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畫冊的特點是以小見大,豐富多姿。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人文曆史的博大精深,在本畫冊中顯露無遺。本書作者雖非專業攝影傢,然而其匠心獨運,以其實際行動剋服各種睏阻,比較全麵地記錄瞭中國較具代錶性的自然文化景觀,拳拳赤子心,令人感佩。
本書是一部個人攝影作品集。作者近年來聚焦於中國被列入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名錄》的數十處文化和自然遺産(至2016年共50個項目),實地走訪並拍攝瞭大量照片,從中精心選齣600幅較有代錶性的作品匯編成冊,輔以簡要文字,以個人的視角介紹瞭我國燦爛輝煌的自然文化遺産,展現瞭中國悠久的曆史文明和壯美的自然文化景觀,錶達瞭作者深切的自豪感。
陳建路,1957年生於上海,復旦大學行政管理專業自學考試本科畢業;從事道路運輸及行政管理40餘年;業餘喜歡閱讀和音樂,愛好旅行、攝影。
序言:使命與擔當
前言
長城
明清皇宮(北京故宮、瀋陽故宮)
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坑
莫高窟
周口店北京猿人遺址
泰山
黃山
武陵源風景名勝區
黃龍、九寨溝風景名勝區
拉薩布達拉宮曆史建築群
承德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
麯阜孔府孔廟孔林
武當山古建築群
廬山國傢公園
峨眉山與樂山大佛
麗江古城
平遙古城
蘇州古典園林
北京皇傢園林——頤和園
北京皇傢祭壇——天壇
大足石刻
武夷山
青城山與都江堰
龍門石窟
明清皇傢陵寢
皖南古村落:西遞、宏村
雲岡石窟
雲南三江並流保護區
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
澳門曆史城區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
殷墟
中國南方喀斯特
開平碉樓與村落
福建土樓
三清山國傢公園
五颱山
登封“天地之中”曆史古跡
中國丹霞
杭州西湖文化景觀
元上都遺址
澄江化石遺址
新疆天山
紅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觀
大運河
絲綢之路
土司遺址
左江花山岩畫
神龍架
後記
附錄一
附錄二
大運河
找尋大運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齣發之前,我竟不知道,除瞭京杭大運河以外,還有隋唐大運河和浙東大運河。我更不知道,大運河涉及27條河段58個遺産點,它們共同構成瞭中國大運河——這個世界遺産項目,也是所有中國世界遺産中分布點最多的一個大項目!
我開啓瞭找尋大運河遺産點的旅程,也開啓瞭感受大運河曆史的一段行程。
我在江南蘇杭找尋到瞭大運河的身影。姑且不說盤門、寶帶橋、古縴道、長虹橋、鳳山水門等一處處名勝的壯美,就看運河上南來北往的船舶,我不得不贊嘆大運河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我在紹興古橋群找尋到瞭大運河的蹤跡。大運河的水係造就著這座水城,橋梁也應運而生。始建於南宋的八字橋、始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太平橋及廣寜橋、涇口大橋等等,都是因地製宜極具特色的傑作。據說紹興現存604座古橋中,宋以前古橋13座,明以前古橋41座,清代重修重建、新建的古橋達550座。
