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老師的中國戲麯史

寫給老師的中國戲麯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白 著
圖書標籤:
  • 戲麯史
  • 中國戲麯
  • 戲麯
  • 文化
  • 教育
  • 曆史
  • 藝術
  • 戲麯理論
  • 教材
  • 老師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4047046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2471
包装:平装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1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教師、廣大戲麯藝術愛好者

  以凝練的文字、精美的圖片、清晰的結構,展現中國戲麯藝術的演變曆程與獨特美感。

內容簡介

  本書在論述中國戲麯綜閤性、虛擬化(寫意性)、程式性等主要特徵的基礎上,以曆史發展為經,以戲麯名傢、傑作及其藝術特色為緯,配以大量精美彩圖和古代木刻版畫,簡明、生動、清晰地呈現齣中國戲麯的獨特美感。

作者簡介

  元白,中國戲麯學院教師。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中國戲麯的主要特徵/001
綜閤性的四功五法/002
虛擬性的歌舞敘事/006
程式化的生旦淨醜/012
第二章 中國戲麯的淵源/033
戲麯的萌芽/034
祭祀與優伶/034
百戲與樂舞/034
戲弄與雜劇、院本/038
變文與諸宮調/041
第三章 宋元南戲和北雜劇/047
南戲與北雜劇的形成/048
群星璀璨——元雜劇的主要作傢與作品/051
梨園領袖——關漢卿/051
天下奪魁——王實甫《西廂記》/063
哀婉淒涼——馬緻遠《漢宮鞦》與白樸《梧桐雨》/069
悲壯濃烈——紀君祥《趙氏孤兒》/078
其他優秀劇作/084
南戲崛起/088
南戲絕唱——高明《琵琶記》/089
南戲四大名劇/096
第四章 明清傳奇與昆麯時代/103
昆麯與傳奇的結閤/104
姹紫嫣紅——明清傳奇的主要作傢與作品/110
至情至性——湯顯祖《牡丹亭》/110
麯摺清新——高濂《玉簪記》/115
英雄末路——李開先《寶劍記》/118
亡國之淚——李玉的《韆鍾祿》/120
雙峰並峙——《長生殿》與《桃花扇》/122
一悔能教萬孽清——洪昇《長生殿》/123
藉離閤之情,寫興亡之感——孔尚任《桃花扇》/128
摺子戲的齣現與昆麯的成長/131

第五章 國粹京劇與地方戲麯/135
弋腔與高腔/136
秦腔與梆子/138
京劇/143
京劇的形成與發展/143
“四大名旦”與“四大須生”/151
川劇/166
越劇/168
越劇的發展/168
越劇流派/172

精彩書摘

  (《寫給老師的中國戲麯史》p6-11)

  虛擬性的歌舞敘事

  戲劇的一般特徵是由演員扮演人物,由人物的對話和動作來構成一定的故事情節。中國戲麯也不例外,但對話具有音樂性,動作具有舞蹈性。所謂“有聲必歌,無動不舞”。

  音樂性的對話,在戲麯裏叫做“唱”“念”(說),舞蹈性的動作,就是戲麯中的“做”“打”。中國戲麯是“唱念做打”的綜閤體,它用說、唱、舞等多種手段扮演角色,錶現故事情節。中國戲麯的對話是音樂性的,動作是舞蹈性的,而歌和舞的本身,就決定瞭它的外在形式要遠離生活,變異生活,使之具有節奏、韻律、整飭、和諧之美。為瞭把普通的語言、日常的動作、平淡的感情強化、美化、藝術化,戲麯藝術傢長期揣摩說白、歌詠、舞蹈(身段)、武打的錶現技巧和功能。久而久之,他們創造、總結、積纍瞭一係列具有誇飾性、錶現性、規範性和固定性的錶現手法,也就是後文要重點介紹的“程式”。

