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適讀人群 :大眾讀者 ★餘鞦雨耗費十幾年探索,閱遍文化,行盡韆裏,撼動億萬華人讀者,終成總結性成果。“那麼多年過去,直到今天,終於可以擱筆搓手,告訴讀者,我把事情的另一半也做瞭。”
★上市後廣受好評、暢銷不衰,在海峽兩岸引發熱議,白先勇評價它“我們傳統文化裏的品格教育,著重於來自孔孟之道的‘君子之道’,可惜大傢好像漸漸把它忘掉瞭。餘先生正在告訴我們,怎麼把它們召喚迴來。餘鞦雨先生從《文化苦旅》到《君子之道》,幾十年都在守護中華文化。對此,我們要再一次給予很高的敬意。”
★一種跨越韆年的人格理想,解開中國文化的靈魂之匙。君子之道之於中國,有如騎士精神之於歐洲,武士道之於日本。“不瞭解君子之道,就像一個中國人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
★一切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而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如何復興中華文化,餘鞦雨給齣瞭解答,“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閤格、理想的中國人。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
內容簡介
文化人類學認為,一切重大文化的核心機密是集體人格。餘鞦雨進而認為,中華文化的人格理想是君子之道,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其中。瞭解君子之道,是在追蹤中國人的精神傢園和人格世界的底蘊。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介紹君子之道的輪廓,縷析儒、道兩傢在君子之道上的九項要點和四大難題,同時探討君子如何處理與世間、名譽、僞君子、自由的關係;
第二部分闡述瞭作者麵對人生問題從佛學中得到的修行感悟,得益於三個“無”,精進於三個“少”,以自如、自在、自由之心化解難題;
第三部分為當代中國願意做君子的年輕人,提供更充分的國際視角,在故事中介紹國外思想傢和藝術傢的人生價值和關懷,互為觀照,互相滋養;
第四部分匯集瞭作者的幾十篇短文,著眼於君子人格的構建,呼應全書主旨。
作者簡介
餘鞦雨,浙江餘姚人,當代著名散文傢,文化學者,藝術理論傢,文化史學傢。著有《文化苦旅》《何謂文化》《君子之道》《冰河》等。他的書籍長期位居全球華文書排行榜前列,僅中國颱灣一地,就囊括瞭白金作傢奬、桂冠文學傢奬、讀書人zui佳書奬、金石堂zui有影響力書奬等一係列重大奬項。
近十年來,他憑藉著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資源,投入對中國文脈、中國美學、中國人格的係統著述。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北京大學、《中華英纔》雜誌等機構一再為他頒奬,錶彰他“把深入研究、親臨考察、有效傳播三方麵閤於一體”,是“文采、學問、哲思、演講皆臻高位的當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華盛頓國會圖書館、聯閤國中國書會講授“中華宏觀文化史”、“世界坐標下的中國文化”等課題,每次都掀起極大反響。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員會頒授成立“餘鞦雨大師工作室”。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鞦雨書院”院長、香港鳳凰衛視首席文化顧問、澳門科技大學人文藝術學院院長。
目錄
自 序
君子之道
前論
一、最後一級颱階
二、有故鄉的靈魂
三、孫中山的忠告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五、“小人”的齣現
六、有效遺囑
本論
一、君子懷德
二、君子之德風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蕩蕩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禮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恥
尾語
君子之交
一、至誼
二、常誼
三、甘誼
四、水的哲學
五、由濃歸淡
君子之名
一、君子自殺
二、天下名譽
三、排他性、脆弱性
四、功能缺失
五、可憐李清照
六、幾點結論
君子之僞
一、一字病穴
二、共僞結構
三、綁匪紙條
四、道義之僞
五、風度之僞
六、無奈之僞
君子之獄
一、為自己減刑
二、獄外之獄
三、天命相連
四、換一種氣
五.雙嚮平靜
寫經修行
一、菩提樹下
二、緣起性空
三、那些否定
四、度化眾生
五、繼續修行
歲月之味
一、年齡的季節
二、一個美國故事
三、一個法國故事
四、一個俄國故事
五、青年的陷阱
六、中年的重量
七、老年的詩化
臨終之教
一、中國式的遺憾
二、與生活講和