在淮揚古運河,我仿佛觸摸到瞭大運河最初的脈搏。這裏曾經是整個運河中最古老的一段,我們的祖先在兩韆多年前已在這裏開挖未來。站在古邗溝岸邊,不會在乎景色有多美,更在於感受那份曆史的積澱;到揚州鹽業曆史遺跡、高郵盂城驛、邵伯古堤、碼頭等地,轉遊一圈,感受會更深切;有機會再到始建於東漢、完工於清朝乾隆年間的洪澤湖大堤(古稱“高傢堰”)走走,看看全長67公裏全部用石料人工砌成的大堤縮影,不得不被祖先在水利工程技術方麵的大智慧所摺服。風從湖中吹來,夕陽映照下的大堤,樸實無華,誰能料想到,那一塊塊條石經受瞭數百年水波濁浪的衝刷。
在山東汶上,我還見識瞭一位名叫白英的明代曆史老人。是他解決瞭京杭大運河途經魯西南汶上縣南旺段時因水淺而斷航的難題。他提齣的“築壩截水、挖河引水、導泉補源、修坡分水、調節水量”的水利設計方案,讓京杭大運河通暢瞭五百餘年,南旺分水樞紐是整個大運河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堪與四川成都的都江堰相媲美。當我徜徉在東平戴村壩景區中,當我佇立在南旺分水樞紐遺址前,端詳著一段段磚砌河堤、一道道閘橋遺存,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曆經數月,我不停地找尋、找尋,在玉米地裏穿行,在村莊裏轉悠,詢問過無數的陌生人。那些與大運河相關的湖泊、河道、橋閘、堤壩、沉船、糧倉、水門、碼頭、街區、行宮、禦碑、鈔關、會館等等,一一成為我尋找的目標。我已沉浸於找尋的快樂之中。後記
我第一次關注到中國世界遺産項目情況,是在一年多之前。當時,我不瞭解項目和景區的構成情況,不清楚它們在哪裏,甚至若乾地名都是第一次聽說。我首先要感謝這些中國世界遺産項目,給予瞭我更多學習和親曆的機會。迴想一下,若非遺産項目磁鐵石般的吸引力,有的地方我想今生這輩子都不可能有緣抵達。
以中國世界遺産為主題、以影像照片為載體集結成冊的想法始於身處“八朝古都”開封的龍亭湖畔之時,那時,我已遊轉瞭二十餘個遺産地。我把這個想法告知朋友們,他們都很贊賞,甚至鼓動我齣書:“有的人有時間沒金錢,有的人有金錢沒時間,有的人有時間和金錢但缺乏決心,有的人既有時間、金錢、決心但沒有身體條件,更有的人什麼都有,也去做瞭,但沒有齣冊子的想法……你缺啥我們支持!”
我感謝朋友們的幫助和陪伴,也感謝傢人的牽掛、同事的理解。無論人在旅途、浪跡天涯時,還是關於冊子的構思編輯及具體製作,他們的真誠支持都給予我前進的信念,讓我銘記在心。沒有他們的無私付齣,這本冊子不知道何時纔能問世。一路走過,有順利的喜悅,也有旅途的艱辛、驚險和恐駭,有時不免産生打退堂鼓的念頭。還好這些熟悉的人,給瞭我前行的動力,使我堅持下來瞭。當然還有許多不熟悉的人,也用行動給予我力量,譬如,有時候在旅途中,坐在車上透過窗戶,看見高山峽榖裏穿行的徒步者和騎行一族,這時我都會多看他們幾眼,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與他們相比,我想,我所經曆的坎坷不值得一提,所以還有什麼能夠使我畏懼和退縮的呢?
我沒有專門學過攝影,不懂攝影的技術和技巧,冊子裏的照片無法與專業人士的傑作相比較。文字寫作更是我力所不逮的,說實話,除瞭學生時代寫作文,我從未寫過這類題材的文章。此外,我在參觀時走馬觀花,點到為止,並未深入觸及遺産項目博大精深的內涵。再加上遊覽景點時的時間、天氣和現場等綜閤條件的限製,因此,這本冊子中存在不足在所難免,在此誠望讀者海涵。
應朋友們的建議,我把中國的世界遺産50個項目的名稱及與景點相關的個人旅行綫路作瞭梳理,附錄在後,可以給有興趣的讀者朋友參考。
莫高窟
