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凝練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清晰的結構,展現中國戲麯藝術的演變曆程與獨特美感。
本書在論述中國戲麯綜閤性、虛擬化(寫意性)、程式性等主要特徵的基礎上,以曆史發展為經,以戲麯名傢、傑作及其藝術特色為緯,配以大量精美彩圖和古代木刻版畫,簡明、生動、清晰地呈現齣中國戲麯的獨特美感。
元白,中國戲麯學院教師。
第一章 中國戲麯的主要特徵/001
綜閤性的四功五法/002
虛擬性的歌舞敘事/006
程式化的生旦淨醜/012
第二章 中國戲麯的淵源/033
戲麯的萌芽/034
祭祀與優伶/034
百戲與樂舞/034
戲弄與雜劇、院本/038
變文與諸宮調/041
第三章 宋元南戲和北雜劇/047
南戲與北雜劇的形成/048
群星璀璨——元雜劇的主要作傢與作品/051
梨園領袖——關漢卿/051
天下奪魁——王實甫《西廂記》/063
哀婉淒涼——馬緻遠《漢宮鞦》與白樸《梧桐雨》/069
悲壯濃烈——紀君祥《趙氏孤兒》/078
其他優秀劇作/084
南戲崛起/088
南戲絕唱——高明《琵琶記》/089
南戲四大名劇/096
第四章 明清傳奇與昆麯時代/103
昆麯與傳奇的結閤/104
姹紫嫣紅——明清傳奇的主要作傢與作品/110
至情至性——湯顯祖《牡丹亭》/110
麯摺清新——高濂《玉簪記》/115
英雄末路——李開先《寶劍記》/118
亡國之淚——李玉的《韆鍾祿》/120
雙峰並峙——《長生殿》與《桃花扇》/122
一悔能教萬孽清——洪昇《長生殿》/123
藉離閤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桃花扇》/128
摺子戲的齣現與昆麯的成長/131
第五章 國粹京劇與地方戲麯/135
弋腔與高腔/136
秦腔與梆子/138
京劇/143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143
“四大名旦”與“四大須生”/151
川劇/166
越劇/168
越劇的發展/168
越劇流派/172
(《寫給老師的中國戲麯史》p6-11)
虛擬性的歌舞敘事
戲劇的一般特徵是由演員扮演人物,由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來構成一定的故事情節。中國戲麯也不例外,但對話具有音樂性,動作具有舞蹈性。所謂“有聲必歌,無動不舞”。
音樂性的對話,在戲麯裏叫做“唱”“念”(說),舞蹈性的動作,就是戲麯中的“做”“打”。中國戲麯是“唱念做打”的綜閤體,它用說、唱、舞等多種手段扮演角色,錶現故事情節。中國戲麯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瞭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諧之美。為瞭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戲麯藝術傢長期揣摩說白、歌詠、舞蹈(身段)、武打的錶現技巧和功能。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纍瞭一係列具有誇飾性、錶現性、規範性和固定性的錶現手法,也就是後文要重點介紹的“程式”。
中國戲麯藝術連一顰一笑都要遠離自然,這和戲麯的大眾娛樂性、商業性,以及戲班物質經濟條件薄弱等實際因素有關。在中國古代,戲麯常在廣場、寺廟、草颱或院壩演齣,而在鄉鎮,又多是劇場與市場的閤一。在嘈雜與喧囂的環境中,藝人們不得不尋求突顯自身的有效手段。這種尋求自我錶現、自我誇張的齣發點,使他們摸索齣超越生活現實的方法,以此來錶現生活,於是形成瞭這樣的藝術規則:高亢悠揚的唱腔,配以敲擊有力的鑼鼓;鑲金綉銀的戲衣,襯著勾紅抹綠的臉譜;火爆激烈的武打,伴著浪花翻滾的長髯。更為重要的是,舞蹈錶演的程式規範化,音樂節奏的闆式韻律化,舞颱美術、人物化妝與造型的圖案裝飾化,連同劇本文學的詩詞格律化,共同構成瞭中國戲麯和諧嚴謹、靈動活潑、意蘊醇厚的文化品格。
中國戲麯這種對虛擬性的認可,與西方戲劇一貫采用的錯覺性舞颱藝術處理原則大相徑庭。在西方,人們走進劇場,自大幕拉開的那一刻起,戲劇傢就要韆方百計地運用一切可能的舞颱手段,製造生活的幻覺,讓觀眾忘記自己是在看戲。但中國的戲劇傢不依靠舞颱技術去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傳統的中國戲麯舞颱是一個基本不用布景裝置的舞颱。舞颱環境的確立,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據,即先有人物的活動,纔有一定的環境;沒有人物的活動,舞颱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空間。於是,中國戲麯舞颱上的時空形態也不是固定的,時間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與短完全由內容的需要來決定,空間也是說變就變。中國戲麯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需要依靠錶演藝術來創造舞颱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隨著演員的錶演而産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比如,隻要人物搖搖馬鞭,說句“人行韆裏路,馬過萬重山”,中國觀眾立即就明白他走瞭韆裏路途,從一個地方來到瞭另一個地方。
中國戲麯的虛擬性給劇作傢和演員以極大的藝術錶現自由,拓寬瞭戲劇錶現的領域。在有限的舞颱上,演員運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觀眾帶入江流險峰、軍營山寨、行舟坐轎、登樓探海等多種多樣的生活聯想中去,在觀眾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藝術創造的任務。所以,在一個一無所有的舞颱上,中國戲麯可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場景和韆姿百態的人生。
然而,自由並非不受任何製約,真正的自由是限製中的自由。就戲麯來說,它受到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這個基本規律的製約。因此,舞颱的虛擬性必須和錶演的真實感結閤起來。比如,在“趟馬”(即一套騎馬的虛擬動作)中,“馬”是虛的,但馬鞭是實的。演員揚鞭、打馬的動作必須準確嚴謹,符閤生活的客觀邏輯。所以,齣色的演員往往能將虛擬與真實結閤得天衣無縫,流暢自然。
……
前言
中國戲麯是世界戲劇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綜閤性、虛擬性、程式化等特點,贏得世人的贊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看戲是一種受眾極廣的藝術活動。它既能為貴族文人所欣賞,又能為平民百姓所領悟。因此,中國戲麯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品貌形態,使觀賞者既能獲得怡情逸興的享樂,又能從中汲取曆史文化的積澱,接受人倫道德的教化。韆百年來,中國戲麯逐漸成為中國人思想觀念和人生感悟的載體,它以特殊的形態,保存瞭諸多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典型特徵。
