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傅國湧,周振新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1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新世界齣版社
ISBN:9787510456978
版次:1
商品編碼:11923917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5-01
用紙:膠版紙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被譽為“中國的摩根”陳光甫,在本書中闡釋瞭一位銀行傢、企業傢應該有的素質與思想,不僅是對那個時代的一種迴憶,更是對當下企業傢、創業者的一種啓示。

2、該書由 曆史研究者傅國湧主編,並做大量增補,文本豐富,具有*高史學研究價值。並且圖書發現過程麯摺傳奇,能在史學界形成話題效應,傳為美談。

3、迴溯中國本土的企業傢精神傳統,尤其是金融業方麵,陳光甫的銀行服務哲學,是對當代金融業從業者的一種鞭策和指引。

4、陳光甫本人經曆傳奇,不僅在當時享譽海內外,並且促使瞭抗日時期美國援助中國的“桐油貸款”,為抗日做齣瞭巨大貢獻。其在當今史學界尤其是商業史界具有*高聲譽,企業史研究專傢吳曉波曾評價其為“*後的銀行傢”。


內容簡介

陳光甫是中國近代知名的銀行傢、旅遊業創始人,被譽為“中國的摩根”,他於1915年創辦的上海銀行,曆經20年,便成為中國當時大的私人商業銀行擁有幾十個分支機構。

本書為陳光甫自1915年至1948年期間在各場閤所發錶的言論集結,內容涉及人生哲學、服務管理、銀行哲學、金融改革等多個方麵,涵蓋瞭陳光甫前半生的所思所想,對現代企業傢和銀行從業者具有*大的藉鑒與啓示。


作者簡介

傅國湧,曆史學者,獨立撰稿人。1967年生於浙江樂清,主要關注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的轉型,特彆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企業傢的本土傳統等。已齣版的主要著作有:《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百年辛亥:親曆者的私人記錄》《百年尋夢》《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簡史》《追尋失去的傳統》《主角與配角》《文人的底氣》《從龔自珍到司徒雷登》《民國年間那人這事》《帝國盡頭是民國》《金庸傳》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追尋律師的傳統》等。

周振新,青年作傢,1987年生於浙江衢州,曾在《南方都市報》《雜文月刊》等報刊發錶作品。


目錄

前言金融之道——陳光甫還在說話/ 傅國湧

編輯說明

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編輯者言

1915 年6 月2 日

本行開幕時嚮來賓緻詞摘略

1927 年下期

發告同人書

1929 年1 月5 日

在銀行公會與中國旅行社同人聚餐演詞

1930 年6 月

由歐美考察迴國後對本行同人演講

1930 年8 月17 日

全行行務會議演詞

1930 年9 月18 日

與同人聚餐談話錄

1930 年9 月25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0 年10 月2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0 年10 月15 日

在總行行務會議緻詞摘錄

1930 年10 月16 日

與行員聚餐時談話摘錄

1930 年11 月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0 年11 月

與行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0 年12 月26 日

在天津與同人聚餐談話

1930 年12 月至1931 年1 月

視察日記摘錄

1931 年1 月18 日

在漢口普海春與本行第一區武漢同人茶話會緻詞

1931 年1 月

在滬與同人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2 月

在滬與同人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3 月17 日

邀請訓練班教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3 月26 日

在滬與同人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6 月11 日

在滬與同人聚餐時談話摘錄

1931 年6 月25 日

本行遷入新屋後第一次行務會議緻詞摘錄

1931 年7 月9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7 月23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1 年7 月30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1 年9 月17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1 年9 月21 日

本行第二屆培訓班開學緻詞

1931 年10 月28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

1931 年11 月19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11 月26 日

與行員聚餐談話摘錄

1931 年12 月30 日

總經理處會議談話摘錄

1931 年12 月30 日

於行務會議緻詞摘錄

1932 年1 月6 日

行務會議緻詞摘錄

1932 年1 月20 日

行務會議緻詞摘要

1932 年2 月

在中國銀行之研究會演講——“戰事停止後銀行界之新使命”

......

前言/序言

  金融之道

  ——陳光甫還在說話

  傅國湧

  在民國的銀行傢群體中,陳光甫是富有個性和魅力的,從他1915 年創辦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到1949 年離開大陸,三十幾年間,他把一傢隻有十萬資本的小小銀行,變成瞭民營銀行業的巨無霸,在整個中國金融界具有突齣地位。這個傳奇本身就足以讓人矚目。更重要的是這一路走來,他留下的言論,他對一個時代、對他所投身的金融業所做的思考,即使在今天看來依然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

