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38-2015):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 [Code for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JGJ38-2015):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 [Code for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 編
圖書標籤:
  • 圖書館
  • 建築設計
  • 行業標準
  • JGJ38-2015
  • 規範
  • 建築工程
  • 設計規範
  • 公共建築
  • 建築學
  • 信息資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ISBN:1511226514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39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外文名称:Code for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
字数:59000
正文语种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1.0.1為保證圖書館建築的設計質量,使其符閤適用、安全、衛生、節能等基本要求,製定本規範。
  1.0.2本規範適用於新建、擴建和改建的圖書館建築設計。
  1.0.3圖書館建築應滿足文獻資料信息的采集、加工、利用和安全防護等要求,並應為讀者、工作人員創造良好的環境和工作條件。
  1.0.4圖書館建築設計應結閤圖書館的性質、特點及發展趨勢,並應適應現代化服務、管理的要求,美觀大方,與環境協調。
  1.0.5圖書館建築設計除應符閤本規範外,尚應符閤國傢現行有關標準的規定。

內頁插圖

目錄

1 總則
2 術語
3 基地和總平麵
3.1 基地
3.2 總平麵
4 建築設計
4.1 一般規定
4.2 書庫
4.3 閱覽室(區)
4.4 檢索和齣納空間
4.5 公共活動和輔助服務空間
4.6 行政辦公、業務及技術設備用房
5 文獻資料防護
5.1 -般規定
5.2 溫濕度要求
5.3 防水和防潮
5.4 防塵和防汙染
5.5 防日光直射和紫外綫照射
5.6 防磁和防靜電
5.7 防蟲和防鼠
5.8 安全防範
6 防火設計
6.1 耐火等級
6.2 防火分區及建築構造
6.3 消防設施
6.4 安全疏散
7 室內環境
7.1 一般規定
7.2 室內光環境
7.3 室內聲環境
8 建築設備
8.1 給水排水
8.2 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
8.3 電氣
8.4 建築智能化
附錄A 書庫容書量設計估算指標
附錄B 閱覽室每座占使用麵積設計計算指標
本規範用詞說明
引用標準名錄
附:條文說明

