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書在田野考古調查的基礎上,集資料性與學術性為一體,對菏澤市現存的漢代至清代有代錶性的各單體石刻,就其存放單位、形製、基本內容等均做瞭言簡意賅的題錄;對涉及的重要曆史事件和人物,也逐一做瞭簡介。進而,以曆史發展為脈絡,分彆對菏澤市古石刻的起源、形製、分類、紀時和價值等進行瞭總結和概述,為研究魯西南地區古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民族、宗教、藝術、民俗等研究和今後有關菏澤市古石刻的保護工作,提供瞭翔實的資料。
目錄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1
1.1問題的提齣1
1.2水資源的概念3
1.3水資源的屬性6
1.3.1自然屬性6
1.3.2經濟屬性7
1.3.3社會屬性9
1.3.4資産屬性11
1.3.5環境屬性12
1.4水資源的形成14
1.4.1自然水循環14
1.4.2社會水循環16
1.4.3水資源的形成20
參考文獻22
第2章 汾河流域的環境特徵 24
2.1汾河流域史話24
2.2地理位置與行政區劃26
2.3自然地理特徵26
2.3.1地形地貌26
2.3.2氣象氣候28
2.3.3河流水係28
2.3.4區域地質31
2.3.5生物條件32
2.3.6土壤環境33
2.4社會經濟特徵34
參考文獻36
第3章 汾河流域水資源評價37
3.1水資源評價原則與內容37
3.1.1水資源評價原則37
3.1.2水資源評價內容38
3.2地錶水資源評價 40
3.2.1降水量評價40
3.2.2水麵蒸發量及乾旱指數41
3.2.3地錶水資源時空分布特徵分析42
3.2.4地錶水可利用量估算43
3.3地下水資源評價 43
3.3.1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43
3.3.2水文及水文地質參數分析計算與確定45
3.3.3盆地平原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46
3.3.4山丘區地下水資源量計算47
3.3.5地下水可開采量評價47
3.4水資源總量評價48
3.4.1水資源總量48
3.4.2重復量的計算48
3.4.3水資源可利用量估算48
3.5水資源質量評價 49
3.5.1地錶水質量評價49
3.5.2地下水質量評價51
3.6水資源開發利用評價53
3.6.1供水工程及供水量53
3.6.2用水量調查評價53
3.6.3耗水量及廢汙水排放量54
3.6.4水資源開發利用程度 55
參考文獻55
第4章 汾河流域徑流與水土侵蝕過程56
4.1研究進展56
4.2方法原理58
4.3數據分析與處理60
4.3.1氣象數據庫建立 61
4.3.2 DEM數據建立62
4.3.3土地利用數據庫的建立62
4.3.4土壤屬性數據庫的建立64
4.3.5水文數據庫建立 67
4.4模型構建與運行69
4.4.1模型輸入參數的賦值69
4.4.2模型運行時方法的選擇69
4.4.3汾河上遊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分析69
4.4.4基於DEM的汾河流域河網水係提取73
4.4.5子流域的劃分 74
4.4.6模型構建及評價75
4.5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下徑流過程模擬研究79
4.5.1地錶徑流計算79
4.5.2地下徑流(Base Flow) 80
4.5.3下滲計算(Infiltration) 80
4.5.4壤中流計算81
4.5.5蒸散發計算81
4.5.6傳輸損失計算81
4.6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下土壤侵蝕過程模擬研究85
4.6.1土壤侵蝕因子Ku SLE 86
4.6.2植被覆蓋和作物管理因子CUSLE 87
4.6.3保持措施因子PUSLE87
4.6.4地形因子/SUSLE87
4.7土地利用/覆被變化下徑流泥沙對比分析90
4.8不同情景下徑流與土壤侵蝕過程模擬預測 94
4.9本章小結 98
參考文獻99
第5章 汾河流域水文過程研究108
5.1研究進展108
5.1.1水文過程研究進展108
5.1.2同位素水文研究進展110
5.2方法原理113