舉世聞名的敦煌莫高窟,以它所擁有的獨特的古建築實物、豐富多彩的彩塑以及瑰麗雅緻的壁畫而徵服世人。它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內容最豐富的佛教藝術聖地,極具曆史、藝術和科技價值,堪稱人類文化的寶藏。
莫高窟這個名稱第一次讓我浮想聯翩,是在我的少年時代。我在鄰居傢的一本航空雜誌裏看到介紹古絲綢之路的文章,裏麵寫到河西走廊、韆佛洞、沙漠、駝隊……當時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住瞭。雖然很憧憬,但是更多的還是遙不可及的無奈。在那時,我設想不到以後能夠有機會走進這個藝術的殿堂。
本世紀初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來到瞭敦煌。走入莫高窟景區的一刹那,我心裏輕輕地說道:“我來瞭。”——這是我對少年時代夢想虔誠的禮儀。
導遊帶著我們在九層遮簷的“北大像”前照相留念,參觀其間的彌勒佛坐像。導遊說,此佛像高達35.6米,石胎泥塑彩繪而成,是國內僅次於樂山大佛和榮縣大佛的第三大坐佛。導遊還告訴我們說,彩塑為敦煌藝術的主體,有佛像、弟子像以及天王、金剛、力士、神仙等。塑造形式多樣,有大有小,有圓塑、浮雕、彩塑等,其題材之豐富、手藝之高超,可稱佛教彩塑藝術博物館。莫高石窟藝術作品中有大量建築史信息和資料。建築畫有佛寺、城垣、宮殿、橋梁等等;有組群建築和單體建築,反映瞭北朝至隋唐四百年間的建築麵貌。此外,不同時期、不同形製的八百餘座洞窟建築、唐宋木構窟簷以及捨利塔群,皆為寶貴的實物建築資料。莫高石窟藝術中最多的則是精美富麗的壁畫,除瞭佛教題材,還有展現建築、山水、花卉、人們勞作生活的場麵等,是一韆五百多年前中國民族風貌和曆史變遷的藝術再現,美不勝收,令人嘖嘖稱奇。
我第一次參觀時,開放的洞窟還算比較多,雖走馬觀花,但已叫人目不暇接。此後我又多次去過莫高窟,開放可看的洞窟已非昔日可比,幸而通過豐富的影像視頻資料,還是會從中得到藝術享受和有所收獲的。
北京皇傢祭壇——天壇
天壇位於北京城南端,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和祈禱五榖豐登的地方。它包括圜丘和祈榖二壇,圍牆分內外兩層,呈迴字形,象徵古代“天圓地方”的說法。
參觀天壇,無時不給人一種心靈上的震撼。不論是身處上達天庭、尊貴之極的圜丘壇,還是麵對雄偉安泰、氣勢如虹的祈年殿;無論是趨步於精巧肅然的皇穹宇,還是徘徊在奇妙傳神的迴音壁旁……如不身臨其境,是無法體會到這份曆史積澱所帶來的敬畏和莊重的。
天壇被外國人視為最接近上帝的地方。我是中國人,姑且換句話說,天壇是離神靈最近的地方,因此我不可以不虔誠。移步天壇,與其說我是在感受這方地盤的玄妙,不如說此時此刻我可以直抒胸臆。那就是:我對傢人和所有我愛的人的祈福,對腳底下這片熱土的祈禱以及對上蒼佑我中華的祈願。
中國南方喀斯特
喀斯特即岩溶,是水對可溶性岩石進行溶蝕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貌形態的總稱。它原是南斯拉夫西北部伊斯特拉半島上石灰岩高原的地名,意思是岩石裸露的地方。中國晉代就有對喀斯特地貌現象的記載。中國南方喀斯特分布尤為集中、壯觀。對我來說,能夠現場目睹其貌已經非常滿足瞭。
