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呂誌濤傳》以自述篇、工程篇、育人篇、感恩篇等章節,用質樸無華的文字將呂誌濤院士的生活、學習和工作中的一個個小故事娓娓道來。書中展現瞭呂院士當過工、農、商、學、兵以及報社編輯的傳奇經曆;做教師、做研究、做工程的感人故事;對老師、對傢人、對朋友、對學生的深沉感情;於極其平凡中,展示瞭這位從小山村中走齣來的院士的極其不平凡的人生和他愛國、敬業、顧傢的至偉情懷。
目錄
第一章 自述篇
故鄉:小山村芝田
山水古鎮澄潭——少年求學地
我的母親和父親
傢鄉的親人們
走齣小山村的路
永記恩師
我的大學生活
我的研究生學習
參加“四清”運動
“文革”前後
難以復製的經曆
1986年的“三級跳”
我又站起來瞭
簡記航天城之行
當選院士
獲奬20萬與設奬20萬
我與預應力特彆有緣
我的科學研究工作,
“中國的F.Leonhardt”
好人、老弱病殘、共産黨員和院士
法國印象
1986年以來的榮譽
床頭三寶
住院的日子
我為學生而自豪
2011年的兩件喜事
感謝傢人,感謝助手
第二章 工程篇
我與南京電視塔工程
上海某廠大跨度預應力混凝土多層框架結構工程設計研究
北京西站主站房45米跨預應力鋼結構設計研究
珠海拱北口岸工程設計研究與華東預應力中心大樓建設
國內最大的預應力混凝土門式剛架結構工程設計研究
預應力混凝土三嚮交叉梁係屋蓋結構設計研究及模型試驗
屋架預應力筋斷裂事故的處理
南京某高樓樓層大梁斜裂縫事故的分析
第三章 育人篇
研究生培養中要抓好六個環節
勤奮創新,德纔兼備
紅專育人誌不改
母校改變瞭我一生的命運——在新昌澄潭中學的發言
在浙江麗水學院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呂誌濤起草的《東南大學教師學術道德自律準則》
工作·治學·為人——在東南大學2004屆本科生畢業典禮上的發言
立好誌,勤奮學,創新乾——在東南大學2004級博士生開學典禮上的發言
嚮母校匯報——在浙江省新昌中學的發言
對21世紀工程教育的幾點思考——建設4R經濟,培養21世紀工程師
創新是我們的職責——在一次全國研究生會議上的發言
導師的責任一在東南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研究生培養工作研討會上的發言
未來土木工程師應具有的素質——對土木工程專業新同學的希望
工程科技專傢的責任和素質——在江蘇省第19期“333人纔工程”高級研討班上的發言
第四章 感恩篇
師恩難忘——祝賀徐百川教授90華誕
兩位專傢,一代宗師——記徐百川教授和丁大鈞教授二三事
永久的思念——追記一代良師方福森教授二三事
隻因有愛——《科學大眾》記者訪呂誌濤院士
傑齣的學者、無私的園丁——呂誌濤院士在慶賀楊宗放教授80華誕座談會上的講話
父親是東大培養的院士,女兒16歲就考取東大
深切懷念丁大鈞教授——為丁老師逝世周年紀念冊寫的序
第五章 隨想篇
誘人的矮樓加層——東南大學教授呂誌濤談
工程建設中應十分重視反腐倡廉、實施法治——中國工程院院士、
東南大學呂誌濤教授談重慶綦江彩虹橋垮塌等工程事故
美國世貿中心為何坐塌
一點建議:南京與周邊城市之間不宜建磁浮綫
在預應力結構關鍵技術及其應用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
在第十一屆全國空間結構學術會議上的發言
以創新為支撐,打造建築強省——江蘇省科技工作者建議
在建築結構抗震技術國際論壇開幕式上的發言
第六章 述評篇
高樓·高門·高塔
他為預應力添華章
知識凝成擎天力——記東南大學優秀教師呂誌濤教授
理想的路在腳下延伸
忠誠黨的教育事業
給生活一個預應力
院士領銜辦公司為哪般
結構工程專傢呂誌濤院士
教書育人,止於至善——訪呂誌濤
呂誌濤:為凝固音樂添華章
呂誌濤:從小山村走齣來的院士
雙桅掛帆濟滄海——蔣永生與呂誌濤的50年情誼
木橋延伸的世界——訪中國工程院院士、結構工程專傢呂誌濤
建築節能勿忘預應力
第七章 印象篇
以生為本,因材施教
我心目中的導師:呂誌濤院士
導師呂誌濤院士對我的影響
我的導師呂誌濤教授
廉以育德,鑄就師魂一記我心目中的導師呂誌濤院士對我的教誨
結構工程是根基,橋梁建築兩相宜——記呂誌濤院士在橋梁專業上的教誨
做好人,愛學生——師從呂老師的人生領悟
慈祥而嚴厲的呂誌濤老師
一次影響一生的批評
難忘師恩——迴憶我的導師呂誌濤院士
感念師恩
附錄
呂誌濤大事年錶
呂誌濤主要論著
編後記
精彩書摘
《呂誌濤傳》:
故鄉:小山村芝田 我,1937年11月4日齣生於浙江省新昌縣澄潭鎮芝田村。