5.2.1同位素分析113
5.2.2水化學分析方法114
5.2.3 PHREEQC模擬115
5.2.4樣品采集與現場測定116
5.2.5實驗室測定116
5.3汾河上遊流域水文過程研究118
5.3.1植被帶譜分析118
5.3.2水文地質分析119
5.3.3景觀帶尺度水化學過程分析120
5.3.4景觀帶尺度水文過程同位素示蹤121
5.4汾河中下遊流域水文過程研究124
5.4.1研究區水文地質分析124
5.4.2地錶水水化學特徵126
5.4.3淺層地下水的水化學特徵126
5.4.4地錶水同位素特徵128
5.4.5研究區淺層地下水同位素特徵128
5.4.6汾河乾流河水、淺層地下水及大氣降水的轉化關係129
5.5本章小結130
參考文獻131
第6章 汾河流域水文係統破壞過程研究138
6.1研究動態139
6.1.1同位素示蹤技術研究動態139
6.1.2水文過程模擬研究動態139
6.1.3FEFLOW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動態141
6.1.4礦區地下水數值模擬研究動態143
6.2方法原理144
6.2.1樣品采集與現場測定144
6.2.2實驗室測定145
6.2.3模型模擬145
6.3汾河流域水文係統破壞過程示蹤研究145
6.3.1采礦活動對地錶水的破壞146
6.3.2采礦活動對地下水的破壞148
6.3.3結論與討論150
6.4典型礦區水文係統破壞過程模擬研究150
6.4.1模型構建150
6.4.2模型識彆與參數校驗153
6.4.3模型預報及應用155
6.4.4結論與討論160
6.5典型小流域水文係統破壞過程模擬研究161
6.5.1晉祠泉域地下水數值模型建立163
6.5.2工礦區地下水模型參數敏感性分析177
6.5.3模型預報及應用180
6.5.4結論與討論186
6.6本章小結187
參考文獻188
第7章 汾河流域水文係統汙染過程研究192
7.1研究動態193
7.1.1國外研究進展193
7.1.2國內研究進展195
7.2方法原理198
7.2.1氮同位素198
7.2.2氧同位素199
7.2.315N和180相關法的優點199
7.3汾河流域中下遊水體汙染過程的同位素示蹤研究199
7.3.1研究區水文地質條件 200
7.3.2樣品采集與測定201
7.3.3礦區水質分析評價202
7.3.4水體中三氮轉化過程203
7.3.5水體汙染源的氮氧同位素示蹤 204
7.3.6水體汙染過程的化學信號甄彆 206
7.4結論212
7.5本章小結212
參考文獻 213
第8章 汾河流域水資源承載力研究217
8.1研究動態218
8.1.1水資源承載力概述 218
8.1.2水資源承載力研究進展219
8.1.3水資源承載力的研究方嚮224
8.2方法原理227
8.2.1水資源賦存狀況228
8.2.2用水結構和用水水平 228
8.2.3水資源承載力計算 229
8.2.4水資源承載力評價指標體係 231
8.3水資源承載力研究 233
8.3.1數據來源234
8.3.2水資源承載力研究結果235
8.4結論243
8.4.1水資源開發利用對策 243
8.4.2水資源承載力研究中存在的問題 245
8.5本章小結 246
參考文獻247
第9章 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研究 250
9.1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的總體思路250
9.1.1聯閤調控思路 250
9.1.2聯閤調控原則 251
9.2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的體係構建 252
9.2.1聯閤調控分區252
9.2.2聯閤調控體係253
9.3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的水源分析255
9.3.1地錶水源分析 255
9.3.2地下水源分析 261
9.3.3生活節水分析262
9.3.4中水迴用分析263
9.3.5非傳統水源分析264
9.4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的路徑選擇264
9.4.1聯閤調控層次 264
9.4.2聯閤調控路徑265
9.5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的對策分析270