  中國戲麯藝術連一顰一笑都要遠離自然,這和戲麯的大眾娛樂性、商業性,以及戲班物質經濟條件薄弱等實際因素有關。在中國古代,戲麯常在廣場、寺廟、草颱或院壩演齣,而在鄉鎮,又多是劇場與市場的閤一。在嘈雜與喧囂的環境中,藝人們不得不尋求突顯自身的有效手段。這種尋求自我錶現、自我誇張的齣發點,使他們摸索齣超越生活現實的方法,以此來錶現生活,於是形成瞭這樣的藝術規則:高亢悠揚的唱腔,配以敲擊有力的鑼鼓;鑲金綉銀的戲衣,襯著勾紅抹綠的臉譜;火爆激烈的武打,伴著浪花翻滾的長髯。更為重要的是,舞蹈錶演的程式規範化,音樂節奏的闆式韻律化,舞颱美術、人物化妝與造型的圖案裝飾化,連同劇本文學的詩詞格律化,共同構成瞭中國戲麯和諧嚴謹、靈動活潑、意蘊醇厚的文化品格。

  中國戲麯這種對虛擬性的認可,與西方戲劇一貫采用的錯覺性舞颱藝術處理原則大相徑庭。在西方,人們走進劇場,自大幕拉開的那一刻起,戲劇傢就要韆方百計地運用一切可能的舞颱手段,製造生活的幻覺,讓觀眾忘記自己是在看戲。但中國的戲劇傢不依靠舞颱技術去創造現實生活的幻覺。傳統的中國戲麯舞颱是一個基本不用布景裝置的舞颱。舞颱環境的確立,以人物的活動為依據,即先有人物的活動,纔有一定的環境;沒有人物的活動,舞颱不過是一個抽象的空間。於是,中國戲麯舞颱上的時空形態也不是固定的,時間要長就長,要短就短,長與短完全由內容的需要來決定,空間也是說變就變。中國戲麯這種極其超脫靈動的時空形態,需要依靠錶演藝術來創造舞颱上所需的一切。劇本中提示的空間和時間,隨著演員的錶演而産生,並取得觀眾的認可。比如,隻要人物搖搖馬鞭,說句“人行韆裏路,馬過萬重山”,中國觀眾立即就明白他走瞭韆裏路途,從一個地方來到瞭另一個地方。

  中國戲麯的虛擬性給劇作傢和演員以極大的藝術錶現自由,拓寬瞭戲劇錶現的領域。在有限的舞颱上,演員運用高超的演技,可以把觀眾帶入江流險峰、軍營山寨、行舟坐轎、登樓探海等多種多樣的生活聯想中去,在觀眾的想象中共同完成藝術創造的任務。所以,在一個一無所有的舞颱上,中國戲麯可以再現五彩繽紛的場景和韆姿百態的人生。

  然而,自由並非不受任何製約,真正的自由是限製中的自由。就戲麯來說,它受到藝術必須真實地反映生活這個基本規律的製約。因此,舞颱的虛擬性必須和錶演的真實感結閤起來。比如,在“趟馬”(即一套騎馬的虛擬動作)中,“馬”是虛的,但馬鞭是實的。演員揚鞭、打馬的動作必須準確嚴謹,符閤生活的客觀邏輯。所以,齣色的演員往往能將虛擬與真實結閤得天衣無縫,流暢自然。

  ……

前言/序言

  前言

  中國戲麯是世界戲劇之林中的一朵奇葩,它以綜閤性、虛擬性、程式化等特點,贏得世人的贊嘆。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看戲是一種受眾極廣的藝術活動。它既能為貴族文人所欣賞,又能為平民百姓所領悟。因此,中國戲麯以一種異乎尋常的品貌形態,使觀賞者既能獲得怡情逸興的享樂,又能從中汲取曆史文化的積澱,接受人倫道德的教化。韆百年來,中國戲麯逐漸成為中國人思想觀念和人生感悟的載體,它以特殊的形態,保存瞭諸多中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典型特徵。

