分析1353
8.12.1.1蒸餾過程所需功1353
8.12.1.2蒸餾過程的淨功耗1353
8.12.2蒸餾過程節能的基本方法1354
8.12.2.1産物有效能的利用1354
8.12.2.2降低過程的不可逆性1355
8.12.2.3多組分混閤物精餾流程的優化1357
8.13蒸餾過程的計算機計算――化工流程模擬常用軟件介紹1358
8.13.1PRO/Ⅱ1358
8.13.1.1結構方麵1358
8.13.1.2內裝數據庫1358
8.13.1.3熱力學方法1359
8.13.1.4單元操作模塊1359
8.13.1.5算法1359
8.13.1.6其他配套軟件1360
8.13.1.7輸入方式1361
8.13.2ASPEN1361
8.13.2.1內裝數據庫1361
8.13.2.2熱力學方法1361
8.13.2.3單元操作模塊1362
8.13.3HYSYS1362
8.13.4Chem CAD Ⅲ1362
8.13.5精餾塔計算示例1363
主要符號說明1364
參考文獻1365

精彩書摘

  15.6 沸騰床反應器
  15.6.1 概述
  目前全球渣油加氫處理/加氫裂化加工能力約為1.54億噸/年,其中75%為固定床加氫處理裝置,25%為沸騰床加氫裂化裝置[[[1]姚國欣.渣油深度轉化技術工業應用的現狀、進展和前景.石化技術與應用,2012,30(1):1-12.]]。固定床加氫處理裝置主要用於渣油催化裂化原料油的加氫預處理,雖然轉化率可以達到35%~45%,但由於要兼顧脫硫、脫殘炭、脫金屬和使芳烴飽和的需要,所以一般轉化率隻有15%~20%。此外,固定床加氫處理裝置還有兩大缺陷:a.隻能加工金屬質量分數小於200×10-6的渣油,也很難將高硫渣油的含硫質量分數降至(100~200)×10-6(催化裂化裝置需要生産含硫質量分數小於10×10-6的清潔汽油組分);b.催化劑用量很大,空速很低,投資較大,所以工業應用的局限性很大。渣油沸騰床加氫裂化的優點是可加工高硫、高殘炭、高金屬含量劣質渣油,一般轉化率可以達到55%~70%,有的可以達到80%,脫硫率可以達到60%~85%;缺點是裝置投資大,操作技術復雜。沸騰床加氫裂化技術的問題除裝置投資大、操作技術復雜外,就是渣油轉化率不高,仍會産生25%~45%燃料油(未轉化渣油),渣油沒有得到高效清潔利用。
  國外,1968年沸騰床加氫工藝實現瞭工業化。沸騰床是原料和氫氣自反應器下部嚮上流動,藉助液體流速將粒狀催化劑保持沸騰狀態膨脹到一定高度,使進料、氫氣和催化劑達到充分接觸,反應産物上逸與催化劑分離而流齣反應器。為瞭保持一定的液體綫速度,采用液體循環泵使流體在反應器係統循環, 催化劑在運轉過程中可隨時加入和排齣。固定床和沸騰床工藝的主要特點見錶15-88[[[2]陶宗乾.固定床與沸騰床渣油加氫工藝比較研究.撫順烴加工,1995,21(1):1-12.]]。
  由於沸騰床脫硫效率不高,故在製取低硫燃料油時未能顯示齣什麼優點。而作為深度裂解操作製取輕質産品時,則由於未轉化尾油中含硫及殘炭值很高,難以很好利用。深度裂解時,易造成反應器結焦,有時必需將其中的高分子物“生焦前驅體”脫除後方可進行循環深度裂解,因此工業上應用時多在轉化率低於65%的情況下操作。然而即便在65%轉化率下操作時,未轉化尾油中的殘炭值也較高,一般在20%以上。當作為焦化原料時,則其産焦量將接近40%,液體産率隻50%左右,使過程不夠經濟。由於未轉化尾油中含硫量一般為1.5%,導緻焦化裝置産的焦碳中含硫量也偏高(一般可達2.5%~3.0%)。故利用沸騰床工藝提供下遊深度加工的原料也不很理想。然而,20世紀80年代重油催化裂化實現瞭工業化,到1984年HOC、RCC、RFCC等工藝相繼建成瞭4套工業裝置。利用沸騰床加氫的>343℃常渣與加氫脫硫的蠟油餾分混閤後,可符閤重油催化裂化的原料要求。采用這種方法可以避免生成大量含硫焦炭,同時液體收率和産值也較高,經濟性較好。因此沸騰床工藝的加氫尾油有瞭較好的利用途徑。
  由於世界上劣質含硫重質原油的量有增長的趨勢,而沸騰床工藝在處理劣質渣油方麵有其優越性,因之也促使這項技術得到應用。另外,經過多年生産實踐及科研開發,無論從技術上還是經濟上沸騰床工藝也有瞭很多改進。例如反應器中的氣液分配和催化劑料麵控製,催化劑的加排技術,循環氫的低壓提純等,使該技術的操作成熟性、安全性及經濟性有瞭明顯的提高。
  錶15-88 固定床和沸騰床工藝的主要特點
  總之,因渣油沸騰床反應器采用上流式反應器結構,催化劑床層處於運動狀態,不存在雜質堵塞床層問題,避免瞭床層壓降的增大;反應器內部基本處於等溫狀態,不會産生局部過熱;催化劑可隨時在綫添加和移齣。這些特點使渣油沸騰床加氫裂化技術可以加工更加劣質的原料,如加工金屬含量在200~800g/g範圍內的渣油餾分,轉化率可達到45%~85%。因此,該技術能夠處理固定床渣油加氫工藝難處理的各種重質原油的渣油、油砂瀝青油、頁岩油甚至溶劑精製煤漿等原料,從而擴寬瞭加工原料的範圍,增強瞭劣質原油加工的適應性。
  ……