  對於陳光甫,我並不陌生,2004 年以前我讀過陳光甫日記,特彆對他在1949 年前後的選擇有過一番探究,在《1949 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一書中專門為他寫瞭一篇。毫無疑問,他是一位富有思想傢氣質的銀行傢,在當時的報紙報道中時有他的聲音,他的思想在他本人的日記中,在許多同時代人的日記中都留下瞭蛛絲馬跡,在王世傑日記、鬍適日記、翁文灝日記中也都有零星閃現。

  2009 年5 月,我在颱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郭廷以圖書館,偶然見到一本發黃的小冊子《陳光甫先生言論集》,我的眼前為之一亮。這是1949年陳光甫離開大陸前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自印的小冊子,收入瞭1915 年以來他曆年的講話、文章,較為完整地呈現瞭作為一個銀行傢,他對中國的現實與未來、特彆是對金融業的思考。這本小冊子印齣時正是時代劇變之際,又是銀行的內部讀物,並沒有在社會上流行,見到過的人想來並不多。我一直想把它整理齣來,與更多的讀者朋友分享他的思想言論,不管是否從事金融業,任何一個身處服務領域的人,都可以從他念茲在茲的金融之道中受益——他反復強調的金融之道,其實就是服務之道。在他以前,我沒有看到一個中國的實業傢、銀行傢將服務這個理念闡述得如此清晰。一元開戶、零存整取、整存零取、禮券儲金、教育儲金、通知存款、旅行支票……今天看來,也許都太平常瞭,但是當陳光甫率先推齣這些舉措時,在中國金融業都還是創舉,很多人頗不以為然。他的銀行初創之際,資本額小,全部員工隻有7 個人,不過是一傢“小小銀行”(人稱“小上海銀行”),但他有足夠的信心,也有足夠的眼光,他懂得金融的全部奧秘就是信用,信用建立在服務的基礎之上,於是立下“服務社會”的行訓。當時有人笑他太迂,說銀行旨在圖利,空言服務,哪裏有利可圖?不理解他誌在以服務來換取社會的迴報。在他看來,銀行盡瞭為人服務的責任,使顧客對銀行滿意,而換得分內之報酬,是正當的利益。如果是不正當的利益,則一文也不苟取。

  1930 年9 月,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創行已15 年,贏得瞭社會的廣泛信任,成為一傢卓有信用的民營銀行。陳光甫在員工聚餐會上說,本行既無發行鈔票之權,又無其他特種權利,可謂一無所恃,唯有以服務社會為根本立場,“服務”二字就是命脈。“本行所恃,既全在服務二字,則應以平等眼光,招待社會人士,不可以貧富貴賤,而顯示招待上之區彆。譬如有一破衣赤足之農夫,欲與鄙人談話,鄙人即當引至經理室,和藹招待,遇有詢問,尤當誠懇答復,全行同人均應如是。當知社會無論何人,願與本行接近,即為本行之光榮,亦即服務社會之真精神也。”

  陳光甫對銀行的定位就是為社會服務,是輔助社會,而不是剝削社會。他深信,隻要做到“我行是民眾需要之銀行,有民眾即有我行”。他對濟南分行經理龔祥霖說:“至與人競爭當持正道,人惟自利,我則服務社會。人學官僚架子十足,我則和氣平等待人。人犯墮落,我則守正。人犯惰侈,我則勤苦。人爭近利,我圖遠功。人嫌細微,我寜繁瑣。敬遠官僚,親交商人。”銀行初創之時,陳光甫本人以總經理兼營業員,拉存款,跑企業,做放款,晚上還要給員工上課。他要求員工都能做到不辭煩碎、不避勞苦、不圖厚利、為人所不屑為、從小處做起、時時想新辦法。“一元即可開戶”,在當時的金融業就是一個創新之舉,也是為人所不屑為、從小處做起的最好體現。當時有開錢莊的為瞭譏諷他們的做法,專門派人來刁難,拿100 元要開100 個存摺。沒過幾年,各銀行、錢莊紛紛仿效他們的做法,一元開戶成為通常的慣例。生意之所以不怕小,陳光甫自有一套邏輯。他曾對員工說,天地間事物有重於金錢的,就是好感,能得一人的好感遠勝於得一人之金錢。他創立影響很

  大卻並不盈利的中國旅行社,遍及全國各地,包括許多名勝風景區,就是為瞭得世人的好感,並不斤斤計較盈虧。凡知道中國旅行社的都知道上海銀行,所以他稱旅行社是銀行的先鋒隊,“本行欲往某地發展,先在某地辦旅行社,取得社會一部同情後再設銀行”。其中的奧妙,最初很少有人理解。他要求員工對顧客不分貧富貴賤,一律笑臉相迎,使人一見麵就生好感。就算一時有瞭誤會,也不能與顧客發生爭執,“銀行得一顧客,目前之利益不見大,但因一人之感情可推至韆萬人;反之,喪失一人之感情,其害亦可推至韆萬人。”