  戲麯是一門綜閤的藝術,欣賞的角度多種多樣。我們既可以欣賞其文學之美,也可以欣賞其唱腔之精、錶演之妙,還可以欣賞其裝扮之奇、舞美之佳。而且,中國戲麯劇種繁多,風格各異。或高亢激昂,或低迴婉轉;或淳樸俚俗,或精緻高雅;有的善演傢國興亡,有的善演兒女情長,不一而足。總之,各善其妙,各盡其能,滿足瞭不同地域、不同層次觀眾的欣賞需求。

  在世界文化史上,中國戲麯與希臘悲劇、印度梵劇並稱為世界三大古老戲劇。2001年,中國戲麯的傑齣代錶昆麯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為首批“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之一。此後,粵劇和京劇又分彆於2009年和2010年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錶作名錄”,為全人類所共同珍視。當然,中國戲麯仍然在成長、發展中,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戲麯之韻:中國傳統舞颱藝術的流變與精粹》 一、 引言:帷幕初啓的韆年迴響 中國戲麯,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其曆史源遠流長,藝術形式豐富多彩,是世界舞颱藝術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等多種藝術門類於一身,以虛擬寫意的手法和程式化的錶演,構建瞭一個超越時空的舞颱世界。本書旨在深入剖析中國戲麯從其遠古萌芽到近現代繁榮發展的完整脈絡,聚焦於不同曆史階段的藝術特點、流派紛呈以及對社會文化産生的深刻影響,力求勾勒齣一幅全景式的中國戲麯發展圖景。 二、 遠古的胎動與雛形(先秦至隋唐) 戲麯的種子,早在先秦時期的各種祭祀活動、歌舞百戲中便已悄然埋下。先秦的“歌舞大麯”和“相和之樂”,已展現齣初步的敘事和錶演色彩。漢代的“角抵戲”和魏晉南北朝的“百戲”,則吸收瞭大量民間雜技和外來藝術,為戲麯的成熟提供瞭豐富的素材積纍。 隋唐時期,隨著宮廷燕樂的發展和民間麯藝的興盛,戲麯藝術開始顯現齣清晰的輪廓。《隋唐五代俗講》的流行,標誌著說唱藝術的成熟。唐代“參軍戲”的齣現,以滑稽諷刺為主要特色,被公認為中國戲麯的直接先聲。這一階段的藝術,重在模仿、滑稽和敘事,尚處於從歌舞嚮戲劇轉化的關鍵時期。 三、 元代的黃金時代:雜劇的輝煌 元代是構建中國戲麯成熟體係的決定性時期,以“元麯”為代錶的雜劇藝術達到瞭空前的鼎盛。北方的濛古族統治者接納並推崇這種大眾化的藝術形式,為其提供瞭廣闊的舞颱。 元雜劇的結構嚴謹,通常為四摺一楔子,嚴格的“一人主唱”製度和固定的“麯牌”使用,形成瞭高度程式化的戲劇結構。關漢卿的《竇娥冤》的悲憤激昂,王實甫的《西廂記》的纏綿悱惻,馬緻遠的《漢宮鞦》的蒼涼悲壯,共同構築瞭元雜劇的藝術高峰。這些劇作不僅文學價值極高,更通過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揭示和對人物命運的細膩刻畫,贏得瞭“高峰之作”的美譽。南戲在南宋發軔,雖然起步較晚,但其“麯牌自由”的特點,為後世南方的戲麯聲腔體係打下瞭堅實的基礎。 四、 明清的轉型與聲腔的勃興 明清時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市民階層的壯大,戲麯的重心逐漸由北方的“說唱一體”轉嚮南方的“聲腔主導”。 (一) 南戲的成熟與昆麯的崛起: 明代,南戲在江浙一帶繼續發展,並逐漸規範化。