前言/序言

  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關於印發(2009年工程建設標準規範製訂、修訂計劃)的通知》(建標[2009]88號)的要求,規範編製組經廣泛調查研究,認真總結實踐經驗,參考有關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並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修訂本規範。
  本規範的主要技術內容是:總則;術語;基地和總平麵;建築設計;文獻資料防護;防火設計;室內環境;建築設備。
  本規範修訂的主要技術內容是:1.修改適用範圍,刪除瞭不適用的規定;2.增加並修改部分術語;3.增加無障礙設計的有關內容;4.補充圖書館部分新的功能空間;5.補充、修改防火的相關內容;6.增加室內環境的有關內容及規定;7.增加智能化和節能的有關內容及規定;8.對部分技術經濟指標進行修訂。
  本規範中以黑體字標誌的條文為強製性條文,必須嚴格執行。
  本規範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負責管理和對強製性條文的解釋,由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負責具體技術內容的解釋。執行過程中如有意見或建議,請寄送中國建築西北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地址:陝西省西安市文景路中段98號,郵編:710018)。
智慧殿堂的藍圖:探尋圖書館的未來空間 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寶庫,知識傳播的樞紐,其空間形態與功能設計,曆來是建築學和城市規劃領域關注的焦點。它不僅是書籍的庇護所,更是思想交流的平颱,學習研究的智囊,以及社區文化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圖書館的內涵與外延不斷拓展,其建築設計也麵臨著新的挑戰與機遇。本書《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JGJ38-2015)及其英文對照《Code for Design of Library Buildings》,正是這一時代背景下的重要成果,它為新建、改建和擴建各類圖書館建築提供瞭係統、科學、權威的指導。 然而,我們在此旨在深入探討圖書館建築設計的核心理念與實踐,而非直接摘錄該行業標準的具體條文。本書的頒布,標誌著我國圖書館建築設計進入瞭一個更加規範化、標準化、人性化的新階段。它凝聚瞭眾多行業專傢、學者和實踐者的智慧與經驗,對圖書館的選址、布局、功能分區、技術要求、安全保障、可持續發展等方麵進行瞭詳盡的規定和闡釋。這本規範的齣現,不僅為設計師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和操作指南,也為管理者和使用者理解和評價圖書館建築提供瞭重要的參照。 一、 洞察圖書館的時代使命:從藏書樓到知識中心 傳統意義上的圖書館,更多被視為書籍的“倉庫”,其主要功能是靜態地收藏和保存紙質文獻。然而,進入21世紀,信息爆炸、數字化浪潮以及社會需求的多元化,深刻地改變瞭圖書館的角色定位。如今的圖書館,已不再僅僅是“安靜的閱讀室”,而是集信息獲取、知識創新、文化傳承、社會互動、終身學習於一體的“知識中心”和“社區客廳”。 這種角色的轉變,直接要求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必須隨之革新。它需要從單一的儲藏功能,轉嚮更加開放、靈活、多樣的空間構建。例如,傳統的閱覽室需要被重新定義,以適應不同讀者群體的需求,既要有滿足深度閱讀和研究的靜謐區域,也要有便於小組討論、協作學習的共享空間。同時,數字資源的普及,也使得圖書館的實體空間需要與虛擬空間緊密結閤,提供便捷的信息檢索終端、數字學習區,以及支持多媒體教學和演示的現代化設施。 此外,圖書館作為重要的公共文化設施,其社會功能也日益凸顯。它需要成為促進社會公平、縮小數字鴻溝、傳承地域文化、激發創新活力的重要場所。這意味著圖書館建築的設計,需要更加注重其可達性、包容性,能夠滿足不同年齡、不同背景、不同能力人群的使用需求。無障礙設計、適老化設計、兒童友好設計等理念,都應被充分融入到建築的每一個細節之中。 二、 空間哲學的演進:物質形態與精神內核的融閤 圖書館的建築設計,是對其所承載的知識與文化精神的一種物質化錶達。從古代的宏偉藏書樓,到近現代的理性主義建築,再到當代注重人文關懷和可持續發展的設計,圖書館的建築風格始終與時代思潮、技術進步以及社會審美緊密相連。 1. 功能至上的理性空間: 在過去的幾十年裏,許多圖書館的設計遵循“功能至上”的原則,強調空間的效率和秩序。封閉式的閱覽室、嚴謹的藏書區域、清晰的動綫規劃,都體現瞭對文獻保護和學術研究的尊重。這種設計理念,在特定曆史時期,為圖書館提供瞭堅實的基礎,也塑造瞭許多經典的圖書館形象。 2. 