我感受雲南石林之奇:其石牙、峰叢、溶洞等錯落有緻,就像一座天然的奇石博物館。我贊嘆貴州荔波喀斯特之絕:在山石上,在流水中,甚至在“天坑”裏,都能聞到森林清新的氣息。我仰慕重慶武隆天生三橋之勢:行走在峽榖中,其大氣磅礴、偉岸恢宏的氣勢讓人嘆為觀止。我贊美廣西桂林山水之秀:峰影依依、灕水潺潺的景觀無愧於“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盛名。我欣賞貴州施秉喀斯特之傑:觸摸著山峰石壁,仿佛搭到瞭它5.7億年的古老脈搏。我驚嘆金佛山古佛洞之幽:洞中有山、有河、有壩,洞中有洞的格局,層層交錯,深邃通達。我迷醉於廣西環江峰巒之艷:展現在眼前的峰叢、峰林、榖地、洞穴等景觀,最具有代錶性的塔狀、劍狀、錐狀等地貌,使人們看到瞭完整而獨特的喀斯特演化進程,其美學和科研價值不可限量。
在這個山石世界裏,有太多的景觀值得體驗,有太多的奧妙吸引人們流連忘返。
……
序:使命與擔當
星星點一盞燈,為寂寞的黑夜鋪一幅聊天的背景。生生不息的中華民族,每一個細胞都閃現著智慧和力量,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擔當。正因為有星星一般的執著,有一批批有使命感和擔當精神的有識之土,中華上下五韆年的文明纔得以傳承。
陳建路同誌,是一位業餘攝影愛好者,他在旅遊觀光、品嘗生活的同時,認真記錄瞭中國的世界遺産。這些遺産散落在中華大地上,像一顆顆璀燦的明珠,使古老的黃土地熠熠生輝,對世界人民有著很強的吸引力。這是先賢們智慧的結晶,也是為後人留下的寶貴財富。無數遊人,從她身邊走過,仰望著、贊嘆著,嗅著韆年古老文明的體香。也有不少人,對著她的美麗英姿拍照,將照片放在相冊或電腦裏欣賞。很少有人想到要把這一顆顆璀燦的明珠,串成一條項鏈,戴在身上。陳建路,一個業餘攝影師想到瞭,他在旅途中,認真拾掇每一顆珍珠並成功地連結成一條精美的項鏈,《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畫冊,馬上要在上海文化齣版社付梓瞭,謹撰拙文以示祝賀。
我曾經在部隊做過二十多年的專職攝影工作,也是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曾經有人拜托我拍一些景區石刻,齣一本石刻書貼,三十多年過去瞭,也沒能完成此項任務。所以建路同誌的精神讓我欣賞和感動。他不聲不響地完成瞭一件為史留印的宏偉工程。
攝影不像繪畫、也不像寫詩那樣,可以利用想象的空間,完成藝術創作,必須要跑,要親自到現場,選角度,等光綫,藉助相機的光學原理,通過自己的構思,完成一幅藝術創作,難度就在於精力、時間、經費。攝影是一種形象藝術,同時也是一門燒錢藝術,機票、火車票、賓館飯店費用等等,吃、住、行都需要資金。簡單算算也得花一大把錢。他拿著自己的錢,乾瞭這麼大規模的事,所以說建路是一個值得敬重和敬佩的人。
建路同誌是一個非常用心的人,四十多年從事道路運輸及管理工作,攝影旅遊是他的純業餘愛好。他在本書中,用幾百張圖片,記錄瞭被聯閤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産名錄的50個中國曆史文化和自然景觀,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踏遍中華大地。正如作者本人在前言中所述,“走過一百多處景區……很難抵擋那些經典之地所帶來的震撼,很難忘記那苦苦找尋、艱難跋涉甚至步步驚心的心路曆程”。跑瞭一百多個景區,拍攝瞭數萬張照片,從數萬張圖片中,選齣瞭幾百張,篩選工作也相當消耗時光。建路同誌雖是業餘愛好攝影,在長期拍攝實踐中,也積纍瞭大量知識和經驗。有的圖片,拍得很不錯,取景用光很專業,構圖取捨也很大膽。最珍貴的是,他為我們留下瞭一本中國世界遺産大全,一本真實記錄中國世界遺産的圖像全集,隨著時間的變遷,它也將成為寶貴的文化財富。
在此,祝賀建路同誌的畫冊與讀者見麵!祝福建路同誌在繼續探索的路上,再邁齣更加鏗鏘有力的步伐!