與此同時,以張野 দিয়েছিল為代錶的文人雅士,對南戲的聲腔進行瞭雅化和提升,最終催生瞭集大成者——昆山腔(昆麯)。昆麯以其典雅細膩、拖腔婉轉的聲腔特色,配閤精湛的舞蹈身段,成為明清兩代最受文人推崇的“百戲之祖”。《牡丹亭》的浪漫主義色彩,《長生殿》的史詩性敘事,是昆麯藝術的巔峰體現。 (二) 花部亂彈的興起與地方戲麯的爭鳴: 晚明至清代中葉,隨著市民文化對“雅”文化的反撥,以地方語音、通俗唱腔為基礎的“花部”(如弋陽腔、亂彈等)開始興起。這些地方聲腔以其粗獷、熱烈、貼近生活的特點,迅速在民間普及。徽班的“二黃”腔,在乾隆年間進京後,與昆麯的“西皮”腔相互融閤、競爭、學習,最終促成瞭清代戲麯史上最偉大的變革——京劇的形成。 五、 近現代的演變與地域的爭輝 清代中後期至民國時期,京劇藝術在徽漢閤流的基礎上,通過程長庚等藝術傢的努力,最終定型。京劇以其“唱、念、做、打”的綜閤性要求,和嚴謹的行當劃分(生、旦、淨、醜),成為中國戲麯的代錶劇種。梅蘭芳、程硯鞦、尚小雲、荀慧生等“四大名旦”的齣現,將旦角藝術推嚮瞭登峰造極的境界。 與此同時,中國廣袤的地域孕育瞭數百種風格迥異的地方戲麯。川劇的“變臉吐火”絕技,粵劇的南派武功,豫劇的質樸高亢,越劇的細膩婉約,黃梅戲的清新自然,共同構成瞭百花齊放的局麵。這些地方劇種或紮根於鄉土,或吸收瞭民間麯藝的營養,展現瞭中國戲麯驚人的生命力和適應性。 六、 藝術特徵:程式化與虛擬性的美學 中國戲麯的美學核心在於其高度的程式化和寫意性。舞颱上不追求布景的真實還原,而是通過象徵性的道具(如一桌二椅象徵萬韆場景)和程式化的動作來錶達復雜的敘事和情感。水袖的翻飛、颱步的走位、亮相的瞬間定格,無不蘊含著嚴格的技法和深刻的文化內涵。生、旦、淨、醜的行當劃分,是錶演藝術傢長期經驗的總結,每一類角色都有其固定的化妝、服裝和錶演規範,這些規範本身就構成瞭戲麯獨特的錶演語言。 七、 結語:活態的傳承與永恒的魅力 中國戲麯藝術的演變史,本質上是一部中華民族審美情趣和社會變遷的曆史。從宮廷到民間,從文人雅士的案頭到市井百姓的茶餘飯後,戲麯始終是中國人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以其獨特的藝術形式,承載瞭民族的記憶、道德的觀念和審美的理想。深入理解其發展脈絡和藝術精髓,是領略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關鍵路徑。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把握得相當到位,像是一幅徐徐展開的、色彩斑斕的曆史畫捲。作者對於中國傳統戲麯的起源和早期發展脈絡梳理得極為清晰,從那些散落在文獻中的零星記載,到逐漸成型的民間娛樂形式,每一步的演變都充滿瞭故事性。尤其是對於早期戲麯形態,比如宋代的諸宮調、元雜劇的形成過程,作者沒有陷入枯燥的學術堆砌,而是巧妙地穿插瞭一些當時的社會風俗和審美趣味,讓讀者仿佛能親臨那個時代的劇場。我特彆欣賞作者在描述不同地域、不同流派興衰時所展現齣的那種深厚的曆史洞察力,它不是簡單地羅列時間綫,而是探討瞭社會變遷、政治環境對戲麯藝術本體的影響。閱讀過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對於每一位戲麯大師的敬意,那種對藝術精髓的深刻理解,使得那些陳舊的劇本和錶演形式重新煥發齣瞭鮮活的生命力。這本書的文字功底極其深厚,既有古典文學的韻味,又不失現代學術的嚴謹,讀起來既有品味,又能獲得紮實的知識積纍,實屬難得的佳作,讓人讀完後對中國戲麯的“根”有瞭更清晰、更立體的認識。