開放與互動的動態空間: 隨著信息時代的到來,圖書館不再是孤立的知識堡壘,而是社會網絡中的活躍節點。因此,現代圖書館建築更加強調空間的開放性、流動性和互動性。開放式的閱覽區域、靈活組閤的傢具、貫通的視綫,都鼓勵讀者之間的交流與碰撞。共享空間、社交區域、咖啡吧、展覽區等功能的引入,也使得圖書館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公共場所。 3. 技術驅動的智慧空間: 科技的進步,為圖書館的設計注入瞭新的活力。智能化的信息檢索係統、電子閱覽設備、物聯網技術在空間管理中的應用,都在不斷重塑圖書館的使用體驗。建築設計需要預留充足的電力和網絡接口,考慮設備的安裝和維護,並創造能夠支持新興技術應用的硬件環境。例如,VR/AR體驗區、創客空間(Makerspace)的齣現,正是技術驅動下圖書館功能拓展的體現。 4. 以人為本的人文空間: 最為核心的是,現代圖書館建築設計必須迴歸“人”的根本需求。這意味著在追求功能性和技術性的同時,必須將讀者的舒適度、便利性和體驗感放在首位。充足的自然采光、良好的通風與溫濕度控製、舒適的傢具、人性化的導視係統、安靜的學習環境,以及能夠激發靈感和創意的空間氛圍,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素。建築的設計,需要充分考慮不同讀者的生理和心理需求,創造一個令人愉悅、高效且充滿歸屬感的學習和交流環境。 三、 設計的維度:從宏觀到微觀的全方位考量 圖書館建築的設計,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從宏觀的城市選址,到微觀的室內裝修,進行全方位的細緻考量。 1. 城市文脈與環境融閤: 圖書館作為城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其選址和建築風格應與周邊環境、城市文脈相協調。它既要體現時代的精神,也要尊重曆史的積澱。閤理的地段選擇,能夠方便市民到達,並與周邊的公園、學校、社區形成良好的互動關係。 2. 功能分區與流綫組織: 閤理的功能分區是保障圖書館高效運行的關鍵。依據不同的功能需求,可以劃分為: 公共服務區: 包括入口大廳、服務颱、谘詢區、藉閱區、展覽區、咖啡廳、報告廳等,是讀者接觸最多的區域。 閱覽與研究區: 包括普通閱覽室、報刊閱覽室、期刊閱覽室、專業閱覽室、研討室、獨立研究間等,為不同深度的閱讀和研究提供空間。 藏書與技術區: 包括各類文獻庫房、特藏庫、數字化加工區、技術設備用房等,需要滿足科學、安全的儲存和管理要求。 行政與後勤區: 包括辦公室、會議室、員工休息室、設備用房等。 清晰、流暢的流綫組織,能夠有效引導讀者,避免人流交叉,提高空間利用效率。 3. 技術裝備與設施配置: 現代圖書館離不開先進的技術裝備。除瞭傳統的書架、閱覽桌椅,還需要考慮: 信息技術設施: 計算機終端、無綫網絡覆蓋、RFID係統、自助藉還設備、多媒體播映設備等。 環境控製係統: 空調、新風、照明、消防、安防係統,需滿足藏書和讀者使用的最佳環境要求。 無障礙設施: 坡道、電梯、無障礙衛生間、低位服務颱等,確保所有讀者都能方便使用。 傢具與照明: 選擇符閤人體工程學、環保耐用的傢具,並根據不同區域功能配置適宜的照明,營造舒適的學習氛圍。 4. 可持續發展與綠色建築: 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圖書館建築也應積極踐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 節能設計: 采用節能材料、優化建築朝嚮、利用自然采光和通風,配置高效節能的照明和空調係統。 節水設計: 采用節水器具,推廣雨水收集和中水迴用。 綠色建材: 優先選用可再生、可迴收、低揮發性的建築材料。 智能化管理: 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能源消耗、環境參數的精細化管理。 四、 展望未來:不斷進化的智慧文化空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圖書館建築設計規範》(JGJ38-2015)及其英文對照,為我們理解和實踐圖書館建築設計提供瞭堅實的基石。它所倡導的科學、規範、人性化的設計理念,必將引領我國圖書館建築邁嚮新的高度。 麵嚮未來,圖書館建築的設計將繼續演進。它將更加注重空間的靈活性和可變性,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和技術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將更深入地融入到圖書館的空間設計和運營管理之中,創造更加智能化、個性化的讀者服務體驗。同時,圖書館作為人類文明的燈塔,其建築設計也將繼續承載著傳承文化、啓迪智慧、連接未來的神聖使命,不斷煥發齣新的生機與活力。 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技術規範,更是對未來智慧文化空間的一次深刻構想。它激勵著我們去思考,去設計,去建造那些能夠點亮思想、溫暖心靈、連接未來的圖書館。

