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武威漢簡醫方今用》將《醫簡》齣土後的研究概況作一簡要介紹,重點對《武威漢代醫簡》所載方劑進行較為詳細的注解及功能應用研究方麵的探討,記錄瞭臨床應用初步研究的部分驗案。為深入研究《醫簡>提供比較完整的資料,可供考古、文獻研究人員及臨床工作者參考。
作者簡介
張延昌,男,1948年2月生,甘肅省古浪縣人,大學學曆,主任醫師。1973年畢業於甘肅省中醫學校,1982年畢業於北京中醫學院(現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專業。2008年3月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授予“甘肅省名中醫”稱號。2011年5月被甘肅省中醫院授予“甘肅省中醫院名醫藥專傢”稱號。2008年10月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授予“推動風濕病學術發展貢獻奬”。任甘肅皇甫謐文化研究會研究員,甘肅繼興文化研究院中醫文化委員會專傢委員,《風濕病與關節炎》雜誌編委,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甘肅省中醫院中醫痹病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國傢中醫藥管理局“十二五”重點專科甘肅省中醫藥研究院中醫文化學學科學術帶頭人。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閤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中華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分會常務委員,第四屆中國中西醫結閤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常務委員,全國類風濕性關節炎治療中心網絡協作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甘肅省中西醫結閤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首任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藥學會風濕病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甘肅省中醫內科學會第二屆委員會委員兼副秘書長、甘肅省中醫內科學會第三屆委員會委員等職務。
目錄
第一章 武威漢代醫簡齣土後的研究概述
第一節 武威漢代醫簡齣土情況簡介
第二節 武威漢代醫簡價值
第三節 漢代醫簡,辨證先聲
第四節 “復活”武威漢代醫簡
第二章 武威漢代醫簡的中藥學成就
第一節 中藥種類
第二節 炮製方法
第三節 藥用計量單位
第四節 藥名異寫
第三章 武威漢代醫簡的方劑學成就
第一節 方劑種類
第二節 方劑劑型
第三節 藥物服用方法
第四節 方藥外治法概述
第五節 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第六節 治痹方藥的辨證要點
第四章 武威漢代醫簡方藥功能研究
第一節 內科方
治久咳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卅歲以上方
治傷寒逐風方
治雁聲竊言方
瘀方
治魯氏青行解解腹方
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大痛方
治伏梁裹膿在胃腸之外方
去中冷病後不復發方
治久咳逆上氣湯方
治痹手足臃腫方
治久泄腸闢醫不能治皆謝去方
公孫君方
終古毋子治之方
東海白水侯所奏方
惡病大風方
第二節 外科方
治諸癃方
治金創止痛令創中溫方
治金創內漏血不齣方
治金創止痛方
治金(創)腸齣方
治痂及灸瘡及馬富方
治人卒癰方
治狗嚙人創痛(恿)方
第三節 五官科方
治目痛(恿)方
塞鼻方
調中藥方
灌鼻方
第四節 婦科方
……
第五章 武威漢代醫簡方劑應用研究
附:武威漢代醫簡研究著作、論文題錄(代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武威漢簡醫方今用》:
武威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部,曆史悠久,建置較早,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期就有人類社會活動。相傳古代中國曾分為九州,今武威地屬雍州。公元前121年,漢武帝開闢河西,武威以漢軍軍威到達河西故名。武威又是古絲綢之路的重鎮之一,曆史上文化發達,名人輩齣,商業流通,貿易活躍,在這塊土地上留有很多文物古跡、曆史遺産。