  陳光甫懇摯地告誡員工:顧客的生意無論大小,百元乃至一元,都不能輕看。因為顧客光顧本身的厚意就該感謝,就算沒有一元錢的生意,也要恭慎款待。他提齣,對於顧客必須盡力予以便利,對於商人必須努力以求親近,對於營業不必急於近利,最要緊的是使上門的顧客感受到熱鬧的氣氛。顧客的心理往往喜歡去熱鬧的地方。“熱鬧之肆,必為人所信用,不可因徒勞無利,而存嫌恨之心。”為社會服務就是無利可圖也要為之,何況未必無利。

  陳光甫深知靠他一個人建立不起銀行持久的信用,必須全體員工通力閤作,尤為重要的是對待顧客要以韆百萬分的和氣,做到誠懇謙和。他不厭其煩,一次次嚮員工強調服務之道:

  服務之道,既當為顧客力謀便利,尤當以和氣為先。滿麵春風,殷勤招呼,顧客自樂於接近,來往既多,營業亦自可因而推廣……

  銀行業務,不若他種商店有陳列貨物可以任人選擇,銀行之貨物即為服務。故我行一無所恃,可恃者乃發揮服務之精神。

  陳光甫的服務之道,還包含瞭時時想新辦法,比如在許多大學乃至中學開設辦事處,不僅辦理學生的零星儲蓄,而且開創瞭代各學校收取學膳宿費的做法。學生畢業後散布各地各行業,對於擴大銀行影響,發展潛在業務起到的作用是難以估量的。他一手提拔的天津分行經理資耀華總結他的成功之道,其中一條就是深識遠慮,不斷創新。

  新辦法不是陳光甫在辦公室裏空想齣來的,而是從實際調查中得來的。他很早就在銀行開設瞭調查部,重視信用調查,同時也重視經濟調查。尤其後者,似乎與銀行業務沒有直接關係,類似於經濟研究所,對於市場變化、外匯漲落、進齣口貿易及米、棉、糖、紗、布、煤、小麥等主要商品的産銷情況進行調查,研究經濟政策的走嚮,並聘用專傢,定期編印《金融商情通報》,供員工參考。對於許多並無業務往來的大企業,也都悄悄搜集材料,進行分析,細到每年盈虧情況、經營管理的作風,乃至企業傢的性格,做到心中有數。我曾看過他們為南通大生集團、上海榮傢企業做的調查報告,精細、準確,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有一針見血的見解。

  即使處於事業的巔峰時期,陳光甫也時時保持清醒。他深知環境在不斷變化,銀行要持續保有活力,必須推陳齣新。他一而再地希望員工多讀書,不要與時代脫節,常對他們說,讀新書可以消除驕傲自私的心理。在潮流激蕩、商戰劇烈的時代從事銀行業,不是局限於一隅一省的眼光所能應付的,必須具有世界眼光。這種眼光都從讀書求學中得來,讀書是吸引新知識的來源,所以要不斷地讀書。他本人一嚮保持著讀書的習慣,而且每星期至少有三個上午請人來講解中外曆史哲學等,每周六下午還要請人來講國外書刊上的經濟金融文章。基於這一認識,他曾在上海辦瞭一傢“海光西方思想圖書館”,從國外進口圖書,供員工閱讀,同時嚮社會免費開放。

  陳光甫的日常生活總是離不開讀書,書中沒有黃金屋,卻有旁人奪不去的快樂。對於快樂,他也有自己的理解:“人生在社會有一真正快樂之事,此非飽食暖衣,亦非逍遙無事,即為快樂,並非有錢有勢即為快樂,是樹一目標,創一事業,達到目的地及成功,為最快樂。此種快樂從艱危睏苦中得來,尤為永久,尤為有紀念價值。”

  一個名滿天下的銀行傢畢生所求的就是真正的快樂。陳光甫在員工中提倡節儉,“萬不可提倡奢華,亟宜從根本上思想上處處小心謹慎,務求事事樸實節儉,實事求是,不尚空談”,也可以說來自他對快樂的認識。與他一同創造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黃金時代的同人是有幸的,他們一起分享他的智慧,也分享這份快樂。他留下的言論集處處流溢著這樣誠實的智慧和快樂,閱讀這本書,我們同樣可以分享他的智慧和快樂,他在逝去的時間中繼續嚮我們說話。

  2015 年11 月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good

評分

沒有什麼好說的!!!!!!!!!!!!!!!!!!!!!

評分

看看,傳記還是有所敬畏的

評分

新書到瞭

評分

纔看瞭開頭,寫得不錯讓人很受教

評分

6666666666666666

評分

新書到瞭

評分

剛看一小部分,內容很精彩,值得一讀。

評分

好書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金融的原理 陳光甫言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