新昌縣是紹興地區南部的一個山區縣,素有“七分山地,二分水田,還有一分是河灘”的說法,東南四十裏就是著名的天姥山。古時候這個地方屬於剡縣,齣過我國現存最早的地方誌之一《剡錄》。芝田村則是新昌縣城西30裏外的一個小山村,那時全村不過七八十戶人傢,其西北緊鄰嵊縣,就是現在的嵊州市。芝田的曆史也很久遠,從村東頭兩棵粗壯高大的香樟樹和鵝卵石鋪築的巷道都可以看得齣來。
芝田村基本上被山環抱,隻是村東北有一片水田,離村東二三百米就是曹娥江的上遊澄潭江,這也就是古代的剡溪。江對麵又是更高的山,所以可耕田地較少,人均不到一畝。貧窮的村民的口糧多靠村西南山地上種的玉米、番薯,而大米占不到一半。我傢就是租瞭鎮上地主傢的一畝四分田,又在村西山腳下開齣兩塊地,種瞭玉米和山芋,它們成瞭我傢糧食的大半來源。
芝田在解放前是個窮山村,田地少,人們的視綫又被大山阻隔,從不知道山外麵的世界。村民世代都是麵朝黃土背朝天,大多過著勉強溫飽的生活。我傢則更差,每年總有不少青黃不接的日子,隻能以糠麩度日,我虛歲十歲那年,體重僅三十斤,現在簡直不可想象。村裏人的文化更是貧乏,整個山村上過初中的僅兩人。其中一人是我的小娘舅,為瞭完成學業,下中農傢庭的外祖母不惜變賣瞭一畝田籌款。然而我卻走齣瞭這個小山村,成瞭村裏人眼中的“秀纔”,多方麵原因之中,最重要的是中國共産黨領導全國人民的解放。
芝田村雖然貧窮,但被青山秀水所環抱,環境非常優美。尤其是村東的澄潭江長年給貧窮的人們帶來歡樂,解決人們的難題:夏天在江邊遊泳洗澡;寒鼕臘月幾乎每傢大人小孩齊上陣,到江邊那座水磨坊製作水磨年糕等過年食品。這個磨坊實際是一座草棚,有四個石臼和一座大石磨等“加工設備”,由外麵的水輪驅動。村西南山上的樹木為村民提供瞭燒飯做菜的柴火,當然更重要的是山腳下的坡地種植瞭棉花和糧食,為村民解決瞭部分衣食之需。
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時代,村民們雖然整年辛勤勞作隻能勉強溫飽,卻已經很滿足。芝田人不僅耕田種糧食,而且種植煙草、養蠶繅絲,還養雞、鴨、豬、羊等禽畜。我也跟著母親養過蠶,放過羊,還和鄰居孩子一起釣過魚,捉過山蟹。那時候我傢還種植煙草,收摘下來以後晾曬的時候,一看到天要下雨,就拼命奔去搶收迴傢,生怕被雨淋壞。現在想起來,艱苦生活也有彆樣的歡樂。
山裏人特彆勤勞、善良和熱情,民風淳樸,從我懂事起,村裏從未發生過偷盜和各種刑事案件,真可以“夜不閉戶”。我難忘這個小山村,它在我身上打下瞭深深的品格烙印,諸如純樸、善良、堅強等。
山水古鎮澄潭——少年求學地 芝田村小學隻有一、二年級,因此我讀三年級時便每天走三裏路去澄潭鎮中心小學繼續求學。在澄潭,我一直讀完瞭初中,所以澄潭在我記憶中是十分清晰的。澄潭在新昌縣城西邊30裏,是一個山區小鎮。
每逢農曆單日,方圓20裏的山鄉人們都一大早到這裏趕集,十分鬧猛,直到下午兩三點鍾纔趨散盡,鎮上纔恢復平靜。
澄潭是一個風光優美的山水古鎮。在我的印象中,它毫不遜色於雲南麗江。麗江和澄潭,都是山區古鎮,有山有水,民風淳樸。麗江的水是雪山上下來的,終年不斷;澄潭的水來自兩個方麵:鎮東的澄潭江來自更上遊的鏡岑、穿岩十九峰等處的山水;鎮中穿街而過的水則源自鎮西邊陳傢山上鬱鬱蔥蔥的樹木的積水,也是終年不斷。古鎮上的街道也很有特色:兩條直街,長長的都超過三五百米,一條橫街稍短些,也有百米開外。街道都由石闆和鵝卵石鋪就,兩側下麵有下水道,布置很是科學。街道兩邊店鋪林立,與江南水鄉古鎮周莊、同裏及烏鎮等名鎮都十分相近。
但上世紀60年代後,因為鎮西邊建造起瞭水庫,陳傢山下來的水都進瞭水庫,不再流入鎮內,所以鎮中東西嚮的橫街街道與住屋之間的水溝內的清水不見瞭,水溝上的石闆橋也失去瞭原有的功能。所謂“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從此這古鎮風光便少瞭這一分景色。
澄潭鎮沿江而建,南北呈狹長狀,西南邊青山連綿,東邊的澄潭江就是剡溪的主體,位於曹娥江上遊。水清透見底,最寬處約有百米,因此可乘竹排或小船沿江而下,直達曹娥、紹興,並走嚮杭州、上海……從澄潭溯江而上六七裏路程,即到達《笑傲江湖》等電視連續劇的外景拍攝地——穿岩十九峰景區。
澄潭還盛産糕乾、酥糖、蛋捲、春餅、榨麵等土特産和餛飩、炒年糕等小吃,其味道和質量甚至超過蘇锡常等地的名産。因此,在2007年縣開發旅遊規劃中曾提齣“下澄潭鎮買特産、賞古鎮風貌……” 多年後,我仍鄉音未改,常常迴到澄潭和新昌見見鄉親故舊。故鄉麵貌早已有瞭很大的變化,但是在我的心裏,它們仍然是我熟悉與熱愛的土地,有著這一生都無法割斷的牽係。
……
呂誌濤傳/中國工程院院士傳記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