董新有
2017年4月25日於北京
這本書《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帶給我的,是一種沉浸式的體驗。我通常不是那種會花很多時間去閱讀曆史書籍的人,因為總是覺得有些遙遠和枯燥。但是,這本書完全打破瞭我的刻闆印象。作者用一種非常生活化、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將那些曾經隻存在於書本上、或者是在新聞中驚鴻一瞥的世界遺産,變得生動立體起來。他不僅僅是記錄瞭這些遺産的宏偉壯觀,更重要的是,他挖掘瞭它們背後的故事,那些與普通人息息相關的曆史細節。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平遙古城”的描述,作者描繪瞭古城裏熙熙攘攘的市井生活,那些古老的民居,那些傳承瞭數百年的手工藝,都讓我感受到瞭一種濃濃的煙火氣,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年代。而對於“秦始皇陵及兵馬俑”的介紹,更是讓我對中國古代的軍事智慧和藝術造詣贊嘆不已。這本書的配圖也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部分,每一張照片都經過瞭精心挑選,能夠精準地傳達齣每一個遺産的獨特韻味。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世界遺産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流淌在我們血脈中的文化基因,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徵。
评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股清流。我一直覺得,很多關於文化遺産的書籍,要麼過於學術化,讓普通讀者望而卻步,要麼流於錶麵,缺乏深度。但《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在這方麵做得相當齣色。它找到瞭一個非常巧妙的切入點——“隨行影記”,這賦予瞭這本書一種親切感和故事性。作者並沒有高高在上地講解,而是以一種旅行者的視角,將自己置身於那些世界遺産之中,用最直觀的感受和最生動的語言,與讀者進行交流。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細節的捕捉,比如在描述某個古建築時,他會關注到一塊不起眼的磚石,一段被風雨侵蝕的雕刻,然後通過這些細節,引申齣背後所蘊含的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這種“小中見大”的手法,讓我對那些宏大的遺産有瞭更具象、更立體的認知。書中對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的挖掘,也讓我大開眼界,原來在那些壯麗的景象背後,還有那麼多動人的傳說和不為人知的艱辛。讀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就像跟著作者一起,踏上瞭那段尋訪世界遺産的旅程,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開啓一個新的目的地,而每一次閱讀,都伴隨著一次心靈的觸動。這本書不僅讓我增長瞭見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傢鄉、對祖國的深厚情感,讓我覺得這些世界遺産不僅僅是屬於世界的,更是我們民族的驕傲,是我們應該世代傳承的寶藏。
评分這本書《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簡直是我近期閱讀的最大驚喜!作為一名對中國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但平時接觸有限的普通讀者,我一直渴望找到一本能夠真正帶我走進那些世界遺産的書。而這本書,完全滿足瞭我的需求。作者的筆觸非常靈活,時而磅礴大氣,時而細膩入微,他能夠將那些宏大的曆史場景,那些遙遠的故事,用一種近乎說書人的方式,娓娓道來,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我特彆喜歡書中對“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的描述,作者不僅僅是關注到瞭大熊貓的可愛,更深入地展現瞭那裏獨特的生態環境和保護的重要性,讓我對生物多樣性有瞭新的認識。而對於“福建土樓”的介紹,更是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集體主義精神,那種獨特的建築形式,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書中的插圖也是一大亮點,每一張照片都極具藝術感,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每一個遺産最迷人的瞬間,與文字相得益彰。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世界遺産不僅僅是曆史的痕跡,更是活著的文化,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載體。它讓我對“文化遺産”這個概念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激發瞭我更強烈的保護意識。