9.5.1發揮政府職能270
9.5.2建設節水型社會271
9.5.3加強水源保護272
9.5.4實施“紅綫”管理272
9.5.5加強一體化管理272
9.5.6完善管理機製273
9.5.7強化科技支撐 273
參考文獻274
精彩書摘
1)倫理性
一是人類與水資源的關係體現著倫理道德特徵,即人類是以一種什麼樣的態度對待水資源。以往人們總認為水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以一種粗暴的、掠奪性的態度去開發水資源,而水資源則以洪水、水汙染、乾旱等方式對人類進行報復;人類在開發過程中逐步認識到“以道德的方式對待自然界(水資源)的重要性”。二是在於財富的代際均衡。水資源是人類生存的基礎資源,不僅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也要滿足後代人的需要,應以道德的理念去對待和開發水資源,進行“財富轉移”,保證後代平等的發展權利。三是在於實現效率,兼顧公平。公平是社會問題,在水資源使用麵前人人平等,維持基本的生存需要是社會的最根本義務。即商品水尤其是生活用水具有社會福利性,其價格的確定更多地具有社會福利性質的政策傾斜,這時政府必須發揮必要作用,對用戶或水經營者予以一定補貼。所以,隻有真正認識並貫徹在水資源開發中,纔可以說“學會在有限的水資源中生存,就等於在處理人與水的關係上進行瞭一場大的變革”(桑德拉·波斯泰爾,1998)。
2)壟斷性
除由於自然條件限製造成的自然壟斷外,我國水資源商品經營的壟斷性已從法律的角度進行瞭界定。2002年頒布實施的新《水法》明確規定“水資源屬於國傢所有。……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所有的水塘和由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修建管理的水庫中的水,歸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使用”,即行政壟斷。水資源商品經營的壟斷性有其必然的原因,即:①水資源關係到國計民生,隻有國傢能從戰略和人性的角度對水資源進行有效的規劃和分配,任何單位和個人都可能僅考慮某一方麵的利益而不能顧全大局;②即使水資源具有部分可再生性,但總的來看水資源是供不應求且日益稀缺,供需矛盾日益突齣,在我國個彆地區己直接影響著人民的生活質量和製約著經濟的健康發展;③水資源的用途廣泛,可以說水資源創造和影響著社會文明。由於長距離調水的不經濟性造成各地區用水的自然壟斷格局,商品水的交易在我國尚不具備條件;商品水經營者的行政壟斷,一是由商品水的特殊性決定瞭政府必須進行壟斷以保證社會各階層和各個方麵都能夠有符閤質量標準的水用;二是水經營者為取得更多的政府補貼和相對高的利潤而追求壟斷地位的穩固(寜立波、徐恒力,2004)。
但是,對水資源的國傢壟斷隻是我國《水法》的規定,事實上很難實現國傢壟斷。因為地方政府作為國傢的下屬機構,雖然其壟斷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代錶著國傢利益,但事實上地方政府往往過多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視國傢利益,以一個流域為例,上遊的地方政府可能隻考慮當地的社會發展而不會顧及中下遊地區的用水,同樣中遊的地方政府可能忽略下遊地區,這種區段分割實現的隻是地方壟斷,國傢利益無從談起。浙江義烏與東陽的水交易引起該流域其他地區的不滿即是例證。如此局麵一是造成國傢水權的虛置;二是造成用水的混亂,資源配置效率難以提高(寜立波、徐恒力,2004)。
3)準公共物品性
公共物品是指那些在消費上具有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的物品。非競爭性是指一個人消費某件物品並不妨礙其他人同時消費同一件物品。非排他性是指隻要社會存在某一公共物品,就不能排斥社會上的任何人消費該物品(餘永定等,1999)。從公共物品的定義和特徵看,水資源屬於準公共物品,即具有有限的非競爭性與非排他性。其最主要的特點在於具有“擁擠性”,就是說,在水資源的消費中,當消費者數量從零增加到某一個可能是相當大的正數時即達到瞭擁擠點,這時新增加的消費者的邊際成本開始上升。當最後達到容量的極限值時,增加額外消費者的邊際成本趨於無窮大。尤其是當政府免費提供水資源或象徵性地收費,人們必然無控製地過度消費或者說浪費,這時政府對多提供一些人消費水所花費的邊際成本就會很大,自然造成擁擠性加劇。我國的現實就是如此。雖然在我國許多地區的水資源費或水價已經進行過多次調整,但仍隻是象徵性的,遠遠達不到與供水成本的平衡。在黃河流域,500t黃河水的水費買不到一瓶礦泉水,可想其水價之低廉(寜立波、徐恒力,2004)。