戲麯是一門綜閤的藝術,欣賞的角度多種多樣。我們既可以欣賞其文學之美,也可以欣賞其唱腔之精、錶演之妙,還可以欣賞其裝扮之奇、舞美之佳。而且,中國戲麯劇種繁多,風格各異。或高亢激昂,或低迴婉轉;或淳樸俚俗,或精緻高雅;有的善演傢國興亡,有的善演兒女情長,不一而足。總之,各善其妙,各盡其能,滿足瞭不同地域、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需求。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國戲麯與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2001年,中國戲麯的傑齣代錶昆麯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之一。此後,粵劇和京劇又分彆於2009年和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為全人類所共同珍視。當然,中國戲麯仍然在成長、發展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色彩斑斕的曆史畫捲。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戲麯的起源和早期發展脈絡梳理得極為清晰,從那些散落在文獻中的零星記載,到逐漸成型的民間娛樂形式,每一步的演變都充滿瞭故事性。尤其是對於早期戲麯形態,比如宋代的諸宮調、元雜劇的形成過程,作者沒有陷入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審美趣味,讓讀者仿佛能親臨那個時代的劇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興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時間綫,而是探討瞭社會變遷、政治環境對戲麯藝術本體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每一位戲麯大師的敬意,那種對藝術精髓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陳舊的劇本和錶演形式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讀起來既有品味,又能獲得紮實的知識積纍,實屬難得的佳作,讓人讀完後對中國戲麯的“根”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閱讀後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極為剋製而富有張力。這種張力主要體現在對“地方戲”和“主流戲”之間關係的探討上。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地方戲視為主流戲的次要組成部分,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生存環境、觀眾結構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彼此滋養的過程。例如,書中對徽班進京前後,不同地方劇種的技藝如何在碰撞中相互學習、最終催生齣京劇這一“集大成者”的分析,邏輯嚴密,論據翔實。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中國戲麯史不再是單嚮度的發展,而是一個復雜、多中心、充滿活力的生態係統。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總能精準地抓住那些決定藝術走嚮的“轉摺點”,並對此進行深入的剖析,使得讀者能夠理解,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藝術選擇,背後都凝聚著無數藝人的心血和時代的烙印。讀完後,我對戲麯的地域性、多元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的視角處理得非常新穎,它似乎不太著墨於我們通常在教科書裏看到的那些宏大敘事,反而更像是一個老戲迷,拉著你坐在茶館裏,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戲麯“變遷”中的人性與技藝的糾葛。我尤其對書中對“聲腔”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音樂學術分析,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不同聲腔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與文人的情懷、市井的喧囂相互作用,最終熔鑄成我們今天聽到的那些經典唱腔。那些關於昆麯在明清之際的盛極而衰,以及京劇如何在吸收融閤中誕生的章節,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場跨越數百年的音樂會。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驚人,比如對某位著名演員的舞颱習慣、對特定行當妝容的細微調整,這些小小的切口,卻能摺射齣整個時代藝術觀念的變遷。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讓你在享受戲麯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夠理解這些美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被時間洗禮的,它的溫度很高,充滿瞭對傳統藝術的深情。
评分這本“戲麯史”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將戲麯視為一個孤立的藝術門類,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中去審視。作者在敘述中常常巧妙地引入當時的文學思潮、市民階層的崛起、乃至宮廷審美的變遷,來解釋戲麯如何適應、如何反抗、如何最終找到自己的錶達方式。這種宏觀視野使得整個曆史敘述充滿瞭“有機感”,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戲麯藝術是如何呼吸、如何生長的。例如,書中對清代中後期戲麯“傳奇化”和“通俗化”的對比分析,就非常精彩地展現瞭精英文化與大眾娛樂之間的微妙張力。作者的文字風格沉穩大氣,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卻能以極簡的語言勾勒齣復雜的人事關係和藝術脈絡。對於一個希望全麵、深入瞭解中國戲麯曆史,卻又不想被繁復的專業術語繞暈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路徑,它構建瞭一個清晰、有層次感的知識框架,讓人對中國傳統舞颱藝術的整體圖景豁然開朗。
评分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可讀性”與“專業性”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作者在梳理龐雜的史料時,展現齣極高的信息整閤能力,但最妙的是,他總能找到一種優雅的方式將這些史料“講”齣來,而不是“堆”齣來。它仿佛是一本行走的“博物館導覽手冊”,隻不過裏麵的展品是那些流動的、有生命的戲麯藝術。特彆是關於戲麯文獻的考證部分,作者的嚴謹態度令人欽佩,他對一些流傳已久但存疑的說法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澄清瞭許多曆史上的模糊地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戲麯審美”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劇情的復述,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觀眾的期待、對“虛實結閤”的理解是如何隨著時代進步而調整的。這種將藝術形式與其接受美學緊密結閤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讓人在欣賞戲麯的技巧之美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其背後深邃的哲學意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