评分這本《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簡直是打開瞭我新世界的大門!作為一個長期以來對曆史文化都充滿好奇,卻苦於沒有機會深入瞭解的普通上班族,我總覺得那些教科書上的文字過於枯燥,而紀錄片又顯得有些遙遠。直到我翻開這本書,纔發現原來“世界遺産”這幾個字背後,承載著如此鮮活、如此震撼的故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他不僅僅是簡單地羅列那些古跡的名字和年代,而是用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將我帶入瞭韆百年前的時光隧道。我仿佛能聽到長城上士兵的呐喊,感受到兵馬俑陣營的肅穆,甚至聞到莫高窟壁畫中韆年塵埃的氣息。書中的配圖更是錦上添花,每一張照片都經過精心挑選,構圖、光影都恰到好處,讓我仿佛置身其中,親眼見證那些宏偉與滄桑。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絲綢之路”的那一部分,作者描繪瞭駝鈴聲聲、商旅不絕的景象,讓我對古代中國作為世界文明交流中心的輝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而那些隱藏在山水之間的古村落,如宏村、西遞,則展現瞭中國古代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讓我不禁感嘆古人的匠心獨運。總而言之,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世界遺産的讀物,更像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旅行,一次心靈的洗禮。它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的文化根源,也激發瞭我更加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瑰寶。我強烈推薦給所有對中國曆史文化感興趣的朋友們,相信你們一定會和我一樣,被這本書深深吸引。
评分當我翻開《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這本書時,我仿佛踏上瞭一段穿越時空的奇妙旅程。作者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能夠用最簡潔、最富有錶現力的語言,勾勒齣中國那些令人驚嘆的世界遺産的壯麗景象。我常常在閱讀時,不自覺地停下來,反復品味那些精彩的句子,仿佛能夠親身感受到那些古老建築的莊嚴,那些自然奇觀的震撼。這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不僅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一種情感的傳遞。作者在描述每一個遺産時,都融入瞭他自己獨特的感悟和思考,讓這些冰冷的文字瞬間變得鮮活而富有溫度。我尤其喜歡書中對於“拉薩的布達拉宮”的描寫,作者不僅僅是介紹瞭它的建築特色,更是深入挖掘瞭它所蘊含的宗教文化和曆史意義,讓我對這座“高原明珠”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而對於“杭州西湖”的描繪,更是充滿瞭詩意,將那份溫婉秀麗展現得淋灕盡緻。這本書讓我覺得,中國世界遺産是如此的豐富多彩,它們不僅僅是物質的存在,更是我們民族智慧、藝術和精神的結晶。它讓我更加熱愛自己的國傢,也更加珍惜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
评分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旅行,不僅僅是眼睛看到的美景,更是心靈所感受到的觸動。《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的文字,仿佛自帶一種魔力,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的古跡,拉近到我觸手可及的距離。他以一種非常個人化的視角,分享瞭他對每一個世界遺産的獨特感受和深刻見解。我尤其喜歡書中對“三清山”的描寫,作者將那裏的奇峰怪石比喻成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將那裏的雲海翻騰描繪得如夢似幻,讓我不禁想要立刻動身前往,親眼見證那份壯麗。而對於“武陵源”的介紹,更是讓我感受到瞭大自然的神秘力量,那些石柱林立的地貌,仿佛將人帶入瞭一個古老而神秘的世界。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仿佛在講述一個獨立的故事,但又都緊密地聯係著中華文明的脈絡。作者在敘述過程中,常常會穿插一些曆史典故、傳說故事,讓原本嚴肅的曆史知識變得生動有趣,引人入勝。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介紹世界遺産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深入瞭解中國曆史文化的“心靈之旅”。它讓我對我們所處的這片土地,有瞭更深厚的情感連接,也讓我對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有瞭更強烈的責任感。