前言/序言

  《石油化工設計手冊》第一版齣版以來深受讀者歡迎,對提高石化工程設計水平,産生瞭積極的影響。十年來,石化工程建設在裝置大型化和清潔化上有瞭長足的進步,工程裝備技術水平有瞭重要的進展,設計手段、方法和理念也得到瞭提高和提升。為適應這些變化,我們組織有關專傢學者對手冊進行瞭修編工作。
  設計質量是衡量石油化工裝置建設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好的設計工具書、手冊可以指導和規範設計工作,對推動石油化工技術進步和提高設計質量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手冊第一版齣版後,我們收到一些讀者的意見,他們坦誠地指齣瞭書中的個彆錯誤,也期待著在再版時能夠得到修正,並進一步提高圖書的內容質量。正是讀者的熱愛,激勵著我們認真地進行再版的修編工作。
  修訂版的修訂原則是:保持特點、充實風容,尊重原著、繼承風格,在實用性、可靠性、權威性、先進性方麵再下功夫,反映時代特點和要求;內容要簡明扼要,一目瞭然,突齣手冊特點,提高手冊的水平。手冊的定位則以石油化工工藝設計人員所需的設計方法和設計資料為主要內容。
  手冊仍分四捲:第一捲——石油化工基礎數據;第二捲——標準規範;第三捲——化工單元過程;第四捲——工藝和係統設計。
  感謝參與本手冊第一版編寫工作的各位專傢,他們有著一絲不苟、認真負責和謙虛謹慎、艱辛耕耘的精神,本次修訂是在他們已獲得成功的成果之上,進行再次開發。
  本次手冊的修訂齣版,得到瞭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的全力支持。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是世界知名的工程公司,近年來承擔瞭大量的石化工廠、煉油廠、煤化工工廠的工程設計,有一大批國內知名的設計專傢。參加修訂工作的編者很多來自中國石化工程建設有限公司,他們經驗豐富,手冊內容也基本反映瞭編者的實踐經驗和與國際接軌的做法。此外,清華大學、天津大學、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化工大學、浙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北京工商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上海化工研究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四川天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相關專傢教授在修訂工作中也付齣瞭辛勤勞動,在此一錶錶示感謝。
  衷心希望這套手冊能夠成為工程設計人員實用的工具書,對提高石化工業的設計水平有所裨益。
  由於編寫經驗不足,書中疏漏和不妥之處,敬請專傢和讀者不吝指正。
  王子宗
  2015年4月

用户评价

评分

很好,是我想要的

评分

书刚到手,还没细读,快递不错

评分

很厚很厚的一本书,拿来收藏的,希望自己可以看完

评分

印刷很不错,快递也很快

评分

快递速度给力,书也很好。好书

评分

很好看的书,主要用于查阅。

评分

很好的书,主要用于查阅。

评分

给单位买的 是正版 非常好 超值

评分

单位买的,很快,正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