1972年11月甘肅省武威縣柏樹鄉下五畦村村民在旱灘坡興修水利工程時,發現瞭一處漢墓。武威縣文化館、甘肅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對該墓進行瞭清理,發現該墓室結構係土洞單室,墓室內東西嚮置一柏木棺。棺內仰臥一男屍,僅存骨架,屍體頭頂有一個麻質囊袋,袋內包木質簡牘一束。由於屍體腐爛,緻使部分竹簡朽蝕殘斷或簡文漫漶,經整理現存簡牘共92枚(片)。原簡冊已散亂,各簡上也沒有編號標誌,以緻原冊編聯的先後次序幾無可尋之跡。經過清理,92枚簡牘中,簡78枚,牘14枚。
所謂簡牘,是我國古代紙張未發明以前,以及尚未推廣使用時期,用來替代紙以載文的書寫用品。簡是狹長的竹、木片,一般書寫一兩行字。牘則是較寬的竹、木闆,書寫數行字。將簡一枚枚編聯起來,就成為一冊書瞭。“冊”字就是編聯起來的簡的象形字,今天稱書籍的量詞為冊,即來源於此。武威齣土的這一部古老而完整的醫藥方書,就是書寫在木簡和木牘上的。
考古工作者根據隨葬物品推斷,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70歲的老醫生。這些醫藥簡牘是墓主人對自己多年行醫經驗和較為有效方劑的記錄。而關於這座武威旱灘坡漢墓的年代,由於未發現載有明確年號的齣土物,其絕對年代無法判定。初步推測武威醫簡是屬於東漢早期的墓葬。
從醫簡本身內容來尋求其成書年代的標誌,有的研究者作瞭有益的探索。《中華醫史雜誌》1988年第2期載王輝撰文,指齣醫簡中“瘩”即為“癃”,而“癃”則為淋之古稱,皆指小便不通。東漢殤帝(106年)名隆,為避帝之名諱,乃將“癱”改稱為“淋”。武威漢代醫簡中稱”淋“者隻有一處,其餘六處均稱”痔“。由此可見,醫簡抄寫年代下限在殤帝之前,即不會遲於106年。
總之,醫簡的成書年代在1世紀之前,距今約有2000年曆史。正因為醫簡齣土於武威,著書於漢代,故考古學傢們稱之為“武威漢代醫簡”。
這些被清理的資料,後來經過甘肅省博物館、武威縣文化館編為《武威漢代醫簡》一書.1975年10月由文物齣版社齣版。書中包括”武威漢代醫筒圖版“、”武威漢代醫簡摹本、釋文、注釋“等內容。初稿完成後,中國中醫研究院醫史文獻研究室(醫史文獻研究所前身)的專傢學者們對簡牘逐條逐句進行瞭考釋、研究、討論、查閱文獻、尋找依據、再討論、再查考,如此多次考釋研究定稿。《武威漢代醫簡》正式齣版後,頗得各界學者之關注。中醫學界、醫療史界識其重要者,更多撰文闡其學習研究之心得,其內容包括編排次第考釋、文字考釋補正、藥物使用炮製、臨床治療方法、膏摩針灸技術、護理調攝習俗等,使學界對武威漢簡的考釋研究深度廣度比該書齣版前得到明顯的提高。
……
前言/序言
甘肅武威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東部,曆史悠久,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之一,曆史上文化發達,名人輩齣,商業流通,貿易活躍,是中國國際旅遊標誌“馬踏飛燕”的齣土地。1972年11月在武威旱灘坡的一座東漢古墓中發現瞭92枚醫藥簡牘,據專傢們考證,簡牘的成書年代在1世紀左右,並且根據隨葬物品推斷,墓的主人是一位年逾七旬的老醫生,這些醫藥簡牘是墓主人根據自己多年行醫經驗留下的較為有效的方劑的記錄。
這批漢代醫簡在研究我國古代醫藥學方麵具有十分珍貴的科學價值。它不僅在數量上遠遠超過瞭1949年以前所發現的漢代醫簡數字,而且內容上也極為豐富,涉及內科、外科、婦科、骨傷科、五官科、針灸等多方麵,共有方劑三十餘首,記載瞭各科的病名、癥狀、藥物、劑量、製藥方法、服藥時辰和藥量、針灸穴位、經絡、針刺禁忌、藥物禁忌、生活禁忌、藥方主治等方麵的問題,錶明我國中醫藥學在當時已形成較為完備的防治體係,反映瞭《傷寒雜病論》問世前的醫學界臨床水平。這批醫簡的齣土不僅是我國考古工作的一個重大收獲,也是我國醫藥學界的一件大事。它為我國的曆史學者,特彆是醫學科學工作者提供瞭不可多得的研究素材。在《武威漢代醫簡》(以下簡稱為《醫簡》)齣土後的40年時間裏,我國的考古、文獻、中醫等領域的科學工作者圍繞《醫簡》的文字考釋和醫學內容等方麵進行探索、研究,闡發學習研究心得,各抒己見,形成瞭甘肅古代醫學中四麵旗幟之一的“武威漢代醫學”。《武威漢代醫簡》中的古方經甘肅省中醫院以張延昌主任醫師為首的專傢團隊近20年的苦心研究,已經成功地運用於臨床,並開發齣瞭多種中藥製劑。特彆是研究團隊將古方應用於治療風濕病方麵,取得瞭多項研究成果。
本書將《醫簡》齣土後的研究概況作一簡要介紹,重點對《武威漢代醫簡》所載方劑進行較為詳細的注解及功能應用研究方麵的探討,記錄瞭臨床應用初步研究的部分驗案。為深入研究《醫簡>提供比較完整的資料,可供考古、文獻研究人員及臨床工作者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醫簡》所載方劑的臨床運用研究部分,作者結閤所從事的專業,隻對部分方劑作瞭一些臨床療效觀察工作,而中醫其他專科運用《醫簡》方藥的臨床研究、病例療效觀察正在逐步展開,所以書中這方麵的內容尚顯不足,有待今後補充。
武威漢簡醫方今用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