三、文化的誤導
四、終身的教師
短文一束
消失
毀滅
歐洲檔案
那番月色
拼命揮手
晨鍾暮鼓
遺忘
終極推薦
原野孤馬
大選擇
感謝父母
模特生涯
示眾
高誼無聲
北極雪路
悄然而立
一氣而亡
名譽高處
自廢功夫
君子之妒
謠言配方
闢謊三策
蟋蟀
棍棒
小鎮儒士
跑道
整人行業
送葬人數
學會衊視
必要區隔
葉子
理解
定型
白馬
長椅
守陵老人
遠行的人
跋涉廢墟
精彩書摘
四、中國人的人格理想
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應該是什麼樣的呢?這個問題,既帶有曆史性、現實性,又帶有理想性。
顯然,這種集體人格必然與其他民族很不一樣。 我可以再藉一個外國人來說明這個問題。 這個人我說過多次,就是那位十六世紀到中國來的耶穌會傳教士利瑪竇。他對中國文化進行瞭數十年精深和全麵的研究,很多方麵已經一點兒也不差於中國文化人,但我們讀完長長的《利瑪竇中國劄記 》(China in Sixteenth Century:The Journals of Mathew Ricci)就會發現,最後還是在人格上差瞭關鍵一步。那就是,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 “聖徒人格” 和 “紳士人格”。
與 “聖徒” 和 “紳士” 不同,中國文化的集體人格模式,是 “君子”。中國文化的人格模式還有不少,其中衍伸最廣、重疊最多、滲透最密的,莫過於 “君子”。這也可以說是一個龐大民族在自身早期文化整閤中的 “最大公約數”。
“君子”,終於成瞭中國人最獨特的文化標識。世界上的其他民 族,在集體人格上都有自己的文化標識。除瞭利瑪竇的 “聖徒人格” 和“紳士人格” 外,還有 “騎士人格”、“靈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 等等。這些標識性的集體人格,互相之間有著巨大的區彆, 很難通過學習和模仿全然融閤。這是因為,所有的集體人格皆如 榮格所說,各有自己的“故鄉”。從神話開始,埋藏著一個遙遠而深沉的夢,積澱成瞭一種潛意識、無意識的“原型”。
“君子” 作為一種集體人格的雛形古已有之,卻又經過儒傢的選擇、闡釋、提升,結果就成瞭一種人格理想。儒傢先是謙恭地維護瞭“君子” 的人格原型,然後又鮮明地輸入瞭自己的人格設計。 這種在原型和設計之間的平衡,貼閤瞭多數中國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選擇,因此儒傢也就取得瞭 “獨尊” 的地位。
不少中國現代作傢和學者喜歡用激烈的語氣抨擊中國人的集體人格,揭示醜惡的“國民性”。看似深刻,但與儒傢一比,層次就低得多瞭。儒傢大師如林,哪裏會看不見集體人格的毛病?但是,從第一代儒學大師開始,就在淤泥中構建齣瞭自己的理想設計。
這種理想設計一旦産生,中國文化的許許多多亮點都嚮那裏 滑動、集中、灌注、融閤。因此,“君子” 兩字包羅萬象,非同小可。儒傢學說的最簡捷概括,即可稱之為 “君子之道”。甚至,中國文化的鑰匙也在那裏。
對中國文化而言,有瞭君子,什麼都有瞭;沒有君子,什麼都徒勞。這也就是說,人格在文化上收納一切,沉澱一切,預示一切。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對後代的遺囑。最好的遺囑,莫過於理想的預示。後代應該成為什麼樣的人?中國文化由儒傢作瞭理想性的迴答:做個君子。做個君子,也就是做個最閤格、最理想的中國人。
我一直認為,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中國文化的延續,是君子人格的延續;中國文化的剛健,是君子人格的剛健;中國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國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如果說,文化的最初蹤影,是人的痕跡,那麼,文化的最後結晶,是人的歸屬。
五、“小人”的齣現
儒傢在對 “君子” 進行闡述的時候,采取瞭一種極為高明的理論技巧。那就是,不直接定義 “君子”,隻是反復描繪它的對立麵。
“君子” 的對立麵,就是 “小人”。用一係列的否定,來完成一種肯定。這種理論技巧,也可稱之為 “邊緣裁切法”,或曰 “劃界確認法”。這種方法,在邏輯學上, 是通過確認外延,來包圍內涵。
因此,“小人” 的齣現,對 “君子” 特彆重要。其實不僅在理 論概念上是這樣,即使在生活實際中也是這樣。如果沒有小人,君子就缺少瞭對比,顯現不齣來瞭。
“小人”,在古代未必是貶義,而是指嚮著一些低微的社會地位和生態群落。誠如俞樾在《群經平議》中所說:“古書言君子、小人,大都以位言,漢世說如此。後儒專以人品言君子、小人,非古義也。”
但是,生態積澱人品。終於,這組對比變成瞭人品對比。我認為,“後儒” 的這種轉變,亦閤 “古儒” 之意。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使君子這一人格理想更堅硬瞭。在漢語中,“人格” 之 “格”,是由一係列拒絕、擺脫、否決來實現的。在君子邊上緊緊貼著一個小人,就是提醒君子必須時時行使推拒權、 切割權,這使君子有瞭自立的框範。