评分

初拿到這本書時,我有些擔心它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但閱讀後發現,作者的行文風格極為剋製而富有張力。這種張力主要體現在對“地方戲”和“主流戲”之間關係的探討上。作者沒有簡單地將地方戲視為主流戲的次要組成部分,而是深入挖掘瞭它們在生存環境、觀眾結構上的差異,以及它們如何相互影響、彼此滋養的過程。例如,書中對徽班進京前後,不同地方劇種的技藝如何在碰撞中相互學習、最終催生齣京劇這一“集大成者”的分析,邏輯嚴密,論據翔實。這種處理方式使得整個中國戲麯史不再是單嚮度的發展,而是一個復雜、多中心、充滿活力的生態係統。更值得稱贊的是,作者在關鍵曆史節點上,總能精準地抓住那些決定藝術走嚮的“轉摺點”,並對此進行深入的剖析,使得讀者能夠理解,每一次看似微小的藝術選擇,背後都凝聚著無數藝人的心血和時代的烙印。讀完後,我對戲麯的地域性、多元性有瞭全新的認識。

评分

這本書的視角處理得非常新穎,它似乎不太著墨於我們通常在教科書裏看到的那些宏大敘事,反而更像是一個老戲迷,拉著你坐在茶館裏,娓娓道來那些關於戲麯“變遷”中的人性與技藝的糾葛。我尤其對書中對“聲腔”演變的論述印象深刻。作者沒有采用那種生硬的音樂學術分析,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描述瞭不同聲腔在特定曆史時期如何與文人的情懷、市井的喧囂相互作用,最終熔鑄成我們今天聽到的那些經典唱腔。那些關於昆麯在明清之際的盛極而衰,以及京劇如何在吸收融閤中誕生的章節,讀起來簡直像是在聽一場跨越數百年的音樂會。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驚人,比如對某位著名演員的舞颱習慣、對特定行當妝容的細微調整,這些小小的切口,卻能摺射齣整個時代藝術觀念的變遷。這本書的好處在於,它讓你在享受戲麯藝術魅力的同時,也能夠理解這些美是如何被塑造、又如何被時間洗禮的,它的溫度很高,充滿瞭對傳統藝術的深情。

评分

這本“戲麯史”最讓我驚喜的一點,是它並沒有將戲麯視為一個孤立的藝術門類,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中國文化和社會背景中去審視。作者在敘述中常常巧妙地引入當時的文學思潮、市民階層的崛起、乃至宮廷審美的變遷,來解釋戲麯如何適應、如何反抗、如何最終找到自己的錶達方式。這種宏觀視野使得整個曆史敘述充滿瞭“有機感”,我們能清晰地看到戲麯藝術是如何呼吸、如何生長的。例如,書中對清代中後期戲麯“傳奇化”和“通俗化”的對比分析,就非常精彩地展現瞭精英文化與大眾娛樂之間的微妙張力。作者的文字風格沉穩大氣,很少使用華麗的辭藻,卻能以極簡的語言勾勒齣復雜的人事關係和藝術脈絡。對於一個希望全麵、深入瞭解中國戲麯曆史,卻又不想被繁復的專業術語繞暈的普通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個極佳的路徑,它構建瞭一個清晰、有層次感的知識框架,讓人對中國傳統舞颱藝術的整體圖景豁然開朗。

评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的“可讀性”與“專業性”達到瞭一個近乎完美的平衡點。作者在梳理龐雜的史料時,展現齣極高的信息整閤能力,但最妙的是,他總能找到一種優雅的方式將這些史料“講”齣來,而不是“堆”齣來。它仿佛是一本行走的“博物館導覽手冊”,隻不過裏麵的展品是那些流動的、有生命的戲麯藝術。特彆是關於戲麯文獻的考證部分,作者的嚴謹態度令人欽佩,他對一些流傳已久但存疑的說法進行瞭細緻的辨析,澄清瞭許多曆史上的模糊地帶。我特彆喜歡書中對“戲麯審美”的探討,作者沒有停留在對劇情的復述,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曆史時期觀眾的期待、對“虛實結閤”的理解是如何隨著時代進步而調整的。這種將藝術形式與其接受美學緊密結閤的寫法,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讓人在欣賞戲麯的技巧之美的同時,也能領悟到其背後深邃的哲學意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