用户评价

评分

最後,這本書在細節描述上,透露著一種對圖書館作為“機構”而非“公共客廳”的理解。比如,對於服務颱的設計、存包處的布局,規範更多是從管理效率和安保角度齣發來製定的尺寸和流程。但從讀者的角度來看,第一次踏入一個陌生的圖書館時,最需要的是清晰的指引和友好的入口體驗。這本書對“流綫設計”的描述,更多關注的是人流的疏導和分流,比如高峰期如何避免擁堵,而不是如何設計一個讓初訪者感到親切、能立刻找到方嚮的“起始點”。如果能加入更多關於“無障礙設計”中超越基本規範的友好性設計案例,或者如何通過空間暗示來引導讀者行為的心理學考量,這本書的價值會大大提升。它是一本很好的“底綫保障書”,但要打造一個真正吸引人的、有生命力的閱讀場所,我們還需要閱讀更多關於空間敘事和情感連接的著作。

评分

說實話,我對這本書的結構感到有些睏惑。它似乎非常係統化地將圖書館的各個功能分區——從藏書區、閱覽區到辦公區、設備間——一一拆解,然後分彆給齣嚴格的技術指標。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清晰明瞭,查閱特定要求時效率很高。但作為一名希望瞭解整體設計哲學的讀者,我總感覺像在看一份拆解後的零件清單,而不是一幅完整的建築藍圖。我更想知道的是,為什麼特定區域需要特定的淨高?背後的設計考量是什麼?例如,對於舉辦講座或小型演齣的多功能廳,規範可能隻規定瞭麵積和容量,但很少提及聲學處理的優先級,或者如何通過巧妙的空間劃分實現視聽效果的最優化。這種對“功能實現”的強調,而對“體驗升華”的忽略,讓這本書更像是給工程師和施工隊看的“交底說明”,而不是給建築師和圖書館管理者看的“設計指南”。我更欣賞那些能將“技術”融入“藝術”的規範,讓每一個參數的設定都有其人文溫度。

评分

我對其中關於采光和照明的部分尤其感興趣,因為這直接關係到閱讀的舒適度。規範對照度有明確的數值要求,這是硬指標,無可指摘。但是,閱讀體驗的豐富性往往來自於光影的層次感。這本書似乎更傾嚮於均勻、充足的光照,力求滿足所有閱讀任務的最低標準。然而,一個優秀的圖書館設計應該懂得“光綫的藝術”——在主要閱讀區使用高顯色性的工作照明,而在休憩區或展示區則引入柔和的、具有引導性的間接照明。我總覺得,這本書的描述過於“平均化”瞭,它教會我們如何避免光綫不足帶來的危害,卻很少指導我們如何利用光綫來營造不同的情感氛圍。那些關於窗戶大小、朝嚮限製的規定,雖然基於能耗和眩光控製,但似乎也犧牲瞭引入“自然景觀”作為閱讀背景的可能性。閱讀是需要沉浸感的,而沉浸感往往需要視覺環境的配閤,這一點,我希望規範能提供更富想象力的指導。

评分

這本書,拿到手的時候,我滿腦子都是對未來圖書館的憧憬。翻開它,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那些詳盡的尺寸和規範,講真,剛開始有點枯燥,感覺像是直接跳到瞭技術手冊的深處。我本來期待能看到一些關於空間美學或者讀者體驗的深入探討,比如如何設計一個讓人願意久坐不願離開的閱讀角,或者如何利用自然光打造齣最適閤閱讀的氛圍。這本書更側重於“應該”做什麼,而不是“最好”怎麼做。比如,它對疏散通道的寬度、消防設施的布置有著極其嚴格的要求,這些無疑是保障建築安全的基礎,但作為一名熱衷於文學和文化空間的普通讀者,我更關心的是那些能激發靈感的細節。比如,書架與書架之間的距離,雖然規範裏有最小要求,但有沒有更人性化的建議,能讓讀者在取書時感到舒適,而不是像在走迷宮?那種能讓人感受到建築與書籍之間和諧對話的設計理念,在這本書裏似乎被“標準化”的語言所掩蓋瞭。我希望它能多談談那些讓圖書館從“藏書樓”升級為“知識社區中心”的軟性設計要素,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工程學的基礎層麵。

评分

這本書在材料和設備選型方麵的論述,顯得極為保守和謹慎。它列舉瞭大量必須滿足的防火等級、防潮要求以及承重標準,這無疑是齣於對公共安全的高度負責。然而,在當今材料科學飛速發展的背景下,我期待看到更多關於可持續性和創新材料的應用探討。比如,對於現代圖書館越來越重視的數字化展示區,對新型顯示材料的采光和散熱要求,或者在提升能源效率方麵,是否有更前沿的建議?現在的規範似乎更側重於“傳統”圖書館的建設模式,對未來圖書館可能齣現的形態——比如高度依賴數字資源、空間靈活可變的“微型圖書館”或“概念性閱讀空間”——的適應性討論不足。讀完後,我感覺手裏拿著的更像是一份指導如何建造一個“可靠”圖書館的指南,而非一份引領未來閱讀空間潮流的“前瞻”文件。這種對“安全”的過度聚焦,可能會無形中限製瞭設計師在創新方麵的想象力。

评分

快递很快,质量很好,下次还来

评分

专业需要。

评分

书是精神食粮, 继续买买买

评分

规范书籍

评分

正版

评分

是正品,没毛病!

评分

是正品,没毛病!

评分

好评!

评分

拉拉裤回来没CF的时候到了不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