君子和小人的劃分,並不一定齣現在不同人群之間。同一群 人,甚至同一個人,也會有君子成分和小人成分的較量。我說過, 連我們自己身上,也潛伏著不少君子和小人的暗鬥。這也就構成 瞭我們自己的近距離選擇。唐代吳兢在《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 王》中說:
君子、小人本無常。行善事則為君子,行惡事則為小人。
《貞觀政要·教戒太子諸王》
這就說得很清楚瞭,其間的區分不在於兩個穩定的族群,而在於我們內心的一念之差,我們行為的一步進退。我覺得這種思想,與薩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存在主義哲學中有關“由選擇決定人的本質” 的論述頗為相近,卻又早瞭薩特那麼多年。 儒傢讓君子和小人相鄰咫尺,其實也為人們提供瞭自我修煉 長途中的一個個岔道,讓大傢在岔道口一次次選擇。然後,纔說得上誰是君子。君子,是選擇的結果。小人,是儒傢故意設定的錯誤答案。設定錯誤答案的目的,不是為瞭讓你選錯,而是為瞭讓你選對。
六、有效遺囑
儒傢對後世的遺囑——做君子,不做小人,有沒有傳下來呢? 傳下來瞭。而且,傳得眾人皆知。隻要是中國人,即使不通文墨,也樂於被人稱為君子,而絕不願意被人看作小人。如此普及韆年,如此深入人心,實在是一種文化奇跡。
由此,儒傢的遺囑,也就變成瞭整個中國文化的主要遺囑。 這一現象傳達瞭一個奧秘,那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遺囑,總是與做人有關。
迴想一下,孔子本來是有完整的計劃的,“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但一輩子下來,治國、平天下的目的不僅自己沒有達到, 而且講給彆人聽也等於對牛彈琴。十餘年辛苦奔波於一個個政治集團之間,都沒有效果。迴來一看,親人的離世使 “齊傢” 也成瞭一種自嘲。最後,他唯一能抓住的,隻有修身,也就是讓自己 做個什麼樣的人。因此,他真正實踐瞭的結論,可讓彆人信賴的結論,也隻有這一條。“修身” 本是他計劃的起點,沒想到,起點 變成瞭終點。
不錯,做人,是永恒的起點,也是永恒的終點。
因為與人人有關,所以能夠代代感應,成為有效遺囑。 一定有人不贊成,認為君子之道流傳那麼久,産生真正完美君子的比例並不高。因此,不能認為 “有效”。這種觀點,把理想人格的設計和引導當作瞭 “應時配方”。其實,人類曆史上任何民族的理想人格設計,都不具備 “即時打造、 批量生産” 的功能。君子之道也一樣,這是一種永不止息的人格動員,使多數社會成員經常發覺自己與君子的差距,然後産生 “見賢思齊”、“景行行止” 的嚮往,而不是在當下急著搭建一個所謂 “君子國”。過程比終點重要,鍛鑄人格的過程不應該中斷,而一個匆促搭建的 “君子國”,肯定名不副實。
前言/序言
序
二〇〇五年四月十二日下午,我應邀到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演講。圖書館根據當地華文讀者的要求,給我齣瞭一個題目:寫作的腳步。意思很明白,要我著重講述曆險數萬公裏邊走邊寫的體會。我覺得那些體會都已經寫在書裏瞭,不必重復,而我當時最想在國際場閤講述的,是中華文化的集體人格。因此就與他們商量,把講題改成瞭“君子的腳步”。
後來在哈佛、耶魯、馬裏蘭等大學巡迴演講,也是圍繞著這個課題。在哈佛演講後,我與該校幾十位退休的華裔教授座談瞭兩個晚上。他們一緻認為,以“君子之道”為入口來講述中華文化,是一個很好的思路。波士頓森林彆墅中的美好夜晚,大傢一邊喝茶一邊暢談著“古之君子”,真是愉快。
我現在有關君子的論述,就是在那些演講後整理的部分書麵資料。
迴想那天在國會圖書館演講時,一位副館長熱情地說,我是他們曆來邀請的演講者中第一位中國大陸學者。在我之前,隻有一位高官去過。因為是第一位,圖書館在演講前舉行瞭一個隆重的儀式。那就是,由圖書館的亞洲部主任和另一位官員,推著一輛金屬架的運書車,繞場一周。車上,全是他們館藏的我的著作。運書車推過的通道兩邊,聽眾們排排起立,以目光迎送。這場麵,讓我有點感動。
運書車最後終於推到瞭我的麵前。我一看,立即與同去的妻子交換瞭一個眼色。妻子輕笑瞭一下,便用手指竪放在唇前。這是因為,車上有很大一部分是盜版書,但妻子希望我不要當場說破。
之前在美國的很多華文書店也看到過不少我的盜版書,還有 一些署著我的名字卻無一字齣於我手筆的書,應該叫僞版書。一 看就知道,全都齣自我們國內。真不知道那些神通廣大的盜版集 團如何打通瞭海外的管道,居然把美國的國會圖書館也給騙瞭。
比盜版和僞版更嚴重的是,多數外國人對中國文化也處於普 遍的誤讀狀態,其中包括不少學者。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 首先是我們中國人自己的誤讀。
這就像一個人,如果無法講清楚自己是誰,那麼,不管做什麼事,對人對己都會是隔閡重重。因此,古希臘神廟牆壁上刻的 那句哲言,永遠讓人驚悚:“人啊,認識你自己!”
我說過,歐洲文藝復興韆言萬語,其實隻是輕輕問瞭一聲:“我是誰?”此問一齣,大傢都從中世紀的長夜中蘇醒,霞光滿天。
君子之道(精裝)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