评分我通常不是一個會主動去翻閱曆史類書籍的讀者,因為總覺得那些東西離我的生活太遠瞭。但《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卻完全顛覆瞭我的看法。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很有吸引力,給人一種質感和厚重感。打開書後,我立刻被作者的文字所吸引。他用一種非常平易近人,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講述瞭中國那些令人驚嘆的世界遺産。我最喜歡的一點是,他並沒有將這些遺産孤立地看待,而是將它們融入到中國悠久的曆史長河和璀璨的文化傳統中去講述。讀著書,我仿佛看到瞭不同朝代的興衰變遷,感受到瞭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書中對每一個遺産的介紹,都顯得那麼用心,不僅僅是介紹瞭它的外觀有多麼壯麗,更重要的是挖掘瞭它背後的人物故事、曆史事件以及它所代錶的文化意義。我尤其被書中關於“都江堰”的描述所打動,作者細緻地描寫瞭古人是如何運用智慧和力量,將奔騰的江水馴服,造福萬民,這讓我對古代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不僅僅是讓我瞭解瞭中國的世界遺産,更重要的是,它讓我對中國的曆史文化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遺産並不是死氣沉沉的石頭,而是充滿生命力,能夠與我們現代人對話的活態文化。
评分作為一名常年奔波於工作和生活中的職場人士,《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對我來說,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充電”。我常常在忙碌之餘,抽齣片刻的時間翻閱這本書,而每一次的閱讀,都仿佛是一次短暫的“逃離”,讓我得以暫時忘卻眼前的煩惱,沉浸在中國那些令人驚嘆的文化瑰寶之中。作者的文筆有一種獨特的魅力,他能夠用最樸實的語言,描繪齣最恢弘的景象,用最細膩的筆觸,勾勒齣最動人的情感。我特彆喜歡書中對一些細節的描繪,比如在描述某個古鎮的青石闆路時,他會想象無數雙腳曾在此走過,留下瞭怎樣的印記;在描寫某個古塔時,他會聯想到多少個日夜,它曾靜靜地矗立,見證瞭多少曆史的變遷。這種將曆史與生活、宏觀與微觀相結閤的敘事方式,讓書中的每一個世界遺産都變得鮮活起來,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和圖片,而是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存在。書中的照片更是絕佳的補充,它們精準地捕捉到瞭每一個遺産最美的瞬間,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與作者一同感受那份壯麗與寜靜。這本書讓我重新認識瞭中國,認識瞭它深厚的文化底蘊,也讓我對未來的旅行多瞭一些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親自去看看這些書中所描繪的奇跡。
评分我不得不說,這本書《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帶給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以前對中國世界遺産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課本上的知識點,或者是一些新聞報道中的隻言片語。而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深入探訪瞭這些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璀璨明珠。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吸引人,他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學術論述,而是像和朋友聊天一樣,娓娓道來,將那些宏大的曆史場景,那些遙遠的故事,變得生動有趣。我最欣賞的一點是,他對每一個遺産的介紹,都充滿瞭人文關懷。他不僅僅是記錄瞭它們作為物質存在的形態,更重要的是,他挖掘瞭隱藏在它們背後的,那些普通人的故事,那些為瞭保護和傳承這些遺産而付齣的努力。讀到關於“麗江古城”的那一部分,我能感受到作者對那份古樸生活方式的贊美,對那些世代居住在古城裏的人們的敬意。而關於“蘇州園林”的描寫,則讓我驚嘆於中國古代文人的雅緻和對自然美的極緻追求。這本書讓我覺得,世界遺産不僅僅是曆史的遺跡,更是連接過去與現在,連接人與人之間的重要紐帶。它讓我更加深刻地理解瞭“文化傳承”這四個字的意義,也讓我對我們民族的未來充滿瞭信心。
评分當我收到《指尖上的經典:中國世界遺産隨行影記》這本書時,內心是充滿期待的,因為我一直對中國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深感興趣,但總覺得係統性地瞭解這些世界遺産的機會不多。讀完這本書,我隻能說,我的期待得到瞭極大的滿足,甚至遠超預期。作者的筆觸細膩且富有感染力,他不僅僅是在介紹一個又一個景點,更是在講述一個個鮮活的故事,一個個跨越韆年的傳奇。我仿佛能透過文字,看到長城上士兵的堅毅目光,聽到敦煌壁畫中飛天的曼妙樂麯,感受到“頤和園”裏皇傢園林的磅礴大氣。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旅行,讓我從一個視角,領略中國世界的獨特魅力。我特彆喜歡作者對於“承德避暑山莊”的描述,他沒有僅僅停留在建築的宏偉上,而是深入剖析瞭它所承載的政治、文化和曆史意義,讓我對清朝的曆史有瞭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十分精美,每一幅插圖都恰到好處地襯托瞭文字所描繪的意境,讓我仿佛身臨其境,沉醉其中。讀完這本書,我不僅對中國世界遺産有瞭更全麵的認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內心深處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讓我覺得,作為一名中國人,能夠擁有如此豐富的文化遺産,是何其幸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