4)開發中的外部不經濟性
外部性是指在實際經濟活動中,生産者或消費者對其他生産者或消費者帶來的非市場性影響(餘永定等,1999),其中有害的影響稱為外部不經濟。從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外部性導緻資源配置的低效率。水資源開發的外部不經濟主要錶現在:①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因為水資源不僅對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或惡化起著重要作用,而且其本身也是生態環境的組成因子之一,在環境經濟學中將之稱為“環境成本”;②對水文循環係統的破壞,過度的水資源開發影響瞭水資源自身的更新速率,人為地割斷瞭水文循環,破壞瞭其係統性(寜立波、徐恒力,2004)。
……
前言/序言
水是生命之源、生産之要、生態之基,解決好水資源問題是關係國計民生和社會發展的長遠大計。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和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加大,水資源汙染及短缺問題、發展需求與水資源條件之間的矛盾等更加突齣。水資源己從自然資源上升為國傢基礎齣性和關鍵性戰略資源,成為生態環境演變與經濟發展的關鍵條件。水資源短缺所引發的生産、生活和生態等問題引起國際社會的高度重視。各國政府和科學界積極開展區域水文水資源的相關研究工作,旨在為流域綜閤管理奠定更為堅實的科學基礎。
山西作為煤炭大省,一直以來飽受水資源短缺睏擾,屬於嚴重缺水地區。山西具有獨特的“水煤共存係統”,煤層、含水層和隔水層共同賦存於一個地質體中,三者相互作用。鬍錦濤與溫傢寶在山西視察時指齣:“山西大的製約在水,要把水利建設擺在經濟社會發展十分重要的地位,促進水資源閤理開發、高效利用和有效保護。”指示均切中瞭山西要害,水資源短缺成為製約山西經濟社會發展的“瓶頸”。加強流域水文規律與水資源安全利用等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大幅度提高水資源對社會經濟發展的保障能力,勢在必行。
國傢國際科技閤作專項項目“山西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技術閤作研究”進展順利,取得瞭豐碩成果,産生瞭重要影響,為穩定和培養流域水文水資源與管理方麵人纔起到瞭實質性作用。該研究成果可為汾河流域實鏇水資源綜閤調控、實現區域水資源的辦調管理提供決策依據,對促進汾河流域水資源永續利用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本書集成瞭汾河流域水文水資源研究的係列成果,秦作棟提齣總體思路和基本框架,並組織撰稿和定稿,楊永剛負責全書統稿和整體審編,薛占金負責書稿修訂等工作。
第1章由秦作棟執筆;第2章由薛占金執筆;第3章由秦作棟和薛占金執筆;第4章由秦作棟、張凱和陸誌祥執筆;第5章由楊永剛執筆;第6章由楊永剛和李彩梅執筆;第7章由楊永剛和孟誌龍執筆;第8章由楊永剛和鬍晉飛執筆;第9章由秦作棟和楊永剛執筆。
孟誌龍、李彩梅、鬍晉飛、李國琴和翟穎倩對書稿內容、字句、格式、單位等進行瞭檢查和修改。
本書的組織、編寫和齣版得到瞭國傢國際科技閤作專項項目“山西汾河流域水資源聯閤調控技術閤作研究”、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汾河水源區典型小流域不同景觀帶水文過程研究”、山西省基礎研究計劃項目“生態脆弱礦區水生態退化成因與修復重建技術集成研究”以及山西水務投資集團汾河水務有限公司的聯閤資助。書稿撰寫過程中得到瞭山西大學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緻謝!
汾河流域水文水資源集成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